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校园规划设计8篇

时间:2022-09-25 05:17: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校园规划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绿色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84-02

绿色大学校园的规划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学思想、环境教育理论与校园环境规划等多方面相结合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大学校园的理念在世界被广泛地传播并实践着。论文将围绕绿色大学校园的内涵,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建设为例,探讨绿色大学校园规划的策略。

一、项目概况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学院位于百年历史名城大连旅顺口,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校舍建筑风格各异,既有古典的凝重,也有现代的浪漫。幽雅的校园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圣地。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在建校初期,校园规划理念及建筑风格定位上,王万义校长是在对学校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体现特色性大学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实力,建筑设计体现“适用、超前、继承、创新、突出文化底蕴特点和环境设计”的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发展理念,全面打造快捷、高效、舒适、美感、绿色的校园。

二、建设基地概况

(一)地貌特征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绿色大学校园建设基地位于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美丽的校园,东边月明湖,西边二龙山,南临渤海,北靠烟大轮渡。

(二)气候特点

旅顺经济开发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10.3℃,年平均风速3.82米/秒,年平均降水617毫米,年平均雾日12天。长达12.96公里的海岸线与碧海、柔沙、奇岛和独特的民俗,构成别具一格的海滨风情。

三、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一)因地制宜的校园规划体系

1.规划结构分析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规划设计中,通过校园环路、连续的学术轴线、连续的阶梯空间等将校园空间交织于一体,强化了空间的融合。将公共教室、图书馆、综合实验和计算中心等主要的学习科研活动场所集中布置在用地核心区域,将学校学术交流中心、生态廊道贯穿其中。这样不仅为学校最主要的活动区域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利于营造人文学术氛围,也利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与场所。教学、生活、体育各区有序排列,形成有机规划结构,体现高效的学习生活、密切的信息交流和大家庭式的校园生活。

2.规划功能结构分析

高校的建设与管理讲求效率与效益,功能区域集中有利于交流与资源共享,分区则有利于管理及保证不同功能体系的完整性。因此,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依据自然地势、大学校园功能的要求,以及利用基地中相对平缓开阔的地段建设相对独立的办公、生活、体育、发展备用等区域。由于功能面积要求大,用地有限,各功能建筑布局紧凑、集中,体现了网络时代的高效主题。

3.空间结构分析

场地空间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根据人们不同的交往需求创造不同尺度、不同氛围的空间环境。反之亦然,不同尺度的交往空间决定了不同的交往级别。本规划将校园空间分为三个层次:集会型空间、交往型空间和独处型空间。

集会型空间是指日常和节假日时,以系、年级为单位组织的大型公共活动所使用的空间,包括北楼广场、主楼广场、图书馆广场,这类主题式的空间往往和主要景观轴线相结合。

交往型空间包括团队交往空间和对话交往空间。前者指以班级或小社团为单位组织的小规模的活动所使用的空间,后者指几个人交谈与讨论问题所使用的空间,包括小型广场和休息角等。

独处型空间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个人独处静思或读书要求的空间,主要包括树林、散步小径、沿山脚带和滨水的幽静空间。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园规划空间结构设计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地势,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传承和发展校区的文脉,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塑造出三位一体的、各具特色的高校校园的景观空间,通过五个不同层次空间的运用,保证了校园空间的延续性和交往性,既有适当的分隔,又有密切的联系,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4.交通组织分析

主入口。主入口,即学院的功能性大门,设在整个校园东侧,方便南北向交通,功能性较强。另外,还在校园中部、西侧设置了次入口,分别解决部分出入问题,各司其职,保证交通便捷合理。

车行。环绕核心教研区的一圈外环干道有效地解决了核心区的交通问题,避免了车行穿越对教学楼的不良影响,保持了一片学习研究的净土。除此之外,还规划了与环路衔接的尽端路,解决各功能组块的交通问题。校园的次级干道由主干道向各个组团内部延伸,解决其内部交通。主次干道,层次分明,各尽其能。

停车场。汽车停靠采用集中式停车场和路边停车相结合的方式,均衡分布在校园内部。

篇2

关键词:校园;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89-01

一、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①。高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老学府”,其魅力来源于校园绵长的文脉,它不仅是校园发展的根基,更对社会文明进步有着积极的贡献。因此,单纯地依靠校史馆,依靠图文信息来保留校园文脉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园规划设计中,挖掘校园文化的闪光点、使其融入校园景观中,潜移默化影响师生,这样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②。

与此同时,在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误区:片面地追求校区风格的统一,认为没有看到老房子,就是没有继承校园的历史文化。其实不然,就如美国常春藤高校联盟规定校园建筑外墙必须采用与原有环境相协调的红砖材料,以保证新老建筑的和谐统一,在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对原有校园元素的提炼应用就是对校园文化延展的有力手法。同样地,文化雕塑、老校区里能够突显校园历史文化的特色植物,都可以达到历史传承的作用。

从制度文明角度出发,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单单表现在校园规划设计上,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层面,将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校园活动传承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的可参与性

高校新校区是新时代高校改革的产物,当我们感慨于新校区的大规模、大尺度建设同时,也常常感受到校园凝聚力的虚弱。宏伟广阔的校园弱化了高校的文化气息,弱化了校园环境的人性感知,也深深影响了师生的使用。

盲目追求国际化校园环境,在规划设计上未结合实际而照搬国外优秀案例是我国校园设计的常见误区。草坪空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设大草坪,而实际上,草坪除了观赏价值,在使用情况上并不尽如人意。东方学子因其内敛的性格特征,并不适应在宽敞的公众场合随性玩乐,相较之下,廊架、石柱等可坐依靠、有一定隐蔽性的空间更适用于东方校园。

场地归属感也是影响景观可参与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依托不同学院教学楼而设的草地、广场等,很自然地被学院学生列为“为我所用的空间”;为学生活动而建设的学生广场,因规划设计时赋予具体的意义,在后期使用中也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

三、生态校园原则

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景致宜人的校园环境,生态原则是营造最佳校园环境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现代校园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而植物的种植和配置是生态校园的基础,把握校园植物配置的意向和特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景观布局上,应充分考虑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寄情于片段的心理需求,依据学生的审美习惯,赋予校园文化内涵。庄重严谨的校园设计固然可以体现学术氛围,但太过于严肃的校园无法让学生有代入感,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典型特征,而现代化的高校校园同样可以在景观布置上借鉴园林手法,设置盘旋的游步道、乔灌木、地被花卉、水体廊道等,利用植物和小品的姿态与色彩可以打破校园建筑线条的平直、单调,活跃空间,为校园增添斑斓与趣味。

四、规划设计的前瞻性

老校区常常因为历史原因,受到园内布局和周遭建筑的限制而不得扩建重组,因此,新时代的校园规划应有适当的弹性,为将来的教学需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这些预留空间的短期使用,或作休闲娱乐公共空间,或设移动展厅,作为教学的辅助用地,供师生交流使用。

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分区常常与现实使用有一定的矛盾。功能分区的精准有序和人活动的随意无序,造成规划设计在后期使用上有一定的偏差,因此,组团式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设置学生活动空间、教学空间、生活社区等,一方面减少了人流的冲击,另一方面使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方便空间使用,同时,给了空间足够的灵活性,使规划设计对不可预见的未来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

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是前瞻性的重要表现。合理利用、规划原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植被资,创造风格独特的校园环境景观,是校园设计对历史环境的尊重,也是生态校园的基础原则,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的校园环境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总结: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的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平面规划,它应是人――建筑――环境的整体范畴。校园规划设计因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在校园与城市共生的时代,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讨论校园规划与设计,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注景观的可参与性和校园生态原则,用前瞻的眼观看待规划设计,使学生在校园环境大课堂中感受文明进步,体会美育德教,或许,这才是校园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

注释:

篇3

关键字:中学校园;规划设计;乌鲁木齐;67中学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Urumqi 67 middle school campus overall survey analysis foundation, proposed secondary school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four principles,67middle school campu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divided into four modules were designe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campus,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pay attention to the campus culture connotation,67middle school building into a strong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modern middle school campus.

Keywords: The middle school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Urumqi; The 67middle school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教育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中学校园的功能也渐渐的丰富起来,不再是简单的教学楼、宿舍、操场的布置问题,而是建筑、环境、景观、文化之间的协调统一。是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学习、休闲、生活的区域。现代中学校园应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在满足师生基本需求功能的基础上打造现代的、开放的、多元化的绿色可持续的校园空间。

校园总体概况

乌鲁木齐市第67中学是乌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学校地处迎宾路20号,经济开发区北端。67中学基地为不规则长方形,地势呈南高北低,规划总用的面积6.3公顷。校园总建筑面积27853m2,主要建筑包含综合教学楼、公寓、后勤建筑和体育馆;道路面积6497 m2,绿化面积12408 m2,广场面积34708 m2,地下停车场面积4288 m2。

现代校园设计原则

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在现代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建筑之间的布局、建筑元素之间的安排、建筑与环境间的和谐统一,设计时要遵循建筑设计突出个性,但校园整体规划设计大于个性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一致大于建筑个性。只有与周边环境相互渗透,才能使整个校园建筑、景观、文化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以人为本

校园建筑中人流量较大,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宽松的工作氛围,教学楼设计充分体现使用功能和文化气息。在设计建设时更要考虑其经济性,强调成本预算和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建筑外形和色调要简洁大方。

注重校园人文内涵

每所学校在从建校、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校的文化特征。无论是对老校区的改造,或是对新建校园,在规划设计过程都要保留学校的历史,结合学校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创建美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家园。

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包含生态、能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在生态、能源的规划设计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校园的生态环境、地形条件,还要考虑自然通风,利用新能源、新建筑材料、新技术,尽可能的减少校园能源消耗,建设节能、环保、低耗的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是对当地和学校文化传统的改进和传承。

现代校园设计方案

67中学校园规划设计在坚持以上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地形条件,我们将主校门设置在场地南端。综合考虑学校的地理条件、预算成本、校园功能等因素,根据不同功能将校园设计分为建筑群设计、景观设计、广场设计、网络信息化设计等四个主要部分。

校园建筑设计

67中学建筑从使用功能上涉及到多种类型:教学楼、公寓、宿舍楼、体育馆、图书馆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不同,设计的风格也不一样。67中学的建筑采用现代的校园风格为主调,通过对材料、色彩、形状的选择和设计,在建筑中设计各类活动休息空间,通过营造多层次、多元化的交流间,使师生能在其中更的学习、休息、娱乐,满足师生的各类需求。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的景观设计在充分理解校园文化和师生各种需求后,尊重现有的建筑的布局,引入园林设计的方法,有机组织水系、绿地、雕塑、小品等要素,力求创造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环境,使整个校园成为有机的生态校园的同时,让校园与周边环境自然、和谐的融入为一体。67中学通过小品、雕塑等要素创造良好的校园和学习环境,展现本地与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体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精神,鼓励学生求知、进取、向上、创新,使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校园广场设计

校园主广场是67中学最大的广场,占地面积达到34708 m2,也是功能最为复杂的广场。广场以造型别致的喷泉、旗台,体现文化的雕塑,种类齐全的景观等为内容,其主要功能是学生休息、交流活动的中心。整个广场充满活力和文化内涵,展现的现代中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激情。

校园网络信息化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在现代中学校园规划设计应解决校园网络的问题。规划设计教学楼、宿舍、图书馆等建筑时重视网络基础设施的设计,强调网络空间的运用和设置,通过高科技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

随着教育事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校园规划设计需从校园所处环境、地理条件、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分析,利用先进的建筑技术、景观设计方法、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坚持整体规划,以人为本,个性化设计,注重文化内涵,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创建一个具有情趣化、生活化、网络信息化、节能、低耗、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个性化现代中学校园。

参考文献:

[1]徐捷.现代中学校园规划设计初探——以平阳县鳌江中学创作实践为例.浙江建筑,2009,26(10):4-7

[2]刘志杰.当代中学校园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天津大学,2003

篇4

[关键词]地域文化;刀郎文化;校园文化;校园规划;交流

当歌德赞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时,将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古希腊有关音乐与建筑关系的美妙传说,而是因为两者的确存在共同性。不同艺术类别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艺术中得到激励,也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

新疆土地辽阔,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的区域。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中原汉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多重影响,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社会形态。地处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麦盖提县,恰处在刀郎文化的中心区,在这里如何将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体现,特别是如何将地域文化与校园规划有机的结合、传承,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必先从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这两者中找到共性。

刀郎文化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北去。在刀郎文化的众多艺术形式当中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普尤为突出,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尤以麦盖提县为盛。“刀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拉弦乐器刀郎艾捷克、拨弦乐器卡龙、刀郎热瓦甫。刀郎麦西来甫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歌舞麦西来甫,在有组织的活动中,在场的每一位都是参与者,几乎没有观众,随着音乐声的响起,人们便狂热、强烈、奔放的舞蹈起来。人与人之间通过眼神、动作、神态将彼此的内心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让人们互助互爱。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具备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它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师生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这一切必须通过交流才能将校园文化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发现,无论是刀郎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其文化的主要因素和两者的共性都是“交流”。按由表及内的顺序可将“交流”依次分为“形态交流”、“场所交流”、“精神交流”。在麦盖提县刀郎双语中学的规划设计中,通过“交流”的三个层面,最大限度的将刀郎文化与校园规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形态交流――刀郎元素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

建筑给我们的视觉冲击首先体现在其整体造型上,我们以使用功能的需求为基石,深入挖掘视觉意向的魅力,认为具有时代性又极富雕塑感的建筑造型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丰富的建筑语言与造型形成校园内标志性建筑的特点,塑造了作品式的建筑,同时在建筑造型上充分体现“刀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刀郎热瓦甫(体育馆)、达甫手鼓(图文信息中心)、卡伦琴(学生餐厅)、刀郎沙塔尔(景观塔),将刀郎文化表现乐器在建筑形式上体现出来。

2.场所交流――无处不在的刀郎精神在校园多样空间中的呈现

建筑造型的艺术化、形象化是设计师对建筑外表的描述,只是视觉享受的初步,而创造具有诗一般的建筑内部空间特色,让人们无论身处于哪一个位置,都能领略到室内外空间的拓展及空间层次变化带来的惊奇与喜悦,构成建筑内部与外部气质的相互辉映。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理念有了很大发展,学校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的形式和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甚至社会。对话、交流等课堂外的自主活动变的尤为重要。营造校园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精神,体现学校特点,有利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于交叉,有利于办学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总体格局、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形成开放交流的氛围,体现学校的基本特点。同时充分考虑学校在配套上的共享、空间过渡及区域联系的合理性,与周围地块的规划相互衔接、协调、形成整体。

规划中着重考虑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包括外部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驻留空间。这些空间的设计中,又特别注意到层次的多样性及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可以包含更多的人的自主活动,对室内公共空间在尺度上适当扩大,提供驻留和交往的可能性。环形的外廊将各建筑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快捷的空中交通系统,便于第一时间到达目的地;环形的外廊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使得其在里面来看犹如一组五线谱,行走于不同楼层的身着不同颜色服饰的各年级各民族师生,又好似一颗颗跳动的音符。

3.精神交流――校园环境和空间感受对使用者内心的影响

建筑的造型设计和场所的空间营造,其最终目的是使得使用者在预期范围内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意想不到的良性结果。中央步行景观轴线是校区内最重要的空间轴线,轴线起于入口广场,经图文信息中心、体育馆,串联知识广场,与生活广场连通,直到学生活动中心。这条轴线以系列广场和步行通道组成,形成了校区内最重要的开放空间,也是展示校园建筑景观与环境景观的主要场所。考虑到视线的关系,巧妙地形成建筑对景。校园内重要的步行与休闲空间均沿轴线设置。

校园的公共绿地是以知识广场和艺术广场为主体的结构,绿化围绕公共空间做文章,沿广场设置绿化小品和步行道,两个广场大体上都以开阔的绿化空间为主,精心营造的花园,优美的长廊……共同造就出一个学习、休闲地绝佳的去处。“有张有弛,有软有硬,有学习交流,有休闲娱乐”是景观设计的构思立意,并在规划的各个层面上重新刻画出这一生动的结构构图,展示自由舒展的空间形态,表达对完美校园理念的憧憬。

知识广场上,道路两侧种植落叶构架乔木,结合设置灌木与草木,以色彩斑斓的观赏花卉为主体,形成各色花坛分割两侧干道的绿化形式,花池结构低矮精巧,内部配置观赏花观叶植物与地被植物,有利于主干道视线的开阔。

生活广场中,乔木、灌木、地被相互搭配形成人工植物群落,欧洲几何式的绿篱,形成近乎完美的生态环境。宽阔的大草坪绿化,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与色彩递变,从行列成排的行道树间隔望去,是绿绿葱葱的草坪地毯,莘莘学子在此休憩交流,空间的开放,也更加凸显。

篇5

关键词:高中校园;总体布局;生长;环境;现代化;人文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给教育创建一个现代化、人文化的环境?是我们在进行高中校园建设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集现代化和人文化的校园规划必然是结合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作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周边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是集生态、自然、现代和人文为一体的。现就这个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一、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思路

环顾当下的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有些校园的布局过于“刚性化”,文化底蕴不强,同时也未能从未来的发展和调整着手,也就是缺乏“生长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无根”、“无枝”。具体的在新校区的规划上,总体布局短时间一蹴而就,从总体的布局规划到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一次性成型,没有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可以延续的空间;有些校园是改建或扩建,大多是“见缝插针”,老校园的基本框架被打散,原有的人文韵味被打破无遗,由于没有连续感,导致增加的现代感看上去与原有的传统因素很不协调。

笔者认为,高中校园的总体布局应该具有生长性,这里的生长性指的是现代化气息的自然更新、文化底蕴的继续和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发展。采用的总体布局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轴线法

该方法是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最为常用也是进行校园的空间组织最为基本的方法,该布局方法注重均衡性和空间的导向性,轴线的形态可以不一定是直线,但总的让人感觉有总很自然的感觉,具有长度和方向性的特征,从建校的最开始呈现出来的风貌(往往是学校的底蕴所在)向着越来越近的今天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同时也暗示着未来定向生长的可能,该方法特别适合用于新校区的建设及保留老校区人文特征的扩建项目。

2、网格结构法

我们在对校园进行总体布局用到的网格结构指的是平面网格,以几何方形最为常见。这种校园布局方式适应于密集化、城市化的规划形态,具有现代化特征,容易进行标准化的建设,这种方法的出现让现代高中校园的大规模建设成为了可能。

具体而言在进行总体布局时,将校园的空间划分为N个网格,建设就是向空着的网格局部添加建筑,具有很好的可生长性和建筑的连贯性:

(1)网格的内部如果局部留空,能够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完整的用地,而且布局的现代感和整体性一点不受影响;

(2)在功能的边缘,建筑物可以沿着现有网格方式继续生长。

(3)这种布局方式让校园建设现代感十足,有利于校园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更好的融合,为未来校园的有机生长埋下了伏笔。

二、高中校园空间形态布置

高中校园的总体布置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空间布置,它是一项复杂却有规律的综合性工程。高中校园空间形态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程序,它的存在是未能能够更好地完善校园设计整体性。可以这么说,中学校园空间形态设计是有效连接在校园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设计之间的桥梁。

现代化的高中校园作为一个场所,其服务对象是高中生,这些国家进行人才选拔的备选场,因此应该将其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激发智慧和陶冶身心的场所,“人文化”让学生心情放松,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觉交流空间环境的自然亲和;“现代化”有利于智慧的激发,大大的提高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质量。

笔者认为,校园的空间形态构建应该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系列的开放的空间与半开放空间,应该是多层次、多内容的空间布置形态,自然景观和学习交流等重点要素应是空间布置的重要点缀,总体而言应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上按照“起、承、转、合”四个阶段有序而且丰富地展开。

三、高中校园单体建筑设计

整个高中校园最终还是由单体建筑构成的,从校园建筑的功能上来看,高中校园的单体建筑涉及到很多类型,从教学活动上看,涉及到“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实验楼、体育馆、行政楼和教师办公楼等等,从生活活动上看,有教师宿舍、学生宿舍、食堂等等。不同的单体建筑有着不同但又具体的功能要求,而且将单体建筑连在一起看将对整个校园建筑形态构成重大的影响。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校园中的单体建筑设计是在客观条件的多重制约下进行的,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感性与理性同步思维的过程。笔者认为高中校园单体建筑设计应遵循建筑的“三要素”――适用、坚固和美观,在单体建筑设计上要充分理解环境条件和人文内涵:

1、充分理解环境条件

重点考虑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单体建筑形态生成的相互作用,把握好校园建筑外部环境的肌理,对校园的外部环境特色进行深入地研究,通过独特的设计将校园单体建筑设计为现代化与人文化相统一的独特个性,给每个在校园学习过的高中生都去爱她、留恋她、赞美她。

2、营造人文环境

每所学校在孕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因社会和自然等条件形成本校独特的人文特征。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无论是老校区的改扩建还是异地新建校区,最基本要求就是保留学校历史的片断,特别是在单体建筑设计中用现代的建筑语言结合校园原有元素对她进行新的诠释。校园单体建筑的人文气息可以通过色彩和细部两方面入手来分析校园。

篇6

关键词校园建筑模数单元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TU2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清丰县第一高级中学迁建新校区位于清丰县城人民路北、和义路东侧,晓月路西侧,南北长455m、东西宽500m,占地341.25亩。

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82250平方米(约273.38亩)。新校区规模为180个标准班,规划在校生9000名,全封闭式管理。

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坚持“书香、典雅、厚重、永久、独特、现代一流”的理念

坚持“适用、美观、经济”的原则

(1) 合理实用的全日制寄宿高级中学功能分区

(2)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

(3) 创造清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品牌及形象

(4) 富有现代感、温馨感和个性化的建筑空间形态

(5) 既具备可识别性,又协调好与周边的互动关系

设计理念与规划构思

树木

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科研实践的场所,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源泉,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环境氛围,把树木绿化引入到师生教学空间的理念。这一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校园建设“园林化、生态化”的良好愿望。或许,一个树下读书的背影会成为留在学子们心中永远美好的校园印象……

生长

城市的生长应该是生于自然,且向现代与科技的方向发展。自然环境的营造,现代建筑手法的运用,现代材料的普及,具有超前意识空间的尝试是体现城市生长所必需的。

在本项目中,我们拟采用经提炼的中西方传统相结合的建筑形式语言形成新建建筑,突出学校的历史、生态、超前意识,以期对未来的教育建筑空间提供技术和形象的引导。

建筑的生长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长的环境。而在人性化理念指引下的理想状态,环境应该是自然的,本项目引用“自然融入”的理念,在室外空间,广场空间,院落空间布置绿化小品,使建筑与自然充分融合。

单元生长、网络组织

以模数单元式方法进行建筑设计,按照网络式模式组织发展,是现代教育建筑发展的要求。

按一定的模数单元式原则确定建筑物的基本尺寸,形成较大建筑空间和统一的柱网、层高、承载能力,平面布局可以灵活变化,组成不同的功能空间,以求适应建筑物满足多种功能的需要和发展。由此具有显著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网络式发展规划利于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共享,利于不同系统在今后的发展中的专业更新与规模调整,并可灵活调节教学用房的使用性质,为不断发展的校园空间提供清晰的规划肌理和理性脉络。

以人为本

一个好的校园需要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设计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塑造、功能与交通的整合、学生特性心理的研究,我们在细节处理上力求做到以人为本。

总体规划

规划结构

学校的主入口设置在南侧的人民路上,引导主要人流;东西两侧的和义路和晓月路分别设置辅助入口。

校园内按功能分为三个区域,东南部为教学区,东北部为生活区,西部为体育活动区。整体规划两条轴线,分别贯穿校区南北及东西方向,由学校大门、中心广场、科技楼、后广场、生活服务区及宿舍区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要轴线,由东西辅助入口及后广场形成贯穿东西方向的次轴线。南北向主要轴线将南部的教学区与生活区联通,东西向次轴线将体育活动区与教学区、生活相连,通过科技楼北侧的后广场作为连接节点,既能有效减少不同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还可满足中心人流密集时的疏散要求。

用地西部的体育活动区,集中绿化成为开放式城市景观,同时阻断和义路的噪声干扰。

功能分区

(1) 教学区

教学区设置在园区的东南部,西侧为一、二年级教学楼,中部为科技楼,东侧为三年级教学楼及报告厅。

科技楼位于教学区中部南北轴线上,共9层,为校园内最高建筑。在视觉和空间上统领全局,并作为教学区与北侧相连的生活服务区的空间界定。科技楼前的连廊东西贯穿整个教学区,可方便教学楼、科技楼及报告厅之间的交通联系。

西侧的一、二年级教学楼各自呈U型布局,内部为景观庭院,可供师生课间休息。两栋教学楼之间由五层连廊每层相连,可方便学生及教师的上课路线及安全疏散。

东侧的三年级教学楼及报告厅可通过教学区内的东西连廊与科技楼及一、二年级教学楼相通,可将地面与教学楼间人流分流。

(2) 生活区

生活区位于校园东北部,南北轴线的北部。生活区南部分布有食堂及浴室,北部为学生宿舍区,东部为教职工公寓。

生活区通过南北主轴线与教学区相连,学生宿舍位于生活区最北端,通过生活服务区内的食堂和浴室与教学区形成完整的动静分区,保证教学环境不受干扰。

教职工公寓位于生活区东部,独立分区,与东侧入口相邻,可方便教职工的生活及日常出行。

(3) 体育活动区

位于园区的西部的体育活动区包括2个400米标准跑道,14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及一个体育活动室。

体育活动区内2个400米标准跑道均布置在临和义路位置,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噪音对校园的干扰,篮球场与排球场、网球场与生活区相邻布置,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及锻炼。体育活动室位于体育活动区的中部,与北部的400米跑道临近,可方便体育课时体育器材的取用。

西南部的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作为学校主运动场地,设有主席台及看台,东侧与教学楼之间设有40米宽南北向景观广场,即可作为大型活动时人流疏散广场,还可有效减少对教学楼的影响。

交通组织

校园内的交通组织旨在实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同时兼顾校园景观。

校内机动车道主要由两个环道组成,一个环道从主入口至生活服务区围绕科技楼和食堂、浴室。另一个环道围绕9栋学生宿舍楼。停车场共设置两处,教学区设置在科技楼东西两侧;生活区设置在教职工公寓北侧,尽量避免机动车进入校区内部。人流集中用地中部,交通便捷,主要人行流线通过过街连廊可避免与机动车道流线相交。

后勤服务、接送学生、教职工出行则集中使用东侧辅助出入口。

单体建筑设计

科技楼位于学校南北轴线的中心,主广场北侧,共9层,包括实验室、专用教室、图书馆及行政办公等。其中图书馆共3层,设置于底部东侧,包括藏书室、学生阅览、教室阅览及电子阅览等功能区域。

行政办公设置在科技楼顶部三层,包括普通办公室及大小会议室等。

其他楼层设置实验室、准备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通用技术实验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及科技活动室等。

教学楼共五层,呈U型布置,南北两侧为标准教室,中部为各科教师办公室及合班教室。

报告厅位于教学区东南角,可容纳1000人。设有贵宾休息厅,具有学术演讲、会议等功能。设置独立交通。部分设施参照小型的舞台进行设计,配套设计有小型的化妆间等,可供校内的文艺演出使用。

体育活动室为1层,具备篮球、排球、手球、体操教学和比赛要求,设有简易活动看台。

室外运动场地共有2个400米标准跑道,14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学生宿舍区内设有6个羽毛球场。其中主运动场中足球场地为人工草皮,并按照常规在跑道内外两侧可布置诸如铅球、跳高、跳远等田赛场地,并设有主席台及看台。

生活区主要由学生宿舍、教职工公寓和食堂、浴室构成。

学生宿舍共9栋,均为5层,可容纳9000名学生住宿,宿舍单元为8人间,带有阳台,每层设有公用盥洗室及卫生间。

教职工公寓为1栋3单元建筑,共5层30户,每户50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卫设计,可供2名教职工居住。

篇7

一.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校园景观作为教学与空间紧密结合的产物,从形式上既包括自然建筑等静态景观,又包括师生们在校园里的种种动态的生活现象。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新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学校的规划设计衍变成新的理论和新的思维,现代校园规划更加强调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以服务于师生为最终目的。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与人文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和谐。

2. 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即“形式服务于功能”是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大学校园规划中应当引入 “组团型”校园功能布局模式,将各学院专业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常规室外运动场地和学生食堂成组规划布置,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校园生态邻里组团”,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尾大不掉的臃态。

2.1学习的功能。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起到辅助学习的功能。

2.2锻炼与休闲交往的功能。现代大学培养的是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然而一个优秀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不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健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

2.3 交通功能。现代大学校园在校师生数通常达一万左右,结合校园内的交通人流集中的特点,大部分园路都要承担分散人流的作用。在校园道路交通设计时,校园道路应兼顾师生流量、速度与景观的关系,尽量减少无效路径,设计对角线路径,提高交通效率,使之既满通的需要又有助于整体校园景观的形成。

3. 人文性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园景观建设的优劣,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声誉有着一定的影响。国内一些已有百年的历史的高等学府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为莘莘学子所向往。在新校区规划中应注重传承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有其统一的文化格调。这些因素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并体现其个性特征。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其文化传统逐渐物化凝结于校园景观环境之中。

4. 生态原则。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尊重和保护校园的原有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索取适度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创造生态化的校园景观环境。同时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并富有弹性,以适应未来变化,满足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园景观设计内容

1. 绿色景观。绿色景观以草地、树木、绿藤等为主,绿色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当以形成美观、安静、整洁的绿化环境为前提,创造多种适合于学习和生活的绿地广场,并结合组团建设,对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布置进行绿地规划,在进行分区设计时,其周围绿色景观要与建筑主体相协调,努力为师生们提供一个适宜优美的绿色空间,其中可通过设置雕塑、喷泉、文化广场等建筑小品反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2. 校门。校门是高校的脸面,在高校的形象展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门是进出校园出入口通道,校门入口区的相关设计要素包括:确定正确可行的设计方案以及适当的设计风格;根据车辆或行人流量,设计不同的出入口布置位置、宽度和类型;出入口处地面的铺设和坡度的处理方法应尽可能体现人性化;大门上标识物的位置、大小及布置方式的选择应指示明确,重点突出。

3.校园道路。校园道路在任何校园规划设计模式中都是关键的一个核心环节,道路服务于校园风景。精确定位、精心设计使道路方向明确,线条美观平滑,校园道路就会成为积极的校园景观要素之一。在校园道路的规划设计中,应遵循四个重要原则:通过设计校园交通指示牌,引导和控制交通流向;不同类型的道路划分了校园使用土地,展现校园整体布局;车辆路线与行人路线分开;仔细设计每一条路线,避免无效路径设计,增加对角线路径以及倒角路径设计,目的是使所有路线连贯畅通、线条清晰,不破坏植被景观。

四、校园景观的分区设计

校园景观按其功能一般分为三个大区,即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各区应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的总原则下,根据分区的各自特点进行规划,保持整体基调的协调统一,同时也需各有侧重,独具特色,从而增强各分区的归属感。

教学区的设计以欣赏为主,要以烘托区内的建筑环境,给师生创造一个规整有序、舒畅宜人的教学、课间活动空间为目标。

生活区的设计以休闲为主。应当以为师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休闲环境为目标,充分考虑通风、采光、防护、应急等等因素,采用混合式或者自然式的手法设计出舒适的生活绿地空间。

运动区的设计以实用为主。以经济实用、便于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为目的,以运动草坪及塑胶操场为主。不同运动场之间应以常绿灌木进行隔离,在运动草坪应设置一些健身器械及桌椅,供师生使用。

篇8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是一所学校成功的核心

中国需要并呼唤着教育家办学。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历和思想,在办学中实践着“以爱育爱”的博怀。因此,我们的每一个校园规划设计都是从与这些教育家心与心的沟通与对话开始的。从1998年第一次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刘沪校长沟通附中校园的整体改扩建规划设计开始,到2003年与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探讨二小新的本部建设,以及后来有幸与诸多名家校长一起深入探讨研究不同校园的建设需求。正是这样的沟通和对话承启着我们对教育和教育建筑的认识、实践和成长。

2012年3月,笔者随国务院参事室对美国东部的十余所著名的大学、学院及中学进行了专项考察。考察时在与这些著名学府师生交流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从他们内心自然流露出的对学校由衷的感激和爱。这种情感不仅贯穿于他们在校学业的过程中,而且将伴随着他们走入社会乃至一生。从回忆自己人生成长经历时对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无比感怀的钱学森,到谈及学习生活时对自己母校充满自豪和感激的美国文理名校学生,为什么校园生活在他们的一生中占据着如此深刻的印迹?因为这里塑造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笔者联想起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所言:“一切人类的学识和艺术,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即克尽厥职为最高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服务。”那么,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否可以定义成: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如何生活和成长的乐园呢?

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从整体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工程

结合这些年的创作实践、科研课题,设计团队先后走访和调研了大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校。在学校建筑的创作实践中,在关注教育的先进与落后的比较中,我们也反思着基础教育建设现状中的不足和局限。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各级部门通过对教育的持续投入,基础教育现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就国家基础教育现状的整体建设而言,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依然是明显的。原因除了经济发达与落后导致硬件设施的投入差距外,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和环节控制上的不足是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我们对于每个具体项目结果的把控变得不确定,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也会因操作和控制过程中若干因素的不同与不确定,而使得项目最终的实施水准差异巨大。校园规划建设实践中亟待把现有各个环节的资源和管理做进一步的系统规范与整合。这是相关各级部门值得共同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此,笔者在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的评审中,特别建议加入以下内容:应鼓励学校的规划设计建设从一开始就在与学校建设运营和设施配备等相关的各方人员之间建立起充分交流的沟通机制,即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在操作模式上保证各个相关因素间形成彼此的协调与衔接。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政府作为绝大多数项目的投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管理运营中专业与非专业间的矛盾与冲突,管理部门要有专业化角色意识,而对于规划设计部门的选择亦应遵循设计先行这一点。甲方和建设主管方的重视对于保证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步骤和周期的合理性非常重要,特别强调重视和鼓励设计人员在着手学校规划设计工作前对所要设计学校校园文化、教学理念和日常管理使用模式的了解和挖掘。

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软硬件默契配合的工程

成功的校园环境应该从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应避免单纯追求表达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形式,而是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老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模式本身的了解探讨,以及相应的对建筑空间场所的需求上,这种需求包含着功能和精神、心理上的不同层面。

我们认为,单纯的校园高水平硬件条件≠高水平的教育水准。在当今充满挑战的社会发展新背景下,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教育实践理念的发展应该以一种共生的形式相互结合推进。校园规划设计建设的目的就是希望建成的校园硬件设施与经营管理校园的软件之间能够形成默契;从而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其自身学习和整个学校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成长环境。

关于学校建设标准与非标准问题――学校特色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流派和教育模式、多种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规模都使得今天的教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设施建设面对诸多不尽相同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任务。然而,大量新建学校在设计时,未来建成的学校是否符合待定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硬件的空间功能设置是否与未来教W要求和教学模式相匹配等问题常常被忽略,导致许多新学校在进驻之后不久便要“二次更新”。

教育资源的设置只有建立在教学设施、设计理念与每一个不同的办学个体差异相匹配的前提下,其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学校规划设计不是若干标准指标下的功能房间的罗列。未来教育和国际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应满足特色教学与特色教学空间的需求。校园规划设计的标准亦应及时调整,对接教育一线特色教与学模式的转变需求。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对规划设计中办学标准灵活把握,以适应不同学校建设的实际需求。

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关注点――交流与沟通空间的创造

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的关注点应当首先放在如何充分表达和挖掘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上;放在如何平衡好教育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的建设与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关系;放在如何建立和促成师生与校园环境文化之间形成情感互动和谐共生上。建筑空间环境作为人们行为的载体,两者之间能否形成“对话”理应成为设计中追求的核心目标,理应成为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关注点。而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塑造和改变则来源于在校期间老师和同学彼此之间学习、生活全方位沟通交流的成长中。所以在设计建造一所学校时,最重要的是鼓励师生随时随地交流与沟通。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一所学校仅仅在大的规划功能格局上成功只能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校园设计很多方面表现在许许多多的细节处理上。无论是平面功能空间布局,还是材料安全构造,细节的处理往往与师生日常使用紧密相连。细节处理不仅体现着设计中对建筑完整度的把控能力,更表达着设计者对学校师生的人文关怀。

以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普通教学单元的设计为例,教室不仅仅是学习场所,同时又是学生的生活场所。虽然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室规划有所不同,但教室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空间的确是一所学校建筑中最核心重要的单元。这如同在一个酒店的设计中,客房的设计是酒店设计的核心单元一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观察他们在普通教室上的建设和使用管理状况,便可见端倪。普通教室单元空间功能复合的回归和延伸,令其承载了不同功能的使用需求:授课空间、自我学习空间、多媒体视听、分小组团队的活动空间、整理内务的空间(用水空间:清洁、饮水、洗手、杂物储藏等)、进餐空间(中餐)、教师办公角(供教师用的桌子和柜子)、教材角和小型读书角(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小空间)、学生自我的贮藏柜、班级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空间、有归属感的教室单元附属延伸活动空间(有条件的情况下)。

目前核心教学单元的空间设计趋势是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室墙体,实现大空间、大教室、大课堂的空间定义和角色转变,以多功能公共空间的附加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以色彩的丰富赢得学生的喜欢,有助于实现由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换。并利用可调节变化的教学延伸空间,不同的教室组成的教学单元可分可合。适用于分班教学和合班教学。不同年龄间的学生可以形成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己。

宿舍生活单元的教育功能――学生的第二课堂

学生的宿舍和食堂不仅仅只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住宿学院概念的引入对于学生的成长将非常有利。如美国Smith College的学生宿舍首层的公共性(自习厅、公共花园、公共起居厅)。我们在设计新北川中学、蚌埠二中、肥东一中等校园的学生宿舍时,拒绝学生宿舍设计的宾馆化思想,使宿舍这个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成为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长”的宝贵课堂。

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体现与校园建筑的永续更新发展

校园的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设计本身包含了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建筑本身在有效使用周期内可持续性的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绿色建筑;更为有意义的是学校教育理念中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手段――绿色生活。对于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设计可采用可视化的手段;我们主张选择的技术和概念一定要以适合国内及地域技术经济发展现状为前提,否则有时会事与愿违。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强调对地域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特征的适应与利用是最根本的绿色与环保的体现。

在校园建筑的永续更新发展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按照我们国家对建筑设计建造使用年限的标准,现存许多正在使用的中小学校在其原有设计的建筑结构安全使用年限内都面临更新、局部重建或改建、扩建和重新利用等问题。在校园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建筑师往往面对的是如何在既有的环境因素下思考未来这一问题。在一片混沌与旧有的空间中开始寻觅,对未来校园环境的思考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并建立起新的秩序。在校@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依据学校未来管理发展的总体构想对既有校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梳理、保留和重生,同样体现着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见缝插针式的校园改扩建。

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的建设

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是与校园文化营建相结合的。在强调校园文化营建艺术性的同时,我们更主张对学校本身个性文化的挖掘与历史传承。例如,北京师大附中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新北川中学的爱心铭记;北京实验二小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熏陶和“以爱育爱”教育;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对校本部与兰州地域文化的结合;蚌埠二中李新义校长提出的共同家园……

在校园文化的个性营建中,应鼓励促成本校师生参与的互动思想。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同一个家的营造,不是一挥而就的快餐展示,而应是主人自己在时间岁月和情感的积蓄中注入灵魂和格调的结果。

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学校的角色与建设

1. 校园设施资源的社区化共享及在地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拓展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学校的规划设计应尽快打破校园全天候的围墙式管理模式。如何有效地加快校园设施资源社会化共享,进一步拓宽学校在更广泛的社区和整个城市社会中所扮演角色,值得各级相关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对于本身就缺乏教育文化建设和规划的广大村乡镇地区进行整合时,更亟待把学校的社会公用、当地的文化设施建设与共享角色定位更加明确地提出并推进,让校园成为地区(社区)居民的文化精神家园和参与自我终身教育的开放场所,使得建设维护校园的巨大社会投入发挥更大的功效。

2. 用互联网思维和方式解决目前教育问题

从“能上学”到“上好学”这个问题上,中国教育如何实现跨越?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谈道:第三次工业革命移动互联网技术会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这种跨越时空的互联网互动教育,无论是微软还是谷歌、“慕课时代”还是“可汗学院”,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在,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无论是校园建设的理念还是对教育本身的认知,我们都需要跨越式地追赶与开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