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电子教案8篇

时间:2022-05-02 05:46: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子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教案

篇1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实施中心校和村小统筹管理的方式,以“以人为本、务实致远”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办学特色,以改革备课模式为突破口,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归宿点,成功实现了特色高效办学的育人目标。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务实创新,带领全校教师研发出以“一屏操作,分屏播放,所见不同”为特色的演示型电子教案,真正将教案与课件、备课和上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改革备课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数字化校园建设、花园式校园创建、村小均衡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开发与应用

多年来,苏密沟中心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准,始终做为学校的特色品牌,在全市兄弟学校中闻名遐迩。学校在硬件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软件建设等项目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率先在乡镇农村中小学中实现“互联网络校校通、局域网络班班通、办公教学数字化”的目标。截止到2010年8月,全乡95%以上的教师都能制作PPT(幻灯片)式电子课件,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语文、数学等学科已经在尝试WORD电子教案。此时,如何充分利用教师现有的现代技术水平,解决全乡课堂教学均衡发展的实际问题,使网络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突显备课与上课的实效,促进村小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已成为他们日思夜想的问题。最终,他们把教案改革做为应用资源解决均衡问题的突破口,采取一种将文本教案和电子课件融为一体的新型备课和教学模式,实现上课要像用课件一样使用教案,使教案成为教和学共用的一种手段。以特长创特色,打造苏密教学的新品牌。在不断的思考和研究之中,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开发和构想逐渐清晰并完善起来。

2010年12月,经过多次商榷与论证,在桦甸市教育局庄庆臻副局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开发与应用。教导处首先出台“演示型电子教案实施方案”与“演示型电子教案督导细则”,然后由信息处牵头,创建并成立“苏密资源创作团队”――团队成员全部由学校一线教师组成――并对团队成员进行“演示型电子教案创作技能”的系列培训。随后,首批培训结业的十七位团队成员利用假期时间,按照人员分工创作了语文与数学学科的“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下册)”。期间,教导主任与信息主任全程跟踪了此次创作过程,并给予大力的指导与监督,确保了此次创作工作的顺利达成。

2011年3月,演示型电子教案进入试行、应用与论证阶段。学校在全乡37个教学班(中心校、村完小和教学点)全面推行演示型电子教案。

4月,信息处组建以“演示型电子教案”为主的“苏密资源”教育教学网站,旨在“打造农村小学最适用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教案共赏”的开放性教研氛围,为“演示型电子教案”的运作和推广提供了最广泛的交流平台。

5月,学校将此项工程申立为《农村小学学科中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开发与应用》省级科研课题,并报请吉林市与桦甸市科研所对其进行论证与认定,最终得到一致好评,被誉为“以简单操作呈现巨大效能”的工程。

6月,吉林市网络教学工作研讨会在该校召开,学校以现场会的形式向吉林地区的领导专家与同仁汇报了“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原理与运行情况,并全程展示了“演示型电子教案”课堂运用过程。现场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演示型电子教案”被评为“以最简陋的设备,实现最高效的应用”的教学改革工程。演示型电子教案正式得到学者专家的认可。

7月,教导处与信息处将“演示型电子教案”进行了升级与创新,由最初的“流水式”页面更改为“交互式”页面,规范并完善了“演示型电子教案”的格式与内涵,使其更具可塑性与实用性,并组织苏密资源创作团队完成了“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上册)”的创作。同时,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幼儿等各个学科的“演示型电子教案”也陆续进入创作或策划阶段。

二、演示型电子教案原理

1. 什么是演示型电子教案。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教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PPT(即幻灯片式)式电子教案和Word(即文本式)式电子教案,两者各有优缺点。演示型电子教案是将PPT式电子教案与Word式电子教案进行合理整合,进行优缺点互补――即将Word文本式电子教案整合到PPT电子教案的备注栏中去,上课时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一屏操作,分屏播放,所见不同”的效果。这样做一是能显示教师的教案流程,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师的导语和结束语等标注到备注栏中去;二是能显示上课时学生学习所用的学习资源,把教学的声像资源、背景资源、知识点、训练题、课件等呈现在幻灯片上。其优点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使电子教案的制作过程成为教师备课过程,教师使用教案时的自我修改成为教师个性化备课的过程,达到备课与上课真正地整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缺点是对创作者的软件操作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2. 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创作流程。(1)培训:①信息处对苏密资源创作团队成员进行创作技能的培训;信息处对全体教师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②教导处对苏密资源创作团队成员教案设计技能的培训。

(2)创作:①创作团队成员创作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②教导处与信息处对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进行检审。

(3)使用:①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创作人员对此母版进行解读;②使用者根据使用需要对母版进行二次创作;③教导处与信息处对使用者修改后的演示型电子教案进行检审。

(4)汇总:①信息处按学期收集所有演示型电子教案版本;②分类别存放在“苏密资源”教育教学网站上;③信息处每年对演示型电子教案进行汇总和更新。

3. 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基本原理。(1)制作原理:制作原理可分为三个层次,演示区的资源堆栈、备注区的教案串连和演示形式的按钮链接。演示区的资源堆栈是指将收集或制作的教育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顺序、门类存放在不同的幻灯片演示区域上,并设置各类幻灯片变幻形式;备注区的教案串连是指将一节完整的教案按照教育教学程序分段落插放在不同的幻灯片备注区里面,其所表述的内容与演示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正相吻合;演示形式的按钮链接是指将演示区的资源按照门类进行划分,并用按钮将其链接起来,以达到其立体互连的效果,最大程度地呈现其动态性和可选择性。

(2)应用原理:分为集体应用、个体应用和应用管理三个层次。集体应用是指相同学科同年段的教师针对“演示型电子教案”所进行的集体备课。除常规备课内容以外,新增了诸如“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创作意图阐释”、“教学资料演示与说明”等内容;个体应用是指个体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演示型电子教案”而进行的二次备课,即按照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来完成个体应用;应用管理是指教导处与信息处约束和管理“演示型电子教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制订和出台的一系列办法。

(3)硬件设置原理:信息处对电脑的输出方式进行特殊处理,使幻灯片在播放的时候可以同时投影到两个屏幕上:一个是主屏幕,显示的是演示区域和备注区域两个部分的内容,观看者是教师;另一个是副屏幕,显示的只是演示区域的内容,观看者是学生。两个屏幕并连在同一台电脑上,由授课教师操控。

4. 演示型电子教案的监管机制。对演示型电子教案的有效监管,是演示型电子教案得以施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学校采取以“集中培训,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全员过关为流程,以“三检一测、分头管理”的模式来保证电子教案的实效应用。三检:即每周必检二次备课的进度,每月抽检二次备课的质量,每月末检查二次备课流程和教学手记;一测即每次随堂听课必进行当堂教学效果检测,对三率进行分析,指导教师备课与教案的应用;分头管理:各村小校长分别管理自己学校教师的电子教案,中心校教务处查教师的使用与校长的指导。科学的监测管理与评价机制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强化了教师的应用意识。教师对演示型电子教案的认可与教务处科学的监管,使电子教案在该校语文数学课堂上的使用率达到100%。

实践证明,演示型电子教案资源丰富,节省了教师查找资料、重复书写的繁琐过程;优秀的导语、多样化的习题和准确的目标及科学的教学流程,是对素质差的教师的专业引领,教案成为村小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平台;应用学科模板可以进行二次备课,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可修改性彰显了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全乡同步利用网络资源上课,真正实现了共享教育资源和共同提高质量的均衡。

目前,该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务实效,出精品,创特色”是他们提出的更响的口号,也是他们更高的追求。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增强了教师工作的自信心,消除了职业倦怠,他们感受到了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为乡村孩子的人生公平起步奠基,为实现每一名乡村学生教育的公平,他们迈出了改革创新的第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继续为缩短中心校与村小教育的差距,推进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实现全市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期待着他们的备课改革能为传统的教案书写弊端带来一缕春风。

注释:

篇2

关键词:电子教案;课堂教学;制作原则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操作和掌握计算机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重要工作技能。目前,计算机技术也在教育领域中掀起了浪潮。电子教案是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下面就简单的谈一谈电子教案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教案的概述

教师在上课之前,以课时为单位所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叫做教案。过去的教案,都是教师用手工编写而成,而现在的教师需要电脑编写教案,用电脑编写的教案通常叫做电子教案。电子教案有两种类型:word教案和ppt教案。word教案侧重于日常的教学检查,而ppt教案侧重于课堂使用。具体的说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将传统教案的内容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的现代教案,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成为课堂教学的教具。由此可以看出电子教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电子教案的特点

与传统教案相比,电子教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对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具备有以下的特点:

(一)扩大了作用范围。传统的教案是写给教师自己的,而电子教案则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来看,基本上取代了粉笔的板书,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效率。

(二)有利于教案的修改。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科书内容的变更,可以方便的进行修改和订正,比如采用计算机文字工具软件进行插入、删除和改写,可节省大量的时间。

(三)具有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效果。传统教案所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是通过教师的描述,而电子教案可以借助于软件工具产生图像、声音和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效果,使教学生动、形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具有较强的共享性。传统教案不利于展现教学中要运用的教学资源,而电子教案是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的多媒体教案,可以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组合,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教学过程。

三、电子教案的制作原则

制作电子教案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教案的内容输入到计算机里,将其以word、Powerpoint等形式呈现出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案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电子教案的编制应考虑学生特点,学习内容和知识的扩展、内容的共享。在具体制作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趣味性原则:在教案中插入一些影视、动画或声音可以使教案更加具有吸引力。

2、整体性原则:保证整体结构紧凑,即通过计算机软件功能将教学单元之间的结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形成一个整体。

3、技术性原则:①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视听效果好;②可靠性强,交互便捷,操作容易。

4、思想性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技能多样。

5、美学原则:电子教案的制作是一个艺术化的制作过程,其色彩的搭配、声音与画面的组合、动画与视频效果的运用,对电子教案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教师编写电子教案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使用电子教案能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多的问题,导致电子教案在教学中不能合理使用,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降低课堂教学的质量,总结如下:

1、对电子教案的认识不足。认为用文字处理软件打印出来的就是电子教案。

2、制作软件的使用把握不准。电子教案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程序,一般的文字处理软件不支持多种媒体的插入和链接,满足不了电子教案的设计,建议使用的常用软件是文字处理软件word;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动画制作软件Flash。

3、教案格式不统一。一般的电子教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相关链接、教学反思等环节。

4、大屏幕引起视觉疲劳。切忌满屏的文字,合理插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影视或是动画可以效缓解疲劳。另外,模版的选用不要过于单调,在主题风格一致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模版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束语

电子教案是信息时代对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编制个性化电子教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目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更好地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2)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

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

表示法NaNa+Cl-

联系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篇4

教学内容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讲课教师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ht 频|试卷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例1 2时=()分

想: 1时=60分,2时是( )个60分

例2 想: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想: 45-30=15,是15分钟。

篇5

总第(4)页

课题

1.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9月5日星期三

第1课时(共 8课时)

1.通过读图片、资料,感知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

2.能够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能够用相关数据描述出地球的大小。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大小。

教学难点

举例并且能够解释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主要教法

启发式导学法

教具

PPT课件、图册、地球仪

学法指导

观察法为主

§1.1在地球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赤道略鼓两级略扁的椭球体。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2.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优点:1.对学生作业本的要求具体、到位。 2.包本皮有助于保护学生的作业本,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本好看,学习起来也更认真一些,符合学生心理。 3.课件制作时有意渗透历史学科知识,体现地理这门边缘学科的综合性。4.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将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提前讲,对后面讲经纬线内容做知识铺垫,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不足与措施:在举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时,会举例,但是再解释说明为什么的时候语言表述起来比较困难,不科学,说服力不够,还有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等古代学说知之较少,应多读书,扩大知识储备,为教学积蓄能量。

                                      贾荣荣

总第(5)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组织教学】

1.检查本是否包本皮,是否统一蓝色。

2.课本是否都带齐了,收北京地图册。

3.检查笔记本是否左右各1cm打格。

4.笔记格式:日期、星期几、天气。

            第一行写课题,居中写。

            抄笔记要写标题。

1′【导入新课】

我们和自然界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它到底有多大呢?作为学生我们通常用什么工具来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奥秘呢?

30′【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的形状(板书)

(1)提问:根据你对地球的了解,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嘛?——球体

承转:地球是一个球体,这已经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个地理常识了,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却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2)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天圆地方说”——(感觉认知)地是平的

“盖天说”——(感觉认知)地是不平的

月食——(现象认知)地球的影子是圆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认知)地球是一个闭合的园

人类在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

(感觉并通过实践认知)地球是个球体

(3)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

站得高看的远

帆船从远处驶来,先见船帆,后见船身。

我们看得到地平线,却走不到地平线。

承转:从卫星照片上看,地球看像是一个非常圆的球体,但它是个正球体么?数字可以说明一切。

 

 

做好课前准备,书、图册、笔记本都准备好。

 

 

 

 

 

 

 

 

 

 

根据常识,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认识地球是一个球体,感知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漫长和曲折,体会人类对科学的严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列举明解释说明生活中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实例。

 

 

 

 

 

总第(6)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地球的大小:读图说出能够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53个中国1350个日本)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半径:极半径6357千米(短)——两级略扁

         赤道半径6378千米(长)——赤道略鼓

两级略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板书)

平均半径:6371千米

承转:我们想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地球,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游遍地球来了解它,但是有一个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它去了解地球——地球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的模型。

2.介绍地球以上的地理事物。

(1)不同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如蓝色—海洋,绿色黄色是陆地。

(2)地球仪可以转动,可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状态(自转)

(3)在地球仪上找到:

地轴

南极和北极

纬线和经线

(4)地球仪上的方向

朝向北极的是北,朝向南极的是南;

向左是西,向右是东。

4′【本节小结】

1.描述地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

2.举一个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3.说出哪些数据可以表明地球的大小。

 

5′【课堂作业】详见1.11作业

 

读图,能够准确的用数字表述出地球的大小。

 

 

通过比较两个半径的大小,较为准确的描述出地球的形状。

 

 

 

 

观察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找到相应地理事物。

 

 

动手演示地球自转。

 

 

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极,能够指出什么事经线和纬线。

 

 

回顾所学,归纳本节重点内容。

 

篇6

1、使学生了解电子云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3、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4、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教学重点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导学题纲

1、电子为何不会被原子核吸引到核内?

2.它的运动的是否有如卫星一样有特定的轨道?

3.我们看到的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演示意图中有多少个电子。

4.总结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1.什么是电子云,2.是一种物质?

7.能量大稳定还是能量小稳定?原子希望自己稳定还是不稳定?

8.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多少个

9.总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引言]

我们知道在原子内原子核的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犹如足球场上的一粒沙就集中了足球场的

质量一样,而电子的质量很少。

1、电子为何不会被原子核吸引到核内?

提示;人造卫星为何不跌回地球,人又如何把卫星召回地形

学生活动:电子高速运动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熟悉的最快的卫星与的电子的运动情况比较一下

速度

半径(m)

质量Kg

卫星

7,9

6400

n吨

电子

2200

10--10

9.11*10-31

(我们享受到的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飞机n*102(m/s)我们电子的速度一下子就到北京了

在那么小的范围,高速度运动,1秒钟电子要转多少个圈,

2.它的运动的是否有如卫星一样有特定的轨道?

[仪器演示]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分析](,而我们的肉眼只能接受0。几秒的事物变化就如看电影我们都已经分析不出它的不

连续性。学生必须记住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只有一个电子在运动)

3、学生活动:总结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师生共同活动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运动空间小。高速运动。

(1)运动时没有固定的轨道。

(2)在离核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少,(3)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

再次演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引出电子云的概念

4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的一定范围内出现,好象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人们

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

观察书本P124页强调

(1)图中只有一个电子

(2)每个小黑点的意义

(3)小黑点的稀、密代表的含义

5.[分析]如卫星一样离子地球远的运动速度大,还是近的速度大?

运动速度大运动能大,则相对能量较大。

离核近的电子层能量低,离核远的能量高分别叫第一电子层、第二电子层…..或K、L、M?

。。。。。

6.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能量大稳定还是能量小稳定?原子希望自己稳定还是不稳定?

(1)电子尽量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2)再排能量高的。

[分析]就如同一个国家生活安定的地方当然大家都想去,但这是不现实的每个地方的人口密

度是有限的,所以每个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数也是有限的。

[学生活动]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多少个

(3)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4)最外层不(5)能超过8个

(6)次外层不(7)能超过18个类推倒数第三层不(8)能超32个电子。

{练习}东方高考配套,第一题。第二题。

写出Br,SM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写出K,F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老师分析---有些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较复杂,我们主要学习

主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1~~18号,日后再详细分析)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1.外电子运动的特征:高速——无固定轨道——(多出现于)离核近处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电子尽量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

(2)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篇7

【关键词】电子教案;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133―04

与传统教案相比,电子教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对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电子教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什么是电子教案

传统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主要是纸质的。电子教案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手段来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它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新生产物[1]。

笔者认为电子教案是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教学组织形式以文字、图片、视音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并存储在记录介质中的现代教学设计方案。其中的内容不仅教师自己上课要看,更主要的是要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也能看,包括了教师上课的全部板书、相关图片和一些用语言所难以表达的动感情景等。由此可以看出与传统教案相比,电子教案不仅仅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电子教案的内容不仅包括供教师教学用的具体教学方案,还包括供学生学习用的课件、资料库等。所谓课件是指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反应某种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2]。从电子教案的内容来看,电子教案不仅可以用于教师备课,而且可以用于课堂教学。

电子教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电子教案是指一切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包括字处理软件在内),在计算机上制作出来的多媒体教案。狭义的电子教案是指利用字处理软件(如Word,WPS)和演示工具(如PowerPoint)在计算机上编写的图文并茂、有声音、有动画效果的多媒体教案。本文就针对狭义的电子教案来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电子教案。

二 有效运用电子教案,精心制作是前提

电子教案的制作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教案的内容输入到计算机里,将其以Word、PowerPoint等形式呈现出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从电子教案的内容上看,电子教案的制作应该包括具体教学方案的编写,学习资源的搜集、整理、学习资料库的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加工、制作。下面将从电子教案的制作格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多媒体资源的选择三方面论述电子教案的制作。

1 电子教案的格式尽量规范

虽然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之间教案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各学科还是应该制定一个学科规范,至少教案的格式项目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模式。笔者参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及部分学科的样例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电子教案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模块。①教案题目和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授课教师、学科、年级、对应教材、课时。②学习者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包括:知识结构、重点、难点。③教学目标,包括学科教学目标和信息素养目标两部分内容,学科教学目标又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④学习环境与资源描述,学习环境即教室环境,资源描述包括:硬软件资源、实验(演示)教具、教材与参考读物、多媒体课件、网上(网站)资源以及其他资源。⑤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顺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三部分内容。⑥教学过程,即所有的教学活动,如:教学活动1、教学活动2、教学活动3等。⑦教学评价,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数据分析和评价结果。⑧教学反思,包括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改进措施以及教学感悟。[3]

2 教学设计应尽量的详尽和灵活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切忌蜻蜓点水,只笼统地说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有具体详尽的过程和方法。对于诸如情境是如何创设的,知识如何呈现的、如何操练的,怎样真实运用的,这样的细节也要在电子教案中展现出来。下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的教案节选。

“教学过程:

(1)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2)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① 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② 学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讨论,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

③ 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

④ 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① 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② 用东、南、西、北这四个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4]

从上述教案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本节课的情境是如何创设的,知识是如何呈现的,如何操练的,怎样真实运用的。这样的电子教案才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虽说教学过程设计的越详尽越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教学重点、难点的每一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的安排,实际上,理清整体思路框架要比细节设计更具条理性,更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感染力,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进度并发挥教学灵感,因此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教师只需要设计出教学活动的环节,至于每一个环节中的小细节,教师可以根据讲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活起来了。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案节选。

“教学过程:

环节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环节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总结,启发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环节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以击鼓为例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并将此过程和水波的产生过程进行比较。

得出: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5]

上述教案中的三个环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师在借鉴这份教案时只需把握住这三个环节的逻辑顺序,至于每个环节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学习活动的展开方式,不同的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灵活的改动。

3合理使用各种多媒体资源

教案反映和传递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学科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等,因此好的教案需要教师花费心血,对内容不断进行凝练[6]。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电子教案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媒体资源,包括图片、视音频资料、课件、网页、flas及一些拓展延伸的资料。利用各种媒体资料很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即将课程内容中最精华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多种方式呈献给学生,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以促进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找春天》教案节选。该教案教学过程的设计包含五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画春天、议春天、学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几个环节。下面是创设情境环节的节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① 利用声、像创设情境。教师拿出教学前准备好的录音带(如录下流水的声音、小鸟的叫声等),准备好的幻灯片(清清的小河,刚发芽的柳树,嫩绿的小草,飞翔的燕子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训练。训练时,让学生耳听录音、眼看图画展开想像;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耳、眼、脑多种感官参与。

②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春之声》《春光美》等名曲。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真切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7]

上述教案的创设情境环节中,教师将春天的美借助多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春天的美进行了多感官全方位体验,有效地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 有效运用电子教案,合理使用是保障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这里我们就针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1 在没有黑板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教师即兴板书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用PowerPoint中的文本框控件有效解决。通过“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启动控件工具栏,选择“文本框”,在幻灯片上画出文本框区域。再在文本框控件上右键选择“属性”,在弹出窗口“Font”中可设置文字字体、字形和大小;“Fore Color”可设置文字颜色;“Multi Line”通常需将默认“False”设置成“True”使文本框多行显示;“Enter Key Behavior”通常需将默认“False”设置成“True”使“Enter”键实现移行;对于案例等长篇文章或需多行文字显示者,还可在“Scroll Bars”中选择“1-fmScrol1BarsHorizontal”水平滚动条,“2-fmScrol1BarsVertical”竖直滚动条,或是“3-fmScrol1BarsBoth”两者都选择。其它可以根据教学课件情况再做其它属性设置。调整完后关闭“属性”窗口,在教学状态下,鼠标点击文本框,可以随意键入文字或拷备文字,使PowerPoint变成可输字的电子黑板。

2 如何解决好学生长时间看屏幕所引起的视觉疲劳

首先PowerPoint中的文字不应过多,切忌满屏全是文字,在PowerPoint中插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影音资料或是动画可有效缓解学习疲劳。其次在PowerPoint模版的选用上不能过于单调,在保持主题风格一致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内容模块选择不同的模版,以此来缓解长时间看一种模版引起的视觉疲劳。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教师在利用电子教案时注意适时地利用黑板板书,黑板板书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及师生情绪交流的手段,在教师板书的同时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由于长时间观看屏幕所引起的视觉疲劳。

3 如何安排好课堂的容量与节奏

恰当的讲课节奏,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必需的,因此教师在使用电子教案时要安排好课堂的容量与节奏。使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时,课堂的容量与节奏其实在电子教案设计、制作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而控制课堂节奏的主要因素是电子教案的内容。因此电子教案素材的选用一定要遵循详略得当的原则。如对于重点问题的表现,材料要丰富,可用图片、视音频图像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讲解、分析,而对一些非重点问题有时可以一带而过。[8]

4 如何应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

这里所说的突发事件包括下面的情况:文件打不开、插入的超链接打不开、插入的视音频和flash无法播放。

文件打不开可能有多种原因,有可能是软件版本的兼容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文件被病毒感染了所致。(1)如果是版本兼容的问题,最好能下载一个兼容包,然后再打开。其实教师在制作电子教案时最好考虑到软件的通用性。如果是在高版本的软件上制作电子教案,在保存时最好将文件格式保存为低版本所支持的格式。(2)如果是因为病毒感染所致,可在安全模式下启用杀毒软件查杀。由于文件大都是在U盘中保存的,那么预防文件被病毒感染最好的办法是防止U盘被感染,定期对U盘进行杀毒,不乱插U盘,养成良好的使用U盘习惯。

文件中插入的超链接打不开的问题,很有可能是路径出错,要链接的文件找不到,所以最好将要连接的文件和讲课时使用的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这样文件不在同一个计算机上时,路径也不会出错,也能防止教师在拷贝电子教案时将有些内容遗漏。

文件中插入的视音频或是flash打不开,很有可能是本地机上没有相应的播放器。这就要求教师在插入视音频资料的时候尽量选用或将文件格式转换成Windows media player 能够支持的文件格式。对于因缺少播放器而导致的flash无法播放的问题,现在有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实现将PPT与flash文件完全融为一体,而不需要考虑播放器的问题。方法如下:首先,将flash影片生成可自运行的“.exe”动画文件。生成的方法是这样的:打开flash影片文件,选择文件菜单中的创建播放器选项,取名并保存。原有的flash影片文件,就生成一个可自运行的“.exe”文件。众所周知“.exe”文件不依赖于任何的程序可自执行。然后采用“插入对象法”将“.exe”文件插入PowerPoint文档。可先插入一个按钮,在该按钮“动作设置”中的“单击鼠标”选项中选择“运行程序”,指向文件路径和名称。注意:用这个方法时,一定要把在PowerPoint“工具菜单选项安全性宏安全性”的“安全级”选项设为“低”。不然的话,每次演示都会弹出个警告框,影响效果。

总之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很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但是为了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不影响我们正常的教学,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尽可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包括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养成将电子教案提前打印,将电子教案打包,做多重备份的习惯,而且在使用一些软件编制电子教案时最好使用通用的软件等。

四 结束语

电子教案是信息时代下应对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编制开放的个性化电子教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9]。如何制作出开放的个性化电子教案;如何将电子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恰到好处,充分发挥其优势;如何利用电子教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

――――――――

参考文献

[1] 何新凤,刘代汉.论电子教案的研发[J].教育信息化, 2004,(12):68.

[2] 彭绍东.电子备课与电子教案[J].中小学电教,2004,(1):80.

[3] 罗李,裴纯礼.Word电子教案模板的编制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80.

[4][5][7]教师与学生[EB/OL].

[6] 刘曼西.集成式多功能“生物化学”电子教案的设计、研制和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8,(5):47.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