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文教学8篇

时间:2022-10-28 03:24: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

篇1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简介作者:契诃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合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二、感知故事,读懂情节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2.课文明明讲了奥楚蔑洛夫判案的经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目呢?3.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的过程中,对赫留金、小猎狗的态度多次变化,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表明不同态度的语句,边读边画,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三、揣摩言行,读懂人物1.以笑脸与哭脸显示五次变化,让学生找出变化的规律,然后指出奥楚蔑洛夫判案的依据。2.读懂情节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奥楚蔑洛夫不变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八至十节,边读边思考你读到了奥楚蔑洛夫怎样的性格。(教师示范朗读第八节,学生分角色朗读)(2)在判案过程中,奥楚蔑洛夫有个举动不知是否引起了你的注意。他频繁地穿衣脱衣这个动作是否多余呢?这个动作,对表现其性格有什么作用呢?(3)第二十五节:奥楚蔑洛夫问时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追问“:洋溢”能否改成“流露“”展现”?“温情”能否改成“神情”?追问:这一趋炎附势的性格还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什么地方?(人称的变化上。)分角色朗读:同学们读奥楚蔑洛夫,剩下的内容老师来读,并小结。四、结合背景,读懂主旨鲁迅曾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招人一笑,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会剩下些什么……”契诃夫写这篇小说,难道就是为了批判奥楚蔑洛夫这个可笑的人物吗?五、拓展探究,布置作业文章最后写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接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总结,并推荐阅读契诃夫更多的小说,如《凡卡》《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等。这次活动课前后分别进行了检测活动。检测是用同样的试题,用同样的时间。检测题来自课本配套练习题,共15分钟的题量。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本文的生字词训练;句篇部分,文本的句段相关内容训练;主旨部分,主要是考查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内容简单,是选取平时练习册上的内容。这两节课,上课教师备课非常充分,对教材把握也可谓游刃有余。课堂上,教学环环紧扣,师生紧密配合,师生对话比较流畅,学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课堂的整体气氛比较活跃。听课教师的表现也比较平静。按照一贯的校本教研活动的评价标准,大家认为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每个听课教师可以说出五六条优点,再提出两条不足之处。在评课活动开始之前,我观察到,两位上课教师的脸上洋溢着比较满意的微笑。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学习结果两节课结束以后,我们和专家一起进行教学研讨。魏本亚教授开门见山:我们都在追求“有效教学”,我们教师如何知道一节课是否有效呢?我们的研讨活动主要是还原这两节课。于是和本次活动上第一节课的钱老师开展对话。对话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教师活动”分析中,听课教师一起帮助分析,列出教师的活动:出示图片,简介作者,分析小说三要素,概括文章情节,解题,梳理文章情节,找人物变化的依据,找不变的性格,研究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作者的背景、文章主旨,布置作业。学生的活动:欣赏视频,了解作者,概括文章内容,解题,读书思考,研究变色龙的几次变化,集体交流、分析关键句,了解社会背景,揭示文章主旨。接着,我们让上课教师回答:你认为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些什么?教师认为:学生应该会概括文章的情节,通过品读会分析人物的形象,能够深度把握文本。注意:这里教师是说“,学生应该会”,显然,这是教师的一种大概的判断。接着我们让教师思考:为什么制订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活动全部是围绕这样的目标进行的吗?有没有办法判断学生自己就能够弄明白文本中的一些问题呢?教师感到茫然,因为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接着,我们继续分析“这节课要抓住什么呢”。和教师讨论达成以下共识:文章情节,通过设计的表格填充,是可以完成的。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把握,通过引导学生读书交流、讨论,也是可以把握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显然是“变”与“不变”。这是难点,可以通过研讨书本课后的习题,通过学习注释了解和把握。课文后面的习题设计其实就是我们要把握的重点和教师展开的思路。所以,本节课的基点应该放在哪里呢?即由“教”转变到“学”。为了引导教师深入剖析课堂,我们在征得上课教师同意后,把课堂前后检测的结果告诉大家:课堂前后的检测差距是七分。大家都比较惊讶,尽管大家都知道课堂进行了一个前后检测,但是教学的效果与预想差距太大。

    尽管学习的效果是不能通过一份笔试全部检测出来的,但是,至少这个结果是让大家失望的。一节课,就确定性的知识性目标来说,只增长了六七分,是我绝对始料未及的。而且在增加的分数里,我们再对所获分数进行细致的结构分析,问题就显得更加严重了。基础知识并没有增加,甚至有三名同学有所倒退,六名同学保持原来的分数。分数增加最多的是关于文章的主旨探讨。我们知道,教学中在这个环节,教师一般是最用力的,往往会讨论得最认真,也会进行最醒目的板书,学生一般会将之背诵下来。通过前后检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认知的进步是微乎其微的。根据我的经验,上完一节课,针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考查,学生增加30分左右是比较正常的,而面对眼前这样一个数据,我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接受的。我也承认,一节课里,学生获得的东西不可能全部得到检验,况且一些优秀的教师总会延展开去,给予学生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就常态而言,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比作一栋房子,那么每一节课都应该实实在在地为之添砖加瓦,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那种既不屑于基础学力的积累,又不给学生以人类文明精华的浸润的虚假道德教育、空洞的理想教育以及无趣的审美教育,是对学生的戕害。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想,如果在课堂上一改传统做法,由“教”向“学”转变,删繁就简地提出统领性的关键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讨论、书写,甚至冥想,不理解内容的教师及时进行个别指导,从显性知识考查的角度看,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比上面两位教师教学的课堂效果差。

    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怎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这不得不引发我们诸多的思考。一个亟待实现的华丽转身这个案例引发了我们对语文教学实效性的诸多思考。其实,即使我不举这个研讨案例来揭示,语文教学的问题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一直处于最敏感的前沿,它被解读的空间最大,被解读的可能性也最多。但我以为,教师必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上完一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二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取的能力是得益于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吗?三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充实一些?正如前文所言,可能许多教师无法回答这三个问题。因此,对语文教学的救赎就是要让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请注意:这里是自我汲取,就是要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要再表演和说谎,进行真实的教学,直抵学生的心灵;就是要积极建构一条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幸福通道,而废除秉承已久的“废品生产流水线”。为此必须至少在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摆正学生位置、简化教学过程等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一、凸显目标引领,关注目标形成教学目标是一节课行进的重要导向,教学是围绕目标展开的。教学设计之前,应当确立好目标。这里尤其值得探讨的是教学目标的表述问题。首先,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清晰预见“教学的结果”或者说“学习的结果”。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反思意识,备课中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教”“要教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要达到的学习程度,设计“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的实质是一个“逆向设计”。

篇2

[关键词] 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语文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首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它是基础工具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工具,所以研究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的系统的组块策略、方法和流程。它把各种一般性的或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程式化,使其成为可由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工具库”。它在理论和操作层次上有具体的理论范型和稳定的格式,如认知模式、学导模式、发现模式等;它也必须是教学规律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特定表现形式,是格式和样式的统一,是结构、程序和功能的统一。

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的地位。这就是说,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而构建起来的,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又总是为了把一定的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学实践才构建起来的。

二、语文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自我完善。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巴黎举行工作会议,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作为中心,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与谋生,而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个性,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就更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中学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

1.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富活力的特点,最能将人的共性与个性协调起来,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因此,语文教育应该为教育的“个性发展原则”摇旗呐喊、冲锋陷阵。

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个性培养,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看到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看到学生的独立性。

2.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1)立足课堂教育,创设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首先,我们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所以,一个问题从不拘泥于一个答案,只要课堂内有小手高举,就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

(2)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首先,应该把生活引进课堂。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课本剧汇演,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此外,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有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3.拓宽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

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首先须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的广泛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尊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产生做老师那样有着丰富知识的人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儿童只有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才能有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且不会感到厌烦。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报刊等。不要抹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要扼杀美丽的童心。

4.鼓励写作,展示个性发展的丰采

写作是学生最头痛的了,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又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有教育家说:“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5.师生合作,构建个性发展的和谐关系

教育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就必须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双向互动、双向协调,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本内容,反对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由当权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合作者,由被动受控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与交往气氛,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推进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三、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语文教学泯灭了个性,就像花儿少了雨露,即使开着也不会鲜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篇3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2 、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改进模式;创新方法;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下工夫,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升能力、提高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认知能力与情感体验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对一些字、词、句在阅读过程中利用网络或工具书进行解决,并将自己一时“搞不懂、吃不准、摸不透”的问题标志出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共同解决。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言教学效率。

二、注重改进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大多处于13-17岁年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分组合作探究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开展双边活动。在分组时坚持“优势互补、数量适中、分布均衡”的原则,每个学习小组安排5-8人,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发挥优秀生对后进生在思维方式、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带动作用。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注重开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把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如笔者在教学《凡尔赛宫》一课时,先为学生播放了一些凡尔赛宫美丽景色的画面,让学生在希望和探究愿望中学习课本内容,让学生在充满激情中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学生难以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信息容量,拓展知识面。如笔者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内容时,我将文中涉及到的景色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有效补充了教学所需信息;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一定的情景,多媒体营造老师所需要的情境。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笔者选取社会生活中一些生动事例加以补充,选择了武汉55岁的陈玉蓉,患有重度脂肪肝,为了割肝救子,每天暴走10公里,7个月后,体重减至60公斤,脂肪肝消失,医生连称“简直是个奇迹”……母亲割肝救子的感人事例,打动了所有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法;学法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师传生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期待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故充分落实新课程理念,加强语文教法与学法研究是当前语文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

除了具备这几种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情感交流当做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还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也要运用肯定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全面启动声像设备,多渠道、多触点、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全都调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

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

语文知识,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

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

有生活乃有语文,语文是为服务生活、服务社会而存在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不能学到活的语文,有用的语文。

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

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如文言虚词,读到初三课文中的文言虚词就要联系初二、初一课文中出现的同类文言虚词,加以比较,深化认识。

6.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

三、要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近年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渐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6

一、媒体运用要做到适时适度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已经得到了语文教师的认同,因为它确实可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便利,可以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多媒体的运用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在这里,笔者不认同,我们的多媒体运用要适时适度,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水平来确定我们的多媒体运用,要让我们的多媒体运用恰到好外,要使我们的多媒体运用可以最大化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文本,让多媒体教学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有找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最佳的结合点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效最大化。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课时,一位教师为了创设教学情境,从网上搜集了嫦娥奔月的童话视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大概用了近十分钟,后来又给学生讲述了嫦娥的一些故事。结果一节课已经过去了近三分之一,还没有走入文本教学。这就是一种偏离语文教学的主轨道。我们所用的视频一定要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本来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除了生字外,还要让学生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但是,学生却用很长的时间沉浸在嫦娥如何奔月的过程中来,本来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异向思维中偏离了。

上述的教学案例中,就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一堂课只要是多媒体充斥着课堂,那么就是一节好课。其实对于学生双基的培养却没有去过多的关注,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导向偏离的局面。我们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清楚,我的多媒体的运用的目的是什么,要通过多媒体达到什么目的。这个我们要先考虑清楚,然后再找准如何来选择多媒体。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我们的多媒体既有利于学生的学,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就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的精力来制作多媒体来教学。

二、阅读文本要做到有读有悟

目前的语文教学有一种误区,就是课文一定要精讲,把课文讲透了,让学生听懂了那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把一些本来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的内容也在师生的对话中解决了。这与新课改的精神也是不相吻合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司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无论是自由读还是齐读,是分角色读还是自己读,一定要让学生自由读,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在这里,我们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加以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指导,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上来。

朗读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内化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使既定思维得到发散与迁移,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学生活动要做到有张有驰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有张有驰,这是调节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但是我们现在许多语文课堂,都一直让学生在亢奋中度过,学生的活动是一个接着一个,学生虽然也参与到活动当中来,但是由于一直关注活动的精彩与过程,对于文本知识的掌握却在活动中淡化了。所以,我们语文课堂的学生活动要做到有张有弛,“张”就是要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驰”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大脑得到调整。不能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过度,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不利的。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一课时,一是为了渲染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老师,然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老师,最后让学生每人说一句对老师感谢的话。也可以做一份贺卡在教师节送给自己尊敬的老师。这样,学生在完成教师安排的一个接一个活动中上完了本节课,学生一直都是在教师安排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让自己的大脑没有得到半点休息。而对于课文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内涵却没有过多的关注。这样,就有一种舍本求末的感觉。

篇7

一、语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更快地领悟其中的涵义,才能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必须得当,注重经验交流,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教不仅仅是为了教,更是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是帮助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指引者。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二、课堂教学引申社会生活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成长阶段,社会错综复杂的环境深深影响他们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本的学习,把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起剖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不能清晰透彻理解,教师这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分析课文中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很通俗浅显地接受。如在欣赏《十三岁的际遇》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产生情感,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对课文就留下整体的印象,为更好地融入课本打下基础,也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然后大胆、踊跃地发言,感受到作者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利用课堂时间组织活动,或者每堂课结束之前给学生留下10分钟自由探讨的时间,让学生组成“生活追踪小团队”。通过生活中各种有利的途径,如互联网、电视、手机、街头广告等等资源,让学生们搜集资料,为下次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通过这种长期的收集积累的认识,积极的交流发言,学生不断提高口头交流和沟通能力,锻炼思考能力。

三、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走进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活动课与传统必修课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侧重点在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就有明显的特点。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与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生活色彩和感彩。比如生活中的“错别字搜集”、“优美散文朗诵”、“默写诗词比赛”等专题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上,也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找到答案,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活跃整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尤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平时的课堂因为过于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多想法或者观点都被忽略。所以在活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开展“讨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上都是促进作用的,实实在在地领悟到语文原来是一门那么有趣实用的学科。

四、让学生利用生活感悟表达思想感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都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又很难与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日的学习和同学老师的交流都叫生活。教师们应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多去观察用心感受,用双眼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并且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学生自行组织购买课外读物,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刊物,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往事依依》一课中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事情,对童年趣味的回忆,尤其是对文学作品深深的感情,说明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本篇课文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写出自己的童年趣事,比如文中作者读《水浒传》这则故事,学生们自然会联想到小时候曾经接触过的故事,当时又是怎么样的心情,是好奇还是惊恐,都可以大胆地表达出来。

篇8

一、如何认识语文素养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以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对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

四、全面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