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17:44: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鹰学飞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转贴于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祝帅. 设计观点[M]. 辽宁: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一、非线性编辑简述
非线性编辑就是指:“对数字化多媒体素材进行修改、编辑、处理,进而制作成为多媒体节目或视频的综合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在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电脑的游戏制作中、光盘的设计中等应用的比较广泛。当前,在我国非线性编辑技术已经覆盖了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主要领域,比如说在音频、视频、数字图像的处理、网络、数字储存等技术中都有非线性编辑的存在,非线性编辑把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化分层次,相交互的引进到了编辑工作中,进而实现了对影视作品制作方式等的变革。
同时,非线性编辑带来了编辑技术的一次新飞跃,与传统的编辑设备相比较来说,其具有着很难超越的优越性。首先,非线性编辑的功能比较多。非线性编辑本身就是集多种技术以及编辑软件等为一体的,所起它的功能也因此而变得广泛和强大,能够切实的完成一些只有在计算机平台上才能够完成的一些工作,实现了对工作繁琐性的简化。其次,在非线性编辑中采用的全都是数字信号,这种数字信号的应用,对非线性编辑有四个主要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对那些需要反复进行修改的编辑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个作用就是对其自身存在的信号损耗等问题有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信号的质量。第三个作用就是非线性编辑能够创建各种不同的电脑特技,相应的增加了可视性以及对制作水平的提高,非线性编辑操作的便捷性为个人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提供了大限度的发展空间。第四个作用是非线性编辑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将自己构建为一个网络制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能够实现对节目和网络素材的共享,以此来实现移动节目的编辑和协同创作。
二、高校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分析
对高校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的分析可以从其设计和应用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高校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设计
针对于高校来说,其基于教育性质以及学校的非盈利性质等的限制,所以高校的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学习对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的新需求以及新技术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在提高其功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其造价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在高校的应用和广泛推广。
首先,技术设计。根据当前高校中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设计和应用的现状,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中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积极采用通道板卡这种架构模式,从而实现对压缩格式支持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同时这种架构模式的采用能够支持各种音频、字幕、视频格式等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的混合制作。第二,要实现高清制式、兼容标清,非线性编辑是能够通过跨硬件平台和视频制式来实现兼容的。第三,设计时要充分利用CPU,CPU能够实现能够对视频、音频等进行解密,同时还能够对多层的特技进行合成,这种情况下,就实现了对CPU的运算功能进行了充分发挥。
其次,目标设计。高校之所以要进行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以及专题和节目的采集、编辑以及合成等;设计时应采用先进的视频编辑、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这样就能够提供模拟复合以及分量等的信号下载接口;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的设计时还要应用数据、设备备份的安全防护方式,以此来确保教学网络能够实现安全、持续、稳定以及可靠的进行教学活动,避免因局部问题的出现而导致整个系统瘫痪,保证教学持续性。
(二)高校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的应用
高校中对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的应用范围还是相对比较广泛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1)进行教学影片制作。高校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的设计首先应该是满足高校的教学任务,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影片制作。通常情况下,理论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学生理解比较费力的知识,学生会出现对镜头语言理解吃力的现象,因此,这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影片的制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
(2)能够进行远程教学。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是进行远程教学的技术基础,在远程教学活动中,除了包含一定的文字材料还需要包含必要的录像材料,而录像资料进行拍摄之后,是需要经过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处理之后才能够实现教学的。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因此,课件制作也就成为了老师们课前的必要准备,利用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可以实现在课件合成中进行内容添加,这样就能够更清晰的表达教师的教学思想,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我国社会的发展是非线性编辑教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非线性编辑教学还会有更广泛的发展,因此,要时刻根据社会的变化发展动态的研究高校非线性编辑教学网络设计以及应用的技术等,以此来提高高校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 “正能量”由来及教学借鉴
1. 内涵探究。“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现代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关注不够,时间一长,学生会出现失望、悲伤、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在学习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正能量,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爱,让学生能以一种积极乐观、自信坚强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2. 作用分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正能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个性表现的时候,引导他们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关注生活、尊重他人,并把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同时,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都有着很大意义。
二、“正能量”教学模式运用的策略
1. 调动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增加课堂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形式的生动性,利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善于模仿,擅长想象,愿意积极参与游戏,分享快乐。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料,运用游戏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释放心灵中的正能量,对人生和学习充满信心。
2. 赏识为先。人都期望能得到别人认同和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快速成长的时期,因此特别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肯定,其中教师的鼓励和赏识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性格养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通过激励、肯定,以正能量引导学生排除负面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养成积极乐观、自信坚强的品格。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整体发展趋向,努力做到突出个体、兼顾公平,这样才能让正能量在学生中进行有效的传递。
3. 强化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是课堂的主体,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让正能量在教师和学生间得以传递。“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塑造他们。”①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并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深入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研讨和创见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正能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 游戏化教学,树立学生竞争意识。游戏化教学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习者心理特征,借鉴游戏中的教育功能,将游戏的趣味性、情境性、参与性等融入教学实践中,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学习工具、评价方法等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② 9-12岁的小学生正是天真烂漫、爱做游戏的年龄,小学生语文教学应抓住儿童爱玩游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游戏教学的方法,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内容、新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中,在正能量磁场的牵引之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专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荷花》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之后,引导进入情境游戏。教师感慨:我觉得大家都被这美丽的荷花给陶醉了,如果我们这个教室就是一个荷塘,那么谁来做第一朵荷花?生:我来做第一朵荷花。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部分自然段落,让这位学生站起来在音乐声中进行朗读即兴表演,其他学生可以自由加入朗读或者坐着表演。学生有的学小鱼游泳,有的学蜻蜓飞翔,有的翩翩起舞,气氛轻松愉快。然后教师又问:第二朵荷花在哪里?第三朵在哪里?生:(纷纷举手站起来)“在这里。”师:“还有更多的荷花吗?”(这时候全班几乎全部站起来了)好,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静静凝听,在音乐声中感受荷花的美丽世界。(全班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想象,细细品味荷花的韵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然后教师引导:“小荷花们,你们刚刚在音乐声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多彩,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文字,我们能不能把它背下来?”学生背诵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师通过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背诵热情。整个教学过程,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充分释放了内心的正能量,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2. 个性化阅读,挖掘学生自身优势。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在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促进他们个性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自由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文本平等对话,并以此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趣味,让正能量充满学生的内心。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我们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学生就从多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有的说是格罗培斯精益求精,先后修改了50次;有的说是格罗培斯尊重自然,尊重大家的看法;有的说这虽然不是格罗培斯设计的,是大家的选择,但格罗培斯给了大家选择的机会;有的说是因为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学习,而且热爱自己的设计事业,能把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再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还有的说格罗培斯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等。学生看法各有千秋,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积极思考,挖掘出自身的潜力,而且让学生在聆听他人的基础上,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不仅为让学生体验成功创造了机会,也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3. 童话式体验,培养学生良好情商。童话是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充满幻想,富有诗意和灵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③,童话无疑就成为了儿童最喜爱的文学样式。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童话式体验,就是在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本的童话元素,让学生将现实世界和童话世界相连接,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审美视域,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童话式的教学体验中,培养乐观向上、自信坚强的品格,心中的正能量不断地增长,全面促进情商的良好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体会小鹰在学飞过程中的心情和听到老鹰的话以后内心的想法,学生在了解这种变化之后,对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有了很深的体会。此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朗读课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演的效果也非常好。在这样的氛围中,通过童话式的体验,教师让学生了解成功是要用汗水来浇筑的,以及谦虚做人的道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的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茁壮、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能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变得自信乐观,有效实现了小学语文教育“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①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32
② 高瑞雪.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l0
李志清出生于教师世家,他的家人都从事教师工作。1998年李志清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那一年教师节,江苏电视台为他和他的父亲――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李庆鹏,做了个电视专题――《父子特级》。从事教育工作30年间,李志清历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教研员、校长等职。他还应邀担任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书目、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教育均衡县区、江苏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等项目的评审专家。
安东尼・罗宾说:“生命就像一种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李志清痴心教育、热爱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期间留下的轨迹,从他的学生、他的徒弟、他的同事给他的那些独特的称呼可以洞悉他的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
15年前,30出头的李志清不老,但学生却喜欢叫他“爷爷老师”。
李志清这样理解师生关系:在“尊师爱生”的观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仅仅就是“爱生”,老师似乎并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人格、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精神等等的义务。“爱”在我们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是肯定需要的,但“爱”只是一种“给予”。“尊重”则不同,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必须”。李志清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有时单方面、一厢情愿的“施爱”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抑制,而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爱的师生关系才更能促进人的全面生长。所以,课堂上,他以开放的眼光、民主的意识、谦虚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及多元的价值观与学生思维碰撞,与学生精神相遇;课堂外,不是师道尊严,也不是“生道尊严”,他与学生以相互交融的方式相聚。
为什么孩子们都喜欢叫他“爷爷老师”?他自己笑言是因为自己聪明“绝”顶。“爷爷老师”最初可能是顽皮的孩子叫的,为什么后来会越叫越响呢?毫无疑问,“爷爷老师”既包含了学生对他的爱与尊重,也隐射出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爷爷老师”这个称呼应该就是他倡导的“互相尊重”的集中体现吧!
作为教研员,很多老师喜欢称呼李志清为“我们李特”。
李志清受苏州大学之邀,担任小学语文国培班的导师;受姑苏区教育局之邀,担任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导师;受很多学校之邀,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这些年,他有不少签约的和没签约的徒弟。在他的徒弟中,有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副校长楼琦君,全国阅读教学评优课特等奖获得者、苏州市名教师、金阊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姚敏,有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草桥实验小学校长杨瑛,有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胥江小学校长张瑾等等,她们称呼李志清最多的不是“师傅”,而是“我们李特”。“我们李特指导的。”“我们李特这样认为。”……特别是在他做区教研员的那些年,在各种市、区级的公开教学、公开研讨等活动中,高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口时常常是“我们李特”打头,满脸的自豪。这种尊敬与认同源于李特一直跟他们在一起,做他们的知音,解他们的困惑,成就了他们的精彩!
李志清始终把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之路,倾其全力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和展示的舞台。他常说:“让老师们从自己的教研活动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到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是作为教研员最大的幸福。”专家讲座、课题引领、区级交流、校际研讨,示范课、汇报课、展评课……高新区的小学语文教研氛围浓郁,教师们历练着,提升着,专业自觉、专业成长令人惊喜。他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多人在全国、省、市级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
2009年7月9日李志清到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走马上任。在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相对于“李校长”这个称呼,很多老师更喜欢亲切地叫他“老李”。
“老李”行事有原则。他把“其身正,不令而行”作为做校长的准则;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上,他践行“做真人,学真知,行真事”的实小校训;他做事求公求平,始终把教师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李”行事有真情。真情是增强凝聚力的粘合剂,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油。他从每一位教师幸福从教出发,尊重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诉求,考虑每一位教师的实际需要,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心声,想法设法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他的笔记本里,清楚具体地记录着学校200多名教师的家庭信息,他关心教师的家属工作,关心教师的子女上学……有真情,令人心所向,感召着每一位教师。
为什么老师们都喜欢叫他“老李”?有人说:“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是对‘真正的教育’和‘真正的人’的无限追问和终极关怀。”或许,“老李”这一称呼折射出的应该是他对学校“真正的管理”和“真正的角色”的无限追问与终极关怀吧!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个性生长。
课堂教学是以文本为载体,以对话为手段,以儿童发展为主旨的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在发挥其诊断、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促进课堂生长的功能。
一、审视:基于“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主要问题
1.迎合:屏蔽了生长的方向
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出现了多是迎合学生的评价,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给三名学生的评价分别是:“你读得不错,有谁能超过她?”“你读得很好,还有谁能比他读得更好?”“你读得超过了前面两个同学,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齐读一读这段话。”迎合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的教学评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确实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一味迎合学生争强好胜心理,没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症结所在的评价,并不能让学生明白得与失,学生也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不能引发学生的生长。
2.应付:扼杀了生长的热情
“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情感的独特个体。没有情感投入,应付式的评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有一次听课,一个男生对问题的理解很有见地,还两次引用诗句名言,讲得滔滔不绝。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契机,表扬其独特见解,然后择其回答的要点引导其他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打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你回答得很好!”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评价后就继续下面的教学,男生则有些失望的坐下了。机械执行既定的教学设计,忽视课堂的动态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付式的评价扼杀了学生生长的热情。
3.专断:阻隔了生长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课堂评价作为对话的主要方式,也必然需要平等。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纳评价结果,就应当做到评价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协商和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好!”“不好!”“对!” “不对!”等评价用语是教师给学生下的最后结果,无论学生接受与否,理解与否,都要照单全收,尽管许多时候接受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课堂上,教师以“专断者”的形象出现,缺少的是沟通,缺少的是理解,阻隔了学生生长的机会。
4.划一:忽视了生长的时空
个性化的课堂评价,让人激动,令人欣喜,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的希望;整齐划一的评价则会泯灭学生个性。时常发现这样的教学现象:低、中年级教师说:“你真棒!”全班学生齐鼓掌并随声附和:“你真棒!”高年级教师则是“回答得真好。掌声送给他!”全班学生一齐哗啦啦鼓掌。学生长期在这种“奉命齐鼓掌”式的评价的轰炸下,渐渐感受不到被表扬的欣喜和乐趣,甚至觉得无趣。“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游离于文本内涵,游离于师生精神世界之外的浮光掠影、整齐划一的评价,使营造学生个性生长时空无从谈起。
二、反思:认识“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两个需要
1.动态课堂的需要
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等因素的互相作用构成的。课堂呈现不断变化和发展状态,动态的课堂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需要以动态的、生成的眼光来看待。
课堂教学评价发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变化的过程之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评价的目在于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依据学生实时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合理的变化,使学生获得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应该是在动态课堂上的“顺学而导”。
西北师大教科院赵明仁在《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并不是独立于课堂教学过程之外的活动,而其本身就是教学,有机地融合于整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只不过有时课堂教学评价较为明显,有时则隐含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贯穿于语文课堂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具有互动性、直接性、发展性、创生性、差异性等特征。
2.基于儿童的需要
儿童需要地位。儿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要给儿童留足阅读、表达、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多思多读,自能习得;还要充分理解儿童,正确对待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未知、困惑,并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通过艺术化的点拨,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自由生长。
儿童需要认知。儿童分辨正误是非的能力不够强,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基于儿童的认知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既需要肯定他们理解的精彩之处,独到之处,也要敢于否定他们理解中的偏差,明确指出他们对问题理解的症结所在。比如,当有学生读书比较流利,但缺乏感情时,教师就需要指出:“你读得比较流利,但缺少感情。”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儿童十分清楚自己的得与失,使他们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儿童需要成长。“教育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基于儿童的成长需要,以发展儿童为根本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关注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经验水平,以发展的眼光关爱儿童,当他们认识上有偏差,理解上有错误时,要及时恰当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只有当评价具有引导功能时,才能使儿童乐于学习,学出效果,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三、出路:探寻“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应有思维
课堂是呈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基于“生长”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对实施评价的主体――教师是极大的挑战。
1.预设:把握评价的“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因此,基于评价促发学生生长的实践可能,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坚持从文本出发,课前预设要把握实施评价的两个“点”。
(1)学生:评价的立足点
只有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知道怎样的评价能够发展学生,评价实践才会基于学生、真正为了学生。
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要从知识、能力、思维、价值观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只有对他们的“已知”和“未知”有了科学的把握,教学中,我们才会知道学生“在哪里”,并通过即时评价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哪里”。比如,学习《雾凇》时,学生有没有看到过雾凇?哪些学生看到过?他们对雾凇有多少了解?只有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才能智慧地应对,通过评价促发生长。
其次,要揣摩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学生年龄相仿,对事物、现象的爱憎喜怒,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等有着许多相似的观点,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共性”;同时,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学生必然会生发许多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认识到个体差异,揣摩学生的“个性”。比如《理想的风筝》一课,学生的共性认识可能是“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学生会有个性化的解读吗?会不会有学生认为“教师是刘老师的职业,是他的本职工作,他给学生上课、写板书,并没有什么伟大之处。”“刘老师就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他做的事情并无什么特别。”如此等等的个性化解读有没有道理?教学前,对“共性”与“个性”充分揣摩,教学时,教师才能从容面对可能出现的“生长点”,课堂评价才能够有所作为。
(2)文本:评价的出发点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载体。课前预设,教师要发现文本所承载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关乎学生生长的“点”。
一是在文本的“情感点”处预设。文本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发现了文本情感妙秘,才能与作者共鸣。文本的“情感点”需要教师细细品读,深入挖掘:有的文本个别词句色彩分明,有的文本表达形式传递情感信息,有的文本关键标点蕴含丰富情感……比如,《小鹰学飞》中小鹰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一句中的“……”和“?”是文本的“情感点”,省略号是小鹰学飞后急促地喘着气时说的话,它的背后是小鹰学飞很刻苦;从问号可以读出小鹰是在征求老鹰的的意见,传递出的是小鹰的谦虚。再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中“桑兰站起来了”是文本的“情感点”,这句话既指桑兰身体站起来了,也指她的精神站起来了,人格站起来了……教师发现文本的“情感点”并预设充分,教学中才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揣摩、咀嚼、发现,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生长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是在文本的重难点处预设。文本阅读时的重难点对于理解文本、体悟情感起着关键作用,重难点需要重锤敲打。重难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抑或是一个标点,课前能够准确把握并充分预设,课堂上,才能通过针对性的评价促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发展。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浅层次的理解,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理解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再如,《灰椋鸟》中“观察”和“观赏”体现了作者对灰椋鸟的不同态度,是学生理解的重点,课前预设,我们就可以从这两词语着手:作者“观察”过什么?“观赏”过什么?两个词语的细微区别在哪里?从作者用词的变化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了这样的预设,课堂上,才能使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的秘密成为可能。
预设,基于学生、关注文本,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机、火候、方向的准备,教师只有存储了足够的弹性预设空间,才能通过评价实现课堂的升级与超越。
2.思维:掌握评价的“法”
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具有生长力量的教学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树立针对性与指引性思维。
(1)针对性:生长的基石
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发展中”,课堂评价应该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有所担当。
评价指向生长,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我生长。自我生长,首先是正确认识自我。因此,课堂评价必须要具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是指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要出发,既明确地肯定其发言的精彩之处,也要敢于针对其发言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否定,同时指出问题症结。比如,当学生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该告诉他“还只是浅层次的,是表面上的”, 当学生思维定势时,教师需要及时评价“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比较片面”……只有针对性,学生才能够明白得与失。评价有针对性是指引学生进一步思考,实现“有所生成”的基石。
(2)指引性:生成的力量
学习在本质上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生长力量的评价就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主动构建。
“错误”资源是“指引”生长的出发点。当学生的理解错误时,教师要在指出其症结所在的同时,因势利导及时“指引”。比如,当学生体会不够深入,教师在评价“你的体会还只是浅层次的,是表面上的”同时,可以指引其“联系文字背后的意思想一想”;当学生思维定势时,教师通过评价指引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的指引要做到由浅入深,从单一到多向,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向纵深处思考,实现生长。
“正确”资源是“指引”生长的出发点。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的“亮点”,通过评价放大亮点,其他学生就会受到启发,自我发展就有了方向。比如,“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看问题,你很有思想”“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评价,激发了所有学生的思维活力,润物无声地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指引他们“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看问题”“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
需要说明的是,“指引”生长,不应该只是关注学生的认知,还应该关注他们的能力、方法、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乎学生发展的“全方面”。“指引”没有固定的方法, “先否定(或肯定)后直接告诉努力的方向”是简便易行的选择。
四、策略:把握“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几种方法
具有生长力量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文本为基点,围绕教学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旨归的在动态课堂上的“顺学而为”。
1.赞领式评价
赞赏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赞领”,即当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发言中的“生成点”时,在赞赏中巧妙地蕴含思维引领。其他学生在教师融思维引领于赞赏的评价中得到“生成”的暗示,具有思维的方向,实现生长。
一教师执教《做什么事情最快乐》时,问学生:“当小青蛙问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你该怎样回答呢?”有的学生说:“我是大花猫,捉老鼠最快乐。”有的学生说:“我是蜻蜓,捉蚊子最快乐。”还有的学生说:“我是乌龟,游泳最快乐。”教师都一一肯定。当有学生说:“我是太阳,照亮人们最快乐”时,教师抓住这一体现积极人生态度的“生长点”,及时给予最真挚最热情的赞赏――“你有一颗伟大的心!尽自己的努力为别人做事,做的是有用的、有意义的事!”教师的评价是赞赏,更是引领生成,激发了其它学生的思维活力,生成了无限风光:“我是花,我用自己打扮美好的世界最快乐。”“我是风,我让人们在热的时候凉爽最快乐。”“我是萤火虫,在黑夜里为人们照明最快乐。”赞领式评价,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熏陶,积极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植根学生心灵。
“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想得到赞赏。”智慧而又巧妙地运用“赞领”式评价,能润物无声地引发学生自我生长。
2.跟进式评价
教师就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基于学生理解的实际,运用跟进式评价能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往前推,使其能够向更深更广处探寻,获得发展。
一教师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让学生谈谈对“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一生说:“给别人东西,永远比拿别人东西高兴。”教师评价:“你理解的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这个学生接着说:“给,是别人快乐;拿,是自己快乐。给之后,自己心里是会快乐的。”教师评价:“你现在的体会更深了,由这句话,你还想到别的话吗?”学生回答:“给予是快乐的。”教师评价:“这是书上的名言,对的。你还想到什么名言?”学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评价及时跟进,既由表及里,又由此及彼。跟进式评价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开阔地带”。
跟进式评价是对事物的深入挖掘。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凭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教学的关键之处、疑难之处、深奥之处评价“跟进”,学生的理解就会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肤浅走向深刻。
3.延伸式评价
延伸式评价,是指在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时进行恰到好处的延长、伸展。延伸式评价目的在于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无意识或模糊的认识清晰化,理解有所提升。
教学《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圈画最能体现刘备求才心诚的词句后交流,有的学生说:“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多路时,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可见刘备很敬重诸葛亮。”有的学生说:“刘备到了诸葛亮家先是轻轻敲门,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后又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等候,可以看出刘备生怕影响诸葛亮休息,表现了刘备求才心诚。”有的学生说:“诸葛亮在休息,而刘备先是等了半晌工夫,后来又等了一个时辰,等的时间之长可以看出刘备求才心诚。”有的学生说:“见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由此可见他太想与诸葛亮见面了。”我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几位同学能够从不同的语句看出刘备求才心诚,非常好!把你们的发言综合起来,我们知道了要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可以叙述一件事情,在叙述的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就能做到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突出。”这样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刘备“求才心诚”的特点,更是自然巧妙地对课文写作方法及如何刻画人物的延伸。
延伸式评价能促使学生自悟自省,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延伸式评价是“点灯”,能照亮学生自我生长的方向。
4.交互式评价
课堂评价,不应只有教师评学生,还应包括师生之间的交互式评价。交互式评价,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再做出新的评价,在这种循环往复、交错提升的动态评价中,教与学充分融合,实现师生的共同生长。
请看《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
(出示:“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师: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看从中读出一个什么样的林冲?
生:林冲只一扫,洪教头就摔倒在地,我看出林冲武艺高强。
师:说得对,从“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能看出林冲武艺高强。
生:我赞成你们的说法。另外,我觉得林冲很镇定,洪教头气势汹汹,林冲却很镇定地看出了他的脚步已乱。
师:你的补充有道理!我觉得还不止这些,林冲可以用“打”或“劈”打败洪教头,而他只轻轻“一扫”,而不用“劈”或者“打”,我看出林冲并不想让洪教头受伤很重。
生:对啊,我也想到了,我觉得林冲是善良的。
生:林冲心地仁慈,没有给气焰嚣张的洪教头重重地一击,我真佩服林冲的大度。
【关键词】教学细节 有效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教学过程是由一连串的教学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其教育的理念、智慧,决定课堂效率和质量。杨再隋教授言:“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化、合理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追求的品位。
一、解读教材,为有效课堂夯实基石
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一节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弄清楚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是新课改实施前后都一直遵循的原则,与此同时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新课改首先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合作与探究,相应的这一思想也必须在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但这种教学设计切忌流于形式,要想真正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简单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就能达到的。在设计教学时,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突破、重组、整合,而是蜻蜓点水般顾及所有细节,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时间把握充分,但实际上重点却不突出,主次也不分明,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不得要领、云里雾里,效果适得其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理清教学的思路,选择最简单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有了这样的设计,教师走进课堂,才能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才会底气十足、胸有成竹;才会操纵自如,效果显著;这样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深深的魅力。这一有效教学的实现来源于重读过去的课堂教学反思和教材的认真梳理。
例如,在教学《鸟语》一课中的“从忙碌终日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顽强、勇敢的精神……”一句时,我让学生进行句式的训练:“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 ;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接着让学生自主练习,从――――那里,我――――。”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并把真实的感受表达了出来,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激活思维,为有效课堂添砖加瓦
有效的课堂,必定是思维涌动,身心投入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认真研究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外,还要注意提问的设置。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出发,设计精当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保持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体现教学目标。体现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中,课堂伊始,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呢?让学生默读感悟,先从整体上认识普罗米修斯。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品读理解。如,圈出描写普罗米修斯的动作、语言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他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读读体会,学生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问题的设置应富有启发性。适当的难度,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目的。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容易,则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达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反之,如果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就可能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具体一些,难易要适中。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课文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分别描绘荷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三种状态。教师多媒体及时呈现画面,便于学生想象和感悟。学生通过图文结合,自己学会品词析句了。接着,教师提供一组形态各异的白荷花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学生的发言思路清晰、语言具体生动,还用上了课文中的词句,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训练和提升。
第三,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例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小女孩的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
②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伟大吗?
③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学生透过文本,关注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出了爱因斯坦的潜心科学研究、不拘小节;读出了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热情友好、童心未泯……一系列答案。通过读书、思考、交流,学生们走进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他的平凡中的伟大,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捕捉生成,为有效课堂插上双翼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互动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互相影响,以环环相扣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充满着变化和不可知。任凭课前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一些新的“非预设性”的教学问题在课堂上产生,教师不能因为害怕处理而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或僵局,忽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可能给学生探究问题的体验机会,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使学生感受体验的乐趣和创新的喜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在能力。一方面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虽然无法预约,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让它作用于全体学生。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失误的或是另类的提法,抓住突破口,故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及时运用教学机智加以引导,防止生成性课程资源的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