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05:26: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本科会计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后升本的全日制应用型二本院校。会计学专业作为学院第一批升本专业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尤其是2014年学院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同时学校将迎来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转型审核评估给学院明确了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应用是今后办学的方向。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那么,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如何?通过表1、表2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8级至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和2006年至2011年会计学本科优秀论文比例只占2.7%(其中专升本优秀论文占比为2.77%,本科占比为2.7%),所占比重少;良好占48.3%;中等占41.7%;及格占7.3%。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少,案例研究少,实证研究更少。整体来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
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成败。从调查看,毕业论文选题空洞且大,教学科研与应用题目偏少。选题定位不准,学科交叉和创新性选题甚少。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升本后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离学院转型发展和审核评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选题必须与科研课题、生产实践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和应用的需要。
(二)开题
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文献的查阅处于敷衍状态,简单拼凑;对论文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理解不透彻;文献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与要研究的论文方案脱节;写出的文献综述篇幅很短。有些学生甚至害怕与学生讨论和与教师沟通,所参考的文献层次较低且比较陈旧。因为会计事项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很大且日新月异,陈旧的准则及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更不能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的培养要求。开题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够。所以将PDCA管理理念引入毕业论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开题环节,把文献查阅和大学知识的积累应用相结合,提出一个论文初步方案,约定时间广泛听取论证每篇论文的开题报告,充分酝酿补充意见,才能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三)指导
经过升本后几年的实践,指导环节的问题是:师生沟通次数少;包办现象;没通盘考虑研究过程;拖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性差,等靠思想严重。教师为了考核评先评优的需要不得不包办。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路,没有通盘考虑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进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对研究论文的可行性、一体性的系统思考。
(四)监督
监督过程存在监督不到位问题。根据我校的情况,师资力量不足,一位教师要指导10位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完成大量教学任务,需要相当的经验水平和责任心,且没有相当经费的支撑,难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监督力度,没有办法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学生方面自律能力差,各类考试的时间节点与毕业论文时间的冲突(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的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金融系统的招考、选调生等考试)、实习找工作使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大打折扣,这些原因都会给论文写作造成不良影响。
(五)答辩
有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也不参加答辩,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对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三、PDCA理念指导下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所谓PDCA(Plan-Do-Check-Action),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普及,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有效进行一项工作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型审核评估背景下将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和实践引入PDCA管理理念,从大一起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开课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一、大二重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大二、大三重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兴趣,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思考毕业环节的研究方向;大四有了自己的设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PDCA管理方法涵盖本科毕业论文整个环节,贯穿会计学本科周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笔者针对2015届会计学本科和专升本毕业生共340名学生(2011级会计学本科95名和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7学期第5周进行。发出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设计问题10个,9个问题为选择题,一个为文字描述。通过问卷从以下方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在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知度上,有将近150名学生对毕业论文有正确认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会计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有13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士学位而为之,还有50名学生认为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取消。在对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认知度上仅有65%的学生表示清楚,有3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针对如此情况,必须将PDCA引入毕业论文的教学机制。“以生为本”,树立个性化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感悟到大学学习生活既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有重要的实习加漫长的毕业论文积累、制作、完成等环节。更应该明白的是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大学生学会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的初步锻炼过程。
(二)参加创新、本科校级课题院级课题申请
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工作,且对中签的团队给予适当的资助,同时院级、校级要分开,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三)选题
在学生选题方面,笔者对2006—2011级会计学34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有效调查330名。学生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提前进入会计学实训环节、参加创新活动,会计学及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讲座。最喜欢的毕业论文开题方式是在导师的指点下自由发挥;最喜欢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与会计学实务相结合。简言之,对毕业论文选题要提前介入、双向选择、真实课题、自主选择、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在第6学期必须开始,选题时间意愿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90%以上的学生愿意将毕业论文在第8学期之前选题并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第6学期完成此项任务的占40%。在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上,调查结果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有3种态度:必要、不必要、无所谓。总体上说是有主见的。首先看重的是师德,其次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第三希望师生互选。
(四)师生交流
在调研中,我们着重从交流的形式、次数、内容着手,并且对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调研中可以发现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认真负责。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马虎敷衍。同时除了毕业论文外还有35%学生接受了教师考研方面的帮助,46%的学生接受了教师就业方面的指导。PDCA循环理念引入之后,在分布分流的作用下,学生有充足时间准备论文工作。据了解学生主要利用寒暑假、课后、周末、期间长假、晚上开展论文工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可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论文全程指导
通过调研,将PDCA管理理念贯穿毕业论文教学和实践全过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上的转变。应用技术转型使今后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平顶山学院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应有战略选择。第二,应用综合素质的提升。PDCA开课计划和管理理念能实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检查、检验和反复总结经验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专业兴趣,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学生共性及兴趣性格及智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专业点,且正确认识课程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关联与差异;对学生来讲学校与教师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达到一致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认知还有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境界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设专业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系统了解。大学的学习过程不但有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有实训、实习、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在学院转型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会计学专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合作,与大型企业联合,利用寒暑假具体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企业一些项目,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通过PDCA在大学四年的循环和管理,学生有了一些成果,发表一些论文,参与一些课题,科研活动获奖等,就会比较容易完成毕业论文各环节。
(六)答辩
经过学术不端检测合格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根据学院转型及审核评估的要求结合近几年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探索,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设置了7个答辩评量标准选题、文献查阅及调研、论证分析、撰写质量、论文价值、译文及格式、任务书执行情况。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以上7个标准仅为论文成绩。具体评量内容及要素见表6。
平顶山学院近几年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行的是实时评量,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对往届毕业生采取的是延时评审。随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深入,论文的抽取、送审和通报将成为必然趋势。河南省教育厅从2015届会计学毕业生中抽检论文3篇,建议在转型中的二本院校尝试引入“双盲”审核制度。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是平顶山学院审核评估及转型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引入PDCA管理理念,尝试会计学本科层次双盲审核,补充完善评量和评审指标体系,是提升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会计学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审核评估的必要条件,是学校转型评估的需要,也是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新思路,同时也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1.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时俱进。
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方式,大力扶持互联网行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其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引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场革命。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出现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存款模式和计息方式,引起会计利息的确认和计量方式的改变。互联网金融和制造业相结合,将改变我国传统产品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也将引起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方式的改变。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也会引起会计核算方式的改变。这将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而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几乎都忽略了通信技术课程的普及及其应用,互联了网联网技术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冲击,没有与时俱进,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没有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特色。
2.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10月15日,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文艺作品应该兼顾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标志着我党开始重视健康的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引导作用,抵制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同志的讲话无疑给学校提出培养人才的新目标,那就是德才兼备,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品德和文化的培养。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偏重于会计与商业经管类课程,基本忽略了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等方面的课程。这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仅仅具备会计专业技能,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步入社会后,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被恶俗文化引诱、占领,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3.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我国会计准则为了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处于一个不断修订修订的过程。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是对我国旧会计准则进行的一次全面修订。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打破了过去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垄断地位。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估计技术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而不再局限于会计知识的机械化重复应用。2014年3月份,我国财政部再一次对2006会计准则进行重大修订,使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更加抽象,其应用进一步要求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综上,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与国际趋同是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情况,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加侧重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会计知识的简单复制。但是,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侧重于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会计职业能力培养。
二、完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议
1.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产品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交易模式,促使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相关新兴事物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提高,企业的虚拟化程度会提高,企业的外延会逐渐增大,企业的生产、销售、交易和借贷模式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无疑将会引起产品成本核算、期间费用核算和借贷利息核算等发生变化,挑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思考和判断能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生产和加工会计信息的主体,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更为准备的会计信息,势必要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流程有一个足够的了解,这就要求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知识普及,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作贡献。
2.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艺术学科。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曾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表达了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本科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无疑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学生,也就预示着国家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所以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作品都教育人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人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现有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重视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这容易导致一些学生有才无德的现象。因此高校应该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讲授,普及学生人文艺术常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职业能力培养课程。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公允价值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要求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因此,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不能仅仅关注会计理论、会计知识的普及,还要关注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提高,应该在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高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的课程。
三、结论与启示
设计(论文)题目: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
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通过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的选题,一 是促使本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提高本人的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通过论方答辩等途径,让社会认同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并讯速向广大读者传播,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二、意义
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财务诊断和防范》的研究,提出高效的防范措施。使自己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能运用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又能大胆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三、主要研究内容:
民营企业的财务诊断与防范是企业在市场上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企业高效率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民营企业的财务诊断与防范从认识财务风险,经营者经营心态,企业资金有效运用三方面入手。通过正确了解认识财务风险的内容,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强化企业规章制度,积极培养人才力量来规避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说白了,就是要里外结合,可管理性的对待财务风险。
正确认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是诊断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明确意识认识财务风险的重要意义。?
提高企业在市场的适应能力。即在了解分析市场宏观经济后,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预测各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制定可行有效高效的经营策略,做出确实可行的决策,做到企业内部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规章制度完善。即要求在管理决策中力求“精”, 防犯“做大做空”片面盲目。强调理性投资建设,有助于高校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决策。
企业资金的有效运用。要求管理人员有全面的财务风险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对资金有效的利用,不只重视眼前利益导致企业失去长远收益。
重视企业人才培养。就是要求企业不仅重视硬件设施,还应重视人才。对重点部门和重要财务管理上应有相应人才,并在更换管理层时有足够重视,尽量做到宁缺毋滥。 实验设计:收集并整理2至3个典型而翔实的案例,对论文中的论点加以充分有力的论证。如下:
案例一: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曾是国内知名的生产和销售保健品的民营企业,1994年才组建,只用了两年,即1996年其年销额就猛涨到了80亿元,到1997年,公司总资产为48亿元,且资产负债率为0。然而这个庞大的帝国,竟然就因一个危机事件走向了灭亡———三株集团在一起消费者病故的法律纠纷中一审司败诉。于是从1998年4月开始,其销售收入猛然从原来的年销售80亿元,下跌到1000万元,随后出现全面亏损,工厂全面停产。
案例二:德隆集团一度是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德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神话。然而神话的破灭却比神话的制造更为迅猛和突然。以2019年4月14日德隆旗下“三驾马车”
股票连续跌停为导火索,德隆资金链条崩断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此后,公安、司法、监管机关对德隆涉嫌操纵股市,非法融资,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展开调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扩张奇迹的资本巨人颓然倒下。
完成设计(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一、条件
1、阅读有关书籍及杂志,如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等。
2、进行调查研究,紧密联系当前实际;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3、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充实自身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时间,要有足够的时间做保障。
二、方法及措施
1、2019年9月18日前: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进行选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对毕业论文提出明确要求。
2、2019年9月19日—10月28日: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读书笔记,完成筛选文献资料、确定翻译的外文文献。
3、2019年9月19日—9月23日:辅导开题报告,就选题明确写作的意义、研究方法和预期写作进度,并经由指导老师审阅通过。
4、2019年9月24日—9月30日: 形成毕业论文写作初纲,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5、2019年10月8日—10月14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形成写作细纲,并再次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
6、2019年10月15日—10月28日:以细纲为基础,写作完成初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7、2019年10月29日—11月4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完成论文修改稿1,交指导教师批阅。
8、2019年11月5日—11月11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完成论文修改稿2,交指导教师批阅。
9、2019年11月12日—11月18日:完成论文正稿。
10、2019年11月19日—11月23日:按规范化要求完成装袋并上交指导教师,作好答辩准备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11、2019年11月24日—11月27日前:完成导师评语、评审意见、答辩评语及成绩评定、汇总上报等工作。
近几年来,会计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鼓励的“双师型”教师应在教师队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只有展,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提供专业论文写作服务,包括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硕士论文等高端论文服务,请联系:电话13795489978,qq357500023谈一下自己的看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为一法。体,“边学习边实践”体现了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课程学时重复性问题为了加强会计师资力量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鼓励自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生员有两类:职专类考己的专业任职教师,走出校门到相关的行业、企业去兼职锻生和普通高中类考生。绝大多数职专类考生在职专时学过炼;教师自己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建设一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会计课程,而高中类考生和少一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部分职专类考生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同时进人键,会计专业尤其不能例外。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专业基础相差甚远。我认为可以从两个
三、教材问题途径加以解决。第一,按照两类生员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优秀的教材能够提高学课程和学时;第二,规定免修但不能免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目二、专业教师问题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会计教材有以下两种情况:高等会计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职业性。怎样1.高职专科使用现有本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校原有本体现这一特点,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而绝大多科会计专业,则大多数学校在给自己的高职院校的专科学生数情况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又取决于任上课时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和本科生一样,只不过在讲课时做课教师。
因此,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师,如果没有一些删减或降低一些难度。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教材和学生不从事过企业会计实务工作,那他在职业教育这方面是欠缺能很好地协调,学生在预习时不知道该看什么,该掌握哪些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普通教育是基内容。而且,一本教材有自己的前后顺序,有自己的体系,讲础知识传授在先,实践实习过程在后。而职业教育则强调实课时如果跳着讲、挑着讲,势必造成知识体系的不连贯、不畅践与基础并重,甚至实践课的学时应多理论课时。这就要求通。这样做,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听课也不容易。会计教师必须是身兼两职:教师和会计师,即国家教育部门2.高职专科使用专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院是新成立的或会计专业是新设置的,那么教材很可能是从各出版社买进的,可能出现不尽适用的情况。针对以上状况,学校最好是组织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专业建设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内容、案例,做到特点鲜明、重点突出。如果学校不具备自编教材的能力,在购进教材时应该舍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详读、研究,做到优中选优,而不是盲目购买。
四、课程设置和考试方法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就业。这就要求它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要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形势的发展。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与经济有密切联系的会计专业,课程安排大多模仿会计本科设置。其实,很多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上,学历水平比本科教育低,学习时间也比本科教育短。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该模仿本科教育,可以少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如只设置《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他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高级财务会计》、《西方会计》、《税务会计》则可以不设置或开设课时量较少的专题。这样,我们把较多的时间用来讲专业核心课,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可以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采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显然不很适合。超级秘书网
那么,怎样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呢?解决案例和大作业不失为很好的方法。如,考查《会计原理》时,可以布置相关企业的背景资料,给出若干必备条件,让学生有所选择地使用,从凭证到帐簿,再到报表,每个学生的选择和实际操作都会有所差别,但可能都正确。除此以外,学生课余时间对会计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探讨,都可以作为考试成绩的参考。那种期末卷面成绩一锤定音的考试方法最不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
五、会计诚信教育贯穿高等职业教育始终高等会计职业教育与会计本科教育相比,更注重实践技能,但这并不等于忽视对学生的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后者。只有夯实理论和技能基础,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的毕业生更多的是从事具体的、简单一些的会计实务工作,接触帐务和金钱的机会多。因此,在学期间,要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除了学习《会计法》以外,更多的引进国内外的相关案例教学,会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近几年来,会计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鼓励的“双师型”教师应在教师队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只有展,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提供专业论文写作服务,包括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硕士论文等高端论文服务,请联系:电话13795489978,qq357500023谈一下自己的看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为一法。体,“边学习边实践”体现了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课程学时重复性问题为了加强会计师资力量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鼓励自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生员有两类:职专类考己的专业任职教师,走出校门到相关的行业、企业去兼职锻生和普通高中类考生。绝大多数职专类考生在职专时学过炼;教师自己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建设一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会计课程,而高中类考生和少一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部分职专类考生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同时进人键,会计专业尤其不能例外。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专业基础相差甚远。我认为可以从两个
二、教材问题途径加以解决。第一,按照两类生员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优秀的教材能够提高学课程和学时;第二,规定免修但不能免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目二、专业教师问题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会计教材有以下两种情况:高等会计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职业性。怎样1.高职专科使用现有本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校原有本体现这一特点,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而绝大多科会计专业,则大多数学校在给自己的高职院校的专科学生数情况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又取决于任上课时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和本科生一样,只不过在讲课时做课教师。
因此,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师,如果没有一些删减或降低一些难度。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教材和学生不从事过企业会计实务工作,那他在职业教育这方面是欠缺能很好地协调,学生在预习时不知道该看什么,该掌握哪些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普通教育是基内容。而且,一本教材有自己的前后顺序,有自己的体系,讲础知识传授在先,实践实习过程在后。而职业教育则强调实课时如果跳着讲、挑着讲,势必造成知识体系的不连贯、不畅践与基础并重,甚至实践课的学时应多理论课时。这就要求通。这样做,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听课也不容易。会计教师必须是身兼两职:教师和会计师,即国家教育部门2.高职专科使用专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院是新成立的或会计专业是新设置的,那么教材很可能是从各出版社买进的,可能出现不尽适用的情况。针对以上状况,学校最好是组织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专业建设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内容、案例,做到特点鲜明、重点突出。如果学校不具备自编教材的能力,在购进教材时应该舍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详读、研究,做到优中选优,而不是盲目购买。
三、课程设置和考试方法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就业。这就要求它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要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形势的发展。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与经济有密切联系的会计专业,课程安排大多模仿会计本科设置。其实,很多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上,学历水平比本科教育低,学习时间也比本科教育短。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该模仿本科教育,可以少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如只设置《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他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高级财务会计》、《西方会计》、《税务会计》则可以不设置或开设课时量较少的专题。这样,我们把较多的时间用来讲专业核心课,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可以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采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显然不很适合。超级秘书网
那么,怎样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呢?解决案例和大作业不失为很好的方法。如,考查《会计原理》时,可以布置相关企业的背景资料,给出若干必备条件,让学生有所选择地使用,从凭证到帐簿,再到报表,每个学生的选择和实际操作都会有所差别,但可能都正确。除此以外,学生课余时间对会计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探讨,都可以作为考试成绩的参考。那种期末卷面成绩一锤定音的考试方法最不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
四、会计诚信教育贯穿高等职业教育始终高等会计职业教育与会计本科教育相比,更注重实践技能,但这并不等于忽视对学生的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后者。只有夯实理论和技能基础,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的毕业生更多的是从事具体的、简单一些的会计实务工作,接触帐务和金钱的机会多。因此,在学期间,要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除了学习《会计法》以外,更多的引进国内外的相关案例教学,会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Seminar教学模式;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Seminar课程
研讨课(Seminar)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1]。它通常是由教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在其指导下进行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重点高校开始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设新生研讨课(Freshmen Seminar),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主持,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研讨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二是一些任课老师也开始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尝试采用Seminar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以上这些尝试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它们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的某一个阶段(如大一新生)或某门课程而进行的。事实上,Seminar教学模式中所体现的研究性学习应当贯穿于本科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并渗透到后续的有关课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完整连续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养成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因此,本文结合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探讨Seminar教学模式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引入以及在本科教育的各个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
一、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的稳定的结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会计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尚未改变;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较模糊;教学操作程序固定僵化;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缺失;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
Seminar这一形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2]。除了通识教育层面的课程之外,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教育层面、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课程以及相应的方向模块课程。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要结合会计专业的课程自身的特点。大部分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都可以分为适合传统讲授和适合研讨两个部分,在适合进行研讨部分的课程内容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Seminar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取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3]。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到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会使得学生为完成研究论题而积极主动地搜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阅读、思考分析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形成自主性学习的氛围。
2.教学目标明确
Seminar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根据研讨课题,如何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通过研讨式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4]。Seminar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多项能力进行训练,尤其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探究和批判精神、口头表达和学术论文写作等能力和素质培养。这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会计学科的综合性和会计实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选题或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着手调研和查阅资料,通过不断地讨论和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以规范的书面写作的形式有效地传递学习成果,这样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3.操作程序规范且灵活
【摘要】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重构新型培养模式。本文在界定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简介了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对重构我国新型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框架提出了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研究生 培养模式 重构
本文是山东财经大学2013 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所称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以硕士生为主。
一、引言
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如培养目标定位不当、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混乱、教学过程本科化、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科研训练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因此需要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重新界定和系统思考,重构一种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在界定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简介了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对重构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框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的一种抽象化、标准化的综合表述。具体说来,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对培养过程构建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格式,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式性。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同的培养模式反映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受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教育理念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灵魂。第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人为设计的规范格式,要求首先确定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把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标准化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第四,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标准化模式,必然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供其他单位学习和效仿。
(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素及其关系1.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素。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有着明确目标、按照预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了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环节较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是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标准格式,是发挥会计专业研究生实施条件的作用机制,因此,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实施条件等要素。
(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应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即人们观念中认为的“好”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状态,是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和运行的先导。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
(3)培养过程。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过程来加以实施和完成。也只有通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有效实施,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并最终得以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录取新生、课程教学、科研训练、考核评价、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培养过程。这些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4)实施条件。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最终能否得以实现,还有赖于各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实施条件的保障程度。这些实施条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尤其是研究生导师队伍)、教材、教学手段、科研条件(实验设施、图书资料、电子资源和互联网等)、管理体制和学术氛围等各种软硬件资源。
2.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要素之间关系。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构成要素既相对独立,各自具有自己的功能与特点,同时相互之间又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系统的顺利运行。
教育理念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灵魂和先导。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作用:第一,指导作用。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指导和制约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过程的安排等。第二,调节作用。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可以作为衡量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标尺,从而有助于人们及时发现实践中的偏差,积极加以改进,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第三,激励作用。
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一种理想状态的构想和追求,将时刻激励和引导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
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过程的安排以及各种实施条件的保障,都将围绕着如何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展开。
培养过程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充分体现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顺利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安排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因为不论教育理念如何先进,培养目标如何科学,最终都要通过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来得以贯彻和付诸实施。实施条件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保障。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各种软硬件、主客观、物质非物质等各种实施条件的配合和支持。
三、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
(一)教学取向型培养模式
教学取向型培养模式源于中世纪大学①的高级学位教育,是以培养学者行会中的“师傅”(Master)为目的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特定的培养过程的样式和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博士学位的授予最早就产生于13 世纪上半叶的巴黎大学,后来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采用了与巴黎大学类似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培养目标是各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过程是强调课程教学,重视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基础训练,管理方式采取师承制。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不高,与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
(二)科研取向型培养模式
科研取向型培养模式产生于现代大学。1809 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职能的转变。
中世纪大学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将研究和发现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而现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能,将扩展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在这种背景下,柏林大学首次设立了哲学博士学位,标志着现代博士教育的开端。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是博士生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培养科学接班人,培养过程一般是研究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着导师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并参加由导师主持的“习明纳”②,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完成学位论文是最终取得学位的必要前提。这种以科研为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的培养模式对研究生教育影响深远,迄今为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仍然是采取这种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不适用于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人才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
(三)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
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又称为教学科研生产型培养模式,是教学、科研与生产联合体的产物。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能够集大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与明确的科研课题的长处,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既掌握基础学科知识与研究能力,又擅长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的研究人才。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际上是顺应了新的科技革命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现代企业的激烈竞争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对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才产生了强烈需求,从而刺激了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的产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大学与企业合作双方共同管理。这种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仅限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不适用于培养研究型或其他非应用型人才。而且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只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因此培养质量并不是很理想。
(四)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
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是20 世纪以来美国在借鉴德国培养哲学博士的经验以及参照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培养过程比较规范,对教学和科研同样重视,在管理组织形式上建立研究生院,负责统一管理,而各个学系或学院负责具体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既使得研究生教育得以规范和统一,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水平,又能发挥各个学院和教授的特长和优势,为较大规模开展研究生教育创造了条件。这种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虽然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但真正有效地实现这种统一并非易事。即使是在人们认为教学和科研结合得比较好的美国,也仅仅是在文理研究生院里面才能相对较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四、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框架
(一)“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应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思想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即人们观念中认为“好”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状态,是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和运行的先导。“追求卓越”是一种用积极的行动追求最好的意识和精神,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思想,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有把“追求卓越”视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并将其贯穿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所有环节和参与人员中,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才有重新正名、重塑形象的机会。
依据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划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①。在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框架内,会计专业教育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高校纷纷设置会计专业,至今几乎达到“全民办会计”的地步。从学校类型来说,不仅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办会计专业,就连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农林院校等都设置了会计专业;从学校性质来看,不仅公立全日制学校办会计专业,许多电大、成大、函大、职大、私立院校也大部分是因会计专业催生出来的;从院校的专业设置来说,不仅商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设置会计学专业,有些院校的数学等系也设置会计专业。在全国1000 多所全日制公立大学中,有将近900 所学校设置会计专业(吴水澎,2005)。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经过近30 年的发展,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招生规模明显扩大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会计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办学环境和空前突出的会计人才供求矛盾,我国各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坚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成为会计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规模在逐渐扩大,但这并不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数量与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此消彼长的反向关系。那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我们看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由此导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陈旧。因此,笔者认为,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会计高等教育中的最高阶段,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该始终坚持“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上都应追求最高的水平和质量。只有把“追求卓越”视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并将其贯穿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全部活动中,体现在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员身上,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才有重获声誉、重塑辉煌的机会,以还原研究生教育的本来要义。
(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以培养精英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因此其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会计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应该是社会上各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或拔尖人才,即英才或天才,是各个阶层中少数的最优秀的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作为最高层次的会计专业高等教育,就应该以培养会计教育界、学术界或实务界最优秀的精英人才为己任,否则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是教育价值观的两个基本取向,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以哪个导向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其实施,并最终影响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基于对上述两种价值取向的认识,国内外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并已经在很多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对于会计学博士生的培养,国内外专家的认识比较一致,都倾向于坚持学术导向。姜国华(2007)认为,会计博士项目应该以培养会计教师和开展会计学研究为目的。毕业生是否主要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和会计学者是衡量一个学校会计博士项目成败的唯一指标。大量博士毕业生进入政府或工业界只能说明一个博士项目的失败。博士生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应该算是进入了会计学术“圈”,要以研究和教学为自己的事业目标。但对于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国内外专家分歧较大,有些专家提出了会计学硕士生分类培养的想法,并得到了不少国家及其大学的支持和实施。陈立齐(2006)指出,在美国会计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有两种思路:一是为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二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务工作做准备。考虑到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为适应市场需求,大多数学校的硕士生培养还是应注重专业化训练。孙铮、王志伟(2002)认为,硕士生的培养介于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间,实务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定要分开培养。培养财务分析师、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是实务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博士生队伍培养后备力量是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刘永泽、孙光国(2004)也认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为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前者可以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后者可以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让其考取博士研究生或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姜国华(2007)也认为,对于普通的会计硕士生来说,是在博士项目还不普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学术型硕士项目,其目标就是为以后攻读博士培养学术型人才做准备,在当前博士项目已经相当普及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缩小普通会计硕士项目的培养规模;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可以全部交给会计专业硕士项目,即MPAcc(Master of ProfessionalAccounting)来加以培养。上述国内外会计学硕士生分类培养的想法和做法,实际上是对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两种价值取向选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两者各有侧重,不可偏执一端,这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管理是贯彻实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步骤。在构建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对培养过程的管理应坚持两个新的管理理念,即过程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
过程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价值创造都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卓越的结果来自于卓越的过程。过程管理是人们为了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而提出的管理学概念。目标管理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人们明确企业的目标和方向,使人们的一切活动能紧密围绕该目标进行,但其缺陷在于目标管理容易促使人们急功近利,从而产生短期行为,而忽视了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过程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最基本的管理方法之一,是提升企业绩效、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平衡的价值、履行企业使命和实现企业愿景的途径和载体,决定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率、周期和成本,是实现企业业绩和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也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过程管理是通过对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等活动,使其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培养过程的管理上。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只是给出了方向性的总体要求,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层层转化,步步分解,通过培养过程来使之外显化、操作化。作为保证和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面质量管理是20 世纪60 年代在西方企业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是由美国管理学家费根堡和朱兰提出来的,其要点是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等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以保证最经济地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质量第一,即在优质、高产、低耗和高效的观念下指导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开发过程;二是用户至上,即对外而言企业生产的产品要为用户服务,满足其不同的需要,对内而言企业内部的上一道工序应当为下一道工序服务;三是预防为主,即优质的产品是依靠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应当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注意减少潜在的不良产品,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查和返工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面的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除了要保证其产品的技术性能优越以外,还应当考虑其服务质量和成本质量,做到售前售后的服务质量要优秀,生产成本符合价值功能,成本要低,功能要强。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不仅仅是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还要涉及产品的市场调查、设计、研制、准备等各个阶段,以及采购、生产、销售、客服、物流、财务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三是全员的质量管理。由于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环节和职工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企业要想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全体动员,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层层分解质量指标,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有任务,只有这样,质量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这种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同样可以发挥较大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的对象”是会计专业研究生,“生产要素”是各种软硬件教学科研条件,“劳动者”是教师,最终的“产成品”是精英会计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各个高校除了应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这种“待加工产品”本身的培养质量以外,还应讲求“售前”(校内教育)、“售中”(毕业找工作)和“售后”(后续教育)的服务质量,也就是说应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在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经历若干个不同的培养阶段,要由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分工协作,要由不同岗位上的教师员工共同配合才能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应进行全过程和全员的质量管理。因此,我们认为,在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研训练、考核评价等。其中,第一是课程设置,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理念以及培养目标的载体,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设置课程是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备条件。第二是教学方法,是会计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吸收知识所采取的手段、工具、程序和措施的总称。科学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学方法是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第三是科研训练,是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现研究生教育特征的重要环节。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仅是研究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科学研究是现代研究生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研究生培养的题中之意,也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第四是考核评价,是增强会计专业研究生危机意识和风险精神,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淘汰机制,强化培养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时监控,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做好论文工作,必须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抓好论文选题。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尽可能选择实践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的题目,侧重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而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选择本学科前沿领域或者是在实践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题目,侧重于创新性。第二是严把开题关。开题的目的是为了让研究生做好与选题相关的文献综述,以及对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内容框架、拟创新点以及写作计划所做出的总体设计进行必要的论证,并通过开题及时听取各位指导教师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动笔之前预先把论文写作整体框架搭建得更加完整和合理。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论文开题取得实效,避免论文开题会议和开题报告流于形式。第三是严格审核论文答辩前是否已完成必须公开发表若干论文的量化规定。现在很多高校都有这方面的规定,这对于促进研究生搞好科研,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十分重要。第四是严格把好论文评审和答辩关。创新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生命,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等国都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很高的创新要求,我国各高校也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关键的一环。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衡量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考察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资料运用、论文写作、观点论证和辩驳等方面的水平和技巧;对研究生导师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导师指导质量的主要依据;对学校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因此,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且严肃的环节,各个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管理,建立专家库,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和预答辩制度,对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实行随机抽检的办法,杜绝由于答辩委员碍于情面而对研究生笔下留情的现象发生。
会计专业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增强会计专业研究生危机意识和风险精神,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淘汰机制和评估机制,强化培养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时监控,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一是严格推行淘汰机制。我国目前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缺乏行之有效的淘汰机制,考核机制不严格或流于形式,课程考核乃至最终的学位论文答辩得过且过,的规定弹性余地也很大,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生普遍反映学习压力和科研压力都不大,至多是有些导师施加的科研压力或自我加压,否则研究生会相对轻松地得以毕业,这样的结果只能证明研究生教育的失败。
虽然有些高校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质量保障措施,如实行“末位淘汰”“一票否决”“匿名评审”等制度,但实施起来阻力较大,因而效果并不理想。
反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美等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发现,虽然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但都始终坚持采用淘汰制度以保证培养质量。共同的做法主要有:采取“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保持入学率高和淘汰率高;注重研究生的过程培养,建立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制度,实行分步或分段淘汰;考核标准多样化,着重考核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学校(校长或系主任等)、学术组织(答辩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或考官)、导师有决定研究生的录取和淘汰的自主权;具有科学规范的、严格的、系统的、完整的研究生培养的申请制度、考核制度、评审制度、淘汰制度及监督制度;拥有灵活的、弹性的、配套的管理模式和实施淘汰机制的善后措施;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
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目的是为了激励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使其有紧迫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及强大的学习和科研的压力,从而有助于增强竞争意识,客观上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和市场经济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主要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适时推出并严格执行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不仅是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检验,同时也是集中征求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帮助研究生进一步明确今后主攻方向的最佳时期。通过考核可以鼓励优秀学生,淘汰不合格的学生,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在研究生入学一年半主要课程结束以后进行一次全面的中期考核,包括专业课程、外语、科研和思想政治等各方面,筛选掉一些不合格者;在入学两年半或学位论文答辩前进行一次资格考试,再筛选掉一些不具备获得相应学位水平资格的学生。
对于被筛选掉的学生,国家应出台一些善后措施,以创造机会使得能另寻出路,可以给予这些学生适当地培养并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如对于一年半后被筛选出局的学生,可以发给研究生课程班证书;对于二年半后或学位论文答辩前被筛选出局的学生,可以发给研究生结业证书。
第二是完善评估机制。如前所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应坚持“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把握“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那么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目标,这需要通过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评估机制来加以评价。建立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估机制主要是针对涉及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平、管理效率、社会适应、学校声誉和贡献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吸取改进的建议,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调整和完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维护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根据评估人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评估、社会评估和自我评估等。政府评估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的评估,在我国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评估,以行政的力量来检查和督促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规模和水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生教育水平的评估,可以参照目前正在开展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社会评估是由专业团体如我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等和同行院校进行的评估,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自我评估是学校内部对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时听取研究生教育中各方面参与者的反馈信息,改进研究生教育工作。
在我国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所扩大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有招生资格的高校要扩招,没有招生资格的也在积极争取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资格,够条件的要上,不够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各个高校蜂拥而上,有限的教育资源一时无法满足大规模扩招的需要,导致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本科化”的发展趋势,给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选择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要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尤其是强制性的政府评估机制,加强政府监管,根据评估结果施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关键的措施是应建立扩招后的退出机制。灵活的退出机制不仅可以适当地保证扩招后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要使有限的会计教育资源在比较公平的状态下,发挥最大的效用,这是体现市场机制的做法,建立这样的机制迫在眉睫。
(四)完善的条件与优化的环境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最终能否得以实现,还有赖于各种物质或非物质条件的保障程度。
1.建设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首要条件。在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既是主要的参与者,也是重要的组织者,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计、培养质量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导师队伍不仅是指一个导师,而是包括整个导师指导小组。
一个高素质的导师指导小组,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智力的不足,有利于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博采众长,形成开阔的思路,避免门户之见,对于研究生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是西方各国的重要经验,如美国在研究生指导上,采取的就是比较好的个人(指导教师)与集体(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各高校加以借鉴。
2.建设高质量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材。
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建设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条件,没有优秀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材,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根据调查发现各个高校在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建设问题上分歧较大,教材混乱无序,既有采用讲义、大纲的,或者是论文集、专著的,也有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的,还有采用国内部分高校统编教材的,各种教材所占比例差别不大,没有任何一种教材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呢?笔者认为,虽然研究生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无规律可循,研究生教学总是有些基本课程、基本内容是共通的,只不过在具体观点上可能会有较大的分歧,而教材可以起到规范主要教学内容的作用,如果连统一的研究生教材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规范教学内容,研究生教学岂不成了自由市场?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应组织有关高水平的会计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编写高质量的会计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以用作研究生教学参考复习用。据了解,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01 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一套由多所高校联合编辑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主要包括:《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成本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财务管理研究》《国际比较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和《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等。另外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7 年也出版了由几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共同编撰完成的会计学研究生系列规划教材,主要包括:《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研究前沿》《成本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财务管理研究》《审计研究》《国际会计专题研究》和《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与审计研究》等。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吸收知识所借助的媒介,也是为实现会计教学目标所必须采用的载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采用科学的、先进的会计教学手段已是大势所趋,对于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教学效率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与会计教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利用网络作为会计教学的媒介和手段已经成为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会计网络教学可以分为研究性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资源库教学、专题学习网站以及远距离传输教学等,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都适用:
(1)研究性教学。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借助于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研究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在网上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经过网上的资料收集,并通过分析和判断,再加之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论文的形式在网上。同一课题的研究生在网上成果后,再由教师组织其进行讨论。
(2)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指以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研究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任务驱动教学基于网络环境下成为可能。如会计计算机实验即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这种方式。具体流程包括:首先,教师从虚拟企业现实的情景中设计实验案例,并提出有关会计问题;其次,研究生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性质;再次,探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利用专业计算机软件分析、整理资料;最后,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形成研究成果。
(3)资源库教学。基于资源库的会计教学所依据的资源库是指根据我国各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备课、制作教案、制作演示文稿、进行演示实验等,研究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提问、模拟实验、拓展阅读等。
(4)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要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潜能,还有利于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其中,主题网页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和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很多会计专题网站值得发掘和学习,如中国会计网、中华会计网校等,可以利用这些在线网络资源进行疑难解答,在线学习会计实务,甚至可以与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进行在线交流。研究生和教师也可以开展主题网页教学,根据所学课程建立一个网上平台供学生和教师在线交流,上传学习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丰富网站内容等。
(5)远距离传输教学。远距离传输教学是指师生凭借网络终端所进行的非物理上面对面的、超越了时空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是一所学校教室与教室之间的教学,本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也属于远距离教学,现在的网上学校、网上答疑、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网上交流等都是远距离传输教学。根据上述内容,远距离传输教学与上述部分网络教学模式有着相似的地方,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更拉近了人们学习的距离,远距离传输教学正扮演着利用网络资源来减少人与人之间学习障碍的角色,让学术交流不再有空间的阻隔。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要贯彻和实现“追求卓越”和“精英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配备完备、精良的教学、科研设施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而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学术的良好氛围,创造更多的自由宽松的学术交流机会,则更是实现创新型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去培育,创新的观点需要交流和研讨来产生。只有营造出宽松的学术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精英人才,在培养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开展学术交流都是在为高级人才提供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学术交流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取代的。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与会计界同行研讨与交流,有利于研究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兴趣,相互促进,同时还有利于突破个人形成的思维定势和研究范式,通过交流与讨论萌发创新思想。
开展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开展定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使之制度化。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出去开展学术交流、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同行专家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校里举办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通过倾听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或讲座,可以了解会计学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研究成果。对于这一方面的学术交流,学校应给与充分的重视,尤其在制度上予以明确、管理上给予倾斜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倡导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在校内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研讨会、读书报告会或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在开展学术交流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相长,共同促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为培育创新研究成果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珊,王建梁.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2] 崔学刚.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2006.
[3] 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 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里查德·E·弗拉赫惕.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J].会计研究,1997(9).
[5] 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
[6] 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7] 彭韶兵.中国会计教育[J].北京:中国财政杂志,2006.
[8] 王诺.读哈佛 [J]. 读书,2000 (12).
[9] 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财会通讯,2005(2).
[10] 徐玲芳.中美高校研究生院制度之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
[1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1991.
[12] 叶松,等.博士导师队伍考核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13]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Committee. AmericanAccounting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the FutureStructure, Content, and Scope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B e d f o r d C ommi t t e e )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o n F u t u r eAccounting Education: 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Profession[J].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1986(1).
[14] A c c o u n t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C h a n g e C o m m i s s i o n a n d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Position and IssuesStat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Commission[J]. AAA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1996(13).
[15] W . S t e v e A l b r e c h t,Rob e r t J . S a c k . A c c o u n t i n gEducation: 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Future[J]. AAA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2000(16):79-91.
[16]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AICPA). CPA vision project identifies top five issues forthe profession[J]. The CPA Letter,1998, 1(12).
[17] Flaherty, Richard E. ed. The Accounting EducationChange Commission. Grant Experience: A Summary[J].AAA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1998(14).
专家小传:万晓文,男,1970 年出生,山东巨野人。2004 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会计新领域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会计理论、投资者关系管理、会计新领域等。在《会计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当代财经》《现代财经》《财务与会计》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8篇。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分别出版《会计公共关系研究》《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主持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获得多项省级、厅级科研奖励,其中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论文摘要: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专业办学特色更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图探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及其实现途径。
一、学科专业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4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办学特色的描述是: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①这一描述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了办学特色的本质——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等。“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学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②所以,象广东工业大学这样追求强势本科的学校一定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确保优势。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认为,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办学特色也就体现在这几方面。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人才素质特色(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培养模式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管理机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和办学环境特色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科专业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科专业特色,其他的特色如科学研究特色及社会服务特色等也无从谈起。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
(一)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无办学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发展后劲。在高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很难生存下去。学校的发展如此,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特色在于:加强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融合,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专业人才。所以他们会计专业的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外语,他们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既有一般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有过人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再如浙江工业大学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为核心的办学特色。他们的会计专业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实践,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一个学校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项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优”的思想。办学特色要具有独特性,强调优质性,体现创新性。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和凝炼
特色的创建要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总结提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才能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要进一步总结、发扬和凸显这些办学特色。从目前我国创办会计专业的学校看,有综合性大学,有财经类的院校,也有工科院校。有的学校会计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有的仅创办十余年,可以说没有几代人的传承,想在一日之间形成特色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一个总结和创建学校特色的有利契机。虽然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暂告一段落,但仍要以评估为契机,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趋势,始终不渝地贯彻“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思路,推进会计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在今后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来。
(三)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理念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学会计专业出身的人,也许是囿于专业的原因,从接触会计专业开始,在学习工作别强调规则、制度、准则等,凡事要按制度、准则办理,这是这门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但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也没有已成的模式可循,因循现有的制度势必会走进一条死胡同。所以会计专业的师生应该有创新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多元意识等新的理念,不断创新进取,才能有所成就。虽然专业特色的影响因素有多项,但人的因素仍然还是第一位的。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人才是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教辅等多方面的人才,会计专业要能吸引人、凝聚人、发展人,人才在发展专业中成长,专业因有了人才才能发展。
三、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
广东工业大学的会计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弱等原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显的办学特色而言,与经济管理学院经管类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差距仍很大,这与学校打造强势本科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未来如何走出一条工科院校办出会计专业特色的路子,任重而道远。
(一)要有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
战略与战术原是军事上的一对术语,战术着眼于短期,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战略则着眼于长期,围绕一个长远的目标可以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应该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涉及会计人才素质(包括教职工和学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会计科学研究、会计专业管理机制、社会服务和办学环境等诸多方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应该由学校、学院及系本着长远、系统、统筹发展的原则来制定。会计专业有整个广东工业大学的工科背景,有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的多学科的平台,只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方向,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二)要有一个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
分析一下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可以发现,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队伍中,大多30-45岁之间,毕业于国内某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学位教师约占总教师人数的一半,教师队伍中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具有博士学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前后均无实际工作的经验,仅有少数几人有社会挂职的经验,他们大多忙于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很难有精力考虑会计专业特色的发展的问题。为了晋升职称,他们才会考虑、申请课题之类的科研活动。他们普遍反映缺乏科研活动带头人,更缺乏科研活动氛围,社会服务也流于形式。因此要想办出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特色,学校及学院必需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走出去,引进来,建立一支多元化、知识结构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三)会计专业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
如前所述,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会计专业也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在教学上应明确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大多服务于广东省及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所以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一人能兼多职,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在专业教学上,要立足讲透“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课程,而不能象有的重点院校一样,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上。在科研上,现阶段还是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为主,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促进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在社会服务上,要通过横向科研项目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扩大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2004.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