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8篇

时间:2023-02-22 12:27: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

篇1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91-01

案例是通过一个或一类例子来阐述理论、公式或道理的教学片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化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初中物理理论论述较多,我们应充分援引案例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讨论案例教学,促进合作交流

实施初中物理案例教学应该遵循新课改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互助实践,在案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展开讨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创新和探索实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创设“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或“未来能源发展趋势”讨论话题。结合已经学习的物理、生物知识,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一个主题,并鼓励学生课下展开对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相关资料的收集。课上展开辩论比赛,就如何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提出可行性建议。由讨论案例的学习过程,学生了解到科技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利与弊,提升节能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研究如何保护环境。

二、观摩案例教学,引导思考分析

观摩案例教学方式是依托一定教学方法或教师的演示过程,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析、理解,以此达到观察与模仿的目的,提升物理科学素养。教师在运用观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电流与电路》时,教师选取“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探究案例展开对串联、并联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深入了解串、并联连接方法的运用。教师运用观摩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对电流规律的分析,通过猜想构思、连接电路、实验展开、数据记录、规律总结等过程,感受和分析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观摩小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由此分析出节日用彩灯应该串联,而家用电路应该采取并联措施等。

三、模拟案例教学,激励思维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或科学道理用语言阐述比较单调,而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又不太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模拟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转变研究材料和方法,不改变研究内容和主题,展开对相同知识的研究。运用模拟教学案例,可以使得课堂教学便利化,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的应用》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关于船漂浮与潜艇上浮、下沉的演示图片;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都是利用了什么知识?继而鼓励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拟材料――可变质量的球、盐、醋、水等,展开对比模拟案例的教学。运用同样质量的球展开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球在醋中沉底,在水中悬浮,在食盐水中漂浮。另外,不同质量的球在水中也可以出现沉底、悬浮、漂浮三种情况。由学生的自主总结过程,得出浮力的基本知识F浮=ρgv排,由此得出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潜艇上浮、下沉是改变了自身的质量,而船漂浮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等于船和货物质量的知识。

四、实践案例教学,鼓励自主探究

知识的收获与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靠教师传授,需要学生真正的动手实践与反思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行动能力。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结合实践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自身智慧和集体交流与合作探讨得出的方案,制订较为完善的实践方案,由实践案例的学习过程,提升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电与磁》时,可以结合“研究电磁铁”实验展开实践案例学习。结合实验猜想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从通过电磁铁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这两个方面出发,探究改变可变因素,得出对应的结果,继而将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总的结论。由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线圈匝数一定,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磁性越强;电流一定,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能吸引的磁体(大头针)越多。通过实践案例教学,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和探究,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篇2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八年级生物备课组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和提高。

一、坚持集体备课

统一集体备课时间,学活动,统一习题和试卷,统一考核和测评的教学要求,形成统一授课目标。确定重、难点,充分发挥协作精神,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二、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

学习研究新的课程标准,研究历届考试题,明确出题的动向,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坚持课后反思。

三、学海无涯,教无止境

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备课组成员都积极学习。通过学习让备课组成员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备课组成员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网上听课、公开课等使备课组成员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和丰富了备课组成员的知识和见识、为以后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工作。

本学期,教学任务重,期中考试前完成八年级上册内容的学习,期中考试后要完成八年级下册内容的教学任务,虽说教学任务重,但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同时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了“自制酸奶”、“自制泡菜”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公开课是对我们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验

全组教师探讨、交流,完成公开课的备课工作,听取其他教师的建议,最后整合形成自己风格的教案、课件。讲课后,我们认真参加听评课,这样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六、积极组织、参加教研工作

积极组织集备组成员参加本校生物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并组织教师听取校内本组公开课和组内其他教师的课。

七、反思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篇3

关键词 高效课堂设置疑问、自主学习、实验制作、联系实际、课堂游戏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有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题、创新的思维、忠恳的建议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对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提高课堂的高效快捷,有很大的作用。

以下结合一些课堂实例,谈一谈笔者的思考和感悟。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悬疑性、诱导性的问题情境,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吸引注意力,驱动学生以最佳状态主动探究学习内容。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精彩片断。然后设问:为什么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却销声匿迹了呢?从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芸芸众生着的200多万种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力量推动生物不断地进化呢?由此引出本节探究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明辨是非,释疑解惑。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教少学多。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活动、合作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一节教学中,教师给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比较三者的不同。学生们相互讨论,新手绘制表格,列出具体的几项内容,逐一比较。学生设计表格如下:

学生设计的表格比我想像的还要全面,还要系统。只有学生亲自思考、亲自总结过的内容,理解才会更深刻,记忆才会更长久。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的发展。

三、实验制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实验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而且科学探究的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会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饲养和观察蚯蚓》一节中,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时,某些实验小组常会得出与教材上相反的结论:即蚯蚓在光滑的玻璃表面上爬得比在粗糙的纸板上快。而且把玻璃板垂直于地面,蚯蚓也能在上面爬行,很少会出现像预期那样滑落下来。为什么会有两种结论?学生们潜心探究,发现如果往玻璃板和纸板上喷水,使纸板蓄有一定量的水,这样既保持了蚯蚓的体表湿润,实验结果的正确率又大大提高了。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们分析前后结果不同的原因。学生分析认为,干的纸板因表面干燥而使蚯蚓运动异常,当水浸透了纸板,让蚯蚓在湿润的纸板上爬行,似在潮湿的土壤上爬行一样。这样使蚯蚓的刚毛发挥了威力,使实验的成功率有了保证。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扩展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无形中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四、联系实际,高效课堂走进生活

作为生物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科学高效的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以致用,还生物学教学应有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教学中,可以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食物中有哪几种营养物质?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应该多补充哪几种营养?身体如果缺乏蛋白质会表现出什么症状?缺乏钙、磷、铁等无机盐呢?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的症状呢?有的同学经常患口角炎,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已经缺乏部分营养了,应该怎样补充呢?等等这些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探讨交流,这种关爱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品质和意识,却永远地留给了学生,或许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课堂游戏,轻松愉快突破教学难点

“玩是天性”,学生们都喜欢参与各种各样有趣的小游戏。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引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 “性状”这一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就通过“寻找班上重要人物”这一游戏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先请全班同学起立,再让不符合教师描述的性状的同学坐下。第一步:教师先描述要找的这个重要人物是“男性”这一性状。女同学们领会后,全部坐下。第二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双眼皮”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三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有耳垂”这一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四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肤色黑”这一性状。第五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个子较高”的性状……

篇4

>> 用概念图构建生物知识的教学模式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专家系统 基于概念图的学生数学概念生成的有效监控评价探究 概念图软件的教学应用 以概念图模式进行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概念图研究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路径 浅论概念图对概念教学的意义 基于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的物理概念图教学お 基于概念图理论下的大学哲学课堂新模式初探 利用概念图建立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 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研究 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功能探究 概念图促进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展示 高中生物复习教学模式中的概念图教学研究 概念图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图应用策略 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 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教学设计分析 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文件格式。

(5)Inspiration所生成的概念图文件可以直接生成ppt模式,点击presentation即可。

四、基于概念图的概念教学模式

(一)概念同化与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概念同化源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换言之,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概念图和概念同化都源于奥苏贝尔的理论,因此,概念教学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科学性。概念图将概念之间的隐性关系可视化,是学习概念的可视化工具。图1是笔者根据诺瓦克模型在inspiration软件绘制的概念图模型。诺瓦克(Novak)的概念图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最高级的概念处在顶端,人们可以用适合的关联词来说明不同层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不同分支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体现了认知结构的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的特征。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得到表征,为教师进行动态或静态的评价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如果把 概念图作为学生学习的手段,则学习者在概念的不断同化中,能使知识不断分化、整合和系统化。[7]

(二)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该文所构建的概念教学模式以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来构建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为工具,教学过程是教师采用任务驱动为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学生自己制作概念图进行概念学习,实现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最后进行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图2是利用Inspiration软件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小结内容概念图,总结了四边形之间的性质与判定关系。

利用概念图把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和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地呈现出来,通过图2我们可以得出概念内部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用图示呈现出来,有助于概念间的融会贯通。

下面是利用Inspiration软件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内容的教学设计。

1.学习内容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相关性质、判别方法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进行概念转变,自主体验转变过程,拓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勤于反思,归纳的好习惯,学会理解事物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装有inspiration软件的计算机。

4.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协作学习。

5.教学重难点

掌握特殊四边形的概念、共有性质和特殊性质,四边形之间相互转化条件。

6.教学过程

(1)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四边形概念要求学生利用inspiration软件总结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然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2)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情况做出评价,包括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

7.教学反思

教学结果检测:所学知识测试题和对概念图软件进行教学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根据课堂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和测试题及调查问卷探究基于概念图的概念教学是否有助于概念的学习。

五、概念图与概念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文章指出概念图与概念教学的整合是在奥苏贝尔理论的支持下所做的整合,具有理论支撑基础;指出概念同化教学要依照认知同化理论进行概念同化教学,不能只有形式,而脱离同化本质。运用概念图进行概念教学是一种新的媒体学习形式,基于理论层次的研究,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对于复杂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由于文章没有对概念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缺乏对理论研究的支持,以后研究中要重点进行试验研究,要做到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统一。希望此文的研究能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提供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2] 吴甬翔.APOS理论下高职化工专业高等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7-30.

[3] 赵桂利.国内概念图研究现状分析[J].理工,2010,(10):94-95.[4] 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6.

[5] 郑魏.利用概念图促进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教学导入,兴趣,高效课堂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研读《课标》和教材,还要及时了解学情。并能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导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兴趣,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基石。所以,导入是激发学习兴趣开启新课的金钥匙。为此,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索有效的课堂导入是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1.用美妙的音乐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令人激奋,对于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帮助。初中生情感丰富,易受感染。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巧妙地把音乐引入到多姿多彩的生物教学中,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时,教师先播放一段班得瑞的《寂静山林》,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中体验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虫鸣鸟唱,此起彼伏,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教师借势利导: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失去了莺歌燕舞和鸟语花香,那又会怎样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导入新课。

2.用耳闻能详的诗词和美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感情,他们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情感的表述,把学生迅速带进教学的情境之中。朗朗上口的诗词,文辞华丽的美文,不仅富含生动的意境,更是文人墨客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写实。所以,恰当地运用诗词、美文作为课堂的开场白,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还容易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时,教师就可以富含深情地吟诵:“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呢?在诗情画意中,让学生明白春天阳光明媚,藻类植物能大量繁殖,使春水荡起了绿波,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又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就可以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北宋诗人苏轼的《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脍炙人口的诗词,引入课题。

3.用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质疑导入新课

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用实验设疑导学,是一种较好的导入策略。一方面,直观明了的实验现象,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奇妙”的实验现象,便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再有,这种导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可把“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的实验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质疑导课。具体的做法是:取两个试管,各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一只试管中加入2ml唾液,另一只试管中加入同量的清水。然后,把两只试管一起放入37℃的水浴中加热10分钟左右。接着分别向试管中加入两三滴碘液,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只试管颜色变蓝,而另一只试管颜色不变?”;“唾液中有什么神奇的物质?”;“为什么要把试管放在37℃的水浴中加热10分钟?”等,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本节的学习。

4.用曲折动人的生物学故事激情立志导入新课

科学发现史和科学家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引发他们的思维,正所谓史能明鉴。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和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巧用科学家和科学发现史,引入教学。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教师可以用孟德尔的生平故事和他的豌豆杂交实验为引言,开始本课的教学。在教师娓娓的讲述中,学生不仅被孟德尔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所打动,而且还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恰恰也是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又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禁止近亲结婚》时,介绍“月亮儿女”的趣闻。“月亮儿女”说的是在大西洋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叫林索伊斯,岛上居民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害怕阳光,喜欢月亮,一遇到皎洁的夜晚,就在海滩上唱歌跳舞,他们的皮肤雪白,头发白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红色,怕光,视力较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经验究发现,原来他们都患有白化病,是近亲结婚之故。因此,通过故事导入新课的方式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5.用生动活泼的情景剧化难为易导入新课

情景剧可以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告诉观众。观众往往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通过演员的形象表演,知晓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全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导入中,让学生表演一些情景剧,对于一些教学难点的突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态系统》时,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就可以请三名学生分别扮演草、羊、狼,围绕他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形象地表演出其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深刻地揭示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接着,老师参与进来扮演牧羊人。假设狼都被牧羊人杀死了,羊的数量会不会越来越多?指导学生继续表演下去,很快学生就会得出结论: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此外,导入还可以设计成辩论会的形式,在正方和反方相互辩论中凸显双方的观点,在激烈的辩论中明晰真伪,从而顺利地同化和顺应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导入是一门艺术,方法虽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精彩的生物导入,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情不自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思维,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正如英国诗人布莱曼所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如果我们把握好了这一环节,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青少年 健康 课堂问卷调查 样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36-02

一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是指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这个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因为它显示了一种积极的健康观。在这个定义下,健康包括三个层次的健康: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全世界快速稳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步成熟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都需要他人给予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把青少年培养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 课堂调查

1.问卷设计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教师,笔者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的要求,于2011年4月对板桥中学八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根据教科书,问卷设计了25个问题,分别是:(1)我至少有一两个好朋友。(2)我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cm。正常范围: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3)当我受到挫折时,我会向我的朋友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4)我至少可以说出三件我做得很好的事情。(5)我早上起来感到身体很舒服。(6)我至少有一种爱好或特长。(7)我能以旺盛的精力进行每天的学习和娱乐活动。(8)我能够自信地与我不太熟悉的人交谈。(9)我的身体很灵活。(10)我同男生和女生的关系都很好。(11)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12)当我领导别人或被别人领导时,我都会感到很自然。(13)我的牙齿很健康。(14)我的睡眠质量很好。(15)我能原谅别人的缺点或错误。(16)我的体育成绩都已达标。(17)我大多数时候感到心情愉快。(18)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会通过运动来放松自己。(19)我与其他同学合作时,能听取和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20)在做事或读书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很集中。(21)我很少觉得疲乏无力。(22)当朋友让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时,我会拒绝。(23)我的食欲很好。(24)我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25)我会总结自己在某方面失败的教训,再遇到同样情况会做得更好。

在这25个问题中,涉及身体健康的题目有:第2、5、7、9、13、14、16、21、23题;涉及心理健康的题目有:第1、3、4、6、7、17、18、20、24、25题;涉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题目有:第1、3、8、10、11、12、15、19、22题。

在每道题的后面有4个选项,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其中,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2分表示“不太符合”;3分表示“比较符合”;4分表示“完全符合”。

2.问卷统计

在课堂上,笔者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单独地、诚实地完成问卷填写,不能与其他同学商量。

板桥中学2009级八年级共有三个班级,162名学生,除两名学生请假未能完成问卷外,共有160名学生参加了课堂问卷调查,实际收回问卷调查160份。

三 课堂问卷调查样本分析

该课堂调查问卷的评价参考为:85~100分表示“健康状况良好”;70~84分表示“健康状况较好”;50~69分表示“健康状况一般”;小于50分表示“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板桥中学参加课堂问卷调查的160名学生中,健康状况良好的有32人,占20%;健康状况较好的有97人,占60.6%;健康状况一般的有31人,占19.4%;健康状况较差的没有。

在单项问题上,第2题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51人,占31.9%;第7题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61人,占38.1%;第8题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65人,占40.6%;第16题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71人,占44.3%;第20题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67人,占41.9%。

四 结论与启示

1.结论

从以上的课堂问卷调查样本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肥胖仍然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一个大问题。很多青少年喜欢吃零食,喝甜饮料,尤其是女生。而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肥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很多青少年由于肥胖产生了自卑心理、焦虑情绪,并为此影响了生活和学习。(2)学校和老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利用体育课和其他课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当前,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而很多学生也因此只顾学习,忽略了身体锻炼。殊不知,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青少年时期正是身体发育期,此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只有拥有了一个好身体,才能为一生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3)对青少年,既要注重其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会引发厌学、焦虑、忧郁、孤僻等行为缺陷和心理疾病。所以,对学校和老师来说,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并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启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志之一。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老师,应从几个方面引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1)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其意志坚定;(2)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能够经受得起挫折;(3)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其懂得美丑善恶,能够抵制不良事物的诱惑;(4)开拓学生的交际网络,增强其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身体发育、思想行为趋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形成的身体素质,将影响人的一生。因此,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并增强其心理健康,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7

生本理念,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言,尽可能地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实践当中,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一种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初中生物课应该努力把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与生物实验教学衔接,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生物学概念,深刻理解其内涵和精髓。

一、制造自然合理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促使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坚定信念最有力的武器。教师给学生创设真实自然的实验环境,对于学生探索生物原本的概念来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生物学研究潜能,让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生物学最好的领路人。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多思考采取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具,比如活的生物、生物标本、动物模型、动植物解剖挂图。例如在讲解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生物体的组成”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生物体的构造,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台显微镜和一些观察用的树叶,先给同学们示范讲清楚显微镜的用法,告诉学生观察树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教师可以在这期间轮流到学生中间给予指导,及时指出学生使用显微镜的错误用法。然后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分别研究讨论,把生物体的组成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总结出来并交到教师手中,教师给予评价,从中分析出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学生总结的生物体组成的内容,引导出正确的生物体组成的概念。

二、采用现代化实验教具,形象化生物概念

生物概念通常比较抽象,如果能够使用现代化实验教具,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对于学生的理解显然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等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地面上的动物”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一种最熟悉和喜欢的动物,并从该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加以介绍,然后问学生“假如让你们把刚才说的所有的动物加以分类,应该怎样分类呢?谁能说说?”学生肯定怎么分类的都有,然后把这些学生分好的动物类别总结一下。最后用幻灯片的形式把教材上正确的动物分类展示给学生。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物分类,教师可以把动物做成小卡片然后用磁铁放到黑板上,在黑板上依次写上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家禽、昆虫这几类,让同学们把动物卡片挪到相应的分类上,教师根据学生分类的结果给予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把这几类动物的区别详细讲解,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动物分类的理解和掌握,既让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不会感到生物概念的抽象和枯燥,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潜在的热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探究和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巧妙导入课题,重视实验教学

有些学生可能对于生物学并不是很感兴趣,对于抽象的生物概念就更是一筹莫展了,这时教师可以把其他学科引入到生物课堂上,由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巧妙引出生物概念,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的《生物的遗传》一课时,可以用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出要讲授的生物学概念,可以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句谚语反映了怎样的生物现象吗?”让学生们把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这时同学们肯定是众说纷纭,有些是从句子本意理解的,也有些可能是从句子的引申意理解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些理解给予合理的阐述。最后,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出“生物学遗传”这一概念,相信这时很多本来对生物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在这种巧妙的课题导入过程中变得聚精会神,这样对于生物概念的理解自然会事半功倍。

篇8

[关键词]中美教材 动物学 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50-02

1986年哈雷彗星光临地球后,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提出了“2061计划”。“2061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之后出版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00年,我国正式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美两国提出了各自的课程标准以后,都根据标准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

本文中选择了美国McGraw Hill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的美国中学(6―8年级)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 (以下简称美国教材)和我国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我国教材)中涉及的“动物学”部分内容教材体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见中美两国教材的设计体系存在着异同点,同时教材的体系又体现着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中美教材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中美教材整体体系的比较分析

中美两国教材都是根据动物进化的过程进行动物类群的介绍。美国教材中只有《动物》[1]这本教材中涉及到了动物学的主要内容;我国教材中关于动物学的内容有主要内容在《八年级上》[2],部分的内容在《八年级下》[3]中。表1中列出了中美初中生物教材“动物学”的整体体系。

从整体看,美国教材包含了动物的入门、动物类群、动物行为的三个部分;我国教材《八年级上》包含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三个部分。《八年级下》中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涉及到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比较可见,中美教材都将动物类群作为动物学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将动物的行为作为次要研究内容。

从动物类群的介绍看,美国教材共选择了14个动物类群,我国教材选择了12个动物类群,都是从无脊椎动物开始到脊椎动物结止,但是我国教材中没有选择“海绵动物”和“棘皮动物”这两个类群。通过比较可见,美国教材中选择的动物类群数量虽然比我国多,但是教材内容开展顺序上是大致相同的。

从教材的整合度看,我国教材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编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植物和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的异同点。同时,我国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为一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动物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展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体会动物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参与生物圈的运转,而美国教材针对动物的生殖和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没有单独进行讲解。通过对比可见,我国教材将相关内容编写在一起,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异同点,便于对相似内容的区分。所以说,在相关内容的整合中,我国教材的整合程度更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而获得异同点的直观认识。

(二)中美教材中同一节内容的体系比较分析

美国教材对于动物类群主要是从动物的身体结构、获取食物的方式、繁殖方式、动物的起源、动物的分纲、动物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我国教材《八年级上》关于动物类群主要是从同一类群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动物类群的特征、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介绍,《八年级下》主要介绍昆虫、两栖动物、鸟三个动物类群的生殖与发育等相关内容。表2列举了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的相关教材内容,以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比较中美教材相同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安排的异同点。

表2 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的教材内容

生命科学・动物・软体动物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

身体结构:外套膜、腮、开放式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数量、外套膜、软体动物的特征、以双壳类动物动物(缢蛏)为例,研究软体动物的特征

软体动物的分类:

腹足纲、瓣腮纲、头足纲、头足纲的运动推进器、软体动物的起源 软体动物人类生活的关系:

软体动物的价值:

从动物的主要特征介绍形式看,中美教材都关注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但是我国教材是以双壳类动物(缢蛏)为例,研究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美国教材采用笼统的方法介绍软体动物的特征,然后对软体动物进行分纲介绍。由此可见,我国教材以常见动物为代表介绍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美国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形式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该动物类群的特征。我国通过以生活中常见动物为例进行动物类群特征介绍,易被学生理解;而美国的介绍形式相对抽象,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从教学内容体系看,美国教材由特征到分类,根据分类看生活环境、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起源,最后看动物类群与生活的关系;而我国教材由动物类群中常见动物开始介绍,然后通过代表动物的观察介绍该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最后是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由此可见,中美两国教材都会关注动物的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但美国教材中对动物类群进行分纲介绍,关注动物的起源,而我国没有对动物进行分纲介绍和关注动物的起源。我国教材内容的展现多使用直观的方式,与美国教材相比我国的教材可理解性强,而美国教材的知识广度大。

二、结论

通过对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中“动物学”部分知识体系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教材的整体体系基本相同,但美国教材动物分类体系更具体

中美教材关于动物内容的选择虽然都是按照动物进化由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的大致过程进行介绍,教材的编写顺序也大致相同,但是美国教材将动物类群进行分纲介绍,使得学生可以了解的动物分类体系更具体。

(二)动物类群基本相同,但美国教材动物类群体系更完整

中美教材中选择的动物类群数量虽然不同,但主要的动物类群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我国教材中没有选择海绵动物和棘皮动物这两个动物类群。所以,从动物类群的完整性看,美国教材数量多,学生能够获得的动物类群的体系更完整。

(三)关注的主要内容相同,但我国教材更易理解

美国教材中需要学生理解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活环境、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起源,动物类群与生活等方面内容;而我国教材需要学生理解动物的特征、动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虽然美国教材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同时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我国教材的内容体系简单明了,内容易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材内容呈现形式,我国教材展现形式更据直观性

中美两国教材都关注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但是从教材内容的编写看,我国教材由具体的动物来研究动物特征,美国教材由动物特征到动物的分类和分纲。从教材内容的展现形式看我国教材直观性更强。

三、总结

由上述内容可见,中美两国的教材中存在着相同点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有关。中美两国教材体系上的不同、内容的广度、展现形式等都体现着各自国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例如:我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4]《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科学主题(也就是同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特别相关的知识)知晓得比较多,理解得比较深。”[5]中美教材是以中美两国提出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材内容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编写的。教材中体现了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的要求,所以中美两国的教材是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美)比格斯等著.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动物[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科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科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