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新生论文8篇

时间:2022-07-10 19:14: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新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新生论文

篇1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而持续舒适的心理状态。在高等学校退学、休学学生当中,因患有心理疾病的占总数的40%-70%,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女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出现了一些以女性群体为主的高等学校。从近几年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女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的比例有上升趋势。这些现象说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殊性,她们改变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组成结构,也产生着新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层次描述

(一)关于大专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在2008年11月第一周内,从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级和08级学生中随机选取15个班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团体测查,主试人员统一培训和要求,测试在20分钟内完成。共发放测试卷682份,回收653份,缺失值3份,有效率达95.74%。通过对调查问卷分类、编号后,我们用北京大学心理测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软件系统对所得数据输机并初步分析,然后将相关数据导入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下。从附表可以看出,幼专女生在90个测查项目中有反应的(阳性均数为39.6)达到44%,而且接近中等程度(均分2.42)的水平。在9个健康因子中,强迫症状明显,接近轻度反应,除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得分也较高,标准差相对也较大,说明有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比较严重。躯体化得分最低,说明女生生理健康状况良好。与1986年全国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躯体化因子效应明显(显著水平为P=0.011<0.05)较低外,其余因子都有更强的显著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与高三学生常模比较发现,除强迫症状效应基本无差异(显著水平为P=0.048<0.05)外,其余因子(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除外)都有更强的显著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与大学生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强迫症状、恐怖效应基本无差异(显著水平为P=0.049、P=0.045,接近P=0.05临界点)外,其余因子(人际关系和焦虑)都有明显的更弱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

(二)本科大学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2003年,王彦如遵循分层抽样的原则,对山西省15所大学本科院校按照性质分为6类,即:综合院校、医学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业院校,选取了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华北工学院等7所学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性别、专业等人口学特征比例抽样并进行个别测查,测查中女大学生样本为488名,研究发现,除了敌对外,女生在其他各因子以及总均分上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在抑郁、焦虑及恐怖这三个因子中显著高于男生得分。这一结果与一些相关研究较为一致。我们认为,由于女性生理特点以及社会上长期形成的一些思想,我们对女生的教育比较保守,女性在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造成女生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而且由于社会仍存在的一些偏见,女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更为强烈。同时考虑到女大学生本身的女性心理特征,使得女生在面对各种成长与发展的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

(三)本科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漳州师范学院的张灵聪和赵广平根据2001年—2006年对14714名女生进行了SCL-90测查,建立了该校女生常模。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普遍高出男生,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三因子是女生心理方面较普遍的问题;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敌对因子的检出效率加强。研究的结果与量表协作组的结果不一致,量表协作组全国常模认为男女间总体上并无显著差异;与以往研究大学生群体SCL-90的性别常模资料相同点是承认性别差异,不同的是量的比较方面存在不一致。这一结果提醒人们大学女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大学生群体有较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漳州师范学院的学生的心理状祝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问题分析

从以上三个有代表性的女性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男生,而且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表现,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和女性生理、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因素有关。

(一)传统文化和教育对女生强迫症状形成的影响强迫症状是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大专女生和本科学院女生强迫症状排在9个因子首位,大学本科女生也表现明显。根据唐登华等学者观点,强迫症状的出现是对一些正当情绪长期压抑的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就应该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并且要“走不露足,笑不露齿”,能忍辱负重和任劳任怨,这种文化在父母传统教育、各种价值观并存的今天,对女生不能没有约束力。但今日世界诱惑多多,作为自然的人,女生的人之本性不能不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到激发,但理性又要求她不能擅越雷池。这种观念与本性的冲突必然使女生严格压抑自己性情。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我们所举样本主要是师范院校,而师范教育更是要求学生要“以身垂范”,女生就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了,这还不说很多女生还是“完美主义”的奉行者。

(二)生理特点、性格等因素是女生抑郁的重要根源男女生理差异对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如脑成熟的时间、速度,语言及手的动作等。大学阶段的女生正处于性成熟早期,而且有非常强烈的爱情需求和“家”的归属感,但现实又不允许她们公开谈婚论嫁,还有大量的作业等问题困扰她们。从性格来看,很多女生都属于偏内向类型,特别是在传统礼教家庭中长大的女孩。根据胡胜利对厦门市10所中学调研结果,中学女生除敌对、偏执和其他3个因子分和男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余7个因子分和总均分上均极其显著地高于男生的得分,这一结果与工极盛等人的结论极为相似,可见,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学开始就已经表现出高危性了!由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不能尽快消除,抑郁症状便较多地表现出来。在笔者接访中,还发现女生在秋冬季节抑郁症状明显,可能跟其心思细密、多愁善感的思维特点有关。在男性缺乏的女子院校,这类女生抑郁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还表现出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有的还产生了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

(三)社会文化和生存环境加剧了女生的人际关系敏感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是指某些人际的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的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不良自我暗示,消极的期待等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从山西省大学生和漳州师院女生调研情况看,人际关系敏感突出,相对来说运城幼专女生这方面问题不大,这可能与学校存在男生多少关系密切,因为大学生异性之间的交往需要较高的技巧,在目前独生子女主流的情况下,很多学生缺乏对异性心理了解,也没有习得与异往的技巧,异性人际关系紧张很明显。特别是女生在学习、求职中与异往时,因为“性骚扰”等不良现象使她们心理更加紧张,加上社会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存在,也使他们缺乏安全感,恐怖加上天生敏感的特点导致了她们的不安全感增加,产生了人际交往困难甚至无助的不良心理。超级秘书网

三、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原因分析,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关注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从教育教学、思想工作、社团文化、职业关怀等多维度地进行干涉。据漳州师院数据调研分析,女大学生虽然心理健康因子得分水平较男性高,但得病检出率却在统计学水平上显著小于男生,就是说女生的心理发病率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防护为主。基本策略可以采取顺其自然法,因为任何心理症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减弱和消亡的过程,要相信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免紧张、恐怖加重心理状况;二是采取宣泄疗法,对家人和同学说出心理创伤和紧张恐惧心理,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团体咨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发泄积累的情绪;三是对已经出现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积极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地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使自己没有时间去实施诸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同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可以选择运动锻炼和户外活动来充实生活,减轻强迫心理的干扰。对于少数症状明显的可以用心理治疗,最好是把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咨询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心理健康恢复和巩固。当然,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积极的女性校园文化氛围和职业帮助政策,使女生心灵充满阳光和自信的力量。

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生物学、发展心理学等角度研究了适应及心理适应的含义,分析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剖析了大学生适应障碍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从高中到大学,不仅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内容的变化,还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不论你是激动,还是紧张,每个新来的大学生都将有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知和行为的适应过程。

一、心理适应的内涵

适应是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平衡的结果,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就是适应。

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人们生活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每个人都存在适应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求,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适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因此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主体自身的发展。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顺应则是指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者都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因此,心理适应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心理适应问题

(一)大学生活特点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改变。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就近上学,在家吃住,生活方面的许多事情由家长料理。上大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生活独立性大大增强了,校园及周边的文化环境和各种信息对大学新生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如何相互沟通和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人际关系是需要一个学习和成长过程的。

2.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相比而言,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多。

3.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课程门类多,内容深和新,教学节奏快,自学时间增加,课程自选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在一个班级授课的教师多,因而与学生在课后的沟通较少,学习效果及其知识的巩固全靠学生自己的自觉性了,从中学到大学,是从被动的“要你学”向主动的“我要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4.比较群体的不同。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优越感和自尊感较强,而到了人才聚集的大学,大部分同学以前的学习优势逐渐淡化或消失,这种落差往往使不少人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同时,大学校园的各种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文艺体育才艺的比试更加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显出更加明显的差异。

(二)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独立生活困扰。主要指离开父母和家庭后,在集体生活、饮食习惯、钱财管理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生活事务方面的困惑。如何克服孤独感和思家情绪是新生适应阶段的主要问题。

2.资源利用困扰。主要指不知如何利用大学各种生活资源、学习资源,或担心有关信息无处获得的焦虑。

3.人际关系困扰。主要是指在新的环境中如何结交新的朋友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异性沟通,如何融入新的班集体,如何摆脱对中学人际关系的依赖感等。

4.学习能力困扰。主要指对学习方法、内容和形式的不适应状况。大学教育内容多,进度快,没有人直接督促学生的学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对习惯于被动学习、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压力与困难。

5.职业目标困扰。这是指对就读专业的了解、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前途的茫然感。不少大学新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专业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并不熟悉。职业目标困扰感强烈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专业,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大学生适应障碍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适应障碍的产生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心理冲突

每个年轻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希望。大学生常常按照理想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婚恋和择业。然而现实的复杂性,常常使得理想不能实现,造成心理冲突。

1.对大学的不满意。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来说,现实的大学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诗情画意,学习也不是预料中的那样妙趣横生,面对的是“一个书包两只碗,寝室——教室——图书馆”新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一种失落的心理油然而生。产生这种失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学老师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鼓吹大学“天堂论”,过分渲染大学美好的后果;二是新生对大学回报期望值偏高所致。

2.对专业的不满意。有的新生由于没有考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热门专业”,或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便开始埋怨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的不满意主要还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一,不能处理好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关系。其二,缺乏对专业的全面认识,容易对专业产生偏见。其三,学习内在动机不强,学习兴趣骤然下降。

3.目标的真空状态。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紧张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得以调整和放松,没有主动确定新的目标。学生往往被动按照学校的安排简单而重复地生活,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所以,大学虽然比高中自由,但许多新生会感叹大学没有高中充实。

(二)自我优势的丧失,产生角色定位偏差

1.社会角色的理想化。考上大学意味着进入享受精英教育的行列,社会地位一夜之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社会角色也随着发生变化。在人们的期望中大学生各方面应该都是比较优秀的,是全面发展的“理想角色”。大学生自然感到社会对自己期望的变化,自我期望也无形中随之提高了。但往往对未来生活和学习过于理想化,缺乏充分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准备。

2.“优秀生”的多元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然而要想保持高中时期的“光环”和理想角色并不容易。高校追求优秀的价值多元化,不仅看重知识,而且也注重能力。这种评价体系的改变,一方面为大学生自我展现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学习成绩在评价中的权重。不少新生由于没有适应这种多元化的优秀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3.自我认知失调。大学作为一个人才精英聚集的群体,不少在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只能处于中间状态,甚至变得相对落后,一些同学难以接受自己不再是优秀人物的现实,情绪上产生明显的波动。这种反差和心理不平衡状态导致自我认知失调。

四、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一个人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它与大学生人格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必然任务。

(一)树立“四个学会”的发展观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心理适应实质是个体内部人格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学会做人。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适应与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人格成熟,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使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明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的各项行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2.学会做事。大学生要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的生活管理能力,独立选择、独立决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付各种情况和各种环境的工作能力,能够不断积累相关的做事经验,工作富有成效。

3.学会与人共处。在现代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既是一种人际交往技能,也是人生成功的一种人际资源。大学生应对他人有尊重真诚的态度,能够接纳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沟通中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成长与发展。4.学会学习。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大学生应该热爱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但学会本专业知识,而且学习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拥有跨学科的交融能力,拥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在复杂信息环境下检索和判断的能力,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自我能力

1.发展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增进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社交能力等,有能力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

2.管理情绪。大学生们每天面对许多挑战,有些来自学习方面,还有些来自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从而产生种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3.通过自主迈向相互帮助。作为大学生,学习独立生活和自己独立承担责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因为每个行为都会影响自己和他人,在有些情况下个人需要做出牺牲和让步以达成共识。

4.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一是要容忍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二是要有能力与别人发展融洽的关系。维持这样一种亲切融洽的关系需要自我认识、自信心及沟通技巧等。

5.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它既影响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同时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满意及接纳程度。

6.发展目的。发展目的包括做出计划,定出方向,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定出次序:一是职业上的计划及期望;二是个人兴趣;三是对人际关系及家庭的责任。

7.发展整合。大学生的价值信念是引导他们行为的方向,也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整合的意思是指将自己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顾及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意见。

(三)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加快角色的转变

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提升学习意识。利用新生充满好奇心、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校自然环境和学校文化的教育,建立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新生进行有关学校的资源状况和管理制度以及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前景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2.加强自我认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需要勇气和智慧,学校要加强对个体的情感关怀和情感激励。与特殊学生加强交流,了解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以及实际生活上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贫困地区、离异家庭以及外地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以往学习优秀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失落心理,往往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和目标迷失问题。

3.重建个人目标。学校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目标激励,帮助新生树立目标体系。要引导学生在自我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加强学生对优秀大学生多元化的认识,正确处理学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的矛盾,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引导新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激发自身潜力;引导新生克服样样争先进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长计划,短安排”,并保持目标体系的灵活性。

(四)正确处理生活应激事件

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来源要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破大学的理想化和神圣化,克服“大学是享受天堂”的错误思想,树立迎接挑战,正视挫折,不断磨练和发展的理念。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降低心理的挫败感,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五)培养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方式

1.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失败所带来的苦恼。对失败要有精神准备和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失败常常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受挫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体验自己的痛苦上,把注意力转移开来,使挫折的消极影响大大缩小;要积极摆脱痛苦和消极情绪的干扰,待情绪稳定后,集中精力去认识挫折本身。

2.面对挫折,认清问题,冷静分析。要敢于面对挫折,当你正视困难挫折时,它就变得不那么有力了,认清了挫折的局部性和暂时性,就会大大激励我们的信心和斗志;需要对挫折全面分析,找出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而提高个人的认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积极行动,寻求转机,走自己的成功之路。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积极行动,寻求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原因之后,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加以改善;需要将毅力和正确方法结合起来,既要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又要具有创造能力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经过努力还不能成功时,就不妨换个方向,改变目标,再作尝试,可能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现有的条件中找到更适应自己的发展和努力方向,与环境更好地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2]姚根发.“过度期”大学新生思想透视分析.长江水利教育,1994.

[3]王才康.大学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

[4]范国平,钟向阳.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困扰的类型、原因以及对策,2002.

[5]石林编著.健康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论文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生物学、发展心理学等角度研究了适应及心理适应的含义,分析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剖析了大学生适应障碍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从高中到大学,不仅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内容的变化,还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不论你是激动,还是紧张,每个新来的大学生都将有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知和行为的适应过程。

一、心理适应的内涵

适应是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平衡的结果,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就是适应。

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人们生活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每个人都存在适应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求,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适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因此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主体自身的发展。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顺应则是指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者都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因此,心理适应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心理适应问题

(一)大学生活特点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改变。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就近上学,在家吃住,生活方面的许多事情由家长料理。上大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生活独立性大大增强了,校园及周边的文化环境和各种信息对大学新生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如何相互沟通和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人际关系是需要一个学习和成长过程的。

2.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相比而言,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多。

3.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课程门类多,内容深和新,教学节奏快,自学时间增加,课程自选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在一个班级授课的教师多,因而与学生在课后的沟通较少,学习效果及其知识的巩固全靠学生自己的自觉性了,从中学到大学,是从被动的“要你学”向主动的“我要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4.比较群体的不同。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优越感和自尊感较强,而到了人才聚集的大学,大部分同学以前的学习优势逐渐淡化或消失,这种落差往往使不少人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同时,大学校园的各种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文艺体育才艺的比试更加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显出更加明显的差异。

(二)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独立生活困扰。主要指离开父母和家庭后,在集体生活、饮食习惯、钱财管理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生活事务方面的困惑。如何克服孤独感和思家情绪是新生适应阶段的主要问题。

2.资源利用困扰。主要指不知如何利用大学各种生活资源、学习资源,或担心有关信息无处获得的焦虑。

3.人际关系困扰。主要是指在新的环境中如何结交新的朋友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异性沟通,如何融入新的班集体,如何摆脱对中学人际关系的依赖感等。

4.学习能力困扰。主要指对学习方法、内容和形式的不适应状况。大学教育内容多,进度快,没有人直接督促学生的学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对习惯于被动学习、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压力与困难。

5.职业目标困扰。这是指对就读专业的了解、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前途的茫然感。不少大学新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专业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并不熟悉。职业目标困扰感强烈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专业,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大学生适应障碍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适应障碍的产生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心理冲突

每个年轻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希望。大学生常常按照理想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婚恋和择业。然而现实的复杂性,常常使得理想不能实现,造成心理冲突。

1.对大学的不满意。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来说,现实的大学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诗情画意,学习也不是预料中的那样妙趣横生,面对的是“一个书包两只碗,寝室——教室——图书馆”新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一种失落的心理油然而生。产生这种失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学老师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鼓吹大学“天堂论”,过分渲染大学美好的后果;二是新生对大学回报期望值偏高所致。

2.对专业的不满意。有的新生由于没有考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热门专业”,或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便开始埋怨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的不满意主要还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一,不能处理好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关系。其二,缺乏对专业的全面认识,容易对专业产生偏见。其三,学习内在动机不强,学习兴趣骤然下降。

3.目标的真空状态。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紧张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得以调整和放松,没有主动确定新的目标。学生往往被动按照学校的安排简单而重复地生活,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所以,大学虽然比高中自由,但许多新生会感叹大学没有高中充实。

(二)自我优势的丧失,产生角色定位偏差

1.社会角色的理想化。考上大学意味着进入享受精英教育的行列,社会地位一夜之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社会角色也随着发生变化。在人们的期望中大学生各方面应该都是比较优秀的,是全面发展的“理想角色”。大学生自然感到社会对自己期望的变化,自我期望也无形中随之提高了。但往往对未来生活和学习过于理想化,缺乏充分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准备。

2.“优秀生”的多元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然而要想保持高中时期的“光环”和理想角色并不容易。高校追求优秀的价值多元化,不仅看重知识,而且也注重能力。这种评价体系的改变,一方面为大学生自我展现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学习成绩在评价中的权重。不少新生由于没有适应这种多元化的优秀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3.自我认知失调。大学作为一个人才精英聚集的群体,不少在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只能处于中间状态,甚至变得相对落后,一些同学难以接受自己不再是优秀人物的现实,情绪上产生明显的波动。这种反差和心理不平衡状态导致自我认知失调。

四、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一个人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它与大学生人格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必然任务。

(一)树立“四个学会”的发展观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心理适应实质是个体内部人格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学会做人。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适应与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人格成熟,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使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明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的各项行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2.学会做事。大学生要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的生活管理能力,独立选择、独立决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付各种情况和各种环境的工作能力,能够不断积累相关的做事经验,工作富有成效。

3.学会与人共处。在现代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既是一种人际交往技能,也是人生成功的一种人际资源。大学生应对他人有尊重真诚的态度,能够接纳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沟通中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成长与发展。4.学会学习。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大学生应该热爱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但学会本专业知识,而且学习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拥有跨学科的交融能力,拥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在复杂信息环境下检索和判断的能力,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自我能力

1.发展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增进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社交能力等,有能力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

2.管理情绪。大学生们每天面对许多挑战,有些来自学习方面,还有些来自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从而产生种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3.通过自主迈向相互帮助。作为大学生,学习独立生活和自己独立承担责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因为每个行为都会影响自己和他人,在有些情况下个人需要做出牺牲和让步以达成共识。

4.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一是要容忍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二是要有能力与别人发展融洽的关系。维持这样一种亲切融洽的关系需要自我认识、自信心及沟通技巧等。

5.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它既影响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同时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满意及接纳程度。

6.发展目的。发展目的包括做出计划,定出方向,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定出次序:一是职业上的计划及期望;二是个人兴趣;三是对人际关系及家庭的责任。

7.发展整合。大学生的价值信念是引导他们行为的方向,也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整合的意思是指将自己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顾及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意见。

(三)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加快角色的转变

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提升学习意识。利用新生充满好奇心、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校自然环境和学校文化的教育,建立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新生进行有关学校的资源状况和管理制度以及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前景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2.加强自我认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需要勇气和智慧,学校要加强对个体的情感关怀和情感激励。与特殊学生加强交流,了解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以及实际生活上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贫困地区、离异家庭以及外地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以往学习优秀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失落心理,往往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和目标迷失问题。

3.重建个人目标。学校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目标激励,帮助新生树立目标体系。要引导学生在自我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加强学生对优秀大学生多元化的认识,正确处理学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的矛盾,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引导新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激发自身潜力;引导新生克服样样争先进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长计划,短安排”,并保持目标体系的灵活性。

(四)正确处理生活应激事件

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来源要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破大学的理想化和神圣化,克服“大学是享受天堂”的错误思想,树立迎接挑战,正视挫折,不断磨练和发展的理念。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降低心理的挫败感,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五)培养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方式

1.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失败所带来的苦恼。对失败要有精神准备和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失败常常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受挫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体验自己的痛苦上,把注意力转移开来,使挫折的消极影响大大缩小;要积极摆脱痛苦和消极情绪的干扰,待情绪稳定后,集中精力去认识挫折本身。

2.面对挫折,认清问题,冷静分析。要敢于面对挫折,当你正视困难挫折时,它就变得不那么有力了,认清了挫折的局部性和暂时性,就会大大激励我们的信心和斗志;需要对挫折全面分析,找出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而提高个人的认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积极行动,寻求转机,走自己的成功之路。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积极行动,寻求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原因之后,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加以改善;需要将毅力和正确方法结合起来,既要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又要具有创造能力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经过努力还不能成功时,就不妨换个方向,改变目标,再作尝试,可能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现有的条件中找到更适应自己的发展和努力方向,与环境更好地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2]姚根发.“过度期”大学新生思想透视分析.长江水利教育,1994.

[3]王才康.大学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

[4]范国平,钟向阳.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困扰的类型、原因以及对策,2002.

[5]石林编著.健康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篇5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对社会的适应。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我国从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发展到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从统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从大学的免费教育到适当收费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进程之中,学会适应是一门必修课程。也可以说,人生的升学、就业、升迁、婚恋等每一次社会角色的转换都是一个适应过程。

对他人的适应。主要指人际关系的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面临人际交往中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例如: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如何与异往,如何与成长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个性不同的人交往,如何处理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等。

对自身的适应。这方面的适应问题主要包括个体如何认识自己,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悦纳自己、发展自我,使现实与理想中的我达到统一?

2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调节

每一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幽静的林荫道,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阶梯教室,笑声琅琅的宿舍楼,还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然而,随着那份新鲜感渐渐逝去,孤独、思乡、迷茫、困惑等情感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该如何调节自己的生活呢?

2.1不再迷恋过去

“迷恋过去”的具体表现是经常回忆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的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中,会造成学习上的不安心,从而形成阻碍学习的心理压力。

2.2克服“目标间歇”

新生入学后丧失了目标和动力,这叫“目标间歇”或“目标暂时性缺失”,是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起跑的号令已然鸣响,就看谁最先冲破迷惘,找到新的目标和动力,谁就能冲到队伍的最前面,成为大学的胜利者。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不断改善学习方法,大学阶段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自学。

2.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后,每个大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每个人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能,重要的是必须超越封闭的自我,确立健康的群体意识,把自己真正融于集体之中。人际关系是互动的。当大家还在被动等待的时候,主动伸出你热情的手,拥抱每一位同学的心。

2.4培养独立能力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需要学会管理的东西很多。看得见的,如个人生活物品怎样保管、利用,钱怎样花,都需要自己操心;看不见的,如时间怎样利用,情绪怎样调整,这些更是需要独立自主应付。这就需要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2.5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心理矛盾和困惑特别多;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忽视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挫折。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惟一的办法是接受现实,接纳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为什么非要跟别人比,而不多和自己相比呢?你可以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我比中学时在社会见识方面——我比中学时在能力发展方面——我比中学时在与人交往方面——我比中学时在认识自身方面。

我期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离自己的期望还有多大的差距?

当你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时,就会重新找到自我。

2.6如何面对挫折

生活的海洋总会有波峰与波谷,“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成长有时也会痛,就像蚕的蜕皮一样,是自我的挣扎,自我的再次觉醒。

大学里总有一些相对逊色的同学失去中学时期的优越地位。不知有多少人,他们在刚上初中或高中时就已经体验过从优秀的位置上掉下来的失落感。暂时失去优越地位并不可怕,糟糕的是由失落而造成严重的挫折感,产生强烈的自卑,这对大学生活十分不利。的确,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都渴望自己在集体中有一席之地,受人尊重,被人爱慕。一个学生想考试成绩第一,超过别人,这是好事。但是,在一个群体的每项活动中,能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人,毕竟只有一个。坐上了,自然很荣耀,但也容易迷失自我。

据说,在国外有一家著名的电器公司提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口号:永争亚军。不是“勇敢”争取,而是“永远”争取。他们的理念是,第一的人不会永远在冠军的宝座上,他会因失去竞争对手而失去努力参照系统,产生盲目性。而第二名总能同第一名找到差距,改进不足,鼓舞自己不断进取。

这个事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新角度:要想在学习上超过别人,并不一定要争名次上的第一,关键是将你的视点放在哪里。是放在争取第一的名次上,还是放在自己竞争的实力上。

当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时是否一定要责备自己?你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订得过高?学习上是否有漏洞?这时,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总结。当你认真、冷静地面对自己时,相信优秀仍然属于你。

2.7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人生最宝贵的两项资产,一项是头脑,一项是时间。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即使不用脑子,也要花费时间。因此,管理时间的水平高低,会决定你事业和生活的成败。每个星期有168小时,其中56小时在睡眠中度过,21小时在吃饭和休息中度过,剩下的91小时则由你来决定做什么。任何根据你的价值观和目标管理时间,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它使你能控制生活,善用时间,朝自己的方向前进,而不致在忙乱中迷失方向。有效管理时间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条:a制定详实可行的计划,提高学习的效率;b利用好空闲时间,杜绝时间的浪费;c事事抓住今天,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办;d进行时间统计,检验自己的时间花得是否合理。

总结

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篇6

(一)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大学、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为分层标准,在此基础上随机抽取475名大一新生,其中男生213人,女生262人,文科系204人,理科系271人,平均年龄为18.33岁。2.研究工具本次研究在Smith和Betz(2000)的成人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Black(1988)学业适应和人际适应量表以及Diener(1985)的SWLS测量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的基础上,并结合对大一新生有关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我们编制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Likert五等级量表,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分半信度为0.85。3.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工作,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百分比、简单效应、因素分析等处理。

(二)研究结果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处于被动状态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对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入学教育要达到的效果等问题认识不到位。在入学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经验行事,并未充分考虑新生的发展要求、心理特征以及个体差异,不能有的放矢,以致偏离目标。这样极大阻碍了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图1可以看出,在教育计划、内容、形式的选择上,教育者与学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入学教育与当前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结合不紧密。在与大学新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新生接受入学教育时,并没有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往往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脱离个性特征目前,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基本局限在校史发展、专业了解、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军训等项目中,对于学生今后将要面临的生活、学习等实际问题却很少涉及。而当前高校新生已经由“90”后群体组成,“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区别,个性特点十分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主体意识突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坚持能力;心理素质弱,抵御挫折能力差。从表1可以看出,“90”后大学新生与“80后”大学新生在“自我认知”、“自尊自信”、“自控能力”、“抗挫折力”因素上呈现年龄主效应,在“坚持能力”、“抗挫折力”因素上呈现性别主效应,同时在“抗挫折力”因素上出现显著的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3.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枯燥乏味现在,许多高校沿袭过去固有的入学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开学典礼、报告会、讲座等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形式枯燥乏味,不少学校在入学教育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以单一灌输为主,缺乏与新生的互动、沟通和交流。4.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间把握存在误区在长效机制的构建上,大学生入学教育缺少统筹规划,缺少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的系统计划和设计,忽视前延、后续教育,入学教育停留在“讲一讲”,“看一看”,“训一训”,“等一等”的局面,无法根本解决新生切实关心的学会生活、适应生活、热爱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调查中,发现仅有15%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对他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有较大帮助。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入学教育需理念先行古希腊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4]“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育人理念。这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收到院校通知书开始,就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首先,了解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人数、性别构成、学生生源地、家庭成员相关情况等基本信息,并且建立班级数据库,便于日后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准确评价。其次,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形成师生间积极良好的双向互动。大学新生上大学前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班主任的监督下学习,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并且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进入大学后,新生需要在辅导员的帮助下,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第三,关心扶持弱势群体,树立自信,走出阴霾。教师要特别注重对班级中弱势群体,如对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有服刑人员家庭、吸毒家庭的学生的关注,倾注满腔爱心,创造和谐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二)优化内容,入学教育需丰富多彩“教育的目的一旦隐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就会通过活动产生各种情感体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育者预先设计的境地。”[5]面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加强学生对学校丰富生活的了解,鼓励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社团,乐于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高校可以将一些传统教育中没有涉及,但是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内容纳入入学教育体系。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身在大学四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认清恋爱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疏导、解决新生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开展必要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科学、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注重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早准备、早规划,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朋辈引导,入学教育需方式创新对学生示范作用最大的群体是他们的同辈群体。“传帮带”“小老师”的教育方式会效果较好。同辈群体年龄相同或相近,关注事物的兴趣点相同或相近,对彼此的心理世界也更加容易了解和理解。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朋辈教育开展帮扶活动是很有效的一种形式。高年级中的优秀生,其事迹和在学校良好的行为表现,对大学新生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新老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增进了高年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责任心。但在朋辈教育时,应该注意教育和影响的典型性、方向性、全面性,比如为新生班级配备学习方面的引导员、配备生活方面的咨询员,既要关注新生的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更要关注新生的心理适应,使新生愉快生活、勤奋学习,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篇7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不科学

由于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鼓励教学法,会激起学生的自我膨胀感,往往使学生期望很高但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是“高不能,低不就”,这样就会造成他们就业困难。此外,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是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我期望值又很高,对薪金待遇要求较高,这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二)高校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高校教育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首先,有些教学计划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些高校教学计划与当地经济建设等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对社会的需求不甚了解,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学校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就业观念落后,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三)大学生应聘能力不足

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在应聘时,往往出现笔试答得很好而面试部分就被淘汰的现象。这就是学生缺乏相关面试技巧,缺乏能力的问题。企业注重的是职员的工作能力,而非纯粹的理论,其中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聘者如果缺乏相应的职业素养,就会被企业甚至被社会淘汰,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就业指导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就业指导创新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具有突出才能、才干,具有某种特长,对社会有贡献,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应创新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就业指导创新是就业体制改革的一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若固守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必定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培养与指导,不能急于求成,应跟相关企业增强联系,以促进学生的就业。最后,就业指导创新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三、就业指导创新的新思路

(一)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的指导一般都是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创业指导较少,因而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也较少。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此,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当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开展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引导那些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模拟创业训练,引导他们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大胆而不失谨慎地进行创业决策。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减轻当前就业压力,还能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引导大学生应积极勇敢地创业。

(二)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相关的教学计划之内,从学生踏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应帮助他们树立自我意识,确立自我发展方向,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从而使他们在毕业就业时保持清醒,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然后根据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在未来的工作中贡献力量。

(三)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技能,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还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同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这样也能帮助企业招贤纳才,实现了企业与学生的双赢。另外,教师还可以请往届优秀的毕业生进行经验的传授,从而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学生会以学长为榜样,确立自己的努力目标与努力方向,树立就业或创业的自信心。

四、结语

篇8

(二)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正在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网络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利弊兼有。互联网一方面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手段,但同时网络信息又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由于大学生刚成年,社会经验不足,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很容易被误导;有的学生沉迷于上网交友、网络游戏、这样就会误入歧途,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网络上报导的一些明星大款的生活方式,让大学生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从而丧失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而高校管理工作传达的正面的、正能量的教育,却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会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三)管理方式带来的问题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沿用了辅导员制,造成了管理责任不明确,只要学生不出重大事故就没有什么责任的情况。另外这种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模式使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加上辅导员的管理的任务多、学生多、难度大,在管理的过程中,事物繁琐,没有量的标准,管理的目标不明确,学生的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健全,没有做到学生的人性化管理和以法管理,只能是凭借经验,化解问题;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因此对学生的管理缺乏全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就业压力的影响高校合并、新建,民营大学涌现,适龄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增加,但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而社会的用工需求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工作需要,这样就出现了与就业岗位的矛盾,毕业生的竞争日益激烈。大规模的扩招和收费标准的提高,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的迫切需要工作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又带来一个不利因素。如何提高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应对措施

社会大环境千变万化,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学生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是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要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本着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质量,服务学生。高校学生作为一个高校的主体力量,是高校的灵魂和主体,只有建立适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管理体系,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发展,因此,,创新管理方法,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并把学生管理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

1.不断探索,完善制度目前我国的大学校园是比较开放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通过法律和法规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一直在探索科学的、适应大学生需求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更完善管理模式,这也使得学生管理制度在逐渐完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学生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没有具体的配套政策,这样就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中没有管理的量度,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另外还有一些制度严密性的问题,有时易受外界干扰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不便。

2.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选择,这不仅是育人的原则,同时也高校学校管理的理念,那就是要在学生管理中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践。在学生管理中从实践和学生的需要出发,改变学校管理制度与学生的对立局面,消除学生被管理的叛逆心理,充分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行自我管理。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管理的方法具有人性化,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团体意识。

(二)注重管理方法促进管理实效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校园是一个大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与课堂,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各种讲座、论坛,以及多种社团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参与的活动,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学生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网络、谈话、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等方方面面的进行及时了解和把握,从而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还要广泛开展建立思想教育活动,并建立平台,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课外,利用实践基地作为平台进行教育,从而创新课堂传授的模式。让学生充分、切实到相关思想教育阵地进行感受、参观、学习,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感化,,让其从思想上去武装起自己,从而推进思想教育的成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被管理者数量大,而管理者是少数的,要把多少人组织起来,统一起来,就需要有得力的帮手,学生管理者就要培养自己的管理力,而学生干部是我国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作为学生管理者要认清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管理作用。学生干部来自学生,又服务于学生,有一定的威望,是受学生尊重的,学生干部在学校、老师及学生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桥梁的作用,在管理不可替代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管理者不可能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情况,这时就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信息,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解决,从而提升管理的实效。因此必须重视班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特别班干部的选定,应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并经过实践考验的,这样才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学生中间,既会起到团结同学,又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凝聚力,特别在集体事务中发挥带头和统筹作用,使周围的同学积极参与,共同提高。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思想、素质也是不尽相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中会出现各种问题,问题的复杂化会加剧矛盾,单纯依靠老师去管理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班干部吸引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协作管理,参与其中,发挥其干部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从而才能提升管理的实效。

3.利用信息化管理拓宽管理渠道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完善管理系统,掌握学生各个方面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有效的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防患于未然。管理者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如可以利用飞信、校园网、QQ群等,通过对学生认证后,可以利用这些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缩短了与学生时空距离,从而使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现实的需求,需要学生管理的工作的创新,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与学生实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朋友。发挥校园网成为师生交流的情报站的作用。利用SNS模式网站,让学生管理者及时发展问题,深入学生内心,缩短时间,扫除局限,从而形成相对平等的交流方式。QQ群也是交流的平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管理者可以布置任务,信息。大家在群里,对问题或某种观点进行讨论。例如,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都可以集体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使用飞信,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辅导员一般情况要面临几百人的学生,可以利用飞信就能与这些学生进行联系,传达信息或布置任务等。这比平时通过班会等传统的模式,更快捷、方便,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管理实效得到提升。

(三)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1.明确职责,积极配合面对当前学校的扩招,就面临着新的问题,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种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从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具有高素质。学校就要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并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从而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学生管理人员,有明确的分工,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让高校管理工作实效科学化、人性化,从而发挥管理的实效。

2.加强学习,提升素养当前,我国高校一部分学生管理队伍素养参差不齐,缺少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又加上管理的学生数量大,事物繁琐。这样要求管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要具备管理的能力,这才能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使,做到及时,高效。因此,要加强对管理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也可以到外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实践与研究,从而实效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从而及时、高效的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棘手问题。

三、总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