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等教育8篇

时间:2022-12-25 00:22: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等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等教育

篇1

关键词:英国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2011-2014年战略目标;2011-2012年度计划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4-0020-04

英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关键之一在于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和完善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英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可以追溯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英国高等教育体制从“二元制”向“一元制”的转变,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构历经变革,最后至1997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QAA)成立,担负起向英国高校提供质量保障服务的重要责任。自成立以来,从初期的“延续工作”到2002年改革后的“院校审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实现了新的跨越与发展,为英国高等教育标准的维护和质量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1]

QAA一向都很重视战略规划工作,自2002年进行改革以来,已先后制定了《2003-2005年战略规划》及《2006-2011年战略规划》,且这两项规划都已顺利完成。为了指导新一阶段的质量保障工作,QAA于2011年9月了《2011-2014年战略规划》,其中确立了新时期的四大战略目标,并据此制定了《2011-2012年度计划》,部署了9个工作重点,以此来规划、指导新一年度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进而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制定依据:

2011-2014年战略目标的内容[2]

为了指导新一阶段的工作,QAA于2011年9月23日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2011-2014年战略规划》,其中确立了新时期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四大战略目标:

(一)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得到他们的尊重

学生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参与者,是所有质量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学生的权益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对于QAA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划指出,QAA应努力工作以尽可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教育体验,并应为那些旨在满足学生各种期望的高校提供支持。此外,QAA要在高等教育标准和质量方面与学生建立清晰、畅通的沟通机制,并把他们当作工作伙伴。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及多样化需求,QAA应及时做出回应,充分保障他们的权益。

(二)在国际化及国内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捍卫高等教育标准

捍卫英国高等教育的标准是QAA的重要使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不管遇到何种挑战,QAA都应做到这一点。因此,规划要求,作为一个独立的、受信任的组织机构,QAA应捍卫高等教育标准,以赋予学生、雇主及更广泛的公众一种信心――英国的高等教育资格证书具有被普遍认可的价值。在国际化及国内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QAA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各种新的挑战,改革英国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使之保持有效性和适应性。据此,QAA要对各种全国性的问题做出回应,如规避风险,支持差异化和促进增长等。总之,不管是在英国国内还是在国外就读,QAA应保障每一位为取得英国高等教育资格而努力的人的权益。

(三)推动英国高等教育取得进步

质量保障可看作是一种措施,其最终的目的是使英国的高等教育取得进步,作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组织机构,QAA应积极、全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规划指出,QAA的评估报告要对其调查结果进行清楚的、权威的解释。同时,QAA要对做得好的方面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出判断,并广泛传达这一信息,以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特别是,QAA应保持和更好发挥其作为“高等教育标准、质量和发展方面独立专家”的作用,这是整个高等教育界对它的评价,更是它的职责和努力的方向。因此,QAA应更广泛地提供服务,公开分享专业知识,并鼓励争论和积极的变革,以此建立良好声誉。此外,QAA还要对公众的投诉迅速展开调查,并期望大学和学院依据其调查结果采取行动。

(四)增进公众对高等教育标准和质量的理解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他们是决定QAA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规划要求,QAA应以公众可以理解的方式来介绍和讨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标准。QAA的出版物应向不同的读者(包括学生、未来的学生以及对此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开放并提供相关帮助。QAA应积极努力在判断大学和学院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上取得进展。此外,QAA要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引导政策发展,并促进公开讨论的开展。

二、九个工作重点[3]

为了更好地开展具体工作,更好地实现目标,以《2011-2014年战略规划》制定的战略目标为依据,QAA于2011年9月27日了《2011-2012年度计划》,确立了新一年度的9个工作重点,每个工作重点都有具体的战略目标指向、工作项目、工作评价指标,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

(一)工作重点一

此工作重点针对1、3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继续进行具有权威性的评估,并且逐步采用能够更好地迎合学生、院校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的评估方法。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在英格兰和北爱尔兰实行新的院校审查方法;②在英格兰、北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实施评估项目;③确保各院校的行动计划得以实施,使它们能够根据得以确认的关注点和建议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④基于存在的协同有效性和通用性,考虑不同评估方法之间的集合范围,以开发评估英格兰高等继续教育的新方法,并安排合作性的评估,包括跨国高等教育等;⑤在全英范围内,指导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实施教育监管评估项目。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评估项目在预算内按时完成;②院校机构和评估者对评估进行积极评价;③各个院校的行动计划按时完成;④学生、院校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支持新的评估方法;⑤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评估活动中来。

(二)工作重点二

此工作重点针对1、2、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积极参与到国内或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为学生、院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推动苏格兰的质量评估工作并适时参与效果评价;②考虑威尔士高等教育管理评估的具体内容;③广泛而有效地与公务员、智囊团及公共事务领域的其他参与者进行交谈,且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包括开发质量保证中应对风险的方法等;④确保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欧洲所深刻理解,以求更广泛的国际发展。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在全英范围内,QAA继续发挥质量保障工作中心的作用;②QAA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且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取向相适应;③QAA有效地参与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公开探讨;④英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做法在国际上得到肯定。

(三)工作重点三

此工作重点针对1、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以一种对学生、院校机构、其他利益相关者及更多公众有价值的方式来传达QAA的工作。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通过各种媒体QAA的出版物和通讯,从而提供有用的公共信息,以兑现QAA对公众的承诺;②以可理解的方式公布所有关键的通讯信息,特别是评估报告;③开发和维持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公众对QAA总结、出版物和通讯的需求增加;②公众对提供有用信息的出版物和通讯给予积极的反馈;③在学生及他们的顾问中间增强QAA的作用意识。

(四)工作重点四

此工作重点针对1、3、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编写和实施“新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代码(2011年)”,增强在制定和维护标准方面的框架作用,提高质量,从而改善英国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开发和推广英国质量代码;②确保英国质量代码与评估方法相整合从而与欧洲的发展相一致;③在英国质量代码中开发公共信息的部分。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为学生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提供机会;②确保高等教育院校机构和评估者在评估过程中使用英国质量代码;③对英国质量代码后续的开发及评价工作及时做出回应。

(五)工作重点五

此工作重点针对2、3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增强QAA提供可靠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帮助高等院校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出版、宣传和推广总结性的、评估性的和主题明确的报告,以增强提供可靠资源和服务的能力;②继续增加主题项目和出版物。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对QAA所提供的服务、出版物及各种资料的需求不断增长;②QAA的努力在实践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其他证明。

(六)工作重点六

此工作重点针对1、3、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对公众关心的任何有关高等教育标准和质量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解决。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根据已的程序安排、时间表及有关标准进行有关询问及调查研究;②就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报告,最后整理到年度报告中。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在预算内按时完成有关调查;②按时调查报告且要能够应对各种质疑;③对于学生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要有更强的意识。

(七)工作重点七

此工作重点针对1、2、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检查QAA所提供的服务范围是否足够支持当今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格局――继续教育学院和私立教育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扩展作用。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需求随时检查QAA的“学位授予资格与大学头衔”条件标准(Degree-Awarding Powers and University Title Criteria),详细审查标准应用情况并向政府提出建议;②不断更新QAA高等教育准入认可方案的管理和财务状况,包括准入认可机构审查和授权工作的安排;③必要时检查组织管理和捐献工作;④确保QAA拥有适当的结构和系统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⑤在全英范围内对私立高等教育开展教育监管工作。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②管理工作的不断进行,“学位授予资格与大学头衔”条件标准以及高等教育准入方案的持续更新。

(八)工作重点八

此工作重点针对2、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积极加强、扩展QAA的外部关系,在国内外寻找有影响力的并认可QAA在质量保障方面所作承诺的合作伙伴。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评估与目前国内外合作伙伴合作的有效性;②开展或评估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及所参与的一些国际战略和活动;③增强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协同增效效应。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邀请QAA参加共同活动的组织数量和范围的增长;②与利益相关者合作战略及最新的国际战略的实施;③作为英国、欧洲甚至全世界质量保障的关键组织,QAA得到广泛认可。

(九)工作重点九

此工作重点旨在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巩固所有的工作,以实现QAA的组织目标。工作内容是管理QAA的资源,充分拓展资金收入的来源渠道,以保证其能够提供持续性的全面服务,尽可能地实现资金的价值。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实行QAA“绩效管理制度”和“单一平等计划”;②完成过程反思与组织变革计划,为雇员成功实现转变提供支持;③完善QAA信息管理系统以支持新的评估方法的应用,公共信息的提供及最佳实践经验的共享;④采取适当的方式拓展新的收入来源,包括在全英范围内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实施教育监管等;⑤根据财务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QAA资源管理方式。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QAA更好地实现了资金的价值;②第三方收入来源得到扩展;③通过外部审计获得了积极的反馈。

三、评价与思考

战略规划始终是QAA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相继完成《2003-2005年战略规划》及《2006-2011年战略规划》之后,QAA又制定了新的《2011-2014年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对于指导阶段性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其把握方向的行动指南。《2011-2014年战略规划》与先前的规划相比内容较少但简洁明了,体现了QAA更加注重战略规划的实效性及实际指导意义。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是这一阶段所有工作所要实现的预期成果。《2011-2014年战略规划》中制定了四个战略目标,从学生、高等院校、社会公众、国内、国际等角度阐明了其要实现的目标。与2006-2011年的战略规划确立的九大战略目标相比,在具体内容上,2011-2014年战略目标更加简练、注重相关内容的整合与提炼;在目标角度上,总体上同样是学生、高等院校、社会公众、国内、国际等方面;在改革与发展趋势上,可以体现出更加注重学生的权益、更加注重强调QAA在推动英国高等教育进步上的作用,更加注重应对国际化的挑战等趋势。[4]

战略规划只是阶段性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还要体现在年度计划上。依据《2011-2014年战略规划》中提出的4项战略目标,QAA制定了《2011-2012年度计划》,计划确立了2011-2012年度的九个工作重点,涉及评估及评估方法、优质服务、工作信息传达、标准制定与维护、提供服务的能力、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提供更多元更全面的服务、寻找合作伙伴扩展外部关系、确保资金支持等方面。涉及内容广,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方方面面提供支持,是QAA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每一项工作重点都有具体的工作项目计划,将工作进行分解、细化,便于工作的实际开展,这是QAA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项工作重点都有具体的评价指标,这是判断工作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是QAA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一项工作重点都有具体的战略目标指向,即开展这项工作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QAA工作顺利开展的方向指南。工作重点确定的依据是战略目标,工作的开展又有具体的目标指向,一方面,战略目标对工作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工作顺利开展又可以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进而推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依然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评估的主要工作,没有第三方的介入。评估工作的形式化、低效化等问题更是受到了质疑。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方面我国与英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体制差别较大,但英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重保障机制建设、重战略规划、重基于战略目标的工作计划等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俞佳君.英国QAA的建立与发展――兼论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J].煤炭高等教育,2008(11).

[2]QAA. Strategy 2011-14[EB/OL]. (2011-9-23)[2011-11-18]. 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AndGuidance/Documents/Strategy2011-14.pdf.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效率;社会哲学

高等教育日益显现出教育效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等发生冲突,引发了学术界对如何衡量及实现高等教育效率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这些冲突的产生在于对高等教育效率认识的简单化和窄化,解决这些冲突有赖于对高等教育效率内涵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一、高等教育效率的结构形式

社会哲学认为,任何一项人类活动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但人类活动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要与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对某项人类活动的认识就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自身的运行方式、活动范围及活动效果等;二是活动与其所在的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产生的作用等。这样,人类活动的效率也就要考察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活动的自身效率;二是人类活动的社会效率。就自身效率看,人类活动是一种利用资源,经过生产活动形成产品,并对这些产品进行消费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因而将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效率称为经济效率,就自身与外部效率看,人类活动对社会影响的情况即被称为社会效率。因此,社会哲学把人类活动的效率归结为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的双层结构,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可或缺。由此,作为人类活动的高等教育,其效率势必同样存在着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两种结构形式。

1.高等教育经济效率

高等教育经济效率是高等教育效率的第一层次,体现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高校活动将投入(资金与人员等)转化为产出(培养的学生、提供的服务等)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短时间内以少的投入形成更多的产品就能达成高效率。因为根据社会哲学理论,效率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物品或劳务的质量和数量;二是生产者以最低限度的投入或成本获取最大的劳动成果;三是这种物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或群体需要的满足和促进程度[1]。前两者指明了效率的时间要求和投人与产出关系的要求。而第三个要素则揭示了效率对产品与消费群体需求关系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产品能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相促进,那么活动的效率就会较高;反之,则是生产越多越低效。因此,高等教育效率还要包括其内部系统产生的产品与外部需求的关系。据此,可将高等教育经济效率分为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内部效率。是指通过系统内部的优化实现资源的最佳使用。高等教育的内部运行系统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种类、形式的组合调整,课程、方法的选择,教学技术的改进,管理控制等。改变内部效率的方法很多,如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例,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图书设备的使用率,改变高等教育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组合,调整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二是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率。社会是高等教育消费者的集合,因此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率指高等教育在一定的投入下,其产出(培养的学生、提供的服务)对社会需要(人才、技术)的满足状况。高等教育内部效率与外部效率存在着三种关系:内部效率低,外部效率低;内部效率高,外部效率高;外部效率高,内部效率低。内部效率是外部效率的基础,高等教育不能良好运行,没有较高的内部效率。必定会无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外部效率是内部效率的方向,高等教育如果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要,内部效率无论多高也毫无意义。这也许是“一种高等教育体系可能有很高的内部效率,但其外部效率很低”的原因[2]。可见,无序地追求内部效率会偏离社会现实需要。萨缪尔森在反思人类劳动效率提高而社会却并没有因此获益时提问到:“人并不能仅仅靠效率而活着,我们应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要有效率?为谁而有效率?”[1]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对高等教育效率的思考。

2.高等教育社会效率

高等教育社会效率是高等教育效率的第二层次,体现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状况。高等教育社会效率不仅包括有形的经济收益,也包括难于平衡和评估的政治、文化和道德等无形的收益。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率包括多个方面,鉴于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学术界探讨较多,在此只以高等教育对政治和文化道德的作用来分析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率。

首先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这里暂称为政治效率。大学不单纯是探究高深知识的场所,更是促进社会融合,实现阶层流动,发展民主与公平的摇篮。“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更伟大得多叫刘。在社会客观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下,大学为人们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其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改善人的生存状况,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以教育的公映并促进社会公平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教育民主、公平的水平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其次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道德的作用,这里暂称为文化、道德效率。大学承担着引起社会观念与伦理道德的变化,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从而提高社会文明的层次,规范社会发展的使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的‘创造源’、‘人才库’、‘孵化器’,同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还具有引导社会发展、成为社会精神领域的‘思想库’和‘灵魂’,成为社会进步的灯塔的功能”[4]。恰如英国教育家纽曼所言;“大学并不满足于培养出评论家、科学实验者,经济学家或工程师,尽管大学需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但是大学训练时达到了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真正的目标”[5]。正是这些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效益,使大学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常生常青,保持永恒的生命力。总之,高等教育社会效率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得更为基本和重要的尺度,失去了对社会效率的追求,大学将是无本之木,难以持久生存。

可见,高等教育作为承系社会各方面期望的复合体,其效率具有双层结构和多样化特征。一方面,高等教育效率既包括作为第一层次存在的自身活动的经济效率,还包括作为第二层次存在的对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产生作用的社会效率,经济效率是基础,但并不是经济效率高,就有高的高等教育效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本身又包括具体的内容,它们同样是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所不可忽略的。高等教育效率是一个统一体,其效率追求与评价不能缺少经济、政治、文化等任何一项内容,如果仅把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率或政治效率当作其收益的全部,而忽视其他效率,则是人为地缩小了高等教育效率的内涵,抹煞了高等教育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效率”一词由经济领域引来,由此造成了对“高等教育效率”理解和应用的狭义化和经济取向,导致了高等教育在实践中的偏颇,加深了高等教育效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公平等同题的冲突。

1.内部效率提高的同时对外部效率的忽视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领域对效率的典型认识是:“效率是就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而言”,“高等教育的效率提高与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样,其基本途径是降低成本”[6]。在这种认识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不断进行系统内的改革,调整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素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等,教育系统呈现出日臻完善的局面。而与此相对,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降格使用的“教育过度”问题;一些生产领域人才供应不足的“教育不足”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发展在提高内部效率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外部效率因素,不顾社会的需求情况,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形成人才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脱节。其结果是高等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率。

2.偏重经济效率,教育民主、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一段时间以来,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看得见的“拉动”作用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效率的焦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抓大放小”成为人们考虑高等教育决策时实际遵循的原则。这一策略在一定时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兼顾’成为一个很软的概念,往往意味着可以‘不顾’。因此,这一口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强势的经济主义成为教育发展的主导价值,‘效率优先’成为不容置疑’的:硬道理’,导致教育公平价值的旁落,在教育决策中失去了应有的位置”[7]。在实际操作中,助学贷款制度远远落后于收费制度,奖学金数额杯水车薪,导致一些学生因为经济问题失去进入大学的机会。同时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民办院校等,在“放小”的处境下如履薄冰,缺乏保障,面对不公平竞争,其生存境况十分困难。历史证明,经济效率的提高并不能自动促进民主、公平的发展。从长远看,教育民主与公平发展的滞后必定影响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认同,致使自身发展的失调,其经济效率也不可能长久。

3.文化、道德效率的缺失

文化道德效率主要通过两方面活动实现:一是高校通过培养拥有自由精神、汲取古今思想精华的人更广泛地传播先进的道德文化;一是高校直接参与社会文化、道德活动,利用学校的图书、教师等资源直接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反观现实会发现当前高校的这两种活动都处于失效状态。在追求经济效率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实际目标指向了“经济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校和学生的首要目标;毕业后能够胜任具体工作,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是评价学生学业成败的标准;大学高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却无所作为;高等教育自身更多地是把社会参与作为发展经济的直接手段;理工科、管理学科与社会联系密切,因为他们可以帮助工厂、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培训,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往往封闭在学校内。文化道德成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奢侈品”,高校将会因此而缺少发展的底蕴。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效率的内在性质,这种多样化效率的实现也是高等教育持久稳定发展的基础。把高等教育效率简单化、窄化将会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陷入困境。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实质上正是对高等教育多种效率的追求。为此,必须转变高等教育效率观,促进高等教育多方面效率的协调与实现。

三、高等教育全面效率的实现

1.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实现高等教育多方面的效率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入的全面自由发展。偏离了这个规定,就改变了教育的性质。因而高等教育各方面的效率追求都必须服从于培养人这一基本职责。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必定关注社会的发展,保证学生在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得到发展。它将以合理的教育结构,适度的规模和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方式,根据社会的需要传授给学生生活需要的知识,使更多有才华的人不会因外部原因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学生领会人类思想的精华,形成崇高的精神情操,发展多方面的兴趣。这样,高等教育的多方面效率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促进人的发展是统一高等教育效率的核心。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出现偏颇一定程度上与高等教育过于经济化,忽视人有关。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回归到教育原点上,切实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

2.变一维思维方式为多维思维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一元论思维方式,对事物存在着非此即彼的分析习惯,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将高等教育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大学参与政治的情况来评价大学,大学的其他价值都被忽略了。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上升到统治地位,高等教育越来越被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部门,培养专业人员,参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建设是人们考虑大学效果的唯一标准。社会的发展证明了一元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它使人们不能全面认识事物,采取简单化的行为方式,不利于事物的协调发展。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不单单是政治或经济活动,它具有多种价值,高等教育的活动要体现多方面的效率。

首先,在教育对象上,要把人视为全面的人,而不是单一的“经济人”或“政治人”。其次,在教育效率观上,要全面认识高等教育效率的多样化存在,既要考察内部效率又要考察外部效率,既重经济效率又重社会效率。第三,在时间维度上,要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考虑以前的基础、现实的发展状况和将来的要求,不可重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恶化,后改进”的现象。

3.营造市场、政府、高校协调互动的环境

公众能否形成多元的思维方式,高等教育能否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多方面的效率,取决于社会能否形成一个有利于多方面力量相平衡的环境。市场、政府、高校是社会的三个基本力量,这种平衡环境的形成有赖于三者的协调互动。具体需要三方面的条件。其一,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是社会发展的灵敏反应器,是公众需求的晴雨表,健全的市场会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向高校提供社会需求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信息,使高校及时调整教育结构、规模和计划,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把多种效率追求相统一。因此,要实现高等教育多方面效率必须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其二,政府规划与调节。市场不是万能的,它能够反映当前信息,却难以预示未来发展;它强调竞争,却对弱势力量不加关注;它显示“热点”,却使人们忽略同样重要的“冷门”。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也应该指出,政府作用的方式和范围不应是对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直接控制,其主要的职责是制定宏观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其三,高校自我规范,自我发展。高校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性,把培养人作为核心,确定其基本的教育指向。这也就意味着高校要有自主性,能够自主发展,而不是政府或经济的附属部门,应该主动参与市场,回应政府部门的调控。

[参考文献]

[1]史瑞杰.效率与公平:社会哲学的分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9.

[2]唐玉光,高等教育政策的效率目标[J].高等教育研究,1998,(4):33.

[3]J.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71.

[4]彭泽平.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J).扛苏高教,2003,(5):29.

[5]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I.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797.

篇3

关键词:世界高等教育;经济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

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各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高等教育规模速度的持续增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近40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60年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300万人,1970年增至2800万人;1980年达到4600万人,L匕1970年增加了64%;1990年为6500万人,是1980年的l,41倍;2000年猛增到7900万人,是1990年的1.22倍。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9700万人,2025年达到l亿人。['''']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8.1%,其次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为7.2%,南亚和西亚地区为6.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5,1%,中欧和东欧地区为5,0%,北美和西欧地区低于1.9%。高校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北美和西欧地区从1991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70%,同期,中欧和东欧从33%上升到54%,拉丁美洲从17%上升到2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从7%上升到23%。1995一2004年,OECD国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和希腊的高校学生数增长了一倍多,智利、斯洛伐克、墨西哥和韩国增长了50%-100%,仅有西班牙的高等教育绝对学生数是负增长。[2]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资料,把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称为“超大型体系”。虽然2002一2003年度全世界高等教育巨型国家仅比1995年增加了2个,但是中国大陆、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被兰乌克兰等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其中波兰2001一2002年度比1995年增长了1.5倍,中国大陆、巴西和印度增长了0,8倍,墨西哥和伊朗增长了0,5倍。[3]在2002一2003年度被列入统计的207个国家或地区中,已有95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或超过巧%(见表l)。

世界银行的专家分析认为,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包括:二战后政治和社会的民主化;公立高等教育部门的发展;白领阶层持续增长的需求;新兴工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和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的需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广泛

2.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近10余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趋势,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综合大学或国立大学的作用日渐突出,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己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大学作为一支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许多国家和高等院校本身都已经或者正在对高等院校的结构、形式,以及教学、培训和学习方法进行深刻的改革:一是非传统大学的发展和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如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的传统大学的替代性机构,促进了非传统大学的发展。二是私立教育机构的发展。由于高等教育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公共资源有限,使得私立高等教育在许多国家蓬勃发展。三是新型的学习和传授方式更加多元化。远程教育、网上学习等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学生入学,也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几乎世界各地区的高等教育都趋向多样化。〔5]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珍视悠久传统的大学对这一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触,但从总体上说,世界高等教育已在较短时期内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改革,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此外,大多数国家学生群体的社会经济背景种族和前期教育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当前,高等教育机构吸纳了大量非传统的学生,“这些不是直接从中学毕业的学生,其性别社会经济状况和种族背景可能既非来自主流社会群体,也可能不在全日制、以课堂为基础的模式中学习川“〕。这种多样化反映了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及随之而来的大发展的社会需求。

导致高等教育这一变革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以下诸因素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方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因而高等教育必须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对象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全民终身教育的需要。其次,劳务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化的趋势,在新的专业技术与管理领域和新的环境中提供培训。再次,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各种职能与需要中的应用得到不断提高。最后,由于公共高等教育经费锐减,从而迫使高等院校设计效益更高的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手段。

3.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的多元化

在传统观念中,高等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publicg。。d),政府应承担其费用。但随着世界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高等教育资金短缺是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普遍面对的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迅猛增加,高等教育的费用变得越来越昂贵,而国家的实际财政拨款却无法以相应的幅度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性高等教育经费相对短缺和高等教育公共开支的明显倒退。[7〕为应对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而生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金推行教育成本分担等举措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l)加大政府投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近一倍,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投入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到2006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大约是2.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8〕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例,在截至2002一2003年度的5年中,无论是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百分比,还是高等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教育公共经常总开支的百分比,巴西、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巴巴多斯乌拉圭等国高等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教育公共经常总开支的百分比一直保持20%以上。[9]

(2)吸纳社会资金。在一些国家,高等院校通过针对一定的政策目标组织实施项目,如引入创新课程、改进管理实践增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得到相当数量的公共资金。以项目为基础的定向拨款往往通过竞争或对项目书个别评估的方式进行;分配给高等院校的重大资金项目更体现出以产出效果为导向。在许多国家,给高等学校公共资金的拨款方案与学生毕业率相联系;科研基金也往往更多地通过竞争程序而不是一揽子的定向拨款给某个具体项目。。

(3)收取学费。近年来,不少国家通过收费和增加学费以增加学校的财政来源,还有的通过科研商业化和机构设施与人员使用的商业化,进一步调动起私人资源。1995一004年,OECD有16个国家(除了捷克爱尔兰、日本和西班牙之外)的家庭和个人用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从35%上升到53%)意大利(从17%上升到31%)、墨西哥(从23%上升到31%)葡萄牙(从4%上升到14%)、斯洛伐克(从5%上升到19%)、英国(从20%上升到30%)和智利(从75%上升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及其家庭在为高等教育支付更多的费用。[川据有关资料,美国高校采取多元化的经费投资体制,一般从以下途径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办学经费:免税政策联邦政府拨款洲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捐款学费收入大学基金收益洛类基金会资助吸收留学生或海外办学提供社会服务和产学结合校内附属事业等。

4,高等教育绩效责任日益被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质量保证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美国制订了明确的高校分类标准;英国还成立了“质量保证署”,通过加强评估与监督,全面提高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学术标准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而韩国通过兴办实验大学,推行“中期淘汰”少毕业定额制”,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有证据表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并不仅仅限于精英主义的教育质量加上严格的程序管理规章,高等教育的扩张还引出了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数额和方向问题。高等教育的社会利益使成本增长合法化,也相应地基本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由于公共资金有限性加大了政府的压力,而削减预算和紧缩管理也必然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产品。此外,日益增长的市场压力也更加要求加强高等教育的绩效责任[''''4],例如在美国,家长和学生抵制大幅度提高学费,要求高等教育机构进一步加强质量绩效责任和成本核算,高等教育日益受消费者驱动。

5,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在1929一1969年的40年间,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1906一1952年通过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增长了17.5倍,进而确立了经济规模第一的地位。韩国从1963一199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1995年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日本现代化比英国晚200年,比美国晚100年,但经过100年的努力,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二经济大国,1990年,人均GDP超过美国。巴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0一2000年,巴西GDP从2350亿美元增长到5955亿美元,增长1.5倍,已列入中上收入国家。印度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向中东石油国家输出了100万名工程师教师和医生,并有数万人受聘于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每年获取上百亿美元的高级劳务外汇收入,还争取到大量国际组织的援款,促进了印度经济发展。印度经济近10年保持6.5%的平均增长率,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软件出口额仅次于美国。[''''5]另据2006年5月H日英国BBC广播公司报道:英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在四年之内增加了100亿英镑并且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450亿英镑,比飞机制造业和制药业还要多。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教育和人才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往那种靠政府为主出资办教育,或者由全日制正规学校独揽教育职能的格局,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发展新的办学形式,如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以及跨国界联合办学等。可以预见,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将或早或晚地出现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中等教育的普及社会的普遍公正,以及全民终身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高等教育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此外,开放式学习方法,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为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为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普及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接受某些形式的高等教育或中学后教育,意味着扩大每个公民获得高级培训技能和知识的机会;其普及方式往往很新颖,而且会日益多样化。[16]

2,高等教育社会化功能愈加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其在不同领域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包括决策咨询的智囊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作用,乃至直接为社区建设和不同人群提供各种服务,使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创新,更新和完善教育形态,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树立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全面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自觉性和前瞻能力。3.高等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当今世界科学「〕类已多达两千多种,人类科学知识每3一5年增加一倍,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这意味着大学生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必然产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因此,大学毕业不再是个人受教育的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接受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将贯穿以后的生涯。目前,在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发展到相当普遍,颇见成效的水平,其中日本在举国上下提倡终身学习和体制建设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沿。L''''7]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这一深刻的变革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愿望的变化。多样化和灵活性也意味着学校将具有下述能力:迅速满足甚至预测新需求的能力,使结构灵活多变的能力,改变录取标准以考虑职业生活经验的能力。而开放式学习方法、远距离教学,以及信息和传播技术等,均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实践终身教育的可能性。

4,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国际化

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由于知识具有普遍性,因而知识的深化发展和传播使学术生活和学校科学协会及学生组织具有了国际特征。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内容世界化、交换办学经验、交换情报资料、参与世界学术活动和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交换学者和互派留学生、国际互联网(Intemet)的建立等方面。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将有助于缩小国家之间她区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

5,高等学校与企业界密切合作传统大学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具备了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但是长期以来它们总是坚守自己的学术堡垒,与企业界少有联系。可是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把高等学校推到新的科技革命的前沿,承担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的任务;另一方面国家支撑的教育经费却在不断地减少。因此从1981年开始,英国的大学率先扔掉“反商业”的观点,积极与企业界联系。如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沃里克大学,先后建立了沃里克制造业集团、工商管理硕士和行政官员训练课程会议中心、沃里克科学园区等单位,创收大量资金,同时学科得到很大发展,成为“英国最受人欢迎的大学之一”。法国美国等国的大学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加强了与企业界的联系。法国1989年的《高等教育法》强调大学要重视把科研转变为生产力,政府鼓励大学面向社会,通过提供科技服务满足工业界的需要。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在1986年提出了《重建伙伴关系》的报告,指出美国要重建大学与工业相互关系;在这个思想推动下,国家基金会在大学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ERC)o[''''9]正是由于大学积极与企业联系,出现了教育机构(尤其是科技人才密集的名牌大学)对产业活动的主动介入校办科技型企业的兴起对学校品牌和收益的主动追求教育界“产业意识”的觉醒和“企业家精神”的增强。这不仅开拓了高等教育的财源,同时拓展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促进了大学的发展。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要从1997年的785.7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1500万人,接近翻一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1.树立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当前,激烈的世界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在高技术和创新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上,这归根结底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同时,我国人口总量和巧一64岁劳动年龄人口均居世界第一,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由于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结构重心偏低,总人力资本仅相当于美国的44.3%,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国以及日本肺国等国家。[20]因此,我们必须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与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确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宏伟发展目标。

2.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高等学校应当向一切智力上合格的求学者平等开放。这要求我们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做法,深化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发展私立高等教育,鼓励校企合作冲外合作办学,兴办独立学院等手段充分挖掘高等教育资源,提高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同时要求我们推进教学改革,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使高等教育的供给内容洪给方式洪给时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3.构筑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现在,从政府到各高等学校已开始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特别是在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在2010年前后,我国将有一两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然而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保证教育质量虽有促进作用,但如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高校,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标准来评估职业学院,未免使这些院校无所适从,不利于各高校的定位,更不利于办出特色。因此,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要根据培养目标,为不同类型高校制订出不同的质量标准,保障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4,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借鉴世界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l)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切实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9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2)明确政府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3)加强捐资助学的制度建设,提高捐赠收入的比例,如建立法规使捐款者在经济和名誉上得到双重回报。(4)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大学募捐,努力争取世界资金投入。(5)鼓励创办中外合作大学,广泛接纳海外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和建立联办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大学分院,争取更多的用于高等教育的世界银行贷款。

5,逐步建立“创业教育”新模式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培养大批具有自我创业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受教育者,就必须实现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使受教育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就业、守业、敬业和乐业,而是善于和乐于创业。为此,高校首先要树立公民教育的思想,就是把从小学到大学的服从、顺从、依从和盲从教育转变为自主、自立、自信和自强的教育上来。其次要更新旧的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镇鸭式教育背诵式教育和保姆式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教育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准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在各种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中,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健康、自主地发展,形成其自身的人格、品质次化涵养,从而真正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性魔争力和发展潜力。

篇4

英文名称:Higher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6168

国内刊号:31-104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5

英文名称:Meitan Higher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煤炭教育协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徐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8154

国内刊号:32-1365/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6

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四大特点

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韩民认为,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讲,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本跨过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阶段,至于下一个阶段到底会呈现出什么特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思考。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刘林也持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正进入一个新阶段,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市场的供求关系现在趋于稳定。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新的平缓时期。而且,今年全国高考考生数量首次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

第二,学校数量基本稳定。我国民办高校从最早的一两所,发展到现在大约320所。这个规模不会有大的变动。民办大学发展是市场的产物,市场需求决定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民办大学将转向对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制度环境趋于稳定。除了管理模式和税收问题外,民办大学的性质也要非企业法人化,今后要转向事业单位。

第四,新的市场规则正在形成。民办大学过去商业模式的宣传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变化,公信力、“软实力”因素逐渐影响生源,新的市场规则正在形成。

“民办教育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关口,竞争的内容、发展的模式、发展的重点可能都要认真地去思考、反思。”北京吉利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李延成说。

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应公平竞争

毋庸讳言,我国民办大学得到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依靠游离于公立大学之外的充足的生源市场。可是,随着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加上适龄就学人口的下降,民办大学的发展已逐渐面临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民办大学唯有在质量和特色上有所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认为,民办大学要提高质量,首先必须让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公平竞争,包括在评估、本科设立、研究生设立等方面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像很多国家那样,虽然投入是民办大学自己的,但是国家要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包括有法律保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周南照认为,民办大学要发展,必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从理念、法律、政策上充分界定民办(私立)学校是一种社会公益;二是要为民办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建立更完善的法律保障;三是转变政府职能,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更有利的政策环境。

邻国民办大学的三大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姜英敏认为,我国民办大学可以从韩国、日本民办(私立)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三方面的启示。

首先,民办大学的发展都是要建立在特色基础之上。日本、韩国的私立大学规模差别很大,其中有的私立大学规模很小,却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有稳定的生源,学生就业去向明确。

其次,在管理方面,明确区分营利和非营利性质。如果是营利的话,它就完全按照企业运行的管理规律来办。如果是非营利的话,则按照非营利法人的管理来进行管理,这种明确的划分使得日本、韩国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有法可依、有法可管的情况下办出自己的特色。

最后,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以后,日本、韩国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一般是与市场紧密相连。这使得民办大学能够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确立自身的特色,找到前进的方向,能够与公立大学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促进关系。

内容摘要: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姜英敏认为,我国民办大学可以从韩国、日本民办(私立)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三方面的启示。

篇7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各个产业的投资额度逐渐扩大,导致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上的投入更加地捉襟见肘。而从高等教育的供给方来看,由于大学无法得到国家划拨的足额经费,科研难以取得进展,师资力量流失,导致生源外流。更有甚者,学校因为无法获得充足的经费,而对学生滥收费,又进一步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从需求方来看,由于高校收费越来越高,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消费者收入并未同步增长,造成普通家庭的负担过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与普及,其成本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成本的不断上升,也引起家长们的质疑。因此,研究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

教育应该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但高等教育与一般的准公共物品相比较而言,又是有所区别的,一方面,高等教育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可以使其职业和社会地位得以改善,教育的价值主要为受教育者本人或家庭所获得;另一方面,对政府来说,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素质而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可以为国家带来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繁荣。所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不仅可以给个人带来利益,而且还能为社会带来利益。鉴于个人获得教育服务对于国家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而不获得教育服务对于国家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性,它可以部分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部分由政府提供。因此,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分担与补偿高等教育成本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伴随着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我国在1982年开始高等教育补偿方式的变革,将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应用于现实,确定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政府、个人和社会。

(一)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

区分教育产品的提供和生产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国内外经验和历史经验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可以远远大于人们对其支付能力所能够承受的程度。在这方面政府有许多方式,如可以使用公共资金购买来自私人部门的教育服务。但各国的情况是多种多样,许多国家都实行混合教育体系,即同时存在着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借鉴国外的经验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应该考虑以下两方面:

1、继续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发展教育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首先,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保证高等教育的供给水平。从经济学的观点上看,教育属于一种对个人和社会有益处的准公共产品,因此不能够像一般商品一样,完全由市场来提供,需要政府和市场双边来提供,并且以政府提供为主。因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提供市场所不能够提供的,或者是市场供给不足的公共产品。而教育是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事业。如果完全靠市场来提供,那么全社会的教育供给将低于对社会利益最大的供给水平。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教育服务,教育应该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其次,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如果教育完全市场化就意味着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学费,学生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教育服务,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将会减少甚至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因为现在高等学校的年平均成本在10000元以上,即使按成本收费,贫困阶层的子女也无法负担如此高的学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是一个客观事实,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不断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才有可能避免引起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教育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国家的税收来源。

第三,政府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能有效地保障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来看,例如日本,表面上国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远较私立大学低,但日本著名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国立大学,许多重要科研设施也集中在国立大学。

2、推动私立学校的发展,扩大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选择权

教育既然是一种准公共物品,那么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它也可以部分由市场提供。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来源于产业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积累的规律又依赖于一个国家科研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的私人产品属性日益突出,因而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工作。高等教育与此相类似,随着人力资本投资回报越来越显著,其私有产品的一面就非常明显了。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顺从这一变化,在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时,着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过了持续高速增长的20年。但是,增长的方式是粗放型的。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五大制度改革,增强了人们由于谨慎预期而导致的储蓄倾向。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教育支出是在当前中国独生子女情况下人们储蓄的主要目的。因此,发展私立学校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家庭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并通过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第三,我国市场经济在很多方面都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惟独教育方面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资源的数量,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升学竞争激烈。为此也应引入民办教育参与竞争,采取多种形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使教育“市场”达到供求平衡。

第四,民办高教具有能直接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的社会功能。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学校都为数甚多,日本、泰国、菲律宾与美国等国家都是如此。例如泰国,因政府财力有限,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积极鼓励民间投资高等教育,目前私立高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国立大学,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教育作为传播与创造知识的主要形式,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在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可以迈出更大步伐"。

(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

高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是广受欢迎的,而公共收入显然短缺,对这些短缺的公共收入又存在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这些都意味着成本分担将是今后的一个目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受益日益多元化,因此,高等教育成本就必须由受益各方分担。为体现经济公平原则,就应该根据高等教育受益各方获取收益的大小来分担教育成本。只有实现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合理分担与补偿成本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1、政府是高等教育成本主要分担者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政府对它的投资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收益。据统计,从1900年到1959年的60年间,美国对投资效果所作的比较是:物质资本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增加了3.5倍,而教育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增加了17.5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国家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从国外教育投入来看,各国政府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1995年3月,泰国政府根据"私立教育投资援助计划",为私立高校设立了400亿泰铢(17亿多美元)的发展基金和奖学金贷款。在澳洲,尽管允许私人或企业投资教育,但是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仍然是联邦和各州政府。在美国,公立学校的经费一半以上来源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尤其是州政府。我国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是按照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来分配的,也是根据各级政府的教育责任来分配的。中央政府的教育经费主要分配给中央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以及对落后地区进行专项补助拨款。省级政府的教育经费主要分配给省级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少量的中小学。省级以下政府的教育经费主要分配给他们举办的中小学。

2、受教育者个人分担

受教育者个人应该是高等教育成本的重要补偿者。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私人性质,个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进自身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其未来的预期收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国民收入日益向个人倾斜,为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提供了可行性。另外,据中国教育收益率调查统计数据情况看,1996年城市劳动力劳动报酬的收入水平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程度呈正比例变化。基本上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年平均劳动报酬收入越高,特别是高等教育给劳动者带来的收入优势更加明显。不仅如此,高等教育还能使受教育者得到某些非经济利益。例如:他们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子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会直接或间接受益等等。这就说明了高等教育具有投资性质,能够为受教育者个人带来较高的未来收益。因此,从权益与义务对等这一公平的角度看,受教育者个人应该补偿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根据国外经验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个人负担的教育成本比重将逐渐增加,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

篇8

一、芬兰高等教育评估概述

芬兰的高等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在给高等教育机构以更大的自主权的同时,要求高等教育机构以优良的教育质量换取政府的信任。为了监督和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1995年底,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简称FINHEEC)应运而生[2]。时至今日,芬兰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宏观层面,由教育部进行国家教育战略规划对教育质量问题的政策引导;在中观层面,由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进行外部评估与审核;在微观层面,由各高等院校自己建立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是独立于高等教育行政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组织,由国家教育部任命12名代表组成,其中5人来自大学,3人来自技术学院,2人来自工商贸易界,另外2人则是学生。

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的目的是提高各高等院校进行自我评估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向外界公布评估的结果,让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及受教育者了解高等学校在质量方面的信息,从而最终达到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的目的。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本着独立、互动、透明、多样化、专家鉴定、注重效果的工作原则[3],负责问题评估、提供支持、学院认证、课程评估、认证服务、理论研究、评选评优、数据处理、国际评估及其他评估十个方面的评估工作。

二、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实例

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是芬兰的最高学府,1640年创建于芬兰古都土尔库,1828年迁至首都赫尔辛基。赫尔辛基大学以其悠久的历史,秀丽古雅的建筑,丰富的藏书,一流的设备,齐备的专业,以及杰出的成就,驰名欧洲。

芬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责任主要取决于高等教育机构本身,高等教育机构有权自主决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组织、原则、方法。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相应的评估文件及材料给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继而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根据所获取的文件及材料对申请评估的机构做出科学、公正、公平、发展性的评估。

(一)评估与审核的指标

根据FINHEEC《2008-2011年审核手册》,[4]评价与审核的指标主要如表1所示:

(二)进行书面审核

2007年秋季赫尔辛基大学向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提出了申请,参与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与审核[5]。双方签署了有关协议,在FINHEEC审核访问六周之前赫尔辛基大学提供包括学校概况、质量发展和保证体系、学校的质量和管理制度、学校质量工作的SWOT分析、质量体系的发展目标等基本材料。同时,提供包含每个审计目标和分目标的用来证实质量保证体系性能的证据和样本[6]。由以上赫尔辛基大学自主向FINHEEC提供材料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机构既是评估的对象和主体,又是评估的主导。高等教育机构自行决定所提交材料的内容,然后由FINHEEC在程序上对其进行外部评估与审核。

(三)FINHEEC进校考察

2007年11月,FINHEEC进驻赫尔辛基大学对其进行为期2~5天的实地考察[7]。目的在于验证该校关于质量保障体系的材料是否真实有效,直接获得该校质量保障体系更加真实与丰富的材料。在此期间FINHEEC还对学校的管理人员、院系负责人、教职工、学生、外部利益相关者等进行了访问。

(四)形成评估报告

FINHEEC对赫尔辛基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系统评估后,形成一份翔实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的主体共分为审查的目标和标准、审查过程、院校及其质量保障体系概况、审查结果及最终结论几个部分。在报告的主体部分――审核结果方面,FINHEEC主要提出结论及改进意见。2008年2月29日赫尔辛基大学通过了评估,有效期为6年[8]。

三、思考与启示

(一)以“质”取胜:强化高等教育质量意识

芬兰是世界上人均占有大学最多的国家,但并非人人都有机会读大学。芬兰大学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每年只有三分之二的高中生能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学习。可见,芬兰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质量。同时,芬兰也通过教育立法等方式建立了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制度,使其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反观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飞越,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位列全球第一。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即认为步入大众化阶段[9]。因此,强化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努力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内外兼修: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相结合

芬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体现在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定位,自主提出适合其长足发展的质量要求。在外部评估与审核过程中,FINHEEC并非预先设定好评估模式,而是根据参评高校提供的资料,结合高等教育机构的现状与特点,选择出最有可能反映其质量保障需求的评估与审核方式。而评估是以高等院校的主动性作为质量保障的原动力。虽然芬兰教育部并未强迫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要参加FINHEEC的外部评估,但是高等教育机构为了得到外界的认可及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也会主动参与到外部的审核与评估当中,以期在高等教育竞争中保持活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