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8篇

时间:2022-07-22 05:33: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数学教学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

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措施

引言

初中数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教学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数学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数学学习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导向意义. 从形式上看,初中数学最主要的教学模式还是课堂教学,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和能力的强弱.

然而,很多一线数学教师普遍反映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并不高,不仅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且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以后对知识依然一知半解,课后并不能自己独立运用. 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对数学学习越发懈怠. 在一些大型测试当中,数学便成了“拖后腿”的科目,学生也因此对数学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或厌恶.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放任不管,要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本文就从课堂教学入手,结合实例谈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磨刀不误砍柴工

据笔者了解,很多同学不喜欢数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喜欢教师教学的方式. 有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上课具有随意性,想到哪里讲哪里,跳跃性很强,往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把握不住教师教学的方向,这样会造成学生逐渐对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能力产生怀疑,对数学学习也产生畏难情绪.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做好课前准备,没有对教材进行仔细分析,在课前没有计划好本堂课的教学安排. 这种做法看似无碍,教师临场发挥也能完成课堂教学,但实际上对学生存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很难把握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数学学习也就逐渐失去了基本方向.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每节数学课之前都必须仔细分析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数轴”的第一课时时,就做了如下教学准备. 笔者首先分析了学生们的学习基础,认识到“数轴”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进而,笔者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实例导入的方法来引出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数轴的有关知识. 在这一阶段,笔者还明确了数轴学习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几方面可以归纳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当理解数轴的三要素,能画出数轴,并且能把有理数在数轴上表述出来,进一步,老师还要帮助学生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综合这些教学目标,笔者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以及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除此以外,笔者还准备了一系列教学工具,如几何画板、温度计等.

这些教学准备虽然花费了笔者很多精力,但实践表明,这些教学准备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必然有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 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意识不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效率,一上来就直奔主题,直接引入知识概念进行教学. 通常,学生还没有从下课的兴奋当中缓过来的时候教师就已经讲解到了知识的核心、关键点,学生们自然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一般来说,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以后才能集中到课堂知识教学当中. 如果教师冒冒然在上课一开始就进行知识教学,那很容易让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知识也就难以掌握到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初,应精心设置教学导入,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教学“数轴”这一课时首先运用“温故知新”的教学导入方法,向学生提问:“大家还记得有理数的概念吗?它包括哪些数呢?”学生刚刚学过有理数这一概念,于是很快就能回答出这一问题,树立了学习新知的信心. 接着,笔者安排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生活和学习当中自己遇到用刻度表示有理数的例子. 学生们很快投入到了小组讨论当中,围绕笔者提出的问题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汇报成果阶段,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实例,其中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温度计表示温度这一例子. 由于温度计表示温度和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概念最为接近,教师就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回答,让他们仔细观察温度计,并思考在数学当中能否像温度计一样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度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 这样的导入内容,自然地引出了数轴的学习.

运用这样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成功地在课堂教学当中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同时,还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实践生活,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知识的讲解是数学课的重头戏. 教师如果不能有计划、有条理地讲解新知识,之前所做的教学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很多学生向笔者反映,数学课往往虎头蛇尾,有些教师会把课堂导入做得很吸引人,但一旦到了新知讲解阶段,数学课还是同以往一样,没有丝毫乐趣,也很难跟上教师讲解的步伐,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必须坚持从一而终,除了把课堂导入做得吸引人以外,还必须在新知讲解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以“数轴”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将新知讲解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经过课堂导入,学生会对“什么是数轴,怎样画数轴”产生强烈的困惑.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学生们的这一困惑,让他们掌握好数轴的定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水平直线,并且随意取直线上某点作为一个原点,同时把原点向右的方向标上一个箭头,作为正方向. 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以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之所以画水平直线、把右作为正方向,完全是因为方便操作,并没有明文规定.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笔者抽取两个学生让他们在黑板上继续完成数轴,即选取一个单位长度,分别在正负方向上标上刻度. 接着笔者又安排全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刚刚画数轴的过程,自己总结出数轴的定义,同时比一比哪一组同学给出的定义最接近数轴的原定义. 这样的方式,不仅再次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顺利得出了数轴的定义和内涵,让学生加深了对数轴的印象.

2. 强化概念,加深理解

得出概念以后,教师往往需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让学生真正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加深理解此数学概念,并能独立运用该概念. 得出数轴概念以后,为了让学生们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强化练习,在练习的同时尽可能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 笔者开展了“火眼金睛”的游戏,在黑板上给出10个形式各异的“数轴”,这些“数轴”中有真有假,假数轴都是学生在平常练习中会出现的错误. 笔者要求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完成十个“数轴”的真假判断,并说明原因. 学生们对这样的趣味活动参与积极性都很高,争相要求检验自己的答案. 这样的强化练习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数轴的认识,还训练了学生快速观察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在完成“火眼金睛”的练习以后,笔者再安排学生进行“画数轴”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笔者巡视学生们的情况,并且给予个别指导,纠正他们在画数轴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以上两个强化练习,一个是让学生动脑想,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样的搭配练习,学生们加深了对数轴的理解,完成了强化训练.

3. 实战操作,初步运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掌握相应的概念以后,教师一定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数轴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安排学生进入实战操作这一教学环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首先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例题,让他们利用几何画板在数轴上表示出相应的有理数. 通过这样的实战操作,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有理数和数轴的对应关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笔者再安排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具体来说,就是笔者给学生设置了5个相应的题目,由易到难按顺序排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这五个题目. 前2题为基础性题目,全班同学都可以完成,第3题到第5题属于应用提高类题目,需开动脑筋,灵活运用所学才能完成. 笔者在练习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完成所有题目,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完成前3题笔者也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表扬. 通过这样的分层训练,每位学生都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树立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2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这批学生整体基础较差,通过上学期的努力,任务还很艰巨。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对待大多数学困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

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八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第九章: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十章:数据的代表;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二章:分解因式。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

四、措施

1、认真做到教学相长。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搞好学习评价,教会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导者。

2、随时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给出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创造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过时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初中数学教师工作计划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年级(9)、(10)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八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非常重,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初一数学知识。同时要补差补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所以在制定八年级的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同时把握好教学进度。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几次检测分析,发现这一级的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下许多知识,部分学生已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感念,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掌握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的运算。熟练掌握分式运算。知道样本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中位数、众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本章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平行线、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一些性质,主要内容是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感念,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是初一的整式的乘法的一个延续,主要内容有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学好本章的运算性质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基础。本章难点是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和相互的转化,重点是乘法公式。

第三章《分式》是在学习整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式运算、分式的化简,这部分内容对以后的方程、函数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样本与估计》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中位数、众数,为以后学习统计初步打下了基础。

第五章《实数》主要内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通过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同时还介绍了一种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应用。重点是勾股定理,难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这又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主要内容就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为以后的一次函数和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三者的关系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探究条件。

五、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

2、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作答能力和正确率。

篇3

摘 要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分析,安排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使教学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快捷地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 几何画板;初中数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11-02

1 前言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往往感到有难度。将几何画板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几何画板可以将数学题进行简化,突破数学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如果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加入几何画板这一元素,就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下面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一技巧进行探讨。

2 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学中乐

过去采用的教育模式比较老套,很多学生会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十分枯燥乏味,特别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增加了几何内容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难懂而失去了兴趣,时间一长更对数学敬而远之了。随着教学中应用了几何画板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数学的问题难度,通过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形象生动的图形,能够使数学难题变得一目了然,更方便学生找到解题的方法。几何画板是一款优秀的画图软件,在应用的时候往往能够起到一种举一反三的效果,它通过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使原来的题目解答起来变得更加简单。

如图1所示,已知等腰ABC中∠C为90°,P是三角形内部的一个点,AP=3,BP=1,CP=2,要求求解∠BPC的角度。

应用几何画板进行解题的时候,如图2所示,可以首先将CPB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90°,将会实现B、A两点重合,得到CP′A,将P′P两点进行连接。然后经过推断可以得出CP′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P=;AP′?+P′P?=AP?,∠AP′P=90°;最后通过分析可以得知,∠BPC=∠AP′C=90°+45°=135°。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如果不应用几何画板,很难将图画准确;在运用了几何画板之后,原本的题目就变得准确形象了,这就是几何画板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3 融合几何画板,凸显直观性

教师应该注重将课堂变得生动,更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当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完全投入学习中。几何画板是一种数形结合的工具,它的应用使得数学问题的解答变得轻松简单。以往的教学方法在应用的时候,习题中的图形都是静态出现的,往往存在运动性变化的因素,单单通过纸和笔是没有办法将它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的。利用几何画板来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动态的展示,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高效率学习。

如图3所示,矩形ABCD中已知AD=12,AB=5,P是边AD上的任意一点,存在PEBD,PFAC,PE+PF的值是多少?

这是一道动中有静的数学题,在进行解答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一习题放到课件中进行编辑,利用几何画板工具进行分析解答,最后运用推理可以得知PE+PF=DG=60/13。在进行这道题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优势,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课堂环境,通过课件中加入动画演示的方式,将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为动态的演示,将疑难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作图题,另外利用多媒体作为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吸引力,从而才能够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多为学生创造理想的教育环境,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相应的教学软件,将理论知识与相应实际结合,做到优劣互补、相互整合,从而达到一种提升学生认知的效果[1]。

4 运用几何画板,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数学是一种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于一体的科目。几何画板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学教学工具,经过合理应用之后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这一工具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组练习,分配任务的时候将数学成绩差不多的学生规划为一组,将课本中的数学题目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划分,不同组别分配不同难度的题型。在解决初中数学疑难题目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几何画法的推荐,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稍微简单化的形象直观题目。这种几何画法的运用能够在初级解题阶段将题目变得直观,不至于让学生在初期就对解题失去信心和耐心。另外,通过结组的方式进行探究,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本身相对于其他学生所存在的不足,在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自身缺点,找到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这种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分组的形式下进行教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还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可以说是一种人际关系与学习成绩的“双赢”。

几何画板的应用从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数学题的难度,教师通过运用这一技术,能够将原本不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数学题形象直观地展示到课件之中,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更多的方式和渠道下简化数学题。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是比较新颖的手段,很多学生在采用几何画板方式接受知识的时候能够达到一种注意力集中、学习态度积极的效果,这一学习效果正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追求的。因此,几何画板应用在数学教学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另外。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与讨论中,教师才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学生可以给教师一些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适时改变教学计划,并对教学情况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师生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流沟通的原因,只有沟通的时间多了,才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好坏与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师生之间关系好坏、课堂环境创设是否得当都存在很大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利于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特别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加入几何概念的内容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得对于数学学习没有了兴趣。如果教师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能够从初级阶段简化题目的难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更多的信心和积极性。

5 结语

几何画板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是在新课改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手段,它的出现标志着新兴的教育时代已经来临,应该积极地把新型的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因此,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运用更多的技术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数学教学质量不断取得新的提升。■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日记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04-01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发现,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写数学日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归类知识,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在数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数学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知识体系日益完善,其中有些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归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数学日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知识的特点和应用,不断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了七年级数学的《有理数》一章内容之后,教师布置了数学日记的写作任务。这一章内容主要围绕着“数轴”展开,需要学生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学会在数轴上标出对应的点,加深对正数、负数概念的理解,因此,笔者让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画出数轴,并且标示出已知点的位置及数据,写出自己对数轴的认知和理解。由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大都能结合温度计上的刻度、不同地方的海拔高度、向两个方向不断延伸的马路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画出数轴,标出对应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数学日记形式,学生对数轴的三要素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并且通过借助数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巩固了有理数的知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回顾过程,总结数学学习方法

很多数学基础知识,如数学概念、定理等,是由大量的事实推导出来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数学日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回忆,强化独特的数学学习体验,概括数学学习方法,高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生完成了七年级数学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章内容的学习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数学日记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章学习的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自由表达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想法,并且写出自己对数学课程学习方法的理解。由于教师明确了数学日记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大部分学生能在日记中谈到自己数学调查的方法,从样本的选用、调查的过程,再到数据的整理,最后作出统计图,根据图形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了数学调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学习体验及学习方法。

三、拓展内容,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会学生教材上的知识,而应该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日记的写作,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思考,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反思,写出自己思考探究的过程,破除思维定势,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七年级数学“绝对值”一节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进行反思,完成数学日记的写作。大多数学生在数学日记中通过画出数轴,根据“数轴上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来理解“绝对值”的意义。有的学生写下了自己对“数轴”概念外延的认识过程,如,0的绝对值还是0;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其相反数;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有的学生在自己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一定相等吗?学生们通过数学日记的写作,加深了对“绝对值”的认识,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通过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行了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篇5

所谓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中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我们主张积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因为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惑、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消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则会干扰课堂教学的进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对形成学生积极的思维起副作用。

在具体教学中,这些积极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做法。

一、反馈信息功能

客观、正确的教学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对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学习中的差距,检验学习中的得失,从而调节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优化自己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实数m,n满足m2-3m=1,n2-3n=1,且m不等于n,求代数式m+n的值。一般同学有惯性思维,一直在求m与n的值,而有一位同学反应很快,换个角度思考,把m、n看成一元二次方程x2-3x-1=0的两个根,将复杂问题一下子解决了。不少同学非常羡慕,这时我给出了如下评语:“你能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善于活用知识,寻求捷径,很快有了答案,说明你对概念有很好的掌握。长此下去,你的思维一定会更加活跃,将来你有希望取得更大的成功!”短短的一段评语,不仅仅是对学生平时努力的肯定,同时也反应出教师此刻喜悦的心情,其收益也会胜过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其一生。

二、激励启示功能

教师的评语,可指明学生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在数学教学中,表现为解题方法的繁简、速度的快慢、思路的敏捷程度,作业书写的好环,以及要改进的途径,等等,它会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例如,在一节讲授“直线、射线、线段”的数学公开课上,学生完成了对题目的板演,我问:同学们看,该同学做得对不对?“对。”几乎是齐声回答。“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这时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我认为该同学虽然把题做对了,但他的态度不认真,字迹潦草不说,还不用直尺画线段,结果把线段画的像弧线……”我频频点头,并投去赞同的目光:“这个同学说得很对,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认真的态度,踏实的作风……”我的评价是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之一。

再如,在课堂上提问时,有的同学不举手就喊,这时我说:“我喜欢某某同学发言先举手。”“某某同学的作业总是全对,解法简捷,书写流畅。”这种评价能起到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榜样”的作用。

三、调节教学功能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语,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记住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又可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客观地把握这些问题,及时改进教法,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始终完善、和谐地进行。

例如,在学习“矩形”一节的内容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点P是矩形ABCD内的一点,求证:PA+PC=PB+PD。在对题目进行演变时,有位同学提出:“如果点P离开矩形平面,上述结论仍然不变。”全体同学哗然。这时我对学生说:“这位同学善于想象,且题目演变合理,但证明要画一个立体图形,有兴趣的可以课后做一做,到了高中你还会继续研究。”听了这席话,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

四、自我评价功能

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是他们学会独立学习的重要标志。学生依据经常获得的外部评价经验,逐渐培养起自我评价能力。而教师的评价往往也可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师给予学生的评语,对学生加深自我了解,促进努力,将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并开始注意评价自己。下面是几位同学学习数学的感受:“我学数学比较呆板,一见题目就想套公式用定理,老老实实地硬算,所以题目做得很繁,作业、考试老觉得时间不够,吃尽了苦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讲究方法,重视思维训练,慢慢地改变了原来的习惯,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还有的同学认为:“基本概念清晰,但运算怕繁;做几何题时总找不到思路。”更有同学感到自己对数学的意识不够强,“脑子中没有数学细胞,数学是我心中的恐惧所在,多次为没有好的分数而难过”。等等。总之,差不多所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均有一个基本合理的评价。这对学生充实、完善、提升自我是大有好处的。

由于数学课堂教学评语的类型广泛,不同的评语收益不同。如何运用它,怎样发挥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要积极鼓励,忌讽刺挖苦

评语是一门艺木,对学生的评语要精心设计,使其丰富多彩。有时不一定正好“对准”学生,不妨换个角度,效果可能更好。如有位同学在数学竞赛中获奖,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短短一句话包含了我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二、要客观公正,忌袒护偏见

教师一定要克服两种偏见:对后进的学生评价过于严格,而对自己喜欢的学生评价过高。所以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应尽可能客观,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使他们懂得“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一定永远是成功”。而对后进生也可采用肯定的评语,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尝试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三、要及时准确,忌陈词滥调

要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结果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富有启发性的评语,并在评语中给予具体、巧妙的暗示或点拨。

四、要融入情感,忌有口无心

篇6

所谓教学分化点,指的是在进行教学时,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和运用,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偏偏又易于明显暴露出来,而教师也感到教材难以处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某些内容.

分化现象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十分突出.笔者认为,分化点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有显、隐、强、弱、大、小之分,这些表现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针对分化点的表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解决分化现象,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 显分化点——降低坡度,循序渐近

某些教材内容,由于本身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学习方法不好,教师在教学中又没有设置好过渡过程,学生一开始学习就明显分化,这种教材内容是“显分化点”.如绝对值概念、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函数概念等.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地进行,引导学生爬“慢坡”,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这种教学也符合认识过程的规律.

2 隐分化点——打好基础,注意铺垫

某些教材内容在学生学习时的分化现象并不明显,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掌握不牢或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方法不好,以致于后面相关的内容无法学好,这种潜伏着分化因素的内容是“隐分化点”.例如,没学好因式分解,就会影响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有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有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可解方程而不重视用配方法解方程,这就会直接影响到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最大(小)值问题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一要注意打好基础,消除“潜伏着分化”的隐患,二要注意运用预防性铺垫方法,针对学生容易疏忽失误之处,及早谋划,预先采取防范措施,防“分化”于未然.

3 强分化点——突破难点,分散难点

某些教材内容在学生学习时的分化次数和人数较多,一旦分化,就很难补救,这是“强分化点”的表现.强分化点一般是教材中的难点.如韦达定理的应用、点的轨迹、几何综合题等.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难点所在,寻找突破方法.

4 弱分化点——细心指导,严格要求

某些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分化的次数和人数较少,往往为教师所忽视,若不注意,也可能影响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和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这是“弱分化点”的表现.例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最简根式和同类根式、线段、射线、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两个角、直角坐标系等.这些内容相对较容易掌握,教师决不可轻视,应严格要求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求学态度.

5 大分化点——精讲精练,章节过关

有些分化点不但本身包含的内容较多,而且对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影响极大,如有理数、因式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等;有些分化点虽然本身所含内容不多,如算术根概念、绝对值等,但与其他知识联系密切和广泛,这些分化点是“大分化点”.对于大分化点,教学时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精讲精练,把握重心,强调基础知识系统化,重点知识结构化和能力培养层次化,做到章节过关.

6 小分化点——个个击破,不留隐患

有些知识及部分题型,所包含内容并不多,虽然产生分化,但一时不致产生较大影响,如繁分式、方差、反证法、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四种命题间的关系、“给定区间上的函数的图象”等是“小分化点”.对于小分化点,教师往往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分化点虽然小,但学生碰得多了,又没能得到及时彻底地解决,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进而产生分化.有些问题不搞清楚还会影响到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如反证法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到高一学段立体几何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充分注意这些小分化点的教学,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个个击破,直至学生基本掌握为止.

回顾

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单元知识学习之后,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出现分化现象.

能否事先“预测”分化点,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学生“分化”程度.我努力去探索,本想量化研究,后感到工作量太大,只好“初探”,仅从分化点的“显、隐、强、弱、大、小”入手探之,“探出”此文.

凝思

我觉得研究教学分化点是很有意义的.以往我们仅凭经验判断,往往会得出“这部分可能是难点”,“那部分可能是易混点”,等等.我的研究,应该说是把我们的“经验式感觉”推进了一步.

展望

我觉得,集体攻关,是可以把每个教学分化点进行量化的.建议这项工作由各地教研室牵头,组织各校数学教师深化研究,细分出教学分化点的“分化分值”,供数学教师教学时参考,这样教学中就可以实施“有效教学”,就可以防患未然.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整合

农村初中生特别喜欢新鲜事物,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以图文声并茂的多种形式使他们精神振奋,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初学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呈现形象直观的化学现象,用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比如,学习“铁”这一节中,展示从网络中搜索用铁的历史、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等图片,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帮助教师创建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激励学生在探究中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构造、电子的得失等,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便于学生观察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可能,而且能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比如,通过课堂上化学实验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搜集到化学实验的数据,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再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设计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兴趣的探究问题,让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的过程,练习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同知识点不同的题型,这些活动环节能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备课的时候,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精编教案、精选素材,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日益普及,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自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师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巧用、活用信息技术。

四、运用信息技术超越现实的仿真实验室,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

初中化学教材中很多实验设计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化学实验现象不明显、易出错误、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电解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因气体是微量的,检验不易观察,但改用模拟实验,现象就会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而有些实验比较危险,如: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还有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当然,模拟实验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开展的情况下采取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化学实验仍然以学生操作为主。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化学;教学课堂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初中化学教学手段。再加上,人类原有知识体系革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人员,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不断激发初中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学习热情,全面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就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革新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和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等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以期望更好地完善教学体系,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

一、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革新传统初中化学教学

1.通过现代教育媒体的再现功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动态性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电视、录像、DVD等设备,摆脱时空的限制,依据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为学生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象、过程。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给学生演示从太空到海底、从远古到现今、从自然到社会的各种化学现象,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化学学科的奥秘,不断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动态性,最终有效地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现代教育媒体的集成功能,不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技术能够完美地将图像、声音、文字等资料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每一个感官,受到多重刺激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化学知识。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教授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声、形结合的视频技术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3.通过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不断突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很难观察到微观世界的各种化学变化,但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顺利地帮学生打开微观世界的探索之门,带领学生进入模拟的微观粒子世界,将各种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实物,不断突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本重点知识的印象。例如,在传授化学反应实质、原子构造等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模拟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微观世界的变化规律,进而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成绩。

4.通过现代教育媒体的交互功能,不断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过去,教师教学只能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来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现代教育媒体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交互渠道,教师很容易通过多媒体反馈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实时监控学生的答题状况,及时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其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人才对各类知识信息的综合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上,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

1.真正实现网络化教学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不断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紧跟时展的节奏,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实现网络教学。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肥料等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制作一个网页,编排出重要的知识内容,再加上大量的课外链接,让学生既能学到教材的内容,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课外信息。同时,初中化学教师还可以利用BBS等渠道,不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水平,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2.以计算机为支撑手段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不断向学生抛出各类问题,让学生通过自由分组等形式,利用计算机分工查找化学学习资料,并对不同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分析与交流。例如,在传授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初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并利用计算机寻找小组所需的资料,将其制作成PPT,以便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学生听。如此一来,既可以不断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集体凝聚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深厚的友谊。

社会的发展要求初中化学课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革新过去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并将各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为时展所需的精英。

参考文献:

[1]于传波.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