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01:04: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品生产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多品种 小批量 生产计划 编制
一、前言
据日本丰田公司的统计资料,该公司三个月生产364000辆汽车,共4个基本车型32100种型号,平均每种型号汽车的产量是11辆,最少的是6辆,最多的也只有17辆。日本机械制造企业中的95%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又据美国审计总署近年的报告指出,在美国制造业中,有75%--80%的产品,每一种产品的产量不超过50个。据有关资料,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中小批量生产占总数的95%。可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已成为当今社会现代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
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概念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是指在规定的生产期间内,作为生产对象的产品种类(规格、型号、尺寸、形状、颜色等)较多,而每个种类产品生产数量较少的一种生产方式。一般来说,这种生产方式与大量生产方式相比,效率低,成本高,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计划与组织较复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嗜好趋于多样化,追求有别于他人的高级的、独特的和流行的商品。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必须适应市场的这种变化。企业产品的多样化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产品的多样化,新产品层出不穷,也会导致一些产品还未过时、仍有使用价值就遭到了淘汰,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这种现象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有综合平衡法、比例法、定额法、网络法和滚动计划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本文主要讨论滚动计划法的生产计划编制方法。
1.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法就是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为实现计划目标,做到计划期的有关方面或有关指标之间的比例适当,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利用平衡表的形式,经过反复平衡分析计算来确定计划指标。从系统论角度来说,也就是保持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和合理。综合平衡法的特点是通过指标与生产条件进行全面的、反复的综合平衡,保持任务、资源与需求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目标与长远之间的平衡。适用于编制长期生产计划。有利于挖掘企业人、财、物的潜力。
2.比例法
比例法又称间接法,它是利用过去两个相关的经济指标之间长期形成的稳定比率来推算确定计划期的有关指标。它建立在相关量之间比例的基础上,因而受该比例准确性的影响较大。一般适用于积累长期数据资料的成熟企业。
3.定额法
定额法就是根据有关的技术经济定额来计算确定计划期的有关指标。它的特点是计算简单,准确性高。缺点是受产品工艺、科技进步的影响较大。
4.网络法
网络法就是根据网络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来推算确定有关指标。它的特点是简单易行,依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可迅速确定计划的重点,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
5.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动态的编制计划的方法,它是根据一定时期计划的执行情况,考虑组织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计划,并相应地将计划顺延一个时期,把近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编制计划方法。
滚动计划法具有如下特点:
(1)计划分为若干个执行期,其中近期计划要编制得详细具体,而远期计划则相对粗略。
(2)计划执行一定时期后,根据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对以后各项计划内容和相关指标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
(3)上述两个特点决定了组织计划工作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滚动计划法避免了计划的凝固性,提高了计划的适应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是一种灵活性较强、富有弹性的生产计划法。
(4)滚动计划的编制原则是“近细远粗”,运作方式是“边执行、边调整、边滚动”。以上特点表明滚动计划法是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修订,这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不谋而合。用滚动计划法指导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不仅能提高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而且能保持企业自身生产的稳定和均衡,是一种最优方法。
四、实际工作中企业编制滚动计划的方法及程序
1.编制年度滚动计划
一般情况是一次编制三年计划或五年计划,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以三年为例,第一年为执行计划,第二年为准备计划,第三年为预测计划。
具体流程是:
(1)对市场和用户进行大量的调查,对搜集的调查资料和客户订货合同进行认真地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编制计划和依据。
(2)对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找出成功之处和差异之处,对实际与计划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对上一轮的准备计划提出调整和修订。
(3)根据以上两项分析研究,按照企业经营目标的需求,综合企业现有资源和生产潜力,提出生产经营计划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平衡,如产品品种、质量、产量、成本、利润、税收、销售额、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合格率等。
(4)编制两套以上的不同生产经营计划方案,在经过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选出最优生产经营计划方案。
(5)企业各有关科室根据最优生产经营计划方案分别编制各自的专门计划。如销售计划、成本计划、利润计划等。
(6)各项专业计划进行综合平衡,形成正式的生产滚动计划。需要注意的是编制年度生产经营滚动计划的关键是“动”而不是“静”。因为时间在“流动”,市场需求在“变动”,实际结果与计划初值也在“改动”,所以在编制计划时,无论是本期执行计划还是准备计划、预测计划都必须充分考虑“滚动”,需要调整、修改,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平衡才能使计划更符合实际情况。
2.编制月度生产作业滚动计划
生产作业滚动计划一般采用每月一次编制三个月的方法,即第一个月为实施计划,第二个月为准备计划,第三个月为预测计划。
在编制本轮实施的月度计划时是根据上轮编制的准备计划,考虑到外协件,配套件的供应变化以及厂内工艺准备、劳动情况的变化和上轮实施目标计划的实际差异,对上轮准备计划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使其具体化,并把它作为本轮实施的月作业计划。当发现上轮预测作业计划不准确、不完整时就调整、修订为本轮第二个月的准备计划,然后继续编制本轮第三个月的预测计划。以此类推,逐月滚动。
3.车间班组计划落实
各车间接到月度滚动计划后,可层层分解把实施计划的生产任务具体落实到班组、机台和个人。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也应做好配合工作。对于第二个月的准备计划,由于已经过调整和初步平衡,基本上是已落实的计划,各部门在做好第一个月各项保证、准备工作的同时也必须及时安排第二个月工作。而对于第三个月的预测计划,由于是第一次出现,除特殊工艺要求外,一般暂不投入或安排。
滚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量大、程序较复杂,但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借助计算机应用程序可以大大提高其编制效率和速度,其优点十分明显:
(1)滚动计划法使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相互衔接,同时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这样便于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
(2)滚动计划经常需调整、修订和完善,这不仅增强了计划的弹性,有利于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关系,减少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现象,而且提高了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可操作性。
(3)滚动计划相对地缩短了计划时期,加大了计划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更加切合实际,有利于企业上下目标明确,同心协力,干劲倍增,为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当前企业为了适应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情况下,以滚动计划法编制的生产计划有利于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种最适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安,穆庆贵,胡焕.《新编企业管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6ISBN978-7-5429-1990-8
[2]藏有良,暴丽艳.《管理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ISBN978-7-302-15590-4
[3]苏慧文,姜忠辉.《经济学管理原理与案例》.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文昌,曲英艳,庄玉梅.《现代管理学(案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产计划与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
一、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特点
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条件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品种多,每个品种的产量很小,基本上是按照用户的订货需要组织生产;产品的结构与工艺有较大的差异;生产的稳定性和专业化程度很低。生产设备采用通用设备,按照工艺原则组织生产单位。每个工作中心承担多种生产任务的加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间断时间、工艺路线和生产周期均长。但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具有生产灵活,对外部市场环境较好的适应性等优点。
基于上述特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生产作业计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好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得这个歌生产环节达到均衡负荷,最大限度地缩短生产周期,按订货要求的交货期完成生产任务。
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期量标准
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期量标准有生产周期和总日历进度计划。
1.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基本期量标准,其构成同成批生产条件下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同。由于产品品种多,所有通常只确定企业的主要产品和代表产品的生产周期,而其他产品可根据代表产品的生产周期加以比较,按其复杂程度确定。生产周期的确定方法可采用产品生产周期图表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按照产品的结构、工艺特点、主要考虑产品零件中的主要件和关键件在工艺上的逻辑衔接关系,确定产品的生产周期。在产品的零件繁多、工序衔接复杂的情况下,人为编制出错的可能性较大,可以采用欧拉APS高级排程系统。
2.总日历进度计划
图1
总日历进度计划就是各项产品订货在日历时间上的总安排。其目的是验算各项任务在各个生产阶段所使用的设备和面积负荷,保证各工段、各工作地的负荷均衡,以利于生产任务的如期完成。验算时,首先验算关键设备的负荷,使关键设备的负荷均衡;其次验算关键件的进度,使关键件的进度满足装配的需要,进而保证交货日期的要求。对非关键件则可插空安排。编制总日历进度计划包括两部分工作:编制各项订货的生产进度计划;验算平衡各阶段设备的负荷。
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编制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作业计划,由于每一种产品的产量很小,重复生产的可能性很小,无周转用在制品,在安排计划时,主要考虑期限上的衔接、负荷与生产能力的均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生产周期进度表法
此方法的具体过程与编制总日历进度计划的过程类似。首先依据订货合同,确定产品的生产阶段;其次编制订货说明书,具体规定该产品在各车间的投入与出产期限;最后编制综合日历进度表。
2.生产进度百分比法
所谓生产进度百分比法就是对某项产品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应完成总任务的百分比的方法。用百分比规定并控制各车间在每个时间段应完成的工作量,可以防止因生产延误而影响交货日期。具体过程是:首先根据产品的出产日期以及他们在各车间的生产周期,确定各车间制造该项产品的时间;其次,根据进度要求,下达完成计划任务的百分比;最后,车间根据百分比,计算出该项产品在本车间的总工作量并编制车间日历进度计划。此方法适用于生产周期长的大型产品。
3.利用欧拉APS系统(oraps)自动编制生产计划
欧拉APS系统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订单进行规划及有效地控制,使资源发挥最大的功能,节省费用、缩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科学得系统。广泛用于离散型制造企业。应用于生产计划部分的主要功能为:自动生产计划编制,快速生产计划优化。根据产品的结构、工艺路线、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考虑生产瓶颈和产能,自动安排生产计划。对于插单,改单。能够快速适应并且重新计算出新的生产计划。每天对生产任务进行报告和分析,必要时可对生产任务进行修改。
四、结束语
在生产管理中,我们不难发现计划与控制是密不可分的。而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计划与控制结合了生产和市场需求上出现过的众多问题的技术,而对于该类生产计划的控制主要是要用来解决如何通过对变化的环境或环境带来的不稳定性做出快速响应,减少不增值工序,加大工序之的衔接度,提高零部件的配套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2]张鸣龙.工业企业生产管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8.
[3]李怀祖.生产计划与控制[J].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1:8-10.
关键词:生产计划 产品设计信息
1 概述
军工企业和某些制造业的产品特点是产品庞大、装配关系复杂。一部产品由上百万个元器件、紧固件及零件组成,原材料品种繁多,加工工序复杂,但投产批量小。投产量常常是一部或几部产品,或者仅是几个组合,某些零件需要反复经过一个或多个车间的不同工艺工序。而下达这样一部复杂产品的生产计划,不仅需计划人员实时与车间计调人员沟通协调,查阅很多生产数据,而且还需要设计、工艺、物资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进行计算统计。在这样一种管理现状下,车间生产计划的下达,往往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人为的错误。企业必须改变这种已经落后且繁琐的管理方式[1]。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企业生产过程中上百万条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如产品车间工艺路线数据、产品设计总资料数据、原材料消耗定额数据、工艺装备及刀量具数据、工时定额数据、产品元器件、标准件数据、技术规范等产品基础信息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将多种功能软件集成在一个统一平台上,实现了数据库统一,信息资源共享,数据源的唯一性和准确性。它不仅能实现分布式环境中产品数据的统一管理,还能为人与系统的集成及协同设计的实施提供支持环境[2]。各个车间、部门查找数据方便快捷,从繁重的数据计算、查找、传递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系统设计架构思路
因为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产品的生产计划模式具有其特殊性,系统制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生产部门要完成一部产品的生产计划制定工作,往往需要设计、工艺、计划、物资、生产、车间等部门,几乎涵盖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②产品数量庞大:一部产品的生产需要将大量的有关零部件的全部设计资料、工艺定型资料等全部基础数据进行有效地整合,由于统计量庞大,较易发生统计错误。
③分级查询困难:一部产品生产流程查询只能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自产品成品起向生产源头倒推进行汇总,如果要对产品某部分或组合进行生产计划或者工艺查询,现行的管理方式将无法达成目标。
④产品数据整合管理困难:由于产品生产批量小往往同一部产品在进行到下一个批次的生产时,企业就会根据客户反映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对产品的不同部分进行升级或改进。因此,在下达生产计划时,虽是同一部产品,但产品只要部分进行了改进或升级,则每个批次的产品生产计划又有所不同,产品数据不能分级查询,数据不能进行有效整合,产品的生产计划制定就必须重复繁琐的工作。
⑤成本定价过程不透明:由于生产工序过程复杂,产品改进或升级迅速,造成某些环节生产计划制定只能按经验进行。
⑥生产计划制定耗时费力:在落后的管理方式下,不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劳动强度大、易发生错误,不仅直接影响了产品生产计划的制定,也间接的影响了产品的生产进度,降低了企业的执行力和管理效率。
因此系统设计的重点是:
①对企业设计BOM 数据库、工艺BOM 数据库、工艺装备数据库等基础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利用企业现有数据资源。
②生产流程的逆向查询程序。实现对产品的任意组合、任意零、部、整件的生产计划或工艺信息进行查询和修改。解决重复分解、重复计算的问题。
③对产品的不同批次的生产计划进行分层管理。由于用户需求不同或对产品进行了升级改进,同一产品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加工批次。
3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3.1 产品设计信息建立,生成EBOM模块。
3.2 产品设计数据验证组装模块。
3.3 产品工艺路线划分模块。
3.4 产品工艺规程编制、工时定额申报审批模块。
3.5 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明细表,关键件、重要件、关键工序明细表、工艺装备明细表建立及管理模块。
3.6 公司生产计划编制及下达模块。
3.7 车间生产、班组生产计划及领料管理模块。
3.8 工序完工检验登记及车间接收管理模块。
3.9 成品入库齐套装配管理模块。
3.10 系统维护模块,可完成完全数据备份、数据日备份、数据恢复、系统设置、操作员维护、个人口令更改、权限设置和修改等功能。
3.11 信息查询模块,设计查询、工艺查询、单一信息查询、组合信息查询、产品目录树逐级查询和对产品的任意组合、任意零、部、整件的生产计划或工艺信息的查询。
3.12 数据接口模块,实现车间工艺路线数据、产品总资料汇总库数据、材料消耗定额数据、元器件、外购件等原始数据的导入、导出。并且可以与其他系统(如CAPP、PDM或ERP系统)实现数据对接。以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劳动。
3.13 报表打印模块,该模块的功能是可以打印产品零部件工艺流程,打印随同卡,打印月度生产计划。
4 结论
企业月度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将相应产品总装配关系库数据、车间工艺路线数据、总资料汇总库数据、材料消耗定额数据、产品工时定额数据、外购件数据等各项数据统计集中,这些系统所需的大量初始数据经一次建立后,可为后续产品提供基础资源数据,不需要反复录入。通过这些数据完成对产品进行生产计划下达、工艺工序计算、产品数据级查和产品数据装入级查等各项功能。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为车间作业计划和调度工作提供了一个信息集成系统平台,将以前分散、隔离的信息(如技术、工具和零件库存信息)集中在了一起[3],通过计算机对读入的产品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统一录入企业数据库。随时查询,随时调用。不仅节省了以往人工制定和下达生产计划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资源,而且也完成了以前手工所不能完成的功能。同时,生产计划的下达过程更加快捷,同时处理的信息更多,生产进度汇总情况更准确,生产、计划以及各个车间都可以实时查询各个产品的生产任务的下达和完成情况,接到生产计划后,不需要再进行一一翻阅、制定工艺流程,计算机可以直接从企业数据库中调用已经录入好的,对应图号的工艺流程,即车间接到生产计划的同时,直接就可以从系统中打印随同卡,交付工人进行生产。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大大提高了计划与调度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邓超.产品数据管理(PDM)规范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崔晓阳. ERP123:企业应用ERP成功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生产基地 产权 产业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食物中毒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在市场上,“真假”生态产品同台“唱戏”,消费者真假莫骗。很显然,生态食品市场将渐渐沦为“柠檬”市场。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加强生态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监控力度,设立专门的监控机构,严惩违规生产行为。这也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正在或将要采取的方法,但这一方法的实施需要巨大的社会监督成本。办法之二,就是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对农户采取生态技术行为进行激励,而对生产基地产权的选择和界定是一种制度安排,本文将顺延着办法二提供的思路展开,着重比较三种不同的基地产权安排条件下,农户提供生产生态食品的技术行为及其对生态产业化经营的影响。
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产权和交易费用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先后有多位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产权下过定义,如科斯、德姆塞茨、张五常等。对关于产权的一些基本看法是一致的,即:产权是重要的;产权应该包括关于财产的一系列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容侵犯的,不同的产权安排将会导致人们不同的行为。
当前我国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权是不重要的。科斯定理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有效率配置”。科斯定理并没有说所有权不重要,恰恰相反,它强调的就是所有权的清楚界定。它只是说初始产权配置给谁并不重要,但是必须有确切的所有者。张五常虽然认为最初的所有权归谁不重要,但并非所有权“归不归谁”也不重要。
二、生态食品生产基地及其产权属性
与普通食品相比,生态食品的生产有着自身的许多特点,这使得其生产过程中的运输成本、信息成本、价格风险、专用性资产投入带来的损失风险,以及市场上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均高于一般农产品,因而,生态食品生产和经营中的交易费用高于一般农产品,生态食品进行产业化经营将带来的制度收益空间高于一般农产品。
那么,它们的产权属性又有何特点呢?从我国的实践与探索来看,由于在绿色食品基地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是龙头企业向当地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进行申请,再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主动的对基地进行建设,因而,龙头企业对基地拥有使用和支配权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生产基地。从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形成过程来看,通常是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特点,积极谋划,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指农业部门)申报、再根据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基本要求,进行资金和技术上的投资建设,从而形成无公害食品基地。由此可以看出,无公害食品基地是政府为主导的生态食品生产基地。
上述两类生产基地的产权属性又如何?从所有权的角度来说无公害食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都是属于国家或集体,这一点很明确。但从使用权和收益权来说,绿色食品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均属于龙头企业,而且龙头企业对绿色食品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具有排他性。这也就是意味着,龙头企业对农户使用生产基地的行为有进行监督的内在激励。
无公害食品基地的使用权名义上归属于国家和集体,但实际操作上,农户可以不支付成本就控制部分基地的使用并获得收益权。农户的生产行为在产权名义主体――国家或集体的人缺失的条件下,很难受到控制。
三、三类生态食品生产基地的绩效
第一,无公害食品基地可能上演“公共地悲剧”。由于无公害食品基地的产权的模糊性,使得其缺乏一个真实的主体来监督农户对基地的使用行为。对于农户来说,如果严格根据无公害食品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的话,其所获得的收益一定比不使用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的进行生产要低。因此,理性的农户的最优的决策就是采用非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行为,无公害食品商标变成了一块“公共用地”。而这正是现实生活中,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假” 无公害农产品的内在逻辑。农业部对我国很多地方“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抽样检查表明,有的地方的约有三成的的“无公害食品”属于农药含量超标产品,个别基地甚至有一半以上产品是“假”无公害产品。
第二,绿色食品基地存在少量的农户机会主义行为。总的来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产权界定比无公害产品基地要明晰得多。由于龙头企业拥有对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龙头企业就有动力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督,而且又由于龙头企业有对违规农户的处置权,使得其对违规农户的惩罚(极端的例子,将其清出生产基地)的威胁变得可信。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绿色食品基地上的农户机会主义行为要少于无公害食品基地,农业部的调查结果也正好证实了这一点。
那么绿色食品基地是否还存在少量的农户机会主义行为?其根本原因是,对绿色食品的可测成本远远产品本身的价值。比如说,龙头企业怀疑某农户产品不是绿色产品,由于检测农产品的价格很高,龙头企业一般也不一定会去检测该农产品,这样就有农户机会主义行为存在的空间。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所创建基地产品必须通过“三品”认证。并且证书在有效期内。
2.基地生产品种。每个创建基地的生产品种仅限1种。且必须是当地优势品种。种植业产品包括蔬菜、水果、小麦、水稻、油菜、茶叶等产品;畜禽产品包括生猪、家禽等;水产品包括四大家鱼、青虾、河蟹等。
3.基地规模。粮油作物(小麦、水稻、油菜)种植面积不少于0.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不少于100亩;畜禽养殖中生猪年饲养量不少于2000头,家禽年饲养量不少于50万只;淡水养殖面积池塘连片规格化不少于1000亩。
4.产地环境。有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
5.管理规范。有明确的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有农产品质量内检人员,有统一的生产资料供货渠道,生产记录详实规范。
6.生产主体。基地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带动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鼓励土地流转种植大户参加。
二、创建内容
1.完善标准体系。农产品要按照市场要求。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并对标准进行集成,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或“明白纸”
2.核心示范区建设。规模较大的创建基地要建立1-2个核心示范区。核心示范区要集中成片。
3.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与宣传。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农业标准化培训和宣传。开办农业标准化专栏,加强宣传,扩大示范效应。
4.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建立档案制度。普及安全使用知识,杜绝违禁药物及添加剂的使用。依法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5.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推行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管理。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6.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实现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对各项标准的落实、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动态监督。
7.培育品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培育品牌,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创建程序
1.组织申报。根据各镇(区)基地建设实际情况。由各镇(区)负责统一组织向市农林局提出书面创建申请名单,并报送相关创建材料;市农林、质监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并在各镇(区)提出申请后一个月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考核,形成考核意见。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生活;生活化;原则
设计史上每一次的风格的兴起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惊喜,洛可可风格让贵族的显贵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功能主义让设计的普及更大众化;“以人为本”的思想让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后现代的设计也让我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惊喜过后的产品设计带给我们的兴奋已去,留下些什么了呢?我们发觉现代人的生活在生活质量并不一定比以前的人舒服,安逸,除了面对人类社会的困难和压力,还得面对冷漠的产品和冰冷的周围,身边的产品总没有一种亲切感,“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设计出了什么问题”……功能好但外表丑陋,有些色彩呆板,还有的就是一种纯粹的虚假设计,真正堪称设计史上的经典产品设计的时候,大众又觉得那是大师的经典,不是我们的经典……
1生活化原则的提出
曾经说过:“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设计跟艺术一样,同是人的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方式。在我们设计史上流行过的什么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歌德风格,“形式追随功能”,高科技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源于生活的灵感,但更多的只是对单个物体来说的,没有一个系统观,也没有直接地面向问题本身,没有上升到生活化的高度――我们的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答案是:不是只为形式、功能,不只为个人,甚至不是只为了人,而是为了我们,连同我们生活的周围。
2生活化原则的主要思想
“以人为本”的时代已过,“以自然为本”的思想融入了一些新的东西。既然我们的设计是为了生活,我们就应该从生活中吸取灵感。我们的生活不是为了痛苦,孤独,压抑,虚荣,而是要我们在短短的人生历程中带着满足走一着。同时作为自然的人,同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我的生活化原则的主要思想――自然的设计观。它包括:
(1)解决问题:产品设计的目的就是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生活所存在的一切问题。抱着去解决问题的目的来设计是设计的一个秘匙。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也是设计上的一个大问题,注意生活的细节。
(2)满足需求:满足性原则是一个综合性原则,是生活化原则的核心。这里满足性原则最富有创新的一点是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交给大众去评判,而不是把设计的评判交给专门的评判家,满足了人的综合需求的设计就是好设计。因为产品设计的好不不好,美与不美本身是一个生活化的界定,在生活中满足了我们的功能需求,心理,生理要求的设计就是好设计,至于什么艺术性,形式性的标准只要超越了生活的范围都是多余的。以前的艺术家从事设计的时候这种问题是经常犯的。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大众最有评判权。
(3)赋予情感:情感性原则是生活化原则最有特色的,情感也是现代人很脆弱的一面,我们不能压抑自己的情感来适应一种功能。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感忠诚。对于美与不美其实我们都有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反应,我们其实都有怜爱之心,都有环保意识,色彩感觉和对于形式美的追求的情感需求。情感性原则最新的论点在于让设计师以生命体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生存的自然不是只有人类一种生物,不是我们应该赋予自然以情感,而是自然本身就被赋予了,设计师的作用就是要还自然以真实的色彩。现代艺术家在画无生命的东西的时候把对象当成了有生命体的作画方式给了我们不小的震动。产品设计师所应该吸收的就是这种精髓,在设计中要让人在环境中接触的产品有一种亲密朋友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人机工程方面的尺寸,来弥补大生产所带来的冷漠和人的异化,而需要设计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融化,美满我们的生活。在产品设计中体谅人的弱点,渺小,宽容人的自卑,对待弱者有同情心,在产品设计上让人逐步建立起信心和对爱的接受能力是应该的,而不应该强化对立的情感意识。比如,男性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了一种显示自己的坚强,不怕受到伤害,不流泪等压力暗示,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其实男性相对女性更需要情感关怀,在感情方面更脆弱。而现实中,从小接触到的信息就是让男孩去标显自己的坚强,衣服要深色,饰品要戴猛兽的图标才是男的,不准哭……这些其实都是在强化对立的信息,是一种毫无情感的设计,没有出于一种关怀,从而造成了许多的男人,以及男人与女人的差距与悲哀。
图1
(4)在生活中找寻灵感:人在处理设计的时候应该有一种长远的生活的观念,不贪图眼前的利益,不刻意去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效果。我们曾经的“硬边风格”和“流线型”风格不也是昙花一现而已吗?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对设计师来说,没有比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更丰富和更有启示的美学源泉。当自然在这个程度上被理解和接受时,就不会对创造力这个问题有所“顾虑”了,因为人们已经站在了一切形式的尽头”。我们在第二自然中生活,长期的生活使我们形成了很多潜在的意识,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灵感。产品设计师应该懂得在生活中大众认为什么是美丽的,好的,大众需要什么,我们都可以在设计中有所反应。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真诚沟通缺乏的抱怨就需要我们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弱化这种抱怨,以自己的情感的纽带连接我们的环境与人――设计一种带有透明或者半透明有信息沟通的风格,以一种语意来带动整个社会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真诚沟通;我们在生活中对于单一的形式和色彩的厌恶也带来了我们现在形式和色彩的解放;人们厌恶了周围满是不锈钢、玻璃等冷性材料,而引发柔性材料的潮流;对于都市人们生活的压抑,缺乏关怀就需要我们在整个人接触的环境中多多地培养一种乐观,有趣,关怀的氛围。看看苹果的这款机箱(如图),其中就有一种坦诚,乐观,自由,纯洁,品质等等语意。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使用功能,同样有一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可以这么说:“每当设计遇到了困难,生活都告诉了我们设计所需要的一切答案。”
3生活化原则小结
以上几个原则是生活化原则的几个主要的方面,就是要设计师在设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把设计对象看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的思想折射其中,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中设计,为了生活而设计;不是简单从书本学得设计技巧,而更多的需要设计师从生活中去体会;我们怎么定义我们的美好的生活,我们的设计艺术都能在这些生活问题上找到灵感和答案,就能在我们得头脑中形成一个序,设计师就是怀着对“美”的欣赏去表达出这种“序”。
只要把握了生活,在生活中,为了生活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预见未来的设计的方向――小中见大,限制中的自由,更多的关怀,爱的体现,人性美(真、善、美)的折射……
参考文献:
[1] 刘成纪.美丽的美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
[2] 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 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M].崇文书局.
[4] 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M].郑州大学出版社.
企业名称: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许可证编号:联系人: 电话:;
企业地址: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塘美村大塱民营西二路七号远航科技园B2栋二、四楼 ;
自查时间:2021年4月14日8:00--17:30 ;
检查项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检查记录
结果判定
不符合报告编号
说明
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1
组织架构图,职责权限描述是否建立。
检查组织架构图,职责权限描述是否建立。
已经建立。
√
各个岗位是否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保证整个组织架构的良好运作。
检查整体组织架构,全面评价组织的各个岗位是否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保证整个组织架构的良好运作。
各岗位已经履行各自的职责。
√
2
企业是否能保证产品质量的资源投入。
通过观察、核实对于保证产品质量的资源投入情况。
能保证。
√
企业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保证要点的实施。
综合评价,企业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保证要点的实施。
有提供足够的资源。
√
质量负责人是否经授权。
检查质量负责人授权书或其他证明文件。
有授权。
√
组织架构图和实际运作,质量部门是否独立。
检查组织架构图和实际运作,质量部门是否独立。
运作正常,质量部门独立。
√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是否专职。
询问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职责。
专职。
√
质量负责人是否同时兼任生产负责人。
询问质量负责人职责。
不是兼任。
√
3
是否建立人员档案。
现场抽查人员档案建立情况。
都有建立人员档案。
√
配备满足生产要求的管理和操作人员。
综合评价,人员的数量是否满足企业的生产运营、品质管理需要。
满足企业生产运营品质管理等
√
所有从事与本要点相关活动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抽查不同岗位的员工,观察操作或询问如何开展工作,核对相应的作业文件要求。
相关活动人员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
4
质量负责人是否应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相应技术职称,具有三年以上化妆品生产相关质量管理经验。
检查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学历证书或职称证书及档案,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及经验。
有相应资质及经验。
√
质量负责人是否明确规定质量负责人的职责。
检查是否明确规定质量负责人的职责。
有明确规定职责。
√
5
生产负责人应具有相应的生产知识和经验。
检查生产负责人的档案,是否具有相应的资历。
有相应的资历。
√
生产负责人是否明确规定生产负责人的职责。
检查是否明确规定生产负责人的职责。
有明确规定职责。
6
检验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或经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检查检验人员档案,微生物检验人员的资格证或培训证明,专业技术培训记录,核对开展工作的能力。
有资格证、专业技术培训记录、考核合格后上岗。
√
7
是否建立培训制度。
检查相应的制度
有建立。
√
是否按照培训制度规定实施
现场抽查3—5个人员,培训内容是否包含上述规定,保留相应的记录。
有按照培训制度规定实施。
√
是否定期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更新培训计划,并落实。
检查培训需求记录
有培训和保留相应记录。
√
培训是否按计划进行,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现场抽查3—5个与生产、质量相关人员,查是否有相应的培训和考核,保留相应的记录。
有定期培训和考核,保留相应的记录。
√
8
是否建立人员健康卫生管理制度
检查相应的制度
有建立制度。
√
是否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员工是否在入职前体检,是否在入职后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现场抽查3—5位直接接触生产的员工是否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有健康证明。
√
企业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人员不得佩戴饰物、手表等以及染指甲、留长指甲,不得化浓妆、喷洒香水,不得将个人生活用品、食物等带入生产车间,防止污染。
对生产车间进行检查。
按规定作业。
√
9
是否建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产品的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健康检查,以后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抽查3—5位直接接触生产的员工。
有健康证明。
√
10
进入生产区的所有人员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更衣
检查现场人员更衣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工作服的选材、样式及穿戴是否与所在的生产环境要求相适应。
符合要求。
√
是否有外来人员进入车间的管理规定
检查相应的制度,检查外来人员进入车间的记录,进出车间有无登记。
有记录、有登记。
√
11
是否建立了文件化体系,且按照文件化体系有效运行,不断检查、改进系统。
检查相应的文件及记录。
有建立、有改进。
√
11
是否建立与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化妆品生产和质量的要求贯彻到化妆品原料采购、生产、检验、储存和销售的全过程中,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检查相应的文件及记录。
有建立相应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
12
是否制定质量方针,质量方针应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且得到沟通。 是否制定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且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且分解到各个部门。 是否制定评审方针并定期检讨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检查是否制定质量方针,是否涵盖要求;检查是否制定质量目标,是否涵盖要求;抽查部分管理层,检查是否了解质量方针以及企业的目标;检查质量方针是否定期评审;抽查1—2个目标,看是否定期检讨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有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已涵盖要求,有定期评审。
√
13
是否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
检查相应的文件。
有建立。
√
14
是否建立必要的、系统的、有效的文件管理制度并确保执行。
检查是否有文件管理制度;现场检查,要求岗位提供作业文件。
有文件管理制度。
√
确保在使用处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作废文件得到控制。
检查作废的文件是否有清晰标识;工作现场是否有作废的文件;作废文件是否按要求管理。
文件有清晰标识,现场无作废文件,已按要求管理
√
外来文件如化妆品法律法规应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检查外来文件清单。
有识别和控制。
√
15
企业与本要点有关的所有活动均应形成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培训记录、检查记录、投诉记录、厂房设备设施使用维护保养记录等,并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
检查有无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培训记录、检查记录、投诉记录、厂房设备设施使用维护保养记录等。
都有相应记录。
√
15
每批产品均应有相应的批号和生产记录,并能反映整个生产过程,并保证样品的可追溯性。
抽查1—2批产品进行追溯。
生产的批次能追溯。
√
16
是否建立与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型相适应的实验室,并具备相应的检验能力。
检查检验记录及现场提问,以了解是否有能力检测产品企业标准中规定的出厂检验指标。
有能力。
√
实验室应具备相应的检验场地、仪器、设备、设施和人员。
现场检查是否有符合要求的微生物和理化检验室及相应的仪器设备。
有符合要求。
√
是否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检验管理制度。
检查是否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检验管理制度。
有建立。
√
17
实验室应按检验需要建立相应的功能间,包括微生物检验室、理化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的环境控制条件应能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检查实验室是否按检验需要设立相应的功能间。
有设立相应的功能间。
√
实验室应按检验需要建立相应的功能间,包括微生物检验室、理化检验室。
询问如何保证微生物实验室环境条件满足要求,进行评判。
有建立。
√
18
是否建立原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检验标准,按照相应质量标准对原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检验。
抽查3—5款原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检查是否建立标准;检查检验报告及原始记录,检查是否按质量标准的规定进行相应指标的检验。
有建立,按照规定进行检验。
√
19
检验过程应有详细的记录,检验记录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可追溯的样品信息;检验方法(可用文件编号表示);判定标准; 检验所用仪器设备。
抽查3—5款原料、检查检验报告及原始记录。
有理化检测原始记录且有编号。
√
20
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取样。样品应标识清晰,避免混淆,并按规定的条件储存,应标识名称、批号、取样日期、取样数量、取样人等。
检查企业是否有取样管理规定,是否对抽样方法、取样数量、样品处理、频率等作出明确规定;现场检查作业人员取样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检查样品标识是否清晰完整,样品储存是否满足要求。
按规定的方法取样。有明确规定样品标识清晰完整,储存能满足要求。
√
21
是否建立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包括校验、使用、清洁、保养等。校验后的仪器设备应有明显的标识。 检测仪器的使用环境应符合工作要求
现场抽查3—5款仪器,检查是否有明显的标识;检查核对是否有检验室仪器设备清单及周期检定计划;检查是否有校准/检定报告。现场检查仪器的使用环境是否符合文件的要求。
有明显的标识,有清单,有计划,有报告.环境符合文件要求。
√
22
是否根据以下规定对试剂、试液、培养基进行管理:应从合格供应商处采购,并按规定的条件储存;
检查实验室的试剂、试液、培养基购买记录,看是否从合格供应商处进行采购 ;检查试剂、试液、培养基的存储条件,看能否满足相关的要求。
合格供应商处采购,能满足存储条件。
√
已配制标准液和培养基应有明确的标识;
检查标准液和培养基的配制记录,现场检查配制好的标准液和培养基的标识信息是否符合要求。
有明确的标识,符合要求。
√
标准品、对照品应有适当的标识。
现场检查标准品、对照品的管理,其标识信息是否符合要求。
标识符合要求。
√
23
实验室应建立检验结果超标的管理制度,对超标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并有相应记录。
检查超标管理制度,询问检验员检验结果超标如何处理。
有管理制度且执行。
√
24
委托检验的项目,须委托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签定委托检验协议。委托外部实验室进行检验的项目,应在检验报告中予以说明。
检查委托检验机构的清单,看是否都具有资质;检查是否与委托检验的机构签订检验协议;检查近三个月的委托外部检验实验室的检验情况。
有资质,有签协议。
√
25
质量管理部门应独立行使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放行权。是否严格执行物料放行制度,确保只有经放行的物料才能用于生产。
检查是否建立物料及产品放行制度;检查相关文件,看是否规定质量管理部门独立行使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放行权;抽查产品追溯,检查物料和产品的放行是否经过质量管理部门的批准。
有建立放行制度.质量管理部门有独立行使放行权。
√
成品放行前应确保检查相关的生产和质量活动记录。
抽查产品追溯,检查是否按照物料及产品放行制度执行。
有按制度执行。
√
26
是否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规定不合格品的处理、返工、报废等操作。
检查企业的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是否明确规定不合格品的处理、返工、报废等;现场检查是否有不合格品,询问不合格品应如何处理,反馈使用何种方式,是否有记录。
有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有明确规定。不合格的处理返工、报废等都有相关记录。
√
27
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处理应经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是否建立专门的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应对不合格品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检查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是否有质量部门负责人批准;检查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是否采取了原因分析,纠正及纠正措施。
有负责人批准,不合格品处理都有采取原因分析,纠正及纠正措施。
√
28
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应有清晰标识,并专区存放。
现场检查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是否有清晰标识,是否有专区存放。
有清晰标识,专区存放。
√
对于不合格品应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统计,以便采取质量改进措施。
检查是否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统计。
有策划分类统计。
√
29
工厂应保留返工产品记录且记录表明返工产品符合成品质量要求,得到质量管理部门的放行。
抽查3—5位员工,询问何时需要返工,有无返工的情况发生;检查返工产品记录,放行前是否得到批准。
有记录、有批准。
√
30
是否建立从物料入库、验收、产品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追溯管理制度,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检查企业的追溯管理制度,看是否包括物料入库、验收、产品生产、销售等全过程。
有追溯管理制度、能追溯全过程。
√
31
是否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对物料、生产过程、储存等环节进行质量风险的评估。
检查企业是否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符合相关要求。
√
是否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监控措施并保证实施。
质量风险评估是否包括物料、生产过程、储存等环节。
符合相关要求。
√
相应的风险评估记录应保留。
检查企业是否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监控措施,检查相关记录,看监控措施是否按照计划落实 。
符合相关要求。
√
应定期确认并更新风险评估。
检查是否定期确认更新风险评估(最少每年进行一次)。
符合相关要求。
√
32
是否制定内审制度,包括内审计划、内审检查表,规定内审的频率等。
检查企业是否有文件规定定期开展内部审核。
有文件规定定期开展。
√
是否定期对本要点的实施进行系统、全面的内部检查,确保本要点有效实施。
检查最近一次的内审实施情况,看是否按计划开展内部审核。
按计划开展内部审核。
√
33
内审员不应检查自己部门,内审人员应获得相应资格或者通过培训以及其他方式证实能胜任,知悉如何开展内审。
检查内审员是否审核自己部门,询问内审人员如何开展审核,是否胜任。
内审员设有审核自己部门,能胜任。
√
34
检查完成后应形成检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检查过程、检查情况、检查结论等。内审结果应反馈到上层管理层。对内审不符合项应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检查最近一次的内审报告,看不符合项是否都采取了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结果是否得到验证;审核的报告是否反馈到上层管理层。
有纠正和预防措施,结果验证有效报告有反馈到上层管理层。
√
35
厂房的选址、设计、建造和使用应最大限度保证对产品的保护,避免污染及混淆,便于清洁和维护。
检查厂区环境是否整洁,厂区地面、路面及运输等是否会对化妆品生产造成污染;检查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总体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相互妨碍;检查厂区周围是否有危及产品卫生的污染源,是否远离有害场所30米;厂房布局是否合理,各项生产操作是否相互妨碍;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是否与居民区之间有不少于3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
环境整洁,不会造成污染,总体布局合理。不会相互妨碍。厂区周围没有污染源,生产过程中没有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
√
36
厂房是否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并合理布局;
检查生产区是否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空间和面积,每条生产车间作业线的制作、灌装、包装间总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
有相适应的空间和面积。
√
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环境控制要求设置功能间(包括制作间、灌装间、包装间等);
检查各功能间是否按工艺流程进行设置,空间和面积与生产规模是否相适应。
按工艺流程进行设置,空间面积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
应提供与生产工艺相适应的设施和场地;更衣室应配备衣柜、鞋柜等设施。
检查是否配备衣柜、鞋柜,私人物品与生产用品是否分开存放。
有配备私人物品与生产用品分开存放。
√
生产车间应配备足够的非手接触式流动水洗手及消毒设施。
检查是否设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洗手、消毒设施,均为非手接触式;检查洗手、消毒设施是否正常使用。
有相适应的洗手,消毒设施,均为非手接触式,各设施正常使用。
√
37
应规定物料、产品和人员在厂房内和厂房之间的流向,避免交叉污染。厕所不得建在车间内部。
检查是否有合理的人流、物流走向;检查厕所是否建在车间内部。
符合规定。
√
38
应规定清洁消毒的操作,制定相应的清洁消毒制度。
检查是否制定清洁消毒制度,检查现场的清洁效果;检查清洁工具是否专用并无纤维物脱落;检查消毒剂是否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正确使用以保证灭菌效果;检查消毒剂是否建立台账妥善管理;空气和物表消毒应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如采用紫外线消毒的,使用中紫外线灯的辐照强度不小于70微瓦/平方厘米,并按照30瓦/10平方米设置。
有制度,效果良好,无纤维物脱落,消毒剂有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正确使用。有出账管理,空气和物表消毒安全有效,紫外灯按要求设置。
√
39
生产车间应按产品工艺环境控制需求分为清洁区、准清洁区和一般区。制定车间环境监控计划,定期监控。
检查是否按产品工艺合理划分清洁区、准清洁区和一般区; 检查环境监控计划,是否按计划实施;检查是否有有效的检测报告。
车间有按工艺合理划分区域环境监控计划有计划实施有有效的检测报告。
√
40
生产眼部用护肤类、婴儿和儿童用护肤类化妆品的灌装间、清洁容器存储间应达到30万级洁净要求。
查看生产车间空气检测报告,参考《GB 50457-2008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30万级标准;检查生产区内是否设置指示压差的装置;
未生产眼部用护肤类、婴儿和儿童用护肤类化妆品
生产区之间应根据工艺质量保证要求保持相应的压差,清洁区与其他生产区保持一定的正压差。
清洁区与其他生产区保持一定的正压差;易产生粉尘的功能间与其他功能间保持一定的负压差。
已按工艺质量保证要求设置。
√
生产车间温度、相对湿度控制应满足产品工艺要求。
检查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监控制度;检查监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温度、湿度满足产品工艺要求。
√
41
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易产生粉尘、不易清洁等工序,应使用单独的生产车间和专用生产设备,具备相应的卫生、安全措施。
检查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工序是否设有相应的防护装置。
有卫生、安全措施。设有相应的防护装置。
√
易产生粉尘的生产操作岗位(如筛选、粉碎、混合等)应配备有效的除尘和排风设施。
检查易产生粉尘的工序是否设有独立的生产车间;检查不易清洁的工序是否设置专用生产设备;检查易产生粉尘的车间是否设有除尘装置,一般情况回风不利用,避免交叉污染,如循环使用,应检查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有除尘和排风设施
√
42
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弃物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检查废水、废气、废弃物的处理制度及处理情况,是否对产品、环境造成污染,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
43
地板、墙壁和房顶结构、管道工程、通风、给水、排水口和渠道系统应便于清洁和维护。
检查清洁区的墙壁与地板、天花的交界处是否成弧形或采取其他措施便于清洁;现场检查管道是否通畅,易于清洁。
清洁区的墙壁与地板,天花的交界处成弧形,便于清洁,管道通畅,易于清洁。
√
管道安装应确保水滴或冷凝水不污染原料、产品、容器、设备表面。
现场检查是否有产生水滴、冷凝水的情况,是否对产品产生污染。
不会对产品产生污染。
√
44
应根据生产作业需求提供足够照明,安装符合各类操作的照明系统。
查看生产车间工作面混合照度检测报告: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得小于220lx,检验场所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得小于450lx;检查生产区的照度与生产要求是否相适应,厂房是否设有应急照明设施;检查照度检测记录
厂房设有应急照明设施。
√
照明设施应能防止破裂及其碎片造成污染,或者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产品。
检查照明设施破裂是否会造成产品污染,或者采取加装灯罩等措施保证产品防护。
有采取加装灯罩措施不会造成产品污染。
√
45
是否建立成文的有效的虫害控制程序和控制计划。建立虫鼠害设施分布图。
检查是否有鼠虫害控制的管理制度,是否建立虫鼠害设施分布图。
有制度,有设施分布图。
√
生产车间应配备有效防止鼠虫害的进入、聚集和滋生的设施并及时监控。
检查是否有鼠虫害防治设施,是否及时监控。
成品仓没安装挡鼠板。
√
现场布置合理,工作状态良好,定期检查和清洁,并保留相应的记录。
检查是否有鼠虫害控制的记录。
有记录。
√
46
生产车间应不存在任何虫害、虫害设施或杀虫剂污染产品的实例,未有鼠、蚊、蝇等的孳生地。
检查是否有鼠、蚊蝇等的滋生地;检查是否在车间内部喷洒杀虫剂或者使用鼠药。
设鼠蚊蝇等的滋生地,没有喷洒杀虫剂和鼠药。
√
应保留杀虫剂使用清单并归档相关资料。
检查杀虫剂是否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
47
仓储区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应设置原料、包装材料、成品仓库(或区);
检查仓储区的面积和空间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并分区存放;仓储区内部摆放是否过于密集,是否有物料摆放在仓储区外面,库存的货物码放是否离地、离墙10厘米以上,离顶50厘米以上,避开采暖设备并留出通道。
均有离地摆放。
√
应设置合适的照明和通风、防鼠、防虫、防尘、防潮等设施。
检查仓储区的照度是否满足实际操作需要,是否有应急照明设施;检查是否有防鼠、防虫、防尘、防潮等设施,并保存检查记录;
照度能够满足,有应急照明设施,有防鼠、防虫、防尘、防潮等设施。
√
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分区存放。
检查不合格或过期原料是否加注标志,避免误用,并及早处理;检查是否有不合格品或过期原料的处理记录。
有分区存存放、标识清晰。
√
48
对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危险品应设置专门区域或设施储存。
检查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管理规定,是否有对验收、储存及领用的规定,是否建立入库领用台账;检查危险品是否专区存放,并专人上锁管理;检查有毒有害物品清单,抽查其中3种或以上有毒有害物质是否有安全数据,是否有使用记录,其储存是否定点、加锁、专人管理并做好标识。
有规定,有建立专区存放,有专人上锁管理,存管理数据、有使用记录,定点加锁,专人管理并有标识。
√
49
是否具备符合生产要求的生产设备和分析检测仪器或设备。
检查设备设计、选型等是否与工艺规程要求一致。
要求一致。
√
应建立并保存设备采购、安装、确认的文件和记录。
抽查3—5款设备查相应的记录。
有相应记录。
√
50
生产设备的设计及选型必须满足产品特性要求,不得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设备的设计与安装应易于操作,方便清洁消毒。
检查设计、生产等相关部门是否参与设备选型过程;检查设备的选型是否有评估报告。
有参与、部分设备无选型评估报告。
√
51
所有与原料、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器具、管道等的材质应得到确认,确保不带入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微生物污染。
检查设备的材质是否具有易清洗、易消毒、耐腐蚀等特性。
材质易清洗、易消毒,耐腐蚀等特性。
√
与产品直接接触的生产设备(包括生产所需的辅助设备)表面应平整、光洁、无死角、易清洗、易消毒、耐腐蚀,
检查设备表面是否平整光洁,无死角。
平整光洁,无死角。
√
所选用的剂、清洁剂、消毒剂不得对产品或容器造成污染。
检查所使用的剂、清洁剂、消毒剂是否有污染的可能。
无污染的可能。
√
52
应根据化妆品生产工艺需求及车间布局要求,合理布置生产设备,设备摆放应避免物料和设备移动、人员走动对质量造成影响。
检查设备布局是否交叉,以减少操作人员活动的范围。
设备布局合理。
√
53
生产设备都应有明确的操作规程。
检查3—5款生产设备是否有明确的操作规程;
有部分生产设备没有操作规程
√
应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和记录。
是否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和记录。
有按操作规程操作。
√
54
应制定生产设备的清洁、消毒操作规程,规定清洁方法、清洁用具、清洁剂的名称与配制方法、已清洁(消毒)设备的有效期等。
检查是否制定清洁消毒制度,并规定了相应的要求。
有制度,有相应的要求。
√
设备的清洁消毒应保留记录。
检查投料前生产场所及设备设施是否按工艺规程要求进行清场或清洁消毒。
按工艺规程要求进行。
√
连续生产时,应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
连续生产时,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
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消毒。
√
应能随时识别设备状态,如正在生产的产品及批次,已清洁,未清洁等。
检查有无设备状态标识。
设备状态标识。
√
55
已清洁(消毒)的生产设备,应按规定条件存放。
现场检测卫生状况,必要时作抽检;已清洁(消毒)的生产设备存放是否避免被污染。
按规定条件存放
√
56
是否根据国家相关计量管理要求、生产工艺要求对仪器仪表等制定合理的校验计划并执行。
检查是否有计量器具清单、周期检定计划及检定记录;检要的计量器具是否有唯一的编号,是否定期校验;现场随机记下3—5个计量器具编号,检查是否有相应的检定报告;其编号与周期检定计划或计量器具清单中是否一致。
有清单、有计划、有记录、有报告、清单一致。
√
当发现校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调查是否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措施。
当发现校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是否调查对产品质量会否造成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措施。
会采取适当措施。
√
57
是否制定生产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检查是否有生产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有制度。
√
生产、检验设备均应有使用、保养、维修等记录。
现场抽查3—5个设备,检查生产设备维修保养记录。
有记录。
√
维修保养不得影响产品质量。
现场检查设备是否出现生锈等保养不当的情况。
无保养不当的情况。
√
58
水处理设备及输送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维护应确保工艺用水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综合判断;现场观察;检查是否制定水处理装置的维护、保养制度和计划;检查是否制定水处理系统的清洁消毒规定,并按要求执行。
有制度,有相应的要求。
√
59
水处理系统应定期清洗、消毒,并保留相应的记录。 是否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标准,制定工艺用水管理文件,规定取样点及取样的频率,取样点选择应合理。对水质定期监测,确保工艺用水符合生产质量要求。
生产用水的水质和水量应当满足生产要求,水质至少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pH值除外);检查水处理生产记录,水处理系统图及运行情况。
有制度,有相应的要求。
√
不同用途的生产用水的管道应有恰当的标识(包括热、冷、原水、浓水、纯水,清洁的水,冷却水,蒸汽或者其他)应标识水系统的取样点。
检查是否有工艺用水标准,并形成文件;检查近3个月的水质内部检验记录,核对标准;检查检验报告,核对标准。
有制度,有相应的检查记录。
√
60
物料和产品应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或其他有关法规。
检查是否定期进行合规性评价,及时进行分析、应对及跟进检讨,检查相关记录。
定期评价、及时分析、应对跟进检讨。
√
企业不得使用禁用物料及超标使用限用物料,并满足国家化妆品法规的其他要求。
检查物料清单。
无禁用物料及超标使用限用物料。满足国家化妆品法规。
√
61
应建立供应商筛选、评估、检查和管理制度以及物料采购制度,确保从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处采购物料。
检查是否有供应商管理制度;检查制度是否明确供应商的准入程序及管理的方式。
有制度并明确准入程序及管理的方式。
√
供应商的确定及变更应按照供应商的管理制度执行,并保存所有记录。
是否有变更物料、变更供应商的管理规定及相关评估记录(当物料或供应商发生变更时应对新的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改变主要物料供应商的,还需要对产品进行相关的评估)。
部分供应商变更无评估记录。
√
62
供应商的选择:包括收集供应商相关资料;确认供应商的资料符合要求;验证供应商提供的样品符合产品要求;必要时企业需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评估。
检查是否识别哪些供应商需要开展现场审核;是否对重点原辅料供应商开展现场审核,并有评估记录;检查供应商是否建立合格供应商清单并及时更新。
有相关记录。
√
供应商的管理:建立供应商档案,建立合格供应商清单,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检查。
现场抽查3—5家物料显示的供货商,核对是否在合格供应商清单中,是否建立了供应商的档案资料;是否定期对供应商档案信息进行更新,确保供应商档案处于最新状态;检查是否有相关供应商评估规定;检查是否有供应商评估记录。
有相关记录。
√
63
建立索证索票制度,认证查验供应商及相关质量安全的有效证明文件,留存相关票证文件或复印件备查,加强台账管理,如实记录购销信息。
采购原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索取有效检验报告单;采购原料应保留法定票椐(或复印件)并存档,如采购发票等。
有相关报告。
√
对进口原料应有索证索票要求。
对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原料,应定期索取供应商第三方检测报告或鉴定书。
有索取报告。
√
是否制定采购计划、采购清单、采购协议、采购合同等采购文件,并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
记录台账中产品名称、批号、数据应与法定票据和检验报告一致;检查是否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等文件,是否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
和报告一致、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
√
64
应按照物料验收制度验收货物,确保到货物料符合质量要求:
检查是否有物料验收管理,对来货物料供应商名称、产品名称、数量、批号、生产日期与实物、订单的符合性进行检查。
有物料验收管理、符合规定。
√
来料时应核对物料品种、数量是否与采购订单一致,并查验和保存当批物料的出厂检验报告;
检查是否有对物料出厂检验报告进行收集、核对、存档。
有收集、核对、存档。
√
应检查物料包装密封性及运输工具的卫生情况,核查标签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是否有对来货包装完整性进行检查的记录,发现有破损情况是否有特殊处理并形成记录。
有记录报告。
√
按抽样制度进行抽样,并按验收标准检验,保存相关检验记录。
检查是否有对物料运输的防护措施;检查是否有对采购物料标签进行核查,核查标签标识产品名称、数量、批号、生产日期是否与检测报告、实物、订单一致
有防护措施、采购物料标签、标示与实物订单一致。
√
65
应建立物料和产品储存制度,如物料应离墙离地摆放,应确保存货周转,定期盘点,任何重大的不符应被调查并采取纠正行动。
检查是否建立物料和产品储存制度。
有建立。
√
66
原辅材料、成品(半成品)及包装材料按批存放,定位定点摆放,并标示如下信息:供应商/代号、物料名称(INCI)/代号、批号、来料日期/生产日期、有效期(必要时)
现场检查,是否标识相应的内容。
有标识相应的内容。
√
67
对于人工管理的原料和包装材料应分区储存,确保物料之间无交叉污染,原料库内不得存放非化妆品原料。物料和产品应标识检验状态,将物料和产品按待检、合格、不合格三种状态区分。
现场检查,是否分区。
区域有划分。
√
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验收、储存和领用。
现场检查。
按国家有关规定验收储存和领用。
√
68
应明确物料和产品的储存条件,对温度、相对湿度或其他有特殊储存要求的物料和产品应按规定条件储存、监测并记录。
检查是否书面识别所有物料的储存要求;现场检查是否储存在适宜条件下;是否监测并记录。
有书面识别所有物料的储存要求条件适宜,有监测并记录。
√
69
是否制定产品保质期和物料的使用期限的制度,并建立重新评估的机制,保证合理性。
检查是否规定物料、中间产品使用期限;检查期限的规定是否准确核对标识,检查中间品暂存容器及贮存期限是否超出规定。
有规定使用期限,没有超出规定。
√
70
物料应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和生产指令,根据领料单据发放,并保存相关记录。
检查是否具有生产指令及相应记录;检查物料发放是否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操作。
有生产指令及相应记录,是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操作。
√
领料人应检查所领用的物料包装完整性、标签等,核对领料单据和发放物料是否一致。
检查物料领用记录是否能够利于追溯;检查领料人是否核对领物料名称、批号、数量、包装完整性、标签等与领料单和实物的一致性;检查领料人是否核查所领物料是否有发霉、变质、生虫、变色等异常情况,并签名确认。
能够利于追溯、领料人有核对物料并签名确认。
√
71
生产结存物料退仓时,若确认可以退回仓库,应重新包装,包装应密封并做好标识,标识包括名称、批号、数量、日期等。
检查存疑物料退仓记录是否有质量人员确认质量状态;
有质量人员确认质量状态。
√
质量存疑物料退仓时,应由质量管理人员确认,并按规定处置。
检查生产结存物料退仓后是否密封包装,是否有明确标识。
符合。
√
仓库管理人员核对退料单据与退仓物料的名称、批号、数量是否一致。
检查退仓物料清单是否有仓管人员核对名称、数量、批号、质量状态、退仓日期等信息,是否与单据一致
符合。
√
72
产品的标签、说明书内容应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抽查产品标签,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符合要求。
√
73
每批产品均应按规定留样;留样保存时间应至少超过产品保质期后6个月,按产品储存条件进行留样管理。
检查是否有留样规定并落实执行;留样保存条件是否符合产品保存要求条件;现场观察是否有专设的留样室,留样是否按品种、批号分类存放,标识明确。
按规定留样,符合保存条件,有专设的留样室,分类存放标识明确。
√
留样数量应至少满足产品质量检验需求的两倍。
检查各产品保质期前后及近期生产的产品批号,到留样室现场抽查3—10批,看是否都留样;抽查产品的留样跟踪检验记录,看保质期内是否都合格,如有不合格是否立即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
都有留样。保质期内部合格。留样数量按规定要求。
√
74
应明确产品运输管理要求;应确保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可追溯性。
检查是否有产品运输管理要求;
有。
√
应清晰地记录发货,以表明货物在转交过程中已进行完全检查。
检查是否有出货记录;
有。
√
同时对运输的车辆进行卫生检查,并保留记录
检查是否有卫生检查记录。
有。
√
75
出厂后返回的产品应专区存放,经检验和评估,合格后方可放行;不合格的按规定处理并记录。
若有返厂的产品,核查是否对返厂产品进行检验,对检验不合格的是否按不合格品处理并记录。
有检验,按规定处理记录。
√
76
是否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生产管理制度。
检查是否有生产管理制度并切实可行。
有制度并切实可行。
√
生产条件(人员、环境、设备、物料等)应满足化妆品的生产质量要求。
综合判断,是否满足要求。
满足。
√
是否建立并严格执行生产工艺规程。
检查工艺规程文件是否齐全;工艺规程是否包括配方、称量、配制、灌装、包装过程等生产工艺操作要求及关键控制点。
文件齐全,包括配方、称量、罐装、包装过程等。
√
77
应建立产品批的定义,生产批次划分应确保同一批次产品质量和特征的均一性,并确保不同批次的产品能够得到有效识别。
检查生产现场是否有批生产指令。
有。
√
78
应建立生产区域清洁程序及清洁计划,生产区域应定期清洁、消毒。
现场检查生产区域的清洁是否按要求计划;现场检查记录是否有对生产区域清洁消毒操作。
有定期清洁消毒计划并操作。
√
是否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指令;生产操作人员应根据生产指令进行检查。
抽查询问生产操作人员是否制定了生产指令,并进行了生产指令内容检查确认。
有制定并确认。
√
79
物料应经过物料通道进入车间。
检查车间人流物流通道是否有效分开。
是。
√
进入清洁区和准清洁区的物料应除去外包装或进行有效的清洁消毒。
物料进入车间是否按要求经过物流通道;现场检查和抽查记录是否在规定区域除去外包装或进行有效的清洁消毒。
按规定要求。
√
80
使用的内包装材料应经过清洁必要时经过消毒,应建立文件化的包材消毒方法,消毒的方法需经过验证并保留记录,如未对包材进行清洁消毒,需提供证据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检查包材是否经过消毒。
有消毒。
√
81
生产使用的所有物料、中间产品应标识清晰。
现场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符合。
√
82
配料、称量、打印批号等工序应经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生产,操作人和复核人应签名。
检查操作人员投料前是否复核了物料品名,批号,数量等;检查配料、称量、投料记录是否完整并复核签名确认。
复核了,记录完整并复核签名确认。
√
83
生产过程应严格按生产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实施和控制,及时填写生产记录。
检查生产记录是否及时填写。
及时填写。
√
产品应建立批记录,记录应完整。
批号打印记录是否与生产指令相符合;检查员工的生产操作与生产工艺的符合性。
相符合。
√
中间产品应规定储存条件和期限,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
检查中间产品是否规定了储存条件和期限。
规定了。
√
84
以下情况应特别注意防止混淆、差错、污染和交叉污染:
产生气体、蒸汽、喷雾物的产品或物料;
现场检查产气、蒸汽、喷雾的物料或产品是否有良好防护措施,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有良好防护措施。
√
生产过程使用敞口容器、设备、油;
敞口容器、设备、油应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有有效防护措施
√
流转过程中的物料、中间产品等;
现场检查储物区物料、中间产品、待检品的存放是否有能够防止差错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有能够防止差错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
重复使用的设备和容器;
设备和容器连续使用时,是否定期进行消毒。
定期消毒。
√
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等。
现场检查生产废弃物的收集和排放是否有效防止产品被污染和交叉污染。
有效防止。
√
85
灌装作业前调机确认后,方可以进行正式生产。按照文件化的检查要求,进行首件检查,并保留检查记录。
现场检查。
有做着首件确认再正式生产。
√
86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按规定开展过程检验,应根据工艺规程的有关参数要求,对过程产品进行检验。作好检验记录,并对检验状态进行标识。(过程检验包括首件检验、巡回检验和完工检验)
现场检查,是否建立过程检验的制度,询问员工开展哪些检验活动,如何操作,核对与文件制度的一致性,检查相应的记录。
有过程检验的制度,首件制度巡回检验、完工检验。
√
87
每一生产阶段完成后应按规定进行清场,并填写清场记录。
检查清场记录。
有记录。
√
88
每批产品应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确保物料平衡符合要求,若出现偏差,须查明原因,确认无质量风险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抽查批记录是否有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物料平衡计算是否符合要求。如有不符,则进一步检查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和质量风险确认措施。
√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89
物料退仓前应重新包装、标识,标识包括名称、批号、数量、日期等。
仓库检查退仓物料标识。
√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0
是否建立验证管理组织,制定验证管理制度和验证计划,根据验证对象制定验证方案,并经批准。
检查是否有设定验证管理小组,各成员是否有工作职责,分工明确;检查是否有验证管理制度,对各项验证工作有明确规定;检查是否有制定验证计划,对各个具体验证对象制定可行的验证方案,并经审批。
√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1
验证应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并形成验证报告,经检查后存档。
检查验证报告。
√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2
是否对空气净化系统、工艺用水系统、与产品直接接触的气体、关键生产设备及检验设备、生产工艺、清洁方法、检验方法及其他影响产品质量的操作等进行验证。
检查验证计划是否包括公用设施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工艺用水,直接接触产品的气体),关键设备、关键工艺、清洁方法、检验方法等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环节;检查相关验证报告,是否与计划一致,是否按审批验证方案执行,验证结果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当超出预期时是否有调整措施;检查验证报告是否经负责人审批,并存档保存。
√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3
根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是否进行再验证,关键的生产工艺、设备应定期是否进行再验证。
检查是否有针对质量回顾分析进行再验证计划和方案,如有,则检查验证报告;是否与质量回顾分析结论一致;如有不同,是否有分析原因及调整措施;检查是否有针对关键生产工艺、设备的再验证计划及方案,检查相关验证报告。
√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4
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生产工艺、主要物料、关键生产设备、清洁方法、质量控制方法等发生改变时,是否进行验证。
检查是否有关于质量影响因素变更的验证管理规定;检查相关验证报告,验证结论是否符合要求。当验证结论不符合时是否有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并重新进行验证。
√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6
产品销售是否有记录,记录是否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发货日期、收货单位和地址。
检查相关文件及记录,检查记录是否包括所规定的内容。
有相关文件记录记录有规定的相关内容。
√
产品销售记录是否保存至产品保质期后一年。
抽查2—3个产品一年内的销售记录,检查是否按规定的期限进行保存。
是按规定的期限进行保存。
√
97
是否建立产品销售退货制度。
检查公司是否建立相关的退换货制度,并检查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无实际操作和演练)。
有建立,按制度执行。
√
98
是否建立产品质量投诉管理制度,并指定人员负责处理产品质量投诉并记录。
检查是否有有关客户投诉的管理制度,看是否有记录和调查处理的规定。
有管理制度,有记录。
√
质量管理部门是否根据产品质量投诉内容,分析投诉产品质量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抽查产品质量投诉处理的相关资料,检查是否有指定的人员负责处理,是否落实执行,是否有记录;抽查近6个月的产品质量投诉内容,检查是否有相应的分析报告,是否有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改进。
有指定人员负责、有执行,分析报告,有措施改进。
√
99
是否建立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指定部门和人员负责。重大群体性化妆品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化妆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检查是否有程序和调查处理的规定。
有。
√
100
不良反应案例的记录内容是否包括投诉人或引起不良反应者的姓名、化妆品名称、化妆品批号、接触史和皮肤病医生的诊断意见。
检查近期的产品不良反应案例,检查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理措施是否落实有效,记录是否完整。
无不良案例。
√
101
是否制定产品召回制度。
检查是否有召回的相关制度。
有。
√
102
应建立召回紧急联系人名录,规定召回时的职责权限。
检查是否建立了紧急联系人名录,规定职责权限。
已建立。
√
103
当产品出现严重安全隐患或重大质量问题需要召回时,应按规定报告,并调查处理。
检查是否有产品出现严重安全隐患或重大质量问题需要召回的情况,是否按规定报告,并调查处理。
没有。
√
104
召回的实施过程应有记录,记录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批号、发货数量、已召回数量等。
检查召回/模拟召回报告。
有模拟召回报告。
√
105
已召回的产品标注清晰,隔离存放;并对召回的产品进行检验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产品的处理,并形成报告。
如没有实际召回,检查文件的规定及模拟召回报告的描述。
按召回制度实施。
√
自查结果记录:
1,自查项目的总数:105项,违反一般项目5项,关键项目0项。
2,是否影响生产:是 ; 否 √
3,不合格项目情况说明:
关键词 枸杞;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38-02
近年来,针对各类食品案例发生现象,国家加强了包括农业种植在内的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卫生法的立法工作,200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对于从事食品安全生产,规范食品生产单位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生产,努力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充分保障消费者消费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枸杞作为药食兼用的农产品,自古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现代医学证实其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价值,进而得到消费者的推崇。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增加,枸杞种植区域也已经逐渐从原产地域——宁夏向周边省区发展,但是由于枸杞种植技术存在层次不齐的局面,影响了枸杞产品质量。如何提高枸杞产品质量是各枸杞产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生产单位拓宽枸杞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枸杞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其生产也要遵从国家农产品、食品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来组织生产,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市场消费趋势,进一步创新技术标准、扩大应用范围,努力提高枸杞质量,充分保障消费安全。
1 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是枸杞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无公害枸杞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经有资格的认证机构认证,获得使用认证标志的枸杞产品。其核心是控制枸杞产品中卫生指标,即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残留量,限定在《食品卫生标准》安全阀值范围以内。
无公害枸杞标准化生产是枸杞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政府实行的强制性枸杞产品生产要求。枸杞作为宁夏地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2002年宁夏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无公害枸杞行动计划”,制定了《无公害食品枸杞》《无公害食品枸杞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食品枸杞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宁夏枸杞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枸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禁用了一批高残留、高毒农药,推荐使用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解决了土壤配方施肥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残留问题;认识了不同枸杞产区主要病虫害发生消长规律,制定了不同区域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通过权威机构对试验区枸杞果实检测,结果表明:宁夏枸杞农药、化肥及重金属含量所有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无公害规定的标准。应该说,无公害技术标准及无公害生产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可有效推动无公害枸杞的生产,但全区的枸杞生产还没有完全实现无公害生产。除了一些大枸杞种植企业、国营农场等能够按照无公害标准组织生产外,一些分散经营种植户以及农村种植枸杞的地方,还存在沿用无公害标准实行前的管理模式,超标使用农药及滥用化肥时有发生。一方面,由于思想认识问题,同样的产品,无论采取何种防治方法,都基本能保持较好的售价。从经济核算的角度出发,由于无公害标准生产使用的是低毒、低残留农药,在防治次数上要比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所增加,无公害防治成本相对增加。因此,在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约束的前提下,一些种植经营户宁可选择使用成本较低的剧毒农药防治[1]。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完全实现无公害枸杞生产,要求无论是生产管理、还是产品流通方面,各有关执法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从生产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保证无公害枸杞的生产。另一方面,加强对枸杞种植经营者的无公害标准及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枸杞种植者的素质,使其掌握无公害生产技术,自觉按照无公害标准生产管理。
2 绿色食品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是应对消费市场的客观需求
绿色食品枸杞是随着市场的需要,各单位自愿发展生产的比无公害要求更严格的一种形式。发展绿色食品枸杞的前提条件是枸杞生产首先完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才能申请生产枸杞的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枸杞食品的典型特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的生产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的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枸杞的洁净。
为适应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及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绿色食品的生产又可分为AA级和A级。这2种标志都要经过专门认证机构的认可后才能使用。AA级绿色产品指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符合特定的标准。AA级绿色食品接近国际有机产品。A级强调生产过程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为规范绿色食品枸杞生产,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标准(NY/T391-2000)》《绿色食品枸杞标准(NY/T1051-2006)》等。参照这些标准,有些国营农场、科技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开展枸杞绿色食品的研究和生产,其中有一部分已完成了枸杞绿色食品A级的认证和生产。从枸杞病虫害防治的用药选择、产品包装加工等方面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执行,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较高的绿色枸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