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8篇

时间:2022-12-27 00:44: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

篇1

我是县统计局和调查队2014年10月份沠驻到村工作的,驻村工作已3年零3个月。现在我把驻村三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永昌村位于利辛县西北巩店镇境内,是全县90个重点扶贫村之一,国土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5368亩,辖14个自然村,1162户,人口3998人。2014年脱贫10户,53人, 年末贫困发生率13.3%;2015年脱贫81户,149人,年末贫困发生率9.0%;2016年脱贫153户,270人,年末贫困发生率2.5%;2017年未脱贫35户,73人;2017年未脱贫人口21,35人,贫困发生率为0.8%。2014年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党建、扶贫、产业发展。

一、抓班子、带队伍、全力抓好党建工作

抓好党建是抓好一切工作的牛鼻子。自从2014年底驻村扶贫工作以来,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抓好党建工作。首先了解全村党建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开展党性教育,抓好“两学一做”,凝聚村班子思想;二是要强化责任担当,明确各自职责任务,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处理好;三是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红红脸、出出汗这种教育方式,使大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促使班子内部多交流,为了村级工作,多想些公事,少想些私事,把精力主要用在工作中;四是做好党风廉政工作,确保扶贫款阳光操作,真正用于扶贫。三年来,我村党建工作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党建工作扎实有效,村班子空前团结,战斗力显著增强。今年8月中旬,省、市、县组织部门领导亲临永昌村调研村基层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永昌村党建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二、精准统筹,做好贫困户脱贫工作

1、精准识别。严格执行“一申请、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制度。即:贫困户申请;自然庄和村两评议;村、乡镇两公示;县公告。我们在户申请之后,在公示环节增加一道程序—公示建立在各自然庄上,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老百姓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做到了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

2、精准施策和精准帮扶。

一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依托。积极发展经济,村内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村内企业22家,较2014年驻工作队驻村前增加了10家;

二是产业发展将带动更多的人自主创业和自主就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目前,村内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人,企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及个体户地发展,其中带动62户(人)贫困户自主就业。

三是产业扶贫扎实有效推进。产业扶贫(养羊)53户,89人。其中:2016年产业扶贫31户,人口51人;2017年产业扶贫22户,人口38人;“四员一工”就业扶贫92人(户)。其中:2016年“四员一工”就业73人(护林员39人、保洁员25人、护路员9人);2017年“四员一工”就业19人(保洁员16人、护路员3人)。

四是光伏扶贫。2015年户用光伏扶贫35户,84人;2016年阚疃大集中虚拟到户光伏扶贫25户44人;2016年和2017年光伏虚拟到户扶贫96户。

五是教育扶贫得到有效落实。实行“资、补、兜、贴、贷”,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资助全覆盖。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有24户,32人落实教育扶贫。其中专科生1名(王子玲之女王淑勤),本科生1名(杨恒青之女杨睛);

六、健康扶贫。“三免二付一提高一兜底”的实施,极大的减轻了贫困户的经济负担。目前全村建档立卡有瘫痪卧床12人,精神疾病8人,均有落实护理补助1000元。

七是政策兜底58户,83人。其中:五保21户(人)(2016年居住在永昌养老院的9户(人)已脱贫,2017年预脱贫12户(人);低保37户,62人。

在永昌村,无论是2016年已脱贫户,还是2017年预脱贫户,做到确保每户均2项以上有效的脱贫措施,从而确保他们稳定脱贫。对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落实上述措施,确保“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得到有效实施。

3、帮扶成效。三年来,经过我和镇包村干部以及全体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通过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和精准帮扶,实现了脱贫预期。

三、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2014年以来,我和镇包村干部马召、丁飞以及全村干群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近年来年地不断努力,全村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年末果园面积从2014年的120亩,发展现在的近1000亩;板材加工业从2014年产值不足5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4000千万元以上。村内企业蓬勃发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1、支持梨园产业发展。田少华梨园因项目发展,存在资金瓶颈,村两委班子已为该企业联系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符合县农商行评级授信标准的户12户,每户最高贷款额度5万元,共计60万元用于企业的产业发展。这12户贫困户每年入股分红收益3500元。田少华带动该村罗庄和田庄等18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到梨园打工,带动该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的脱贫工作。田少华梨园面积由2014年的120亩扩大到现在的410亩。

巩彬果园产业迅猛。2015年到目前,巩彬先后在我村种植梨树等果木400亩,种植构树苗20亩,带动刘前、杨寨等庄15户贫困户到果园打工。李良成樱桃园种植车厘子200亩,明年将结果,将迎来收获的季节。

镇党委为支持梨园产业发展,对新村周围的耕地鼓励发展梨树种植,每亩每年给予补贴1000元,连续补助5年直到梨树进入盛果期。

2、支持板材加工产业。2年来,张庄张少林、汝西营汝国庆等10家木材加工企业先后成立,每个企业年加工产值均在1000万元以上。带动本村就业人口200人,其中带动贫困户20户就业。

四、村级资料管理规范化,提升扶贫工作质量

村级资料做到:1、齐全。从2014年至目前,每个年度都分为文件类、记录类、表格类、公示公告类;2、详实。2014年县派驻扶贫队以来,每一项工作做到工作有痕迹,有图片和文字资料等;3、整理规范。按照上级档案化管理的要求整理归档。

户级资料做到:1、对四个清单进行标识提醒。用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圆点分别表示已脱贫户、政策兜底户、重点贫户和巩固期贫困户,一目明了;2、户级资料管理清单化。脱贫户和未脱贫户分别设置了扶贫资料清单,通过清单就知道那些资料缺失,需要进一步完善;3、资料索引按户主姓名首字母顺序排序便于查找。

近期,县扶贫局、县档案局将永昌村列为全县扶贫档案工作示范村,对永昌村扶贫档案资料按照上级标准重新进行了归类整理,2017年9月20日,利辛西北六乡镇组织200余人对永昌村档案资料进行了参观学习。

五、认真抓好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工作

按照“一率一收入”、“一业一基服”的要求,认真开展村级扶贫工作,2016年村顺利出列。

1、贫困发生率控制规定范围以内,达到村出列要求。

2、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建设村级光伏电站新建187千瓦村级光伏电站两座、村养鸭场一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2015年底,县统计局为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将省统计局拨付的1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村光伏电站建设。这些举措实施之后有力促进,使永昌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对于统筹村内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力地支持。

3、村内水、电、路、网等均在2016年度实施完毕。

4、新建村公共服务中心。新规划村室、卫生室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

六、做好领导调研和扶贫宣传报道工作

今年以来,永昌村扶贫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省扶贫办主任江洪、市委书记汪一光、县委书记程修略、县长程莉等几大班子领导到永昌村调研扶贫工作10多次;金寨、望江、灵壁、宿州等多地领导到永昌村参观学习近10次,全市、全县扶贫现场会在永昌村召开3次等;乡镇及以下到永昌村参观学习10多次。

积极撰写分析、信息资料,及时反映永昌村扶贫工作动态和扶贫工作成果,向省、市、县、乡镇报送。目前,有关材料已被省、市、县各级采用,较好地宣传了我村的扶贫工作。2016年3月,由我撰写的《依托产业发展 加快脱贫致富》被省统计局采用;2016年10月,亳州新报采访永昌村《多方给力共摘贫困帽》,报道永昌村扶贫工作事迹;今年以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安徽日报、亳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5次到村采访扶贫工作先进经验和做法。另外,我还经常撰写关于永昌村扶贫的点点滴滴,较好地宣传了全村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七、存在的问题

1、金融扶贫项目推进不顺畅。2016年初,我县农商行开通了产业链模式金融扶贫工作,每户最高贷款额度为5万元,如何把金融的优惠政策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实际工作当中,较难推动。有的贫困户担忧企业产业一旦发展失败,怕还不上贷款受到牵连等出现不愿意贷款的现象。此项工作经过多方不懈努力,直到8月份才算完成。

2、土地流转不畅。目前,土地经营权分散在千家万户,大户想承包一块面积较大的耕地,尽管大多数村民同意,如果有个别户不愿流转土地,使整个工作陷于停滞。

3、老百姓有争戴“贫困帽”的现象。当前,扶贫工作是全社会以及各级领导关心、关注的大事。随着扶贫各项政策、措施的到位,如: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金融扶贫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收入增加且顺利达到脱贫标准。部分群众及贫困户心态发生变化:部分非贫困户想加入贫困户,驻村干部及村“两委”人员要向他们讲政策、讲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标准,作耐心细致地思想政治工作;个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存在不愿脱贫的思想,驻村干部及村“两委”人员要向他们讲政策,如:脱贫不脱政策等。群众利益无小事,通过解决老百姓身边发生的利益诉求的思想认识问题,化解矛盾,为扶贫、脱贫工作顺利进行地保障。

八、建议

1、增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当前,扶贫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章立制,严格考核,奖优罚劣。把在基层一线扶贫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予以提拔重用,以调动驻村干部、镇包村干部以及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扶贫工作中不努力尽职尽责的人员予以处罚并调整到扶贫岗位以外的其他岗位。

篇2

(一)、认真做好了扶贫项目专项资金自查和迎检工作。根据省、市、县关于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统一布置和要求,月份我们会同县财政局深入到有关乡镇和项目上,对年年和年的扶贫资金使用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

(二)、扎实做好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

整合力量,整合资金,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从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村容建设、科技培训等方方面面着力,抓好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认真组织好年重点村扶贫项目的实施,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抓好了年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8个重点村本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共上报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学校建设、科技培训等和企业定点包扶重点村工作。在县直单位机关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确保全县“十一五”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县直机关单位或企业定点帮扶。四是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1+1”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全县结成470对帮扶对子。

(五)、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县里的中心工作,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我办和县政协到武汉和上市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恰谈,股份有限公司准备来我县投资上亿元,下半年将落户工业园区。我们已完成民生电气、宝深达纺织有限公司等招商引资工作任务800万元。

(六)、扶贫办自身建设的到提升。

进一步组织扶贫办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贫困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清正廉明、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办事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上级扶贫项目和资金申批到位较慢。

申批到位较慢,影响了扶贫工程进度。在此方面我们望与各部门积极配合好相关工作,使之达到更快的效率。

(二).部分农村人口因灾返贫。

今年我县出现历史罕见冰冻灾害,给农村经济和群众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贫困乡村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存在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三).村集体经济差,项目资金缺口大。

我县重点村基本上没有集体经济。目前这些村在实施规划中存在办事越多,欠款越多的现象。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与重点村建设的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之,我们将吸取往年工作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认真做好各项扶贫工作,努力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企业定点包扶重点村工作。在县直单位机关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确保全县“十一五”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县直机关单位或企业定点帮扶。四是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1+1”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全县结成470对帮扶对子。

(五)、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县里的中心工作,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我办和县政协到武汉和上市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恰谈,股份有限公司准备来我县投资上亿元,下半年将落户工业园区。我们已完成民生电气、宝深达纺织有限公司等招商引资工作任务800万元。

(六)、扶贫办自身建设的到提升。

进一步组织扶贫办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贫困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清正廉明、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办事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上级扶贫项目和资金申批到位较慢。

申批到位较慢,影响了扶贫工程进度。在此方面我们望与各部门积极配合好相关工作,使之达到更快的效率。

(二).部分农村人口因灾返贫。

今年我县出现历史罕见冰冻灾害,给农村经济和群众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贫困乡村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存在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三).村集体经济差,项目资金缺口大。

篇3

一、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及时召开了全市扶贫办主任、专干学习贯彻会议,学习并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二)广泛动员,启动“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总结了“十一五”扶贫工作经验,表彰了“十一五”扶贫开发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分析了“十二五”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三)明确责任,建立扶贫工作新机制。明确了全市“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建立了一个市领导挂点帮扶、市直单位定点帮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帮扶的工作新机制,将市直各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情况列入全市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四)科学规划,勾画扶贫发展新蓝图。举办了全市“十二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培训班,共培训人员380人。我市100个扶贫村“十二五”规划总投资56390.5万元,规划拟建设完成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3.126万亩,新建通村公路454公里、村内道路修建257公里,危房改造1418户,建设维修学校及幼儿园86个,建设改造卫生室56个,发展种植业6万亩,养殖业103万亩,安全饮用水入户16663户。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是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依然庞大,消除贫困难度加大。

二是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多。

三是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产业培植难度大。

四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扶贫济困的力度不够。

五是扶贫系统干部的管理机制、业务培训不足。

三、下步打算

(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二)督促落实整村推进规划,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100个扶贫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三)努力培植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贫困村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传统技术、农民意愿和市场需求选定贫困农户有能力参与并能成功的项目,并把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与产业项目龙头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认真实施“雨露计划”,加强贫困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做好扶贫系统干部的培训工作。

(五)发挥党员干部帮扶作用。主要是督促市直帮扶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与贫困村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的落实。

(六)完善和落实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制。市直各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情况列入全市年度同标管理考核内容,扎实认真做好年终考核工作。

篇4

【题目】民企参与精准扶贫的问题探析

【第一章】精准扶贫中民营企业介入研究绪论

【第二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与作用发挥

【第三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动力及参与机制

【第四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扶贫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展望/参考文献】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研究展望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问题解决之道

一、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引和倡导。

在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此项工作上,政府应该扮演的是倡导者、监管者,而不应该给民营企业施加政治压力。政府应该把权力更多的用在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搞服务上,更便于民营企业进行产业扶贫,对民营企业多鼓励,多引导,减少施压,做到零强制。

(一)引导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

一是积极倡导全市中小型民营企业加入到产业扶贫工作中来,建立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扶贫项目的行政审批程序,减少对中小型民营企业不必要的资格审查。二是通过村企结对、开展产业对接和就业创业培训、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式指引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三是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以公益性困难救助、爱心援助等形式,积极捐资帮扶困难群众;或者引导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冠名或众筹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帮助村庄环境整治、水利道路和公益设施配备等。

(二)引导民营企业多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加深对社会责任的了解,尤其是民营企业对自身参与扶贫工作的优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引起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给民营企业树立:扶贫之路是融合发展之路,民营企业要顺势而为;扶贫之路是责任担当之路,民营企业要量力而为;扶贫之路是艰苦奋进之路,民营企业要尽心而为等观念。二是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的方法,推选企业家担任村级领导班子负责人,用先进理念直接参与村务民主管理,促进村级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完善民营企业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机制。

(一)深入调研,完善政策。市政府应该结合鹤壁市的实际情况,深入基层贫困地区,充分听取贫困户的意见和建议,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一是量力而行,分类指导。对一些规模较小,经营难度不大、风险较小的项目,首先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群众去做,同时加强指导和服务;对一些规模大,难度高、风险高的项目,和群众做好解释,放给龙头企业去做。二是实行差别化补贴。各县按省定标准在不突破补贴总额基础上,对同一个扶贫项目所涉及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要区别对待,实行差别化补贴,具体补贴政策和方式,由本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报省扶贫办备案13。三是提倡扶贫资金有偿使用,促进滚动发展。可以把资金折算成股份,以入股的形式注入相关经济组织,定期分红,从而可以长期受益,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以把扶贫资金当成风险基金,设立专户,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二)科硕合理得制定扶贫目标。鹤壁市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制定合理的扶贫目标,科硕的对每一个参与扶贫的民营企业现状进行分析,根据每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市场前景、参与扶贫的最佳方式方法等实际情况,估算企业的扶贫能力,在不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负担的基础上,建立科硕、可行的目标。这样,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政治压力变小,参与积极性提高。使民营既能较好完成政府交付的任务,也能是企业自身得到良性的发展。对于政府来说,在这样合理目标的引导下,得到的将是一个重质保量的答卷。

(三)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打破传统惯性思维,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机制,注重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克服短期行为,立足长远发展,促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

转变,防止只扶持民营企业,而不辐射带动贫困户的垒大户行为。二是创新扶贫效益到户机制。遵循市场规律,以项目成功和扶贫效益到户硕成效。保证项目成功,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带动贫困户的数量和效果,体现扶贫到户的效益,保证扶贫产业和项目效益真正惠及贫困户。三是创新扶贫项目实施机制。理清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在扶贫开发中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所在,作为政府主要负责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保护贫困户权益等,让各类市场主体实施专业化、产业化扶贫。四是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扶贫资金主要的投入方式有五种,第一种方式是先建设后补助,第二种方式是以奖代补,第三种方式是贷款贴息,第四种方式是民办公助,第五种方式是政府购买服务,调整完善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放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引导直补到户的扶贫资金与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合作,采取以资折股,入股分红,租赁使用等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五是创新扶贫项目产权经营机制。首先明确产业化扶贫项目的产权归贫困户所有,在此基础上,如果贫困户自身没有经营能力,可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将项目委托给有经营能力的经济组织去经营,从而让扶贫项目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政府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过程的监管力度。

一是要强化主体监督。在产业扶贫中要保障贫困户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二是改事前控制为见苗浇水。为了让扶贫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经济组织要根据规划要求自主建设,然后再申请扶贫资金;各级在研究审批申报项目的时候,优先考虑那些务实的民营企业和优质的工程,各部门在对项目进行验收的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对项目的监督评估要经贫困户确认后才能兑现补贴;对于先建后补的、民办公助的、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进行资金补贴时,可以将扶贫资金直接拨付给各市场主体,然后进行报账。三是坚持和完善公示公告制度。通过增加透明度来实施监督,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对各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发挥作用情况、扶贫资金补贴情况等进行公示公告,公示内容要真实准确,不得弄虚作假,接受广大贫困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公示中发现的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了解,问题属实的,应给予纠正,纠正后的情况也要及时进行公示,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四、创新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方式方法。

为确保到 2020 年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政府部门应给予民营企业扶贫更多的支持,加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方式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的特点。结合鹤壁市实际,应因地制宜的进行产业扶贫:

1.发展订单农业助力扶贫。民营企业为贫困户提供销一条龙服务,并签订相关协议,企业给贫困户提供种苗、原料、饲料、防疫、技术服务,贫困户在民营企业的指导下进行种植和养殖,最后由民营企业负责按照协议价格收购农产品。订单农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比较省心,不用考虑该发展什么,技术方面不懂怎么办,原料和饲料从哪来,产品往哪卖,价格是否有保障等。所有问题都交给民营企业去解决,贫困户安心在家种植养殖就行了。

2.提升技术能力做扶贫。科硕技术在扶贫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民营企业应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以及成果的推广应用,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研究分析适合本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民营企业应该下大力气加强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努力让每个贫困户都有一技之长,都能适应民营企业的生产要求,这样可以显着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3.持续开展金融服务做扶贫。民营企业因和贫困户之间存在长期密切的合作,所以民营企业对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对存在资金困难的贫困户,民营企业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贫困户的贷款提供担保,帮助贫困户度过难关,让产业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从而不断壮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同时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效益。

4.探索资产收益做扶贫。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把贫困地区的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源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利用,租金就成了贫困户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以采用入股的方式由民营企业对土地实施经营和管理,贫困户通过分红获得收益,这样一来,资源就变成了资产、资金就变成了股金、贫困户就变成了股民,贫困户的收益就能持续增长。

5.增加就业岗硕促扶贫。经调查,鹤壁市的民营企业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大量的就业岗硕,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民营企业还将为贫困户增加更多、更优越的工作岗硕,将极大的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并持续走向富裕。

6.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做扶贫。民营企业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比如,建设希望小硕,资助困难硕生、开展社会救济、建桥修路、解决人畜吃水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改善贫苦户生产生活条件。

五、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

篇5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年底尚有贫困人口12.28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07万人,低收入人口8.21万人,而且这部分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高寒山区和高二半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加之我县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现象比较严重,扶贫工作难度较大。近年来,我县在抓好整村推进等建设项目的同时,把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扶贫措施,坚持扶贫开发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相结合,围绕蚕桑、畜牧业、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等四大产业,坚持增强贫困农户“造血”功能的产业扶贫开发思路,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进程。自*年开始,新一轮小额信贷的启动,更加有力地助推了我县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自2003年至今,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455.58万元,其中科技扶贫资金665.42万元,整村推进项目中安排产业扶贫资金790.16万元;去年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800万元,到9月底,已回收478万元,今年1100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发放任务,到9月底,已完成82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覆盖全县16个乡镇159个行政村4300多农户。到*年,全县栽桑面积达7万余亩,养蚕2.97万张,产茧1215.13吨,实现蚕农收入1921.37万元;畜牧业实现产值2.61亿元;种植反季蔬菜5.03万亩,实现产值7545万元;种植经济林果总面积达43.2万亩,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通过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和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

二、工作特点

(一)产业扶贫特点

一是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我县充分利用小区气候明显这一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和办法,发展适宜当地生产的特色品种。目前,全县十六个乡镇都有主导产品,绝大多数村已有主导产业。

二是注重规模效应,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我县立足实际,充分利用本县热区资源丰富、光照条件好的优势,把发展蚕桑、畜牧业、反季蔬菜、经济林果作为全县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发展。目前,全县的蚕桑、畜牧业、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等都已成为山区群众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三是点面结合开展产业扶贫。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在抓好千家万户到户产业扶贫的同时,针对一些条件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采取重点投入方式进行整体推动,取得了很好的产业扶贫效果。

四是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我县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中,既注重扶持群众发展短平快的产业,如养猪,种植反季蔬菜、大棚蔬菜,又注重发展能够长期受益的产业,如发展种植经济林果、栽桑养蚕、种草养畜,使群众的收入能够稳定持续地增加,实现脱贫。

五是注重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为了有力促进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提高扶贫效益。我县还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多方筹集资金对丝厂进行改扩建,在经营上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蚕茧,使群众利益受到保护,极大地促进了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二)小额信贷特点

1、坚持四定原则

一是定贷款对象。扶贫到户小额信贷资金的投放对象是有致富信心、有一定致富能力、诚实、守信的贫困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是定贷款投向。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扶贫到户贷款主要投向经济林果、蚕桑、畜牧、返季蔬菜四大农业产业;

三是定贷款期限。贷款期限视实际生产周期由信用社自主确定,但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

四是定贴息标准。在贷款贴息期限内,对贷款对象进行贴息,贴息标准为贷款额的5%;

2、坚持政府调控,金融机构自主放贷的原则

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根据每年上级安排的贴息指标,结合县委、政府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将年度贷款和贴息资金补助计划分解下达各乡(镇),由金融机构自筹资金,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自主放贷、自主回收,自担风险。

3、坚持与全县的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在制定和下达贷款计划和指标时,充分与县委政府制定的全县产业规划相结合,重点投向生猪养殖、烤烟生产、蚕桑种植、粮食生产、经济林果等方面,并对养殖大户、示范户、产业协会等进行重点扶持。

4、扶贫贴息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原则

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属财政扶贫资金,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管理使用;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专户管理、封闭运行;贴息资金的使用是由县财政局扶贫专户直接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根据每个季度应收回的贷款数按季将资金拨给乡镇信用社,在农户还款时兑现给农户,根据利息结算单和农户领款花名册向县财政进行提款报帐和结算。

5、实行激励和考核制度原则

对扶贫到户贷款工作高度重视,措施有力,贷款回收率达95%以上的乡镇,可增加下年度放贷指标,并在安排工作经费时优先考虑,贷款回收率低于90%的,削减下年度放贷指标,不安排工作经费,同时,县委、政府还将扶贫到户贷款工作纳入全县“争先创优”扶贫工作内容进行考核。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仍显脆弱。我县产业扶贫近年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产业的基础仍然显得脆弱,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当大。

二是产业资金的投入不足。近年来,上级虽然增加了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但与实际需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投入不足,在发展产业时,很难从质的方面取得突破。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到目前为止,全县畜牧、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等产业上还没有形成一家集生产基地、加工、包装、冷藏、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糖、桑产业的龙头企业效益不佳,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力弱,缺乏全方位开拓市场的能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销售等不能满足产业扶贫的需要。

四是扶贫小额信贷很难到十分贫困的农户手中。由于考虑到还贷风险,很多十分贫困的农户无法申请到扶贫小额信贷资金。

四、思考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产业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产业扶贫的范围,加快产业扶贫进程,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产业扶贫效益;

二是有针对性地扶持建立产业基地,开辟稳固的增收渠道,不但使群众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增长点,还能起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要发展壮大一项产业,没有与之配套的骨干企业拉动是不行的,形不成产业规模。另外,没有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大多只能停留在粗放经营的程度,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效益的提升;

四是适当提高小额信贷贴息比例,减轻贫困群众负担。目前,贷款利率不断增加,群众小额信贷要负担的利息也相应增加,部分群众已经无力承担,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和效益的发挥;

篇6

2014年1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指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以及“支持社会组织承担扶贫项目的实施”[3],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2015年6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印发了《关于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指出“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专业人才支持、扶贫募捐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2016年4月,制定《关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方案》,以“扶贫济困、与爱同行”为主题,号召和动员全省广大社会组织开展了志愿服务、专业人才支持、行业咨询服务、扶贫募捐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在中央和四川省的指导下,在中央和四川省的指导下,各市州也纷纷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一、社会组织概况

社会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在国际上,由于各国在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同,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或独立部门、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等等。这些叫法在内涵上区别不大。

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即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是由公民或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按章程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是利用捐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包括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二、在精准扶贫中引入社会组织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精确识别贫困户。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贫困农户,然而在目前的精准扶贫中,政府单一制定贫困标准,在一起地方甚至引起了一些上访上告事件,村民们觉得有利可图,出现纷纷争当贫困户的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如果在贫困户的识别上,我们引入第三方中立机构――社会组织,在社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贫困标准,有利于化解邻里纠纷,减少社会矛盾。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扶贫。社会组织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专业化的员工,在扶贫工作上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深入农村,扎根一线,开展长期工作,进行生产性扶贫。当前的精准脱贫中,抽调了大量的党政人员,有一些缺乏扶贫工作的经验和能力,不仅难以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同时也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精准脱扶规范化、精准化和专业化。

第三,有利于构建良性互动的政社关系。政府的能力和作用是重要的也是有限的,公共服务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好帮手,补齐政府工作的“短板”。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政府向社会转移管理职能,社会组织通过承接一些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第四,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源。当前我国精准脱贫遇到“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局面,与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大发展局面极不匹配。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一支活跃的力量,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精准脱贫中去,改变政府单方面投入资金、单方面实施项目的现状,撬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精准脱贫中去。

三、四川省社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面临的困境

(一)扶贫公益类社会组织较少

在成都市两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以入住云公益为例,280余家公益机构和志愿者团队,服务领域覆盖了扶幼、助老、医疗服务、灾害应对、社区服务等5大类14小类,很难找到一家是在农村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社会组织。成都市从2014年起设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每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重点支持4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也没有针对扶贫类社会公益组织的扶持。

(二)社会组织分布极不均衡

截止到2013底,四川省已登记的社会组织35461家,2015年成都有8540个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等省内发达地区,且这些社会组织主要在城区开展项目,而脱贫任务艰巨的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社会组织数量相对较少。

(三)社会组织自身的问题

四川省虽然社会组织众多,但还处于探索阶段,远未成熟。一是许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处于不规范运行的状态。二是人员职业化水平不足,人才缺乏,且人员流动量大。三是缺乏对组织的长远规划,许多社会组织没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盲目发展。四是财务紧张,许多社会组织处于“僵尸”状态,无项目可做。五是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组织认识不足,开展工作难度大。

四、如何推动社会组织与精准脱贫衔接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细化政策引导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纳入省十三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和扶贫工作规划中。二是完善法规政策。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的法规、政策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编制社会组织参与的精准脱贫项目目录和意见,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的具体领域和具体项目,确保各类社会组织有序、有效参与扶贫开发行动,增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一是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及时精准脱贫实施进度情况,确定需要开展精准脱贫的项目和地区,确定向社会组织购买脱贫的项目,利于社会组织开展定点、定向扶贫。二是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的方式,采取政府委托、购买,社会组织承接的方式,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财政补贴,政策奖励。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实现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三)完善扶贫公益类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机制

篇7

(一)全县扶贫开发重点村基本情况

全县总人口37.8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35553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38%(贫困标准为人年纯收入2300元以下)城镇低保人口为3294户,5528人,农村低保人口为12173户,13987人,占总人口的5.2%。“十二五”期间,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确定了1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分别为大洞乡彭坪村、泉口镇杨岭村、鲁溪镇双新村、东林乡毛田村、上汤乡九宫村、船滩镇河潭村、澧溪镇太平村、甫田乡太平山村、罗溪乡坪源村、石门楼镇镜源村、清江乡塘里村。同时,结合武宁县实际,新增加了县定贫困村2个,分别为船滩镇殿下村、东林乡山头村。

全县重点村有5015户、20691人,占全县总人口 5.5%, 其中贫困人口为5098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4%,占全县重点村人口的24%。有村民小组116个,自然村庄166个。国土面积达28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拥有耕地面积19603.5亩,其中水田14682.5亩、旱地4921亩。林地面积329031.3亩,水面面积2568亩,果园面积2149.5亩。2011年重点村人均纯收入2592元。

(二)当前工作开展情况

1、整村推进工程进展顺利。“十二五”扶贫开发以来,投入11个重点村的各类扶贫资金共计401.5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45.34万元,社会扶贫资金56.21万元,实施各类项目128个。一是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投入资金220万元,新建改造了道路19条、23.7公里,修建桥梁5座、152米,每个重点村都完成了水泥路或柏油路的修建,有效改变了重点村过去交通堵塞、不便的局面;大力实施农村人饮工程,投入资金16.5万元,解决了重点贫困村771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投入37.9万元兴建水塘、堰坝4座(处),渠道4760米,新增基本农田和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981亩,为农业稳产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积极推动产业化扶贫。全面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因地制宜扶持贫困户发展了养鱼、养猪、养蜂和油茶、香菇、板栗、大棚蔬菜种植等开发性项目。两年来,投入扶贫产业专项资金36.3万元,11个重点村的支柱产业正在逐步形成,贫困农户的增收门路不断拓宽。

2、移民扶贫搬迁工程成效明显。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分清轻重缓急、整体搬迁”的要求,武宁县坚定决心要实施好扶贫避灾移民万人大搬迁,把生存环境较差、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群众搬迁出来。2011年,全县已有547户、2356人顺利实现了避灾转移,全部乔迁新居,所做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今年,按照省市下达避灾搬迁990户、4218人的目标任务,武宁县已全力落实帮扶措施并有序推进。目前,在13个乡镇建设集中安置点15个,全部建房一层以上;分散安置3251人中已购房1606人,已入住1226人。

3、科技扶贫行动深入推进。把科技扶贫作为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充分依托“雨露计划”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实现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两年来,投入科技培训资金13.7万元,依托省、市和县本级江西美术专修学院、职业中专的扶贫培训基地,先后培训和转移农民达720人,其中短期技能培训613人,学历培训107人。培训合格后全部推荐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县工业园企业就业,月工资均在千元以上,高的可达3000余元。工作收入稳定了,脱贫致富的目标也就实现了,“雨露计划”的实施达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转移一批、造福一方”的效果。武宁县横路乡过去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乡,近几年成了富裕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乡能人余静赣带动了全乡6000多人在外地从事装饰业,在全国各地开办装饰公司300多家,使横路乡成了名符其实的装饰之乡。

4、社会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一是深化联县联乡包村扶贫。加强与11个省、市扶贫单位的联系,主动搞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定点扶贫单位已投入资金、物资共计56.21万元。如市烟草局工作组今年已9次到包挂的罗溪乡坪源村开展工作,捐资9.8万元完成了通村道路和水利设施的修建,并与当地广大干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二是建立县级社会扶贫机制。以“三到三帮三促进”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建立了县级领导联乡包村、部门驻村扶贫、干部到户帮扶工作机制,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要求,着力解决了贫困村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三是推进企村结对扶贫活动。加强与县内企业的沟通联系,对11个贫困重点村进行结对帮扶。如新光集团先后投入300余万元,积极为大洞乡彭坪等村捐资、助建、扶助贫困学生等,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同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残联、慈善协会等社团组织作用,深入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不断提升了社会扶贫工作实效。

二、几点工作体会

总结回顾武宁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上级支持、领导重视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武宁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成效,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省、市扶贫部门领导的倾心关爱,给予了扶贫开发工作很多项目、资金上的倾斜和帮助。同时,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对口定点帮扶制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

2、科学发展,开拓创新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在国家、省、市召开扶贫会议之后,武宁县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的扶贫开发工作精神。一是及时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全县干部大会进行了宣传动员和部署安排;二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四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方法措施,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承担的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三是财政预算中每年增加了扶贫资金200万元,用于贫困村之外的面上扶贫。四是要求各乡镇、各部门,特别是扶贫部门,认真做好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的争资争项工作,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并将工作成效列入年终考评。五是从2012年起,将扶贫工作列入对乡镇的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3、多方结合,积极参与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动力。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武宁县按照“争取大项目,建设大基地,构建大产业”的思路,努力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扶贫、信息扶贫相结合,把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扶贫重点村和贫困户。同时,积极推行参与式扶贫的理念,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各部门、各帮扶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初步构建了“大扶贫”的新格局。

4、整合资金、整村推进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整村推进战略中,武宁县通过整合财政、移民、新农村建设、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涉农资金,采取“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办法,集中捆绑使用有限的资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抓什么”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了一批群众盼望已久想办而不能办到的大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

5、建章立制,强化队伍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在扶贫开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制度建设为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证,落实了扶贫责任,规范了项目实施,严肃了工作纪律,从而提高了扶贫工作的成效。同时,建立和健全扶贫干部的学习制度和业务培训制度,通过加强扶贫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武宁县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和针对性扶贫开发涉及群体不大等问题,较大程度影响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1、武宁县地处山区、库区,多年来由于受环境条件、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制约,贫困状况依然严峻,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相当艰苦。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致贫返贫问题突出,扶贫对象规模较大。

2、国家将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了贫困村,开展了以贫困村为主战场的单元式扶贫,非重点村的贫困人口长期得不到有效扶持,从而导致一些非重点村的贫困人口比重点村还多。同时,根据省、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精神,新的扶贫标准即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以下为贫困人口,武宁县农村贫困人口现状普查尚有35553人,而“十二五”期间扶持的贫困人口仅5000余人。

3、就武宁县当前情况来看,一个1500人的中等规模的行政村,通过整村推进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的基本目标,起码需要300万。要想改善一个行政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每年10万元无疑是杯水车薪。扶贫开发资金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影响了重点村的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进度。

四、对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几点思考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各行业的支持和配合,全民参与。同时,扶贫开发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仅仅依靠财政扶贫资金远远不够,需要各部门资金、各种社会资金共同帮扶。依照武宁实际情况和目前工作开展的现状,我们认为,要做好下一步工作,切实实施好“十二五”扶贫规划,要在以下“九个结合”取得突破。

1、库区移民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有效结合。武宁县是一个移民大县,相对来说,资金量较大,所扶持项目较多,能解决一些问题。同时,武宁县是一个扶贫小县,全县财政扶贫资金每年仅100多万元,而贫困面又大,贫困人口又多,所以很难有效解决问题。要想同时抓好这两项工作,我们认为,要把这两项工作充分结合在一起,用移民资金补充扶贫资金不足,对贫困移民地区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对移民中的贫困户进行重点扶持,使两者充分结合共同推进这两项工作。

2、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有效结合。经统计,武宁县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3万多人,分布在全县各乡镇,人多面广,而每年全县财政扶贫资金仅100多万元,杯水车薪。所以,仅仅依靠财政扶贫资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依靠社会资金的力量,各部门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民间救助向贫困地区倾斜,真正体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社会都来参与扶贫事业。

3、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有效结合。传统产业劳动强度大,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所以要想快速推进扶贫开发,必须引进和推广新型产业,发展一些有市场竞争力,短、平、快的种、养、加工业项目和发展休闲养生产业、旅游产业,充分依托山水资源,做好山水文章。

4、自身努力与上级扶持有效结合。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关心和支持下,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自身力量和自力更生为主,在基层乡村两级直接安排和协调下开展工作。切不可有等待观望的依赖思想,一心指望外援。在此基础上加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资金资助,才能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

5、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科技等有效结合。在搞好村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还要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公共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只有这样,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后劲,农民的增收才能稳定,致富渠道才能更宽,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才能更巩固。

6、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有效结合。做任何工作都要做到有主有次,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扶贫工作也不另外。首先要有侧重点,明确工作的主要对象,也就是生存在深山区和边远地区的特困群众。其次要讲究方法和措施,重点突出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这三项内容。只有明确了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重点村扶贫和面上扶贫有效结合。“十二五”期间,武宁县确定了11个重点村和2个县定贫困村进行重点扶持,但是我们的工作又不能仅仅局限在这13个村上面,因为武宁县是一个山区大县和库区大县,至今还有4万多人居住在深山区和库区回水线以下,3万多人的年收入低于贫困线,贫困人口分布于全县各乡镇,贫困面相当广。所以我们在倾力抓好这11个重点村脱贫的同时,还要顾及全县面上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8、政府引导式扶贫和社会化扶贫有效结合。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是两支扶贫重要力量。仅靠政府财政资金和部门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国家财力有限,而扶贫涉及的地域非常广,人口非常多,所需要的资金非常巨大。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我们当前扶贫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发挥国有和私有企业、民营企业家、成功人士、境外爱国人士等捐款捐物积极性,支持贫困地区建设是现阶段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力量和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

9、资金扶助与政策扶助有效结合。扶贫工作做的事情很多,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做支撑,仅靠政府财政资金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在争取筹集资金的同时,要制定一些有效的政策,要通过政策扶持来筹集财政之外的资金,促进工作开展。从某些方面来说,政策扶助更能推动、促进工作开展。如一个重点村国家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扶助资金,能做的事很有限。如国家制定一个倾斜性扶贫政策,交通、水利、新农村、社会救助等涉农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安排重点村和其他贫困地区,这样一个重点村所获得的项目资金远远超出1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所以,各级政府要依据扶贫开发纲要,在安排财政扶贫资金的同时,制定一些相关的扶助政策,动员各方面力量筹集项目资金,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实现“十二五”预期目标。

篇8

一、打造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2.0版具有现实条件

(一)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具有实践基础。各省市均出台了非公经济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初步建立了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机制及配套管理服务机制,形成了部门联动、体系支撑的工作机制。各地探索形成了多种市场化运作、开放式扶贫、共赢发展的参与模式。此外,各地非公经济人士还探索了资源开发合作、股份合作、委托代加工、产品代销代购等产业扶贫模式。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在改善民生、弥补政府资源不足难题、更新脱贫观念、扩大统战影响方面发挥了特殊优势,产生了“扶贫成效最优化、资源配置市场化”阶段性效果,同时不断传导企业家精神,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创业奋斗精神。湘西州通过“矿业转农业”“老板带老乡”“资金变资本”“农民变市民”的参与方式,初步形成了产业转型、园区壮大、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脱贫的“多赢”局面。三年来,以湘西为代表的广大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践,不仅证明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应为、可为、能为、大有作为”,实践中所形成的工作机制、参与路子和参与经验,为打造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升级版、进一步深化社会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推动非公经济人士深度参与精准扶贫是现实所需。当前贫困地区发展的条件性制约已经大为缓解,但也面临造血功能弱等突出问题,急需增强造血能力。一些贫困户反映,“送钱送物,不如送一个工作”“一人就业基本脱贫,两人就业基本小康”;一些贫困村的支部书记认为,“没有企业落户,就不会有贫困村的造血”,民营企业所带来的“观念、思路、市场,是政府扶贫缺乏的,是我们急需的”,贫困特征的新变化,对非公企业和非公人士参与精准扶贫提出新要求。当前,脱贫攻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个新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贫困地区生态优势发挥,正在成为适应消费多样化、生态化的需要、推动农村供给制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尤其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国家与社会合作机制日益完善,为非公经济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提供更为有利条件。从精准扶贫部署来看,“五个一批”最重要的还是依靠产业发展来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使贫困人口通过提高创收能力来永续解决贫困问题。《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提出要拓宽社会资本市场化的投入渠道。非公人士参与精准扶贫要适应精准扶贫新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就必须在投资力量、参与程度、参与模式等方面有大的调整。

二、打造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2.0版面临的瓶颈与制约

(一)思想观念有制约。不少干部存有“政府一元化扶贫”的思想观念。个别地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干部对于对非公人士为什么参与精准扶贫、怎么样参与精准扶贫的思想认识不够,理论把握不准,忽视了非公经济人士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优势与作用,认为“精准扶贫就是财政出钱上项目,干部出力驻村抓落实,其他力量靠不住。”非公经济人士“小我意识”浓厚。一些非公经济人士认为:“政府在精准扶贫中要起主导作用,企业只是辅助作用”“解决贫困户的脱贫,是小脱贫,把自身企业的生存发展做好,是大脱贫”;还有不少企业家直言不讳地说:“上级领导多次动员了,不参与面子上过不去,只有派几人到村看看贫困户,对接几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一下任务。”也有不少企业家对对精准扶贫思想和政策理解把握不准确,对 “双赢发展”机遇认识不清,抢抓精准扶贫机遇意识缺乏。贫困户 “精神贫困”现象普遍。不少贫困户“不愿脱贫”,有的以“贫困户”为荣,愿意长期戴“贫困户”帽子,“企业老板反正有钱,给我们点小钱应该的,能把我们‘全包’了最好。”部分群众“等靠要”,不仅成为精准扶贫的“硬骨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积极性。

(二)实践工作存短板。从党委政府对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引导来看,总体上缺乏规划、统筹。负责牵头协调的广大基层统战部门工作力量薄弱、方法手段不多、资源整合不力。有的企业家反映“部分领导和扶贫干部不学习、不研究,不懂精准扶贫政策,重视指导不到位,企业找不到方向。”有企业家认为“当前财政扶贫资金那么多,为什么不在扶贫领域广泛开展PPP等投资模式,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扶贫领域?”从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实际情况看,主要还是以捐资捐物、捐建基础设施项目、临时救济和慰问等传统“输血”方式为主,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科技及劳动力转移扶贫等“造血”方式为辅。产业扶贫大多处于基地试点、小规模、初加工等探索阶段,成熟的大型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不多。

(三)政策制度现瓶颈。当前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制度机制还不够健全,执行不到位。不仅“共赢发展”的保障机制没有健全完善,甚至出现“一碗水没有端平”现象。扶贫龙头企业的认定缺乏程序、规范,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反映强烈。当前扶贫信贷资金申报门槛高,贷款手续繁琐,贴息政策落实难,既影响了贫困户参与扶贫信贷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非公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非公经济人士反映,当前精准扶贫“形式主义害死人”“开会多、资料多”“扶贫扶不到点上”等问题比较普遍。

三、打造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2.0版需要突破与创新

(一)着力解决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思想观念制约问题。用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非公经济人士头脑,引导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把投身精准脱贫攻坚转化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开展社会价值投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用其引领我国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扶贫的理论政策研究和制定。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各级统战部门职能优势,引导发挥民营企业在产业扶贫中的主力军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正能量,发挥非公经济人士在农村精神脱贫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培育造就一批新型农民。

(二)着力解决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实力和规模不足、参与精准度不够问题。建立培育引导平台。大力实施扶贫企业集中培育工程。以市、县、乡、村为单位分级建立扶贫项目对接平台。着眼贫困地区产业基础与优势产业,积极整合商务、对台、外事侨务等部门招商引资信息平台资源,广泛引进包括港澳台和海外企业家在内的非公经济力量参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事业,壮大参与精准扶贫力量。创新返乡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平台。大胆探索和推广返乡创业人士和非公经济人士担任荣誉村主任、村支书助理等制度,不断拓宽非公人士参与脱贫攻坚的广度和领域。建立非公人士参与扶贫项目指导目录。以县为单位,全面整合扶贫开发、农业、发改、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住建、交通等部门扶贫项目储备资源,建立非公企业扶贫项目指导目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