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09:57: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牧局工作思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工作思路:坚持“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的农业发展定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气候资源、区位及交通优势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建设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的观点运作农业;以科技的手段支撑农业;坚持政府引导,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民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交通沿线,着力打造蔬菜产业带,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围绕蔬菜标准园创建,着力打造遵崇高速、国道、路及其他交通干线沿线蔬菜产业带,重点发展外销蔬菜和城市保供蔬菜。
1、力争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实现产量21.4万吨,产值3.05亿元。其中商品蔬菜12.8万吨,供应本地市场7.6万吨,有效保障城市人口的供给;常年蔬菜种植面积9.83万亩、产值2.417亿元、间套作蔬菜种植面积2.59万亩、产值0.1亿元、季节性蔬菜种植面积2.63万亩、产值0.526亿元。
2、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载体促进蔬菜产业发展。根据“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蔬菜标准园创建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今年启动4个蔬菜标准园创建。通过逐年打造,力争创建一批达到农业部验收标准的蔬菜标准园,促进我区蔬菜产业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布局
围绕遵崇高速公路、国道及其他交通干线规划布局蔬菜标准园。
1、高坪镇鸣庄蔬菜标准园。以市大桥种养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为主体,以市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域,创建200亩设施标准园。
2、泗渡镇施家坝蔬菜标准园。以市永成果蔬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为主体,以合作社现有蔬菜基地和设施为基础,辐射小溪和松杉村,创建1000亩露地标准园。
3、泗渡镇观坝蔬菜标准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公司或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创建观坝1000亩露地标准园。
4、团泽镇团泽居蔬菜标准园。以市凤山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为主体,以合作社现有蔬菜基地和设施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域,创建1000亩露地标准园。
各镇除了要重点实施好以上标准园创建外,根据自身实际拟创建蔬菜标准园的,按照蔬菜标准园建设要求编制创建方案,报上级业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一并纳入全区蔬菜标准园创建范畴,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二)加强政策扶持
1、以项目的方式进行扶持。涉及中央、省、市的蔬菜项目,以蔬菜标准园为基础申报;区级资金在安排结构调整项目时优先满足蔬菜标准园;标准园建设通过省级验收的,给予50万元的项目奖励。
2、在技术环节予以支持。由区农牧局聘请教授或专家为技术顾问,指导制作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技术培训,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等,费用由区级资金解决;标准园(含200亩以上的经过土地流转的蔬菜基地)需技术员的,由实施主体自聘技术员1名(需经区农牧局审核同意,要求技术员学历达到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区级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对技术员工资予以补助。
3、在育苗设施予以扶持。对于标准园(含100亩以上经过土地流转的蔬菜基地)的育苗大棚建设,优先安排农机购机补贴,同时区财政予以扶持补助,其标准为:农机购机补贴按上级规定执行,在建设总额中,除去农机购机补贴的资金后,对于剩余资金区级按50﹪的标准予以补助。育苗设施建设,由区农牧局根据各标准园的需求,结合农机购机补贴指标和区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4、在育苗环节予以扶持。在全区推广蔬菜漂盘育苗技术,按育苗设施面积(实际育苗面积)2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每年限补助一次。
5、所有蔬菜标准园的实施主体,在购置与蔬菜产业相关的农机(具)时,优先享受农机购机补贴政策。
6、产业化扶贫资金优先支持蔬菜标准园建设,产业化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向标准园内的农户及标准园带动的从事蔬菜产业发展的农户予以倾斜。
7、整合项目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资源、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水利、交通、财政一事一议、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强化蔬菜标准园的机耕道、田间便道、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标准园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要求,并且主干道硬化。
8、支持蔬菜标准园内实施高产优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实行申报备案制,由标准园创建主体申报,邀请市农委、农科所、职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围绕蔬菜集约化育苗、栽培、施肥、设施(延后)栽培等技术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拟定研究课题,根据项目实际实施情况匹配经费(原则上5个品种以上的新品种试验课题补助0.5—1.0万元,每个技术研究课题补助0.5—2.0万元,50亩以上的示范补助2.0万元)。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1、农药管理制度。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由蔬菜标准园的创建主体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2、档案记录制度。区农牧局统一印制生产档案本发放各蔬菜标准园,详细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档案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3、产品检测与准出制度。配备必要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对标准园蔬菜进行检测,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得采收,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销售的产品要有准出证明。准出证明由镇农业服务中心在产品检测的合格的基础上出具,其中泗渡镇、板桥镇由泗渡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高坪镇、高桥镇、董公寺镇由高坪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团泽镇负责本镇,板桥镇、高桥镇、董公寺镇要负责本镇的样品抽取和送检工作。
4、质量追溯制度。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要实现产品质量信息自动化查询。
5、市场准入制度。工商部门要严把产品进入关,禁止无产地准出证明的产品进入市场,同时要求蔬菜产品实行挂牌销售(注明产品来源、品种名称、认证类别等)。
(四)强化产品商品化处理
1、实行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和扎把,对开展此项工作所需的配套设施,通过争取项目或由区级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予以补助,标准金额不超过总投资的30﹪。
2、推行产品包装销售。为适应市场准入要求,在全区启动蔬菜产品包装工作。凡区内蔬菜生产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制作产品包装箱的,区级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予以补助,补助金额不超过总资金的50﹪。
3、鼓励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建立冷链系统,实行商品化处理、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对冷链系统建设的扶持参照蔬菜育苗设施的扶持政策执行。
(五)健全营销网络
1、结合观坝蔬菜标准园的打造,依托项目资金和区级财力支持,完善观坝蔬菜批发市场配套设施,通过与观坝育苗中心打包招商引进实施主体,争取该市场2012年投入运行。
2、引导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在社区设立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蔬菜直销网点,完善标准园蔬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减少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建立让利于民的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3、充分利用商务部门平抑物价政策,积极争取农贸市场免费摊位,支持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在农贸市场开展产品直销。
4、扩大农超对接面,力争启动农校对接工作。鼓励和支持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与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农校对接试点,力争在2012年启动农校对接工作。
5、培育市场营销服务体系(中介服务组织、纪纪人),架起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桥梁,通过合理流通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和稳定平抑蔬菜价格,同时促进我区蔬菜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6、支持蔬菜产品外销。引导营销主体在重庆等地建营销窗口,拉动我区蔬菜向外销售;支持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与蔬菜加工企业合作,大力发展订单种植。
(六)突出品牌管理
1、标准园的生产必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执行,确保标准园的产品100﹪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指导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
3、推行品牌销售。凡属我区蔬菜标准园(包括带动)生产的产品,可以以各实施主体的名义销售,但必须统一为“娄山”牌蔬菜。
(七)推进产业化经营
1、按照“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产品质量优、服务能力强、社会反响好”的要求,积极争取示范社建设项目,推动示范社创建工作的开展。
2、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合作社为桥梁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生产联结起来,实现生产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3、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就近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推动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建设。
4、实行“六个统一管理”,标准园的蔬菜生产要做到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
5、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采取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制度,以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合作社)为基础,积极申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标准园要实行100﹪的防统治项。
三、组织保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计划落实、资金协调、力量调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农牧局。区农牧局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聘请专家担任顾问,负责指导、督促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各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1.推进总量规模增长
临江市把发展绿色食品同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结合起来,坚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在稳定存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增量,实现总量持续增长。以科技为依托,按照建基地、兴实体的发展思路,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突破口,组织建设了三种类型的规模化、专业化“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沿江地区重点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基地(蔬菜、瓜果、山葡萄、食用菌、粮豆等);在内河流域重点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养殖基地(养蛙、养鹿等);在高寒山区重点建设林下模拟生产及野生资源保护与开发基地(山野菜、山参、野浆果等)。在加快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双认证工作。大力推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认证山葡萄、林下参等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共计1.8万亩,林下参、山葡萄酒等18个品种,全市已形成了以无公害为主、绿色、有机为辅的三品认证体系。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不断优化区域结构,发挥各乡、镇(街)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富有当地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产业和产品,推动形成了葡萄、蔬菜、甜玉米等20个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化基地,促进了全市协调均衡发展。
实施了加工转化工程。加快发展具有长白山特点的地方名特优、精深加工“三品一标”产品,形成了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区域特色;建设和培育了利生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春达葡萄酒有限公司、黑松富民冷冻食品厂、长白山鹿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构建了山珍野果、保健饮品、粮豆三条以标志为纽带、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体系;强化了以绿色食品品牌为纽带的产业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效益。在现有的“三品”中,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产量达到4100吨,提高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
3.推进技术标准落实
近年来,临江市在“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建设中,加快了农业标准的实施与推广,普及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选送技术骨干多次到长春等地学习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知识。利用食品安全月、食品安全整治等活动对广大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绿色消费意识。通过建设绿色产业园区和香菇、山葡萄、梅花鹿三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的应用。同时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标准化中的带动作用。春达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经营方式,实施标准化生产。大栗子街道葡萄协会在葡萄生产中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包装标识,把无公害生产技术具体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4.推进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 农技人员;信息管理;现状;建议;四川西昌;2016年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91-02
2016年,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劳动人事统计工作在农业部、四川省农业厅、凉山州农牧局领导下和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配合下,农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搞好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工作,为上级农业业务部门作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数据”这一工作思路,不断加强上、下级的密切合作和各部门间的互相协作,始终坚持以原始档案为依据,严格认真核对市农牧局各业务站及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人员的相关数据(如年龄、学历、职称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较好地完成此次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工作。
1 2016年西昌市农业系统概况
1.1 单位类型
西昌市农业系统配置数完全按市政府编委下达的编制设置数,共设国有机关单位1个、事业单位71个、市级直属事业单位2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37个、乡镇片区农机站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7个、良种场1个。西昌市37个乡镇都设置乡农技站。
1.2 人员分布
全市农业系统在岗人员326人,其中事业人员303人、行政人员23人、市级人员169人、乡镇级人员157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中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到仙伲平均1.5人左右。综合以上数据,西昌市农业系统在岗工作人员共326人,考虑到西昌市为农业大县,农技工作量较为繁重,而西昌市农业全系统有部分非农业科技人员,因而深感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1-2]。
1.3 学历与职称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学历为本科的有68人,约占事业人员总数的22%;学历为专科的134人,中专的19人,高中及以下的5人。本科学历人员较少。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230人,取得高级职称的有 23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取得中级职称的99人,中级职称人员数占专业人员的 43.0%;取得初级职称的106人,初级职称的人员数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46.1%;未聘2人,因其技术能力不够强。整个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中,专业素质较强的技术人员只占少数,人员数量偏少,职称结构不合理。其中,取得中、高级职称的人数为122人,严重缺乏专业科研带头人[3-4]。
1.4 年龄结构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46周岁以上119人,36~45周岁80人,35岁以下31人。46周岁以上人员占有较大比例,占事业人员总数的39%。西昌市农业系统平均年龄偏高。从年龄在岗位上的分布趋势看,平均年龄与职位高低成反比;从年龄在城乡间的分布看,市直属机构人员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乡镇农推部门人员的平均年龄。
1.5 收入水平
市级农技人员每人年平均工资6.6万元左右,月平均工资5 500元左右;乡级人员年平均工资5.4万元左右,月平均4 500元左右。平均工资低,靠财政补贴,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2 政策建议的总体思路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精准推广服务长效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 发展建议
根据对西昌市农业系统人员情况的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推进今后农业事业发展,对本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员管理及配置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3.1 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西昌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定位,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农牧水产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到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岗、定员、定责。以农技指标为例,将全市粮食产量在稳定总量29.5万t的指标下,把其分解到基层站落实各项农耕农艺措施,使植物发病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站、畜牧站为依托,建立健全市农牧推广机构。强化市级农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责任。进一步科学核定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使乡镇农技站人员配备达到3~5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建立协调机制,对乡镇畜牧、农机和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市级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乡镇畜牧、水产及农机机构以市级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以农牧局业务指导为主。
3.2 完善管理机制
健全农技推广目标管理制度。将农牧公共服务工作任务分解到市、乡2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把市下达的科技任务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人均出勤270 d,农忙时不休假。实行绩效考评机制,推行由农民群众、农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发放、岗位等级晋升等挂钩。人员奖惩、进出、聘任等由农牧、人事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3.3 逐步建立人员补充长效机制
一是严把人员进入关。聘用的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民族边远艰苦地区可以聘用中专及以上)有关专业学历,并按规定实行公开招聘。二是实行农牧推广岗位准入制度。对各农牧推广人员颁发岗位证书,具有农牧专业技术条件和农牧推广岗位证书的工作人员才能竞聘农牧公共服务职责岗位。三是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特岗计划”。加大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特岗农技人员招聘选拔、待遇保障、考核管理等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建立人员补充长效机制,改善农技推广队伍结构,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素质。
3.4 加强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继续采取省级调训、市级集中培训、田间学校实训等方式,组织农技骨干参加以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地、节力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重点,分产业和专题举办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习。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岗位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每年开展科技新技术培训班20期,完成新知识培训人员达300人以上,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专业水平。
3.5 积极探索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管理办法
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专门信息管理员每乡每站确定1人,加强信息管理,采用云平台、微信等多种新型信息化渠道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利用简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媒体宣传。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带动农技推广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开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局面。同时,调整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事业单位劳动人员和职称结构比例,使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提高到60%~70%。补充新鲜活力,招聘一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每年招聘10人以上。
4 参考文献
[1] 沈亚军.建设新农村需要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技队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07-111.
[2] 杨优优,马中青.农科专业定向生创业教育的探讨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243-244.
一、基本情况
*市供销社原有9个公司,25个核算单位,1169名职工。改制前资产总额4682.2万元,负债总额66*.1万元,累计亏损4934.1万元。中发[1995]5号,特别是国发[1999]5号文件下发后,社党委、理事会根据文件精神和市委、政府的意见,将少量资产和社机关23名干部职工移交市财政,由市财政按照“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办法核拨经费;将原9个公司合并改制为6个公司,14个核算单位,现有职工323人(下岗17人,内退144人),离退休干部职工7*人(离休9人,退休650人)。市社党委现有总支3个,支部5个,党员166名(其中离退休党员18名、下岗内退党员54名),市社机关在职干部职工15名,离退休人员29名(其中离休干部4名)。
*市供销社作为全市供销系统的联合社,有成员社4个,即*县供销社、*县供销社、*市供销社、*区供销社,这4个成员社共有乡镇基层供销社22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58个,分别占全市乡(镇)、村个数的81.5%和58.1%。县(市)区供销社在册干部职工602人。有各类公司18个,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商店154个、日用品经营商店107个、综合经营商店127个,农贸市场2个、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场所44个。经营总面积186.7万平方米,仓储总面积3.6万平方米、院落等空闲地面积13万平方米。
二、在探索中找出路,在发展中求生存
随着社属企业改革转制工作的完成,供销社直属企业和基层网点基本上没有了,供销社机关失去了管理企业、管理资产的职能,网络服务功能几近丧失,供销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为此,20*年以来,我们克服各种困难,自找工作,自加压力,积极探索发展之路。首先,从农资供应入手,与工商等部门配合,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对全市农资经营网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和经销假冒伪劣农资网点。在全系统推行服务承诺、诚信经营制度,引导企业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农资使用技术、科技推广等服务,提高农民对供销社这块牌子的信赖度,为企业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努力,2*年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化肥等重要农资的销售量逐步占到全市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我社于20*年和20*年先后成立了*市农民经纪人协会和*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通过这两个平台,帮助农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联系师资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向外省区推介销售农副产品、引导农民经纪人组建专业合作社等,使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合作组织数量迅速增长。截止2*年底,全市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97个,入会会员33747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5.98%,辐射带动78*7户农民。但由于供销社传统为农服务职能逐渐丧失,同时又缺少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尽管我们在为“三农”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往往得不到理解、支持和重视。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项目多年来一直由农牧部门实施,供销社几乎插不上手,我们的许多工作大都靠感情推动,对农民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吸引力不强、推动力不大,引导合作组织发展工作总体措施不力、成效不显。痛定思痛,我们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企业改制时供销社没有参股,导致供销社在“三农”工作中资金不厚,实力不强,抓手不显,许多工作显得很被动。
三、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切实推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1取得的成效
1.1循环农牧业链条初步建立
通过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依托2.67万hm2全膜玉米产生的160万t秸秆等饲草资源,大力推进牛羊规模养殖发展,强化饲草加工配送中心和青贮池建设,建成饲草加工配送企业4家,饲草加工点25个。依托畜牧业发展,全县累计建成大中型沼气池5座,小型沼气池1.4万座,有机肥加工场2家,初步形成了“粮—草—畜—沼—肥—粮”循环发展模式。
1.2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在草畜联动的有力推动下,畜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全县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80家,其中:养猪场43家,奶牛养殖小区(场)7家,肉羊养殖场76家,肉牛养殖场31家,特种养殖场23家。在已经建成的180家规模养殖场中,85家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资格认定,7家通过了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资格认定。通过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带动,全县畜牧业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的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并朝着现代畜牧业的方向稳步推进。全县规模养殖存栏占总存栏的比重达35%以上,牲畜饲养量尤其是牛羊饲养量已处在全市前列。
1.3饲草加工利用步入产业化之路
2015年,全县玉米秸杆加工和优质饲草生产量达到100万t,其中:配送整株玉米20万t,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等青贮利用38万t,家庭牧场青贮利用12万t,鲁青公司、养殖户等干秸秆加工利用20万t,加工利用青干草10万t。玉米秸秆利用率达到56%以上。一个以生产加工配送企业为主体,规模养殖场为重点,规模养殖户为辅助,秸秆加工利用、优质饲草种植相结合的饲草产业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1.4家庭牧场建设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
借助全膜玉米提供的秸秆优势资源,民和县于2013年在海东市六区县率先开展家庭牧场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近3年的建设,建成家庭牧场户3199户。家庭牧场作为对集约化规模养殖的完善和补充,具有投资小、生产成本低、养殖效益高、短期内提升畜产品产量的特点。对改变农牧业经营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同时,家庭牧场的建设使玉米秸秆等饲草资源得到就地转化利用,开辟了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边远山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拓展了农民增收新途径。2016年,我县根据《民和县农牧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种养结合、草畜联动”的产业脱贫思路,重点以养殖业为主,抓住关键环节,进而实现以家庭牧场突破带动贫困户全面脱贫的目标,利用贫困户每人5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县政府通过协调和担保,每户贫困户贷款3~5万元(县财政贴息3年),作为家庭牧场建设资金,在全县125个贫困村建成家庭牧场2795户,实现2795户贫困户的脱贫任务。
1.5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步伐
加快民和县每年生产的160多万吨玉米秸秆,是发展畜牧业宝贵的物质资源。奶牛、肉牛羊生产也是民和畜牧业的二大特色优势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得到了有机衔接。目前,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业快速、持续发展,产业优势取得良好成效。
2采取的措施
2.1发展饲草产业,夯实畜牧业发展
物质基础坚持把发展饲草产业作为推动养殖业发展壮大的保障工程来抓,充分利用玉米秸秆等饲草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饲草加工技术服务,转变饲草加工经营方式,努力构建具有民和特色的现代饲草产业化生产、加工、经营体系,全力打造全省饲草生产加工配送基地,全县玉米秸杆和优质牧草等饲草总量可突破250万t。
2.2加大资金扶持,推动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多方筹措资金,从2010年全县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以来,累计争取落实畜牧业发展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达2.5亿元以上;不断加大财政贴息扶持力度,累计安排扶持规模养殖贴息资金546.7万元,落实支持规模养殖贷款3.75亿元。同时,积极整合现代农业发展、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并吸引社会以及民间资本投入畜牧业发展,5年累计拉动社会资金达9.6亿元。今年将扶持建设3893户精准扶贫家庭牧场示范户,每户修建羊舍120m2、青贮池100m3,提供饲草加工机械1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的目标。
2.3推广青贮技术,提高饲料加工利用率
以规模养殖小场(区)和养殖大户为重点,采用青贮池青贮、袋装青贮、裹包青贮等方法,全县的114家牛羊规模养殖场和8930户养殖大户年完成青贮40万t,饲草公司、饲草加工点配送整株玉米20万t,3199户家庭牧场青贮加工15万t,鲁青公司、养殖户等干秸秆加工利用20万t,加工利用青干草10万t,饲草加工总量达到105万t。
2.4扩大饲草种植,保障饲草供给多元化
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大力推广种植苜蓿、饲用玉米、燕麦、箭筈豌豆等优质饲草。年耕地种草保持在0.3万hm2以上,复种饲草保持在0.2万hm2以上,形成了以玉米秸秆为重点,优质饲草为补充的全县饲草保障供应体系。
2.5完善奖补机制,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常态化
根据省地要求,2015年草原奖补机制平衡资金以“一卡通”方式发放完备。同时,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已按实施方案进行进行了实施,种植多年生牧草0.33万hm2,一年生牧草0.14万hm2,项目已全部完成。草原奖补工作的开展,有效的保护了草原生态。
2.6狠抓科技推广,提高技术服务
以新科技引进、实用技术推广为手段,切实加大畜牧工作人员和规模养殖户技术培训,县农牧局每年对各乡镇畜牧工作人员集中开展不少于两次的技术培训,各乡镇畜牧工作人员每年对辖内养殖大户集中开展不少于四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品种改良、暖棚养畜、秸秆青贮、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一系列实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3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现状;治理成效;做法;经验;建议;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N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40-02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中心地区,是中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
1 纳雍县石漠化现状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中南部,是贵州省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14个县份之一。据2005年贵州省石漠化监测数据,全县潜在石漠化面积54 480.5 hm2,占土地总面积(244 800 hm2)的22.3%,石漠化面积74 016.1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3 331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6%,中度石漠化面积69 525.7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8.4%,强度石漠化面积785.6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36%,极强度石漠化面积785.6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15%。全县25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分步,其中锅圈岩乡、阳长镇、新房乡、化作乡、寨乐乡、沙包乡和张家湾镇最为严重。纳雍县石漠化不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危及珠江及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因此,对当地石漠化实施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纳雍县石漠化治理成效
纳雍县被列为全国100个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后,及时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编制了《纳雍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年)》。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滚动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系统防治、综合治理”的原则,认真开展试点工作,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开展了化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完成人工造林506.3 hm2、封山育林142.8 hm2、坡改梯57.1 hm2、田间生产道路3.4 km、储水池32口、沟渠2.1 km,治理石漠化面积701 hm2。
2009年开展了龙井河、水淹冲、下鼠仲河流域治理,完成人工造林393.4 hm2、封山育林393.4 hm2、坡改梯20 hm2、田间生产道路5.28 km、储水池10口、排涝渠1.01 km、引水渠6.48 km、河道整治0.6 km、人工种草210 hm2、林下种草424.9 hm2、棚圈修建3 400 m2、购置饲草机械60台、青储窖1 000 m3,治理石漠化面积1 317 hm2。
2010年开展了下木沟、上鼠仲河、野麦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完成封山育林1 896.29 hm2、人工造林941.63 hm2、坡改梯29.6 hm2、修建田间便道7.58 km、种植牧草479 hm2、棚圈修建3 700 m2、购置饲草机械48台,治理石漠化面积3 347 hm2。
2011年开展了果比河小流域治理,完成封山育林1 218.56 hm2、人工造林365.75 hm2、坡改梯26.67 hm2、修建田间便道26.67 km、机耕道1.03 km、种植牧草100 hm2、棚圈修建1 500 m2、购置饲草机械10台、青储窖300 m3、引水管道1.03 km、储水池3个120 m3、排洪渠1.7 km,治理石漠化面积1 611 hm2。
2012年开展涉及乐治镇、老凹坝乡的老凹坝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完成封山育林面积863 hm2、人工造林412.8 hm2、坡改梯26.76 hm2、修建田间便道长11.53 km、机耕道1.18 km、排洪沟1.6 km、种植牧草115 hm2、棚圈修建2 320 m2、购置饲草机械38台、青储窖200 m3,治理石漠化面积1 276 hm2。
5年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8 252 hm2,全县石漠化面积减少到65 764.1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6.86%,下降了3.34个百分点。
3 主要做法和经验
3.1 坚持“五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进一步治理石漠化是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的认识。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石漠化治理工程的领导。三是责任落实到位。由县发改局牵头,县林业局负责营造林、封山育林工程,县农牧局负责草食畜牧业工程,县水利局负责基本农田与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项目乡镇负责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工作。四是技术指导到位。由县林业、农牧、水利等相关部门在项目区组织开展工程技术培训,并组织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工程建设。五是资金落实到位。在争取国家资金及时到位的同时,县财政及时足额拨付配套资金,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1]。
3.2 抓好“五个早字”
一是规划早制定。在工程实施前认真编制实施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流程早规范。制定了《纳雍县防治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规范工程的实施。三是宣传早发动。从《实施方案》编制开始,采取墙报、办专刊、制作宣传栏等形式,加强石漠化治理工程目的和意义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物资早准备。对工程实施所需的苗木、草种等采取询价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早安排、早部署。五是工作早启动。工程《初步设计》通过评审后,及早启动工程招投标程序和启动工程建设。
3.3 着重“六个加强”
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和资金投入。整合发改、水利、农牧、林业、交通等部门的各项资金向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区倾斜。二是加强质量监管和督查考核。成立由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林业局、农牧局、水利局等部门组成的项目监察、督促小组,采取综合督查、跟踪督查等方式,对工程项目实施质量、进度进行监督,并纳入项目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年度考核。三是加强资金监管。县财政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开设资金专户,实现专人管理,同时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资金使用加强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四是严格工程招投标制和合同制,确保工程规范实施。五是加强工程监理。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对工程实施监理,让工程的实施在全程监理下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六是加强工程后续管理,确保工程发挥实效[2-3]。
4 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4.1 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在工程建设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生态农业导向型、封山育林与生态修复主导型、人工造林与林产业导向型、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坡耕地与水土保持建设主导型、喀斯特水资源开发与灌溉农业主导型、资源利用与生态旅游主导型等多种治理模式,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
4.2 坚持技术创新,科学治理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协调和沟通,大力引进先锋树种、草种、先进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高工程治理效果。
4.3 坚持长短结合,转变方式
工程建设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突出的生态问题,更注重从根本上转变工程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逐步把靠土地谋生的一部分人转移出来,使其从过去上山砍柴到现在使用沼气,从过去陡坡耕种到现在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从单一种植和传统养殖转向多种经营和发展现代畜牧业,并逐步融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4.4 坚持资金整合,加大投入
在国家加大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项投资的同时,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为中心,整合“三江源”工程、“三小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草地畜牧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等项目资金,按照“统筹规划、渠道不变、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使用各方面资金,加大对石漠化治理区域的投入,确保整合治理取得实效。
4.5 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加大工程建设责任制落实力度。由发展改革部门做好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做好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加快研究将工程区已经建成的生态林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完善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工程治理成果管护,做到建管结合。依托现有渠道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效益监测[4-6]。
5 参考文献
[1] 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3(4):489-492.
[2] 宁茂岐,赵佳,黄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监测[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6):17-18,27.
[3] 杜鹰.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产业,2011(7):16-19.
[4] 杜鹰.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N].经济日报,2011-08-10(7).
全市设施农业建设丰乐现场会后,根据区委李书记指示,针对全区部分设施农业建设后进乡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区上积极通过筹措帮扶资金、督促后进乡镇加大整改力度、加强部门包抓乡镇等多种有效措施,整体工作局面好转且成效明显,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年及明年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动员督促后进乡镇迎头赶上,再强调五点意见。
一、关于全力解决设施农业遗留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区打造成全省乃至西部地区设施农业的示范区。当前,各后进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近年来在设施农业建设中遗留的突出问题,全力以赴跟踪解决,确保实现“四当年”目标,确保全区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关于严肃进行责任追究。近期,纪检监察部门对今年及往年部分乡镇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于涉嫌违法违纪的问题要彻底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妥善处理。
三、关于及早谋划明年的工作。各乡镇2012年设施农业建设任务已经明确,近期,农口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加快全区设施农业建设步伐的有效措施,确保全面落实明年设施农业的建设任务。当前各乡镇要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确保在春节前全面做好土地流转和经营主体落实工作。一是突出规划指导性。《全区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近期经区上审批后将全面实施,区农牧局要及时结合《全区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制定2012年《规划》实施指导意见,以便科学合理地指导乡镇设施农业建设工作。二是突出园区示范性。各乡镇要加大对示范园区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对于区上前期注入大量资金的日光温室园区,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在解决好当前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同时,及早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全区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三是突出整村整组推进。对于《规划》中确定的精细蔬菜种植区和设施农业重点区,要继续加大日光温室建设力度,扩大日光温室的建设面积和规模。同时,明年区上将进一步加大对近年来日光温室发展速度快、效益高、基础好的乡镇的扶持力度,扩大发展规模,努力将设施农业培育成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四是突出后进乡镇示范点建设。对于日光温室建设后进乡镇,要全面结合镇情村情,在突出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的同时,合理确定区域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抓好日光温室或暖棚养殖示范点建设,努力通过示范点建设带动全镇设施农业发展。五是突出新建棚效益宣传。近期,区上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对今年新建已见效的日光温室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各乡镇之间也要积极通过“万名干部进村组、科学发展到农户”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继续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积极组织已建棚户和有建棚意愿户到今年新建的已经发挥经济效益的日光温室建设先进乡镇进行实地观摩学习,调动其建设日光温室的积极性。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妇女工作 策略
社会的多元化和群里利益多样化的发展下,事业单位妇女工作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妇女工作现状分析也就有了新的现实意义。妇女工作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殊优势,但是另一方面,新的工作环境使得妇女工作的进行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寻求发展的重点和路径,通过改革创新增加妇女工作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事业单位妇女工作中,应针对当前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创新单位妇女工作,提升单位妇女整体水平素质,对于事业单位妇女工作的问题要引起重视,充分展现事业单位妇女自身优势,促进事业单位快速稳定地发展。
一、事业单位妇女工作现状分析
(1)事业单位妇女工作机遇分析。第一,提升妇女发展空间。在妇女发展方面,事业单位妇女工作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使得妇女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变宽。该工作同时实现了妇女发展空间的拓展。第二,能够实现妇女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妇女来说,事业单位工作能够让其转换身份,妇女的择业观、人生观的积极变化极为明显,妇女正在抓变为现代女性。使得她们的工作模式得到了有效拓宽,能够让社会上的妇女格局得以完善,使得妇女具有较好的工作定位,并且能够实现对妇女合法权益的维护,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来说,还可以实现对事业单位妇女合法权益的维护。第三,使得妇女的社会工作地位得以提升。就目前的妇女来看,其思想发生了改变,从家庭型转变为了社会型,观念也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变得更加自主,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更加重视,体现出了自信、自强以及自尊的精神。如企业管理、经商等方面,过去很少有妇女涉及的产业,现如今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女能人。在城市新知识、新事物等出现的同时,妇女参与社会管理、改革以及政治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2)事业单位妇女工作挑战分析。其一,对于事业单位妇女工作来说,社会并不重视。传统思想对于企业的影响仍然较大。因此,很大程度上无法认同事业单位妇女,认为对比男性和女性来说,男性的先天优势更加明显,对于事业单位妇女工作较为忽视,对其发展进度产生限制作用。其二,事业单位妇女,其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工作当中,妇女综合素质较高,对于单位发展方面的需求无法满足。就目前的事业单位来说,妇女工作人员有着不同的素质,如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或者是未对其开展岗前培训等,都会对这部分群体的整体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对事业单位发展管理的水平产生影响。其三,在工作创新方面,事业单位妇女工作并不到位。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之中,对妇女工作的重视度不高,妇女工作的创新力度也因此而降低,进而导致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提升事业单位妇女工作水平的对策
(1)强化妇女维权。要保障好事业单位妇女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需要不断加强,注重引导妇女实现劳逸结合,努力提升她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体素质,此外在工作创新方面,也需要不断加强,使得她们的工作水平得以提升,进而有效地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就妇女工作来说,需要及时地将自己的心声反映出去,使得领导能够对民意有所了解,进而实现民主参与、决策渠道的拓宽,此外在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的实施方面,也需要认真进行,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将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让妇女能够体会到事业单位的文化氛围是和谐的,其自身的工作需要可以得到满足。
(2)强化妇女培训。引导事业单位妇女树立学习理念,强化事业单位妇女自主意识与发展意识,引导事业单位妇女学习做新时代女性。创立帮困援助机制,必须正确处理弱势妇女关系,对弱势的妇女群体给予关心,请专家为事业单位妇女进行女职工素质课程教育培训,切实鼓励事业单位妇女树立信心,突出妇女特色。做好事业单位妇女培训,做好对人才的全面考核,不仅有技术方面的,也包括工作效率以及自身素质,并将此作为公司绩效考核的资料依据,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对妇女的上岗资格培训,可以科学合理地调度人才。
(3)加强妇女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妇女干部队伍建设需要不断加强,要完成好妇女群众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工作。实现 “有能力成事”。制定了妇女工作干部培训计划,争取用5年时间,分期分批分层次将各级妇女工作干部普遍轮训一遍。同时,积极开展妇女工作执委和妇女代表的培训,通过与当地大学联合举办女性素质提升班,提升干部工作水平和职业素养。
(4)人性化发展妇女工作。就事业单位来说,不论妇女处于何种群体,其资源都必须要平等共享,进而来实现自身功能的拓展,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对妇女工作群体变化和需求进行调查,及时的实现妇女工作思路的调整,将其作为根本,实现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要结合妇女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并对工作思路予以创新和解放,树立起整体意识,来实现新问题的解决;可以结合劳动竞赛活动的开展,使得事业单位妇女的积极性得以提升。另外也要积极宣传心理健康常识,针对事业单位妇女,开展相应的测试和训练活动,在心理辅导方面,提供相关的仪器,引导其实现自我调节,帮助她们了解,如何来实现自身情绪的宣泄,要将缓解压力的方式教给事业单位妇女,让她们以良好的心态去完成工作。
(5)优化妇女管理机制。在事业单位妇女管理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妇女领会事业单位工作思路,加强事业单位内思想政治工作,使妇女工作更加具有凝聚力,鼓励妇女创新自己的梦想,引导以及培养妇女的主人翁意识,使妇女意识到自身能力的重要性,为事业单位形成良好工作氛围。加强事业单位妇女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妇女工作水平,创新女工管理制度,选派能力突出、有思想、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监管妇女工作队伍。
(6)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时代的到来,使得妇女们面临着更高的工作要求,而对于善于创新的许多妇女来说,她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面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作为妇女干部来说,不论是思维,还是视野,都必须要具备前瞻性,要深入的认识到,在社会管理创新之中,妇女该如何定位,并且能够透彻的对妇联组织的任务进行分析,认真的思考服务对象存在何种新需求,积极的探究,妇女组织作用如何得以发挥的新途径,要持续的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增强,善于对其无穷想象力进行挖掘,对她们的创造力实现激发,使得她们有所作为。在妇女合法权益的维护方面,也需要有所突破,不仅要让妇女能力水平实现提升,此外对于她们的参与感、归属感,也需要持续增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学发展持续推动等的实践活动方面,努力打造妇女工作的全新局面。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妇女工作应充分利用其机遇,面对挑战,以充分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促进女性就业的制度完善和工作创新,并提升妇女工作的水平,提高妇女员工的整体素质,鼓励他们参与职业培训,提升职业素养,这样才能调动妇女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在新形势下不断改革和创新工作,才能保证国家事业单位妇女工作的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为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农牧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