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16:48: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活处处是课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晨我发现,自己的果汁不断往外溢。哦?!我记得我倒果汁时还留了一厘米杯口,跟班没有倒满……
为什么呢?爸妈又不在家,我不能问他们,只有自己去查了,去树上差?不可能,哪本书记载了什么我都不知道,何况查呢?!
于是我索性上百度查资料。查到了,我终于查到了!原来是这样——
早晨,由于阳光射进来,使杯里的果汁的温度不断升高,产生气泡,并使果汁不断往外溢。就是果汁体积膨胀,等杯里的温度温度慢慢降下来时,体积就会复原。这叫做“热胀冷缩”原理。
春,悄悄地来了,蚂蚁们也活跃起来,都想趁着这大好春光多储备一些过冬的粮食。看!一只小蚂蚁找到了一块很大的面包,(是他身体的若干倍)它试图移动面包,可动了半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面包纹丝不动。小蚂蚁着急起来,赶忙跑回蚁穴,不大一会儿,在小蚂蚁的带领下,开来了一只浩浩荡荡的蚂蚁队伍,他们来到面包周围,团团围住面包,用触角顶起面包,踏着整齐的步伐,慢慢向前挪移了。在他们齐心协力下,面包顺利地运回了蚁穴。多么可爱的蚂蚁!多么可敬的蚂蚁!他们告诉我们:做事要同心协力。难道这不是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吗?
夏天来了。郁郁葱葱的树木给人们遮风挡雨,提供新鲜的氧气,遮挡骄阳。任凭风吹雨打他们也绝不动摇,一如既往的为人民服务。默默无闻的大树告诉我们:做人重在奉献。难道不是给我们又上了很好的一课吗?
秋来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稻穗黄灿灿的。一阵微风吹过,他们翩翩起舞,在庆祝丰收的喜悦。可稻穗并不骄傲,而是谦虚地低下了头。多么崇高的稻穗!他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这难道不是又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吗?
冬天来临,大地和天空仿佛都在沉睡,没有一点生气。在瑟瑟的寒风中,我看见了一棵努力成长的梅花树。在风雪的洗濯下,梅花开得更鲜艳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代大诗人启迪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在逆境中,我们应该奋力拼搏,有不屈不饶的精神。
…
有一位老师,你似乎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时时刻刻给你传授知识,使你受益终生。这位老师就是生活。你会在生活中得到知识,受到启发。
我们小学生在忙碌学业的同时,也应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停留几步。我特地抽出时间,骑上我的单角车浏览街市风景,踏进深幽的丛林,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我在一棵茂盛的枫树下停住了,它的美丽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使我不得不多看上它几眼。它那婀娜的姿态,火红的色彩,顿时让我感受到了深秋的韵味。一阵凉风吹来,树上的叶子好似飞舞的蝴蝶,偏偏升腾起来,最终拥入了满怀秋意的大地的怀抱中。我顺手拿起了两片落叶,它们已经红透了。我把它们对起来做比较,发现它们虽然在一棵树上,但并不相同。我又捡了其它落叶来验证,发现每片树叶都有各不相同的形状。这时,我感慨万分。啊!亲爱的人们,一棵枫树哺育了千万片枫叶,枫叶的样子竟然会不雷同,不相仿。而是倔强的展示自己的风采。每一片枫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呀!多么个性的枫叶啊!我将一片枫叶轻轻夹在书里,作为自己最宝贵的珍品。我突然止住了脚步。如果我们像枫叶一样具有个性,那么我们的想法会与众不同,我们的理想颇具创意,我们的人生也就充满魅力。像蝴蝶飞入花丛,像泉水流进山谷。由此,我的心情像天空中欢腾的海鸥,悠然自在……
生活又为我添加了精彩的一页,枫叶给了我人生新的感悟
河南兰考第1小学五年级:&&&
一、教学内窖、教学过程力求生活化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豆蔻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大大丰富数学课堂,把学生引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向开放情境中的探索,引向从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启发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让学生观察从自身到周围的环境中寻找对称的实际事物,如镜子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对合在一起;有的学生由此想到了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大红的双“”;还有同学想到将一张纸对折,用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戳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个轴对称图形……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和用处。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融入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堂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听说过的、新鲜的、有趣的事例特别感兴趣。如果选取其中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生活事例作为教学情景,必然会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情景,激活了数学课堂,顺利带人新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采用了这样一个引入的方式:展示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并启发提问:如果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呢?很快地,议论声由小变大:“应该有两种吧。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小张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声说着;小周补充道:“不对!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小李小心翼翼地说:“太阳在海平面下能算吗”;小马反问道:“这不是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同学们的情绪会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乘机点出学习的主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探讨问题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之中,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例如:我在“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学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身份证”“国家与国旗”等,其中有一位学生列举了“人与姓名”的例子,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人与姓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再如我在平面密铺(镶嵌)的教学中,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的和为360~时。-就能够拼成-+平面图形,如果用x个正三角形、y个正六边形进行平面密铺,可得60°x×+120°×y=360°,化简得x+2y=6,因为x、y都是正整数,所以只有当x=2,y=2或x=4,y=1时,上式才成立,即2个正三角形和2个正六边形或4个正三角形和1个正六边形可以拼成一个无缝隙、不重叠的平面图形,如图:
教学时我使用Flas展现密铺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深刻理解密铺的含义,也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数学知识应用生活化
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尽量编―些实际应用的题目,特别是可根据学生现有的数学解题能力适当地抽选或改编一些近几年来各省市的中考题中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前让学生解释一下: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前请学生说明:为什么学校的移动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节约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课堂教学空间生活化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的教学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空间中学习和探究,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如“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测量旗杆高度”等就可以在室外进行教学,我在教学时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室外上课,学生的听课效率显著。我指导在学生的室外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以伙伴式的欣赏眼光认可学生的探究成果。通过倡导学生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自我动手能力,使室外课在数学教学中内强学习效果,外塑自身素质,促进成绩与兴趣的双向发展。多彩的室外活动课既充实了学生的数学书本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
关键词: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大物理学家伽利略曾经说过,“自然界的伟大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我们生活在受精确的数字定律制约的宇宙中”。所以,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就不可能离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随着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2、学习过程“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直线”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我就问:“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拿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最有印象呢?”同学们大都问答是神奇的“金箍棒”,我就让学生把直线想象成能缩能伸的无限的“金箍棒”,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3、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作品,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精美的图案,漂亮的剪纸,立意新颖的版画。更有利用牙签做的手工画,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这些作品在学校的开展的学生成长展示会上受到普遍的好评,有的同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初中的数学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爱生活。
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体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从生活现象中去找数学,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使数学问题看得见、摸的着、听的到,使本来复杂枯燥的问题得以生活化,学生的探索欲望高涨,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感到数学亲切、自然、具体、现实。
案例1: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种方案降价较多?
案例2:利用平面图形知识,为自己家设计某样东西(如窗台、台布等),也可以为学校设计花坛,给学生具体的一块正方形地,要求种花面积是花坛的一半,怎样设计?若给出几种草的价格,总费用为一千元,又怎样设计?
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来教学,利用环境来教学,把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和数学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合理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情境,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补充、整合、重组,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笔者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正在进行足球世界杯比赛,其赛况成了学生们课间讨论的热门话题。因此,笔者便选用中国足球队在小组赛中比赛的场景制作了一段课件,上课时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把学生带进比赛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的比分情况,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从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组合,打通数学通往生活的桥梁,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这样会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在学习中去应用数学;同时也会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75-02
前言:
初中学生处在十三四岁的年龄阶段,根据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课堂上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喜欢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生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初中生物课堂呼唤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让生活做“小老师”。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就是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现实生活情境去启发、引导学生,将学生从日常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
一、生活实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课程导入会像磁铁一样吸住学生,使之产生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例子都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运用这样的生活实例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时,可以运用这样的生活实例导入:
1.北欧人的鼻子和我们的鼻子形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患重感冒时,往往用嘴呼吸,早上醒来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
3.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这样的生活实例学生很感兴趣,好奇心驱使他们积极思考,调动其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二、巧用生活化语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会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呢?巧用生活化的语言,能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产生快乐的火花,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植株的生长”时,可以引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水无肥一半收,有肥无水看着丢”,来说明水和矿质元素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巧用这样的俗语,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学习也倍感轻松。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谚语、俗语、成语都蕴含生物学知识,例如:“大树底下好乘凉”、“是药三分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蜻蜓点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针见血”、“望梅止渴”、“谈梅止渴”、“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昆虫花中跑”、“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等等,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内容时都可穿去,都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三、源自生活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在教学中,如果采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可以使教材的知识通俗化、生动化,增加课堂活力,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生活”中“细胞控制物质进出”时,可以利用地瓜和地瓜干这样常见生活素材。当我们吃地瓜和地瓜干都有甜味,为什么?原来地瓜晒成地瓜干时,只有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去了,而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细胞外,所以地瓜干也具有甜味,由此学生就容易接受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又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时,可以利用水果长时间放置会发霉、腐烂这样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水果发霉、腐烂原因是什么?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细菌和真菌在这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根据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难得出:水果发霉、腐烂是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机物被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细菌和真菌起分解作用。通过这些源自生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觉得生物就在身边,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生物的快乐,并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新知识。
四、课堂学生活动生活化,引发主动探究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将学生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用智慧选取和利用日常生活资源,设计出贴近生活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鸟”时,鸟适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重点,课堂中可以设计这样学生活动:纸和纸飞机哪个飞得更高更远?通过折纸飞机比赛,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高远?让比赛胜利者讲述他纸飞机特点:
1.纸材厚薄适中;
2.纸张大小适宜;
3.飞机翅膀与机身比例适当;
4.机头尖。
最后教师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高远,必须解决纸飞机重力、空气阻力、动力三个力,而“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呢?
这样的活动设计很快引起学生共鸣,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主动探究,共同归纳得出鸟适合飞行的主要结构特点。
五、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生物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在原实验基础上加以改进或延伸,尽可能地在实验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课本中有个探究实验“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如何激发学习主动性?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中午在家吃饭时细细咀嚼,或在课堂上带几个馒头让学生细细咀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米饭或馒头的味道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样变化。学生感觉到味道变甜了,为什么会变甜?这样大大激发学习主动性,他们动手探究的欲望陡增。又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可以引入“热锅上蚂蚁”,引发学生思考;或在实验前让学生观察高温下鼠妇抱头鼠窜,低温时抱成一团的景象,这些温度对动物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本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思考,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在课堂教学中举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学生会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并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例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可以设置下列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1.预防剩饭、剩菜变馊的办法有哪些?
2.夏天如何预防衣物等发霉?
剩饭、剩菜变馊是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衣物发霉是霉菌大量生长和繁殖,两者离不开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而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水、适宜的温度等。所以预防剩饭、剩菜变馊:可以高温加热杀菌;放入冰箱低温保存等。
预防衣物发霉:可以把衣服洗干净去除霉菌;放在干燥、凉爽、通风的地方减少水分等。这些生活中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本节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种通过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七、课后作业生活化,让生物融入生活
课后作业的布置应注重实效性,在作业内容上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业问题的解决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应用问题,切身体验生物是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使生物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
例如:学习“人体的呼吸”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
1.家中储存水果为什么要放入冰箱?
2.小丽卧室内放了许多盆花,好吗?
3.为什么要定期给花盆的土壤松土?
4.小王暑期到去旅游,为什么一进入青藏高原就感到头晕、心跳加快等高原反应?
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不一定会用生物原理解释,通过作业为桥梁,让学生去思考、分析,使学生知道原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可以用生物来解释,从而让生物融入生活。
八、总结
总之,生物与人们现实中的生产、实践、生活活动有着紧密而广泛的联系,教师应采集生活中每一个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效加入一些生活知识,让生活走进课堂,也让课堂走进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乐思,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1列举生活实例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1.2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1.3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1.4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1.5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2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