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戏曲文化8篇

时间:2022-03-25 02:50: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戏曲文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戏曲文化

篇1

关键词:赣鄱;戏曲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49-01

赣鄱地区是我国古代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产生了汤显祖这样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伟人。赣鄱古代的戏曲文化,为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

早在唐代,吉州永新就出了一个著名女歌唱家许和子,一时倾倒朝野,玄宗称“此女歌直千金”。元代,元杂剧盛行全国,作家和演员多为北方人,南人多不习之。但赣鄱大地却出了几个较有名气的元曲作家。如刘时中、周德清、赵善庆等。

刘时中(约1310―1354),南昌人,元代散曲家,两套散曲作品《端正好・上高监司》,一扫曲坛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旧习,直接以创作来评议当时现实政治的重大问题,这在元散曲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周德清(1277―1365),高安人,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和戏曲作家,著名的《中原音韵》一书的作者。《中原音韵》成书后,戏曲家便依据它来作曲,演员也依据它来正音咬字,对我国戏曲的用韵起了很好的规范作用。该书虽为戏曲而作,其贡献却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因为它实际上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奠定了基础,因此音韵学家赵荫棠称之为“国音的鼻祖”。

赵善庆,乐平人,元末民间杂剧作家,对弋阳腔连台本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所著《孙武子教女兵》等杂剧八种。

到了明代,赣鄱戏曲文化进入繁荣阶段,在声腔剧种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声腔剧种方面,弋阳腔和采茶调是赣鄱戏曲艺术家的两大创造,昆山腔也有赣鄱艺术家的一份功劳。在明中叶以后的南戏舞台上,出现了诸多的声腔激烈竞争的繁荣局面,戏曲史上并称为“南戏系统四大声腔”,而弋阳腔和昆山腔又是其中影响最大、历时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两大声腔。

在明代声腔剧种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魏良辅很值得一提。魏良辅,豫章(南昌)人,明代戏曲音乐家,具有良好的文学词曲修养,娴通音律和唱曲艺术,熟谙当时流行的南北曲多种声腔。他经过长期的苦心钻研,对昆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改革后的昆山腔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优点,曲调徐舒宛转,有“水磨腔”之称,伴奏乐器突破南曲只用弦索、鼓板的局限,兼用笛、箫、笙和琵琶等,表演上注重优美动作,舞蹈性强,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舞台艺术上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对许多剧种影响深远。魏良辅也被曲坛尊为“曲圣”和“昆腔鼻祖”。

采茶戏与秧歌戏是中国南北两大民间戏曲,采茶戏至今仍在江南各省城乡普遍流行。赣南安远的九龙茶乡是采茶调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明代,九龙山的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以后又增加开茶山、炒茶、卖茶、盘茶等内容,成为采茶戏的雏形。后来,不断增加表演其他劳动生活内容,形成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或一生、一旦、一丑的演出体制,俗称二小戏或三小戏,演唱形式也逐渐发展,以一唱众和为基础,加以轮唱、对唱等形式,采茶戏就算基本定形了。解放后,采茶戏获得很大发展,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传统剧目《茶童戏主》及新编剧目《怎么谈不拢》被拍成戏曲艺术片,而以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润色加工的歌曲则流传更广,很受欢迎,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送郎当”;“麻窝草鞋一双双"、“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小小竹排江中流”、“映山红”,电影《地道战》里的“思想闪金光”,以及唱片“井冈山上太阳红"、“井冈山下种南瓜”、“请茶歌”、“为咱亲人补军装”等等。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是赣鄱古代重要的戏剧作家作品,是赣鄱人民的骄傲。汤显祖,临川人,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一生耿介傲世、不结交权贵、不附庸名流。写出了著名的“临川四梦”,成为继关汉卿之后我国戏曲史上的又一伟人,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能成为一个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杰出的戏剧家,写出千古不朽的作品《牡丹亭》,决不是偶然的现象。汤显祖从小就受到当时先进思想的熏陶,长大后自觉接受王学左派的思想影响,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戏剧创作中所表现的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政治上,他不受权相的拉拢,也不怕他们的打击报复,而与当时讲究厉行气节、抨击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接近。在文艺界,他和进步的文艺家徐渭及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站在一边,提倡性灵而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潮。他认为:“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言状。”对于阵容强大的戏曲创作流派“吴江派''的非议,汤显祖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以汤显祖及其后来的追随者们合成的所谓“临川派”,思想和艺术成就都要远远胜过吴江派。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主要是“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传奇剧本,而“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汤显祖一生最自负的作品,也是他为世所公认的代表作,如一颗璀灿的明珠,出现在明代曲坛之上,而其光彩,永远照耀在中国戏曲史和世界戏剧史上。《牡丹亭》继承和发展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进步主题,把批判的锋芒对准虚伪的封建道学,对准当时对妇女身心健康戕害最烈的封建礼教,所以《牡丹亭》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特别是许多女子身有同感,为之动容,认为说出了自己想说而不能说、说不出的话,有的竟然为此伤心而绝,可见其思想成就上的巨大感召力。《牡丹亭》在艺术上也有突出成就,在继承《西厢记》一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语言文辞的典雅清丽等诸方面都为论者所赞许称道。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岩成秀夫在他们的著作中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东方莎士比亚”、“东方曲坛伟人”等荣称便出自青木正儿之口。解放后,汤显祖的成就和贡献受到高度的重视,出版了《汤显祖戏曲集》《汤显祖诗文集》《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在他的家乡临川重修了墓、祠,新建了汤显祖纪念馆、牡丹亭、玉茗堂影剧院等。

除了汤显祖,明清两代赣鄱地区著名的戏剧作家和戏剧活动家还有如朱权、谭纶、郑之文、蒋士铨等。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为宁王,永乐元年改封在南昌,在南昌生活了45年,其子孙后代也就成了赣鄱人,举世闻名的山人朱耷便是他九世孙。他对戏曲的最大贡献在于亲自校订北曲曲谱,完成了《太和正音谱》一书。这部曲谱是现存唯一的最古的北杂剧曲谱,成了后人填制北曲的准绳,对北曲的规范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此外,书中还保存了许多戏曲史料及戏曲理论,在戏剧研究上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谭纶,宜黄县人,明代爱国军事将领、戏曲活动家。谭纶是汤显祖的友人,一生除治兵外,酷爱戏曲,在军中设立戏班,随军征战演出。他欣赏海盐腔,便将海盐腔戏班带回家乡宜黄,传授给家乡子弟,并很快扩散到赣东、赣中及南昌各地,发展到三十多个专业戏班,近千名唱海盐腔的艺人散布到赣鄱各地,对赣鄱戏曲的繁荣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汤显祖采用海盐腔演出了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标志着海盐腔在江西的鼎盛阶段,而谭纶于此有首功。

郑之文,南城人,明中叶戏曲家,以塑造女性典型见长,有《旗亭记》等传奇三种传世,汤显祖为《旗亭记》题词称:“立侠节于闺阁嫌疑之间,完大义于山河乱绝之际”,是一部“南北交参,才情并越”的杰作。

篇2

    一、戏曲脸谱艺术的现状

    虽然戏曲脸谱文化源远流长,脸谱造型发展独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戏曲逐渐被新的娱乐方式所代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戏剧院也没以前那么盛行,因而脸谱文化也逐渐消逝,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如今的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强,回归传统成为时代的潮流,因此,戏曲脸谱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再次掀起了浪潮,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文化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保护戏曲脸谱不受到其它娱乐的冲击,再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戏曲脸谱文化似乎又要出现在大街小巷,创造新的辉煌。为了将戏曲脸谱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当前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用脸谱符号包装的商品,设计者正是为了将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格。但是,在这些带有脸谱的设计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直接应用了脸谱的原本造型,生搬硬套的将脸谱移到了设计当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设计者急功近利,只是单一的想到了脸谱是传统文化,想以此吸引大众的眼球,却没有思考其文化内涵,应用的意义何在,能起到哪些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第二,缺乏创新,设计者没有创新意识,思维闭塞,将产品设计的很古板,没有抓住当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受到现代大众的喜爱;第三,现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明显较低,因而设计出的作品缺乏活力,不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产品的特征,难以保持生命力。所以,这些现象足可以说明脸谱文化隐藏着很深的艺术价值,所以,深度开发戏曲脸谱的艺术潜能势在必行。

    二、戏曲脸谱艺术文化的传承

    要想将脸谱文化很好的发展并继承下去,关键的就是对其进行再创造,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脸谱文化充满活力。所以,要想发展和传承戏曲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要保留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脸谱是其中的必要元素之一,所以,要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工作。其次不同阶段的人群消费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材质制作出各个层次的脸谱供人们选择。再次,不管作品的材质和设计是好是坏,都要做出品牌,所以产品的包装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提高产品的文化品味。第二是艺术创新。要传承脸谱文化,就需要承古衔今,开拓视野、打开思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这样才能受到大众的喜欢,更好的发展脸谱艺术文化。首先,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渗入脸谱文化,当脸谱形象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出现时,必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对脸谱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脸谱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元素,根据时展,可以将脸谱应用到各领域中,比如用在汽车上、家具上或者作为壁纸装饰房屋等,不仅新颖独特,还能展现民族文化。戏曲脸谱文化是先辈们留下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上,恰当的融入现代艺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戏曲脸谱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

篇3

    基于戏曲长期得以存活并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其独特性的理解,传承、发展及保护戏曲文化应遵循以下措施和原则。戏曲是一门独特的意识形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吸收各种文化元素,许多艺术形态对其形成、发展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不论哪种意识形态的发展、突破和其的到来,都是在其他相关艺术的影响、触动和刺激下形成的。在这些艺术形态的影响下,戏曲得以生存、发展和繁荣,他们就像戏曲生命体中的不同种类的细胞,决定着戏曲的新陈代谢和生命结构的构成,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所以,要对传统戏曲加以保护,就应该对相关的艺术系统进行综合保护。分门别类到各个角度,如:人才资源的角度,就包括对音、舞、美、编、导、演等各类人才共同保护。戏曲的发展和生存不仅和这些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戏曲是否能够立足,与人们的接受程度、消费习惯、文化欣赏角度都有关系。

    当今戏曲之所以与观众疏离,与近年来人们对新兴的文化消费观念的偏好有关。一些地方本土文化的流失,如乡音、乡调、民风、民俗的式微、甚至失传,都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致命的打击,造成许多方言失传,导致许多采用方言表演的戏曲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更别说振兴和发扬了。再从社会环境来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戏曲得以生存的根本。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不同地方的戏种齐聚上海并且获得突破性的发展,这种现象与上海移民社会的形成、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保护戏剧本身,应对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加以整体保护,使之不至于游离于生态文化之外,成为无本之木而最终枯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有曲艺、舞蹈、音乐、美术、手工、杂技与竞技等艺术门类,这些非物质文化就像九连环的每一节,环环相扣,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应该对其进行整体、全面的保护,这样更有利于保持戏曲综合体的鲜活生命。

    与此同时,戏曲的创作与演出,涉及到技术、人才、资源、观众、中介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由这些环节构成的整体,只有加强这些环节的共同建设,完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戏曲演出的顺利进行,使戏曲得以生存、发展、繁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在保护地方方言、地域文化乃至传统文化,营造不同艺术形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文化氛围,提高人们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借助时尚媒体等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宣传,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促进性措施。

    只有多层次、全方面的整体保护,才能使戏曲艺术的生存环境得以优化,达到传承和保护戏曲文化的目的。传统戏曲文化的开发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的掌握戏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生存的基本状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应联合社会各方之力,对戏曲进行保护,使戏曲艺术得以生存并延续,在开发、利用中焕发生机,使之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和当今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成分。

篇4

虽然戏剧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但是它是综合性的,它与整个国家的群众是密不可分的,并不是不接地气的。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和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对戏曲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戏曲也就能在其群众化的道路上得到发展和运用。戏曲文化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在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陶冶群众的情操、提升群众的道德水平还有促进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在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中,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新的文化体制下,很多戏剧团体都会走下舞台,深入到普通的群众中去,但是,政府在对群众戏曲文化的支持是不可以撤销掉的,要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找到新的方式去支撑民族的产业,保证它不会随着社会的复杂变得没落。

1、我觉得政府对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支持,首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去鼓励重点剧目的排练,并且确保能够满足戏曲人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走下舞台,深入到普通的群众中去演出,比如可以走到农村中去,打造出一个农村戏曲市场,并且能够紧紧围绕党的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政府的支持创造出许多高质量的戏曲剧目,赢得更多的群众,将群众戏曲文化发扬广大。

2、另外,政府要鼓励剧团进群众,在票价上要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种,除了将票价降低之外,还可以进行定场补贴免费进群众中演出,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优秀的戏曲文化,将文化成果共享,并且能够让新时期的群众戏曲文化蓬勃发展。

3、政府也可以在各项政策上对群众戏曲文化进行支持。比如,鼓励各个戏曲文化场所完善各项政策,对剧团和排练人员提供一定的场地,并且对在演出中表现好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政府可组织业余的戏剧团和专业的戏剧团进行合作演出,尤其是在政府的演出中,要给业余戏剧团一些机会,让他们发挥群众戏曲文化的作用等等。

二、地方文化对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群众的戏曲文化大多是以具有地方特点的戏曲文化为主,在群众们过了戏瘾,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地方政府对此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更加容易,比如可以在群众广泛参与戏曲文化的过程中对群众进行健康、科普和技能知识的训练,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和一个良好的审美情趣,并且使生活中的健康和科技知识得到广泛的普及。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不仅陶冶了群众的情操,还对社会的教育起到了广泛的带头作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且对我国基层的教育和戏曲文化的发展还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良好的兴趣爱好——戏曲能够让他们少接触不良的事物,多发现身边的亲情和友情,并且群众的道德文化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等等。

三、良好的群众戏曲文化环境对戏曲文化的发展不容忽视

首先群众的戏曲文化的载体就是那些比较业余的戏剧团等,在整个戏曲文化的发展中要注意鼓励让这些比较业余的戏剧团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出去取经,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又欣赏了别人节目,这样就更能激发他们创作出质量更高的节目,进而极大的发展了以群众为基础的戏曲文化。开展各种各样的戏曲文化普及活动,大力支持戏曲文化深入群众生活中,加强对群众戏曲文化活动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并且要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群众的戏曲文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篇5

1形象艺术是戏曲艺术的基础

所谓形象艺术,就是能够真实反映人物原型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的艺术,它没有丑俊之分、高低之别,只有像与不像的距离[3]。一部《巴黎圣母院》,让人们记住了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一部《沙家浜》,能够在外表上就看出胡传魁、刁德一、阿庆嫂的人物性格和能力,靠的就是形象艺术。形象艺术在戏曲艺术中是基础,梅兰芳大师能够把杨贵妃展示得淋漓尽致,能够把穆桂英表现得威武铮铮,首先依靠的就是扎实的形象艺术功底,达到了扮什么像什么的至高境界。把握好形象艺术,是刻画好人物的前提,决不能有半点的疏忽大意,主要角色也好,配角也好,大角色也好,小角色也好,在戏曲舞台上谁都是从小角色开始,而小角色的一丝不苟,才能成就大角色的舞台生辉。因此,把握好形象艺术,必须不断地学习,向老艺术家学,在书本中学,在社会中学,在生活中学,这样才能扮什么像什么,才能在万千的人物刻画中游刃有余,随心所欲。

2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灵魂

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灵魂,虽然唱念做打都属于表演艺术的范畴,但就具体的细节,这里的表演则体现在形体艺术的表现能力上[4-5]。有了形象艺术是基础,但是怎样把所扮演的角色表现好、展示好,还需要演员有扎实过硬的表演基本功,具备较强的展示能力。有的演员戏路比较窄,主要因为表现能力不高,比如可以演文戏,不能演武戏;可以演一般生活戏,不能演动作戏;虽然有好的扮像,有动人的唱腔,但却不能担得起大梁,确实十分可惜。戏曲讲究表演艺术,并通过形体来展示,是因为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千姿百态,要把他们表现好、展示好、塑造好、刻画好,唯一的出路就是扎实苦练基本功。每一个戏曲演员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演员不是只刻画生活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类人物。作为艺术人生,演员要刻画的是几十种,甚至几百种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甚至是不同阶级、不同信仰的人物,它需要用真实、用夸张、用含蓄、用韵律,甚至用变形、用虚拟来表现,并在速度、尺度、力度、幅度等方面准确地把握。《贵妃醉酒》里的歌舞盛宴、《花木兰》里的沙场征战、《蒋干盗书》里的小巧玲珑、《武松打虎》里的浩然本色,靠的就是演员的表现能力。当然,能演特殊人物,也要能演普通人物,因为在戏曲舞台上,更多地表现的是普通人群,这就需要演员学会观察各种人物[5]。现代戏《人生配方》中的虎荔荔,是一个为人奸诈、手段毒辣,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漂亮的女老板,笔者为了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在吃透剧本精神的同时,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人物观察上。到商店跑公司,走机关下乡村,观察、走访商店老板、公司老板、村干部、机关干部等,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给了笔者人物刻画方面充足的营养。与此同时,还广泛搜寻与戏剧人物相类似的电影、电视剧,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不断丰满,每场演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获得了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个人表演二等奖、全国“映山红”戏剧节个人表演二等奖。戏曲演员是辛苦的,是需要勤奋和执著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就是说你付出多少,就回报多少,舞台的表现力是最公平、公正的结论,没有半点捷径可以走。

3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支柱

语言艺术是人物性格的反映,表现在与形相符、与性相合[6]。人们能记住《智取威虎山》一句“带溜子喽”,一句话把土匪的恐怖、凶残、野性、规矩等方面表现得一览无余,体现了演员一丝不苟的准确表现。而唱腔艺术则是语言艺术的一种升华,是语言艺术更高的表现形式。从《沙家浜》中刁德一一句“这个女人不寻常”,到胡传魁的“想当初”;从《红灯记》中“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到“听奶奶讲故事”。唱腔艺术让观众从声腔中马上就能感觉到刁德一的阴险、胡传魁的不学无术,看到了李铁梅的纯真和成长。所以说,唱腔艺术决定了戏曲艺术价值,也决定了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我国有数以百计的地方戏曲,而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都是一方地域文化经过千锤百炼、万千推敲才展现出来的[7]。因此,作为地方曲种的戏剧演员,一定要在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上下功夫。戏剧的滑坡不是戏剧本身的暗淡,而是演员在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上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丢掉了地域文化的特性和时代性,抱守残缺,从而导致地方戏曲的举步艰难。要想振兴戏曲,必须全方位精心打造,使得戏曲的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接受并喜爱。

4心理艺术是戏曲艺术的境界

这个境界就是把一生献给戏剧事业,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难上加难。从形象上的准确把握,到表演上的一丝不苟;从语言上的适度自信,到唱腔上的情真意切,都需要心理上的真实奉献,这个奉献就是承担,就是精益求精,就是心无旁骛,就是一心一意[5,8]。人们常说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一种能力,可以刻画好各种人物;放得下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度量的能力,它需要的是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为拿得起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一个优秀的演员一定是心理艺术至高的演员,可以把一生献给伟大的戏剧事业的演员。

篇6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

篇7

【关键词】戏曲;丑角;舞台表演;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27-02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机遇,尤其是戏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戏曲表演中,丑角作为配角存在于舞台上。虽然只是配角,但它发挥的舞台效应却是极大的。丑角是喜剧的主角,在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中,丑角的舞台表演往往是一个节日狂欢的延续,不仅是从插科打诨,还是从唱腔动作上,都比较别具一格,他带来的表演更是让人捧腹大笑。[1]

在我国,戏曲丑角的发展历史悠久,舞台上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奸诈的小人、可爱的儿童、热情谐趣的妇人等,他们的一颦一笑,非常独特,留给观众深刻印象。同时丑角的舞台表演,同样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是一种独有的戏曲文化现象。

一、丑角的舞台表演

丑角在舞台上主要是以配角的方式存在,表演形式主要是以念白为主,但也有歌唱或别具特色的耍腔。戏曲中的丑角耍腔与老生高亢激昂的唱腔不同,有着别具一格的韵味。

丑角又称为“小花脸”,主要以夸张的动作、奇特的装扮、有趣的唱念以及灵活婉转的身段,进行舞台表演,是区别于其他戏曲行当的特色形象。[2]

(一)夸张的动作。在进行戏曲舞台表演的时候,丑角之所以能够在舞台上带给观众乐趣,惹人发笑,与其夸张、机械以及变形的动作表演关系重大。丑角在戏曲中作为一个配角,动作相比于其他角色来说更加灵活,可以将一些机械化的动作语言进行夸张表演,这样不仅创新了角色,增添了角色活力,还给观众带来极大的乐趣。

丑角的角色定位大多为生活中的小人物,可以将一些不好的行为或现象夸大呈现给观众,这样既能够惹观众发笑,又能够引起观众的反思。例如,在戏曲《七品芝麻官》中,有一个丑角唐成,演员以滑稽的八字眉、三角眼,以及三撇小胡子示人,其滑稽的扮相已经让观众忍俊不禁了,再加上走路步伐蹒跚,动作慵懒散漫,举手投足之间都表现得憨态可掬,这些夸张的行为举止,足以让观众发笑。[3]

(二)奇特的装扮。丑角的装扮是最为奇特和最具标志性的,由于演绎不同的角色,因此装扮的主要元素也各不相同。在演绎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时,可以将脸上的白色块面画得较小,再辅助画上眉眼,这样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在服饰方面,丑角一般都要别具一格,遵从浮夸花哨或破烂不堪的穿着打扮,要么就大小错穿或男女反穿,通过一些奇行异服,来营造一种小丑的滑稽效果。[4]

(三)有趣的唱念。在舞台上,丑角主要的表演形式是念白,但也有唱腔,丑角演员无论是“报菜谱”“自报家门”,还是“绕口令”等,都可以“一口清”,而且还非常押韵流畅,让观众听起来干净利落、清新爽快、响亮通透,且又抑扬顿挫,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用这种念白的方式,又夸大言辞,且带有浓烈的插科打诨色彩,往往给人一种反话正说、粗话细说的感觉,也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乐趣。

(四)灵活的身段。丑角演员要想出色地给观众带来乐趣,首先自身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独特的四步五法是前提保障,将所学的这些技巧全部应用于舞台上,就会成为我们所认为的身段。从丑角在舞台上的整体表演来看,其一招一式都讲究精俏敏捷、轻巧灵活,例如最常见的“云手”“飞脚”等,这些动作不仅要做得干净利落,还要矫健帅美,这样微妙趣味的表演,怎能不让观众开怀大笑。[5]

二、丑角的舞台表演功能所表现的文化意蕴

丑角在舞台上尽情地狂欢演出,对观众具有极大吸引力。这些不仅会给人们带来娱乐趣味,还会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轻松与精神上的慰藉。丑角的狂欢式表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绪,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共振与情感上的共鸣。

(一)娱乐功能。在戏曲表演中,其他行当的表演单一,缺乏一定的活力,但丑角可以达到一出场、一张口便能逗笑全场的效果。如《柜中缘》中的丑角主要是以淘气为主,出场是一副呆傻样,手持驴鞭,用存腿步法行走,由于其奇装异服的形象,观众只要看他一眼,就爆笑全场。[6]因此,丑角表演的主要功能便是逗笑观众,赢得大众的喜爱,起到娱乐的目的。

丑角的这种“逗乐”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懂得夸张有度,恰到好处,在嬉笑怒骂、幽默诙谐间自然而然地引人发笑。丑角在剧中扮演的下层小人物形象,几乎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反映,但他们用滑稽、夸张的表演形式,将观众带入愉悦的气氛中。

丑角在戏曲表演中,主要扮演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在念白、说唱着下层人民的语言,是下层人民的心曲,让他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与慰藉。[7]

(二)讽谏功能。丑角是戏曲中非常独特的存在,它是戏曲艺术缔结出的一朵“带刺的玫瑰”,具有别具一格的风采。在我国古代,戏曲就已经具备了讽谏功能,主要是通过丑角来突出表现的。丑角不仅可以逗笑观众,也可以让观众面对现实中的愤怒与憎恨。

在古代,有不少的戏曲,通常以丑角表演作为掩护,来讽刺统治者,直击社会的黑暗面,同时还抨击虚假丑恶的社会现象,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从而达到讽谏的目的。[8]丑角的舞台表现其实早已超越了其表面的娱乐功能,它具有更深层次的讽谏功能,让人们在欢乐、苦涩或沉重的笑声中,进行深刻地思考。丑角在舞台上的表演已经消除了世俗中地位、等级、财产、年龄的差异,这是一种坦率和自由,是一种精神的狂欢。

三、结语

丑角在戏曲表演中起到娱乐观众的作用,也具有讽谏功能,通过丑角的舞台表演,可以给观众带来欢乐,同时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值得人们思考。它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经过不断弘扬与发展,丰富了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安葵.戏曲美学范畴之形神论[J].四川戏剧,2014,10(26):14-20.

[2]李冬梅.戏曲中“丑角”的舞台功能概论[J].大舞台,2014,12(25):1-2.

[3]李伟民.我秀故我在:从经典走向现代的莎士比亚爱情喜剧――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第十二夜》[J].外国语文,2015,14(01):6-15.

[4]吕燕妮.“丑”舞的艺术审美及其价值探讨[J].艺海,2015,12(05):112-114.

[5]苟婷婷.论丑的审美范畴在中国戏曲中的体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6(05):94-97.

[6]刘志群.传统藏戏表演艺术审美形态特色[J].艺术研究,2014,18(01):45-58.

篇8

我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诸多的优势和特点,这些优势及特点方便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工作。这些优势和特点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基础群众性特点。

我国的戏曲文化始于民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基础的群众性特点一直伴随着戏曲文化的发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虽然戏曲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经常被群众所误解,但是在部分的群众中其基础群众文化的特点依然存在。

(二)独特的地方性特点。

在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其地方性特点极其显著。在各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文艺活动具有很好地市场。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戏曲文化具有极大的契合性优势。我国的各个省份地区都存在地方性的戏曲,这些戏曲在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地方文化特点已经密不可分。所以这种戏曲文化的地方特点在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很容易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

(三)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

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利用这一工作积极的推动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在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将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工作经常被采用,而我国的各地方戏曲文化都处在各地区的非遗保护名单中。利用这一优势,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可以收到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推动。

二、做好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工作所采用的方法

在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工作,利用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很好地开展了这一工作。

(一)利用政策手段引导和支持融合工作

在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工作中,政策性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利用政府的政策性指导和支持,可以使戏曲文化在文化工作中更好的发展。这种引导和支持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项内容。一是资金投入政策。在进行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工作时,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这时单独依靠基层文化组织自身的资金投入是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在这时就需要政府在的相应的政策方面进行投入。这种投入不仅仅是指财政补贴方面的资金,还包括了利用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戏曲和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等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工作中,解决文化活动的资金问题。二是做好文化开发抢救工作。在戏曲文化中,大部分的戏曲文化出现了市场困难的情况,还有一部分的戏曲文化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就会出现困难。三是做好宣传导向工作。在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的工作中,政府经加强积极的宣传导向作用,利用良好媒体宣传渠道,对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工作。

(二)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工作

传统的戏曲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一些传统的文化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和欣赏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戏曲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正是最好的表现。这也是戏曲文化在现代社会出现萎缩状态的原因之一。但是现代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对于传统的戏曲文化不了解的中青年人群。所以要做好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就必须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工作。这些创新工作包括了以下的几点。一是传统剧目的改良工作。在戏曲传统剧目的改良工作中注意在传统中求创新的原则,利用合理的方法对于传统戏剧中的不合理进行改革,但是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戏剧,要有原则性的进行改良创新工作。二是新剧目的编写工作。这种新剧目的编写工作应注意在编写过程中合理的加入社会中真实的事件和任务进行描写。

三、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