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我与地坛教案8篇

时间:2022-10-11 12:25: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我与地坛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与地坛教案

篇1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1.自主性

体验式阅读教学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层面上。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才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对语文阅读文本进行自主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体验心得,摆脱既定的教案限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2.对话性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授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中,而是建立了一种平等的交流与对话的关系。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与教师进行观点的探讨与争辩。通过这样的平等交流与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共享经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从而更好地领略文本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精彩与美妙。

3.开放性

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颠覆和重建。因为体验式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那种单一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而建立了多元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主体与阅读主体的关系是开放的。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在体验、思考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从而很好地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阅读主体、教学主体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开放的。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教学主体对相关的文本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因为文本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等待着阅读主体、教学主体以积极、主动的情感去体验和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说明了不同的人,由于情感、经历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将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局限在某一个范围中,而应该使其具有开放性。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

1.教师转变角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从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向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教师的阅读体验都能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两种阅读体验就会进行很好的碰撞、融汇以及回应,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阅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争鸣的氛围中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从而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的实施。

例如,在教授《我与地坛》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坛的景观让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地坛和残疾的作者形成了怎样的默契?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作者描写了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玉砌雕栏,……到处的野草荒藤。这些都说明了作者认为地坛的景观让人感到荒芜、衰败。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于是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这样一段话:“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作者描写的情境,从中体验到了什么?学生读完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地坛的景观荒芜,但是并不衰败。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感知深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

2.重视生生之间的阅读体验交流

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阅读体验的交流,让学生相互之间分享自己阅读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启迪与熏陶,从而使自己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是体验的主体,由于同学之间年龄相同,相互之间的学习、生活、经历也大体相似,这样就使得观念交流更易被接受。从而更好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查漏补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例如,在教授《祖国山河颂》这节课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散文的优美语言,可以让学生认真体会下面两段话,然后说出自己喜爱哪一句并说出理由。

① 根据埃及朋友的介绍,我在一个夜晚去看金字塔,想多了解一些这个民族的历史。

② 听埃及朋友说,金字塔的月夜,朦朦胧胧的,仿佛是富有幻想的梦境。我去,却不是为的寻梦,倒想亲自多摸摸这个民族活生生的历史。

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学生甲: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前一段是语言平实的通讯报道。后一段,才是散文的语言。第二段话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我比较喜欢第二段文字的描写。

学生乙:以上的两段话,都是表达作者想去看埃及金字塔的。但是第二段话中作者利用朦朦胧胧来描写月夜,使得月夜“富有幻想的梦境”,作者将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描写成“摸摸这个民族活生生的历史”,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所以我也喜欢第二段话的描写。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不断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还能够从同学的观点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机制;动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97

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可以诞生在浴池之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问世于苹果树之下,贾岛在庙门前推敲,韩愈吟诗于马背……名家的发现或创作,]有时间地点的严格要求。而课堂教学不仅受到严格的时间(一堂课45分钟)、地点(教室)、情景(课堂氛围)等条件的限制,还要受到课堂上几十位学生的监督和制约。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3年的教学生涯,使笔者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其中存在许多可变的因素,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偶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妥善处理。

几年前,笔者上《我与地坛》的公开课。由于备课较充分,学生配合也较积极,教学在顺利进行中。在探讨本文“母爱”这个主题时,笔者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感受亲情的氛围中:“那口甜甜的乳汁,扶我们姗姗学步的双手,深夜替我们掖被的温暖,凝视我们时深情的目光,这柔肠百转的就是母爱,下面,笔者请学生想想在你们出门上学前,妈妈对你们说的一句话。”稍作思考后,笔者指定一行的学生顺次和大家分享母爱。

“路上带把伞,可能要下雨”

“吃个鸡蛋再走”

“骑车小心点”

“……”

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回忆了母爱朴实而真挚的话语,轮到第五个学生时,却不见起立,只见她趴在课桌上,静静的教室中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旁边的学生轻声说道:“老师,她妈妈……”,哦!笔者恍然大悟,这位女同学的母亲去年才病逝。霎那间,教室里几十双眼睛一下聚集到笔者身上,笔者静静地做了几秒的思索,然后走下讲台,走到那位同学身旁,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背,用低沉凝重的语气对大家说道:“有一句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本文主人公史铁生在遭遇到人生的打击后不理解母爱的那份执着,但他把过后的愧疚用语言传达给我们,现在,我们每天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不要使自己的心麻木,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懂得及时回报。另外,笔者想化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送给这位同学,“真的强者,将更奋然而前行”挺直腰板,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你妈妈会更放心的,好吗?同学们,让我们把友爱之情给予给她,化悲痛为力量,可以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可以!”……

直到现在,那堂课的情形笔者还记忆犹新。笔者认为,那堂课是笔者几十年教学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堂课。在课后的评议中也曾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笔者对那堂课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课堂上一旦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注意保持心情的镇静,举止的从容,不要心慌意乱,窘迫失态,应始终自信地对自己说:笔者的教学对象是学生,笔者有办法处理好,课堂上,笔者是临危不乱,方显大将风度。

其次,教师一定要有关怀爱护学生的热情,那堂课以“母亲”为主题。当时,笔者听到那位学生的抽泣,心为所动,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应该给这位学生以真诚的关怀和安慰,而不应该责备她在课堂上的不理智。当笔者的手放在那位同学身上时,笔者相信,笔者已经把教师的爱与宽容传递给了她,这份爱,无声胜有声。

再次,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有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才能在“疑无路”之时,出现“又一村”的局面。那堂课上,笔者在关键时刻引用了两句名言,恰到好处地和那堂课的主题相连接,不仅使“母爱”的主题得以深化,并且在教学知识的同时,达到了育人的效果。难道这不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境界吗?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教学机制充满着灵活性,尽管教师在课前钻研了教材,制定了教案,备课时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是一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得接受课堂动态的检验,教师应始终处于应激状态,在课堂上会突然出现学生违纪的情况,有时学生会提出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有时教师会出现错误而毫无知觉,学生或许会当面指出……面对如此众多的偶发事件,教师应灵活而迅速地做出反应,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做出正确的处理。

无论是冷静沉着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的热情,还是足够的知识储备,这些都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当你的智慧之树常青时,它会转化为一种灵魂的感化力量深入学生心田,这样,便会在“细无声”的“润物”中完成教学任务。

篇3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教改环境 困境 反思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推行已经多年,大家认识到:名师或优质教学归功于某种特殊的教学法。实则任何一种教学法,在某些情况下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或达到不良的效果。笔者以我校中职语文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为例,分析讨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应对之道。

一、当下师生关系

在当前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怎么进行优质中职语文教学呢?成功的教学,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因为当学习者愿意打开耳朵听、愿意敞开胸襟接受时才会知道老师讲得不难听,教学双方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挑战中,包括:发现自己和一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一起。学生进入教室后,书包始终背在身上,桌面却没有任何纸笔、书本;在教室内讲话,随意走动;借故上厕所,实际出去过烟瘾……这些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亟待克服的挑战。面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经常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规范他们在教室的行为。

二、当前中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授课当中缺乏教学特色。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参看教师的教案,多数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疏通段落大意—分析文章,那么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看到什么了呢?懒散的表情,暗淡的目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教学鲜见令人“惊艳”之作。又或者课堂流于浮华,比如一些优质课或示范课,课堂热闹有加,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似乎非常精彩,然而,繁华的背后似乎缺少实质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中缺乏创新。

1.完全雷同的教学结构

通过听我校的语文教师的课发现,比如同样是教授《我与地坛》,前10分钟内,都是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带出全篇文段结构及写作技巧;在教授应用文类型的课程时,都是先说明应用文的标准格式,然后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试写应用文,没有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还是不明白这类型的应用文对自己有何用处。教授口语交际课,都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导学案的问题,希冀提高学生讨论、互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课堂上往往只有冷场。

2.全然相同的延伸阅读

比如几位青年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都不约而同地以《沁园春·雪》作为延伸阅读,而没有思考所选择的延伸阅读材料对学生能否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三)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具。

教师当中,经常使用教学辅具的不到三分之一,当下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大范围使用,让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制作和选择教学辅具的重要性。

三、如何给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扶持和指导

从以上课堂教学存在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或缺少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神来之笔,无法令学生豁然受益。在教学中,如何举证补充,如何阐述诠释,都略显拖泥带水。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对所教授课文内容相当熟悉,方能游刃有余。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虽然不足,但并非都语文素养低下。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足,本身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依赖于网上下载的教案,而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透彻研究,学生是很容易看出破绽,进而不信任这位教师的。

(二)旁征博引,课堂上灵活应变。

在《促织》一课的听课当中,授课的某教师本想作为知识的拓展内容,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上有类似之处。学生听后很感兴趣,多问了一句:“老师可否举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结果教师自身对《阅微草堂笔记》不够了解,一时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慌张之下又没有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

(三)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得以大开大合。

以古诗为例,由于物理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因此,古诗文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石钟山记》关于声音的考证即为一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广泛课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或者通过学科的整合,使自己的讲授生动有趣。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下,需要多样化人才,不应限制于框架中。教师对教材教法如能挥洒自如,既不离题,又适度补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那么每堂课就好比聆听一首隽永、完整的篇章。

(四)既能博大又能高、知识面广阔且具深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古往今来,无所不包。语文课本许多内容,尤其古诗文部分,涉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什么?而当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为什么是“七月既望”的天气?这些问题,授课的教师如果对天文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就可以将不易理解的课文化难为易,让学生彻底明白。还能结合古人关于“节气”的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当中可以延伸且灵活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苏轼所指的“赤壁”,今天所属何地?前人对“赤壁”一地的考证、说法又是如何?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讲解自如,才可以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愿意奉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而背离“学高为师”,就无法持续地进行专业进修与发展,也无法肩负“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5(36):07.

[2]郑成生.浅谈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课[J].中等职业教育,2010(08):14-15.

篇4

这种机智借助于老师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共同实现,它甚至可以采用诙谐自嘲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师更是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态度化“春风”为“细雨”,潜移默化地陶冶和浸染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情感,提高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它不是任意性的,更不是随意就能够操作的。“它是老师在精神上成熟的结果,是教师为掌握专门知识和交往技能而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H·A贾雄)它有赖于语文教师丰富的课堂实践、扎实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教学情感。“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积极的事件。”(马克思·范梅南)

笔者有幸参加过某市的语文评优课,参赛的教师为了体现教育新理念,上出一堂完美的课,大多采用了如下步骤:(1)听音乐、看画面;(2)让学生介绍作者、出处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而学生课前都要查阅资料或者进行网上搜索;(3)听课文范读带,学生跟读;(4)分组讨论,问题多是“你最喜欢文中哪一段?并谈谈你的感受”;(5)学生分组热烈讨论;(6)教师大而化之地总结。整堂课倒也真算得上是“行云流水”,挑不出任何破绽。但这种虚伪的华丽使所谓的语文课变得苍白与贫乏,在这里仿佛没有语文教师,而学生只是又多上了一节流程化的电教课,师生均无创新。整节课师问生答,配合相当默契,只是师问得呆板,生答得更机械,谈不上机智的审美愉悦。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语文课上的教学机智往往体现在师生无准备的一面。

教师虽然可在课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设,但它往往带有很大的课题随机性,可以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而呈现动态变化。比如一次,笔者正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课,课正上到精彩处,校医推门进入课堂,提出要使用上课时间给同学们验血,我只好停下来。采血结束了,可教室里却人声鼎沸,半天静不下来,这样就很难再回到刚才正讨论的话题上来。于是我灵机一动,与其费九牛二虎之力硬拉着学生继续刚才的讨论轨道,不如索性来个即兴演讲。于是就让学生围绕“当我的血液流进滴管”或者“当我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这两个话题,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口头表达。学生们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如珠妙语恍如天机不期而至。有的说:“当我的血液流进滴管时,我想到了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一朝分娩的剧痛,母亲当年流出的血液比这小小的一针管要多得多吧。如今,她已露白发、已生皱纹。母亲啊,我多么想以我之生命曾你以余生,让你的后半生因我而充满芳香。”有的说:“当我的血液流进滴管时,我想起那些殷切盼着输血的人群了,往日总是因为害怕而逃避,今日再看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嘛。”有的说:“当我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我在想我的下半生应该长成一棵树,一半在云里飞翔,一半在土里安详。”我们的课堂多么需要这样充满灵气与智慧的机智。正是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人性的本真。这些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所在。

教学机智更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底蕴,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与超越。李镇西老师认为自己曾上过的一堂即兴公开课就是最成功的,他说:“真正的所谓备课,绝不仅仅是课前的翻翻教参、写写教案,而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日渐积累,经验的不断提升,视野的无限拓展,观念的及时更新,自我的勇敢超越。”这种机智其实是为老师提供了一个飞翔的平台,一个升华自己,托起学生的契机。

比如我们在上比较阅读《谈厄运》与《论苦难》这两篇课文时一个学生提出过一个这样的问题,平民化的苦难观与英雄主义的苦难观,到底哪一种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我刚听到这个问题时,说实话我愣住了,以往在讲这两篇课文时,我们都只是分析和比较两篇课文的不同,而没有对它们的实际效能作出任何设想,实际上,无论是英雄主义苦难观或是平民式的苦难观在现实生活中都有难以操作的一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深知它的棘手性,但我转念一想,这个问题很抽象,把它转化为贴近实际的问题就具体得多,也很好回答。于是我在短时间内快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2006年印尼海啸来临时,其中倾覆的就有你的家园,你该怎么办?或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周围的人因为误解你而全都对你漠视甚至鄙视,你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算大,但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整堂课学生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这两个问题,提出自己在面对这样的苦难时会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做法。有个学生甚至干脆以一首小诗的形式铭示心声:在充满仇恨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期盼;在充满愤怒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抚慰;在充满绝望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梦想;在充满怀疑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相信。我们读完他们的心声,我觉得这样的课才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它离开了课堂却没有脱离课本,它体现了学生的机智也体现了教师的机智。对于一个抽象的问题,我们却用实际的方式回答了它,这样的机智还是应该多有一些的。人类社会总有很多共通的心灵契合,忧天悯人是人类的本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挑动这根敏感的神经,便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起发自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愫,火山的喷发需要地质板块的运动,学生的动能亦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调动。

篇5

关键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21-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阅读教学为先导。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而新课程标准关于现代语文教学的阅读目标,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教学实际中语文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甚至转换角色,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高中语文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①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③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由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板块上的理念可知,新课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而研究性阅读的最基本特征恰恰与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不谋而合,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阅读为基础,使学生不再处于等待状态,而是“在做中学”,动态地主动探求对文章的多重解读。初步形成多维的立体的文章解读思维,而这些恰恰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因此,研究性阅读是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应对语文高考考纲的重要手段。研究性阅读所倡导的方法与理念是科学应对高考开放式考题的有效方法,在平时极力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帮助考生达到这种水平的有效措施。

2指向学习本位,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连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要引导学生按照“披文――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我与地坛》一课,一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是机械地找课文原句或概括性地回答。在五六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在“读课文”上下工夫,怎么能使学生感受作者切身的生命体悟。以致在讨论生命意义时,学生普遍无话可说,或只有空洞的口号。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母爱”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仰。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课文,找到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答案丰富多彩,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学生稍作点拨,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母爱、生命的感受相当深刻,有的在朗读、思悟时还流下了动情的泪水,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发生了可贵的“碰撞”。

3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篇6

【关键词】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的加大,除去专业硬实力的比拼,口头表达能力在面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被招聘单位所看重。然而在语文教学现阶段,部分教师片面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常常忽视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而许多学生在入学前的家庭教育里,也普遍缺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厚积而薄发,没有积累,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便会偏向文字的书写,在总结归纳文章大意等需要口语表达的时候往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久而久之会对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极大影响,从而陷入口语能力不佳的恶性循环。而在走入社会求职时期,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如果对自己所学专业内容表达闪烁其词,无疑会给面试官留下能力不高、不善表达的主观印象,这就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得口语表达与书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同步发展,是各个阶段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通过“话题”引发学生口语表达兴趣

(一)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会引入一个话题,而这个话题一定要有交际因素,不能光注重叙述,不能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将其单纯地上成了对于学生的信息感知课、而缺少正规的口语交际教学所特有的互动性。

(二)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中提出“聊聊端午节”这个话题后,便让班上的几名南方学生介绍一下在各自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而每一名学生的介绍,都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倾听与关注。于是,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好奇的提问也不断地出现。在这说、听、问交叉融合的教学中,无论是表达的学生,还是倾听的学生,都处在互动中,其交际思维都在不断地

(三)然而,怎么样才能在学生兴高采烈口语表达的同时,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思维的深度扩散呢?这位教师通过“端午节”又衍生出新的话题――“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陋习?”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仿佛一次次探索与调查,此时,学生于课堂中的口语交际,已经转化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累积的表达,变成了学生探究生活的思考!

二、提升人文修养 巩固口语基础

(一)言语来源于语言。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文学语言,达到情感丰富、才思敏捷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妙语连珠。口语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巩固学生的口语基础。

(二)学生对于热点时事问题的认知能力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而深入,这个过程是主动又迟缓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_始,通过与各级媒体的比较和借鉴中增加自己的理性深度思考问题,提升人文修养。

(三)古今中外的美文都是先驱们智慧的沉淀,无论是书本内外的美文,都需要教师从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方面引导学生欣赏。从《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子携老”中感受爱情的坚守;从《乐府诗集 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体会学习的必要性;从《我与地坛》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学生在日常交际口语表达的时候适当地引用古诗词无疑会增添语言的魅力。

三、创设语言情境 灵活进行训练

(一)“语言情境”是教师在口语交际教案设计的第一目标,是打开口语交际知识的“敲门砖”,我们教师在口语交际备课的首要目标就要要创设适合学生口语表达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做到人人都有话可说。如果在教学中没有了情境的应用,口语交际课就会让学生成功的进入口语表达的氛围。

(二)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为学生创设多重情境,比如在《美丽的九寨沟》中创设九寨沟美丽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九寨沟美丽的向的情感;或者创设班内不同意见或分歧的具体情境,也可以创设如何把自己的建议通过口头表达说服别人的活动情境,围绕九寨沟到底哪里美?怎么个美法?或者九寨后旅游景区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情境,让学生具体参与讨论解决办法等。

(三)教师在平时的口语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可以从哪些方向思考呢?首先要朝教学案例所创设情境的具体化方向去考虑。还是以《美丽的九寨沟》为例,我们可以创设让学生作为专家对九寨沟作为旅游景区将来所面临的困难情景;学生多了设身处地为景区考虑的心情,表达欲望自然强烈起来,这样我们还会担心学生因为情境枯燥而“冷场”吗?

(四)然后是朝生活化方向思考。可以设想,《美丽的九寨沟》的教学时间刚刚是在秋季,如果我们有条件真的组织一次秋游的话,让学生真正实地深入自己讨论过的场景,学生自然会在口语交际的学习境界内到达升华。学生有了情境内冲突,才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口语训练,才会有更强的表达意愿,才会有说不完的话。

结语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的高级阶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应该因材施教从不同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中树立自信心,勇于表达、善于表达。通过一阶段的系统性的教学,学生必然会达到达到能“言之有物”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将来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时,一定会从容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用出色的语言技巧展示自己的个人实力。

参考文献:

[1]杜存莲.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2010,09.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加强 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更进一步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专门规定了中学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日常交际的能力。如何加强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和教学现状

1.1 学生口语交际现状。

1.1.1 学生不重视。今日的高中生,思考得最多的还是升学的问题。他们认为能考一所好的大学,今后的一切问题好像就迎忍而解了。这一方面说明了考试制度的弊病,语文考试最主要是考读和写,并不考说;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不清楚当今社会的现状,因而对口语交际也就不重视了。

1.1.2 口语交际能力较差。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在一些人多、正规而又陌生的场合,学生常表现为怯场、用词不当、语无伦次、语句不完整、说话没有明确的中心或观点,更不要说慷慨陈辞、表情达意了,而有的则干脆沉默寡言、一声不吭。

1.2 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

1.2.1 教师的观念陈旧。由于受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传统的影响,考试方法的制约,更由于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对学生将来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事。

1.2.2 口语交际的教学状况令人担忧。新教材将口语交际单独排出来了,语文教师被逼无奈,多数情况是应付了事,将口语交际的知识勾画一下,讲一下就行了。所以,目前的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缺乏深入认识,缺乏计划性,训练缺乏时间保障,难将口语表达教学落到实处。

2.口语交际在实践中的意义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从社会需求看,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如今的高中生对前途职业非常敏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在考虑今后的就业问题了。因此,强调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就是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将来运用知识施展才能至关重要。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用人单位在公开招聘时就提出了"语言表达能力强,社交广者优先考虑"的条件;还有用人面试、选拔领导干部竞职演说等,这无不表现出口语交际的社会作用。

3.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新教材已经安排了口语教学的内容序列:单项口语交际要求是学会倾听和应答,双向口语交际包括劝说、讨论、演讲、辩论。教师可以按照系列不断推进。在每一个阶段(学期),应该把口语交际知识专项教学早一点完成,使学生明确目标要求。

3.1 单项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听知能力的训练。

有关言语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人们在日常的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也就是说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听",可见"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听"与"说"是口语交际中的两种基本的交际行为,"听"与"说"是口语交际中的两种基本的交际行为,在口语交际中,听对方说话与同对方说话同等重要,听话技能的训练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听知能力的训练应立足于对对方话语的反应训练。

反应是指交际中的接受者在听话过程中对说话者所说的话的反馈。它对于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反应有言语性反应和非言语性反应。言语性反应就是用一些倾听用语将对方的表达步步引向深入。倾听用语主要有:"嗯""对""是""是啊""喔"等。训练方法:让学生分组一对一进行谈话,一方尽量只充当听者的角色,并运用言语性反应引导对方的话题。非言语性反应就是借助一定的体态语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传递"我正在倾听"的信息。这种体态语往往有点头、目光注视、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诸如前倾姿势之类的身姿体态等。训练方法:让学生分组交流,各交际主体适当使用非言语性反应以促进交流的进行。然后自我总结使用的非言语性反应种类及其效果。

3.2 双向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综合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口语教学中的难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课前――配合写作进行训练,"写"和"说"结合。口语交际训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逻辑的严谨,这能为书面语能力的提高起推动作用。只有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综合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板块,配合写作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写"和"说"结合。

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配合写作教材分块训练。写出活的人物――配合课堂大作文和课外小作文,我请轮到训练的同学介绍本班同学或老师,至少用到两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个性,其余同学猜出被介绍者。写出事件的波澜――我鼓励同学们根据现实生活编故事或已有故事新编,要求故事要编得合情合理,情节有起伏,再选出好的故事书写成文。写出景物的特征――我安排同学们或介绍母校(故乡)的美景,欢迎他人来玩。二是结合材料作文进行训练。材料作文是目前考场作文的主要类型,它限制少,思维活,给学生创造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我先在学生中征集同学们喜欢的话题,然后精选编序,组成共120个材料供学生选择。这些材料涉及:青春、早恋、老师、生命、死亡、音乐、电视、名人、克隆、心理……轮到演讲的同学在上课前五分钟内抽取话题,课前三分钟演讲。虽然准备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能口齿清楚,语句流畅地围绕话题,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课内――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乐说。口语交际的情境氛围往往能引发交际主体的交际欲望、交际动机,当外界的特性与交际主体内在的因素相融时就可以引发交际主体的某种心境情绪。所以口语教学中,应积极营造各种有利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开口,使其口语表达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可利用有利条件让学生在现时氛围中进行口语训练。如:致生日祝词、组织主持会议、相声小品表演、表演情景剧等。为了加强时代性,可以设置诸如模仿"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在模拟训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即兴讨论是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它能发展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思维,要求学生能对答如流、随机应变。我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抓住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创设有利情境,让学生即兴分组讨论。如:教《我与地坛》,在同学们理解了史铁生意志力的顽强和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浓浓母爱后,我及时提出了"生命的重量――关于苦难"、"母爱深深――感悟母爱"两个话题,由同学们自由讨论。配合阅读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即兴讨论,以读促说,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好方法。

课外――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课外,有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广阔空间。由学生集体参加的主题班会和班级活动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极好机会。在班会和班级活动中,可以利用年轻人争胜心强这一特点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求胜欲以达到训练的目的。我采取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由"要我讲"变为"我要讲"。

3.3 加强体态语训练。

体态语是口语交际活动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又称态势语。体态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补充强化口语信息;二是调控交际活动。教师要打破课堂的教学束缚,拓展训练的时空领域;让学生在大量的交际实践中自主地学习运用体态语。我曾开展以下活动:观摩经典音像资料、用体态语解释常见成语、哑剧小品表演、饰演课堂短剧等。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了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环境与机会,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了运用体态语进行沟通。

3.4 注重交际礼仪。

交际礼仪一般是指在一定交际场合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交际礼仪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交际礼仪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载体,有着信息传递、感情交流、行为调节等功能。口语教学要向学生讲明交际礼仪的原则,交际礼仪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尊重原则、遵守原则、适度原则、自律原则。在口语教学中自觉贯彻这些原则,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待人接物等。

总之,口语交际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把握教学要点,搞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教师同仁们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篇8

讲课,批改作文,撰写案例、论文,参编教材……在获得甘肃省第二届陇原名师荣誉称号之后,天水市第六中学的校长兼语文教师汪涛,依然过着忙碌而淡定的生活。

因为热爱 所以选择

汪涛出生在天水市秦州区汪川乡,小学和中学学业都在汪川镇完成。1979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水师专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1981年,风华正茂的汪涛拿起教鞭,开始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当时,他被分配到天水市秦州区西口中学任教。那个时候,农村老师急缺,他不仅要带高中两个年级的语文课,而且兼任地理、历史、政治课。学科跨度不小,但对于他来说却是驾轻就熟。

为了使自己迅速地融入教师角色,汪涛一心扑在教学上。白天,他传道授业,与学生火热地打成一片;晚上,他在灯光下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有时备课、改作业直至深夜。到了冬天,他的手指都生了疮,可是仍不忘埋在灯下苦学。他的书柜里摆放了许多工作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教学和读书的心得体会。一本本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为他日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年高考结束,他所带班级的学生都是语文成绩高得出奇,个别学生因为其他学科拉后腿,而考不上大学,都会选择去天水四中复读。四中的校领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想办法把汪涛引进了天水四中。

汪涛在天水四中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里,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起步。他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高考。他自编的高考辅导材料《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由天水市秦州区教研室印制推荐在全区使用。

1991~2001年,他被调到天水市秦州区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期间,他先后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联片教研”、“师带徒”、“城乡结对子”等活动。措施得力的教学教研活动,大面积提升了全区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成绩,也培养出一大批骨干教师,他们中间如今有很多人已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天水市秦州区的教育专家。

2001年,他又调往天水市六中工作。他热爱教育教学事业,爱学生更爱讲台。对他来说,拿起教鞭站在讲台上才是最幸福的时刻。

“我喜欢给学生讲课。给学生讲课我很快乐。”谈起教师的工作,谈起学生,谈起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汪涛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他沉浸在自己工作的幸福感中,他在享受着自己的工作带来的乐趣。也许正是因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正是对工作乐在其中,他才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自己深爱的三尺讲台。

教育的生命 源自于创新

汪涛认为: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创新。汪涛总结自己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他认为语文课应是学生求知与做人的基石。学生们有主见,也会偏激。

在课堂上,他常常把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听课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领悟。在讲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他没有使用一般课堂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品读一节课,并告诉学生晚上回到家为母亲或父亲做一件事,第二天语文课上交流。

交流课上,有的学生叙述昨晚与父母坦诚交心的情况,有的学生说昨晚为父母洗了一次脚,有为母亲唱歌的,有为母亲赋诗诵词的。交流课上学生无不流露出过去对父母不尊甚至顶撞的懊悔与不安,学生的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汪涛因势利导,还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与学生分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当老师的在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着做人,在我看来,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汪涛说道。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课堂内容,训练语言能力,汪涛备课时,常常进行换位思考,尽可能设想学生的思维热点和喜怒哀乐。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常常上网,了解当代学生喜欢的歌曲和影视作品,了解学生中的流行时尚,以便使语文课堂上的讲解更具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口味。

听过他的课的老师都说:“他的语文课总是充满着激情。学生笑声不断,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那活跃的气氛,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同学们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天水市六中骨干教师张华兰也说道:“他和我是校友,我们专业也一样,他的专业能力非常强,理念也很新,每一次备课都很认真,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他善于分层教育,能因学生而定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爱学生 才能教学生

汪涛常年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也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他深知教师肩负责任的重大,他经常风趣地对同事说:“班主任是孩子们的贴心人,我们应当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如果咱们每个老师都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32年的教学生涯和班级管理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的重要性。他有威信但并不十分威严,学生敬爱而不畏惧。他总是利用课间、晚饭后、自习时间以及面批作业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优点、不足或问题,引出一个话题来,让学生倾吐心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症结,探究弥补不足的途径,构建学生的心理优势。

他曾教过一名学生,是个在全校都闻名的“捣蛋鬼”。学习成绩差,不听老师教导,没有班级愿意接收,最后汪涛得知情况后,把他收在了自己所在的班里。他每天都留意这个孩子的动态,课堂上,为了吸引这名学生的注意力,他总是找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进行提问,当该生回答正确后,就给予极高的评价。

课下,他常常给这个学生单独补习,并告诉他一定会考上大学。发现这个孩子爱打篮球后,汪涛主动约他去玩,40多岁的汪涛和孩子在操场上跑得大汗淋漓。在取得这个孩子的信任后,汪涛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谈心,主动了解其学习动态及生活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思想隐患、不良倾向采取主动干预措施。

三年过后,这个在当时没有人愿意接收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老师、学生无不感到震惊,家长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每年春节放假,这个孩子都会回到六中看望汪涛,他常说:“如果没有汪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汪老师当年说我一定能考上大学,就是这句话,让我有了努力的勇气和信心。以前六中以我为荣,现在我更以六中为荣。”

汪涛对学生的爱,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尊敬和感激。学生们聊起汪老师,一个个兴奋不已。“汪老师是个好老师,他风趣幽默,爱笑。”“他很会讲故事,也很关心同学。”“在我们班,大家都叫他汪爸。有什么困难都会告诉他,因为我们信任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