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单位工作建议8篇

时间:2023-02-07 20:24: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单位工作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单位工作建议

篇1

1.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混乱。

由于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局限在比较低的层次,因此没有制定比较规范的条例和规程来使档案管理规范化。很多工作人员认为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并不是档案管理工作,对相关的日常安排仅仅是草率记录。再加上部门领导的不重视,不能够有事业单位监督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混乱。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混乱状态,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2.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技能偏低。

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等角度分析来看,该项工作的工作难度和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并不落后于事业单位的其他工作。但是由于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传统认识的不足,对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上心。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都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需要。即使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的技能培训,也由于其自身不能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也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的很多错误,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3.事业单位进行档案管理的设施简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必将助力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事业单位的办公条件简陋,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的部门即使配备了计算机,工作人员也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录入,并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优点将档案管理信息化。

4.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很多事业单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仅仅是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并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真正目的。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即根据已有的信息,为事业单位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参考资料。由于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上的偏差,缺乏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识,导致档案管理的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二、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1.提高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水平。

若想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必须改变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保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第一,应该使事业单位的领导明确档案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足够重视,相关的工作人员才会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第二,要对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水平,让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总之,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让他们明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2.健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

之所以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非常混乱,原因之一在于没有与档案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因此,加快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能够有效保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只有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下,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3.提高事业单位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技能水平。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资料录入、整理和保存,它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极高。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必须严格挑选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技能培训。第一,事业单位的领导应挑选技能过关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第二,做好新进员工的培训工作,让他们熟悉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对培训不及格的人员不允许上岗工作。第三,鼓励员工进行大胆创新,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借助先进的管理思想提高整个团队的服务水平。总之,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还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4.合理配置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源。

事业单位进行档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记录、保存日常的工作安排,对事业单位以后的发展做出指导性的意见。因此,必须要改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模式,优化档案管理的结构,以便于进行分级管理,提高检索率。通过分级管理,简化了繁杂的档案管理系统,便于事业单位进行信息检索,进而提炼出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从而提高了事业单位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三、总结

篇2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工程价款结算凭证不规范。按规定工程承包合同在签订时需工商管理部门等合同监管部门公证签章,由于单位中对合同规范意识不强,而忽略了合同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在支付工程预付款时,要求建设单位凭有效的预收工程款票据、工程进度表及工程承包合同支付工程款。按规定工程进度审查表必须由工程项目负责人,根据合同及工程实际完成情况认真验证、审核,在实际过程中有些单位工程项目负责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工程进度表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实际的施工工程量,甚至工程进度表没有监理及相关人员签字盖章。

(2)会计核算不能准确反映施工进度。从目前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看,大多财务人员身兼数职,既负责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又兼管本单位基本建设财务核算,很容易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等同起来。其次,多数基建财务人员只停留在会计核算中,普遍缺乏对工程进度管理工作参与不多,以致在工程款拨付时处于被动地位。

(3)超范围列支、挪用工程款。基本建设资金是专项用于某一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资金,要求专款专用。从某种意义来说,凡是用于为完成此项工程合理的耗费,都能列入此项建设项目支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制度、文件都没有明确规定为完成此项工作人工费的开支渠道,有些单位为了使人工费支出“名正言顺”,申请成立临时机构,有的单位为了开支人工费甚至虚开发票。某些建设单位把自身运作的成本费用如差旅费、接待费等管理费用列入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管费。有的单位虚报材料、巧立名目套取国家资金。

(4)审批程序不规范,支付随意性较大。在工程价款结算时不按合同规定执行,超合同部分手续不完善,无设计变更通知书和补充合同;支付手续中只有施工方签字,无监理工程师、现场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签字;工程价款结算无工程承包合同、招投标文件等作为依据;变更初始设计手续不规范,个别单位不经有关部门审批,擅自变更建设项目。个别单位在项目实施中,变更了初始设计,但账面反映和初设设计相符,会计核算没有反映真实的工程施工情况。

二、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工作完善建议

(1)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加大会计法规宣传教育,提高会计人员执行财经法规的意识。加强《会计法》和其他会计法规的宣传学习活动,举办培训班和知识竞赛形式,多渠道宣传会计法规。其次,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可以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会计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第三,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财务人员除了掌握足够的会计知识外,还要充分了解项目概算、工程预(结)算、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及相关知识,提高基本建设财务工作水平。

(2)明确支付比例,规范支付程序。首先,要重点审核预付工程款的比例、标准是否合理合法。包工包料工程的预付款按合同约定拨付,原则上预付比例不低于合同金额的10%,不高于合同金额的30%,对重大工程项目,按年度工程计划逐年预付。计价执行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

B50500—2003)的工程,实体性消耗和非实体性消耗部分应在合同中分别约定预付款比例。其次,支付工程款时,支付凭证必须提供齐全,如工程进度审计证明、工程质量证明、工程造价结算审计书等。第三,支付程序规范化,如分段工程量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提出拨款申请,监理单位、监督机构对分段工程量和施工进度进行检查验收,施工质量合格,工程进度符合时间要求,分别签署同意支付进度工程款意见,共同审核,严格按规定结算工程价款。

篇3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各个工作人员要给予档案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领导者要首先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引进优秀人才的保障。只有领导重视这些工作,才能督促工作人员做好具体的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进行科学、严格的岗前培训,增加其专业知识,并要实行科学的按劳计酬、按质计酬,并建立健全奖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责任感。

(二)要保证管理档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各个事业单位,尤其是经营规模比较大的事业单位,经常会发生人动,这不仅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档案更新工作的难度。对于频繁的人动,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立即对档案进行准确的更新,并对档案库进行完善。否则这些工作累积下去,将造成更大的工作难度,影响到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要不断完善有关制度。实际工作证明,在事业单位内部推行任何一项科学的制度,都能有效的提高工作频率,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要有严格的制度约束。通过上论述我们知道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制度的不规范性。因此,事业单位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时,一定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和单位自身情况不断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各项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真正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高效利用已建好的档案库。现今的档案管理工作要高效利用已建好的信息资源库,并将信息准确汇报给部门领导。提高档案库中各种信息资源利用的效率是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所以要不断促进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以提高工作效率。档案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其价值,这样才会引起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重视,单位也才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才会有工作的动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档案管理工作。

(五)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积极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技术在突发猛进的进步,那么事业单位也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积极的将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引用到档案管理中,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目的。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档案管理必将会朝着电子档案的方向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可以将档案管理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六)事业要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多方面优势。如果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是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优势的,我们要尽可能的将这些优势都发挥出来,以充分发挥其价值。第一要对各项档案信息资料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存储的信息资源量是档案管理工作价值的体现,所以要保证管理的质量,以使信息资源能得到高效的利用。第二,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高质量的档案管理工作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有助于领导做出英明的决策,例如提供员工个人发展史等。第三,要最大程度的实行档案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能提高工作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进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还能使单位的形象有所提高,在社会上的地位更高,提高单位的社会效益,这也能间接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职业认同感。

二、结语

篇4

一、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机构及人员的人事档案意识薄弱,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人事档案就是裁剪、装订、保管等事务工作,只要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干部调动或提拔时的查档工作就行。因此,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得默默无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应有的理解与重视。

2、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有的单位没有明确制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缺乏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有的只有查(借)阅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制度,但由于管理不规范,在工作中无法落实,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队伍有待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但由于重视不够,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室很少设置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少数有专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也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兼职人员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导致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只能在低水平层面上进行。这将不利于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4、人事档案保管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档案库房多是普通办公用房,有的把档案库房安排在办公楼顶楼、底层或者地下室,档案长期受到高温潮湿的危害;库房门窗多为普通门窗,封闭不严,起不到防盗、防光及控制库房温湿度的作用,没有配置档案安全保管“八防”设施,与档案安全保管要求差距很大。

5、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很多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一些人事档案室的电脑仅局限于打印档案目录,无法进行人事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人事档案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人事档案意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真正从思想上引起广大职工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经常了解档案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组织上、制度上给予保证,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人事信息,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评聘等重大人事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参考性的人事档案信息,真正把人事档案部门转变成具有较强综合服务职能的人事档案信息中心。

2、要建立健全并认真贯彻落实人事档案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紧密围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人事档案的接收、传递、保管、查阅、档案材料的收集、审核、整理等环节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档案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不断规范人事档案管理。

3、增加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首先,事业单位人事档案部门应该落实有专人负责,根据档案册数的增长配备足够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归档、建档及对档案材料进行开发利用。其次,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求工作人员严守工作纪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4、加强档案保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按照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配备档案柜和必要的防护设备,确保人事档案的完好保存。

篇5

【关键词】单位账户;年检;建议

单位结算账户年检(以下简称账户年检)是指开户银行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要求,检查所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的合规性,核实开户资料的真实性的行为。近年来为提高账户管理水平,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积极开展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开户银行在年检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进一步提高账户年检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出台了《天津市人民币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年检办法》,详细规定了辖内开户银行年检工作流程、年检资料、年检账户范围等。本文将结合天津市近年来年检工作情况,分析年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和改进年检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年检工作基本情况

1.四类账户中,基本存款账户年检率较高

分账户类型看,2013年年检中,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和专用存款账户,分别占已年检账户的78.99 %、64.11%和52.37%。基本存款账户年检率较高与基本存款账户为存款人的主办账户,存款人日常资金往来业务一般通过基本账户处理。

2.年检过程中,办理存款人信息变更和账户信息变更业务较多

2013年年检期间,共办理存款人信息和账户信息变更业务7.19万 笔,为存款人换发了3.50万个开户许可证。一方面反映出存款人在自身信息发生变更后,自主到开户银行办理信息变更的意愿较弱,另外一方面反映出开户银行持续识别客户身份的动力不足和措施有限,往往不能及时跟踪到存款人信息的变化,导致开户银行所掌握的存款人信息与存款人实际信息不一致。

3.存量账户数量与年检率负相关

从天津市2013年年检结果看,单位账户数量在1万户以上、1千至1万户之间、和1千户以下的开户银行年检账户的数量分别为19.13万户、3.76万户和0.96万户,年检率分别为69.34%、82.7%和87.97%。总体上呈现出,存量账户数量越多,年检率越低的负相关关系。

4.未年检账户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有:一是未能在年检期间内提供合格的年检资料,包括主要证件未年检,遗失,法定代表人不在国内等情况;二是未能在年检期间完成存款人账户信息变更,主要是指存款人信息已变更,但未能在基本户开户行完成信息变更程序,导致信息不一致;三是存在被撤并、解散、宣告破产或关闭,以及注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等情况;四是通过各种方式,均无法联系到存款人,包括网上报税账户、长期不动户等;五是存款人不配合,不愿提供年检资料等;六是其它原因。

二、年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年检相关制度操作性不强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银行应对已开立得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实行年检制度,检查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的合规性,核实开户资料的真实性;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开立的单位银行结算扎根农户,应予以撤销”。但并未对银行机构如何开展年检工作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得各地年检频率、年检时间段、需年检的账户类型、需提供的年检资料要求等均不一致,影响了账户年检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间接导致存款人配合程度较低。

2.年检工作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

2013年账户年检工作中,纳入年检范围的账户近35万户,涉及超过20万个单位存款人。从存款人角度看,如果其开立账户较多,甚至包括跨省市开立的账户,仅仅向每个开立单位账户的开户银行提交一份开户资料的原件和复印件,所需人力物力就很多,容易使存款人产生抵触情绪,配合程度较低。对于开户银行,特别是账户数量较多的开户银行来说,每年对所有账户进行年检,开户银行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负责年检工作令存款人

3.开户银行未按规定设置和处理久悬账户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银行对一年未发生收付活动且未欠开户银行债务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应通知单位自发出通知之日起30日内办理销户手续,逾期视同自愿销户”。但部分开户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未将符合条件的账户,设置为久悬账户。对于此类账户如果任其长期或过期“睡眠”,一方面不利于存款人有效控制和管理其资金,甚至有可能会造成账户资金被冒名窃取或挪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银行的管理成本。

4.账户资料的核实缺乏有效手段

在年检过程中,开户银行需对存款人开户申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包括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开户银行对上述资料的审核也仅限于形式上合规,无法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查。

5.对未年检账户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

《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银行应对已开立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实行年检制度”,但未针对未年检账户的处理制定相应的罚则,导致存款人认为年检或不年检差别不大,使得账户年检制度难于落实。

三、政策建议

1.建议由总行出台统一的账户年检办法

建议人总行出台账户年检工作办法,明确账户年检工作的要求,标准和流程,统一年检时限、统一年检标识、统一年检标准,并明确对未年检账户处理办法。

2.建议仅对基本账户进行年检

四类账户中,基本账户开立需要经过行政许可,且在账户系统中,存款人信息由基本户开户行录入和修改,其他账户共享基本账户存款人信息。因此,建议仅对基本账户进行年检。并要求存款人在开立其他账户时,向开户银行提交已年检的开户许可证,以确保存款人及时进行基本账户年检。只要存款人能及时按照要求向其基本户开户行提交年检资料,保证基本存款账户信息及时更新,则其他开户银行可以通过账户系统发现存款人信息变更的情况,而要求存款人变更相关信息,实际也起到了账户年检的效果。

3.完善账户系统功能

一是建议增加未年检账户自动提示功能。即在开户银行办理其他账户的开立业务时,如该存款人基本账户未能通过最近年度的年检,应自动跳出相关信息提示开户银行,并自动退出开户操作。二是建议应增加未通过年检账户原因的备注栏。对于未年检账户,应由开户银行输入未年检原因。如未在规定时间提交年检资料、资料信息与账户系统信息不一致、无法联系存款人、存款人已关停并转以及其他原因等。三是增加年检统计查询功能。即针对不同银行机构代码,可查询其开立账户的年检情况以及未年检账户明细和原因。

4.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目前开户银行缺乏有效措施对存款人提交开户资料进行真实性审核,建议由人总行会同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时实现对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护照等证明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核实。

5.加强对年检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一是加大对未年检账户的存款人的处罚力度。实际操作中,未年检账户包括两种情况,年检不合格账户和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年检资料账户。对于未年检账户,应给予一定的宽限期,要求存款人在此期间内补充资料。如在宽限期结束后,仍无法通过年检,将其纳入“黑名单”,暂停相关账户的对外支付业务。二是加大对开户银行账户年检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将开户银行的年检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支付结算检查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对存在未按规定设置和处理久悬账户,账户年检率偏低等情况的开户银行,通过通报批评、约谈主要负责人,增加现场检查和抽查频率的方式督促其顺利完成年检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办公室编.《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学习使用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结算账户;年检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86-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23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存款人因被撤并、解散、宣告破产或关闭、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更换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住址等造成其开户信息的变动日趋频繁,这为商业银行落实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年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久悬账户、问题账户的产生呈上升趋势,给账户管理带来了难度,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账户管理漏洞实施逃废债务、洗钱等犯罪活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现实的经营风险。为有效规避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风险,本文以重庆商业银行2010年账户年检数据为样本,对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年检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分析,以期探索有效控制账户管理风险的解决之道。

一、基本概况

截至2010年12月31日,重庆商业银行同一地区共有10个支行68个营业机构开办对公业务,其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为21371户,已年检账户为14381户,年检率为67.29%。在中国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中,该行共有6990个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未置年检标志,其中当年新开立的账户有1018个,占未年检账户的14.56%;已被置为久悬标志的账户有3342个,占未年检账户的47.81%;其余未年检的账户有2630个,占未年检账户的37.63%。由于当年新开立的账户开户时已对其开户资料的有效性进行审核,已被置为久悬标志的账户交易受到控制,因此以下仅分析余下的2630个未年检的账户。

1.未年检账户的账户性质。其中,基本存款账户年检率最高,为88.67%;临时存款账户年检率最低,仅为78.75%(见表1)。基本存款账户年检率高的原因是作为存款人的主办账户,客户经常来办理业务,比较容易联系。临时存款账户由于其主要是为临时机构以及存款人临时经营活动发生的资金收付而开立,具有临时性,大部分客户非本地客户,经营活动结束后就离开了,导致联系困难,故其年检率最低。

2.支行执行情况。从表2可看出,即使在同一地区,各行际间的年检率差异仍较大,年检率最高的支行达93.14%,最低的支行仅为75.13%。但大部分支行年检率趋同,差异不明显。

3.未年检账户的交易情况。在未年检的2630个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中,2010年曾经办理过业务的账户有2159个,占82.09%。

4.未年检的原因。在未年检的2630个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中,其未年检的原因及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看出,未年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客户未提供资料或提供资料不齐,占总数的47.76%;其次是资料已收齐且核对一致,但系统已无法做年检标志,占总数的20.30%。

二、账户年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商业银行年检率总体不高。造成基层营业机构账户年检执行效果不好的客观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户不积极配合。部分客户不能及时把年检资料报给开户行,有些客户须在反复催促下才报资料。二是无法与客户取得联系。经过营业机构多次电话联系,但电话因故停机或电话空号或关机等原因,无法与客户取得联系,因此尚未年检。三是客户年检资料不全。因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年检资料不齐全,银行无法对此类客户进行年检。四是客户打算销户。因客户自身的原因,已停止经营或不需用账户,表示近期注销账户,不愿前来年检。五是账户资料信息变更。客户提供的年检资料与中国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不符,需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行变更账户信息处理。六是客户不在本地。客户在外地,需回开户行所在地后才可进行年检。

三、单位结算账户未年检原因分析

1.客户对账户年检工作配合度较低。现行年检程序要求存款人已开立的单位银行结算存款账户均需向开户银行报送年检资料,而年检的主要内容是核实开户资料的合规性、真实性,存款人要提供经年检合格的各类相关证照的原件和复印件。因此,对于一个在基本存款账户之外开立多个其他账户的存款人而言,意味着每年要在规定时间内到多家开户银行办理一个同样手续,令存款人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

2.账户年检工作可操作性有待完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银行对已开立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进行年检,但并未对银行机构如何开展年检工作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得各地商业银行的账户年检工作要求不一致,存在年检频率、年检时间段不一致,需年检的账户类型、需提供的年检资料要求不统一等,年检标准不同、年检处理程序不规范,严重影响了账户年检工作质量。部分银行机构年检工作开展较好,但有的银行机构此项工作推动不力,造成部分账户由于基本户开户行资料未及时更新,年检工作无法继续开展。

3.账户年检缺乏相应的行政处罚依据。《办法》第六十二条仅规定了银行应对已开立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实行年检制度,但对未开展账户年检或年检率低的金融机构和拒绝办理账户年检的单位在“第六章罚则”中未提出任何的行政处罚措施,导致账户年检制度形同虚设,账户年检工作也难于落到实处。

4.账户资料的核实缺乏有效手段。目前,账户开立机构需要对存款人开户申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证件核发单位未与商业银行联网,商业银行无法核实存款人开户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只能凭经验进行形式要件上的审核,成为账户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风险敞口,加重了商业银行责任[2]。

5.账户资料管理缺乏有效方法。目前,各商业银行在进行账户年检时,既要对已开立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合规性进行检查,又要对其开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年检工作量本已相当大,加之大部分商业银行对银行结算账户开户资料仍采用纸质管理方式,需要人工去逐一翻查资料是否过期,而目前面对银行结算账户的日益增加,落后的账户资料管理方式已成为阻碍账户年检率提高的一大原因。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异地开立账户的情况越来越多,特别是建筑施工类企业等往往一个单位在异地有几十甚至上百个项目部,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企业法人或单位负责人身份证件原件、公司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营业执照副本原件等相关资料交到不同账户开户地年检不太现实,客户身份识别对开户银行来说易流于形式。

四、对策建议

调查显示,造成账户年检执行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还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即商业银行目前账户年检的技术手段落后和账户年检管理规范不完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账户年检工作的面貌,必须从技术手段和管理规范两个方面加以解决。

1.建立联网核查体系。对于核查单位开户申请资料的真实合规性,可采取类似于现行居民身份证核查的方式建立联网核查体系,由工商、税务、技术监督部门将单位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以便商业银行可随时查询存款人被撤并、解散、宣告破产或关闭、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更换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迁址等开户信息变动行为,有效解决账户开户资料核实问题,从源头上把住风险控制关,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利用虚假证照骗取银行开立结算账户,从事逃废债务、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2.实现账户资料管理的信息化。为提高年检工作效率,应对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户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在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时,对其开户资料逐一进行扫描,将证件号码、有效期限等关键信息录入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对开户资料的到期信息及时预警,以便商业银行及时提醒客户更新开户资料,将账户管理和年检工作常态化,避免银行因工作的突击性无法确保年检工作质量。同时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应向商业银行提供规范接口,实现账户数据的自动提取报送,避免因工作人员录入问题造成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与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不一致。

3.优化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年检程序。一是根据账户管理系统的功能设置,只要基本存款账户申请变更后,其他账户的基本信息就自动变更。因此,建议改年检程序为先年检基本存款账户、后年检其他账户。存款人则只需向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行提供相关证照等年检资料,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行根据年检结果在账户管理系统中设置年检标识。二是建议升级账户管理系统程序。银行录入其他账户的年检标识时,账户管理系统自动效验基本存款账户是否已年检,对基本存款账户未年检,其他账户不予年检。三是对于其他账户的年检来说,因其开户时提供的资料具有一定期限的效力,如合同、证明、政府批文等,无需存款人年年都向开户银行提供。因此,银行可先依据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行的年检结果和开户时提供的资料进行年检,对部分确实无法年检的账户,银行才通知存款人报送合同、证明、政府批文等年检资料。

4.进一步完善账户管理制度建设。为便于落实账户管理的各项管理规定,建议提升账户管理制度的法律级次,将目前《办法》的法律级次上升为行政法规,使其更具严肃性。此外,对未按规定进行年检的银行存款账户作出更具体的处罚规定,以便于账户管理人员掌握执法标准。

5.将未年检账户纳入黑名单管理。对于未参加年检,存在工商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或者单位负责人身份证件等重要开户证明文件超过有效期等不符合账户开立规定情形的,商业银行可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转账、现金支取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11]116号)通知客户到银行办理账户撤销手续,并停止账户的对外支付。同时应将其纳入黑名单管理,并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相关名单,由人民银行导入其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并将相关账户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对于有合理理由怀疑账户的支付交易涉及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将其作为可疑交易按规定报告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明显涉嫌犯罪活动的,应同时向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告,最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足;改善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的重要物质保障,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其工作效率,为此,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比如,2006年财政部出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国有资产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出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深层次的观念性、制度性的束缚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不足之处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在我国当前行政管理制度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缺乏明确认识,也没有明确相应岗位和人员责任,甚至思想观念与政策要求相背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支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受制于人员编制等客观因素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主要集中在本单位业务部门中,熟悉资产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甚至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人才都很少,内部没有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思想氛围。第二,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单位主要面向公众提供公益,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和受益不应过多考虑,这导致预算管理失衡,亏损时有发生。第三,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包括的范围广泛,而“两个办法”对资产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的界定不明确,在“两个办法”中主要涉及的是固定资产管理,对无形资产和资金账款等在内的其他资产管理的界定和管理不够明确,在具体实践中,忽视了这些资产的相应管理,计提折旧、计算盈亏等常规会计手段没有有效使用。

(二)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原有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模式与现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缺乏有效匹配,加之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与社会经济活动日渐融合,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使用途径日趋多元化,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出现漏洞:第一,国有资产的采购环节透明度低,预算控制缺少规划。某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很好的执行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的采购环节也缺乏合理的决策研究机制,领导和采购人员在利益面前很容易动摇,产生一定腐败现象。此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标准和纪检机关的配置标准二者之间有些地方存在差异,导致国有资产的管理与配置使用相脱节,常常出现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超标准配置交通工具等现象。第二,已购置的国有资产规范化、效益化的管理程度不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沦为闲置资产。长久下去,由于缺乏日常维护和保养,最终只能低价处置或报废处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同时,部门间缺乏国有资产的协调机制,各单位资源难以共享,或共同管理的国有资产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管理责任,加剧了国有资产的浪费。第三,财政部的“两个办法”对部分专业设备以外的国有资产使用年限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报废工作难以把握。比如,某些单位账目中,毛巾、自行车等列入固定资产,由于多年之前已经灭失,在核销国有资产时,手续复杂,加重了国有资产管理不必要的工作量。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监管措施不到位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很多事务党政主要负责人“一肩挑”,缺乏完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监管机制,或者监督管理体系流于形式,这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为自己谋私利留下操作空间,甚至出现换一个领导一本帐的无序状态。这主要表现在:其一,监督监管流于形式,没在实效上下功夫。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注重资产的权利归属,却处心积虑规避监管监督的责任;在国有资产的预算编制上下功夫,却忽视了现存国有资产的账物核对检查,每年财政部门的资产清查也只流于形式,账目搞来搞去还是原来那一套,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其二,外部审计监督部门执行不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是审计监督部门的检点,或者,很多情况下审计只是走过场,财政部门如果不追究,审计也会只查不改,不了了之。

二、新形势下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提高思想意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单位人员素质

提高行政事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要从领导层抓起,明确自身的权力与责任,顺应时展,转变管理观念,最大程度上担负起保护国有资产的重担。同时,经常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方面的宣传培训,加强广大干部职工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行政事业的工作人员作为国家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增强保护国有资产的责任感,坚决与破坏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等行为作斗争。二是加强法律知识普及。每名工作人员时时刻刻将“红线”牢记在心,坚决杜绝违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发生。三是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行政事业单位应组织开展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认真学习财政部颁发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认真学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专业基础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力争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国家已经出台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本单位、本系统实际情况相契合,巩固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工作要尽早完成,及时建立详细完整的资产账目,实时记录来往的各种款项,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本单位人员充分掌握本单位家底,给政府各级领导进行各项决策准备好详实的基础性资料。第二,健全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对国有资产进行公开透明运作,实现良性循环,关键要落实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调配、报修、销毁等各节点要明确工作流程,使国有资产管理各环节有制度保障和约束。三是建立国有资产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间资源共享,整合各项闲置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国有资产的利用率。

(三)强化内外监督,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监管力度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监督,不仅要完善内部监管体系,也需要强化外部监督体系,甚至引入新闻媒体、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国有资产监管监督的力量中,形成相互配合的监督合力,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在阳光下运行。首先,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管机制。完善资产审批程序,对资产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针对不同种类的资产进行差别针对性的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的投资预算和日常维护工作。组建国有资产监管领导小组,确定人员和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国有资产进行清查核对,并撰写调查报告,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反映给领导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同时,单位内部岗位设置中,要坚持职务不相容和分离原则,减少内部风险,加大互相监督。其次,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业务和审计监督,特别是联合纪检、审计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检查。一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报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根据检查出现的问题,追根溯源,要求相关人员限期改正。如果涉及到违反组织规定或法律等行为,依法依纪交由相应部门处理。

三、结语

伴随社会经济各项改革持续推进,具有计划经济烙印的行政事业单位已发生重大变革,资产管理工作流程逐步规范,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呈现出思想认识不高、管理体制漏洞、监管监督缺失等现象,这些现象阻碍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需要从国有资产管理思想意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监管监督等方面着手,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以此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参考文献:

[1]赵素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6(18):272,281.

篇8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职工互助互济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组织职工群众开展互助互济符合党对工会工作的要求。开展职工互助互济保障是按照党和国家对“送温暖工程”的指示,通过工会组织职工依靠自己和集体的力量,用互助合作的办法,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是国家基本保险的补充。

2.职工互助互济保障是发挥工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独特作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举措。2005年以来,市总工会依据全国、省、市总工会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职工互助互济保障工作,倡导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精神,体现了互、保障性和公益性的特点,顺应了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有效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在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职工互助互济保障在实践中让职工群众得到了受益和保障,增强了职工群众抵御重大疾病抗风险能力,也得到了职工群众的认可。

二、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大互助互济保障推进力度

1.完善“1+4”生活保障工作机制。以“一人有难大家帮”活动为载体,逐步完善以职工互助互济保障为龙头,生活帮扶、就业扶持、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相结合的工会“1+4”生活保障工作机制,主动加强与单位党政领导的联系沟通,使工会为职工所办的这一实事、好事得到认同和大力支持。进一步扩大职工参保覆盖面,提高互助保障水平,全市职工覆盖面力争达20%以上,百人以上建会企业参保面达80%以上,增强职工抵抗意外风险的能力,使广大职工精力充沛地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热潮中,为实现转型超越,打造创新之城作出积极贡献。

2.强化服务职能,提高受益水平。本着“职工自觉自愿参加、企业支持职工参加、工会组织职工参加”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对职工重大疾病、职工意外伤害两项保障计划实行A、B款两种缴费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企事业单位和职工群众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吸引职工群众参加互助互济,使互助互济活动能惠及更多的职工会员,使项目结构更加合理,服务领域更加广阔,为更多的职工创造福利。各级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工会认真履行职责,详细地了解各参保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职工队伍构成等,加强分类指导,提供优质服务,有效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第一知情人的作用,及早掌握、真实反映职工患病或发生意外等情况,尽可能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使参保职工应得利益不受任何损失。

3.强化宣传,不断扩大职工互助互济保障覆盖面。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更多的职工了解互助互济保障“补充、互助、便捷、实惠”的特点,做到有工会的地方就有互助保障工作,有困难职工的地方就有互助互济保障。目前职工互助互济保障项目主要有5种:重大疾病保障计划,一年期每人每份交费30元,可得到3000元至8000元的互助保障金;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障计划,二年期每人每份交费36元,最高可得到16800互助保障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补充保障计划,一年期每人每份交费50元,可享有个人支付的社会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报销70%,每天20元生活补助(累计不超过30天)和300元起付标准补贴;在职职工意外伤害保障计划,一年期各单位可按每人26、50、74、100元四档标准选择,根据交费档次分别最高可得互助保障金20400、40800、61200、81600元;康乐综合互助保障计划,一年期每人每份交费40元,可分别享有大病互助金6000元、工伤意外伤害互助金最高5000元、火灾生活救助金2000元,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患上原发性恶性肿瘤或遭受意外伤害事故导致在180天内身故的,可得到1000元精神抚慰金。各镇(区)工会要在正常组织基层工会参保的同时,以村(社区)工会为突破口,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村(社区)联合工会覆盖的职工会员、辖区范围内灵活就业人员等参加互助互济保障。要主动将包括特困职工、环卫工等特殊困难职工群体纳入到互助互济保障范畴,进一步扩大互助互济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提升互助互济保障整体水平

加快推进职工互助互济保障工作,编织起帮助职工的团结关爱网,关键是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不断提升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1.要进一步健全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要把职工互助互济保障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一个内容,支持和帮助工会组织开展好职工互助互济活动。各级工会要作为互助互济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互助互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进。要进一步完善挂钩联系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确保工作正常开展、目标落实到位、任务如期完成。要制定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按计划、分步骤予以实施,努力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