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6:44: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物流管理概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物流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32-02
《流管理概论》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定的目标是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在我校《物流管理概论》课堂教学为48学时,一周课程实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与技能。由于刚刚申办的物流管理专业,对于实验室的建设还欠缺,尚未开设出实验教学的环节。
一、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要求。自主学习要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同时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极为重要。
1.教学理念需要改变。高校重视教学工作,需要新的教学理念。目前我校的教学方式依然是“接受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转变,实现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更加强调育人创新,使学生建立新思维、新理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2.教师备课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求“备学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所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知识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遵从约翰・杜威的民主交往理论,使自己成为“民主交往型”的教师。“民主交往型”教师,能够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善于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物流管理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其课程的许多内容比较枯燥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围绕培养目标,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并掌握物流管理知识。首先,教师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科特点、专业要求,为学生设置课程目标。其次,教师应为每个教学单元及每节课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知道在这一单元或这一节课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设立即要富有挑战性,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要求教师在设立知识点时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维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变“我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
4.传授适宜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约翰・杜威曾说:“学校中的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中国有句古语:“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适用的学习方法。大学教育中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有法可循,自然会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物流管理概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建立《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小组。物流管理专业系室建立《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群教学研究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有:一是在对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革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学要求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其考核等环节的具体安排;二是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包括交流国内外同类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探讨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研究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研讨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2.适应物流管理专业特点,把教学内容进行三分。把《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教师精讲部分、学生参与部分和学生自学部分三个方面。对于教师精讲内容,是由教师进行详细的讲授,而且这部分的知识应是本门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对于参与部分,在学生参与情况下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自学部分,是根据教师设立的知识目标,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如在第一章物流概述中,教师精讲的部分为物流的概念及其含义、特点等,这部分教师可花一至两个学时进行详细的讲解,而这部分的内容应完全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对于物流的相关理论则是学生参与的部分,这部分由教师用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简单的介绍,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学生思考,并同教师一起在探讨中进行学习。对于物流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学生自学的部分,通过小组的学习,由学生汇报自己学习的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在教学互动中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互动,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使学生处于“教与学”的博弈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师生间应具有更加密切和深度的交流,在互动中,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提示或引导,促使学生发现真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每个学生于自主求索的场景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在相关的知识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物流管理知识的需求情况为学生提供选题建议。如通过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运营的状况,分析物流与经济的关系,查找相关的数据分析物流费用与GDP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战掌握知识。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概论》自主学习课堂中应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学生讨论为中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物流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讨论技能。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表现如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结果等进行及时的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正确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实践尝试、创新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评价时做到正面激励多而负面激励少,努力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自信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探究活动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课堂中这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高等学校的教育最高境界在于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的“能动的与时俱进的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智力差异也决定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物流管理概论》的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教条的,永恒不变的,是要根据教师、学生及相应的条件来进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张利远.“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J].软件导刊,2012,(4):25.
【关键词】物流模式/电子商务/经济管理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物流过程具体包括运输、储存、配送、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准确及时监控物流的运动。当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物流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支付系统、配送系统和安全系统三个方面。电子商务推动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转较传统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既减少库存和资金积压,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国务院于1991年5月12日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国际物流的最佳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实现了采购供应网络化、展销服务网络化、电子信息网络化、交通运输网络化,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天津港保税区按照建设国际物流运作区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现在已经建立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开通了连接全国干线的铁路转运站,建立了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了国际物流示范基地和空港国际物流区的建设。保税区内现有9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2000多种进出口货物在保税区得到分拨配送,保税区10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货物总值292亿美元。天津保税区吸引了日本住友公司、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德纳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保税区作为国际商品集散、分拨、配送中心的功能。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约占本市电子信息业销售收入的一半,年利润6亿美元,占该全球公司利润的45%,这是该公司成功实现“物流”管理的必然。
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三大规律:(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3)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
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实施“1221”工程,即一个宽带网,两个平台(市级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21项信息系统工程。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1)集中控制功能;(2)运输流程管理功能;(3)车、货高度管理功能;(4)仓储管理功能;(5)统计报表管理功能;(6)财务管理功能;(7)客户管理功能;(8)客户查询功能。
3.以天津保税区为基地,把天津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物流配置基地,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天津电子信息产业10年来实现利润8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利润的16.4%,居全国第二位),建立起以港口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天津物流配送新模式。在实施推广EDI技术的同时,建立起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施条码技术和GIS技术的同时,建立起天津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在实施GPS技术同时,实施天津加入WTO后国际化物流管理模式。
4.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在天津高等院校要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现有人员在天津市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4级以上外语水平和3级以上计算机水平,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天津市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5.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天津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统一接受天津市物流控制中心的领导,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与此同时,天津地区物流管理政策与措施,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的物流增值,企业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渠道,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实现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和系统性。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中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1994年,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四十届会议上通过的权威性定义:EDI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EDI具有快速、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尤其是条码技术的实施和采用,为电子商务推动物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物流条码技术是物流过程中用于识别的一种特殊代码,它可以自动识别、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运用物流条码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为在我国开展条码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商品条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到2000年,中国商品编码系统的成员数量已增加到3万多家。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GIS在物流领域应用便于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GIS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数据以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空间要素和相应的属性信息组合起来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类型的信息地图。专题地图的制作从原理上讲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的功能范围,但把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联系起来后的应用功能大大增强了,应用范围也扩展了。GI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提高物流业的效率。目前,已开发出了专门的物流分析软件用于物流分析。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注:“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流程是一系列跨越时间、占有空间的连续有规律的活动,各个基本活动应紧密衔接,保证物流和信息流的顺畅通过,每项活动的衔接都应强调对价值的增殖作用。流程可分为核心作业流程和支持作业流程。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的作业活动,以确保企业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运行的管理活动,以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支持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设施、人员培训、后勤资金等,以支持和保证核心流程的正常运作。要实现整体业务流程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再造”的观点即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经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基本的、关键的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形成企业新的运行系统。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模式将使企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将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使企业更贴近市场,这种物流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模式,适合于在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超级秘书网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物流管理社会化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提高物流管理的宏观社会效益是保证企业微观“业务流程再造”模式正常运作的重要外部条件。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完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高级化和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这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模式是物流管理高级化发展的标志。它将促使企业实现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获得宏观规模经济效益。因而也代表着一国的物流管理水平,整体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水平。我国目前在“综合物流”领域仍是一个空白,因此是低成本高扩张发展宏观物流产业的大好时机。国内“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中国入世后进入国际物流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四、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优化的理念是:行业专家引领,以行业企业工作体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共同进行基于物流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根据调查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如图2所示。针对上述岗位群,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系统分解为职业公共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核心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等四个相互衔接、交替上升的子系统。其中职业基础课程包括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图1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念图2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心理卫生健康、政策与法规等课程。技术基础课程指与专业基础理论相关的课程,主要课程包括商品养护技术、经济法、物流地理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指针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设定不同的方向模块以培养学生面向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拓宽专业知识覆盖面,设定能力扩展选修模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定位,以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围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处理三个核心职业能力和就业所需技能,结合企业岗位,设置相应课程。在具体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校企合作,按照图2的开发流程,以目前物流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结合物流岗位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拓展课程;以工作岗位必需的基础性知识,确定专业基础课程。根据物流领域的工作、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专业课程必要的基本素质,结合国家基本政策,确定公共课程。
2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探索
2.1影响课程系统的因素
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因素很多,可概括为学校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因素三个方面。学校内部因素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战略、硬软件资源、学生基础、教师素质等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政策、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市场竞争、社会需求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外部环境对课程系统的成败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课程系统优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工学结合是由学校、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性质、企业的产品、加工设备情况、劳动状况和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岗位,如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步骤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都会对课程系统有很大的影响。这里强调的是在进行课程系统优化设计时,既要考虑每一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2课程系统优化的基本思路
课程系统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是由很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课程理念是依据当代政治制度、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为背景产生的教育哲学、先进的教育方针和相应的指导思想,根据教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高职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应用。课程目标应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优化的目标是课程整体效能最大化。课程开发要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人才规格,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现代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课程管理是为实现高职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预定目标,协调人员之间的关系、人与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等,而对课程进行决策、监督、协调、检测、指导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开发设计、管理和实施是否实现了预定目标。2.3课程改革的运作过程课程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优化。课程系统优化过程可分为相互联系、首尾相接的四个阶段,如图3所示。在图3中,P表示课程优化的计划阶段(Plan),D表示课程优化的组织实施阶段(Do),C表示课程优化的检查效果阶段(Check),A表示课程优化的总结处理阶段(Action)。(1)计划阶段。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合作方的运作情况,明确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制订具体的课程系统行动方案。首先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工作小组,通过到图3课程系统优化过程图企业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交谈,对职业进行分析,得到社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需求分析,描述课程优化的目的和目标。目标定位直接决定课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目标主要有总成本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服务质量最优化,教学效能最大化。一旦确立了系统目标并分析了系统的制约因素,下一个阶段就是收集系统设计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并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分析设计出系统方案。进行课程规划需要收集学生、教师、资源等方面的详细数据,也需要收集行业、企业、社会、市场等外部环境数据。收集的数据应当全面、详细、准确、可靠。(2)组织实施阶段。对各课程方案进行评估,选择合适方案,根据课程目标,实施和执行课程系统方案。(3)检查效果阶段。据课程目标评价、检查课程系统实际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对实施方案的实效评估进行追踪监测,分析方案实施前后的变化,提出评估报告,作为方案修正的依据。(4)总结处理阶段。归纳和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把成功经验纳入标准予以推广,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留给下一个循环继续完成。
[关键词]现代物流概论;职业导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64-02
1 前 言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业的迅速崛起,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物流课程理念的依据。因此,探讨如何构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现状
现代物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业务领域,是一个综合应用多技术、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物流管理也成为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现代物流概论》这门课程。《现代物流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主要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一般理论,物流系统的基本内容以及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等,在完成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物流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物流理论素养,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我校《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情况分析,结合对学生调研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在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①我校《现代物流概论》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课时约60个学时,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涉及面广,要完成教学任务具有较大的难度。②课程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对专业缺乏有效的认知,入学后对专业学习迷茫。特别是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物流系统的基本内容以及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等知识,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理解和把握。③在对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上,怎样既全面而深入地介绍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又与后续专业课程《采购管理》、 《运输管理》、 《仓储配送管理》、 《供应链管理》等合理衔接,授课教师也存在困惑。④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不善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今,如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现状和困惑,结合高职教育改革的就业导向,我们认为可以将职业导向作为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切入点。
3.1 高职就业指导现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责任和义务,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重视全程化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和职业规划,尤其有效指导学生自主职业生涯的发展,促进人的职业化。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入学后对专业学习迷茫、不适应的现象,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高职高专新生遇到了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中,比重最大的是 “缺乏学习动力”,其次为“对所学课程内容没有兴趣”。如何引导新生确立正确的目标,激发新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动力,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学校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配备学生辅导员、建立“导师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目前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大多对于学生来说显得较为宏观,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的支撑,相关教师是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无法顾及对学生个体特征的把握,因而也就无法从个体特征与专业、爱好兴趣与职业、性格与职业等关系来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与自我定位。另外,对专业课程价值及专业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的关系、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拓展与职业群结构、专业知识拓展与未来职业转换、专业人才社会定位与现状等各方面都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形成对专业的感知与把握,仍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定位,也就无从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走向,未来职业胜任力更无从了解。一个目标不明确的学习,其效率高低可想而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与就业脱节,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3.2 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教学构想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对开设在第一学期的《现代物流概论》还是非常地关注,带着对专业的好奇和对未来职业的期许,希望借此了解所学的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联系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桥梁,我们考虑将职业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专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
(1)利用专业基础课程《现代物流概论》在进行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帮助新生尽快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找到专业学习兴趣、设计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
(2)引导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给自己准确定位、确立近期目标,进而接受客观环境,主动适应环境,缩短大学适应期,从而为整个大学时期的顺利学习和生活乃至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引导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物流管理知识及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兴趣。当职业方向确定了之后,也清楚了职业的基本要求,对照这一个基本要求,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求学,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来适应理想的职业目标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职业活动过程、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职业资格获得为主要系统化方式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并且具有指导学生自主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殊功能,我们把这种课程模式称为“职业导向”课程模式。
3.3 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的具体实施
(1)课程性质定位为“专业概论(物流管理)”
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了解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为大学生涯规划提供帮助,为就业规划提供帮助,为职业规划提供帮助。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物流、生产制造、商品流通、内外贸易和工程建筑企业,培养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不同功能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其他企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关基本操作技能,在物流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并非不考虑学生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职业特色,物流管理能力素质培养与物流专业特色,物流学科特色与学习方法,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内容。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现专业定向性,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结构等,即不仅要有高职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
在《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改革中,首先根据专业整体的知识体系来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分为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物流作业(职能)管理与物流综合管理三大模块。然后,再根据需要,结合按生产物流、采购物流、仓储物流、配送物流、运输物流、包装与装卸搬运、国际物流,物流企业运营等物流业的主要岗位群和工作范围来划分学习模块。
这样《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能够保证整体知识体系的完整,又能与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与岗位联系在一起,还要充分考虑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衔接需要。不同类型岗位群的介绍,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找到专业学习兴趣、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从单一学校教学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教学改革,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实施“双师资”(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双环境”(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的交互进行。请企业一线管理人员来校座谈或讲座,增加学生对不同岗位的了解和认知;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介绍企业人才需求与要求等;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物流认知实习,安排学生到不同类型企业参观,了解物流作业环节、业务流程等,增加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其他如现场调研、专家访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他如视频观看、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
物流管理专业自考本科考试科目已公布如下,请各位考生及时查看,尽请关注!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 2 00015 英语(二) 14.0 3 00139 西方经济学 6.0 4 00054 管理学原理 6.0 5 02375 运筹学基础 4.0 6 02382 管理信息系统 4.0 6 02383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 7 07039 物流技术 4.0 7 07040 物流技术(实践) 2.0 8 07041 物流中心规划设计 3.0 8 07042 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实践) 3.0 9 07043 供应链管理 10 06062 交通运输总论 6.0 11 07044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3.0 11 07045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 3.0 12 07046 物流软件开发工具 3.0 12 07047 物流软件开发工具(实践) 2.0 13 加考 07035 国际物流 6.0 07036 国际物流(实践) 1.0 07031 物流管理概论 6.0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5.0 14 07999 物流管理毕业设计 15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4.0
其中加考的课程是你不考英语二的情况下需要考试的科目。
1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医药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在当今中国的物流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国家对医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均制定了严格的药事法规,决定了医药物流在管理和操作的层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对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一般的物流管理知识,还需对医药商品的生产、流通乃至使用等相关知识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由于医药物流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的跨度很大,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定位。医药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深谙医药行业特点并具有开办管理类专业的经验。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医药院校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院校的办学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框架和核心课程,开辟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基于此我们结合物流和医药行业特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如下:培养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医药相关知识,具备物流规划及经营管理能力,能在生产、流通企业,特别是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物流管理尚属新专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院校对物流专业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能“盲目跟风”地生搬硬套。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做出清晰的办学定位。在保证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前提下,凸显专业特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以下原则。
2.1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应在考虑一般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同时,围绕培养目标合理恰当地安排医药管理类课程和医学、药学类课程,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由一般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向“医药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交叉的医药行业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方向转变。
2.2保证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各专业课程顺序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注重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医学、药学类课程和管理基础类课程应安排在一、二年级,各门专业课程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
2.3合理处理“专”和“宽”的关系课程设置既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熟悉医药领域的专门知识,形成既有专业特色,又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处理好“综合性”与“专业化”的关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聘请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充分论证专业课程体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我们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医药类课程群、管理类课程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以及实训类课程群。医药类课程群:要求学生对医药理论有初步了解,总体上的认识,因此我们充分整合医学、药学理论,开设概论性的课程,如中医药学概论、现代医学概论。管理类课程群:通过大量调研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物流学概论、会计学原理、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经济法、电子商务等课程;专业课有仓储管理、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与配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物流企业战略管理和商务谈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医药商品学、药事管理学和医院管理。实训类课程群: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课间实训。我们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开设医药商品识别和物流沙盘实战对抗课程。
4专业课程设置的未来设想
4.1充分借鉴成熟专业的课程设置经验专业突出特色并不仅仅是几门特色课程的问题,还包括各专业课程如何与医药行业有机结合,如何开展课外实训等问题。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通过不同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共性规律,把其他领域已有的成功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经验合理移植于物流管理专业加以吸收利用。目前很多高等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并且它们的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Abstract: The shortag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ompound talents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With new fea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the ability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ompound talents has been studied at first, and then the cultivating path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ompound talents has been described from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teaching mode and knowledge hierarchy.
关键词: 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能力结构;培养路径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compound talents;ability structure;cultivating path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023-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模式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物流在国内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的重视。我国物流业在经过前些年的概念炒作、理念推广后,逐步走上了相对务实的发展轨道并呈现出稳定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之相适应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尤其是具有较为广博知识面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却未能及时跟上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众多国内物流企业正遭遇这种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瓶颈”的煎熬。可见,顺应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势头,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合作交流和学习能力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国际视野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基于此,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本文首先对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进行刻画,之后提出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开展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提出了新要求。物流管理岗位的复合化是指物流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要求物流人才首先接受“宽带式”培养,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应变能力强,可以胜任多个物流岗位。物流管理岗位的专门化是指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由低至高有不同层次的专门化,即物流人才经过“订单式”、“定向式”等多渠道培养,构建起从一线物流操作到物流运营、高级物流管理及物流决策,以及同时精通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运作的各个层面的合理能力结构。
综合来看,要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1.1 基础能力结构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养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②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适应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与习惯,形成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外语书刊及文件,并具有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④精通物流国际惯例与规则、具有良好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及国际商务谈判能力。
1.2 专业能力结构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因此,其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物流管理运营能力: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能根据物流的具体情况,应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整个物流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能够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物流管理技术能力:在掌握物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具备能够对物流专业技术、物流管理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创造性应用的能力,另外,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国内外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等,逐步深化自身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③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物流管理系统及相关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已受到广泛重视,并被应用到订单处理、仓储管理、货物配送等各个环节。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实际作业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具有独立分析、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④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物流业务实际操作技能,擅长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较强的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运营的思维能力,具备较强地解决国内外物流管理与运作、物流业务操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
2.1 转变物流本科教育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本科物流教学大多沿用过去仓储、运输等专业的课程体系,这种传统的物流教学模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并不紧密。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领域十分广阔,在物流整个运作链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贯穿其中,可见,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具有各类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
此外,随着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货运、国际转口贸易业务的快速发展,物流国际化也是必然趋势,物流管理人才除了熟悉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管理外、还需要精通物流国际惯例与规则,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商务能力。因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现代物流业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物流教育理念也要不断更新改进,为现代物流产业培养适用的复合型人才。
2.2 创新物流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新一代的本科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以及富于挑战的事物,传统的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可见,创新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认为物流管理本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基于典型案例互动式教学,其目的并不在于陈述真知灼见,也不是提供唯一真理,而是通过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企业实际经营事务分析与决策能力。案例教学倡导学生对任何合理的答案都抱合理的怀疑态度,敢于挑战权威,各抒己见。二是以实验室及实训中心为平台,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将课堂学习导寓于真实的物流模拟实务环节和职业训练环节,学生相互讨论和协助,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三是基于各类物流竞赛平台,通过自主探索、老师指导、专家点评这样一系列环节,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竞赛的全过程。
2.3 优化物流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结构体系的支撑,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满足其各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知识结构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模块、知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学科专业模块和教学实践模块组成。
①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外语、体育、哲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这个模块,还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听力(初、中级)、英语口语(初、中级)等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②学科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微、宏观),运筹学,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跨文化商务交际与谈判、商务形象礼仪,经济法,合同法,国际商法与海事法等。
③学科专业模块又可细分为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物流管理运营能力的相关课程包括: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物流运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
培养物流管理技术能力的相关课程包括:生产运作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客户关系管理,国际采购管理,国际货运与海上运输,物流标准与法规,集装箱与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报关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等。
培养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的相关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物流系统分析,企业资源规划,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物流管理前沿与热点问题讲座等。
④教学实践模块:掌握物流设备设施的使用技能,物流现场的实际运作,理论与实践结合,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有:物流技术装备与作业仿真实验,物流管理流程模拟实验,物流管理综合实验,ERP系统模拟实习,物流沙盘演练,物流管理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3 结束语
具有较为广博知识面、较高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具备国际视野、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高等院校应顺应物流产业发展新需求,逐步转变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模式,找准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定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这类人才的培养新路径,从而有效解决这一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勇,余冰,秦仲篪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134-136.
[2]秦小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13):189-190.
[3]周敏,黄福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诊断改进框架的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180-183.
1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1国内相关研究不足
在近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对各种专业课程投入的关注度极高,按检索的情况看,2013-2016年以来,论文题目中有“物流”和“课程”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每年在200篇以上;同时各省、市、区、各行指委及各院校等也组织开发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建设项目,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开放课程等,对专业技能、技能实训的研究也已得到广泛实践。但是,对认知性课程的研究目前依然较少,论文题目中有“认知”和“物流”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从2005-2016年以来,仅2014年有7篇,其他各年仅1-4篇。
1.2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非常多,按全国物流职业教育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14年,全国开办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达954所,有在校生24万。据湖北省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1月,湖北省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近30余所。虽然各学校开办的专业名称一致,但是从职业院校因地制宜,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各所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着千差万别。主因在于各所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区域性特征的差异、主要针对岗位的差异、聚焦细分领域的差异等,造成所建课程体系难以统一,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家示范院建设中,其课程体系中设置的《青岛物流服务外包需求(或供给趋势调查)》项目课程就属于带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课程;再且不同院校设置的大部分课程虽名称相同,但课程的内容因前述的这些差异导致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再加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难以避免的主客观差异,则实际教学结果必然带有自己院校的独特特点。因这种培养过程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的偏重或节略,再加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教育为快速转变过去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广泛推行了“理论够用”的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指导思想,弱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在专业课中也对理论部分进行了压缩和精简,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以最贴近企业生产实践的状态快速融入企业岗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整体物流管理专业领域掌握不全面,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偏向于某一细分领域,对整个物流产业和各类物流岗位缺乏全面的认识。这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弱化理论培养及通识教育的现象在客观上形成了不良后果。在对各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有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甚至在毕业时,存在认为物流管理就是“管仓库的”、“送快递的”等不正确的物流专业认知,对物流产业、物流企业和物流岗位缺乏全局性的认识。
1.3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职业本身包含的“众多的智能”,“多元智力”的培养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走向社会后主要从事某一专门领域的基层岗位工作,在前期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下,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毕业生入职后因所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其工作业绩可以快速突显,再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综合锻炼,一般在3年左右有较大的机率上升到中层管理岗位。但在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后,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能力,如压力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组织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等,侧重于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向更高层次岗位晋升的现象。
2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思路
2.1明确课程认知性质的定位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是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践能力整体培养出发,引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从过去的中学或中职阶段的学习惯性中摆脱出来,转换到高职阶段必须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既掌握现代物流的理论基础,对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有全面了解,又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综合应用的能力,特别是明晰今后该如何去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形成全面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形成学生未来对专业的学习动力,为其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2.2明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从各高职院校公开的资料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包括铁路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航空物流、快递运营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一般均开设有专业概论性的课程。以湖北省的情况为例,这类课程所采用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常见的包括:物流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概论、现代物流概论、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职业规划、物流认知、物流学基础、物流管理实务等。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开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类似,实质起到专业认知的作用,是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产业和物流岗位的形成初步认识和职业综合素养培育的启蒙课程。在进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物流认知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可以明确的是,物流认知课程是各门物流专业课程的先序课程,但是该课程中涉及物流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领域上的重叠。例如物流认知课程中必讲的运输内容,就与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必开的专业核心课程物流运输课程的领域重叠。一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两门课程内容重复,再加上物流认知课程由于具有内容的全面性、广泛性,具体到某一方面时,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讲授细节,导致甚至有的学校在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删减物流认知课程,将该课程内容直接放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明确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物流认知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是即有衔接又有不同的,在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时必须与课程体系内的其他专业协调,不能孤立的进行开发和研究。物流认知课程在运输领域的教学就应着重于运输的概况和全貌,体现出运输与采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其他物流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特别应让学生明确在未来学习物流运输专业课程时应如何去学,学的重点是什么,例如运单就只需要介绍什么是运单,起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而运单的填写,应用流程等细节则是专业课程所需解决的问题。物流认知课程需要在提供学生对物流的整体概况的同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服务于专业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别是要对因专业培养定位导致的部分有关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等方面没有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内容给学生了解的机会,确保学生形成整体物流专业认识。
2.3课程设计开发的流程
物流认知课程设计开发包括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包括了该课程教法的研究,其中首要的是课程标准的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标准的开发,需要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物流企业等方面的调研基础上,结合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目标,综合物流岗位所必需的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将学习领域进一步重构,以学生应该掌握的物流常识和技能为载体进行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课程标准成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材的开发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
3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构想
课程设计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教学依据和指南,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建议课时、课程内容结构、推荐的教学实施方法、课程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课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课程标准做为一个标准,要有普适性,能广泛的适应不同的需求,为此应考虑具备柔性化,保证在实施中便于执行。经过研究,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物流教育专业委员会将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的课程名称确定为《物流基础》。该课程要解决物流理念导入、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专业认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具体学习任务的设计构想如下。(1)认识物流。主要体现现代物流如何实现并促使价值的增值及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介绍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信心和职业观念。(2)物流产业环境。主要认知物流产业政策环境,管理体制、产业规划、物流标准及政策趋势;物流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产业技术状态、物流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培养学生对我国物流产业形成全面清楚的认识,把握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3)物流企业环境。主要认知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供应、生产、销售、逆向(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物流管理的内容;采用全方位视角寻找解决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实际问题的思路。(4)物流岗位环境。主要认知物流职业岗位层次,不同层次各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明确职业规划发展方向。(5)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认知物流成本、质量、服务、标准化、效益、供应链等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6)物流业态。主要认知当前的各种新型业态,如快递、电商、冷链、物流金融等业态的基础常识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物流业态的兴趣,明确不同业态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7)物流职业规划。主要帮助学生做好个人的物流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通过这7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4结语
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接触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了解自己专业情况的起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开端。设计合理的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将有助于后续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开展,构筑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蓝图。
作者:许迅安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冲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魏杰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通识素养与教育现状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
3许丰恺.重塑高职物流概论类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J].教育现代化,2015(12)
4李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与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