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11:07: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母鸡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尽管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是相同的,对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前精心设计的教学预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前的设想基本上都包含在教学设计中,所以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于课堂教学,就必须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对数学教学起到指导、约束及控制等作用。二是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设计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它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明确的教学实践指向。在成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中,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被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环境的调适、教学媒体的选择及教学评价手段的实施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内容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此外,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等融入到整个教学设计中,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设计特点,优秀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创造出来的。
二、数学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数学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不论是哪一层次的数学教学,都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目标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2]。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关注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材编写意图及教学方法等。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与指向,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教学中师生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教学效果和标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内涵清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相互协调,要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不能形同虚设。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往往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不恰当等现象。例如:教师对一些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把握不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合教学实际。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显得空洞无物,存在套用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的现象。在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性。要注意所学内容与其他数学内容的联系,正确处理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相互关系。二是全面性。新课程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特别关注新课程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三是现实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避免目标过空、过大,无法实现的现象。
(二)学生的学情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做好学情分析:一是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即要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及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使新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某公司的股价走势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函数单调性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因为股价走势情境包含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些股市专业知识,以此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不妥,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三是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和可能出现的困难点。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数学例题和数学练习的设计,教学设计时省略了概念生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将主要教学时间安排在例题和练习的教学上,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轻知识生成、重题型展示和解题训练,追求一步到位的问题,由于教学要求过高,对学生学习人为的设置了障碍,更谈不上学习上的兴趣点等。
(三)教材编写意图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这样才能有效的使用教材,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对教材的背景进行分析。数学教学活动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知识背景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材的背景分析,主要是分析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以及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等。其次是对教材的功能进行分析。分析这部分数学内容在整个数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包括智力价值、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等。三是对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分析。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研究教材的设计特点,力图使每个细节都能充分体现教材的设计特点。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采取以问题为主线的方式进行编写,这样对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是十分有利的,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升华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设计基本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教学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数学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从教学的指向和最终目标来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不能代替学,教师的教必须促进学生的学,“为学而教”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定要贯彻“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基本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依据学习任务的类型来选择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只要把教学内容讲清了,学生也听懂了,认为所学的知识就掌握了,这种认识的误区就在于教学设计遵循的是“为教学设计学习”的理念,强调了教师按部就班地规划并实施教学系统,学生则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波利亚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什么更千百倍的重要。”教师若只注意题海战术,不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学生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那么,教学活动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1.有条理、清楚地讲述生活中的事情,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发表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在生活中感受,在感受中进入情境,在情境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感受母爱,珍惜母爱。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母亲节) 老师非常高兴在这个充满爱意的五月给同学们上一节口语交际课,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感受母爱,珍惜母爱”。
(二)聊母亲、夸母亲
过渡:老师不了解你们的母亲,想通过你们的介绍来认识你们的母亲。
1.让学生用三言两语介绍自己的母亲。要求:说出自己母亲的基本情况(姓名、职业、爱好…)。
2.让学生抓住母亲的某一方面夸夸自己的母亲。
过渡:如果你们的妈妈就在现场,她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因为听到自己孩子的夸奖,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但也有一位母亲,她和你们的母亲一样,勤劳、善良、能干,可她的儿子是怎么对待她的呢?请学生观看视频――《旅日留学生刺母》。
3.让生说话:如果此时犯罪嫌疑人汪某就在你的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4.小调查。
过渡:汪某令我们痛恨,这位母亲值得我们同情,二十多年来他理所当然的享受着母亲对他的付出,那么我们又是怎么对待母亲的付出,出示调查表:
(三)感受母亲的辛劳
1.生胸前背书包扮演准妈妈,让生体会母亲孕育子女的不易。
(创设情境:妈妈带着宝宝出去散步,妈妈弯下腰吃力的系鞋带,奔跑着赶公交车。)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用语言描述所见到的准妈妈的不易,或采访准妈妈,或说说自己观后感。
2.过渡:伴随着一阵清脆的啼哭声,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播放婴儿啼哭声,观看孩子成长的图片)
3.欣赏歌曲《母亲》,观看视频感受无微不至的母爱。要求:仔细观察说一说视频中哪些细节感动了你?(学生说话,要求说完整)
4.让生联系实际谈谈身边的母爱。
(1)创设情境:第一次上幼儿园,我哭闹不止……那一天天气突然转凉,我上学时少穿了一件衣服…… 我十岁生日那一天……有一次,我考试考砸了……
(2)同桌先互说,再全班交流。
5.过渡:母爱伴着我们成长,不知不觉我们长大了,不再一放学就扑入母亲的怀抱,我们变得任性、倔强,甚至觉得妈妈工作不体面,长的不如别的妈妈好看,甚至开始与她们争吵。(实话实说――说一说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不愉快,要求表达清楚具体。)
(四)感谢母亲的付出
1.书写母亲节贺卡;2.大声地读出来,表达对母亲的感谢,对母亲的歉意或最诚挚的祝福。
(五)总结
山,没有母爱高;海,没有母爱深;天,没有母爱广阔;太阳,没有母爱温暖。让我们珍惜母爱,好好的孝敬自己的母亲,全体起立,向全天下操劳的母亲深深的鞠上一躬,共同说出――我们爱您,您辛苦了!
三、关于本设计的说明
今年五月,黄华老师参加合肥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所有课题里仅有的两个五年级口语交际类的课题,黄老师抽到了其中一题。由于没有规定具体内容,虽给教师备课带来了难题,但同时也是为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更广泛的自主选择性。
小学的“口语交际”就是要努力把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在活生生的生活情境的体验中,激发口语表达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小学生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关键在哪里?除了表述形式外,最重要的是表述内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应当紧紧抓住这两个环节。关于母亲的话题,是每个孩子都不陌生的,而黄老师上课那天恰是“母亲节”,为此便确定以母亲为话题作为本次口语交际的中心话题。
1.提取并整理文中的主要信息,了解有关鹅的知识与特征,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
2.品味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疏通字词,大声朗读课文;提2――3个思考题。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了解有关鹅的知识与特征
1.点学生朗读第1段,找中心句。――(板书)
2.带着问题默看课文,圈点主要信息。
问:接下来作者对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默看课文,顺着自然段顺序往下找,作者在观察鹅的时候都有哪些发现呢?
3.整理、归纳信息
问:同学们找得又快又准!想不到鹅身上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呢!对于一个不怎么了解鹅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关于鹅的知识啊!一般以动物为说明对象的科学小品文可能会介绍分类啊、形状啊、颜色啊、生活习性啊、性格特征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对鹅哪几个方面的知识的介绍呢?――(板书)
生活习性:(喜水;合群;准时作息;守规矩)
孵卵的情况:
感情生活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了解鹅的特征。
问:作者介绍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
(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板书)
问:你从哪里找到这句话的?读一下好吗?
问:看出本文的结构特点了吗?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先总谈“鹅似乎不笨”,中间部分分别从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方面来说明“鹅不笨”,结尾再总谈“鹅不笨,可以说还相当灵巧”。)
问:看来在介绍鹅的知识的文字中处处隐藏着“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呢!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吗?
(作者通过牧鹅过程中对鹅的观察,运用准确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一一作了介绍,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充分钻研并思考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及时整理、归纳,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品味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
作者对鹅那份特殊的感情,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让鹅群在我们眼前活了起来,让我们不知不觉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鹅的身上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地方,同时也关注一下你认为最生动有趣的语句、语段,细细的品味、批注,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准备在全班交流交流。
重点品:2、3、4、15
次重点品:11
预设与生成:2、3段适合穿插朗读。学生可能将11中鹅的行为与人类的道德、责任挂钩,设计一段鹅的心理活动,以“毒”攻“毒”。如:鹅为了鹅群的“出壳率”而偷蛋,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之类。
小结:准确性体现在科学术语,表示程度、范围、先后等关系的副词,时间名词,数字等。生动性体现在拟人修辞,动词,情态副词,与其语调等。生动之处也本着用文学性的语言轻轻松松介绍知识的目的。
(设计意图:紧扣了学习的重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设计与操作均注重具体考察学生在修辞、词语运用、句意把握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圈点批注与朗读的方法学会品析语言,学习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问:通过语言的品味,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与自己朝夕相处了两年半的鹅观察得多么细致啊,正是基于自己这份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勇敢的对家乡土话提出了质疑,得出了“鹅不笨 ”,“还相当灵巧”的结论,这就是体现在作者身上的十分可贵的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我们是否被作者完全说服了呢?你是否想就文中的某一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质疑呢?
问:松江土话称鹅为“鹅呆头”就没有道理吗?作者的看法是不是也值得怀疑?问:对鹅的习性的说明,有没有遗漏?如有,为什么不作介绍?(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问: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交代鹅的一些灵巧表现只是一种本能行为,这样会不会削弱关于鹅的灵巧性的描述?(作者这样说,正是体现了科学小品文尊重科学事实以及语言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鹅虽然表现出灵巧的一面,但它毕竟是一种动物生存的本能反应,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这是必要的交代。)
问:作为科普作家的作品,作者写的事情真实吗?科学吗?有代表性吗?
问: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发现别人习以为常的说法不对,你在生活中有过与作者类似的发现吗?
(结束语:的确,对一件事物的判断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像作者那样,在独到的观察与探索的基础之上,自成一家之言。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判断的可信度与科学性,让作者身上的那份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逐渐延伸吧!)
(设计意图:从质疑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中内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体悟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藉以生发学生善于观察、勇敢质疑与探究的科学精神,促使养成观察生活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质疑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家庭作业
二、学情分析。乐曲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吹奏笛子的基础,对钢琴音乐作品也已有所接触。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听辨乐曲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区分段落,并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意在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力、鉴赏力与想象力;2.技能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扩大音乐视野,确定了两个主题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3.情感目标: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得以真正的统一,确定了“学会劳动”的主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听辨乐曲的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为了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积极状态,根据教学要求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初步了解体会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
六、课前准备。课件、笛子。
七、教法、学法及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总分总”的欣赏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官欣赏到感情欣赏,再过渡到初步的理性欣赏。
(一)简介钢琴
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乐器之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听!(范奏《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呀,钢琴的声音多优美啊!我请三位同学上来摸一摸、敲一敲钢琴键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从而顺利地向新课推进。
(二)欣赏
1.初听、自由想象
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闭上眼睛,随优美的音乐遐想。
2.复听,启发想象
板书曲名及作者。
(1)故事激趣。讲述《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的小故事。指导学生了解并朗诵诗歌:“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了解乐曲背景,激发兴趣。
(2)启发提问。出示问题: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可分几段?情绪如何?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什么?听后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3.细听,深入欣赏
(1)分析欣赏第一部分
先出示课件,教师再富有表情地讲解:在山清水秀的田野上,小河边,小牧童们骑在牛背上,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相互应和着,看,连老牛也被陶醉了。(出示主题一)视听结合,听后师生讨论,最后,教师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哼唱、吹奏第一部分主题。
(2)分析欣赏第二部分
师:“那么,第二段音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跟第一段比一比。(范奏)哦,第二段原来是活泼、跳跃的!(板书)(出示课件)你瞧,小牧童们手拉手儿,唱啊、跳啊,他们还下水打起水仗来,连老牛也跟大家一起玩耍呢,多么快活,多么高兴啊!”(出示主题二)对于第二乐段主题,十六分音符和上波音较难,教师通过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进行哼唱吹奏。
(3)分析欣赏第三部分
在欣赏第三部分音乐时,教师先提问:“第三段音乐你觉得耳熟吗?跟前面哪一部分重复,但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课件)大家听!”(范奏)学生对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感到有困难,教师再通过对比范奏,引导同学们找出一、三两段旋律的细微差别(加花),学生们也很快就说出了第三段音乐比第一段音乐更流畅、更欢快。
通过以上步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比较鉴赏、感受复调
《牧童短笛》属于典型的二声部复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主要采用对比范奏来分散难点、化整为零,从而让学生容易接受。可分三步进行:请大家感受主调音乐,把第一乐段第二声部改作和声伴奏型;再单独感受复调音乐第二声部;然后,请大家仔细听听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的配合,并适时富有感情地解说:“大家听,音乐中两个声部好像红花绿叶,相互映衬,一疏一密,好像小牧童们在青山绿水间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你一句,我一句,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配合得多么巧妙动听呀!
(5)终止赏析,体会意境
对于“初步了解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这个难点,已贯穿于重点的解决过程中,最后利用终止赏析加以突破。乐曲的结尾处是渐慢、渐弱,在高音区结束(范奏),小牧童干什么去了呢?我引导学生们再次展开自由想象……虽然乐曲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沉浸在乐曲优美的意境中。
4.再听,加深印象
教师简介作者及作品获奖情况,结合学校省级课题渗透思想教育,然后复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5.总结,感情升华
在课堂结束前,告诉学生:“贺绿汀爷爷已于1999年4月27日长逝了,我们要永远怀念他,牢记他的作品,我们要向贺爷爷学习,用音乐的眼光、音乐的耳朵去感知生活,学到更多、更美的音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44~46页用字母表示数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并学会把已知数据代入公式求值。
2.学会用简便写法表示含有字母的乘法运算式。
3.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简明易懂,易记的优越性。
4.通过书写格式的训练,养成学生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及公式。
教学难点:
1.理解由具体的确定的数,符号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把已知数代入公式求值并掌握相关书写格式。
学情与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方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关代数的知识,虽然教材所安排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也具有学习新知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是从认识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思维的飞跃,是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一次整理和提升。本课教材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真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等内容,通过情境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为后面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重在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时,我对教材中的内容作了“生活化、活动化”处理,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让他们在情境贯穿中丰富学习方式,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KFC――肯德基的标志。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2.课件出示:对比字母表示与用汉字表示的优劣:用字母表示简洁、明了、易记。
3.学生观察按顺序排列的扑克牌,A、1、2、3、4、5、6、7、8、9、10、J、Q、K为什么这么排?你知道这里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数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用字母表示的事物,初步感知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由字母表示事物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具体的数,让学生感悟用字母表示数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注重过程,获取新知
1.用字母表示数:出示例1第(1)小题。
师:下面每行图中的数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你能找到规律说出图中的符号所代表的数吗?
如果老师把和换成字母,你会吗?试试看,4人一组互相讨论,共同完成。
2.出示例题1的第(2)小题。++=12问:这里有几个?3个是12,那么一个是多少?
n×5=15问:n×5表示什么?5个n是15,那一个n是多少呢?
3.出示例1的第(3)小题。
246m1012
问:这个数列有什么规律?m=6+2=8
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可以用符号和字母表示什么?引出今天所学的内容。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你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感悟到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整数、小数、分数;从生活到学习,让学生感知到用字母表示数无处不在。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4.自学例2:(1)例2讲了哪些知识,通过例2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说其他的运算定律,课件显示。
(3)用简便记法表示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5.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xb×ym×m
6.引导学生阅读45页你知道吗?可结合英语单词的指导。
设计意图:在用汉字表述与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对比中,再次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势,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渗透了数学思想,这就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及时巩固,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7.教学例3:
师: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1)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师:通常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S=a×a=a・a=a2
a・a写成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a2
思考:a2写成a×2行吗?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练习:b×bt×tc×c
(2)请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C=a・4=4a
师:a・4表示字母与数字相乘,当字母与数字相乘,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练习:a・7 b・3S・4
讨论:含有字母的算式怎样简写?
设计意图:“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规则,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对比,突出n与2n的区别,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A.学生试口述计算求值过程。
B.板演示范正方形面积的代入计算过程。
C.强调:在利用公式求面积或周长时,首先要写出公式,然后把字母表示的数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最后写答。
D.学生按要求独立写出周长公式并代入计算。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简洁性,让学生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从而真正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书46页“做一做”
2.书49页第1、2、3题。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说说身边的事。
设计意图:回顾中,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加上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说说身边的事物,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达到“课已尽而意未止”的教学高境界。
四、分享感受,体验成功
师: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要和大家分享的?学生回答后结语点化:字母作为一个符号,因它的简明易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一个生活的成功者,老师把成功的秘诀送给大家,成功=x+y+z,同学们可想想x、y、z各表示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课尾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再通过生活化的结语点化,不仅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更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与魅力。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符号和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
a×b=b×a
(a×b)×c=a×(b×c)
(a×b)×c=a×c+b×c
a・b=b・a
(a・b)・c=a・(b・c)
(a+b)・c=a・c+b・c
S=a・a C=a・4
S=a2 C=4a
S=a2 C=4a
=6×6=4×6
=36 =24
答: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6cm2,周长是24cm。
关键词: 《古筝》 项目化教学 教学流程
《古筝》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方向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技法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筝的历史、形制种类;能掌握定弦,调弦及转调方法;能掌握古筝演奏技巧;能具有一定的古筝演奏水平;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音乐表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项目化教学和古筝学科的特点,我特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一、目标设计
(一)能力目标
1.能对筝进行基本的保养和调律。
2.能快速地视奏古筝谱。
3.能独立演奏完整的作品。
4.能进行基础的古筝教学。
(二)知识目标
1.了解
(1)了解筝的发展历史、种类、形制及各部分名称。
(2)了解筝各大流派的风格特征。
(3)了解培养良好练琴习惯的好处。
2.掌握
(1)掌握筝的记谱法。
(2)掌握筝演奏的正确姿势及左右手指法。
(3)掌握筝的定弦、调弦及转调方法。
(三)其他目标
1.增强交流沟通、团结合作的能力。
2.提高自学的能力。
3.培养民族音乐鉴赏的能力。
4.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内容设计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理论为基础,重点突出实践训练。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将本课程的综合贯穿项目设计成古筝专场音乐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把此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训练项目有:筝的定弦、调弦及转调方法的学习;左右手基本指法的训练;传统筝曲、创作筝曲等十首乐曲的训练。以由简入繁的乐曲为内容,以训练为手段,做到听、模(仿)、练、奏相结合,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每个模块的完成为一个小目标,也是一次作业成绩;当所有小项目完成,通过实训排练,就可以举办古筝专场音乐会了。
课程设计内容如下:
训练项目及支撑知识设计表
三、考核方案的设计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设计如下表:
【设计思路】
《美丽的夏牧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歌唱课。歌曲描绘了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及草原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草原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将激发起学生对美丽草原的向往和美好的遐想,对草原音乐的独特韵味萌发喜爱之情,对居住在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燃起关爱之心。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在设计本节课时,笔者首先想到的是要呈现给学生艺术的美感。引导他们用眼睛寻找美,用耳朵聆听美,用心灵感受美,用智慧创造美。以“寻找美”为思路,以“爱家乡”为主题,通过聆听、诵读、演唱、拍击、创编等一系列音乐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音乐中不同形式的“美”,如:意境之美、旋律之美、词意之美、伴奏和谐之美、创新之美等,进而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向往和探索愿望。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引领学生,创设哈萨克族小歌手“阿肯”这一角色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听音乐、做律动、唱旋律,唱歌词、编歌词,使学生在一步一步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着成功与自信所带来的快乐。
在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时,笔者为歌曲设计了“X XX XX”这一节奏型的伴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边唱边拍击伴奏,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到音乐韵律和谐的美感,更有激情地演唱歌曲,从而高效率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天堂》《美丽的夏牧场》,感受音乐描绘的草原美景。
2、能用流畅圆润的声音、饱满的热情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3、能用节奏型为歌曲伴唱,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4、能用自编歌词赞美家乡,激发创新思维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流畅演唱歌曲,用节奏型为歌曲伴唱。
【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的时值;“X XX XX”节奏型在伴唱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
老师瞪大眼睛,看看哪位同学会用眼睛跟老师说话。因为我们的眼睛是用来寻找美的,我们的耳朵是用来聆听美的,我们的心灵是用来感受美的。你听……(播放歌曲《天堂》)
美妙的音乐来自哪里?题目是什么?
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用他深情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他美丽如天堂般的家乡,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同样是来自草原的歌,你听,这段音乐又是来自哪个美丽草原呢?
设计思路:创设音乐情境,以音乐通感带领学生进入草原美景,将同是美丽草原主题的两段音乐对比听赏,帮助孩子寻找音乐中统一主题的不同风格的美。
二、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这是来自哪个少数民族和地区的歌曲?(新疆哈萨克族)
在美丽的新疆天山脚下,也有辽阔的草原,高高的冰山融化的雪水滋养着大片的草地,那是天然的牧场,哈萨克族人民能歌善舞,怎能不由衷赞美自己的家乡呢!
我们一起用身体随音乐轻轻律动,感受音乐的速度。
歌曲的题目是《美丽的夏牧场》,它美在哪里?你能从歌词中找出来吗?
设计思路:在音乐声中寻找到草原美景,自然引感共鸣,体会草原人民对家乡热爱和赞颂的情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再次播放歌曲。出示歌词
学生读出描绘夏牧场“美丽”的句子。
简短精练的几句歌词描绘出了美丽的夏牧场,那连绵起伏的草地就如同悠扬的旋律线,你看……
设计思路:循着对“美”的发现,让学生由聆听音乐的美到寻找文字的美,在熟悉歌词的过程中感受歌词所描绘的意境。
四、出示歌谱
你能随着老师的琴声视唱旋律吗?
1、分句随琴视唱歌谱
强调:视唱时应该唱准音高和节奏。
2、随琴视唱全曲旋律。
3、乐句异同比较:
找出相同乐句,指名视唱——比较相似乐句,通过第三乐句122和前两乐句12的区别,突破难点X XX和XX的区别。
4、解决难点:
第三句中的附点四分节奏,指名视唱,用“啊”模唱,要求唱得圆滑、连贯。
强调:除了唱得圆滑连贯,如果能唱出四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的韵律感,就更优美动听了。
再唱“啊”,唱出节拍韵律感。
能不能加上歌词演唱?唱出节拍韵律感。
设计思路:提炼歌曲的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发现乐句的相似及节奏的差异,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难点。
五、学唱歌曲
1、随琴填词唱第一段。
师:草原上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种静态的美,更有流动着美,那就是草原人民放牧、歌舞的情景。
2、随琴填词唱第二段。
增加难度:能不能随伴奏唱?提示听好音乐的前奏和速度。
3、随歌曲伴奏齐唱。
师:草原上有一种人特别受尊敬,因为他们热爱生活,因为他们能自弹自唱,哈萨克人称他们为“阿肯”。今天,老师请在座的“小阿肯”尽情歌唱,老师为大家伴奏。注意听老师是怎样伴奏的。
设计思路:在重难点解决的基础上,通过点拨指导,让学生随音乐填词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六、加伴奏型演唱歌曲
1、学生随伴奏唱,老师加“X XX XX”节奏型伴奏。
师:新疆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手鼓。刚才,老师用他们拍手鼓的节奏为大家伴奏,你能拍出这个节奏型吗?
指名请学生拍击,集体拍击练习。
启发学生听辨:伴奏的节奏加在每句结尾的长音处。
2、指名随伴奏领唱,其他学生加“X XX XX”节奏型伴奏。
第二段歌词时让更多想唱的“小阿肯”站起来领唱,其他学生伴奏。
师点评:老师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阿肯!有了小乐器的伴奏,我们的歌声更欢快了。
增加难度:你听,老师的伴奏发生了什么变化?
3、学生随琴唱,老师加“啦啦啦啦啦”伴奏。
4、男女分组配合:
女唱男伴唱;男唱女伴唱。
师点评:阿肯还有特殊的本领,他能自己创编歌词演唱。你们想不想试试?
设计思路:将歌曲中的重点节奏型作为伴奏音型,通过逐渐增加难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二声部伴奏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七、创编歌词:美丽的家乡
1、腾格尔——美丽家乡——《天堂》
阿肯——美丽家乡——《美丽的夏牧场》
我们——美丽家乡——《美丽的乳山》
师:我们的家乡有母爱山、有美丽的金岭和银滩,更值得我们来歌唱。
2、用《美丽的夏牧场》的音调,歌唱我们美丽的家乡。
学生小组合作创编演唱。
3、教师展示作品演唱:《美丽的乳山》
师生齐唱。
设计思路:以美丽家乡的主题将课堂拓展延伸,通过创编歌词演唱,加深学生对歌曲旋律的印象,培养创新思维,提高音乐表现力,升华音乐主题。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悍牛与牧童》电影配乐后能主动参与、体验,领会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2.简单了解电影音乐、现代音乐及本曲中所使用到的部分乐器。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编创活动中。
4.感受到此曲中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静心聆听现代电影音乐《悍牛与牧童》。
教学难点
1.辨别声响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在感悟的基础上,能积极参与音乐创作活动。
3.发现作品中的特色乐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本单元内容《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
师:大家对这首乐曲熟悉吗?
生:是《我心永恒》。
师:对,这就是获得了六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在影片中它贯穿始终,多次出现,和这部影片一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重温电影音乐的魅力,走进一个有声有色的奇妙世界。
2.师生合作
(1)师:同学们观察过吗?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传递一种信号,也可以表现一种形象。现在,老师想借助一些可以发出声响的工具,让大家谈一谈这些声音能让你感受到一些什么?
(老师演奏《野蜂飞舞》片段,让学生感受声响所表现的形象、场景;老师用沙槌分别表现响尾蛇和雨声)
(2)师:现在老师表现一个场景,请大家用任何可以发出声响的方式来给我配音。
(学生给老师的场景动作配音)
师:别说,咱们配合得还挺默契。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地尝试,让音响和影像画面默契地配合在一起,于是有了电影音乐这种艺术体裁。
(3)(课件播放《动物狂欢节》片段)师: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样的艺术形式,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流动的影像,是艺术家们通过思考和创作,把听到的音乐用连续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出来。今天,老师带来另外一首电影音乐中的片段,咱们也来设计设计,给它配上些生动的画面吧。
设计意图:音乐游戏活动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距离,又可以使学生感受音乐和它所表现的形象之间的关系。
二、欣赏
1.初次聆听《悍牛与牧童》的部分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画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很多人用力一起拉、抬东西的感觉。
生2:像一群人围在一起跳舞,很活泼、很欢快的感觉。
生3:一群人在庆祝节日。
师:不管是跳舞、庆祝节日还是在抬东西,他们的情绪怎么样?
生:很激昂。
师:那刚才是什么样的声音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情绪变化,都来自神奇的音乐要素。比如说,速度、力度、音色、音高等,正是这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才会让我们产生与之对应的画面感。
2.复听《悍牛与牧童》的部分,体会音乐要素与画面的奇妙结合
师:这段音乐我们已经听了两遍了,大家觉得好听吗?
(学生有的说好听,有的说不好听)
师:每个人的欣赏习惯和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感受和发现也不同。老师找了一些与乐曲风格相符的画面,我们来对照地听一下,看看是不是变得协调了。
(生略)
3.初次聆听《悍牛与牧童》的结尾部分
师:不同的场景是需要配合不同的音乐的。现在有这样一幅场景画面,请大家来当当音乐制作人。还用刚才那种音乐风格,与上段音乐相比,让音乐要素发生怎样的改变,才能使我们设计出来的音乐能表现出这段场景的画面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速度放慢,力度减弱,发声工具减少,音高降低。
师:下面,我们听听作曲家的设计。
(教师播放《悍牛与牧童》结尾部分的音乐)
师:这段音乐和上段相比情绪相同吗?
生:不同。上一段激烈高昂,这一段平缓宁静。
师:是哪种声音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平缓宁静呢?作者在这里到底使用了哪种乐器来表现这种场景呢?下面,隆重地给大家介绍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使用到的众多特色乐器之一——埙。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迄今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音色哀婉而绵绵不绝,很容易就把人带到一种朦胧而令人神往的艺术画卷中。瞧,同学们,乐器的选用对于音乐形象有多么大的影响啊。大家发现了吗?这两段音乐中,作者都选用了同一种乐器,我们每天都随身携带着这件最神奇、最方便的乐器——人的嗓音。再听赏一遍,听到人声的时候请做个小小的动作告诉我。
(学生再次欣赏)
师:这首作品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人声和众多乐器的不同组合展现了不一样的画面,就像七巧板一样不同的组合形态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两首情绪截然不同的音乐,来自同一首电影音乐。把它们串接起来会不会变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故事呢。请闭上眼睛,欣赏属于你自己的音乐故事吧。
4.聆听作品节选片段连接
师:咱们的故事结束了,从大家的眼神中老师能感受到你们的故事一定非常精彩,就像这部作品的作者瞿小松,现代音乐作曲家。他曾经带着他的这部作品参加国际比赛,在上千首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捧回了大奖。大家想不想看看作者设计的形象是怎样的啊?
生:想。
(课件出示动画形象)
师: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些简单的线条,它的创作灵感可是来自展现了我们祖先智慧的云南原始壁画。它还有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悍牛与牧童》,作者用古老的形象和乐器配以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这种古今大碰撞到底是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让评委折服,最终取得成功呢?让咱们边欣赏边寻找答案。听完以后,看看哪位同学能结合音乐要素用最精练的语言给它配上一个故事简介。
5.欣赏动画《悍牛与牧童》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作者创作的音乐故事。
(影片开始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山村野景。音乐由人声断断续续地发出没有明确语义的声调,飘浮不定的短笛声更衬托出山野自然的寂静、古朴。接着影片进入中段,众多的壮汉企图制服一头剽悍的蛮牛,但大家使尽浑身力气也无济于事,悍牛依旧桀骜不驯。音乐恰恰越加炽烈,喧嚷的声音,紧张的节奏,不协和的音响,让人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争斗、冲突是那样激烈。最后,一个小牧童,手拿一束青草,轻而易举地驯化了这头悍牛。牧童的行为令众人惊愕不解。当牧童骑上牛背远去时,一切又重归于自然、宁静之中)
师:请结合音乐说一说,青草代表着什么?
生:代表着对牛的尊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
师:与人为善、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必将传承下去。中间段落中音乐发展的激昂的地方,那些壮汉为什么没能制服那头牛?他们是怎么对待牛的?刀棍代表什么?武力能带来和平吗?就像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虽然依然存在一些武力霸权主义,但我们的世界是需要和平的。我想此刻大家一定能感受到作品成功的原因所在了吧。
生:他是希望世界像这个音乐一样,不用武力让人屈服,而是要以和平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需要和平的。作者用没有国界的音乐表达了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让我们再回到电影音乐,一起了解一下电影音乐的作用。
6.课件出示电影音乐的主要作用(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跟随音乐的发展变化进行想象,并简单了解部分中国古老的特色乐器及动画形象创作灵感的由来;能体会到每个人听赏方式和习惯不同,发现和感受也是不同的。
三、拓展
师:今天我想邀请大家来一次现场的音乐创作表演,我们来简单体会一下音乐对电影剧情起到的作用。
(教师出示两段音乐,让学生为“黑夜”和“天亮了”的场景分别挑选音乐)
师:有了音乐,来看看老师这里的一个不完全的剧本:“雨夜,一位老人在路上独自走着……雨停了,天慢慢亮了。”请两组同学分别讨论一下看谁能抓住灵感的火花,第一个把剧本补充完整。
(学生讨论后,教师挑选演员,师生配合为场景创作音响:沙沙细雨,密集的雨点,雨越下越大,大雨伴随着一声响雷)
师(旁白):这是一个夏日的夜晚,一位老人独自走在昏黄的路灯下,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密集的雨点不断地滴落到地面上,溅起一朵又一朵的水花。老人不禁抬起头看着天上的雨,雨越下越大,老人忽然被脚下的一块小石子绊倒了,重重地摔在了路上。大雨伴随着一声响雷冷冷地看着这一切。这时候一个有爱心的小姑娘向老人跑了过去,在一阵询问后,她吃力地扶起了老人继续朝老人前行的方向走去。天上的雨仿佛知道了些什么,越下越小。终于,雨停了,天慢慢亮了。
师:通过今天的创作,老师很开心,因为最近从媒体上知道有些人遇到类似的事情和我们的做法是相反的,而通过这次创作,老师感觉到同学们都是有社会公德心、有责任感的热心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听赏中学到的知识用在音响的编创活动中。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