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7 00:28: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疼痛护理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doi:10.14033/ki.cfmr.2017.7.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91-02
肾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各个年龄阶段人群,如急性发作可表现为剧烈绞痛、发热、畏寒,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疼痛为急诊肾结石患者主要临床特征,剧烈疼痛可引起机体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影响患者正常生理平衡。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针对急诊肾结石患者实施,旨在为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为探究在急诊肾结石患者中实施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肾结石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组和常规组,每组35例。患者均为急诊入院,表现不同程度腹部或腰背部剧烈疼痛,经超声明确诊断为肾结石。个体化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2.5±7.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3例。常规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1~76岁,平均(42.9±7.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协助患者完成治疗前准备,遵照医嘱实施药物和护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针对患者可能存在不良心理M行干预。个体化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1)评估患者疼痛。按照疼痛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程度、性质、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放射痛顺序快速评估,对患者疼痛程度和对疼痛耐受程度进行分级。结合患者文化程度、健康知识接受程度、心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疼痛管理方案。(2)疼痛护理。采用语言、行为方式实施护理,让患者感到亲切、和蔼,受到尊重。首先指导患者在床上安静休息,以蜷缩、屈曲、膝胸或患者自觉最舒适减轻疼痛。向患者讲解健康知识,提高患者对肾结石发病及引起疼痛认知,消除患者对剧烈疼痛过分恐惧、担忧和紧张心肌。指导患者有规律呼吸,给予患者精神安慰、让患者家属与患者进行交谈患者感兴趣事情或话题,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方法减轻患者疼痛。指导患者家属采用按摩、腹膜腰部,以帮助患者放松,提高疼痛阈值,减轻不良情绪。对于有发热、恶心、呕吐患者积极予以降温、止吐处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1.3 观察指标
(1)评定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1、6 h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在0~10 cm刻度尺分别代表0~10分,10分表示剧烈疼痛,0分表示无疼痛,由患者主观进行评分[2]。(2)护理满意度:患者出院时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对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方法等8项内容进行评估,总分50分,39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1、6 h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6 h后个体化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个体化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1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肾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结石类型,为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患者以急性疼痛、畏寒、发热起病,具有症状表现重特点。急诊肾结石患者多合并有剧烈疼疼,为结石刺激肾脏或输尿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多呈绞痛,严重者可表现为休克[3]。研究指出,疼痛可反射性引起机体体液、神经调节紊乱,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造成影响,以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为主要主要表现,减轻疼疼痛可有效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4-5]。另有研究指出,肾结石疼痛可引起患者对疾病产生过分紧张、恐惧、担忧情绪,可引起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抵触等不良情绪,从而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6]。
临床护理工作在减轻肾结石患者疼痛中应用有重要作用,疼痛为人体主观感受引起发生,减轻患者不良情绪、转移患者注意力、保持乐观心态等方式均能提高患者疼痛阈值,从而减轻患者疼痛[7-8]。本次研究将急诊肾结石患者分组进行对比研究,个体化组在常规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通过护理干预后个体化组患者疼痛较常规组显著减轻。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评估患者疼痛及整体情况,拟定针对性疼痛护理方案,通过干预、健康知识提高、不良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精神安慰、按摩等多种方式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以疼痛发生机制为指导原则,通过非药物干预方式提高患者疼痛阈值,进而减轻患者对疼痛主观感受,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另得出,个体化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表明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在急诊肾结石患者中实施具有较高护理质量,得到患者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在急诊肾结石患者中实施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褚凝萍.人文护理关怀对肾结石手术患者术后睡眠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581-583.
[2]李自青,李凤霞,任凤荣,等.无痛护理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效果观察[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7):648-650.
[3]张丽萍,文艳,方莉萍,等.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尿脓毒症休克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279-281.
[4]牛效敏.个体化护理对肾结石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后肾造瘘管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4):1683-1685.
[5] 李颖,李水莉,单鑫,等.个性化疼痛护理对缓解急诊肾结石患者疼痛的效果[J].安徽医学,2016,37(7):902-904.
[6]李丽,胡梦玲,王婷,等.孤立肾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行肾盂持续冲洗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89-1490.
[7]李婉琼,李婉银,黎小梅,等.经皮肾镜取石术92例循证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103-10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骨科创伤患者资料,均为创伤患者,且无其他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38.3±2.5)岁;试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记录病情和疼痛变化,并进行疼痛教育等。试验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实施疼痛评分管理流程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睡眠质量、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后2h进行,评分值≤3分时每天上午10:00进行评估,对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每小时评估1次;硬膜外局麻患者则每4小时评估1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则每6小时评估1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患者则每8小时评估1次。
1.2.2护士的系统培训及考察通过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和考察,使其有效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护理中,切实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在治疗中,若患者疼痛评分>4分时,阿片类﹑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可联合使用;当患者疼痛评分>7分时,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减少患者的疼痛。
1.2.3疼痛知识教育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宣传,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并让患者意识到科学地应对疼痛是有效可行的,增加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外界因素护理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烦躁、郁闷情绪,会影响康复进程和疗养状态。因此,应为患者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心情愉悦﹑放松。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音乐疗法,以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并增加舒适感。另外辅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以冰袋冷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以热敷减轻痉挛,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疼痛,能早日康复。
1.3诊断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无疼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根据术后疼痛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术后越疼痛。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完成,分为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试验组35例患者满意34例,占97.1%;不满意1例,占2.9%。对照组35例患者满意30例,占85.7%;不满意5例,占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在治疗中需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疼痛,而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第5个生命体征。目前,医疗技术日益进步,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医疗项目。
【关键词】疼痛管理;新生儿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07-01
新生儿在出生以后就具有比较强的感受疼痛的能力,但是承受疼痛的能力比较低,反复的疼痛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损害,因此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会给予大量的适度疼痛操作,以此来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于是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护理中必须要给予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本文笔者对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了疼痛管理,并且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其中男性婴儿56例,女性婴儿44例,年龄6-8天,平均年龄为4.12+0.12天,平均体重为2.82+1.10千克,100例婴儿在出生以后均没有接受疼痛刺激,同时所有婴儿的生命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然后将100例婴儿随机分为两组,50例为对照组,50例为疼痛干预组,并且两组婴儿在性别、体重、年龄与生命体征现象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婴儿给予常规护理,而对于护理干预组的50例婴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适度的疼痛管理,疼痛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婴儿的护理,护理干预的护理主要包括包裹襁褓和保持屈曲,护理人员必须要用双手平托婴儿的头部与双脚,使婴儿呈现屈曲,然后运用鸟巢式的方式将新生婴儿包裹起来。其次就是喂养护理,母乳喂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婴儿止痛方法,因此在疼痛操作中,给予婴儿母乳喂养可以有效降低婴儿的哭闹。再次就是改善婴儿的居住环境,因此在疼痛干预护理中,护理人员必须要尽可能的降低婴儿居住环境中的噪音,将房间的光线强度调节到婴儿能够适应的强度,这样可以提高婴儿承受疼痛的能力,其次在婴儿疼痛操作中,舒缓的音乐能够有效转移婴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因此在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播放一些比较舒缓的轻音乐。最后就是婴儿的抚触护理,抚触护理是婴儿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疼痛干预的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在婴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轻抚摸婴儿的头部以及面部,让婴儿能够感受到外来的关心,进而能够消除婴儿的焦虑以及对疼痛的注意力。
1.3 评价方法
参照新生婴儿疼痛评估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婴儿的哭闹程度、表情以及觉醒等指标,总分为7分,分数越高,婴儿的疼痛程度就越大。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数据资料都采用平均数加上公差的形式,并且对照组与疼痛干预护理组之间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婴儿刺激时的疼痛程度比较
由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对照组50例新生儿中在疼痛刺激时表现轻度疼痛的有25例,中度疼痛的有20例,重度疼痛的有5例。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24例新生儿中变现为轻度疼痛,21例表现为重度疼痛,5例表现为重度疼痛,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婴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之后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新生儿在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疼痛干预护理组的婴儿疼痛程度降低比较明显,具体数据如下表。
3讨论
新生儿承受疼痛能力的比较弱,为了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护理人员通常会给予新生疼痛操作,但是过度的疼痛操作会给新生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常规的新生儿护理中,护理人员通过护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对照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改善并不是很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有关的护理措施来降低新生儿的疼痛。
疼痛管理是现代临床护理的发展趋势,是降低新生儿护理中疼痛的主要途径,对于降低新生儿疼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述结果中可知,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有着明显的降低,因此疼痛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因此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在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加强疼痛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新生儿的护理效果。首先,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新生儿居住环境的管理,尽可能降低那些不利于新生婴儿的噪音,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外界环境对新生儿的刺激,同时还应该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这样可以有效分散新生儿的注意力,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疼痛的护理,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总而言之,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4结论
新生儿由于疼痛承受能力比较低,常规的护理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痛苦,不利于新生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新生儿护理中的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进而提升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电芳.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年7期
【关键词】 骨折;疼痛;护理;镇痛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58-01
骨折患者最痛苦的经历,莫过于疼痛,特别是手术后疼痛对患者影响较大,也不利于术后的恢复。我院在术后镇痛方面,一直是麻醉医师为主导,护士在疼痛护理中缺乏主动性,这种模式对病人的镇痛效果虽然较为专业,但由于麻醉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没有护士多,病人出现疼痛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地业务与心理指导。基于这种现状,为了发挥护士的优势,让更多的患者享受无痛的权利,拓展护士的职业,我科建立了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将护士作为疼痛管理的主导人员,强化护士主动参与疼痛管理意识,以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6月,对我科收治的7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17-69岁。其中,上肢骨折19例,下肢骨折52例,多发性骨折5例,骨盆骨折2例。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设定疼痛护理目标为:疼痛级别占骨折病人总数应达到Ⅰ级(轻度)80%以上,Ⅱ级(中度)低于20%、且疼痛次数24小时不得超过3次,Ⅲ级(重度)低于5%,且疼痛缓解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1.2 方法 将疼痛管理纳入骨折患者疾病护理常规内,责任护士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按照无痛化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疼痛护理工作,并作好相关记录与效果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疼痛评估,提供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参与、实施镇痛方案,持续评价镇痛效果,负责术后镇痛泵的管理。
第一步:患者入院时,根据病情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度和对医疗镇痛的期望值。入院后一天三次评估,即早7点、上午11点、下午三点、晚7点.连续三天3分,即改为一天一次,每天下午3点评估,记录在三测单疼痛评估栏内。术后一天四次,连评3天3分,即改为一天一次,每天下午三点评估,记录在三测单疼痛评估栏内。疼痛大于或等于4分,每4小时评估一次,连测3次3分后,按规范评估。
第二步:根据评估情况,对病人进行个性化疼痛教育,改变错误的疼痛认识和对镇痛药物的过度期望,并和病人一起确定术前与术后的疼痛控制目标。
第三步:护士把评估情况报告主管医师和麻醉医师,以结合病人创伤程度、手术时间长短、手术范围大小,预先制定术前及术后镇痛方案,开出医嘱。
第四步:病人手术结束后,与麻醉医生交接术中麻醉、镇痛药物、镇痛泵的使用情况,护士主动对镇痛泵进行管理。即必须在日常评估单上记录,每班观察及交班。
第五步:责任护士执行镇痛医嘱后,对病人疼痛持续评估,并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Ⅰ级(轻度1-3分)疼痛,由护士采取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缓解疼痛;对Ⅱ级(中度4-7分)疼痛,护士在采用非药物疼痛治疗的同时,告知值班医生,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对Ⅲ级(重度)疼痛,立即告知值班医生,遵医嘱临时使用镇痛药物和执行新修改的镇痛医嘱。
第六步:每日8时,对前24小内疼痛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和记录,并把评价结果告知主管医师,以修改镇痛医嘱。
2 结 果
2.1 镇痛效果明显 通过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骨折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总体水平得到提高,本组骨折病术后1-3天内,总体疼痛控制在轻度有87.6%、中度10.7%、重度1.7%,达到了疼痛护理设定的目标,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提高 我院在骨折病人的疼痛管理中,传统的方法是术前由医师医嘱镇痛药物,术后由麻醉医师使用镇痛泵。特别是术后镇痛泵的管理,病房医护人员均依赖于麻醉人员,当病人出现控痛效果不好时,医护人员才与麻醉医生联系,但麻醉医师由于工作性质,不能做到随叫随到,有时因为到病床查看的时间延迟,病人心理上很不满意,也会加重疼痛的感受。通过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责任护士每天对疼痛评估,随时到病床前解决疼痛问题,能够在药物镇痛的同时,配合非药物的护理方式,提高了镇痛效果的同时,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患者对医疗服务很满意。
3 讨 论
疼痛是骨折病人最痛苦的经历,其症状受心理状态和其它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早在1995年,美国疼痛协会主席James Campbell就提出,将疼痛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我国传统的疼痛管理常由麻醉医师实施[1],而麻醉医师的首要任务是麻醉及术中疼痛管理,术后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之后,病人的疼痛管理成为了空白区。
骨折疼痛不仅由创伤直接导致,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疼痛感觉阈和耐受阈[2]。护士主动参与疼痛护理管理有很多优势,在护理观察患者病情时,可以根据患者的表情行为,充分了解患者疼痛的心理因素,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非药物治疗,如与患者交谈而转移注意力,选择适当的时机告知患者治疗的进展及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使患者的情感得到发泄,以减轻或避免疼痛。在实施护理操作时,要准确和轻柔,减少对伤口的刺激。在术后镇痛泵的管理中,按时检查止痛泵的使用情况,以了解镇痛方案的有效性,当发现有疼痛不能耐受的患者,及时与医生联系,必要时使用止痛药物。
在疼痛的治疗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护理学为患者服务,教会患者全身放松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其创伤组织可获得恢复,以减轻其焦虑程度,缓解不良情绪造成的致敏性疼痛[3];护士应用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再配合镇痛剂的使用,使患者疼痛得到及时的处理,缩短了疼痛缓解时间并增强镇痛效果[4]。
参考文献
[1] 鄣向丽,周玲君,钱火红,等.术后患者疼痛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6):3865-3867.
[2] 郭文琴,李会川.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疼痛干预.临床合理用药,2010,3(2):89-90.
[关键词]老年骨折;疼痛管理;快速康复护理;应用效果;探析
老年群体由于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容易发生骨折现象,并且骨折后因卧床时间长也更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至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而令康复时间延长,甚至会危及生命[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老年骨折患者呈爆发式增长,而临床中为了减少发生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快速康复护理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中,但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患者骨折创伤以及手术创伤所引起的疼痛感对快速康复护理的实施进程有着严重影响,进而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间而令康复效果不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老年骨折患者的疼痛状况有着重要意义[2,3]。本次我院在55例老年骨折患者快速康复护理中应用疼痛管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为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60~77(68.5±5.7)岁,骨折部位分布: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踝关节骨折16例;骨折原因分布:平地跌伤27例、交通意外16例、高处坠落7例、其他原因5例;骨折Garden分型分布:I型13例、II型19例、III型15例、IV型8例。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60~79(69.0±5.8)岁,骨折部位分布: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踝关节骨折16例;骨折原因分布:平地跌伤28例、交通意外15例、高处坠落8例、其他原因4例;骨折Garden分型分布:I型12例、II型21例、III型13例、IV型9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入院后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各类骨折临床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②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存在全身多处骨折现象;②合并机体其他系统功能严重障碍;③合并精神疾病。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对本组患者常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围术期心理干预、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等。
1.4.2观察组对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疼痛管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疼痛宣教:由主治医师、临床药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疼痛管理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并制作疼痛相关知识的宣教手册,并由护理人员仔细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关于疼痛产生的原因、缓解疼痛的方法等疼痛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度;(2)疼痛评估:在患者入院治疗全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采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每日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疼痛干预办法;(3)疼痛干预措施:①非药物干预:对疼痛评级为轻度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同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或采取物理冰敷法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②药物干预:对疼痛评级为中重度的患者,入院后至手术前即给予患者口服塞来昔布200mg及曲马多50mg,2次/天,术后患者转回病房后立即给予肌注地佐辛5mg,3次/天,连用3天,同时采取物理冰敷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术后第4天开始服用塞来昔布与曲马多,用法用量与术前相同,服用至术后第7天停药,用药过程中要对患者保持密切关注,并视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疼痛改善情况酌情减量。
1.5观察指标
①康复积极性:采用康复积极性评分表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康复过程的心理状态、康复措施实施的配合度以及有关康复的积极需求等三个维度,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越高,康复积极性越高;②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疼痛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分表进行评价,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高;③住院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
1.6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x±s),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两组百分率比较采用Fisherχ2检验;由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α=0.05。
2结果
观察组康复积极性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众所周知,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多伴有骨质疏松、骨质脆弱等情况,日常生活中一个小的意外就很有可能导致发生骨折,属于骨折的高发群体,而受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的影响,近年来老年骨折病例也明显增多[4,5]。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骨折患者的预后也越来越受到临床中所重视,并且经过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快速康复护理因可有效减少骨折术后并发症、提升康复效果已经被临床中广泛采用[6]。对于老年骨折患者来说,快速康复护理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患者能否于术后及早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因骨折与手术创伤所引起的剧烈疼痛而抗拒进行翻身、活动及功能锻炼,进而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间而令康复效果不佳,因此,为老年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疼痛护理也至关重要[7-8]。疼痛管理是临床中针对患者的疼痛症状所采取的护理方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临床中多个领域,并且获得良好效果,而在老年骨折患者快速康复护理中实施针对性的疼痛管理方法时,首先通过加强患者的疼痛宣教,以令患者能正确的面对自身疾病所产生的疼痛,其次重视患者疼痛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采取及时、合理且有效的改善措施以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进而可明显提高患者康复的积极性,从而能促进早期康复训练的尽早实施,改善其康复效果,其应用优点在于不仅能针对疼痛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而减轻患者痛苦,有效促进术后康复训练的实施,同时可明显减少因疼痛给患者的造成的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患者积极进行康复锻炼的基础[9,10]。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康复积极性、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三项指标上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表明疼痛管理的应用有着明显优势。综上所述,疼痛管理在老年骨折快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怡,刘优莲,戴玲叶,等.穴位按摩对股骨颈骨折术后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3):71-73.
[2]高璐璐,李玉香,杨建军,等.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8,14(6):469-473.
[3]白璐.疼痛管理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0):58-60.
[4]宗慧文.疼痛管理在骨折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18):121-122.
[5]赵晶晶,史玲美,褚佳.四肢骨折患者的路径化疼痛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7,32(10):36-38.
[6]陈艳艳.舒适护理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4):43-44.
[7]张丽娟.持续质量改进在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23):3234-3237.
[8]陈小华,隆晓涛,熊浩岚,等.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疼痛管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疼痛管理效果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8,34(9):838-842.
【关键词】 创伤骨科;疼痛护理;疼痛管理;无痛病房
由于创伤骨科的大部分就诊患者大都属于急诊入院, 并且急性的骨科创伤所引发的疼痛会直接导致患者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快速增高, 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1], 所以实施科学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十分重要。本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18日, 对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 积极地开展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 加强疼痛管理控制, 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18日收治的急诊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共236例, 其中男157例, 女79例。患者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36.5±4.7)岁。患者发生创伤原因:属交通伤患者共136例, 平地摔伤患者共13例, 高空坠落伤患者共32例, 重物砸伤患者共42例, 机器绞伤患者共13例。依照随机的原则,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1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创伤原因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疼痛教育, 并按疼痛程度分级在长期医嘱上给予患者镇痛药护理, 观察组患者, 则通过建立疼痛护理模式进行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2. 1 制定和实施疼痛护理管理的评估和护理干预流程 在患者住院后2 h内, 先进行首诊疼痛评估, 使用本院制定的规范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 详细记录下评估具体时间、疼痛原因与性质、持续的时间和疼痛评分值, 并记录下患者疼痛治疗的依从性、不良反应、用药状况。
1. 2. 2 疼痛护理干预 非药物措施包括二项:①改善疼痛护理的环境条件, 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采光, 尽可能地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降低患者的疼痛感。②科学的护理, 以达到有效改善患者伤处的血循环状态, 进而达到消肿和止痛的最佳效果。在药物镇痛护理方面, 采用多模式的镇痛方法:如果患者的疼痛评分值在4~6分之间, 则给予其非固醇类抗炎药以及弱阿片类药物;如果疼痛评分值在7分以上, 则另外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力求在最小药物使用量的前提下, 达到最好的镇痛作用。
1. 2. 3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 疼痛管理小组及时地向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 在病房内张贴疼痛尺, 或者在病床边悬挂彩色的镇痛小贴士, 让患者了解疼痛的产生机理及对人体的作用, 引导患者科学地表述疼痛感受, 以便于对症处理。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分, 由本科室制作满意度评分量表, 满分为100分, 项目包括护理措施、护理模式、护理环境、疼痛护理和健康教育等5项。每项20分, 数据汇总后计算平均值。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开展综合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通过给予疼痛护理模式后, 手术后的疼痛评分(3.70±2.40)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70±2.10)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8.3%(116/11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6%(101/118), 两组患者在手术以后的疼痛评分和疼痛护理的满意度方面对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骨科创伤和手术后的固定、后期功能锻炼等治疗和护理时都会引起疼痛。目前, 疼痛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开始日益受到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2]。实践证明, 给予患者及时合理和科学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 能够明显地减轻或者避免疼痛对于患者心理和身体所产生不良反应, 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由于急性疼痛很有可能进展成为无法控制的慢性疼痛, 对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十分有害[3]。在开展医院疼痛护理管理模式以后, 护理时通过系统的疼痛评估的流程, 基本可以实现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 按照疼痛评估分值, 准确和规范地运用非药物护理和镇痛药物护理干预, 这样就能提高患者伤肢的功能恢复效率。
此外, 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能够从患者的角度来集中体现医护工作中疼痛控制的效果[4]。从本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评分值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护理满意度为98.4%, 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 实施按照疼痛护理模式进行系统规范的疼痛护理,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 大大增加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增加配合度, 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三莲, 黄健.急性创伤术前疼痛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1):349.
[2] 李萍, 邓惠英.综合疼痛评估图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应用. 护理学报, 2011, 13(9):46.
[3] 裴天容, 李刚平.急症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个体化护理效果评价.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13(14):801.
关键词:PDCA;骨科疼痛;护理
Application of PDCA Circulation Management Mode in Pain Nursing of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IU Wan-xia
(Baodi Clinical College,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1800,China)
Abstract: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atients with pain, affecting the patient's diet, sleep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to extend the healing process of fracture. In order to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patient's pain, promoting fracture heal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n clinical nursing, we adopt PDCA circulation management of the orthopedics patients with pain,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nursing of pain.
Key words:PDCA;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ain;Nursing
骨科患者疼痛,影响着患者的饮食、睡眠和功能锻炼,延长骨折的愈合进程。为了提升护士疼痛护理理念,尽可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使其更早的进行康复训练,促进骨折愈合,提高生活质量。利用PDCA循环管理骨科患者的疼痛,效果显著。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循环过程[1]。以往经验告诉我们,成立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组,构建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模型,依据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疼痛强度[2]。而我们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利用现有的疼痛评估工具和疼痛记录单,责任护士针对每一位患者采用疼痛教育、疼痛评估、疼痛干预的方法,由实施护士本人通过PDCA的管理模式,达到对疼痛的有效护理。
1 方法
责任护士在接受患者的疼痛治疗时,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根据护理程序的方法,从收集资料开始,将患者的疼痛信息规范的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将制定的护理计划、实施方法、评价的反馈结果详细记录,对不足之处查找原因,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
1.1计划阶段
1.1.1收集资料 收集疼痛患者的资料,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规律,评估患者生理、心理、语言交流能力、文化水平、意识、接受能力等。
1.1.2制定计划 根据患者的意识、接受能力,疼痛的性质是锐痛、快痛、慢痛、顽固性痛,根据疼痛评估尺,确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是轻、中、重、极重度疼痛。如果是轻度,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语言交流能力,接受能力,可以采用心理护理,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如果是中度以上的疼痛,通过心理护理仍不能缓解的,则通知医生,给予药物处理。
1.2实施阶段 根据拟定计划,采取心理护理,使用放松疗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或给予冰敷;或给予舒适的,抬高患肢;或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1.3检查阶段 观察患者,通过询问或观察患者的行为、表情等,来了解患者的疼痛是否缓解,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1.4处理阶段 根据评价的反馈结果,对疼痛缓解的继续巩固,对疼痛患者不满意的,寻找原因,制定新计划,转入下一轮循环。直至患者对疼痛护理满意。
2 讨论
2.1 PDCA循环的应用确保了护理程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结果、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计划,PDCA循环与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基本相吻合,护士在护理疼痛过程中,既是执行者,又是管理者,通过对自己的护理措施,及时检查评估,及时修正不良措施,体现了护理程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确保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对疼痛护理效果好,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2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通过对患者疼痛护理的整个过程,责任落实到每位护士,加强了责任心,提高了主动服务的意识和积极性。
2.3提高了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知行为。责任护士通过对患者疼痛护理的整个过程,提高了护理人员对疼痛护理的认识,改善了对疼痛处理的能力,积累了疼痛护理知识,提高了控制疼痛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平.PDCA循环在我国护理领域应用的进展[J].护理杂志,2003,20(4):47-48.
[2]刘梅.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2-874.
[3]Peter,Vogel,Georgi,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nference as part of PDCA cycle to decrease anastomotic failure in colorectal surgery[J]. 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Chirurgie, 2011,396(7):113-114.
关键词:普通外科;手术护理管理;手术感染;相关性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外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在医院的治疗过程中,外科手术室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际情况是,在普通外科手术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为组织损伤所导致的手术感染,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康复,严重时甚至还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此外,由于组织损伤还会增加患者的生理疼痛感,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伤口的愈合,最终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1]。随着医学界的重视以及诸多外科医生的尝试与努力,近年来,在临床上采用提高手术质量以及采用优质手术护理管理来改善这一现象,并且取得了比较积极的结果。
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普通外科手术护理管理与手术感染和疼痛的相关性,将在我院接受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33例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优质手术护理管理之后在治疗效果上取得了比较积极的结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在我院接受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依据我院的入院编号对6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患者,实验组中,男18例,女15例,患者年龄在23~64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6例,患者的年龄在21~63岁,对实验组33例患者采用优质手术护理管理措施,而对照组患者则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措施。两个研究对象小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的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院相关部门严格审核并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手术护理管理措施,主要涉及手术护理干预以及协助医生顺利开展手术等。而实验组患者实施优质手术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对手术室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应该严格按照R祷、标准化的无菌级别进行手术区域划分,并做好区域管理管理工作。将手术器具消毒并摆放在合理的无菌区,避免手术污染的扩散。
1.2.2做好手术室的环境管理工作。由于普通外科手术室人员进出比较频繁,手术室之内的微生物、细胞等容易超标,所以在手术之前要严格依据手术室管理规范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严格进出手术室人员。在手术结束之后,同样要进行手术室的及时清理工作,做好灭菌消毒,开窗通风,确保手术室的干净卫生。
1.2.3强化手术治疗的无菌化操作管理。依据医院实际组织相关的专家团队制定科学化的手术无菌技术操作护理标准,并坚持落实实施。普外科手术器械的消毒温度应该严格控制在121℃,并且消毒时间必须保持10 min/次以上,对手术室的无菌环境要进行严格的验证[2]。对于不能消毒的器械要及时的更换,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1.2.4疼痛护理 ①加强对外科手术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教育,加深对疼痛的深刻理解,帮助护理人员掌握手术疼痛对应的护理技能与应对办法,积极学习最新的麻醉技术、物以及止疼药物相关知识。②手术护理人员要做好向患者的疼痛知识宣传工作,使患者对疼痛有一定的了解,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3]。③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亲切的口吻与患者的交流,对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并向其讲解一些缓解疼痛的方法,耐心解答患者的相关问题。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手术感染情况及其相关指标,主要涉及:感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治疗时间等。采用疼痛评价数字量表对患者的手术疼痛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在患者接受手术之后约24 h,向患者发放问卷进行疼痛评估,疼痛级别从0~10分级描述,轻度疼痛范围为1~4,中度为5~7,重度为8~9,10为高度疼痛。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两个小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统计之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感染率及手术指标分析比较 通过对两个小组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护理措施,发现实验组33例患者在手术感染率上(3.00%)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18.20%),而且在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等手术指标上也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个小组的治疗效果相关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
2.2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通过实施不同的手术护理管理措施,发现采用优质手术护理管理措施的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外科手术室在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加上外科手术的特殊性,做好手术护理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在进行普通外科手术时不仅要提高手术质量,而且在实际的手术护理管理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努力做好全方位的护理管理工作,尽最大努力避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的感染,降低患者的手术疼痛感[4]。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护理管理措施,发现采用优质手术护理管理进行护理治疗的33例实验组患者在手术感染率(3.00%)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18.20%),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的疼痛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在普通外科手术时,采用优质的手术护理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手术感染率,利与患者的良好恢复,同时能够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的生理疼痛感,提高就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因此说明,在实际的临床治疗护理上应该积极的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利红,来金君,王晶晶.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03(03):662-663,677.
[2]胡亚楠,李英楠.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04(03):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