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8篇

时间:2022-06-05 01:54: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综合开发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周至县,土地治理项目,县域农业经济,影响因素

 

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根,农业项目是县域经济的点。为了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已经持续推行农业综合开发22年。土地治理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中综合性最强,覆盖面最广,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最直接的项目。周至县是陕西省西安市八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之一,1996年成立了周至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连续15年国家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支持下,基本完成了全县的中低产田改造任务。现有文献多是从微观角度评估土地治理项目的影响,评估的摘要方面评估土地治理项目的宏观影响,并探索其对县域农业经济的影响机理,以弥补当前土地治理项目的区域经济层次评估[9]理论的缺失。

1. 周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状分析

从1996年开始,周至县被纳入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并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土地治理项目是周至县农业综合开发的经常性项目,从1996开始的15年里从未间断,项目投入逐年增长影响因素,从1996年的296.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041万元,累计投入资金9115.854万元,其中水利措施资金6214.11万元,农业措施资金1548.884万元,林业措施资金670.38万元,科技推广措施资金412.48万元,其他措施78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是改善周至县农业生产条件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每年支持周至县实现土地综合治理800-1000公顷,到2010年基本完成了全县15600公顷的中低产田改造,完善了全县的农业基础设施。2010-2011年的冬春连旱中,周至县受旱面积达8000公顷,全县利用430眼机井和配套水利工程设施,灌溉作物6640公顷,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周至县有无项目对比分析

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周至县粮食生产有直接影响,目前周至县参与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主要有12个,去除2010年刚加入的尚村镇,这里选取11个实施过土地综合治理的乡镇进行研究。有无项目对比分析是项目评价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对项目实施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对项目区与非项目区进行对比分析。

2.1 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项目区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前后的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初步评价土地治理项目对周至县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篇2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全局人员紧紧围绕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目标定位,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知识理论的学习,加强宣传信息工作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调研,积极思考,勤于动手,不断提高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提高信息宣传工作能力。

三是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围绕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理论学习、优质服务品牌建设、招商引资、“三解三促”、“双联双助”、“四型机关”创建、文明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管理创新等重大主题,从每一项工作的创新中去不断挖掘亮点、挖掘信息源。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协调合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媒体的系列宣传活动,做到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周周有信息,月月有活动。加强本局网站的建设和利用,做到栏目有特色、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宣传效果明显。

四是组织培训,提高质量。为确保宣传信息的上报数量和发表率,保证在国家、省、市以上媒体上一定的信息报道力度,机关全体人员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宣传信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在机关内部开展比、学、赶、超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宣传、个个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在活动中提高水平,提高质量。

篇3

论文摘要:论述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0引言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1989年实施以来,累计完成财政资金3.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7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37个,通过20的实践和探索,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1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1.1 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是农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了农业、水利、林业、科技、产业化等方面,项目建设包括前期准备、项目申报评估、工程实施、竣工决算审计、验收、后期管护等过程。资金动作则通过分配投资规模,下达资金计划,县级报账等程序来完成。在此阶段,资金管理同项目实施同步进行,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同时,项目实施必须坚持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四制管理,资金管理必须坚持专人、专账、专户三专管理,否则项目建设质量与资金的管理就很难取得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2 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是适应财政、审计和社会监督的需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与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益直接关注着“三农”问题,如今纳税人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要求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呼声很高,国家对专项资金审计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为此,严格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已成为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1.3 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事关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我县宁夏青铜峡灌区北部,地域面积广,盐碱化程度高,人均耕地多,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业灌排矛盾突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为重要。自1989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现已形成了田成方、渠相连、树成行、路相通的局面,项目区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实施前的45%提高到70%以上,粮食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人均收入达5809元。试想,如果因为项目与资金管理不严而出现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人情工程,老命伤财,即损失了国家的资金,又损坏了农民的利益。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项目管理方面,项目安排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一些地方项目建设尊重农民意愿不够,项目前期实地勘察不扎实,扩初设计脱离实际,超越权限擅自调整项目实施计划,少数工程和物资设备购进仍然未实行招投标与工程监理制。资金管理方面,县级配套资金和农民群众筹资投劳落实难度大,若选项目不准,当年完成工程量与批复资金不实,县级报账制还不很规范。在全面实行规范性的资金报账与工程建设招投标之前难以相互协调推进,直接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性。 转贴于

2.2 资金管理人员能力相对薄弱、审核工作不到位就我县近五年而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增加力度大,批复改造面积近23万亩,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25个,下拨财政资金年均3500万元以上,对财务管理人员说,只是繁忙于具体的工作事务中,不能亲自参与整体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强调了资金账面的规范性,对工程结算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起不到监督审核作用,同时由于农来综合开发项目的综合性强,工程涉及面广且分散的特点,若项目管理不到位,资金也随之会出现舞弊、浪费现象。

2.3 资产监督能力不足因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增添了数量很多的机械、设备、仪器及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竣工工程移交后,资产随之交由县、乡管护,由于执行管护制度不力,管理资金有限,许多水利基础设施毁损严重,设备物资挪做它用,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3严格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管理的建议

3.1 科学整合资金,力求规模效益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形成规模出效益的原则,按照综合、整合、结合的工作要求,我县从2008年开始,分别在高庄乡,通伏乡创办了高标准示范区和万亩节水示范区,将农业综合开发可利用的分散的小的子项目资金集中用于一个项目区的整片开发中,经过数年的建设,项目和资金得以很好整合,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3.2 强化项目全程管理,确保资金运用到位项目与资金密不可分,在提升财政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同时,项目全程管理上也要下功夫,项目管理部门编制申报计划必须和资金管理部门共同协作,编制开始,两职能科室就项目任务和资金规模进行分析,实地勘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使项目管理与资金动作相互监督,把资金使用方案做到符合项目建设的需要。同时,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财务管理人员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深入一线落实项目实施,了解资金使用计划和具体开支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准确进行财务分析,提高的资金使用效益。

3.3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申报时,克服单纯依赖咨询公司或科研院所评估项目的做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就拟申报项目中的投资内容、规模、资金筹措、投资回报率、回收期限等内容做市场调查和实地考察,根据调研内容,做出评价预测分析,使申报项目建设内容符合资金管理要求。同时,加强在建项目财务监测,工程开工前,按施工进度拨付款项,对项目单位已收预付款的流向进行跟踪监督,严禁挤占挪用。工程完工时,建立竣工项目的财务考核机制,了解项目的执行和投资计划的完成情况,比较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之间的差额,分析产生差额的原因,为下一年度计划投资额的制定提供参考。

3.4 严格检查与验收,建立奖励与处罚机制项目检查与验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定项目执行情况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检查可采取自查与互查,自查情况的结果做为本部门年度奖惩考核内容之一。克服年度验收走过场,实行谁验收,谁问责的机制,验收时,竣工工程与投入资金一对一核实,让每笔资金真正用到实处,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由审计部门进行抽查,保证遗留问题整改到位。验收结束时,对不合格的县取消下年度的项目申报,对验收成绩优良的,可适度增加下年度的投资规模。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热值,含碳率,生物量,固碳量

 

0引言

能源是现在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1,2]。据估计,按目前的水平开采世界已探明的能源,煤炭资源尚可开采100年,天然气可开采50~60年,石油也将在30~40年后被耗尽,且石化全球能源消耗量在未来20年内还将以每年平均2%的速度增长(任春洁,2010)。因此,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全球环境不断恶化,使人类必须重新调整化石能源的发展战略[3]。目前热值,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人类21世纪能源战略的焦点[4~6]。能源植物是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要资源对象,是最有前景的生物质能源之一。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40多种能源植物,如续随子、绿玉树、橡胶树、西蒙德木、甜菜、甘蔗、木薯、苦配巴树、油棕榈树、南洋油桐树、澳大利亚的阔叶木、黄连木等[7]。本文系统研究新疆6个常见乔木树种的热值及含碳率,为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的选择、开发、利用和保护,利用科学的方法,筛选出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高效固碳能源树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试验采样地点位于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距克拉玛依市区20km,地理坐标为E84°50′~85°20′,N45°22′~45°40′,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该地区冬季严寒,年极端最低温度可达-35.9℃,最大冻土深度达1.5~2.0m;夏季高温炎热,年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2.9℃;年降水量多年平均为105.3mm,从年内分布看,6~8月份稍多,冬季无稳定积雪,造成土壤冻蚀严重。全年潜在蒸发量达3545mm,约为年降水量的34倍,无霜期180~220d。光热资源丰富,日照率高且太阳辐射强度较大论文格式范文。春季多风,全年≥5级风的日数为119.7d,≥8级风的日数为45.6d,最大风速可达25.1m/s热值,主风向西北,是准噶尔盆地的风区之一,风沙危害严重。

1.2 材料

2009年4月,在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选取一块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白榆、沙枣、胡杨、俄罗斯杨、新疆杨、银×新杨人工林,基本情况见表1。样地内,每木检尺,每个树种共调查200株树,根据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选取平均木1株。样木伐倒后,将主干部分按1m分段,计算其干和枝的干物质生物量。另外在每段原条底部取一块厚2cm的圆盘,圆盘编号从树干底部往上依次为0、1、2…,装入密封袋,带回实验室,测量热值、含碳率。

表1 6个样地基本情况表

 

树种

样地情况

 

  标准木

样地规格

(m)

株行距

(m)

调查数目

(株)

  年龄

(a)

胸径

(cm)

树高

(m)

圆盘数

(个)

白榆

30×40

2×3

200

  6

13.6

8.6

9

沙枣

30×40

2×3

200

  7

14.5

7.5

8

胡杨

30×40

2×3

200

  8

14.2

9.7

10

俄罗斯杨

30×40

2×3

200

  9

14.5

13.8

14

新疆杨

30×40

2×3

200

  9

16.2

13.5

14

银×新杨

30×40

2×3

200

  8

16.1

篇5

关键字:土地治理;农业化结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这个有着十几亿农民的农业大国而言,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作用。而且经过我国近几年以来的努力尽管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效果,但是其中在土地治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现阶段,为了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健康以及快速发展,土地治理需要与产业化结构调整相结合,因此应该对农业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应对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

将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结构调整相结合,是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是实现规模开发,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在产业化调整过程中应该注意研究以及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注意特色,因地制宜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要注意将增减种植面积这一工作做好,而且还需要注意突出地方优势,走特色道路。尤其是在入世之后,国外许多的农产品都将源源不断涌入我国,农产品的选择性也势必得到增加,竞争力也将愈演愈烈。所以,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结合区域地理条件,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最大程度上利用特色产品实现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特色文章做好的关键就是要注意把握市场脉搏,不断进行养殖、以及种植工作,还有就是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的适宜性以及连续性,调出产品的特色,调出产品的优势,稳定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制约农业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当前任务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核一定范围之内,使农业得到快速高效的发展,其关键性因素就是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副产品的流通,进行产品化经营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应该勇于跳出初级生产规模,不断扩张横向发展的空间以及不断扩张纵向发展的空间,与其他产业进行相结合,这样才可以合理有效的抵御以及消除农业的市场风险。产品化经营是建立的一种新型伙伴协作关系,其建立的目的是促进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产品化经营可以使农业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等领域得到有机的结合,形成集农、工、贸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产业化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可以使流通部门的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以及信息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样也承担了生产单位无力承担的工作,然后再与加工、生产相互结合进行形成一种集团式的一条龙式大市场产业链,使农业专业化、农业市场化以及农业社会化得到促进,进而达到产业中的每一个环节均可以享受整体利益的目的。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紧密联系农村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之一就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农业产值没有得到新突破的情形之下,农业人口转为非农城镇居民的数量越多,农民人均收入就会越多。除此之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进程比较快,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也就比较长,因此,农民在加工、保鲜、储运以及交易等过程中收益就会越多。所以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要注重推进产业规模化的进程,与小城镇建设进行紧密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经济、区位以及人文环境等资源优势,最大程度上做到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主导产业进行确定,并且要利用尽可能的资源、想尽可能的方案将产业做好、做大、做强,形成主导产业,使其具有质量高、效益好、带动力强以及规模大等诸多特点;第二方面,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加工行业、经销行业、运输行业以及餐饮服务等行业中,使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过剩与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缺乏这一矛盾得到良好的解决,减少农民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民数量的减少也就是农民相对富裕的表现。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科技相结合

在现阶段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传统农业进行相关的改造。现阶段运到到现代农业中的技术越来越多。所以,要注重大力兴建科技网络,然后就是注重与大中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进行相关的技术合作,不断引入先进技术,不断引入优良品种,不断引入优秀人才,使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加强改造传统农业过程中利用高科技的力度。

结语

通过对产业化调整过程中应该注意研究以及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治理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在解决土地治理方面的问题的前提下,还需要注意将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结构调整相结合,将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侠.张文新 双流县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期刊论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6(4)

[2] 刘芳芳,蔚京红,任倩.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1,(07):29-31.doi:10.3969/j.issn.1003-9759.2011.07.012

[3] 董孝斌,刘平辉,高旺盛. 从县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看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建设与结构调整[A].中国沙漠,2005,(5):780-784.doi:10.3321/j.issn:1000-694X.2005.05.027

篇6

一、主要做法

为了建设学习型的机关,进一步增强党组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切实把党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抓实、抓好,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今年我们着重对中心组的学习进行了切实的改进和加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中心组的学习活动。

1、提高认识、准确定位。办党组一班人充分认识到中心组学习是新时期加强党组建设的有力举措,将其提高到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班子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全面推进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而使班子成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习上积极主动。同时认识到中心组学习不同于一般干部群众的学习,中心组学习与党组的全局工作紧密相联,因此,将中心组学习定位在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我办的中心工作服务上;定位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上,真正发挥中心组学习的思想政治作用、理论保障作用和带头表率作用。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了认真抓好办党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我们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为组长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同时明确职责:中心学习组组长主要是根据上级的部署和我办的实际情况,审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以及督促其他中心组成员的学习;一名党组成员、副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习,检查讲评学习情况,保证学习内容的落实,组织交流学习心得;另设中心组学习秘书一人,负责起草学习计划,提供学习资料,下发学习通知,做好学习考勤和记录。由于组织健全,责任到位,一年来确保了中心组学习的顺利开展。

3、坚持“五有”,保证质量。一是有制度保障。我办制定了具体的中心组学习制度,并将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做到半年自查一次,年终全面考核。2011年中心组成员参学率达100%;二是有计划安排。从时间、内容和落实责任人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中心组学习计划,原则上要求全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次12天。2011年中心组共开展了7次13课时的学习,每个成员都作了3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三是有教材和资料。配合学习内容,收集和整理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等学习资料发给每个中心学习组成员,以利于系统性、全面性的学习。四是有中心议题和主要发言人。坚持每次中心组学习都有一个中心议题和主要发言人,通过主要发言人的讲解,其它成员进行补充及互相讨论,最后形成共识,统一思想。五是有调研论文。我们要求每个中心组成员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立足于解决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着眼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上开展调研工作,撰写一至两篇学习心得或调研文章,以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

4、形式多样、内容突出。为了学习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达到学有收获、学有成效的目的,办中心组采取了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既注意理论上的系统性,又突出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既体现上级的统一要求,又结合本单位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一年来,办中心组认真学习了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建党90周年、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省、市党代会精神。

5、搞好结合、提高效果。一是把中心组学习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结合起来。我办中心组的学习,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政策水平和理论素养;提高领导水平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指导本职工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目的。二是把中心组学习与我办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市党代会精神等的学习,办党组一班人进一步树立了一切从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亲民、爱民、为民分忧,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思想,强化了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作表面文章,为老百姓真正办点实实在在的事的工作作风。2011年,争取土地治理项目中央财政资金1829万元,比去年增长20.4%,争取省配套资金598.08万元,提高了29.88%;争取水毁工程资金110万元,其中区80万元,分宜县30万元;争取产业化项目中央财政资金近996万元,创造新的历史记录,其中:扶持我市“1010”工程农业产业化企业有4家,恩达、珊娜、信诚和百乐公司,为我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确保粮食丰产,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取得的成效

我们通过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实际,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形式和方法,我办中心组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我办中心组成员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上狠下了功夫,认真吃透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并努力运用所学的理论、思想、方法,客观地分析矛盾,正确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2、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通过学习,我办中心组成员的眼界变得更开阔,思路变得更活跃,锐意进取精神变得更强劲,中心组成员都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提出了不少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3、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通过深入学习,使我办党组一班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并结合我办工作实际,理清了工作思路,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二个重点,做好三篇文章,完善四个机制,做到五个加大。即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中低产田改造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个重点,做好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三篇文章,完善统筹开发、投入增长、资金与项目管理和组织保障四个机制,加大规模开发、科技型开发、产业化开发、多元化开发和生态型开发五个力度。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7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州350003)

摘要:运用循环农业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实现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产业链条的完整结成、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以及与种植业、加工业等产业不同农业资源的有效链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突出建设“4 个平台”,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集成功能,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平潭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对台融合互动,更好地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关键词 :4R原则;生态农业;农业示范基地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07

基金项目:福建省省级农民创业园专项资金“福建省人民政府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福建省科技厅项目(2014R1015-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014CX-13、2014CX-14)。

第一作者简介:黄婧,女,1985年出生,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工程与规划研究。通信地址: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47号高新大楼四楼工程所,Tel:0591-87869461,E-mail:lzzjing@163.com。

通讯作者:陈彪,男,1965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E-mail:ny_chenbiao@sohu.com。

收稿日期:2014-09-12,修回日期:2014-12-04。

0 引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 号)的精神,为推动平潭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2011 年11 月18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其中在农业发展规划上,鼓励台湾农民特别是中南部农民到平潭投资兴业,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海洋渔业,建设平潭水仙花卉栽培园、海峡渔业科技交流园,推进两岸精致农业合作基地建设[1]。综合试验区的设立,确立了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国家对平潭发展和建设的支持,也为世界认识平潭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试验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政策条件以及潜在的市场。因此,搞好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规划[2],进一步发挥人文、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芦洋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构建,加强对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示范、辐射带动以及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提高综合实验区农业经济竞争力。笔者根据综合实验区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遵循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对综合实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区域规划与分析,仅供参考或借鉴。

1 地理区位基本情况

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主岛面积251 km2,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港仅68 海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日照1869.5 h,平均降雨量1180 mm,地下水资源充沛,适宜农业综合开发。2012 年“海峡号”直航台湾加快了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体系的形成,从平潭到台湾只需2.5 h,至福州交通里程128 km,至莆田、厦门分别为114 km、249 km,具有明显的东南沿海的交通区位优势。

2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平潭县受历史战略地位因素的影响,主要以自给自足农业生产为主,全县农业人口为32.3 万人占总人口的80.5%,而且工业产业发展滞后,整体区域经济落后。从《2013 福州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12 年平潭县财政总收入为13.40 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37.94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42.63%为58.8 亿元。从图1 中可以得知,在2010年之前农业生产总值占总体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一半以上(最低为52.9%),虽然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从2008 年的61.7%下降至2012 年的42.63%,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已经从家庭式自给自足农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农业转变和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2011 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准,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推动了非农业产业如地产、旅游、建筑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非农业产业的产值和生产总值比重,但年均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1.96%乃占主导地位。

3 规划区农业基础条件

示范基地规划区域芦洋乡位于海坛岛中腹部,全乡面积31.86 km2,其中耕地面积486.7 hm2,林地面积702 hm2,滩涂面积297.3 hm2,主要作物有甘薯马铃薯花生等粮油作物品种、西红柿大白菜四季豆等蔬菜品种和纽荷尔脐橙芦柑等水果品种三大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规模农业发展基础,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相应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体系、产品安全监测体系等也不断完善和提升,已发展成为平潭重点的农业生产区和农业主导产业区。同时在芦洋北有海岸线长达4 km的原生态长江澳海滩景区和面积333.3 hm2的长江林场,全省第二大风电基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规划区具备了打造集观光与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的区域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3]。

4 规划发展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建设目标

以综合实验区地域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芦洋乡境内的重点农业基地,以芦洋乡境内的平苏路以北(文明路两侧)的洋中村、芦北村、西边寮村为重点规划区域,规划实施“1.4.4”工程。在规划中重点体现园区的示范性,强调园区的展示示范、辐射带动、科普教育等社会功能。因此,以芦洋乡芦北村为创业示范基地中心发展区域,规划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合理的空间布局,通过引进资金、品种、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构建创业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带动区,挖掘对台农业合作潜力,优化区域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分布,突出建设“4 个平台”,进一步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4],使示范基地成为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与创新的先行区[5]。

4.1 主要功能定位

根据综合试验区芦洋乡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农业示范基地。以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化和产业化技术整合集成为重点的产业链网络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产业通过不同农业资源进行连接[6],主要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种养结合循环性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7-8]。根据规划区现有的农业基础、农业资源及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要求,示范基地的主要功能定位如以下6 点。

4.1.1 投资创业功能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引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到规划区投资,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4.1.2 科技合作功能有计划引进农业高优品种、先进技术和农业管理经营经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工作,特别是台湾农业的引进、对接和合作。

4.1.3 示范辐射功能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强化、扩大辐射示范作用,形成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的示范样板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拓宽两岸农业合作领域。

4.1.4 科技培训功能以示范基地为中心,建立农业技术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多元化的技术展示、技术培训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促进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4.1.5 体制创新功能积极探索农业企业间合作的运用规律与模式,以农业创业投资为主体,引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机制,把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区域农业物流服务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资本、技术、人才的合理组合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投资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6 农业观光功能依托长江澳“林海风车”景区,整合规划区的果园、生态林地,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为主体,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文化园,打造精致生态观光农业,逐步达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的目标[9]。

4.2 基本空间布局规划

示范基地规划以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为基本目标,按照农业循环化(Recycle)、再利用(Reuse)、减量化(Reduce)、可控化(Regulate)的4R 原则[10],以发展设施农业、畜牧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突出示范辐射、科技合作、体制创新和农业光观等功能定位[11],突出示范基地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示范样板作用,逐步建成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推动实验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区是以芦洋乡芦北村为中心,以建立设施农业、生态果园光观农业、种养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农产品粗加工4 个示范基地为主,规划面积超过333 hm2,主要建设集约化大棚设施、农业数控设施、废弃物处理与循环性利用、农产品粗加工、农业技术交流、物流服务和培训服务中心等。

扩展区主要通过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环境基础条件,依托长江奥“林海风车”景区,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扩展示范基地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功能,推动创新农业和文化农业的和谐发展。

辐射带动区是以示范基地为中心,以基地为核心示范作用,辐射带动综合实验区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进一步促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管理经验的借鉴,进一步促进不同农业产业的链接和农业物流业的发展。

4.3 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以综合实验区地域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芦洋乡境内的重点农业基地,规划建设“1.4.4”工程即一个中心、4 个基地和4 个平台。

4.3.1 农业技术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在交通发达的示范基地中心区——芦洋乡芦北村,依托进入示范基地的重点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条件,联合相关农业科研院校,建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该中心集示范基地管理、创业服务、专家咨询、农业信息、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服务机构。

首先通过建立农民和农业企业俱乐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旨在为入驻示范基地创业的农业主体提供良好的技术、市场、管理经验等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及时引导和指导企业适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其次加强高、新、优农业良种和先进配套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再创新,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指导与服务。主要通过邀请农业技术、农业企业管理专家,以专栏、板报、图片及现场观摩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指导与服务,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是建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完善的信息网络,面向示范基地内企业提供网络营销与物流服务,在验货、储存、配送、结算等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集约化和多方位服务的农业物流枢纽;

最后是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负责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合格性检测与评价工作,协助农民和企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标志管理工作等,达到保障农畜产品食用安全,增强示范基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12]。

4.3.2 示范基地建设

(1)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依托规划区域地势平坦具有良好的设施农业建设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现有的农业种植基地基础设施,通过进一步配套完善供电、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打破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通过大比例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承载系数,提高农业耕地的利用率,同时引入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将非设施农业改造升级成设施农业,使示范基地大部分达到设施化、规模化、无公害的生产要求,形成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2)生态观光果园示范基地。根据规划区内的农业产业结构基础和农业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地理环境基础条件,从名优水果的引种培育、种植与栽培管理等多方面完善生态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逐步形成优质水果生产和观光休闲采摘专业区。通过精致农业、高效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建立现代精致农业科技园,同时加强与农业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联合,设立农业技术示范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提升生态高效农业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而且依托长江奥“林海风车”景区,整合周边的生态原生林,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逐步达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生态和谐的观光示范基地建设。

(3)种养废弃物处理与循环性利用示范基地。以规划区内的养殖基地畜禽污染物治理为前提,按照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进行合理布局,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建设有机肥生产示范基地,将养殖场的固体排泄物用于无害化堆肥生产有机肥,解决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增值化的种养结合生态目标,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农产品粗加工示范基地。着重利用示范区内现有加工企业的基础,以示范基地如水果、蔬菜、禽蛋等主导农产品的加工为主,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加工资源,通过引进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先进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开发,对原有的加工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更新升级,扩大加工规模,提升原有产品价值,延长产业链。

4.3.3 服务平台建设

(1)建设新型农民创业平台。根据不同区域条件和产业区域规律,按照《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生态外向型集约农业的开发、休闲观农业”的产业发展布局[13],突出抓好蔬菜、水果、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完善示范基地的资源融合、政策优惠与合作机制,为农民提供创业平台和空间,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高素质农民到区内创业发展,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大的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2)建设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平台。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优良品种和以良种为中心的生产、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把先进技术和当地农业现状有机结合,加强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吸收消化与推广应用,形成高科技农业突出的农业合作经济带。

(3)建设两岸农业对接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内外尤其是台湾农业发展管理机制、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先试先行,探索建立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农业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推动海峡两岸农业对接、引进和合作。

(4)建设两岸人民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以台湾农民为投资主体的闽台农业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将更加密切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增进台湾人民对祖国的了解,增强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工作方针的落实。

5 分析与讨论

笔者以福建省有关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地方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为基本依据。项目规划突出示范基地的农民创业功能和优化产业、典型示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组织实施“1.4.4”工程,通过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分布、带动当地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通过建设创业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带动区,构筑高水平的农业合作交流平台,着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等优质农产品,着眼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提升综合实验区的农业科技水平,使示范基地成为综合实验区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的主要示范基地和发展高优农业的样板[14],推动实验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两岸农业更紧密合作,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作用。

5.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加强

综合试验区整体经济还不发达,现代农业经济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丰厚的农业资源还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农业投资软硬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因此,在引进外来农业资金、技术上,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条件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提升岚台现代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试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5.2 农产品现代化加工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农产品生产仍以大宗初级农产品为主,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虽有较快发展,但是整体竞争力不强。如今急需引进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提高当地农产品商业化生产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水平。规划中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马铃薯清洗、烘干、保鲜以及深加工、蛋品的初选检验、精装等项目和园区营销中心的整合即是着眼于现代农业,立足于发展种植生产、精加工、运销一体化的完备的农业产业链模式。

5.3 对台农业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岚台农业合作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也为平潭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目前台商在综合试验区直接投资农业的规模小、后劲不足、持续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也没有建立。因此,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灵活高效的对台农业合作模式与机制,还有待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黎元生.深化闽台精致农业合作的对策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1-5.

[2] 孙国兴,李瑾,于战平.现代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发展建设初步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5):15-17.

[3] 毛丽玉,范水生,朱朝枝.福建省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15-18.

[4] 张健,董保健.海南创意农业园区规划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6):78-81.

[5] 陈彤.闽台农业先行区规划与建议[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8(3):34-37.

[6] 那伟,张永峰,祝延立.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56-59.

[7] 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46-50.

[8] 练炳维,王松林.海南农业功能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76-81.

[9] 孙璇.基于SWOT分析的平潭岛海岛旅游业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2,(2):55-59.

[10] 尹昌斌,周颖.发展循环农业,拓展农业和功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9(1):70-75.

[11] 贾聪敏,张妮妮,周淑娥.从拓展农业功能视角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27-30,46.

[12] 杨培源.小农经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210-213.

篇8

论文关键词:县级财政,支农投入

 

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支持与保护,财政对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财政投入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深远影响。本文立足围绕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现状,着眼于全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和结构的现实分析,就建立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支农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相关分析与思考。

一、对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基本判断

我们可以通过财政支农投入比例的纵向变化以及与周边相关县(市、区)的横向比较,来判断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情况。

1、从纵向比较,赤壁市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呈上升之势。近些年,赤壁市财政部门努力加大支农力度,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民人均收入逐年递增。“九五”、“十五”时期以及2008年、2009年至今,全市财政支农投入呈增长之势。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九五”期间的5.3%增加到2010年的10.7%,农投入绝对值从“九五”期间的924万元增加到2010年18026万元,支农投入增长率从2008年的12.4%提高到2010年度的24.1%。所以,从“九五”、“十五”和2008年至2010年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与预算内支农支出比上年的增长率两个指标来看,赤壁市的财政支农投入处于逐年递增的态势。

2、从横向与其他周边县(市、区)比,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小。我们选择了周边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咸安、崇阳、通城、通山四县(市、区),进行了支农投入规模的横向比较。以2007~2010年四年为例,这四年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10.4%、10.6%和11.5%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而四县(市、区)平均比重达到了12.2%、12.5%、12.2%和12.8%。由此可见,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投入的规模偏小。

3、从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判断,赤壁市农业仍处在贡献地位。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财政支农投入/财政总支出)/(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财政支农投入和农业产值贡献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越高,说明农业获得的财政投入支持越大。倾斜指数为1,表明农业获得了与农业产值地位平等的财政支持度。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赤壁市2006~2010年五年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分别为0.53、0.57、0.63、0.64和0.69。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呈逐年上升的变化,首先表明了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其次表明了赤壁市的农业经济还没有获得与其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相等的地位,仍处在贡献地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通过对赤壁市支农投入规模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以及近几年的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变化,表明赤壁市的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和投入能力处在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渡,赤壁市财政对农业的扶持由原来单一的农业发展项目拓展到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因此,尽管赤壁市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绝对规模有所扩大,但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支农投入能力的有限性与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缺口,在财政支农投入规模逐步提升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财政支农投入资金的结构效率,提升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密切度,是我们建立完善现代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关键所在。

二、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赤壁市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总量增长迅速,但市本级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仍不尽合理。

1、农口系统事业费支出比例偏高。农林水利气象事业基本支出,主要是维持农口事业单位的“吃饭”问题。从赤壁市近几年财政农口事业费支出比例的变化看,尽管财政支出中农口单位基本支出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各年度农口单位基本支出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2009年、2010年财政支出中的农口单位基本支出占农口部门预算总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1%和48%,过高的农口单位基本支出,对农业生产的直接作用甚小。

2、农村基础建设投入不平衡。从赤壁市近几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实际看,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都占财政支农支出的较大比例,如2008年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达6530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65%;2009年投入农村基础建设投入6791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57%;2010年投入7280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67%。但这些支出中用于大中型的带有社会性的水利、交通等全社会普遍受益的项目投入比重较大,而对一些农民直接受益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可以真正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关系农业和农村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动植物防疫设施建设、农业品种改良、农田水利以及节水灌溉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占比重较小,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3、农业科技、农民教育培训投入较低。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投入的重要

摘要内容。据统计,农村教育投入每增加1元,就可以使农业产值增加8.43元。当前赤壁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也明显不够,2009年这块投入只占财政支农总投入的0.65%。

三、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赤壁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按照农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原则,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兼顾、合理配置,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的规模结构,确保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有效实现。

1、加大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一是确保预算内支农资金稳步增长。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和“三个主要”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分配政策,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将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确保预算内支农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二是广辟途径,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筹资渠道。在加大财政预算内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稳定的支农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做到支农投入多渠道,资金来源多源化。一是加大政府性基金筹集力度。加强水利资金、土地开发资金、水资源费等预算外资金的征收管理。二是确保土地出让金的支农支出。列入土地开发成本的耕地开垦费、补充耕地成本回收款、农业土地开发出让金地方财政留成部分和省返回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支农支出;从安排给经济开发区、中心镇、城市防洪工程、工业功能区及乡镇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8%用于全市新农村建设;大幅提高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净收入用于支农支出的比例;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提高后,新增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用于支农支出。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业项目库,以优势项目争取省、咸宁市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其他各项支农专项资金上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2、科学安排,合理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投入,正确处理好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投入的比例、产业之间的投入比例、长期投入和短期投入的比例关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制定完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改进补贴方式,加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增强农产品政策性补贴转作直接补贴资本的能力,提高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密度。要把农产品政策性补贴一部分转投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上去,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在补贴对象和补贴重点的选择上,目前除重点补贴粮食生产者外,还需注重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二是适当稳步减少农业事业费支出。在现有财政支农投入水平下,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压缩财政支出存量中的一般性支出,根据各个农口单位的实际情况,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开源节流,腾出财力用于增加“三农”投入。三是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合理调整农、林、水等投入比例,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本级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重点支持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中低产田改造、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配套机械、乡村道路、山间林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是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科技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要提到财政支农投入总额的2%以上;加大对种子工程、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快品种引进和改良;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投入,提高农业社会化、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产品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3、形成合力,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市、乡镇(办、场)两级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农业财政支持和导向功能,进一步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方式,采取“以奖代补”、“以奖”、“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投资,政府适当补助,引导农民自愿筹资、投工投劳。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抵御机制和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