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体育教师专业技术8篇

时间:2022-10-05 11:31: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教师专业技术

篇1

2013年2月26日我国主流教育媒体《中国教育报》以“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为题全面评介了美国可汗学院的视频教学!文中没有使用“翻转”而采用“颠倒”一词,认为“颠倒的课堂”使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 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文章认为,可汗这种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和希望。

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它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 .林地公园, 高中。2007年春天, 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 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 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理解和接受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他们于2012年 1 月30日在林地公园高中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 ”(open house),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观看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这种做法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

中国与西方的教育模式不同,教育的硬件设施与西方国家也有差别,翻转课堂是否适合在中国大规模开展?学生们和家长们又能接受这一新兴的学习模式吗?要使翻转课堂符合我国国情,就必须跨越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与视频课件制作高门槛。

篇2

研究价值;技能基础;构成;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61—01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学技能体系的研究价值

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专业教学技能体系是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稳定的专业教学技能系统。专业教学技能体系的研究是高效课堂长期稳定构建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征,探索学科的专业教学技能,形成专业教学技能体系,能够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育人观念的变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学技能体系的技能基础

1. 教学基本功基础。教学基本功的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新课标和把握新教材的基本功;备课的基本功;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设计板书的基本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功等。

2.德育方法基础。信息技术德育的重点是教育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技术观,杜绝学生过度迷恋电脑游戏或迷恋网络,防止学生学习品质的缺失。具体做法:⑴认识恋网的严重性和危害性;⑵善于分析学生网恋的诱发因素和痴迷原因;⑶善于运用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克制诱惑,走出网恋误区。

3.教学策略基础。信息技术的五种教学策略模式:⑴任务驱动,质疑问难,探究型学习策略;⑵渴求新知,主动探索,自主型学习策略;⑶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合作型学习策略;⑷分解模块,由简到难,分散型学习策略;⑸学科整合,相互关联,综合型学习策略。

4.教学方法基础。教学方法的备选除了传统经典的教学法外,积极倡导两类教学法:⑴激趣教学四法:精彩导入法;软件精选法;幽默语言法;巧设练习法;⑵激励教学三法: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想学;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5.学法指导基础。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探究法、操作实践法、综合应用法、学科整合法、工具运用法、游戏激趣法。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学技能体系的技能构成

1. 构成体系的基本技能。(1)基本功技能;(2)微观方法技能;(3)综合素质技能。

2.构成体系的技能内涵。(1)基本功技能是指教师在夯实各类教学基本功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技能,具有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效能;(2)微观方法技能是指教师在运用各类微观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德育方法技能、教学策略技能、教学方法技能和学法指导技能,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综合素质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各类各种微观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而形成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学习品质优育技能、教学策略优化技能、教学方法优选技能、学习方法优导技能等“四优”专业教学技能,具有有效构建高效课堂的效能。

3.构成体系的技能特征。(1)有序性特征。基本功技能是微观方法技能的基础,微观方法技能是综合素质技能的基础,专业教学技能体系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形成;(2)有效性特征。基本功技能、微观方法技能和综合素质技能具有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实施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效能。(3)专业性特征。基本功技能、微观方法技能和综合素质技能是以信息技术教学为平台而研究形成的,各项技能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特征。

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学技能体系的应用效果

1. 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了教学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教学反思中研究,在教学研究中实践,循环往复,逐步深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教师在研究中横向比较同类方法与技巧,扬长避短,形成该层面的专业教学技能;教师在研究中纵向探索不同的教育问题,补充和完善了不同层面的专业教学技能,形成了专业教学技能体系。

篇3

在人类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历史上,艺术创新与技术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就是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教学专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全新教学理念探索市场导向型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创建同市场相联合的教学模式,必须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针对此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媒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1 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数媒设计专业开设较晚,经验较少,依然处在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学习时期,在硬件设施和资源配备上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人才培育条件受到约束、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的现象出现,这是由于教学中存在下列几个问题所致。

1.1 教学中技艺教学失衡

培育人才的教学中,通常并不是平衡培育技术和艺术理念,而是有的以培育技术手段为主,有的则以培育艺术理念为主,学科间就好像是两道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无法相互融合。各大工科高校所开设的数字媒体课程,通常是以技术操作的教授为重点,轻视在技术中应当应用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过度地探索数媒技术,轻视设计教育的主体设计创新,导致轻设计重技术的现象产生。然而,在艺术高校中也暴露出轻技术撑持、重艺术表达的情况。进而得出,各大高校在尽最大努力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并未在教学中平衡数媒设计专业的技术和艺术理念。这是造成大学生想要采取技术手段完成艺术构思时,无法找到恰当衔接点的根本原因。

1.2 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而这些众多的理论知识学到手后,通常不知道怎样运用它们来处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当前各大高校都高举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大旗,所以要加大力度展开实践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产教融合”。同时,操作实践案例的教学,是有效确保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环节,而正是因为缺少该环节,教学活动只是停留在理论与实践断层的阶段。

1.3 没有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通常滞后于有关数媒企业的工作模式,教学活动只是在学校内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无法与数媒行业的生产相挂钩。因此,在大学生毕业迈进社会时,无法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而得出教学模式问题是培养数媒专业人才的一大重要难点。

2 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媒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2.1 拟定满足于行业需求的培育人才方向

高校的数媒艺术专业应与周边的数媒企业就人才培育上展开深层次合作,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培育人才计划。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具有个体化差异,所以学校与企业展开合作时,应当以学生自身的特张和兴趣为依据划分出各个方向和层次,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培养行列中。例如,第一个方向是拍摄3D影像与后期制作。学校教学队伍分析搜集的院线电影数据后得出,3D电影是深受广大观众青睐并蓬勃发展的行业,该走势为培育数媒人才开辟了新路径,在3D影像设备逐步成熟以及众多3D电影上线的大背景下,拍摄3D影像以及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这时学校积极与影视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培育相关人才。第二个方向-移动媒体交互设计。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普及的大背景下,学校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与多媒体公司展开合作,致力于创新性移动终端设计人才的培育。

2.2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架构

在“产教融合”基础上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具备系统性和动态性两大要求,紧跟产业结构的步伐动态,恰当、科学地调整有关课程结构,达到与市场行业、产业不断进步相同步的目的。在分析专业岗位需求后,确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需求,以此为据,架构课程体系。同时,基础、专业、专业基础和项目综合是当前专业课程体系划分的模块,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从浅入深、逐层递进、互相交织融合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掌握与专业岗位相符的素质和技能。还是以影像设计类专业培育3D摄像师作为案例,一年级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概括、提炼色彩和塑造形体能力这些基础课;二年级则是开设能够培育他们创意和沟通基本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紧随其后则是立体影视原理与制作、拍摄影视与制作等专业模块课,培育学生专业摄像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最终在项目综合模块中,将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完成,并且在与团队紧密合作和交流中将实际中出现的数码摄像难题解决。

2.3 构建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

人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元素,所以高校应当以提升教师实力和引进行业、企业专家为培养团队的基础,将骨干、核心教师、兼职教师以及专家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组织起来组成教师团队。其中,核心教师以核心专业技能提升为立足点,有目的性地展开核心教师的行业、企业专项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能够展开有核心优势的教学;骨干教师则是以教学、行业、院校有关要求为依据,展开教育和有关专业培训;然后联合多个媒体设计类公司的设计师与总监,使行业兼职教师群成型,将优秀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引进本专业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是将知名行业专家队伍邀请到高校本专业教学中,利用有关行业、企业将长久合作关系达成,使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建成。同时,诚聘专业顶尖人士指导专业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成三合一的专业师资团队,以师资力量的雄厚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育实力过硬的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篇4

关键字:软件技术;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不同于普通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人才的教育。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超常规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都堪称世界第一,但教学质量问题也倍受社会关注,其核心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软件技术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应用型软件人才需求越来多,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1 “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工作岗位技能,结合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构建了“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即“单元技能实践”+“课程技能实践”+“专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具体思路是:

市场调研――>岗位技能、岗位群、职业资格证书――>依托校内或校外生产性实践基地设计“综合技能实践” ――>依据“综合技能实践”技能要求,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要求,以“实训周”的形式来设计并完成“专项技能实践” ――>将“专项技能实践”技能要求分解到多门专业课程中,将技能竞赛要求融合到课程以课程设计来进行“课程实践” ――>为完成“课程实践”,将课程实践技能分解,设计“单元项目实践”。反过来,“单元项目实践”支撑->“课程实践” 支撑-> “专项实践” 支撑-> “综合技能实践”,从而构建一套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2 软件技术专业“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与措施

2.1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技能分析

根据社会调研,对接区域经济、行业产业相应的工作领域与专业技能领域,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最终得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工作岗位是程序员和软件测试员,并得出工作任务和工作技能。如下表1所示。

2.2“四段式”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2.2.1“综合技能实践”阶段 根据工作技能的要求,依托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确定综合实践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测试”,如表2所示。

2.2.2“专项技能实践”阶段 根据生产性实践内容,将所要掌握的实践技能进行分析,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确定综合性实践内容,专项实践以“实训周”的形式开展,如表3所示。

2.2.3“课程技能实践”阶段 根据综合性实践和专项实践要求,将工作技能进行归类,分解到课程中,从而确定课程实践项目,课题实践内容以课程设计或大项目的形式完成,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内容设为“学生学藉管理系统”。

2.2.4“单元合技能实践”阶段 根据课程实践项目要求,将课程实践项目中的要求和技能进行分解,设计单元实践项目,将基本技能和知识点融合在单元实践项目中,如《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我们将课程设计中的技能要求分解为八个为“单元技能实践”项目。

2.3实践教学实施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实践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实施,如下图2所示。

3 结束语

职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就业教育,“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通过校企合作途径,依托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平台,将顶岗实习落到实处。经过10、11级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智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09-310

[2] 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篇5

关键词:课题研究;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穴2013?雪07-0007-03

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的到来,教育已被视为应对未来种种挑战,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通行证,人们对高质量的教育充满着希望和期待,而高质量的教育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面临着全面而深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反思、完善甚至转变许多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潜伏在其后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和专业精神。实践证明,在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带来空前巨大的机遇的前提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具有不可言喻的作用。

一、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是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能有效促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不断提高

教育技术是一门以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学科,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已成为促进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而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取决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高低,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课堂讲授的教学过程,同时,还要能够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灵活地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绩效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等多个课题的研究之后,我们就全市中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情况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应用领域、资源选择、在教学中的运用等。调查结果显示:从教师参加教育技术的培训方式来看,学校组织的校级培训(应用技能、专家理论指导)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主要方式;从教师教育技术的运用领域来看,搜集教育教学资料和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教育技术作用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两大主要领域;从教师教育技术资源的获取途径来看,网络是教师获取有效教育资源的首要途径;从教师利用教育技术资源的类型来看,现有课件、图片、文字、视频、教研类资料、教学实例录像类资料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整合教学的比率来看,日常教学超过50%以上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反映出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学习认知的工具已经有效地融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师们自主使用、自我构建新型课堂的一种方式。从学科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来看,用在备课、自制课件及搜集教研信息等方面的比率都超过了80%。教师对制作课件的态度大多数认为很重要但不必强求;从教师参与课件制作的情况来看,自制课件成为整合教学课件的主要来源。由于教学个性化的差异使得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动画、影视、声音、图片、文字类型等教材体系的教学资源元素的具体呈现方式上的需求差异更大。教学设计决定了教学课件的取舍,商家提供的课件,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个性发挥;从教师对整合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来看,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看能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能不能促进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最优发展。事实上,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教育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教育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即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在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自身优势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转化为课堂优势,开始走向更深的层次。

二、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能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效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及科研水平,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通过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一方面能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及科研水平,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能提升教师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知识组织和教学管理的能力,最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实践证明,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教师直接利用网络、Blog、网上办公系统进行学习、反思教学,既能促进专业成长,又能使教师们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与目标、过程与方法。因此,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实验教师们积极、大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与手段,如借助它查找、浏览、下载资料、设计教学、网上备课、制作教学课件;利用网络与其他教师或专业学者进行专业交流;利用博客对教学进行归类总结和反思发表观点;利用网络办公系统,获得各种教学信息,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或利用试题库出题,利用网络进行评分、录入学生成绩等,这样教师就可以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发展方面。又如:实验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并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让每一个学科教师着实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快捷与方便,真切体会到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后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成功的快乐。在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学校未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学科教师也从中感受到教育技术潜在的优势和魅力,从日常备课、上课到专业理论学习都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育技术真正融入了教育教学中,为课题研究覆盖更多的学科创造了氛围和条件,导致全体教师教科研能力、课堂教学水平得以全面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自“十五”开展教育技术课题实验以来,笔者所在的当阳市共有56所各级各类学校,其中32所学校参与各级部门承担的教育技术课题实验研究,先后完成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学会、湖北省电教馆、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以及市县主管部门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利用优秀电影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全国教育技术课题《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以及湖北省教育技术课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绩效之研究》等10多个子课题实验,并顺利结题,参与实验学科教师达800余人次,1600余件课研作品获国家、省市课题研究成果奖和教育创新成果奖,100余人次获优秀实验教师、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荣誉表彰。同时,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实验的开展,也促进了教师改变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能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化;专业发展;教学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远程教学、专业培训等领域,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理伦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创造性地整合于教育过程之中,以促进学习者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加专业能力的过程。利用所有的技术、资源来构建专业成长的环境,在该环境中,教师可以进行知识建构,创造性地获取专业技能,提升自身需求层次,实现阶段性、跨越性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3)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

信息化社会中,现代信息技术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不断地改善,互式网络教学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将教师从传播信息的主体角色中推出,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例如,由于学生对于网络上的学习目标和过程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组织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安排有关细节,包括运用网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教师不能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中技术方面的学习,忽视作为教育技术重要部分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确实对优化教学过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为一体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

(三)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教务管理系统、教职工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后期设备管理系统等等。

三、如何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指的是教师拥有和带入教学情景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通常是经过正规而严格的教师教育而获得的。教师的 专业素养是以一种结构形态存在的。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教师要拥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方面的素养。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法,通常采用教师培训等形式,如继续教育、专家讲座等等。而现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以采用校本的方式进行。通过采用这种方式,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现在一系列证明有效的方法有:

1.基于“研究”的教师发展

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一种自觉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和过程。它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体验,强调对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运作方式等不断的解读、选择和创造。

2.基于“教学合作”的教师发展

强化教师教学合作的自觉意识,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认识,完善人格;帮助教师认识合作的好处,树立“双赢”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教学合作氛围,构建教学合作的学校管理机制。可通过同伴互助,同伴互助使教师专业发展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学校和集体的事情,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

教学的自主反正是指基于个体主动意识和能力而自觉地提高自觉,完善自觉,达到作为教师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自我超越。自主发展的策略可通过以下几点:一是观念先行,树立教师自主发展的理念、。二是行动支持,建立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三是环境创设,打造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

4.基于“教学反思与评价”的教师发展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际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教师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沟通。

   (三)发挥教育技术教师专业优势

教育技术教师的优势在于教育理论与各种媒体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整合,而且不是纯理论和纯技术。教育技术教师应该把理论和技术水平相结合,让先进的技术更好更科学的服务于现代化的教育。

篇7

摘 要:继续教育是提高天气预报员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手段,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的核心。本文以中国气象局天气

>>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研究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评估层次分析模型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论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设置 山东省建设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学习监控策略 浅谈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平台的建设 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制度化建设的思考 努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升人才素质 我国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心理契约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高速公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探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创新的途径 基于SNS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11-10.

[6]Stephen D. Jascourt, UCAR/COMET, Silver Spring, MD,W. R.Bua Opportunities for human forecasters to improve upon model forecasts now and in the future. http:///ams/84Annual/techprogram/ paper_73643.htm. 2006-11-10.

[7]气象学和水文学教育培训标准实施手册,世界气象组织第1083号出版物(WMO-No.1083),2012.

[8]McGehee,W. & Thayer,P.W.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New York: Wiley, M]1961.

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性本科;职业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中存在已久,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根据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与评价分析,它所培养的人才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的。但是,社会不仅仅需求具有很强理论水平的学术型人才,还需要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因此,为了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在学术与应用上很好地匹配二者关系,以便更好地显现应用性本科教育下的人才培养。

1.明确目标、找准定位

应用性本科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应用性人才,即技术应用性人才,应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产物,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应有别于学术型。

应用性本科实质上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应正确定位、构建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2.重视理论、实践教学

2.1 注重开发教材

应用性本科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产物,但是,它也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就其现状来看,它的课程体系还不健全,尚处于等待开发的阶段。也就是说,符合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严重不足,这制约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在教材开发上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教材开发上主要有两种渠道:

(1)职业类与学术类教师合作

高职教育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学术性教育工作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二者的结合可以为应用性本科教育开发出一系列适应其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教材,从而改善现在教材紧缺的状况。

(2)教师与学生合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拥有充足实习、实训条件下,学生可以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积累加工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升华为理论知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开辟一种新的途径,同时,这些知识可以重构成好的教材来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的需要。

在这一方面上,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积极与其他兄弟院校沟通,洽谈合作意向,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加入进来与教师相互配合,从而为今后的应用性本科教育做好铺垫。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往往直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因此,提高师资水平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般来说,本科院校的教师都是硕士或博士,他们的理论知识储备量是不用质疑,但是,这种校门――校门、理论――理论、书本――书本的转变恰恰又是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一大缺陷。而作为从高职升格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实践经验相比理论要好的多。

由此可见,要想在应用性本科院校中承担教学任务的话,教师自身必须兼备有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做法可有:

(1)提供更多机会的进修

各协会、学会、论坛、院校之间的交流可以大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地提升,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亲身感到相关机电行业的最新动态,以便把这些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从而让自己的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2)教师与学生一起实践

每年的实习、实训中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直接接触真实职场环境的机会,同时,把这种机会也留给教师。

以往的实习中,教师的参与是有的,但是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生产环节中,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岗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得到一个较好地结合。

(3)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教师力量,而这其中的兼职教师包括两种形式:企业兼职+教师兼职。两者各有千秋,但是,我们要做的是统领全局、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以此来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并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来充实到应用性本科教育战线上。

2.3 开发更多的实习基地

作为高职院校中最早提出一年四个学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在每年的第三、四学期作为实践训练环节,即在真实的企业、真实的岗位进行真实的操作实习。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来看,这是一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岗位的最好的办法,同时,也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良机。

虽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习基地数可以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但是,作为今后本科教学的需要,这些都还有待开发。我们需要开发更多地符合岗位对口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这些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注重“职业人”的培养

作为应用性本科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才,除了具备理论、实践能力以外还应该注重“职业”。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操作的技能,但是,却忽略了作为今后走向职场的一名员工来说,他所应该具备的员工素质。而这些往往都是学生进入企业之后由企业的相关培训机构完成的,这在无形当中既给企业增加的负担,又给学生减少了一定的砝码。因此,在培养学生――员工的转变过程中,“职业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从一个扳子的摆放到制服的穿着,从如何与师傅沟通到如何与同事公事,从工具的使用到操作的流程等等,这些需要学生一点一滴地去熟悉――消化――吸收――转化。

“职业人”的培养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不适应期,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更好地走向、走入社会做好了铺垫。

4.结束语

要想在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环境中去更好地适应就要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并结合社会对岗位的需求等多方面来加以完善,为了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够更好地在不失掉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尽快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的教师去完善,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曾清德.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