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设计思维8篇

时间:2022-09-08 14:47: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设计思维,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思维

篇1

关键词:设计思维;方式;创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66-01

好不容易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国庆长假,偏逢天公不作美,持续的阴雨天气将之前所有的完美畅想计划都冲刷净了,无奈只有宅在家里。心里想着倒也难得有此番闲暇,可以让平日里紧绷躁动的心静一静,调整心绪,认真享受一下这别样的心灵假日。

随手翻出几本书籍,翻开目录泛泛浏览了一遍,这才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设计早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术专家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艺术评论家批判家们唇枪舌战争的面红耳赤,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着掷地有声的言论。

确实,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设计”快速漫延至都市生存的各个空间,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甚至是思维意识。

今天,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设计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流行的现象是一种设计的复兴,因为它不再是边缘化的东西,每件产品都必须经过设计的思考,而这正是将产品“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可以说,设计已被看作一种必须的存在形式,它将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人类的行为之中,融合着自然的发展而演绎。

当人们不再为生存忧虑时,便开始寻找着一切被人们感知为美的东西。我们已进入一个“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时代。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当代艺术越来越像产品,而产品也越来越像艺术了。艺术家认为:生活中的各种构件,小到一把勺子,大到一幢房子,都应该是经过艺术处理和设计的。对于平淡的家庭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孜孜以求的生活理念呢?然而生活与艺术的“邂逅”使得人们对于设计的界限与定义越来越模糊,更多的时候我们都难以区分真正好的设计应当是怎样。

其实听、说、读、写、看都是表达设计的不同设计行为。思维是大脑接收事物最直接的反应,而语言文字是阐述思维最根本的表达方式。对于艺术设计活动,设计思维作为指导设计行为表现的基本条件,积极服务于设计认识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促进着设计行为、方式方法的有效发展。设计思维活动,是从低级认识向高级认识不断延续、发展的人生过程。在设计思维过程中,始终是反复交替、互动促进的。

思维如同感冒一般,是会传染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是这个道理。身为高校美术学院设计系学生,我们骄傲于身处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深受艺术的熏陶与感染。设计表达、美学研究、艺术概论、创意思维等等众多的课程以及教授老师们精湛的传授令我们大开眼界,为之兴奋不已乃至疯狂着迷。殊不知再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思维已悄悄被框定在同一个圈套中,像流水线下生产的商品,出自同一个模子,贴上统一的标签。

想起每年的六月,因为有了一个儿童的节日,于是就有了一些天真的色彩。但是成年人未必与这个节日无关,所有的人都曾经有一个童年,无论是否完美,那一份回忆的内容总是越来越充实,因为许多曾经的想象一点点加入其中。成年后的生活大多是受限制的抑或被“设计”过的,对童年的留恋是一种本能,只因那是一段最纯洁的人生。思维失去了想象力,现在人因此只能写出“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热血”一类苍白造作的文字,意境狭隘而没有生气,再也不会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那种充满不羁思绪的神来之笔,让人顿感阔达和惊喜。没有了想象力,就没有了创造力;没有了创造力,何来设计?

据说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我不知道爱因斯坦讲这句话时的语言环境,但觉得说的还是很有意思的。正如设计师不应穷究设计的技巧一样,在设计和沟通的过程中,设计师们更应关注的是自我内心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会,运用事物本质的力量对心灵的影响,将抽象的思维充分发散转化为真实的设计感受。

篇2

关键词:设计创作;灵感;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92-01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强调创意的年代,不论对于文学家、艺术家还是设计家来说,创意都是一件作品中最重要的价值。一件创作如果是墨守成规、毫无新意,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独创性,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灵感的产生。而从事设计的我们又何尝不想在思维领域看到“梨花开”、进入了“又一村”,找到那“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呢?

首先,设计灵感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长期的探索,它看上去是一种突发式的思维闪现,但却是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反复的过程,与我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构架是密不可分的。我并不否认灵感的存在,但是对于灵感的产生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掌握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做出全面、深入、艰苦的思考。如果作为一名设计者却对于大的文化与时代特点一无所知,那他怎么能在设计作品中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闪光点呢?因此,知识都是互通的,设计就是文化的载体,说不定正因为掌握了与该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翻来覆去地考虑了问题的各个方面,才可能不失时机地抓住那些附有启发的东西,通过联系产生灵感,否则,面对同样的景色,我们就不会有创作的冲动,即便有所触动,也无从通过设计表现出我们的内心冲动。

其次,设计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关注于身边一些不寻常的小细节,你就有可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非凡的创意来。灵感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挖掘设计的需要,从生活中把握灵感的源泉。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在做某件杂事的时候,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这个想法说大了至关重大,说小了毫无意义。但是,你确定,这个念头是你从来没有过的。于是,你打算着,干完手头的事我要好好想想。等你整理好书本,你发现,已经完全不记得你刚才想的是什么了。有时候,就是我们一个毫不经意的念头,可能完全无厘头地横空出世。这时候这样的怪异意象本身可能是珍贵的,就像一种“私有语言”,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记录习惯才得以实现。梦,旅途中看到的景象,和朋友聊天时无意听到的一句话,在路上偶然听到的一种声音,甚至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念头,都有可能激发一个创意的诞生。当然,这个创意有可能一钱不值,也有可能价值千金呀。对于设计来说,一个新颖的创意,一个优秀的灵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当我们苦苦追寻思维领域里的“奇花异树”、“万紫千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你也曾拥有。也许当你手握着“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源泉之时,缺少的只是那份一饮而尽的冲动。

最后,设计灵感得益于大胆想象,林辟新径的逆向思维。在设计中我们时常感觉思维跟不上创新的步伐,找不到好的创意点,仅仅停留在对前人形式上的模仿止步不前,不善于全面多维视角看问题……重重地因素呼啸而来,自然而然的造就了“灵感”的坟墓。而假如我们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也许结果将不一样,当面对相同的问题,可以尝试寻找多种不同的答案;做同样的事情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对设计师而言,就是面对一个设计可以寻找更多不同的解决方案。要想获得好的创意灵感,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固定思维,林辟新径。

篇3

关键词:环境 设计 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看看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坐在办公室或者家里的客厅,你可能正被形形的产品包围着,你使用的书桌,你吃饭的餐具,你身上的时尚单衣和孩子把玩的玩具,这一切都是由设计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但是你是否想过在这美好的情景背后,它们是否真的是安全的呢?你可否知道它们正在散发出导致胎儿畸形或者还有致癌的混合物?可能通过你的食物,呼吸的空气,或者你出汗的毛孔进入你的身体。你的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可能并不污染严重的室外空气要高更多。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开发商因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停的降低成本,选择劣质的材料;或者是对产品的研究与测试不够,造成材料选择的不合理。如果我们从宏观上去了解一下这个问题,自工业革命之后,我们开始了一种直线型的设计思维方式,即只关注产品的生产,而以最合理的价格送到消费者的手里,换来大量而可观的收入。而这种单一的粗暴的思维方式,又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对其他问题的忽视。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环境被我们摧残的岌岌可危。直到今天,我们才慢慢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此时我们问题的遏制手段,却已经不足以弥补我们之前的过失。

而我们不能瞬间销毁和停止使用我们周围的这些产品,不可能一刀切的断定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不好的设计。我们如果希望找到解决的方法,那最好的决定无非是一种循序渐制的方式。寻找解决的方法,应该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采取措施,即设计手段。

我们将产品出售前的生命周期大致的分为四个阶段,概念、设计、生产与产品出售。而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从一个新的概念点出发,此时其对周围世界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其影响力成几何的倍数不断扩大产品对周围世界的影响力。当一个概念变成一定规模的产品时,它已经成为了构成市场和人类生活的主要元素。通常我们在采取措施和法律要求的时候都是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如突然抽查某一类产品,在发现问题后,禁止销售或者加强监管,这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且也不一定能够从根本上的解决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监管部门会采取一系列的生产限制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但是问题依然总是层出不穷,措施如同亡羊补牢。怎样才能在影响面较小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前去处隐患,是我们值得我们考虑和研究的课题。所以将问题解决在一个概念到设计这个过程,将会以最小的成本与最全面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而此时设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为产品而设计,而是一个管理科目,它统筹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设计过程如何才能达到我们对环境友好型的产品的期望呢?周全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方法是可能是解决之道。在做设计思维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特别的关注设计的三个思考的因素,即人类的需求,经济的收益,技术的支持。我们将这三个因素称为设计平衡。我们在做设计开始,往往都是将这三个因素作为出发点开始产品的研发。而在评估设计的优劣时,我们又将设计的平衡作为主要依据,因为设计师,认为设计的平衡是一种简单而且全面概括设计的依据。但是在设计的发展的今天,不禁要问,这个设计平衡真的依然是全面的吗?在我们追求这种设计的平衡时,生态因素常常被忽视。首先,生态因素并不能简单的被设计平衡的三个因素所概括。生态因素是一个全面的问题,其不但是现代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对现有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技术上,需要层出不穷的新科技作为基础。其次,由于生态问题是综合性很强,其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概念抽象,效果不明显,导致设计师对生态概念模糊,一不小心就将生态环保变成一种简单的口号,而无法做到实际有效。最后,因为没有有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教育中缺少生态的关注,导致设计师和企业没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并没有意识到设计在环保事业中重要的作用和产品研发中的社会责任,从而忽视了产品的生态因素。我们前文提到了,我们被各种形形的产品包围着,但之前并不是所有人意识到它们在危害着我们的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时,设计平衡似乎并不是平衡又可靠的,这种二维的三角形思维方式在今天的背景下是不全面。因此,我们需要将生态因素加入设计平衡中,构成一种三维的金字塔式更加稳固全面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新设计平衡,或者生态设计平衡。而由新的设计平衡构架出的设计思维定义为生态设计思维。

生态设计思维的发展将有利于设计师在设计初期阶段就将生态因素考虑进去,这会保证在后面几步过程中,对生态的影响不但不会扩大影响,而且缩小其生态影响,或者不产生生态影响。这是崭新的设计评价方法,我们将人类的需求作为原点,因为在设计的初期,我们已经确定了设计的必要性。所以这是是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我们假设建立一个设计的坐标系,X轴为设计的技术支持性,因此来对技术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如技术的生态的影响,在设计中的效能,以及的技术的可靠性进行数据的统计。Y轴为设计的经济性,其关注的是设计的受益,设计的成本,设计在社会中,受益群体中和生态方面的经济影响。Z轴为设计的生态性,凭借和评估设计的在神态方面造成的影响和可以弥补的措施,按照计算得出生态指数。在这样的坐标系上我们可以很快的计算出坐标系上的一个“体积”,并将其称为设计的“体积”。而这种“体积”的大小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设计好坏的一个指标和对比来评估一个设计是否是成功的,优秀的。这样一前一后的设计的设计思维引导,可以将项目充分的全面的设计思考,而不会忽视设计的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纳森 谢多夫.设计反思: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与实践(美) [M]. 刘新 覃京燕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设计;营销思维;创新;营销者;设计师

设计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从设计的定义来看,“设计是一项制造可视、可触、可听等东西的计划。”[1]从广义上来说,现代商业社会的一切产品、包括服务,都是设计的成果,都是设计作品。这个定义天然地包含了设计的目标――为顾客服务:“制造可视、可触、可听等东西”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顾客,而设计作品是否“可视、可触、可听”,判断标准并非是设计师独自可以评判的,必然要交由顾客去进行评价。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提供给顾客,并以能满足顾客的程度作为评判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营销是满足别人并获得利润。”(菲利普・科特勒,2012年8月)营销是为顾客服务的艺术,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实施的市场行为。相对于顾客,实施营销行为的人或机构统称为营销者。而营销思维所指的就是营销者在营销过程中,遵循营销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营销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该过程包含了营销现象的认识与分析、营销问题的归纳与总结,营销工具的选择以及营销方案的提出,还包括了营销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营销思维的模式主要表现为营销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来展开的。经典的营销理论表明,营销思维的主要过程可以表述为首先进行环境分析(SWOT)确定营销总体战略,接着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STP),最后是营销策略组合(4Ps)。设计全程参与该营销过程,并积极提供设计作品来实现各种营销功能。

设计师通过对现实产品的设计状态进行感知,并敏锐地发现同类产品尚有可改进的余地,然后实现它,于是设计作品带来了差异化,这成为营销进一步开展的关键因素。

1 设计中的营销环境分析

营销环境分析往往需要给营销者提供一种思路,去回答公司自身资源和发展目标与环境状况是否匹配的问题。如果采用SWOT分析,结果应当产生一种公司战略,这种战略可以使公司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能够顺利生存下来并获取应有的利益,或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在该公司战略中,包含了对某种需求趋势的满足,这可以带来巨大的市场利益。

设计师同样需要思考该问题。设计师的思考方式与营销者不同,设计师通过发现当前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并提供独特的设计来满足该需求。设计师考虑自己的设计作品是否成功时,重点考虑顾客对它的功能、利益、特色的评价。设计师甚至撰写设计说明来劝服顾客接受其设计作品中对需求表述和满足方式。

由于设计固有的创新特质,设计师在评价设计作品是否成功时,还往往保有一种热情,希望通过设计作品引领顾客消费行为。这种特质既使得设计作品具有某种市场风险,同时也使得设计作品可能具有市场前瞻性,从而获得较为长期的市场利益。这正是设计师与营销人员的分歧所在。营销人员凭借对市场过去较长时期发展的理性判断和逻辑判断,得出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预测,并希望设计师遵循该预测指导展开工作。而设计过程往往面向未来市场发展,希图通过创设市场需求来解决当前的需求不足的问题。

设计师需要在创意的新颖程度与市场需求的客观发展规律方面进行衡量,有意识地控制并筛选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作品。

2 设计中的STP过程

营销中的STP过程主要是指在选定的某种需求趋势下,按照需求识别的关键因素将总体市场进行细分,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然后进行目标市场选择;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中,与竞争品牌和产品相比,公司品牌和产品在顾客心目中位置的过程。这个过程归根结底需要对自身品牌和产品进行差异化。通过差异化才能在顾客心目中确立独一无二的位置,或者相对优越的位置关系,从而顺利进入顾客的选择序列。营销人员确定差异化的过程艰难而理性,充满了对当前竞争品牌和产品多方面的分析与选择,最终才能确定其中可能带来竞争优势的差异化因素,并希望将这些差异化因素落实到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特点、包装、外在形象等方面,从而作为下一步与顾客进行沟通的主要内容。

设计师的思维过程非常直接,就是创设与当前竞争品牌和产品不同的产品。他们通过对当前产品的特点和顾客使用方式进行研究,找到其中可改进的环节,然后得到一个创新产品,这就带来了一个差异化的产品。但是设计师在该差异化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市场利益方面评价能力不足,需要营销人员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来得到反馈。

3 设计参与营销策略组合的制定与实施

营销人员面对顾客,提供的不外是有形的商品、服务、事件、体验、人、场所、产权、组织、信息和创意十大类产品。这些现代营销产品无不是设计作品。这些营销产品按照营销人员对顾客需求的描述而创设出来并投入市场。营销人员积极与顾客进行沟通,引导和关注顾客的使用过程并期待能得到改进的机会,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一旦营销人员希望能够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的时候,不得不求助设计师对产品进行改良更新。

设计的开端或者叫创意来源往往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个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暗藏着一个需要去满足的需求。不论是需要进行即时沟通的通信工具,还是待清洗的一件脏衣服,都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灵感。设计师通过提供与当前使用现状相区别的改进后的产品,如苹果手机;或者服务,如手机系统的全新界面;或者仅仅是一种更新的包装,如洗发水的小袋装,都意味着对顾客需求的更深层次的、更细化的满足。这是对品牌产品系列的丰富和对顾客的进一步细分。这正是营销人员追求的。

营销人员也需要借助设计作品――广告、包装、展示、销售空间等来进行与顾客的沟通。这时我们注意到设计师以及设计师所在的设计机构,也是在扮演者营销者的角色。设计师必须能够在品牌和产品定位的框架下去思考如何达成广告传播的目标,并提供一系列主旨一致形式不同的设计作品,来全面实现营销人员对营销沟通的要求。

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不但包含了品牌产品的相关信息,而且还要反映品牌产品与顾客试图建立的利益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这种与顾客的情感联系的表达常常是营销人员不擅长的,却必须要通过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来实现。

设计师需要仔细衡量品牌产品的信息表达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实现品牌产品的营销沟通目标。设计师还需要借助营销人员使用规范的营销工具和方法帮助评价设计作品的营销沟通水平与效果,并持续改进设计作品。

4 结语

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是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框架下展开工作,并且设计师对顾客需求的思考和体验直接而丰富,因此设计中的营销思维构建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是可以实现的。

设计师需要理解营销的语言、工具和方法,并能够解读营销人员的市场研究成果,辅助自己的设计工作。换句话说,设计师必须同时也是营销者。

篇5

关键词:宫崎骏;设计思维;符号学;审美价值

宫崎骏的动画造型语言和精彩绝伦的情节设置具有他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特点,动画角色能够体现审美的美感和审美的趣味性。作品更够拔高到人文的高度同时保留动画的夸张,戏谑,但又富含深刻的哲理性以及.“亚意识动画语言符号”产生的“心里暗示作用”,受众不单单仅限于低龄的孩子,同时也受到很多成年人的青睐。宫崎骏动画的热播,激起观众浓厚的审美趣味及审美美感。

一、宫崎骏动画设计中的符号学

符号学认为在旧的符号基础上构建新的所指,是意识形态参与符号和文本构建的一种形式。动画造型并不是简简单单对现实事物的再现,而是艺术家重新解构的,具有指向性的符号系统。艺术家和设计师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用诗意之情对这个世界产生反应。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然而由于过度的开放和环境的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在宫崎骏的动画作品中他用自己的独特的诗意的语言宣扬环保主义。

设计要求世界表象的真实,然后是宣传手段的真实,将思想转化为视觉的真实物象。动画片《平成狸合战》讲述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森林中的狸猫失去了生活的家园,于是开始争夺地盘,最后联合对抗人类的故事,但是由于工业时代的大机器化作业,只会变幻术的狸猫无法与人类对抗最终只能幻化成人性混入到人类的生活中去寻找一丝栖息之地。宫崎骏的内心充满了激烈的矛盾,一方面他对生态的破坏感到忧心另一方面仅凭他个人的力量又无法真正的改变什么。他把这种“物哀”“凄苦”和无可奈何的矛盾情怀放置在他的动画设计当中。动画中可以采用十分夸张的造型,把事件人物的冲突进行最大限度的因果压缩,将人们的潜在意识用戏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作品用较为委婉的表现方式表达出狸猫的“分裂人格”把狸猫的屈从和反抗的心理矛盾以自我意识的发放表现出来,寓意了宫崎骏自己对环保主意的想干预却力不从心的挣扎心理状态。这是一种“造型心里暗示”以及“压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是“动画造型语言符号”的运用。采用符号带入的设计方式使受众在观看影片时只要有过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很容易就产生一种共鸣和替代感。

在宫崎骏的动画设计中对于符号学的应用比比皆是。再比如说猫的动画形象在宫崎骏的动画设计中出现频率非常之高,“龙猫”中的龙猫一家,“魔女宅急便”中能够说人话的小黑猫以及“猫的报恩”中的猫男爵。猫在中西方神话中通常被描写成可以通灵或者会使用巫术的神物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动物。在宫崎骏的动画造型群像中猫成了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角色,他们常常作为“救世主”出现在故事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并可是化干戈为玉帛即使解决矛盾,“猫”总是能够作为中介媒质化解敌我双方的冲突,以理性和善良正义的角色闪亮登场。为什么“猫”能够受到宫崎骏的青睐呢?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神明”文化的国度,日本影视的传媒影视文化受的影响比较大,宫崎骏受日本传统宗教观念影响很深,他在动画中借助“猫”这一符号来表现他尊崇神明的宗教文化思想内容和思想内涵。

二、宫崎骏动画设计中女性解放主义

设计是为人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好的设计改变我们的生活。动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语言媒介,能够传达出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主题。他能够以夸张,戏谑的手法让人们在轻松观看后体会到主题的深刻。

作为一位把动画设计提高到人文关怀角度的动画设计师,宫崎骏时时刻刻在关注着社会的文化演变以及他觉得有所不公的文化。作为一个处于东方文化圈的国家,由于长时间受到封建落后的文化影响,相对于男性女性的地位一直比较低贱,女性一度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长时间的积累造成了女性的个性丧失,妇女经济,文化,社会地位上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地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还是有许多对于女性不公的时间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宫崎骏在设计动画时大部分角色都是以女性为主,在他的作品中女性经常是善良,独立,刚毅,果敢的代表,相对于真实的社会男性的角色反而显得无足轻重。在他的设计中少女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附属于男性,象征着纯洁,神勇,和未来的希望。这是宫崎骏在设计自己作品时想要表达的对现实状况的不合理的诉求。

三、宫崎骏动画设计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宫崎骏的动画造型与创作大部分取材于预言,神话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大部分作品包含了魔幻色彩与宗教寓意,宫崎骏创作了一些以现代神话为特征的动画作品。“现代神话的理论将神话做为一种内容极其丰富结构和框架,它能够把人类思维规律,社会行为及艺术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

宫崎骏的作品中是不会有极端的恶人出现的,美丑善恶可以在他的设计中自由转换。他在设计时深刻的解释了人类的“双重人格”并把其夸张纺大。用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表达了对人,对自然以及对宇宙万物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趣味。他把人文思想和内涵融入动画设计当中,是观众观赏后,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情绪波动同时活的艺术上的审美美感和审美享受。

四、结语

宫崎骏的动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都是鲜活的,都寄予着厚重的思想以及对于现实问题的深沉思考,并以它独特的方式向受众阐释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受众展示着角色赋予的性格的同时附着他独到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薛燕萍,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周至禹,设计与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再比如说猫的动画形象在宫崎骏的动画设计中出现频率非常之高,“龙猫”中的龙猫一家,“魔女宅急便”中能够说人话的小黑猫以及“猫的报恩”中的猫男爵。猫在中西方神话中通常被描写成可以通灵或者会使用巫术的神物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动物。在宫崎骏的动画造型群像中猫成了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角色,他们常常作为“救世主”出现在故事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并可是化干戈为玉帛即使解决矛盾,“猫”总是能够作为中介媒质化解敌我双方的冲突,以理性和善良正义的角色闪亮登场。为什么“猫”能够受到宫崎骏的青睐呢?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神明”文化的国度,日本影视的传媒影视文化受的影响比较大,宫崎骏受日本传统宗教观念影响很深,他在动画中借助“猫”这一符号来表现他尊崇神明的宗教文化思想内容和思想内涵。

二、宫崎骏动画设计中女性解放主义

设计是为人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好的设计改变我们的生活。动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语言媒介,能够传达出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主题。他能够以夸张,戏谑的手法让人们在轻松观看后体会到主题的深刻。作为一位把动画设计提高到人文关怀角度的动画设计师,宫崎骏时时刻刻在关注着社会的文化演变以及他觉得有所不公的文化。作为一个处于东方文化圈的国家,由于长时间受到封建落后的文化影响,相对于男性女性的地位一直比较低贱,女性一度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长时间的积累造成了女性的个性丧失,妇女经济,文化,社会地位上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地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还是有许多对于女性不公的时间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宫崎骏在设计动画时大部分角色都是以女性为主,在他的作品中女性经常是善良,独立,刚毅,果敢的代表,相对于真实的社会男性的角色反而显得无足轻重。在他的设计中少女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附属于男性,象征着纯洁,神勇,和未来的希望。这是宫崎骏在设计自己作品时想要表达的对现实状况的不合理的诉求。

三、宫崎骏动画设计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宫崎骏的动画造型与创作大部分取材于预言,神话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大部分作品包含了魔幻色彩与宗教寓意,宫崎骏创作了一些以现代神话为特征的动画作品。“现代神话的理论将神话做为一种内容极其丰富结构和框架,它能够把人类思维规律,社会行为及艺术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宫崎骏的作品中是不会有极端的恶人出现的,美丑善恶可以在他的设计中自由转换。他在设计时深刻的解释了人类的“双重人格”并把其夸张纺大。用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表达了对人,对自然以及对宇宙万物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趣味。他把人文思想和内涵融入动画设计当中,是观众观赏后,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情绪波动同时活的艺术上的审美美感和审美享受。

四、结语

篇7

刘文竹要去的团队叫IBM Design。在这样一家老牌技术公司,IBM Design的建立有点像是一个大公司里的创业团队,它招募了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来做设计研究,在上海办公室的28人中,跟刘文竹一样没有技术背景的设计师占到70%。

3年前,Phil Gilbert被任命为IBM Design的总经理。对于他来说,组建这样一支团队挑战不小,这中间涉及到设计师、工程师、产品经理、客户、用户之间的协作和博弈,但“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观点在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对于以硬件发家的IBM来说,它也面临要向软件和服务转型,而IBM Design的作用就是将设计思维引入产品,让设计师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也许是苹果的成功给大家上了一课,像IBM这样以技术见长的IT、互联网公司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视设计思维和用户体验。这种行业风潮反映在职场上,对公司人来说,一方面就是让越来越多像刘文竹这样非技术背景出身的人多了很多职业可能,因为技术类公司需要以更人性化、更依靠消费者洞察的方式来解读和驱动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就是很多以往只靠技术走天下的IT男女可能需要重视培养自己的设计思维才能让自己持续保持竞争力。

“创新有三种源泉,一个是商业模式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还有一个就是设计创新。但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ARK design创始人张文新说。他自己的职业经历也是一个很好的印证。“2008年我买了iPhone,当时就觉得这款产品太牛了!”说起自己当年离开西门子的原因,张文新认为苹果手机当时带给他的震撼也是原因之一,设计的影响力让他决定离开传统制造业去做一些好玩的事。“其实体验设计在中国可能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2007年的iPhone是一个爆点,之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互联网行业的人也推动了大家对设计思维的重视。”

不仅是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原本以技术为主导的传统领域的公司都开始尝试转型,而设计思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产品,它有时候也表现为一种服务或是一类新的商业模式。

金融领域也引入了这样的设计思维。招商银行在2010年推出“掌上生活”App,希望能在移动端留住持卡人,但它一直被诟病为大姨妈式的应用―每月的还款日,持卡人才会想起来打开这个应用。于是他们找设计公司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产品,最后这款App被改造成电商架构的应用,除了能还款,还能实现积分兑换、售后服务、移动端购物等功能。界面友好,操作也方便,用户数和使用频率都有了量级提升。

在码农界有相当知名度的印度公司Infosys的CEO Vishal Sikka也把“设计思维”作为这家公司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且已经启动“设计思维”的培训,这家公司预计在2015财年结束前完成对3万名员工的设计相关培训。

设计思维对现在的IT和互联网等技术公司到底有多重要?这种行业趋势对公司人来说又意味着哪些新机会和新挑战?我们采访了IBM、frog design、ARK design的相关专家,他们根据各自的经验为我们做了分析和解读。

A

当我们在谈设计思维时,其实在说什么?

设计公司IDEO的CEO Tim Brown最早提出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概念:利用设计师的敏感性及设计方法,在满足技术可行性及商业可行性的前提下满足人的需求。以人为本是设计思维的核心及最终目的,技术和商业则是它的实现条件。

frog design的创意总监Siddharta Lizcano认为,如今设计师的关注点不再只是产品如何,还包括了思考如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如何解决使用者的痛点,这个产品的商业价值如何―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思维更像是一种商业策略手段。

一些企业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型。“IBM Design是我们采取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把技术放在第二位,如今我们在讲的设计思维,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IBM Design总经理Phil Gilbert说。

B

设计思维变得重要,公司人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技术背景已经没那么重要,也不一定要求你学过设计

以往在强调技术优先的领域里,产品研发人员大多需要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设计思维的引入对于产品研发很重要。IBM Design招募的设计人员主要分为5个方向:图形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前端开发、工业设计和设计研究人员,其中一些人员的背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专业,为了更好地观察和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一款产品,他们的背景更加多元化,其中还有人类学、心理学及文科专业毕业的人。

Tim Brown曾在采访中表示,在IDEO,通常一个设计团队由3至5人组成,分别来自经济、商业、心理学、工程、设计甚至医学等各个领域,他们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和讨论项目,通过协作的形式来产生具有可行性的创 意。

设计人员会更有话语权

张文新所在的ARK design之前遇到过一个这样的例子,有客户想以自己公司的行识别技术(扫描纸质文件的汉字并转化成电子版)为核心,设计一款产品。项目进行到第五周时,产品小组有了一个雏形,但测试下来用户体验却很糟糕,汉字识别的正确率仅达到60%,并且识别之后的版本还需要人工核对才能进行修改,这些都增加了用户的时间成本,技术在这个时候反倒成了麻烦。最终设计团队在和客户沟通之后,了原本以技术为核心的思路,重新开发了一款手写邮件的产品,不再需要中文识别,还能在邮件中保留个人的笔迹。你看,设计思维越来越被重视的大环境下,谁能更好地服务客户,能理解并解决客户的需求,谁就能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获得主动权。

nerd们得学会拥抱设计和用户体验

技术的确很酷,但对于很多工程师来说,在考虑技术创新的同时却也容易被技术绑架,忽略了产品的真实需求。

如我们所见,大量以技术见长的公司都在转型,那么原本从事技术的公司人也应该有意识地让自己更具备一点设计思维,多和用户接触,和设计师接触,带着“以用户体验为重”的产品理念去做技术创新。换句话说,如今已经不是技术为先的时代,如何用技术去更好地服务用户,才是工程师工作的新方向。

工作方式会更灵活,协同合作是一个趋势

为了让设计思维从头至尾地贯穿在一个项目中,一些企业会打破原本部门与部门分阶段分开工作的模式,将项目相关的不同职能部门聚合在一起,去一起开发一个好的用户体验产品。“在IBM,我们会将这些跨部门的人员组成一个项目团队,让他们在一起共同理解市场调研,考虑怎么样更好地解决一个问题。”Phil Gilbert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张文新在描述ARK design的工作方式时,用了“并行”的概念来形容。即在项目初期,研究、战略分析、服务模式设计、概念化设计、交互及视觉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已经同时参与到项目的讨论和执行中。

C

不限专业,也意味着你得把自己变成某种“通才”

简单来说,就是非技术背景的人需要为自己多补充一点技术知识。虽然不需要非常精通,但如果能看懂一些基础代码,或是自己能做简单的编程,这些也能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与工程师合作。

而技术出身的人,要注意培养足够的设计思维和以用户为重的产品意识。

协作式的工作方式要求大家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专业,也要能理解别人的设计语言。百度用户体验部高级经理张海龙说起对用户体验设计人员的要求时,提到由于用户体验设计是一个多领域学科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前期研究过程中需要和不同背景的设计人员一起合作,同时,“还要和工程师、产品经理、市场人员,甚至公司高层一起,形成产品架构的完整梯队。设计师要了解各个专业的人,他们知道些什么,你怎么和他们合作。”在张海龙看来,中国很多学校和企业更注重设计师本身的视觉创意培养,忽略了设计思维和多领域知识的培养。

因为要为客户解决问题,设计人员在进行一个项目的时候,得有快速积累相关行业知识的能力。“比如说农业,要成为一个农业专家并不容易,但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农产品,有时深入了解产品实际上也是深入了解客户的一个过程。”frog design的创意副总监Siddharta Lizcano这样解释。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维;产品设计;用户需求

0前言

产品设计是指有目的地整合线条、数字与色彩等要素,通过立体形式呈现产品。随着社会发展,各类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从性能拓展为功能、质量和外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艺术设计思维,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使产品外观符合用户审美。

1艺术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艺术设计思维是指将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结合的设计理念,艺术思维具有显著形象性特征,科学思维具有显著逻辑性特征,两者结合的艺术设计思维,可为设计赋予不同的艺术价值,形成独特的产品。在产品设计中,设计人员需遵循市场原则及审美原则。其中,市场原则是指设计者需根据市场需求,了解产品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为产品的推广应用、市场开拓提供条件;审美原则是指产品的外观、结构等要素,需符合用户的审美,这样方可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的目标。总的来说,市场及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是设计者关注的重点。艺术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融合,可使设计者整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提升产品的美感,使产品既符合市场的需求,又符合用户的审美需求。可见,艺术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融合具有可行性及实用性。

2艺术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融合的对策

2.1体现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需从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入手,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使产品的外观、操作要点等内容贴合用户的审美及使用习惯,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日本索尼产品为例,在微电子技术出现后,电子产品呈现出显著的微型化、轻量化特征。索尼公司的设计人员结合用户对小型电子产品的需求,在设计中应用微型电子部件,通过流畅的线条设计、镁铝合金材料的应用,形成小巧精致的产品外观。同时,设计者考虑用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改变传统电子产品的黑白灰颜色,选择社会流行色彩作为产品的主要颜色,如浅蓝、浅绿和浅紫等,在当时受到了用户的广泛欢迎。可见,在产品设计中,艺术设计思维的融合需将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作为基础,增强产品设计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2.2突出产品设计的内涵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会根据自身的设计理念调节产品的色彩与参数,从而呈现更完美的产品。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设计思维可使产品的色彩、参数配合更优化,突出产品设计的内涵,表达产品设计的想法。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设计人员需全面考虑企业文化、用户需求、设计理念等要素,优化产品的结构与外观,确保产品符合用户的精神与视觉需求,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苹果的iPhone系列产品为例,第一代产品改变了传统手机的按钮设计,正面只有一个按钮,使手机外观更加简洁;在后续产品设计中,设计人员不断改变手机的外观,使其体现苹果公司的变革理念。例如,iPhone6改变了传统钻石切割结构,使用更圆润流畅的弧形边框,为用户带来了更舒适的手机握持体验;iPhone7及后续产品中,设计人员将传统的耳机孔取消,用户可用充电口连接耳机;iPhoneX的全面屏设计,使手机更具科技感。

2.3注重产品的创新灵活性

产品市场中普遍存在同质性现象,对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设计者缺乏创新性及灵活性,因此,设计人员需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艺术设计思维,提升产品的活跃度。在产品创新中,设计人员不可拘泥于产品外观,需从用户实际操作入手,通过创新优化用户的操作,为用户带来更舒适的产品体验。在产品操作设计中,设计人员可通过调试适应和用作他用等艺术设计思维的应用,实现产品的创新。调试适应是指通过对产品细节的调整,使其更适应用户的操作。以苹果的Safari浏览器为例,用户在向上滑动浏览器页面时,系统会自动缩小浏览器的字号,隐藏底部功能,为用户提供面积更大的浏览页面。用作他用是在产品设计中引用其他共性理念。如苹果的iMove图标,在用户快播时,用兔子图标显示,在用户慢播时,用乌龟图标显示,使产品设计充满趣味性与创新性。[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