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8篇

时间:2023-01-24 10:07: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的校园新的环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

篇1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校园意象;公共空间

在新时代下,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当下人们的理念和习惯的校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校园环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环境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心理出发,从人的角度探讨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以便设计出适合教学、休憩的校园景观。

1基本概念

1.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就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研究环境心理学有利于了解人对环境的心理判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校园空间的意象,塑造舒适、真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户外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景观与人之间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未来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

1.2.1公共性

在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间。人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还需要开阔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景观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区域具备特定的功能,比如观赏、休憩。同时,大的空间可以促使人们聚集和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是相对的,私密空间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较隐蔽的一种空间。

1.2.3领域性

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行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间,它的划分有不同的尺度。领域的作用为增强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领域的建立可以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种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间设计,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的设计。景观设计必须是使人愉悦的,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必须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的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场所。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带给教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启迪。总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2.1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

说到可意象的校园环境,不妨设想一下,当别人问起你喜欢的校园景观的样子时,你会如何回答他。你先回忆起的是校园的某一个角落,还是一个大的场景?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意象环境空间的塑造往往依据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创建一所大学的前期规划中,一定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景观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是选择“生态式”的校园景观,还是“园林式”的;是选择“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在塑造一种学校意象。意象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局部。

2.2明确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外,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们的需求,并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与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那么我们应该依据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来划分区域。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觉安全、舒适、身心愉悦的地方。人对休憩空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间是人们通过周边环境与他人交流的区域。现代的校园更加注重交流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知识的碰撞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强调交流的随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设定的某一个区域必须具备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学生运动、学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功能使用将演变得更简洁、更智能。④个性培养。个性培养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因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过渡到私密的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空间的过程,反过来,空间也在改造着人的心理。设计要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出实用、景色宜人、可持续的空间。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外观好看,同时还要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要重视人的行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结束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能够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设计出真正能被人认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悦的景观。创造一种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深远的。优美的环境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环境与人的相互联系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直觉,经过反复作用于人心,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塑造个人品质和性格。因此,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薛健.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创意空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软文化 新思路

校园文化是生长在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过程,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对参与校园活动的每一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按照其形态构成主要包括以建筑状况、图书设备、师资力量、地理位置为特征的校园硬文化环境和以教育理念、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为特征的校园软文化环境。校园硬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物质依托和基本前提,对师生发展发挥着直观的影响。而校园软文化环境则则以人文为特质,着眼于精神建设,侧重于环境熏陶,是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核心,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并对个体发挥着内在的根本性的德育熏陶。因此,创建高标准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对高职院校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培育合格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状况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必须同其教育目标相一致,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发挥校园软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最大化。从目前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状况来看,与其特定的教育目标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状况:

1.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上的趋同性。当前,我国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应该说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就是为这一目标提供必要辅助。然而,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目标层次上的差异性,国家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出发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专门性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就必然为这一目的服务,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色来设置相应的文化氛围,从而从实践中再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但是,调查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得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这种专业设置相似性就造成了校园软文化建设上的趋同性。

2.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上的随意性。构建科学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制度、条例、校纪校规的制定,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直接的规范、调控和引导作用,多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环境氛围。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在于为一线培养实用型高技术工人,更要求在教职员工中形成一种普遍约束的、科学规范的、调控严谨的思想观念,从而满足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但是,由于相应人才的匮乏和管理的“短视”现象,在制定校园工作制度、校纪校规等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是就事设规、依事定例,缺乏明显的预见性,从而造成制度文化建设上的随意性,并因此使管理文化、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及相应的课程实践活动等都带有浓厚的随意性。

3.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上的封闭性。当今社会是以开放为典型特征,各个领域只有在开放之中才能有良性的发展。而德育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就必须借鉴和学习他人的长处,使自己的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眼前利益(即保证稳定的生源供应)的需要,各个高职院校都着眼于通过高就业率来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确保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获胜,往往对自己管理上的长处和优势采取保密的态度。取得一定成绩时,夜郎自大的思想也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不去主动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长处,采取关门办学、闭门发展的狭隘做法。

二、创建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的新思路

鉴于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当前状况和创建和谐校园环境的现实需要,必须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征和高职教育的具体实际,把握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着力创新,用新的思路来创建校园软文化环境氛围,并使之实现德育功能最大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1.坚持以开放性发展的视野建设校园软文化环境。一定的文化总是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我们创建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必须为其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高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必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文化所特有的阶级性决定。尽管高校的办学目标必然要求有其特定的个性特色,但这并不是主张封闭发展的做法。特别是现代社会因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造就了一个开放发展的社会,高职教育本身也必须面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去培养人才,这就必然使校园软文化建设处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学习和借鉴外面的发展经验,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封闭的视野中走出来,坚持在校园的三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中不断创新,坚持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使本校的校园软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充分体现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2.坚持以职业化为本位推动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优势就在于其向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方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而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目的在于能在其中获得较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意识的熏陶,为未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素质储备。因此,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建设上,应坚持以职业化为本位、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这个过程要求:首先是通过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推动职业活动的开展,并因此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格以及严谨的思想作风,用以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其次是通过校园社团文化、社区文化和特定的职业活动为主题的专门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自强精神的引导、职业意识的熏陶和责任意识的培植,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再次是在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中,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积极塑造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调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切实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

3.积极寻求特色化为突破口推进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复制从某方面讲可以达到传承文化、施加德育教育的目的,但是这种简单的再生活动缺乏创造和超越,不能全面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实践需要。特别是受教育者本身是多样性的存在,必然要求教育形式上的多样性。因此不同培养层次的高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设置不同的校园软文化教育环境,满足其培养人才的现实需要。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建设特色化的校园软环境文化基本要求是:一是坚持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特色的文化氛围;二是结合周边文化环境特色,开展特色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建特色的育人模式;三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和谐局面。通过特色化的校园软文化环境的建设,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4.遵循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实施校园软文化环境建

设。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创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其最基本的保证就是社会活动的民主化、法制化,也就是使社会生活遵循一定的规范。因此,作为社会领域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其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开展必须体现规范性特征,具体而言,就是使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规范化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校园制度建设、管理实践必须体现全校师生的价值和利益,确保各项活动得以具体落实;二是要求形成保证各项制度、规定和管理目标得以实施,并充分体现主体地位平等的运行机制,发挥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制度性要求合理有效;三是形成全体教职员工普遍参入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形成机制,增强教育内容本身的实效性,真正发挥校园软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软文环境建设在高校育人实践中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性,只有坚持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协调发展,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德育功能。因此,各高职院校要不断研究新情况,遵循新发展,推动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全面显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程祥国、詹世友等:《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8。

[2]吕一军:《核心竞争力、特色办学、校园文化》,《现代教育科学》,2003.5。

[3]许嘉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求是》,2004。

[4]《文化多元看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报》,2005.9。

篇3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校园文化 创新互动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校园文化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有深远的定位性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以其融合性特点进入高职院校文化阵地,以网络为载体,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新媒体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正在校园悄然兴起,拓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渠道,影响高职院校的价值观念。因此,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的源起及特征阐述

新媒体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之下催生的新媒介形式,它对于人类社会的秩序和文化有根本的转变作用,新媒体之所以为“新”,是相对于传统的“旧媒体”而言的,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替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在数字化技术的产生之下,具有引领时代潮流的意义。它的涵义广泛,并且呈现动态的发展趋势,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形式。在时代的发展下,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

新媒体在时展进程中,大体分为三大类型,即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同时,新媒体以其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的传播优势,迅速进入校园,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主要的校园新媒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校园网。校园网站以新媒体为载体,主要宣传学校的新闻活动、会议报道、党支部及团支部信息、学生会信息等内容,并根据新时期学生就业形势开设了就业指导板块,为学生提供了社会求职就业的信息平台。在这一网络新媒体形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娱乐活动、科技学习、就业指导等校园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

2.校园BBS。BBS电子公告板是多人参与的网络论坛系统,是校园网络舆论的发源地,学生可以在校园BBS中热烈讨论、自由发表见解,并掌握相关的信息,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具有平等和匿名的特点。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成为校园BBS的“把关人”,吸引学生用正确的表达方式,进行利益诉求和信息传达等。

3.微博。它以“短、灵、快”的优势在用户之间传播和获取信息,是一种即时的信息系统,大家在“微博”上畅谈心声、分享生活方式和感受,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更新和讨论,具有设计灵活、更新快、内容丰富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4.即时通信。这是学生较为喜爱的新媒体形式,学生在QQ群、飞信、微信中交流思想、讨论新闻热点内容,可以共享文件、图片、视频等,具有虚拟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

二、新媒体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

高职院校中的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它是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的融合体,有其特定的精神文化氛围,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是在校园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中而生成的,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等,有较强的同化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其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媒体传承和发扬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新媒体在高职院校中是一个重要的传播载体,它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意义,同时,新媒体也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交流和融合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彰显出高职院校的文化价值,体现高职院校的精神品质内涵。

2.新媒体扩大了校园文化覆盖面,增强了影响力。新媒体的介入,弥补了传统媒介的不足,增强了校园文化和生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它以其大众传媒的形式,开展校园的学术交流会、热点话题讨论、实践活动等,成为传递校园信息的重要渠道,扩大信息传递的覆盖面,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3.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创建方式。新媒体的出现,使校园文化创建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通过校园局域网、校园电视、移动终端媒体等,这些生动而形象的图片、视频工具,使校园文化创建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凝聚学生关注的同时贴近校园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4.新媒体展现了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发展内容。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校园环境建设在动态的建设过程中可以用新媒体进行报道,通过图片、视频、短片、“微电影”等形式,报道校园环境建设的动态内容,体现出人文关怀与科技手段的融合。

三、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新媒体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1.在主题网站创建下,以新媒体为依托,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为了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认识和驾驭新媒体的前提下,进行主题网站的创建,运用防火墙和加密等新兴技术手段,对新媒体网站进行引导和创新,从策划、报道的全程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以各色主题为引,创建具有特色的主题网站,做好舆论的引导,促进校园文化数字化建设。例如:以革命为主题的“红色网站”、以社区为团体的“社区网站”、以典型示例为主题的“榜样示范网站”及校园“微公益”网站等。这些不同主题的网站的宗旨是以高职院校的文化传承为目标,紧抓高职校本文化,凸显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职业性”和“应用性”的办学特色及文化底蕴。

2.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促成良性互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对新媒体工具进行创新性的使用,牢牢把握校园媒体的新鲜动态,创新校园网络特色新媒体资源,如:可以建立高职特色的BBS论坛、SNS主页设置、高职校园资讯等,与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促进交流与沟通,实现新媒体环境创新下的信息共享。

3.创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校企文化共融。高职院校的教育形式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体,它的校园文化特色不能单纯显现学校的教育内容,还要吸纳优秀企业、行业的文化进入校园,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特征,凸显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的可能性和必需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要在新媒体的介入下,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要借助新媒体手段与社会团体、企业、行业等建立交流互通的信息平台,创建互联网新媒体下的校企合作互动平台,对于高职和企业而言具有互动、共享的价值和意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引进和学习企业中的优秀文化内涵,引进企业生产实践和管理过程中的分工合作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制度,丰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另外,对于企业、行业而言,企业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平台,了解科研最新动向,将专业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生产实验过程中,为生产实践服务。

4.加强新媒体建设,增强校园文化的监控。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富于时代气息,实现了校园文化“加速”,同时也要培养一支“双料”的多媒体管理队伍,可以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平等互动的优势,追踪学生的情感波动,提高新媒体技术监控水平,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跟踪和掌控,在校园新媒体监控区域内,通过绿色监控软件的开发,提高新媒体的监控技术,并借助讲座、开办演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应用新媒体,养成正确的媒介使用习惯,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准确地对信息进行分辨,并实现自身的道德自律。

总之,新媒体载体的引入,给高职校园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它对于高职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新媒体这一载体还可以充分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融合,打造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薛波.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人民论坛,2012(26).

[2]颜秉忠,王晓玲,葛春颖.论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构建[J].传媒观察,2012(09).

[3]吕宇翔,张铮.“新媒体”的再认识[J].编辑之友,2012(07).

[4]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07).

篇4

[关键字]心理学社会消费消费心理

一、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分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发现许多消费者尽管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方面具有相似的条件,但表现出来的购买行为并不相同。这种差别往往是由于心理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可以作为群体划分依据的心理因素是生活方式。

在依据生活方式划分消费者群体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的是美国的SR国际研究机构。SRI在全美抽取了2500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消费者心理特征的数据,建立了著名的数据库VAS(VaueAttitudesandieStyes),并且不断更新。VAS将消费者分为8个群体:

1、原则导向型。消费者的行为主要受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

2、地位导向型。消费者行为主要受其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指引。

3、行动导向型。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经历和体验指导着消费行为。由此,将消费者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现者。这类消费者拥有最为丰厚的收入,很高的地位,强烈的自尊,丰富的资源,这使得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他们位于最高层,对于他们来说,个人形象非常重要,因为这显示了他们的品位、独立和个性。这一类消费群体喜欢挑选名贵和个性化的产品。

(2)尽职者。这类消费群体在原则型消费群体中拥有最丰富的资源。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成熟且有责任心。他们闲暇时间大多呆在家里,但却很关注时事,了解各种信息和社会变化。他们虽然收入颇丰,但却持有实用主义的消费观念。

(3)信任者。在原则性消费群体中,这类消费群体拥有较少的资源。他们思想保守,消费行为易为预测。他们喜欢本国本地的品牌和产品。他们的生活围绕着家庭、社区和国家。他们拥有中等收入的水平。

(4)成就者。这类消费者在地位导向性消费者中拥有较多的资源。他们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他们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尊重权威和地位。他们常会选择同伴评价很高的产品和服务。

(5)争取者。这类消费者在地位导向性消费者中拥有较少的资源。他们的价值观与成就者相似,但收入较低,地位较低。他们试图模仿所尊重和喜爱人的消费行为。

(6)实践者。这类消费者在行动导向性消费者中拥有较多的资源。他们是最年轻的群体,平均年龄25岁。他们精力充沛,喜爱各类体育活动,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他们在服装、快餐、音乐以及其他一些年轻人所喜爱的产品上不惜钱财,尤其热衷于新颖的产品和服务。大学生基本是属于这一个层次,也是在消费中站比例中大的一块消费人群。

(7)制造者。这类消费者在行动导向性消费者中拥有较少的资源。他们讲究实际,只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务--家庭、工作和娱乐,而对其他一切毫无兴趣。作为消费者,他们更倾向于实用功能型的产品。

(8)谋生者。这类消费者收入最低,他们生活在最底层,拥有最少的资源,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奋斗。他们是年龄最大的群体,平均年龄为61岁。在能力范围内,他们忠诚于自己喜爱的品牌。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群体

1、家庭

家庭是消费者参与的第一个社会群体,又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细胞,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母、子女是家庭的基本成员,对个人的影响是广泛的、直接的、深刻的和长期的。家庭周期的变化所反映出的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消费特点和规律,家庭消费活动的阶段性、稳定性、遗传性还有家庭结构、家庭角色这些都是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

2、生活周边的人群

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一些与其它社会成员不同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指该群体的看法和价值观被个人作为他当前行为的基础。按照影响大的变量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成员资格、接触类型和吸引力三种。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具有影响的应该是接触类型和吸引力。

接触类型指群体成员相互之间人际接触的频繁程度,接触越频繁的群体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大学生中接触频繁的群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寝室,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寝室成员的频繁接触必然会对寝室成员的消费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朋友,大学生在自己的交际圈中发生的友谊关系会使他们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小团体,寝室群体和朋友群体是影响力最强的两个群体,大学生的购物行为往往是这两个群体的共同行为,在购物的时候这两个群体不仅为购买行为提供意见,而且还会通过他们之间的观念来影响约束购买行为;班级,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其专业的发展有相似性,大学生的发展性消费受班级参照群体的影响较大。

吸引力指某一群体的成员资格受到个人欲求的程度。热望性参照群体就是有吸引力产生的积极参照群体。它是由对某种生活、某种形象、某种文化、价值观的渴望而形成。美国的街头篮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热爱街头篮球的人会标榜自己是该群体的人,其行为、形象、价值观等都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共同的目标也可以将一部分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由吸引力组成的参照群体。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由这些目标而聚集到一起的人,在为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消费上就会明显的体现出参照群体影响的特征。

另外,网络把大学生聚集到一起,网络游戏、聊天室、即时通讯工具、BBS等都是大学生中存在的虚拟社区平台。由于虚拟社区的进退自由方便,只有当某个人对某件事或某种东西投入了很强的热情时,他才会加入某虚拟社区。因此,一个虚拟社区中存在的成员就会拥有很强的一致性偏好,对于营销者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目前各个高校都拥有论坛,论坛依据内容划分为更详细的小版块,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发现和识别目标顾客,有利于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营销,还可以作为市场调查的舞台。企业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平台,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社会文化

每个消费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并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心理、购买行为等,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包括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态度体系、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信仰等等。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文化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标准和方法。2、文化使人们建立起是非标准和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的高度复杂化,文化对个人的约束趋向松散,间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行为的这种约束称为规范,一个人如果遵守了社会文化的各种规范,就会受到社会的赞赏和鼓励,如果违背了文化规范,就会受到否定和惩罚,包括温和的社会非难、歧视、谴责到极端的惩治手段

4、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某些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单位,它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会对与之相关或所属的消费者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集体的信念、价值观和群体规范对消费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无形的压力就是群体压力。信念、价值观对消费者个体的压力不带强制性因素,而群体规范对消费者形成压力有趋于强制性的倾向,只要群体的成员不遵从群体规范标准,就可能受到嘲讽、讥笑、议论等心理压力或心理处罚。

服从心理是消费者顺从群体的意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对群体的信任感,对群体偏离的恐惧感均使消费者产生服从心理。

群体的一致性会影响消费者的判断能力,消费者对所接触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与评价标准,当个体标准与群体标准不一致时,群体一致性的压力对消费者的判断力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群体规模对消费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群体人数越多对个体成员的压力越大,个体的服从心理越强,反之,压力降低,个体服从心理也逐步减弱。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大学生尽管身在象牙塔,却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打破传统的生活消费观念,渴望展现一个更加炫丽、独立的自我。因此,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消费处处都表现着一种“新新人类”的个性自由与开放。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来说,学习、情感、通讯、体育、休闲娱乐、网络是大学生消费的六大热点。

在校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向有以下几种分析情况:

1、学习消费。一方面是大学生为考级、考研、考托福、学电脑等让自己“升级”而参加的各种培训班、速成班所花费的费用。另一方面是近年来“考证热”在各类院校悄然兴起,注册会计师、律师、国家公务员、国家英语等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自然不菲。

2、情感消费。其一是恋爱消费。根据许多男生家长反映:进入恋爱生活的男生经常是嫌父母给的生活费太少或者太慢,尽管家长已适当增加了费用额度,但还有不少学生出外打工挣钱,此举并不是想减轻家长的经济压力,而是为弥补恋爱消费空缺。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是为了追求情感而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了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这样,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其二是人情消费。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手段的便捷,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来往越来越密切。但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大学生人情消费有蔓延之势。同学过生日、入党提干、比赛获奖、评上奖学金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视为不够讲人情;请客者档次越高,被请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包袱”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3、通讯消费。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一方面是通讯设备器材的消费,也可以称之为“高科技消费”,即时展使追求时尚潮流、炫出真我风采的大学生对手机、CD、MP3、电脑、数码摄影机等现代高科技产品情有独钟。现在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配有手机,而且都是名牌,价格不菲,一般在1500至3000元之间,确实可以称之为“高消费”了。很多大学生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你换了吗?”意思是说你的手机换代了没有。这是因为现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手机的更新换代当然是一月千变。另一方面则是通讯费用的消费。据调查显示,在移动通信市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50元的占26.5%;51~70元的占23.5%;71~100元的占30.9%,而在100元以上的也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亿元。

4、体育消费。体育消费不仅是指人们买票去观看各种体育比赛或体育演出,而更主要的是指人们为了取得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欢度余暇时间、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而花钱去从事各种各样与体育有关的个人消费行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排序:健身、考试、休闲娱乐、社交;大学生目前喜欢的体育项目排序:球类、交谊舞、健身操;大学生传统的“学校花钱,我锻炼”的体育消费观点已被“花钱买健康”所代替。转最多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服装费用;其次是伴随运动的饮料费用;第三是体育器械费;第四是场地器械租用费;第五是比赛表演门票;第六是体育报刊、图书音像费用;其他(如体育医疗等)列最后。关于体育消费结构,高年级与低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只是高年级学生的场地租用费稍多于低年级。另外,所有男生的运动器械消费最多,然后是服装鞋帽、运动饮料、场租;而女生是服装鞋帽排第一,其他依次是饮料、运动器材、场租。

5、休闲娱乐消费。来自广东的调查显示,70.4%的大学生在假期参加过旅游;40.4%的被访学生平均每次旅游花费在800元以上,其中花费在1500元以上的占34.9%;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66.7%,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其二是娱乐消费。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相当可观。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开PARTY……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也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如一部《泰坦尼克号》就足以让大学生增加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这部电影的门票最低10元,最高80元,很多大学生看了不止一遍。

6、网络消费。在校园文化不丰富、文艺活动缺乏活力而社会各种流行文化、信息网络发展的诱惑下,很多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走向了校外,而上网成为他们打发时间、消磨无聊的好办法。“网虫”一般分三类:一是求知型。这类“网虫”主要是那些“考研族”上网查资料,他们做客网吧的时间不多,一周三、四次,花费不过10元。二是“聊天型”。这类人有事无事就爱在网络里遨游、聊天。也有很多女生每周末就去上通宵网,跟数不清的新朋老友叙旧,一个晚上也上不了10元。三是“游戏型”。这类人是标准的网虫。此外,许多大学宿舍已被网络覆盖,在宿舍上网已成为时尚。有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生每周上网达5个小时以上;有10%的学生每周上网达15个小时以上;更有甚者是经常晚上包夜泡吧。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消遣:QQ聊天、下载流行音乐、网上电影和网络游戏等。调查显示,90%的学生上网仅仅是为了聊天或打游戏,而上网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的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月均上网费超过50元,最高的达200元以上。

四、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方式

1、理性消费

(1)、合理消费。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

(2)、理性消费。大学生们在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潮流和品牌。

《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

3、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

五、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程度的因素分析

购买行为是在一定的购买需求、购买动机条件下,消费者做出的反应。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要开发这一个市场,就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去引导和开发,因此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消费的消费特点,也就是大学生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影响大学生购买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强烈、深远、广泛的影响。文化因素是人类欲望和行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文化是某个国家和社会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它是人类从生产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信仰、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习惯及其他有意义的象征的综合体。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包括亚文化、社会习俗、教育水平等。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在文化特征方面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又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着强烈而广泛的影响

大学是一个群居的小社会,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爱好。他们在饮食、服饰、居住、婚丧、礼仪等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特点,这些文化因素使得大学生们的购买行为千差万别。虽然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基本相同,但是个别的风俗习惯差异还是有的。

2、社会因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受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家庭和社会身份与地位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对较小,无非是同寝室、同班、同校的学生,明星偶像,以及家人亲戚们,绝大部分是相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学生。他们可以影响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购买态度等,还极易会产生模仿、从众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们对产品和品牌的选择。大学生群居性、集中性购买的特点非常利于商家们进行季节性的重点促销,众所周知,在每年的九月份,随着新生入学,高校市场会形成一次井喷的过程,同时在各个节假日来临之际,学生经济能力较强,消费欲旺盛。校园消费将进入井喷状态,形成了“节假日经济”

3、个人因素。在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仍然会因其年龄、职业、收入、个性和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为年轻人,大学生追求个性的释放,他们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特风格的人,也喜欢有独特风格的产品与品牌。但是这种独特是群体的独特。大学生每天都和同学、朋友进行密切接触,因此他们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他们希望并主动与群体保持一致,并以这种一致获得群体的认同。他们的空间很小,他们的选择很简单,他们的爱好很集中。大学生们群体生活的方式和现代的网络、通讯设备,使得任何一个小小的火种都可能在大学生中迅速引爆流行。

名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通常大学生在购买东西时,非常看重品牌。没有牌子的东西一般不会去关注。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品牌既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也是一种品味的象征。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品牌意识,在他们看来,有品牌才会有质量。他们认为一个品牌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他们认为“一个品牌能生存下来,就表示市场肯定,有相对可信度,同时建立一个品牌,产品质量是保证。另外,良好优质的售后服务也是非常关键的。”

4、心理因素。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满足需求过程中的思想意识和内心活动,它支配和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觉、动机、态度、个性等等。

感觉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刺激物的反应。人们产生购买动机后,如何付诸行动,则取决于对情境的感觉如何。心理学认为,感觉过程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在大学生眼里大量的商品信息,不可能都引起注意,只会有选择的注意哪些符合自己的信念、态度的信息,其他的信息则会被遗忘。

大学生的年龄、职业、收入和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主要体现在个性,个性体现了个体的独特风格、独特的心理活动及独特的行为表现。大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需求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他们一般愿意购买与自己个性相称的商品。

同时大学生容易冲动消费,容易受广告等宣传的影响和商家宣传和促销方式的引导(尤其在黄金周等时期),消费具有冲动的特点,因此商家要注意利用广告等宣传形式,尤其加强适合学生特点口味的宣传,如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互动型大学生活动,或对大学生活动提供一些赞助。百事可乐大学生艺术新星大赛就是这样的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活动影响比较深远。

另外,大学生消费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追求时尚化,追求时尚的东西,喜欢新奇的和浪漫的事物,消费品追求个性的张扬。追求时尚也是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示范效应的原因。大学生消费有一个趋势就是从实用化向时尚化过渡,消费的大头已经不再是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已经转变成了电脑网络、手机、旅游等比较前卫的带有时尚气息的产品。

另外大学生消费的情绪性还表现在消费上的连续性,如果消费一次后如果感觉很满意,很可能会连续消费同企业的相同或不同产品,并且还会推荐自己的伙伴消费;若不满意很可能不再消费,而且这样的感觉因为大学生之间信息的迅速交流,会感染到周围的同学。

大学生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端,容易接触到、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消费观念也比较超前,大学生具有勇于尝试的个性特点,同时比较喜欢新事物。比如对网上购物容易接受,对“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的对新兴消费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包括全新的物品以及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功能,新包装,新内涵,新形象,旧产品的新购买方式(如网上购物)、促销活动(如有奖促销)等等。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顾客消费心理学》顾文钧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9-1

《消费经济学原理》尹世杰蔡德荣等[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陈沙麦.[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

篇5

关键词: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文化氛围;设计策略

Abstract:Universities are being constructed with the high speed in China. In this period, they faces the difficulties, like the campus culture connotation flaw,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cannot form in the short time.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tang campus, we inquire about the method of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with humanities. We propos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such as:arrangement inheritance, the story memory, the humanities accumulate, natural ecology, personalized facility and so on.

Keywords: university new campus;environment landscape;culture atmosphere;desig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06-05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发展迅速。从征地到拆迁,从规划到单体建筑,从土石方到道路,从市政管网到设施设备,从场地平整到广场绿化,无不体现出建设的速度和能力。两到三年,几十万平方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崭新的校园陆续投入使用运行。作为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新校区建设的参与者,在参观考察国内多所大学新校园以及本校新校区建成之后,反思建设的过程和结果,新校园建设中最大的难题是文化。人文环境的建设是新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1新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的硬质环境和人文的软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内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体育馆、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室内室外的物质空间,它是校园人文环境的物质载体。人文环境是建立在物质环境上的校园历史、校园文化的精神空间,它是校园物质环境的精神依托。两者相互相成,共同构建大学校园环境的个性特色。大学校园环境不仅是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好的大学校园环境能够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师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形成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

但是,高速发展的大学新校园建设带来了大学自身历史性、地域性以及自然环境特色的缺失,流程化的规划方式和批量生产式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使大学的校园环境个性差异减小,校园特色丧失,大学的人文精神无以寄托。在多数大学新校园建设中,文化氛围缺失,文化驱动不足,文化指向迷失。其结果,校园空间冷漠、校园活力下降,学生老师对校园环境失去认同,没有场所的归属感。物质空间环境的优越与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散失带来了大学发展建设的困境。

一个大学是需要很多年才能成长起来的,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是由时间来决定的,是成长的。大学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场所,人文环境的营造是要苦心经营的。大学新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过程。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校园人文环境重要的做成部分,也是一个成长和细化的过程。在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方面,应该做好文化景观规划和环境设计的文化策略研究。

2新校园文化景观规划

新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应当遵从本体文化的深层驱动,以文化内涵指导环境建设。尊重校园环境的生活内涵,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构建具有文化特质的是校园环境是大学发展建设的核心原则与价值基础。

异地新建大学校园,可以按照理想的思路设计建造,充分体现先进的当代教育与设计理念,但是,在原有校园空间的历史脉络容易被割断,学校的人文传统也容易散失。新校园的文化氛围,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形成。当然,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新校园的记忆和故事就是校园的文化,这种文化需要时间。一届两届,十届二十届,十年二十年之后,这种文化就慢慢地积淀下来,当然,在现有的校园环境中,我们要创造学生留下记忆的场所,产生交流和互动的空间,营造发生故事的“老地方”。在新校园文化积淀的过程,应该做好文化景观的规划。

长沙理工大学于2004年元月在距老校区12km的长沙县暮云镇云塘村征地建设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新校区。校区占地138hm2,2005年开工建设,2006年一期投入使用,2008年8月全部搬迁,学生规模达2万人。新校区整体建设本着传承文脉,积淀历史,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指导方针。在营造新校园的文化氛围过程,我们制定了校园的整体文化景观规划(图1)。这是文化积淀的基础,也是个性化人文校园环境构建的前提。文化景观规划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校园的空间格局和原有校园的人文内涵而进行。在校园中轴空间上,从南到北依次设置富有记忆场所的学校大门景点、学校地标、中心专业柱林交流广场、生态自然的人文聚集地――云影湖、以奠基石为中心的学校发展脉络――年轮广场、以学生生活为历史记忆的场所――T台广场和云霞山上的精神高地――九云方鼎等七个核心文化景点。依托原有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校园空间环境中设置引起学生和教职员工回忆和历史记忆的环境场所,通过多个富有场所精神的环境景点,形成校园文化景观轴,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带动整个新校园环境的文化特质提升。

3文化设计策略

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是新校园的视觉景观和人文精神景观。在设计方面,为增加环境景观的文化特质,为校园文化积淀做好准备,我们采用了文脉传承、人文积淀、自然生态、交流交往、名家书法和个性化设施等文化景观设计策略。通过文化景点、校园文化景观轴,以点成线、以线成轴、以轴延伸等方式构建新校园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环境氛围。

3.1文脉传承策略

大学新校园,文化需要积淀。环境景观设计,应该从学校原有校区的历史文脉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将原有学校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校园环境中充分体现。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环境景观设计,依托原有校区的历史文脉,设计了富有场所记忆的学校新大门、学校历史发展和理工精神的九云方鼎、学校历史记载的年轮广场和由学校校徽演变而成的特色路灯。通过这些环境景点和个性化设施来强化校园环境的历史文脉。

记忆大门学校大门是学校与城市连接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两个空间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大门因其位置的特殊性和良好的标识作用,是构建场所的重要记忆空间。云塘校区南大门、东大门皆是依据原有校园的大门的形态和历史人文内涵进行设计(图2老校门)。大门形态简洁,场所记忆性强,增加了新校园的历史人文感(图3新校门)。

九云方鼎位于校区北端,云霞山顶,是整个校区中轴线的末端。作为山顶标志,起着高屋建瓴和在城市空间中界定场所的作用。云塘校区地形曲折通幽,九个山脚平缓伸向中心腹地,呈“九龙戏珠”状。山川形胜,巧夺天工。为尊重校园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特在云霞山顶筑“九云台”,台上立鼎,其名曰“九云方鼎”。鼎高19.56m,喻意学校之肇始和的未来之腾飞。鼎的造型既有“一言九鼎”理工学子诚信为人之意,也有“桥墩”坚固且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同时,方鼎也暗喻着四校合并共同打造理工大学美好未来。九云方鼎建成投入使用至今,深受学生喜爱,这里既是校园最好的观景平台,也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休闲的重要场所。(图4,5,6,7)

年轮广场 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不应局限在基本形式的表述上,而应该带有文化或地域的印迹。

长沙理工大学年轮广场环境景观设计构思,以2005年11月28日云塘校区建设工程奠基石为中心,结合自然坡地环境,用900x600x350mm本地丁字湾麻石,沿中心展开,每块石头记载学校一年中的一件或两件大事,寓意学校发展的历史,一年一个烙印。2006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备受学生喜欢。早晨学生在这里晨读、学习英语,课间是休息交流的场所,晚上学生三五成群在这里活动,也是学生社团重要的室外活动空间(图8,9)。

理工路灯 作为校园的市政设施,在晚上照亮校园,在白天也是重要的文化设施。景观设计中在保障电气照明的功能基础上,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路灯与学校校徽结合,学校环境特色突出,收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图10,11)。

3.2自然生态策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建立在清新自然的山水环境之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就是对人类本身的尊重。人是自然的部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是最好最高层次的人文环境。云塘校区规划建设,是尊重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校园东北角、北端和南端,皆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和植被,通过对原有植被的梳理和整治,在依循校园整体文化规划的基础上,赋予自然山体以诗意的名称:云霞山、梅岭,将自然环境特色与人文环境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师生乐于停留的场所。

云影湖是云塘校区的空间中心,也是校园的人文核心。云影湖在保留原有自然水塘的基础上,经过自然生态的设计,形成东西走向的宽阔水面。依据原有地形高差设置三级水面,湖水清澈、充满活力。湖体驳岸设计遵循自然生态法则,驳岸与沿湖道路留有5至10m的绿化生态带,给植物、水体和生物留有足够的栖息空间,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生态链。通过调研,师生最满意的新校园场所,云影湖排在第一位。这里安全舒适,宁静清新;这里天光云影,晴岚荡漾;这里尺度宜人、有清和感和身份感;这里是师生最有环境归属感的地方。云影湖将成为长沙理工大学自然和文化的中心福地,也将变成学校的代名词(图12,13)。

3.3交流交往策略

世界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这样描述学校:“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学校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欲求的一部分。” 这段话表达了大学的几个要素:一、大学是为了留住“高人”而产生的;二、交流是大学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的事情,大学的空间是为了各种不同规模的交流而存在的。大学的空间为交流而存在。大学新校园建筑室内,我们应该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空间,同样,在校园的室外环境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科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场所和平台。

专业柱林广场位于云塘校区南向中心广场,南北长280m,东西宽140m,除去两厢道路宽度,广场空间有280m×90m,在这样一个空间尺度中做环境设计,重点是把握整体的空间关系,运用现方景观设计手法组织好空间的划分,流线的组织,功能的定位,同时,整个广场必须设置一个主题。设计构思中我们将学校52个专业以12个7.5m高的文化柱围合成一个中心。赋予广场以文化意义,体现学校独特的文化个性。作为专业学习,学科之间交流和影响是构建学校学风校风的重要手段,专业柱林广场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中心绿化广场的主题内涵,在环境文化属性方面,构建了同学之间、学科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营造校园生动的文化氛围(图14,15)。

3.4故事记忆策略

东南大学建筑系王建国教授对校园环境这样认为:许多年后,毕业了的学生回来寻找什么?就是寻找充满了记忆的场所,大学校园在规划中要留出可以创造的空间,成长的空间。学生在大学期间发生的故事的地方是重要的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云塘校区学生T台广场就是这种思路的尝试。

学生T台广场位于综合教学楼和综合实验楼之间,间距为70m。原设计为联通两栋楼的天桥,在实施过程我们提出设置学生为主体的景观性广场,提供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场所,让学生在校园留下回忆,留下故事。投入使用之后,效果非常好,甚至,有些功能在设计时根本没有想象出来,这样的场所很受学生欢迎,它在积淀校园的文化(图16,17,18,19)。

理工外语角采用天然的鹅卵散落在“云影湖”东向自然坡地,每块卵石上刻有英、法、德、日等国日常单词,让学生在游玩时学习外语,感受学习的乐趣。外语角中心设置“眼睛”抽象雕塑,隐喻名言“放眼看世界”,体现景观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手法上体现自然的精神和现代的功能属性(图20)。遗憾的是该景观没有实施。

3.5名家书法与文化名称策略

在校园建筑名称方面,校方聘请文学教授取了很好的励志和文雅的名称,如行健轩、弘毅轩、至诚轩、汀香园、甘怡园等。在环境景观设计上,我们建议邀请名家书写名称,再将名家书法刻在景观石上,这样,文化名称、名家书法和自然景观石,再配上特色的植物,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校园环境增加了许多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学校的人文艺术特色,提升了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图21,22)。

在大学发展建设过程,人文环境的建设与学科建设和科研同等重要。新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和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文化策略仅仅是人文环境建设的前凑,大学新校园的文化内涵是随着时间而成长的。自然生态人文的校园环境才是学生和教职员工所需要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注:文中图片来源为本人现场拍摄和设计草图及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万里,张伶伶.大学校园发展中的文化困境. 新建筑, 2009.05.

[2]欧阳国辉著.建筑钢笔速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06.

[3]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华.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 建筑师,2004.02.

篇6

关键词:校园环境;大学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029-01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创新思维起着先导性作用,创新思维在知识转化为智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能保证学生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的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1]。大学校园因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学术氛围,是启发创新思想、塑造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天然载体和重要基石。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形式,它的产生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2]在创新思维的触发阶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创新校园环境氛围才能使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需要的基本环境

大学生的生活起居主要是在校园内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可具体分为三大类:校园人际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

(一)校园人际环境。

校园人际环境是指在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之间,在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创设和形成的。它具有动态性、渗透性和可塑性等鲜明特征,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宽松、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可使大学生心情愉悦,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得到增强,人格得以健康的发展,能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良好的校风、学分、作风与和谐的人际氛围,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自主思考,创造思考的能力。

(二)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维系学校的一种精神力量。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世界著名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通过寄宿制和导师制,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包括观念型文化、智能型文化、素质型文化[4]和制度型文化。这四种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的指导、思维的开拓、学习的熏陶和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三)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和必要条件。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够激发创新主体的灵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流畅性。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图书资料、园林绿化这些以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可称为硬件环境,硬件环境是一个学校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学校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师生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整洁幽静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校园环境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

二、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环境

创新人才培养取决于多方面的环境因素,校园环境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关系密切,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育人环境,只有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合格人才。

(一)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在求知寻真中体会崇高的精神美、探索美和创造美。

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在求知寻真中体会崇高的精神美、探索美和创造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生活的质量。现实生活中许多伟人的教诲以及甘于寂寞的学者的现实行为都是极好的教材。他们的经历和言行告诉大家:真正的人生乐趣不能够用金钱买得。学校要重新审视理想教育的现状,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到各种评价制度的制定,都要突出褒扬脚踏实地的探索者,鼓励敢于吃螃蟹创新者,让自由、理性、科学创新回归知识分子,让他们在民主朴实、自由奋进中各显个性,对于学生的创新行为,要积极鼓励。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亚文化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环境既有依赖性,也有其显著的独立性[5]。

(二)建立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环境。[6]

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运用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7]。

(三)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创建信息化校园环境。

学校需要改善硬件设施,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信息化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必备的物质条件,学校应当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上的投资,鼓励教师的创新教学和学生的创新学习。原哈佛大学校长德里科·博克曾说过:大学的进步除了图书馆、实验室和其他研究设施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授们能够在一个不受约束和外界干扰的自由环境中展开工作”[8]。大学内部管理要为创新主体提供一个透明、公开化的管理机制,促进创新主体与环境制度的密切交融,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制度支持。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网络将不同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可以开拓创新者的眼界。因此,学校建设投资的重点应落实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校园网建设上,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和信息资源,为将来虚拟校园成为信息指导中心和科研中心准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冯培,贺淑曼. 创新素养与人才培养[M]. 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2]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3]李晓娟. 校园人际环境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与优化[J]. 中国青年研究,2011

[4]袁培.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D].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5]王任. 略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17):73-75.

[6]韩理安.创新与环境[J]. 交通教育研究, 2000(4):22-24.

篇7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的论述,提出应当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

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是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视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现代社会中,青年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愿望日益强烈,对陈腐的、压抑自己的要求和方式感到不满并实行抵制。社会学家预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青年取得成功所必备的首要素质之一。严峻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心灵有伤的天之骄子,能承担起建设二十一世纪中国宏伟蓝图的重任吗?唯有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大学生才能及时走出“精神低谷”,树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勇气。

1、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

2002年,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人员对江西省28所高校3422名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调查时,学生认为自己心情舒畅和比较舒畅的只有31.8%,感到心态压抑和比较压抑的高达32.2%,一般的为31.8%。

南通大学每年开学后三个月会对新生作一次心理状态测试并建立档案,从这份测试中大概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水平来看,在校生中70%以上的同学心理健康,20% 左右的同学存在一系列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另外有60%左右的同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羞于承认和没有意识的心理病患者。从近两年来的测试结果来看,2006年被调查者中心理严重不健康者占6.4%,2007年占7.2%,总体呈上升趋势。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在心理素质上有着特异性,其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有着明显的特异性。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个体的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变迁因素

这种环境的变迁不仅存在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一个如何自我调适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自我地位变化的问题。而过去,我们更多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实际上,后者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一位大二的学生在咨询中讲到,入学后由于想家开始失眠,白天又打不起精神,昏昏沉沉。大学二、三年级中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最多,很多是由于一年级的适应问题所引起的,环境不适引起对自我重新确认的适应不良。

(2)人际关系与理志的丧失

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丧失不外乎几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即指家人、朋 友特别是异性(恋人)的关系的丧失、荣誉的丧失及自尊丧失等等。这些丧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尊心理,并且严重时会使他们情感和生活上产生严重的障碍。

(3)不正常的消费观念

在有些学生为明天的早餐而发愁时,有些学生却一掷数金。下馆子撮一顿的事在大学已屡见不鲜,至于撮的理由是五花八门。其开销少则数十元,高达千余元。撮来撮去油了自己的嘴,撮瘪了父母的腰包。另外,化妆品、香烟、零食、网吧、“感情投资”等也是大学生消费的主项。

(4)预支了的生活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的大旗似乎再也扛不住了,他们崇尚活着就是要享受。在社会呼吁真爱需要等待的时候,校园同居已旁若无人地愈演愈烈。安全套自动售货机亮相高校校园或门口,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给了同居的他们一种暗示:社会已承认了我们的行为,尽管这件事曾在舆论界引起过不小的争论,谁也不能否认它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社会都希望每个大学生能通过短短几年的高等教育使其无论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使其综合素质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从而毕业后更好地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首先须建立良好的健康校园环境。

3.1健康的校园环境是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

文明健康校园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陶冶情操。北大、清华等知名高等学府,延续百年芳名而魅力不减,不仅因为其拥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人才,还因为拥有那溢满学术氛围的文明健康校园。“自强不息,厚德裁物”使清华百年不败,傲视同侪;“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校园文明涵括整洁、优雅、卫生、安全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及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

3.2 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校园文明健康程度最终体现在人的素质上,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做学生良师益友;要求同学们以校为家,尊师守纪,发奋图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同学们成才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需要全体师生群策群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道德高尚、举止文明、博学多才、有用于社会的人。因此,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同学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3.3 师生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校园

“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要建设文明健康校园,必须党政、工、团各部门和学生社团组织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组织学习执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学生手册》等文件规定,学习发扬高等学校的优良传统,努力创建一个整洁优美、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加快我国高等学校办学上层次、上质量的步伐。

3.4帮助学生解决和调整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可以积极地寻找一些理由来解释和安慰自己。这些理由尽管不一定正确,但可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遭遇挫折时,可设法用一种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抒发心中的积怨,以使心情舒畅起来。情感的渲泄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保护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目标转移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挫折源中转移到其它较为轻松的活动中去;他人倾诉法,把自己的内心痛苦与不快告诉给可以信赖的亲朋好友,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自我倾诉法,把自己心中的不快用日记等方式记载下来,以稳定情绪,起到维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3.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创建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多年来,我国高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阵地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以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校史展览馆、科技文体社团等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以书报刊、广播台、闭路电视、宣传栏、阅报栏、公益广告牌、互联网等为主体的宣传阵地,以及以中外著名科学家塑像等为主体的校内人文景观。这些无声的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都起到了耳濡目染、细雨润物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以及优良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着力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两极融合,改善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健康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4、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加强特殊群体的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等教育健康校园的环境的变化,对营造大学生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提出了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形成新思路。只有正视变化,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落实加强健康校园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陈锴

篇8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学生党员培养;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i24(2012)04-0110-03

一、新媒体的特性

新媒体,又称为多媒体互动,或数字媒体,是多门学科的交集。“新媒体”指的是一切与传统的、旧的媒体相异的媒体,或者以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和时空观念,重新组合起来的媒体,就是新媒体[1]。相对于“传统媒体”概念来说,新媒体有比较确定的指向和界定,是指当下电脑、影像、网络、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混同与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媒介传播形式。在文化传播与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从功能运用的角度来说,新媒体多样的表达手段以及动态直观的交互方式不但改变了人们获取资讯和娱乐生活的方式,同时也促进着文字传播、平面视觉以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发生了更多形式与表达上的变革。互联网上的信息交互等都是新媒体存在并影响我们生活的证例。从这些新媒体的形式也能够发现出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介艺术的一些特点:第一,新媒体艺术的内容实现和表达需要以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基础和平台。例如电脑、互联网、游戏平台以及传统的电视影视媒体,这些体现了新媒体艺术的前沿科技性与技术性。第二,新媒体的创作和展示结合了多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文学、戏剧、绘画、电影、音乐等。这些文化增强了新媒体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新媒体成为一门复杂多元化的综合性传媒。这些体现了新媒体语言的跨学科性与多元性。第三,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开拓了人们对于交流沟通的理解与认知,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接受资讯、娱乐生活的方式。影视动画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蓬勃发展证明了新媒体艺术对于这个文化发展、传媒变革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很多传统的文化与传播语言都借助新媒体的创新性表达方式得到了公众更多的认可和影响。这些体现了新媒体传统文化的融合性与创新性。

二、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遵循明确的政治性、突出的服务性、鲜明的针对性、广泛的民主性、方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扩招和改革过程中,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由于高校扩招和改革,申请入党学生人数较多,使得党校教育工作者把重点和精力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阶段,对学生入党后的再教育不够,过于重视任务和指标的量化培养。第二,当前高校党员的培养教育方式多采取理论讲座的教学方法,在对政策时局的教育中,单一的授课方式和“一言堂”的沟通方式使得培养的过程缺乏趣味性和实效性,党员学员对于培养内容接受兴趣不浓,而教师也无法准确、完整地了解到学员的思想动态,容易造成对学生党员评价的不客观、不准确。第三,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反差、校园围墙内外的反差、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内心拓积着强烈的矛盾空间。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的思想滞后和内容脱节,造成学生蕴涵于入党动机的激情与理性大打折扣,从而给党员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后续连锁效应。第四,党员培养与党校的信息沟通机制与校园外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相比显得落后。过去党校教学在信息来源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员可以经常和各级领导干部接触,了解情况,获取信息,可以利用学员提供的便利条件从事社会调研。而现在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多样化[2]。如今的学生是伴随网络和高科技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乐意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和手段,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国内高校多数党的基层组织由于受人员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对于党员的培养教育仍然停留在学文件、读报纸等传统方式[3]。因此,相比之下,党校及党员培养原有的传统优势就不存在了。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举措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