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奥尔夫音乐培训总结8篇

时间:2022-07-25 06:46: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奥尔夫音乐培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奥尔夫音乐培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奥尔夫教法;智障儿童;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针对智障儿童身心、智力等各方面发展不健全等问题的基础上,对这些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老师教谱、学生唱谱的模式上,而是通过加强节奏训练,去培养这一类孩子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觉性,通过乐器教学以及音乐游戏教学去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提高音乐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去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1奥尔夫教法在音乐课堂教育中的特点

1.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奥尔夫教法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在很多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担任唱谱的角色,发挥在课堂的主导作为。但是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之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表达自己与音乐有关的任何想法,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上,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自我意识都得到了很大锻炼,音乐的课堂也就成为了他们自我表达的课堂。对智障儿童实施这种音乐教育法,对智障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1.2寓教于乐,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加入“游戏”环节

无论是在音乐课堂还是在其他课程的课堂教育中,单纯的理论教育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不仅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制约,而且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教育理念,寓教于乐,在音乐的课堂上加入了很多游戏的环节,一次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对智障儿童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的部分,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和抵触心理。

1.3运用包括“人体乐器”在内的各种乐器

单一的唱谱练习会使得整个音乐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奥尔夫教法也意识到了传统音乐教法的这一不足,因而在其音乐课堂上运用包括“人体乐器”等众多乐器。比如用手打拍子等,这样的人体乐器对音乐技巧和学习能力没有很高的要求,也十分适合智障儿童的音乐学习。各种打击乐器可以帮助学生去找准音乐节奏,提高音乐学习的能力。“人体”乐器的应用较为广泛,也能够被普遍学生所接受,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因此这也成为了奥尔夫教法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和内容。

1.4音乐课堂以及音乐教育思想的开放性

开放的教育课堂以及开放的教育理念会使得整个音乐教育充满活力,这不仅是智障儿童唱游与律动课堂所需要的,在整个音乐教育中都显得十分重要。音乐的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更加亲近生活,就拿智障儿童音乐教育这一点来看,奥尔夫教法则提倡主动与这些智障儿童交流,不再用传统的一套教育理念去禁锢孩子的思想,而是真正去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开设音乐教育这门课的初衷相吻合。

2奥尔夫教法在智障儿童唱游与律动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有限

奥尔夫教学法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通过寓教于乐等各种形式去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有接受过专业的奥尔夫教学体系培训的老师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教学法教学的精华。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唱游与律动课堂应用的发展,很多老师只是掌握了一点这种教学体系的皮毛,一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虽然我国很多机构会经常请一些国外著名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门的指导,但专业化师资力量有限的问题并没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了很好得解决专业化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这种教学体系的培训,多以地方培训为主,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鼓励教师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和创新这一理论体系,从具体问题出发,了解这一类智障儿童对音乐的心理需求,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2乐器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各种乐器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已经成为奥尔夫教学法的一大特色,但是我国很多地区乐器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由于乐器的采购成本比较高,很多地方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采购这些乐器的时候不能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采购,这也是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家需要加大相关教育经费的投入,做好各类乐器的购进工作。此外,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简单的乐器来缓解乐器等设备不足的现状。

2.3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

很多人对于音乐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单纯地认为音乐只是用来享受和放松的工具。由于智障儿童本身在的学习能力就比一般的人要低,其家长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度不够清晰,因而会忽视孩子音乐的学习。由于奥尔夫教学法的有效开展需要家长、学生以及教师三者的有效配合,孩子和家长对音乐需诶的重视程度不足问题也会阻碍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唱游与律动课堂中的应用。我们要加大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宣传力度,改变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整个社会对于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奥尔夫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智障儿童的唱游以及律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宣传和推进这一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不断对这一理论创新完善,提高智障儿童的音乐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洋.奥尔夫声势音乐教学对促进智障儿童音乐课堂同伴互动的成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在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具体回答了如下问题:怎样使孩子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怎样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怎样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与人合作、交往以及群体意识,怎样将音乐教育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近年来,特别是学前教育领域在学习、探索奥尔夫教学法的实验中有较大的发展,并通过大纲、教材、计划贯穿到实际教学中。而作为高师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探究方面仍然比较空缺,不能很好地与当前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进行有效接轨。作为这门学科的传授者,我想我有义务为奥尔夫音乐教育在高师院校的推广及普及尽一份微薄之力。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所在院校的教学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笔者的初步构想。

一、教学大纲的建设

教学大纲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它是教学的指路标。面对音乐程度参差不齐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制定一个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但笔者发现由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在新形势下从外引进的先进课程,在国内的不少院校里仅作为选修课开设,并无类似于钢琴、音乐等学科具有系统、规范的教学大纲。社会上办的培训班也只是根据授课教师的某项特长进行开课,并没有一套适合本土的、完善的、系统的教学大纲 。因此,笔者通过下到幼儿园挂职锻炼、参加培训班学习,搜集各方面相关资料,再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第一版教学大纲。

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明确课程的目标和任务,突出奥尔夫艺术思想及其作品、教学方法的重要特色,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遵循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了解奥音乐教育的理念,并运用这种理念为将来从事幼儿音乐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立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同学们提供优秀课例,通过“授课”的方式表述课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应达到下列要求:了解奥尔夫的生平与音乐活动,理解其音乐教育思想。通过课例的学习,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在能力方面基本能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开展幼儿园各项音乐活动。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提倡动手自制乐器,动脚踏出自己的舞步,动口唱出内心的情感,动眼看出视觉艺术的音乐流线,动心将这些元素整合运用在音乐艺术上,将创意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上。简单说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脚跳、动口唱、动耳听、动眼看。”因此设计了以下五大模块内容,使每一节普通的音乐课不再枯燥,全面提升音乐课的实用价值。

“节奏教学”

(一)节奏的培养与训练

奥尔夫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学,结合大自然的节奏、语言的节奏、动作体态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

(二)运用打击乐器

打击乐最容易敲击出声,音色鲜明,被孩子们喜爱,常可以运用在朗诵、给歌舞伴奏、给旋律伴奏等。包括:1.打击乐制作和利用;2.打击乐的使用方法;3.如何组建一支生龙活虎的乐队4、如何指挥乐队

(三)即兴演奏训练

奥尔夫教学中即兴演奏是一大特点,由于打击乐器的技术简单,和声单纯,伴奏常以固定的节奏型为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让幼儿一开始就作即兴性演奏。即兴演奏可以让孩子直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正好符合奥尔夫要“动”“注重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孩子自己创造音乐,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的精神。

(四)模拟幼儿课堂操作训练

为了将来能让学生零距离上岗,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模拟教学尝试:1.环境创设,模拟教学;2.布置课题,分组讨论如何开展教学;3.分组展示;4.讨论总结。

“唱歌教学”

(一)幼儿唱歌技能培养包括:1.听觉培养;2.感受培养;3.发声培养;4.呼吸培养;5.音的高低培养;6.音的强弱培养;7.音的长短培养

(二)怎样教唱歌

虽然现在不主张以往的唱歌教学模式(唱一句学一句),但用什么方法来使孩子真正的感兴趣?我们知道人在高兴时会情不自禁的哼唱歌曲,孩子也一样。设计情境,营造歌唱氛围:1.从歌词的道白节奏入手;2.结合语词替换、律动、图片、故事、游戏、戏剧等手段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3.进入旋律,水道渠成

“舞蹈教学”

音乐、舞蹈、语言、表演等融为一体,是奥尔夫艺术思想及其作品的重要特色,也是他的教育理念中颇有特点的组成部分。古人云:“动情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争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道出了语言、歌唱、舞蹈原是同根一体。这里的舞蹈是指没学过。舞蹈的人都能跳的舞,要求是:依据音乐,要有想象,自由设计1.动作由浅入深,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编;2.创作来源于幼儿生活的舞蹈语言;3.幼儿舞的教学浅析。

“欣赏教学”

(一)全新意义的欣赏

说到欣赏,许多人认为就是静下心来认真听音乐,即使是老师也做不到从头至尾不走神,何况我们的幼儿,怎么才能让幼儿真正的读懂理解音乐呢?两个字“参与”。

(二)间接欣赏

即不在正式的音乐课上欣赏,在课间、在用餐、在睡前睡起等时间段,看似简单和随意,但却贯彻了奥尔夫教学中“让孩子通过自身活动去感受音乐”的原则。

(三)直接、有准备的欣赏

多变的活动形式:声势、律动、游戏、乐器演奏、独奏、伴奏、合奏、轮奏、齐唱、合唱、轮唱,几乎调动了音乐的一切手段,既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练习,又高度统一于欣赏。

(四)模拟幼儿课堂操作训练

“教案编写教学”

目前许多幼儿园老师上奥尔夫音乐课都有现成、统一的教案,他们不用过多的思考和研究,因为在她们接受培训时,专家已经告诉他们每节课该怎么教,怎么做,做什么样的音乐活动和律动、游戏,将课程内容细化到每一步灌输给教师,教师们上课照搬培训内容就可以了。笔者认为对教师们进行教材的指导以及培训的做法是正确的,然而这些培训是否让老师们真正的了解奥尔夫教学法呢?将教学模式化、内容具体化所带来的结果会怎样?即老师们上课时所做的音乐游戏和活动一样,所有的教学基本相同。这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本意吗?本人持怀疑态度。无论有多少现成的优秀教案,毕竟是别人写的,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通过自身的思考、钻研编写出的教案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教案编写的教学,及时发现教案设计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写出有创意的教案。

三、注重教材建设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由引入到实践运用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仅仅经历了30年的时间。在这30年的时间里,奥教育理论经历了由照搬国外教育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实践的本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出现了许多奥音乐教育专家,同时在专家们的努力带动下,通过各类培训班和学校开设的课程,在音乐师范教育中基本普及了奥音乐理论,同时培养出一批能够将此教学法运用于实际教学的音乐教师。我作为一名研究音乐教育的高校教师,了解和学习了奥音乐教育理论,也有幸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对此教育理论的认识由初步认知阶段到基本了解阶段。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后,我发现很多奥音乐教师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教材,但他们有的是丰富的课例,他们通过优秀的课例进行展示,让学员在展示中了解奥音乐教学。在200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适合本土教学的教材。该教材是奥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我想在更多音乐教育同行努力下,将会涌现出更多有价值的书。

四、注重实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始终贯彻“学生实训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和“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锻炼”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穿行。同时,聘请幼儿园一线的专业教师把幼儿园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融入到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看到、学到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对一名教师在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技能方面的要求,更使学生在专业的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带领下,在具体的幼儿园模拟教学任务中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工程,我们不是推崇一种潮流和时尚,不是认为不用奥尔夫教学就跟不上时代,而是看到了奥音乐教学给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其教学也完全充分体现了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而且更加完善了音乐教学手段。奥教学的真谛是以节奏作为连接各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将音乐、舞蹈、话剧、美术、文学等各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教学手段。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此同时,发掘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树立自信心,培养与他人和谐合作的意识。以育人为根本,既为学习艺术专业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发展孩子们的各种潜能素质,培养和造就适合当今世界需求的人。这种真谛让我意识到一种崇高的使命感,虽然现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推广和使用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矛盾,但我坚信有一天它必然会走出一条广阔的大路,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也会在坎坷中一直前行。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

[2]许卓娅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0

[3]郭亦勤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7,8

基金项目:

篇3

生动有趣的课堂是德国奥尔夫音乐学院著名教师安德烈亚带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学生的别致礼物。

如今,“奥尔夫”三个字对于很多孩子和家长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各个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奥尔夫音乐班”几乎期期爆满。

这种来自德国的先进教学法登陆中国已经将近30年。1980年,中央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带回了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教学法和教材,从此掀起了大陆研究学习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的热潮。1982年,在李妲娜等人的努力下,中国音乐家协会设立奥尔夫学会。时至今日,已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区的超过3000名的会员。

奥尔夫教学法被称为“从钢琴凳上(老师)、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它提倡“原本性教育”,注重人们对音乐的最基本感受和体验,不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在没有困难的压力下,自发自然地获得对音乐的感知。

中央音乐院音乐教育系大四学生乔帆说:“奥尔夫课程非常有趣、好玩。原来的音乐课都是规规矩矩、学生一排一排坐在那,不是听就是唱。而奥尔夫课堂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不需要课本,从一个很小的步骤开始,一直被好奇吸引,每一步都是简单的听、唱或奏,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大,但学生却丝毫不会感觉难,等到了最后一步会恍然大悟,哦,我做了这样一件事。我自己每次上奥尔夫课都很兴奋,教学实践中小孩子们也都很高兴,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是一种真正的寓教于乐”。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职业核心课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46-03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从教育的功能上看,职业教育在直接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传播和建设工业文明和社会精神、物质文明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1年在《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合理确定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的职业教育格局。

我院在国家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指导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岗位定课程,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学生,于2011年成立了就业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前期就业市场行情调查与后期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课程建设委员会根据就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设置、调整现有的专业方向,进行课程建设,并开发与设计该方向的核心课程。就业指导委员会在2011年底的工作报告指出,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要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在这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幼儿园和其他幼教机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上,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和农村幼教机构,更需要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对于湖北市场来说,尽管近年来一些院校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但是各类私立、民营幼儿园、各种早教机构、幼儿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幼儿教师的需求仍然有很大的缺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是湖北市场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之一,供不应求,这为我院音乐专业(学前教育方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挑战。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逐渐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湖北各大职业院校都在兴办学前教育专业,如何让我院培养的学生脱颖而出,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就业,也成为音乐专业(学前教育方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根据就业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课程建设委员会开始了学前教育方向课程建设的工作。课程是在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传统的高职课程建设往往以本科的学科课程建设为蓝本,以学科的具体内容为中心,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按照先后顺序、难易程度开设专业教学课程,其教学过程以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宗旨,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实问题。现代的高职课程建设是将实际工作中的各个元素、环节导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进行建设。所谓以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即通过分析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具体工作流程,确定出主要工作任务,并从这些任务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然后,将职业能力转换为与其相对应的具体课程内容。最后,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组合、删减,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这样的课程建设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得来,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学科界限,大大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学前教育工作者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对幼儿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整理与归纳,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了解完成这些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并将这些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细化为一步步具体的实施环节。例如,幼儿教师要完成一项班级集体舞的创编工作,工作环节细化如下图。

二、盘点工作环节、归纳职业能力

将工作环节细化后,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一目了然。课程建设委员会将幼儿教师必须面临的各项任务做了总结与提炼,细化了具体的工作环节,归纳出五点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①从事儿童歌曲合唱的编排与指挥的职业能力;②从事为儿童歌曲编配简易即兴伴奏的职业能力;③从事幼儿集体舞、广场舞、健身操创编和排练的职业能力;④从事幼儿简笔画的教学和儿童手工制作的职业能力;⑤从事用普通话教学和朗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职业能力。

三、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内容

盘点完成每一个具体环节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什么样的工作能力,即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将职业能力转换为与其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即课程内容,见下表。

四、整合课程内容,开发职业核心课程

幼儿教师具备了上述五种职业能力后,通过何种方法,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院课程建设委员会开发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这门职业核心课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20世纪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进入我国已有二三十年历史,曾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其思想及教学方法进行了纯理论的研究。近十年来,随着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迅速推广与传播,奥尔夫的教育理念已逐渐被应用于学前教育中。奥尔夫(1895~1982)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把音乐、表演、朗诵、形体动作等结合在一起,用节奏作为统一它们的标准和纽带,把复杂枯燥纯理论的乐理知识分解为简单的节奏、固定的音型和易记的旋律,使每个孩子都能很快学会,并且乐于去学、乐于去做,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自信心与表现力。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反应力、身体的平衡性及协调能力也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奥尔夫提出“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思路,他认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应从其自然趋势出发。奥尔夫教学法的原理就是先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实践,使他们真正喜欢音乐。然后由老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玩”的状态中,感受音乐、实践音乐、喜爱音乐,从而培养儿童的音乐综合能力。奥尔夫还非常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挖掘与培养。他指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创造音乐。” 、“音乐创造虽有优劣、好坏之分, 但从创造的本质角度来说,音乐大师的创造和孩子们的音乐创造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奥尔夫提倡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并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集体创作和学习。如即兴编创歌词和诵吟韵文,用自己创造的音响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等等。

我院课程建设委员会将奥尔夫思想精髓编写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校本教材中,其中附有大量的谱例和实际课例作为支撑,同时,组织一线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北京参加奥尔夫课程培训班的进修与学习,并于2012年初将这门课程在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正春.区域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有效对接的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2,(12).

篇5

【P键词】学前教育;音乐素养;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08-02

一、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的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形成的音乐方面的素养和修养,主要包括幼儿音乐教育理论素养、幼儿音乐欣赏素养、幼儿音乐表演素养和幼儿音乐教育技能素养。开展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契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需求。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音乐素养教育从默默无闻的边缘化角色越来越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技能。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就是全面深入地把握学前教育学生音乐素养的真实状况。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接地气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方案。

第二,契合用人单位的新要求。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遍地开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所有地方高校都已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这其中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最为明显。陕西教育学院在2012年3月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后,举全校之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迅速扩张。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6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675人,2017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为867人①。陕西省2016年学前教育招教考试人数为1000余人。面对供求失衡的现状,用人单位相应提高了用人标准,对毕业生的音乐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基本情况

从2016年9月开始,课题组在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学校开展调研。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调查等。共计发放问卷650份,有效回收610份;面对面访谈15人次,电话访谈24人次,电子邮件调查36人次。问卷发放对象、电子邮件调查对象主要为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对象包括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本科生。

(一)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基本现状

第一,先天不足,学生入校前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调查可知,入校前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87%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入校前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仅有15%的学生选择“学过舞蹈、钢琴或其他乐器”。85%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接触音乐途径是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方式,8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接触的音乐类型是流行音乐。这些现状造成的结果是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接触音乐课程时,普遍感到特别吃力。在学习乐理知识时,识别五线谱需要近一个月时间;学习钢琴时,手指较为僵硬;学习儿歌时,唱歌屡屡跑调;学习舞蹈时,身体僵硬,动作呆板。

通过深度访谈,课题组对此现状的原因作了归纳。首先,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文科或理科招生的口径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文、理科招生中,考试内容并不涉及音乐素养相关知识,因此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语、数、外等文化课上,仅将音乐作为休闲放松方式;其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收入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较弱,音乐课程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效果一般。对于农村普通家庭而言,课堂外的音乐学习费用较高,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支出。

第二,后天失衡,入校后的音乐学习效果偏低。在问卷调查过程中,84%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认为音乐学习效果较差。除基础教育阶段积累不足外,对于大学阶段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任课教师反映课程缺乏相应的标准,例如钢琴学习应当达到的水平或者舞蹈学习应当达到的水平等,缺乏清晰明确的规范性,这造成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习舞蹈和钢琴时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再次,音乐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前教育隶属于教育学科,在陕西省地方高校中一般开设在教育科学学院,该学员师资队伍以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为主,具有音乐学背景的教师较少,且一般处于边缘化位置,对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缺少话语权。

第三,音乐教材质量总体偏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材基本脱胎于专业钢琴教材,弹奏内容基本来自《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哈农钢琴练指法》《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和《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等。这些练习曲目并没有契合学前教育专业特性,未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将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标准简单移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标准上,造成学生音乐学习的畏难情绪和倦怠感。

三、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提升策略

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素养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这主要包括建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优化学前教育师资结构、

编写学前教育音乐教材和提升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这几个方面。

(一)环环相扣,建构逻辑严密的音乐课程体系

以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和省级幼儿园招聘要求为标准,遵循宽口径、强技能的指导原则,有机建构逻辑严密的音乐课程体系,将乐理、钢琴、即兴伴奏、舞蹈、声乐等课程科学合理地安排在不同学期。并且,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保证每学期课程的内在合理性和外在衔接性,即课程内在的教学目标富有操作性和合理性,契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外在的目标富有衔接性,符合音乐素养形成的客观规律,保证钢琴、舞蹈学习的循序渐进。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弹自唱的良好习惯,使其适应幼儿园弹唱结合的教学要求。保证琴房开放式管理,确保学生每周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出发,“理解音乐情感是重要的入门环节。音乐作品的创造者、表演者、聆听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和情感体验。”②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范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方式,深入分析儿歌的情绪和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分层次进行教学,综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基本功训练,帮助学生解决动作协调性和舞蹈心理障碍等问题,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因地制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编写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音乐教材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学前教育音乐师资队伍。一方面,引进外援,通过招聘高水平的音乐教师提升音乐队伍师资能力;另一方面,内部优化,通过系统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中力量,编撰适应于学生实际需要的学前教育音乐教材。“课程与教材编制是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形成过程。”③

优质的教材承担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学前教育音乐教材要以学生为主体,应当避免过多的学理性阐述,而偏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在乐理训练时加强对学生五线谱识谱能力的锻炼。在钢琴曲方面,尽量选取内容简短、形象鲜明、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钢琴练习曲同步进行,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内容选择上,尝试加入本土文化资源,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母语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和文化自豪感。

(三)探索创新,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

探索引用奥尔夫教学法,将钢琴学习、舞蹈学习与身体律动、节奏有效结合,在地域性文化和多元性文化中寻找平衡点,实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律动性、传承性、趣味性的有机整合。奥尔夫教学体系是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学主要特色总结为:节奏教学、身体教学和情感教学。”④理性建构契合陕西具体情况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其与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秦腔、华县皮影戏、关中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路径,在其中寻找律动性、节奏性强的音乐片段,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富有陕西特色的方言、儿歌、童谣,促使奥尔夫音乐教育贴近幼儿生活世界。理性探索契合陕西具体省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例如从“西安”、“咸阳”等地名入手,运用声势教学进行节奏朗诵;与奥尔夫乐器相结合,配合使用幼儿自己制作的简易乐器,进行节奏教学;与实践性、体验式、情境式相结合,开展融入幼儿生活世界的游戏教学。教学评价是音乐教育的反馈环节,我们要理性研究契合陕西具体省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评价,以提升W生综合素养为指导,摒弃传统的技能型单一评价模式,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目的人本化。

参考文献: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就业网.2016、2017届毕业生信息表[EB/OL].http:///,2017-3-2.

[2]于丽.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重构和实践生成[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6.113.

[3]黄瑾等.比较研究视角下的学前课程与教材编制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1):61.

[4]于丽.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特色[J].音乐时空,2015,(05):139.

作者简介:

白 婷(1995-),女,陕西洛川人,咸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表达形式 歌唱 舞蹈 新体系

音乐表达形式是人们在诠释、再现、创造声音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表演技能,也是人以声音为媒介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的过程。

在19世纪之前,歌唱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作为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从很多实例中都可以看到,无论是抒发对神的崇高敬仰还是表达自身丰富的情感,人们更多是通过歌唱这种形式来完成的,或清唱,或由器乐伴奏增色。到19世纪开始重视乐器演奏的培养,但只局限于师资的培训。

自20世纪初至60年代,西方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新型”音乐表达形式,特别是“漫游鸟”式的唱奏结合,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奥尔夫的舞蹈、奏乐、语言融为一体的“人本音乐”理念,柯达伊“早期多声部歌唱”等,对当时以至近现代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与启示作用。那么,西方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新型”音乐表达形式是如何产生、发展、革新的,这又给予我国学校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表达形式哪些启示呢?

一、19世纪西方学校音乐教育的表达形式

(一)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表达形式

19世纪的欧洲学校音乐教育中,“歌唱”是音乐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之一。“德国19世纪初,学生必修的是歌唱课”,其主要用途是“选优组成学校合唱队和教堂合唱队,在学校节庆时进行表演以及在礼拜时歌唱。”①通过歌唱,表达对神的崇敬、抒发自身的情感,但这一时期的歌唱教学不能保证学生的歌唱质量。

(二)教师“器乐演奏”的辅音乐表达形式

19世纪初期,乐器演奏成为欧洲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表达形式之一。首先是师资培训的重点,即是歌唱教学、管风琴演奏、合唱教学和指挥。至20世纪初,德国对师资要求已经上升到会演奏管风琴、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难度。可以看出,虽然学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器乐演奏方式不可或缺,但这一时期的器乐教学局限于教师的教学辅助上,学生自主动手演奏的学习并未全面展开。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非专业性学校音乐教学是将歌唱与器乐演奏割裂开的。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越发受到教学音乐表达形式的限制,于是出现了以下几种“新型”的音乐表达形式,并形成体系,运用于教学之中。

二、20世纪初至60年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表达形式

(一)“漫游鸟”与“歌唱运动”――唱、奏结合的音乐表达形式

“漫游鸟”是由一群德国的大学生成立的音乐组织,他们手弹吉他、口唱民歌、四处漫游,成为民间文艺的传播者。同时,德国广大教师和大学生展开了“歌唱运动”,“他们改用竖笛、古提琴、古钢琴奏乐;重视自己唱、奏,代替被动听音乐;使唱、奏和教育结合为一。”②这大大促进了音乐表达形式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改革。

(二)自由社区学校――器乐取代歌曲演唱的音乐表达形式

“微涅克和哈尔姆史无前例地把经典音乐引进了学校教育之中,以从事器乐取代歌曲演唱。”“他们在‘自由学校’每周演奏巴赫、布鲁克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哈尔姆的室内乐和交响曲、康塔塔、演唱古代合唱曲等。”③运用经典音乐教学,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器乐演奏能力得到提高,这意味着“自由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演奏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视程度增强。

(三)音乐教育家的创新思想――“新型”音乐表达形式

1.达尔克罗兹音乐表达形式

瑞士的雅克―达尔克罗兹(Jacques―Dalcroze,1865―1950年)在视唱教学中“不再满足只局限于传统、机械的音乐教学”,于是应用了行走和拍打节奏的练习,并逐渐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他的音乐与动作的联系中要求出发点应当是音乐,而非动作,旨在说明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以音乐为中心,密切结合人全身的动作、呼吸、嗓音,以求通过动作去体验、塑造和表达音乐的本质,从而把握音乐的精神以及心灵的创造力,寻求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去体验和表达节奏和音乐,并发挥动作、节奏对音乐教学的重大意义,使音乐表达形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2.奥尔夫音乐表达形式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年)与德国女舞蹈家军同创建了“军特体操―音乐―舞蹈”,使音乐与舞蹈在节奏的基础上融为一体,并强调自然、开放以及动作和表现的个性,通过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去改革舞蹈和音乐的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是:以源自生活和动作的、具有艺术的节奏为基础,并使音乐和动作、舞蹈融为一体,去做出自本能的、自然的艺术表现,即“从动作产生音乐,从音乐产生动作”④。他的“人本音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从人的本性和本能出发,使音乐、语言、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音乐表达形式发挥出人本性的音乐本源的能量。1928年,奥尔夫发明创造了自己的“奥尔夫乐器”。这类乐器操作简单,易掌握,加强了乐器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使用频率。

3.柯达伊音乐表达形式

“歌唱的青年”是佐尔坦・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67年)使匈牙利整个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当时,匈牙利掀起全国性广泛的合唱运动。佐尔坦・柯达伊倡导学生应从“早期开始学习和练习多声部的歌唱”,“以本民族的民歌作为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⑤。总之,“多声部歌唱”与“唱本民族民歌”也是该音乐教育体系的具体实践性做法,是柯达依音乐教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柯达依音乐教学体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四大音乐教学体系之一。

总结三位音乐教育家的音乐教学体系思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音乐表达形式的发展创新归根结底都是为音乐本身服务,运用歌唱、器乐演奏、音乐动作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最终都是要使学生体会音乐本身的美;第二,从学生自身能力程度出发,配合相适宜的音乐作品,用音乐激发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情感表达;第三,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教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更要向学生展示音乐传达出的情感。

三、西方学校音乐教育的表达形式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对学校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的启示

自学堂乐歌开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即以歌唱教学作为学校音乐表达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但迄今尚未形成我国自己的教学体系,几乎一直延续着教师示范、学生模唱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歌唱的情感表达没有体现学生的个性特色。并且现代学校音乐教学中无论是独唱训练还是合唱训练,都缺乏对学生音质音色的改善,无法用自己自然且高音质的声音歌唱,便达不到使学生在音乐作品中表达“人本音乐”情感的效果和目的。

(二)对学校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的启示

乐队演奏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往往是几种常用乐器组合到一起的大齐奏。即便是成立乐队,也不能形成成建制的西洋管弦乐队或民族乐队,以长年的练习演奏几首乐曲,仅使学生掌握一点演奏技术,在情感上达不到音乐表达形式的体现。我国的器乐教学问题主要存在着对器乐学习的专业化导向上,学校的器乐教学过于技术化、一律化,学生停留在专业乐器的演奏技术上,被迫抛弃音乐本身,流于枯燥。而奥尔夫乐器的制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对学校音乐教育中舞蹈教学的启示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舞蹈基本上是学校在节日活动或比赛任务时进行训练。这种形式没有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学校音乐教育的表达方式,贯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缺乏积累,舞蹈动作生搬硬套,特别是在舞蹈排练中指导教师并没有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在肢体上表达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更不要说在表演中表达出音乐的内涵了。

总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歌唱、乐器、舞蹈等在音乐教学方式和模式方面,应该从教学的理念、思想、方法、目的等方面做更加科学性的改革,大胆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将我国悠久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的表达方式中,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正如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先驱――凯斯腾堡所倡导的“音乐教育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性和艺术修养,打破精英教育,贯彻全民的、普遍的‘音乐文化’教育”⑥,我们要使之成为所有中国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最佳载体,使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法”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重要体系之一。

注释:

篇7

关键词:节奏;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67-01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发挥着开发幼儿能力、开阔幼儿视野的重要作用。音乐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让幼儿在音乐环境中感受音乐艺术的美,进而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挖掘幼儿潜在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节奏是音乐的第一核心要素,音乐依靠音色、音调、音节的变化,表达音乐的内涵。将节奏教学作为幼儿音乐启蒙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节奏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节奏的内涵较为广泛,不仅局限于音乐领域,还包含在空间、时间、高度、深度等多维空间内。在它们中间出现的有固定规律或无明显规律的阶段性的变化,均属于节奏的范畴。就音乐而言,节奏是其最重要的基本组成之一。音乐演奏通过控制音调、音符、音节的变化,控制音乐节奏,进而激发音乐和听众的共鸣,表现出音乐所要表达的实际情感。音乐既包含自然元素,也包含人为创造,可使人们在音乐环境中得到精神的升华。音乐启蒙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强化节奏教学可使幼儿融入教学活动,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

二、节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强化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每首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不同,其节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幼儿受年龄限制,虽然可以明确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却无法准确表达出对节奏的感受。节奏具有独特的运动感染性和情绪感染性。通常,轻快、活泼、明朗的音乐节奏可以使人感到愉悦并产生舞动的冲动;反之会让人安静,并随着节奏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因此,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将复杂的音乐感知简单化,强化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认识。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最简单方式就是让幼儿在音乐中进行活动,通过音乐游戏、律动游戏等形式逐渐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按节奏拍手游戏,即遇到重音、停顿及节奏急促部分,以不同的拍手动作进行区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中节奏强弱、快慢的变化,使幼儿逐渐掌握节奏,进而达到提升幼儿总体协调性、提高幼儿综合探索能力的目的。

(2)常见节奏教学方法简介。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将节奏教学作为幼儿音乐启蒙教学的基础,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并创建了一套独特的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教学体系中,以节奏教学为基础,综合了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及动作教学等基础教学内容,形成一系列新式的音乐教学形式,如律动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声势教学法等。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创设的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也十分重视节奏教学的作用。他认为,幼儿在跟随音乐节奏活动的过程中,体现了幼儿对节奏的思考和理解,简单的运动是幼儿协调性、创造力及想象力的体现。

三、节奏教学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小班幼儿教学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在三四岁,处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属于直觉感知,较难对教学内容进行专注的、目的明确的观察,稳定性差。因此,教师应选用节奏相对简单的短节奏进行教学,不断刺激幼儿的思维,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从培养幼儿简单的节奏感入手,使用尽量简单、直观的方法,加强活动与节奏间的联系。某音乐教师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律动教学和节奏朗读教学的相关内容,通过不同节奏的儿歌教学,使幼儿逐渐掌握不同节奏的朗读的方法。同时,教师依据儿歌内容编排了一些简单的动作,并让幼儿进行模仿。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身体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并在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中班幼儿教学分析。中班幼儿年龄在四五岁,这一时期的幼儿逐渐产生了有意记忆活动,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逐渐由直觉感知转变为形象感知。中班幼儿的思想发展迅速,在具备一定的事物认知能力之后,其创造性思维逐渐开始萌芽、生长。针对这一阶段幼儿的音乐教学,教师除可进行简单的节奏感培训和模仿活动之外,还应加强幼儿对节奏的思考和创新,使幼儿进一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大班幼儿教学分析。大班幼儿年龄在五六岁,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观察能力、感知探索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在大班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极探索节奏内容,并帮助幼儿在已有节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一步强化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四、结束语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节奏教学符合幼儿的天性特征。通过开展丰富的节奏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提高幼儿的综合音乐素质。更重要的是,在音乐节奏的氛围中,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节奏教学值得在幼儿教学中广泛推广、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桂梅.浅议学前儿童审美教育[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篇8

小学三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综合课

设计理念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观认为:“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教师遵循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运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以兴趣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如声势(声音和身体打击乐)、律动、无音高打击乐器演奏、图谱的教学等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节拍节奏、旋律、曲式和乐曲风格等音乐元素;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即兴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在游戏中掌握歌曲,在表演中理解音乐,发掘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分析

《嘀哩嘀哩》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歌曲为拍,大调式,采用再现的两段体结构。每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结构规整。歌曲节奏轻快活泼、旋律优美动听,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喜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的歌声背唱《嘀哩嘀哩》第一段歌词,表达对春天的赞美(情感目标)。

2.认识十六分音符,学会拍击和唱准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和旋律(知识目标)。

3.能用体态律动和打击乐器表现歌曲(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在节奏游戏、体态律动和多声部合奏中学会歌曲。

教学难点

1.十六分音符的认识与实践,用清晰的咬字演唱第五、第六乐句的衬词。

2.同伴间如何相互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具:无音高打击乐器、黑板、笔、音响设备。

座位安排:根据教室条件设计和排列,能分成单双列即可。如马蹄形,半圆形和纵队编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肢体造型游戏

1.请学生用自己的双臂做字母L的造型,造型后定格,互相欣赏。

2.请学生继续用双臂做X、C的造型(教师的指令语速可逐步加快)。

3.请面对面的两位学生用身体部位合作创作H、A、Y等字母,造型后定格,互相欣赏。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调节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反应和肢体造型能力,增加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为下一环节的肢体造型创编奠定基础。如学生有肢体造型的基础,此环节可省略,直接进入第二部分。

二、用游戏的方式,熟悉歌曲,理解曲式

1.节奏导入歌曲,熟悉A段歌曲

请学生模仿教师的身体打击动作,轻声伴奏,在保持节拍稳定后教师歌声进入。

设计意图:固定节奏型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稳定节拍,保持速度。学生轻声拍击,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聆听教师的歌声。

2.位置安排和角色布置

组织学生成为人数相等的内外双圈,里圈同学扮演“小黄鹂”,外圈同学扮演“大树”。教师和一位学生合作,边唱边按节奏互动。全班模仿,里外圈学生对拍,学会合作。熟悉A段歌曲旋律。

3.用律动和节奏互动的方式熟悉B段旋律

(1)教师范唱,请学生听听小黄鹂唱了几次,飞的方向有什么不同。教师边唱B段旋律边用手指在空中划出旋律的走向,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观察。

(2)教师在得到四次的正确答案后,请学生用双手变成“小黄鹂”,每次“小黄鹂”在“大树”同学身体周围的不同部位飞动(老师和一位学生合作,示范并用语言引导)。

(3)在每次“小黄鹂”唱时,扮演“大树” 的学生,用身体变换方向做造型。扮演“小黄鹂”的同学,要做出灵活的配合。(举例:如大树的枝干往上长,小黄鹂就在下方飞)

(4)B段的第三、第四乐句,用A段相同的互动方式拍击。

设计意图:“大树”与“小黄鹂”的创意造型活动,除了增强学生的肢体创编、合作能力和学习的趣味性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理解乐句、加深对旋律的印象,为下一环节分段学唱做准备。

4.完整感受歌曲

(1)在A段和B段第三、第四乐句的节奏互动中,做身体打击(互动方式改成:拍腿时拍自己的腿,拍手时拍对方的手),声音要轻,耳朵要聆听音乐。

(2)B段的第一、第二乐句“大树”与“小黄鹂”的创意造型,角色可以互换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让学生熟悉歌曲内容。身体打击的固定节奏型可以起到熟悉歌曲节拍和稳住演唱速度的作用。

三、分段教唱,解决重难点

1.B段

(1)律动感受乐句的旋律走向。教师带领学生用手指表现“小黄鹂”飞行的路线,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旋律的特点,一边划一边唱,让学生感受B段“小黄鹂”歌声的旋律走向。

(2)唱好十六分节奏。教师改变板书并做出示范,以引导学生的声音唱得灵巧活泼,有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感。

2.A段——看图形谱唱第一段歌词

教师板书展示A段四句旋律的图形谱,学生看着图谱慢速歌唱,教师随机解决音准问题。

3.看图谱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教师边画边唱,学生看图谱及旋律线慢速跟唱,唱熟练后尝试背诵歌词。

4. 歌曲的艺术处理

教师用手势和表情调整学生歌唱的音准、力度和情绪表达。学生边唱边进行身体打击和律动表演。

设计意图:音乐是流动的绘画,绘画是凝固的音乐。作为视觉对象的图画、符号等,是十分稳定的,人们可以反复地欣赏、观察。此环节运用了生动的奥尔夫节奏图谱,图谱的直观运用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有内容、看得见的画面,使学生能充分地理解音乐,并能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树立音高概念。

四、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1.感受不同时值的节奏

(1)导入。从春天的天气变化,启发学生联想自然界的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风、雷、电、雨”的节奏型。如:

(2)声势表现节奏型。引导学生用声音表现以上自然现象。如:

风——呼 - - -

雷——轰 -

电——刷

雨——滴答

教师带领学生一边拍稳定拍(X-|XX|X-|XX|),一边念各个声音,每种声音至少重复二至四小节,以保持稳定。

(3)多声部声音合奏。教师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两个到多个声部的声音合奏。(操作要点:教师在带领学生合奏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持固定拍,其次要层叠式进入各声部——当一个声部保持稳定后,再进入下一个声部,才能提高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多声部合作能力)

2.从声音合奏转换到无音高打击乐合奏

当学生二声部或者多声部声音合奏稳定后,按声部把声音的演奏转换到相应的无音高乐器的演奏上。如:

风——海鼓;

雷——康加鼓或者大鼓;

电——铁制乐器;

雨——木质或者散响乐器。

教师组织多声部乐器合奏,注意固定拍和层叠带入声部。学生多声部轻声合奏,教师歌唱。

3.学习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

(1)感受前十六后八节奏。教师设置场景,述说在风雨雷电中,“小黄鹂”还在坚持歌唱,并带动学生在保持固定拍的基础上,用持续十六分音型“嘀哩哩哩”来念白。在学生稳定地念出之后,改变成“空 ”的节奏。在前期多声部排练的基础上加入“小黄鹂”(人声声部)。 如下:

(2)出示“十六分音符”的板书,在复习已学音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新授的“十六分音符”。

4.歌唱和乐队表演

教师指挥,部分学生乐器合奏和扮演“小黄鹂”声部,其他学生歌唱。在A段和歌曲的最后两句,全体演奏,B部分的第一、第二乐句则只有歌唱。

设计意图:在多声部打击中,有经验的奥尔夫老师通常会从声音或者身体打击开始单个声部的练习,然后逐渐依次加入其他声部,等到多声部声势合奏完成后,再分别把各个声势声部转化成无音高打击乐和音高乐器。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倾听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检测与总结

1.播放《嘀哩嘀哩》歌曲范唱,让学生完整跟唱一遍,抽查个别同学背唱第一段歌词。选择第二或第三段歌词让学生课后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