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8篇

时间:2023-02-20 04:42: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

篇1

一、主题单元,为复习内容的整合铺就通途

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这就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整合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这种编排特点大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教育资源,给阅读这套大餐提了“味”,增了“色”。同时,也为我们的语文复习内容的整合提供了现成的可依。

二、巧用复习方法

在复习中,除了对知识的归类复习外,我还尝试了一种新的复习方法,效果也不错。这种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

1.教师划定复习范围或确定复习项目,学生依据课文、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列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复习所获,尝试拟出模拟试题,做好“摆阵”和“攻阵”的准备。此阶段,学习支配权应属于学生,教师只是相机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那些内容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复习好。”“你估计谁可能会疏忽什么内容,会搞不透什么问题,你能出个题目考考他吗?……

2.学生之间开展“攻阵”活动。第一个“阵主”,由学生自荐上场,根据自己所拟的测试题进行“摆阵”,或由全班同学竞答,或指人作答,优胜者为下一轮“阵主”,继续“摆阵”。此阶段,教师是导演,是参谋,是顾问,除维持好课堂秩序,调节好课堂气氛,还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不正确的问法、测法要给以纠正;对没有掌握好的问题,要引导讨论,明辨是非;对提问巧妙、见解独到、回答正确、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以热情表扬。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次复习要点,交流、推广先进的学法,帮助确立正确的复习导向。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复习方法因为是师生共同活动,打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注意归纳复习,提炼解题方法。

有的老师在总复习时,总喜欢搞题海战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学生表面上练得挺熟,可实际考起来,总是抓不住要领。各种题型五花八门,老师仅通过分数考查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研究命题方向,分析解题方法,结果事倍功半。正确的方法,我们教师可根据各册教材的要求,帮助学生归类复习,可逐册归类复习,或从字、词、句、篇逐一复习。在归类复习中,突出每一类重点和难点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例如修改病句这一训练内容,复习时我们可先引导学生寻找修改方法。一般来说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紧缩法,对于较长的句子,可以把修饰、补充成分去掉,留下最基本的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以便检查句子是否有残缺或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滚滚的乌云和滂沱大雨顿时从半空中倾泻下来”。这句子较长,修饰成分多,不易看出毛病,若把修饰成分去掉成为“乌云和大雨倾泻下来”,这样,就不难发现,句中的“乌云”是不能“倾泻下来的”,故这一句子犯了顾此失彼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二是类比法。按照原句的样子(即意思)用另一些句子表达,进行对照比较,也可以检查句子的正确与否。例如:“工地上横七竖八地码着木料”可能有的同学没到过工地,没见过木料是怎么码着。因此这一句子的毛病一时找不出其毛病。遇上这类句子,可以引导学生仿照一些句子。例“商店里横七竖八地码着货物”这样一比照,原句话的毛病就可以容易地看出来了。商店里的东西是要放得整齐的,而“横七竖八”是乱糟糟的。“码着”是整齐地堆着,显然它与“横七竖八”是有矛盾的。以此类比,毛病就显现出来了。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修改病句就容易学了。复习其它内容时,同样的办法也要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加上适当的训练,学生复习时就感到轻松了。

四、注重发展,迁移升华

复习不是就知识论知识就文论文,更不是单为考试而复习,而是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既要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又要关注复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和过程。将所学知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梳理和相关的拓展迁移,实现理性的升华。如在复习古诗时,不光要知道诗文的大意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还可以借此诵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引读其他诗人相同情感的古诗。在复习对联时,除让学生补充对联外,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在相关课文中学过的对联,或欣赏自己课外搜集的更多对联。这样,复习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体现知识由“会”到“会的更多”的发展轨迹,使学生原有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五、注意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篇2

的经验,进一步深入钻研《语文教学大纲》《语文科考试说明》和十二册中学语文课本,针对所教班级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努力探索一条使学生在复习求知中提高能力的教学途径。

我的具体做法是按照先“登堂”后“入室”的顺序,由基础知识、基本课文到高考应试解题应变能力,分两轮进行复习,作文教学贯穿始终。第一轮沿着三条线索——语文基础知识(纵线)、基本课文(横线)和与纵横线并行的作文(综合)层层推进。通过纵横两条线索引导学生系统复习,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加之与其并行的作文能力点、文体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对中学语文知识树从整体上把握,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升堂”。本着让学生从学会语文到会学语文、会用语文的教学目的,在学生对知识点了如指掌,并把握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轮复习:紧扣《语文科考试说明》结合高考试卷结构和题型,指导、点拨学生把握高考命题思路和解题思路,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技巧,培养高考解题应变的思维能力,在知识的运用上进入高考应试能力之室。

第一轮复习分两步走。

第一步,依据大纲中规定的“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参照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和单元知识,按照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线索——汉语拼音、汉字、语汇、语法(词法、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古代以纵向为主,现当代及外国以横向为主)、文言文常识(常用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古今字、句读及翻译等)——分成七个单元。每单元先列出全面、系统的纲目提要表,只列项目,不列内容。用提要表引导学生去独立采摘语文知识树上的每个果实(知识点),等学生把表中空白的内容填完,再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填表情况,不当的地方予以订正,不全面的地方加以补充;接着“热蒸现卖”,让学生做“单元过关”练习。习题尽量囊括该单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各种高考题型,以各种选择题为主,其次是填充题和简答题等;最后是单元小测。练习知识题、能力题并重,测试则以能力题为主。

这样每单元都巧编知识网,落实知识点,以表引路,复习知识,以练习和测试巩固知识,并培养能力。七个单元下来,学生既在思想上形成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图,明确密布于各干枝上的知识点,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再遇到有关的练习或试题,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在知识单元复习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中的名词术语不求

死记,但要理解其内涵,把握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把知识作为发展能力的基础,在运用上狠下功夫。对有争论的问题,以教材观点为准;对重点、难点,在反复强调的同时,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力求使每个学生过关。

与此并行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写作能力的训练,分为审题能

力、提炼中心能力、多角度立论能力、联想能力、选材能力、列提纲组材结构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修改能力等八种能力,以此进行训练。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实际,把审题、联想和语言作为训练重点,以学生写作为主,以写带讲,重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此段教学,要求学生在注重系统梳理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注意把多方搜集到的写作素材整理、归类,以便作文时随时提用。

第二步是以教材中的精讲篇目为主线的文章阅读复习。前面复习的“知识点”实际上都散装于基本课文中。我把这些课文都看作是例子,对此,我把高中的基本课文分为两个大单元——实用文体单元和文学文体单元。

首先从其产生方式和写作意图的角度讲清二者的主要区别:文学文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它们的特点是“虚”,允许虚构,目的在于艺术欣赏;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它们的特点是“实”,目的在于应用。据此,复习时我又将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两个大单元各分为四个小单元,根据不同文体的

特点共分为八个单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经过前两步的第一轮复习,学生虽然对中学语文的知识点和

基本课文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只是具备了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距离从容应付高考不过是刚刚“升堂”矣,还未“入于室”也。因为高考是本着“以考查能力为主”的精神命题的,“语言知识的考查着眼于运用”,学生掌握各种文体、文学、文化知识的目的也全在于应用。

因此,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课文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以训练学生高考解题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复习。我根据

《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的有关部分,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精选设计出一套单元练习题,先让学生把题做一做,对照每个高考例题的命题意图和思路以及该题涉及的能力点的其他命题方式,然后再按

《语文科考试说明》内容的五个方面——语言知识及运用、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写作——让学生各做一套题,分块过关,反复体会《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最后通过做精选的“语文样题”等形式,再从总体上体会、把握高考命题思路、题型,按卷面结构掌握各块答题要领和规范。

此段复习,在严格按能力点训练的同时,还注意加强高考解题思路与技巧的点拨。所谓解题思路,就是从试题出发,沿着试题要求的方向,达到解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技巧是技能的熟练运用,是思路的外在体现。根据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中规定的各类题型特点,结合对训练题、测试题的分析,具体给以点拨。

指导学生解答考卷中出现的形形的选择题,按照“读、审、筛、比、判”的顺序迅速、准确地作答。读,即仔细读题,了解题干要求及选项内容;审,即正确审题,命题者设题意图是什么,给了哪些条件、用什么解题方式、从哪些角度分析等等都要审清;筛,即用排除法缩小解题范围;比,比较排除后所剩选项的相异点;判,分析后作出准确判断,得出结论。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选择题的具体解答技巧——横向选择法、纵向选择法、代入验证法、比较选择法、排除法、求同法、求异法等。

对于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题,知道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具体语言环境,先林后木、上挂下联,不放过题干和材料中的每个语言信息,抓住要点,积极思维,有针对性地做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这样,经过第二轮复习,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可以把握住《语文科考试说明》能力点的要求,独立复习时能自觉向这方面靠拢,并在练习中悟出高考主要题型的解答技巧,练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多方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多数学生在此轮训练中能够自觉向审题清、标题明、结构严、立意稳、选材准、语言顺、卷面洁的方向努力,基本能顺利渡过作文应试难关。

总之,在这一届的高三语文复习中,我始终注意瞄准《语文科考试说明》,瞄准高考,在每个复习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成序列、有重点、点面结合、读写结合。基础知识部分,知识、能力并重;写作复习部分,轻知识、重能力。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从自己系统学会到会自觉学习、自由运用语文,真正地既“升堂”又“入室”。融知识、技巧、智能为一体,在今年的高考中也确实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

篇3

一、联系课文,融入语境

编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成语一般都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课文的一种补充。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种内在的联系,不能把成语教学与课文教学完全割裂开,可以把这些成语放入课文理解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灵活理解并运用这些成语。

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的都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为主线的课文,如《》等。所以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读读背背的八个成语是:以身许国、碧血丹心、疾恶如仇、大义灭亲、敢怒敢言、忧国忧民、横眉冷对、浩气长存。这些成语都是以陶冶学生爱国情操为主的。再例如这一册教材第三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所以在“练习3”的“读读背背”中就安排了八个描写山水景色的成语:湖光山色、人间天堂、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水光接天、相得益彰、江山如画、鱼米之乡。在教学成语时,我们可以联系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来教学,把这些成语放入课文中让学生理解,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的课文语境中理解成语,并熟读成诵。如教学“练习3”中的八个成语时,我并没有在教学“练习3”时才把这几个成语拿出来讲解,而是在教学《九寨沟》一课就把这几个成语融进来教学。在小结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觉九寨沟美不美呀?能否用几个成语来表达自己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呢?”当学生七嘴八舌说不出所以然时,我就进行适当总结:“九寨沟太美了!它的湖光山色真是人间天堂呀!当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五彩池时,我就想用水光接天这个成语来形容!欣赏了九寨沟,我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是江山如画!”然后让学生说出我一共用了几个成语,结合课文说一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学生不仅理解了练习3中几个成语的意思,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就把课文与成语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联系主题,加深理解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练习中的成语都是相关或相似的,它们表达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主题思想,这样的安排就给我们的成语教学找到了平台。教学时,结合这几个成语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教学,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每一个成语的理解。

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八个成语:肝胆相照、开诚相见、同舟共济、心照不宣、志同道合、亲密无间、荣辱与共、唇亡齿寒。这八个成语是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帮互助、亲密合作的。在教学这八个成语时,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结合成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把它们串联在一起进行讲解。学生在自学之后,教师帮助他们大体理解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这八个成语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它们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这几个成语的意思,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再让学生说几个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理解的成语。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而且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三、联系生活,加强应用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成语教学也不例外,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成语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成语意思,让学生感受到成语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成语的应用能力。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单元总结;诗情;诗意

时下,我们单元总结课的设计存在以下几种倾向:第一种,完全不上单元总结课,对单元总结课要总结什么、怎样总结一概不知;第二种,用单元检测的手段代替对单元的总结,这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一种做法;第三种,对单元教学内容比同求异,重在分析比较;第四种,重在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点拨。这种首推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总结思路: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重温一个精段、学习一种妙思。以上几种做法,我为余映潮老师击节叫好的同时,也常常在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和同一主题思想来整合相近文本的关联知识,增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形成特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

我想,诗意地进行单元总结,让诗情飘荡在单元总结课的言语丛林,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一次大胆的创新。

一.语文教学重在诗意的呈现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因为语文是一个诗意的世界,因为语文是自由精神的载体,因为语文重在语感的培养,因为语文就是一个气场,因为语文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所以,要想让学生亲近语文,学好语文,就得在学生心底积淀一份浪漫,不断注入诗情。如果没有诗情,学生的人格就得不到完善,个性就不能彻底解放,语文素养就不便提升,充其量也不过是语文边缘人,永远游走在精神领地的外沿。同时,如果没有诗情,语文教学的美感与人文追求就会落空,语文教学过程就会变得单调而失去灵性。难怪现今有不少人强调,诗意语文已经成了所有语文教师无法忽略的一种存在,让人不可回避地去思考、研究、探讨、反省和思辩,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绚丽多姿的语文教学远景,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的丝路花雨。特级教师王崧舟更明确指出,“诗意的灵魂是价值引领;诗意的血脉是文化传承;诗意的旋律是精神诉求;诗意的光华是生命的唤醒;诗意的情怀是感受复活;诗意的风采是个性高扬;诗意的神韵是智慧观照;诗意的境界是心灵对话。”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重在诗意的呈现。因此,我们要激活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要培养学生一份诗情。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一件快乐的事情,一件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甚至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诗情培养对师生的要求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一份诗情呢?从老师的角度看,语文老师要具备诗人的潜质,要诗人一样用眼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用诗记录生活,用灵动的教学语言活泼地展示生活。唯有师者诗情荡漾,才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濡染。从教学的角度看,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诗情要素,要努力营造师生和谐对话环境,在积极的教学互动中,诗意的探究和解读文本,水融地组合语文教学的“意”与“象”,让母语课堂找到诗魂,让生本课堂跃动诗心,让生活课堂充满诗情,让生态课堂构成诗境,让生动的课堂飘荡诗趣,让生成的课堂开辟出诗路。这样,学生就能入情入境,获得精神的充实和美的浸染,一堂课下来还齿颊留香、余音袅袅。从学生的角度看,要学会“读万卷书”,在书的世界里韬光养晦,在书的世界里呼吸吐纳,在书的世界里学习语言,然后“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更要尝试“行万里路”,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丰富多彩的语言,在实际历练中感受人情冷暖,在自然的亲近中培养浩然之气,真正蓄积语文的精气神,以便诗人一般行走在语文天地里。

三.单元诗化总结取得的效果

我在积极探索诗意教学手法的过程中,发现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诗化小结,竟然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不仅自已诗情满怀,学生也是诗意勃发;不仅课堂诗情飞扬,课外也是笔墨生香;不仅文本解读简约深入,单元掌控也水到渠成;不仅阅读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写作水平也与时提升;不仅重难点知识得到巩固,人文情感也有了升华;不仅心灵得到了颐养,人本也有了回归。

如学完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紧扣“认识战争”这一单元主题,认真复习《新闻两篇》(《中国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五篇文章,找出自己对战争最有感触性认识的语句,巧妙概括,个性化阐述,诗意地表达。小组内完善之后,再全班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第一单元诗意总结如下:

如果,战争也有了生命/那么,正义才是他的呼吸/他一呼吸呀,就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否则,那是骄横、狂妄和无知/给了他暂时的压抑和窒息/

如果,战争真的是枝如椽的大笔/那么,自由才是他挥洒的主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洁白的芦花掩映了太多渔舟唱晚的美丽/水瘦山寒,却总能谱写一个个英雄的传奇/

如果,战争点燃了天边的圣火/真理的火炬就要开始传递/纵使太多的生命曝尸沙场/血染不透的永远是厚实的土地/朋友,你我之间就会筑起长长的情谊/

如果,战争一旦被美化了/魔鬼就会披上迷人的画皮/平和的水面就会浮渣泛起/吹一声嘹亮的鸽哨吧/我们推崇的绝不是/这样一种逻辑/这样一种道理/

高擎和平的大旗/大喊一声/——历史不会忘记/博爱才是真理/let′s hand in hand/共享世界铸剑为犁!

只道是“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因为有了生本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充满诗情的对话,我顺利唤醒了学生对战争独特的情感体验,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使课堂充盈着创造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流动着曼妙的韵律,激荡着浪漫的诗意,师生共同享受“物我回响交流” 的语文学习过程,从而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更有趣的是,学生再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让世界铸剑为犁”时,竟然再次激发诗情,妙语连珠,精彩不断,效果显著。在批改本单元作文时,我真正体会到这一创新之举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进行第三单元诗意总结时,我极为担忧。因为第三单元全部是说明文,似乎诗情因子不多,学生唯有科学去认知,很难浪漫起来。没想到,我的担心只是杞人忧天,学生自有精彩在:

有一种美叫古拙/有一种艺术很斑驳/那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那是智慧开在土木泥石上的花朵/(单元主题解读)

站在建筑艺术的峰巅/看一条条彩虹凌波/望一道道石拱横卧/桥身像它承载的历史/千百年来,永远鲜活/几经风雨,永不残破/(《中国石拱桥》)

桥是美的/美在那份诗意/美在那份活泼/正因为不同环境的巧妙配合/正因为形象的重叠与交错/那起构成与联系作用的桥身/才有了那美仑美奂的群落/(《桥之美》)

叹服于苏州园林/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有一幅完美的图画/多亏人们匠心独运,一再斟酌/我们才有了如此惊人的杰作/ 我们才收获如此丰硕的成果/(《苏州园林》)

还有那故宫博物院/无论前朝,还是内庭/艺术的光芒一直在闪烁/走进七十二万平方米/看大小宫殿七十多座/你终会明白,什么叫精美/什么叫规模/(《故宫博物院》)

龙腾四海,凤舞九洲/华夏建筑艺术何止这么多/只道是一物一故事/一屏一传说/一个小小的屏风/早就浓缩了一个艺术化的中国/(《说“屏”》)

看看中国的建筑艺术/我们的目光不再软弱/我们的情感有了更多的寄托/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开阔。

学生紧扣“建筑艺术”,抓住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写出了音韵和谐、主题统一的精美诗篇。我终于明白,“有一种爱叫放手”。我很庆幸,我没有越苴代庖,果敢地从语文教学的“殖民语境”中解放出来,从教师的“话语霸权”中走了出来,成为挖掘教材诗情因素的杰出引导者,成为激发诗情飞扬的组织者,以真情呼唤真情,以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感召心灵,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开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在我的语文课堂里,语文尊严得到了维护,语文魅力得到彰显。

篇5

改革意味着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笔者不揣浅陋,亦在单元教学问题上进行过探讨。本人称之为“单元流水教学法”,其具体内容是:按照教学常规,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及教育对象的实际,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计划,实行板块式的整体性知识网络教学;其具体做法是:让任课老师各自承担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依次给同年级所有班上课。比如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共有八个班,四位语文老师,新学期伊始,让A承担第一单元,B承担第二单元,C承担第三单元,D承担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单元拟用两周的时间教完,A在一、二班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到三、四班上课,B在三、四班教完第二单元之后再到一、二班上课……依次实行流水式教学。当第一轮全部教完之后,任课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单元知识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然后,教师再分别承担另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样,每学期一位教师只承担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行这种单元流水教学法的优点是:

一、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二、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五、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六、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七、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阅读水平的高低,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能从作文中体现出来。采用流水教学法,教师根据单元文章体裁、内容、特点,确立写作训练的体裁和内容。教师可对以前一两个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从中找出一至两篇好文章加以润色,作为范文刻印出来,讲评时分发给学生,教师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为重点,认真搞好讲评。并指导学生结合范文,自批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手中就有各种文体的大小作文的范文十几篇,三年之后,就有七八十篇乃至更多篇的优秀作文在手,学生时常翻阅这些优秀作文,对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篇6

【关键词】泡泡语;导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是不论文中、篇末还是《语文园地》,都会见到许多“小泡泡”。散落在文本各处的泡泡语形式多样,错落有致,用得好,可以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课前导入中巧用泡泡语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各单元专题,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笔者在单元初始教学中,便将单元导语、课文、园地中的泡泡语进行整合,避免了课文结束后重新梳理回顾,既有利于明晰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又节约了教学时间。

【案例1】三上第八单元“神故事、传说”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八单元(出示单元导语)。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导语,思考:本单元以什么内容为专题,有哪些学习要求?

生:默读后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P124和P135的泡泡语,这两个泡泡语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出示本单元两篇课文后的泡泡语)

生:124页的泡泡语提示我们再去收集一些民间故事,135页的泡泡语提示我们写一些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我发现124页的学习要求和单元导语中的要求是一致的。

师:你真会发现!同学们在学习本组课文时不仅要认真学习课内的四篇课文,还要收集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在阅读中积累真切的感受,等学完这组课文后我们将进行神话、传说故事会和读后感交流展评,这也是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教学活动中活用泡泡语

教材在语言的精妙处,在精彩的篇章旁往往会出现泡泡语,以激发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揣摩表达方式的精准。

【案例2】三下《争吵》

师:(出示泡泡语)“终于挨到了放学”还可以怎么说?

生:终于等到了放学

终于盼到了放学

……

师:那,怎么不用“等到”“盼到”偏要用“挨到”呢?

生:“挨到”让我们感觉到作者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情。

生:我想提醒同学们“挨到”读第二声,含有拖延的意思,所以用“等到”或“盼到”都不能写出表达作者当时的心理。

生:上次我考试没考好,知道在校门口接我的妈妈一定会问我这次考试成绩,我就是“挨到”了放学。

师:看来你们不仅从“挨”字体会到作者犹豫矛盾的心情,还学会了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这个字。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话。

教学中,笔者正是利用泡泡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推敲语言,既丰厚文本的内涵,也丰厚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

三、课堂总结后延用泡泡语

位于文末的泡泡语是进行文本拓展最佳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将这类泡泡语作为课堂的延伸点,用口语、书面、实践等形式进行拓展训练,最大限度发挥泡泡语的作用。

【案例3】:三上《矛与盾的集合》

师:(出示泡泡语)你还能用哪些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学生自由交流,老师引导通顺表达通顺)

师:(出示图片:轮子、椅子――轮椅)轮子的优点是可以在路上快速移动,椅子的优点是人们坐着非常舒服。把他们的有点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病人的轮椅。

师:(出示图片:橡皮、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电、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话、视频――可视电话;制冷、橱柜――冰箱。)你能用这些例子来说明吗?

生:电话能听到对方声音,视频能看到对方影像,把他们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就是可视电话。……

利用泡泡语,我们不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劝说,将阅读资源转化为口语交际资源,还可以进行拓展练笔。不同形式的拓展和延伸,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实践天地,语言训练更富有新意和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我也“冒个泡”

泡泡语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如何思考。随着年段的升高至五六年级,文中不再出现泡泡语,于是教材旁常常看到孩子们手绘的泡泡语。学生在学有所困时“冒个泡”,让质疑有了实在的落脚点;

学有所得时“冒个泡”,记录自己的收获,让成长有迹可寻;学有所感时“冒个泡”,来表达自己此时的阅读心境。

愿再次打开孩子们的《语文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更多孩子手绘的飞散在课文各处,错落有致,形式多样的泡泡语。七彩的泡泡是思维的火花,终将照亮整个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根娟.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上做文章[J].人民教育.2013.3-4.

篇7

单元导读课的实践

单元导读课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大致浏览课文,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根据导读的提示和课文的内容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笔者发现单元导读课不仅要上,而且一定要上好,我们通过初步研究,确立了“三环九步”单元导读任务单――①品主题:知主题、明学法、定目标。②速读文:览全貌、知大意、找重点。③再读文:提问题、查资料、推读物。让单元导读的实践变得有章可循。因为单元导读课承载着非常丰富的语文教学内涵,它“导”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导趣,引感参与 在整组单元教学中,导读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开始,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其学习整组课文。我们的“三环九步”单元导读任务单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整组课文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品导语,浏览课文,对整组课文有整体的把握。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域风情》为例,这组课文介绍了德国的哥廷根小城、意大利的威尼斯、泰国和非洲这几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初读学生们的兴趣并不大,教师就是要通过导读课,激发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从而以这几篇课引子,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方的异域风情,从而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教材向社会生活的自然过渡,开拓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让语文学习充满大语文的意味。

导学,明确学习目标 每个单元的导语都很典型,不仅有主题的提示,更有目标的要求,同时还把学习方法蕴含其中。导读课就是要引领学生发现这些,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更有方向感。“三环九步”单元导读任务单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明确单元主题,更要明确学法上的要求,然后给自己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在导语中这样写道:阅读本组课文,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在单元导读课上通过品读导语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明确本单元在学法上的要求,然后给自己定下相应的学习目标,为自己学习本单元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一来,单元导读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习也就有了方向。

导读,全面感知内容 这里的读,是指整体的读,是将课文、资料袋、插图等全面融合,引导学生对整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把握单元主体。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为例,老舍的《草原》描绘了西部的草原风光,《丝绸之路》再现了西部曾经的经济和繁荣历史,《白杨》讴歌了西部的建设者,通过父子两代人的对话,借物喻人,让孩子们对西部的建设有自己的见解,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讲述了铁路的修建过程,同时也为学生们展现了一幅西部发展的宏伟场面。单元导读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快速的读课文,总览单元内容的全貌,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大体了解课文的重点,为深入学习课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导行,课内延伸课外 语文学习需要方法,更需要行动,只有他们主动去读、去品、去拓展,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建立起大语文的观念,形成大语文的氛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把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了解更多相关主题的内容。无论是和作者相关,和背景相关,还是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内容,只要这样做了,学生们的收获就不再局限于课本,他们的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和生活相关,才能实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基的根本目标,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所在。

篇8

【关键词】架桥;说桥;综合性学习

“Endless Bridge” hands-frame as a bridge

Cao De-sheng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traditional old “, said the bridge” mode to highlight the “bridge” program is superior, “said Bridge,” teaching is not only effective, but also a number of learning methods used to transport the concept of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Run i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some basic concepts.

【Key words】Bridge; said bridge; comprehensive study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分别是:《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和《说“屏”》。由于五篇课文中有两篇都和“桥”有关,所以,教材把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为“说不尽的桥”。然而,我本人就自己教过的两级学生的教学效果来看,让学生收集资料后介绍各种各样的桥(以下简称“说桥”),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架一座桥(以下简称“架桥”)。

2007年的那一级八年级学生,我采用了传统的“说桥”模式。即先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分别安排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 “桥梁设计”“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等各子小组。小组内的同学设计互动问题,准备好资料,教师参与安排指导。然后用2课时进行成果展示。各个小组分别把各自收集的资料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中“中外名桥”小组还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名桥图片,两堂课安排得满满的,但却把很多学生听得直打哈欠,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0年的这一级八年级学生,我采用了“架桥”的方法。在将要教学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时,学生们对我说:“老师,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用石头架桥的游戏,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一文,我们也想自己架一座石拱桥,咱们学校离河边近,能不能让我们到河滩上去架桥玩?”我觉得这个提议很有创意,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到了那天,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后门外的河滩上,4人一小组,让学生自己用片石架一座拱桥,架好后看能不能站个人上去。这个单元学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从课文中知道了中国石拱桥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个特点,如果试验成功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兴趣高涨。各小组找来片石、废砖头等材料开始架桥,第一次有很多小组都失败了。后来,他们采用了少数成功的小组的经验:先找两块大石头做桥墩,在这两个桥墩之间用细沙石磊起一个小土堆,然后用片石在小土堆上从两边桥墩向中间砌桥拱,拱合拢后,再用手掏掉拱下面的小土堆,这样,一座石拱桥就架好了。第二次,大部分小组的石拱桥4个人站上去都没跨,学生们忘乎所以地为他们的成功欢呼。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杰作,欣赏着石拱桥那优美的弧线,直观的体验了石拱桥超强的承重能力,理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

以上就是“说桥”和“架桥”两种不同的方法。相比之下,“架桥”方案明显优于“说桥”。不仅教学效果更好,而且我认为“架桥”方案更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内容综合”方面强调:“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架桥”的方案中,“拱”涉及到数学上的弧形和物理上的力学方面的知识,是让学生对这两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过程。

2.体现了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要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通过实践活动,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学习的特点: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架桥”的方案中,学生在学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后,自己动手架一座石拱桥,正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一个理解运用的过程。

3.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笔者非常赞同学者庞维国的观点。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架桥”的方案从提议到实施全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架桥的过程,4人小组里的成员,有着细致的分工和充分的合作。4个人中,有捡片石、废砖的,有安桥墩的,有磊小土堆的,到了架拱这个环节,则要4个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可以说,合作是架桥成功的前提。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架桥”方案的提出是学生自主确定活动计划的过程;架桥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的探索过程;架桥成功后的喜悦以及对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充分理解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过程。正确的架桥方法是学生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这正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