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基本技能论文8篇

时间:2023-01-28 01:13: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基本技能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本技能论文

篇1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不仅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战略性部署,还确立了“三步走”的政策目标,力争到203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1]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划不仅仅只是技术或产业发展规划,还同时包括了社会建设、制度重构、全球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换句话说,为助推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我们面对的任务不是实现某一个专业领域或产业领域内的颠覆性技术突破,而是大力推动源于技术发展而引发的综合性变革。

也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才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或产业领域,而更多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公共政策选择上。首先,普遍建立在科层制基础上的公共事务治理结构,是否能够适应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所大规模激发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再者,长久以来围绕人类行为的规制制度,是否同样能够适应以数据、算法为主体的应用环境?最后,如何构建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工具来应对伴随人工智能发展而兴起的新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

应对上述挑战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发展或商业创新本身,而更多依赖于我们的公共政策选择。本文试图在分析人工智能发展逻辑及其所引发的风险挑战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政策选择做出分析,并讨论未来改革的可能路径,这也就构成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三个基本问题。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本身成为治理对象,其发展与应用构成了治理挑战,而在此基础上如何做出公共政策选择便是未来治理变革的方向。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探讨人工智能的概念及特征,并进而对其发展逻辑进行阐述。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创新,其本身的技术门槛对决策者而言构成了挑战,梳理并捋清人工智能的本质内涵因而成为制定相关公共政策的前提;第二部分将着重分析人工智能时代崛起所带来的治理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传统科层治理结构应对人工智能新的生产模式的滞后性、建基于行为因果关系之上的传统治理逻辑应对人工智能新主体的不适用性,以及人工智能发展所引发的新议题的治理空白;面对上述挑战,各国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本文第三部分对此进行了综述性对比分析,并指出了其进步意义所在。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各国的政策目标都试图追求人工智能发展与监管的二维平衡,但由于缺乏对人工智能内涵及其发展逻辑的完整认识,当前的公共政策选择有失综合性;本文第四部分将提出新的治理思路以及公共政策选择的其他可能路径,以推动围绕人工智能治理的相关公共政策议题的深入讨论。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及技术发展逻辑:算法与数据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其近年来在棋类对弈、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围绕人工智能所可能引发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激烈争论。在一方面,以霍金[2]、马斯克[3]、比尔-盖茨[4]、赫拉利[5]为代表的诸多人士呼吁加强监管,警惕“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文明史的终结”;在另一方面,包括奥巴马[6]在内的政治家、学者又认为应该放松监管,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的技术潜力以造福社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固然是引发当前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围绕“人工智能”概念内涵理解的不同,以及对其发展逻辑认识的不清晰,可能也同样严重地加剧了人们的分歧。正因为此,廓清人工智能的概念内涵和发展逻辑不仅是回应争论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出公共政策建议的前提。

就相关研究领域而言,人们对于“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定义并未形成普遍共识。计算机领域的先驱阿兰-图灵曾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提出,重要的不是机器模仿人类思维过程的能力,而是机器重复人类思维外在表现行为的能力。[7]正是由此理解出发,著名的“图灵测试”方案被提出。但如同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约翰·麦卡锡所指出的,“图灵测试”仅仅只是“人工智能”概念的一部分,不模仿人类但同时也能完成相关行为的机器同样应被视为“智能”的。[8]事实上,约翰·麦卡锡正是现代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者。在他看来,“智能”关乎完成某种目标的行为“机制”,而机器既可以通过模仿人来实现行为机制,也可以自由地使用任何办法来创造行为机制。[9]由此,我们便得到了人工智能领域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是使机器达到人类级别的智能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学习能力。[10]因此,尽管“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子域,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11]就实现过程而言,机器学习是指利用某些算法指导计算机利用已知数据得出适当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新的情境给出判断,从而完成行为机制的过程。此处需要强调一下机器学习算法与传统算法的差异。算法本质上就是一系列指令,告诉计算机该做什么。对于传统算法而言,其往往事无巨细地规定好了机器在既定条件下的既定动作;机器学习算法却是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学习”,使机器能够在与历史数据不同的新情境下做出判断。以机器人行走的实现为例,传统算法下,程序员要仔细规定好机器人在既定环境下每一个动作的实现流程;而机器学习算法下,程序员要做的则是使计算机分析并模拟人类的行走动作,以使其即使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也能实现行走。

由此,我们可以对“人工智能”设定一个“工作定义”以方便进一步的讨论:人工智能是建立在现代算法基础上,以历史数据为支撑,而形成的具有感知、推理、学习、决策等思维活动并能够按照一定目标完成相应行为的计算系统。这一概念尽管可能仍不完善,但它突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两大基石——算法与数据,有助于讨论人工智能的治理问题。

首先,算法即是规则,它不仅确立了机器所试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指出了实现目标的路径与方法。就人工智能当前的技术发展史而言,算法主要可被划分为五个类别:符号学派、联接学派、进化学派、类推学派和贝叶斯学派。[12]每个学派都遵循不同的逻辑、以不同的理念实现了人工智能(也即“机器学习”)的过程。举例而言,“符号学派”将所有的信息处理简化为对符号的操纵,由此学习过程被简化(抽象)为基于数据和假设的规则归纳过程。在数据(即历史事实)和已有知识(即预先设定的条件)的基础上,符号学派通过“提出假设-数据验证-进一步提出新假设-归纳新规则”的过程来训练机器的学习能力,并由此实现在新环境下的决策判断。

从对“符号学派”的描述中可以发现,机器学习模型成功的关键不仅是算法,还有数据。数据的缺失和预设条件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机器学习的输出(就符号学派而言,即决策规则的归纳)。最明显体现这一问题的例子便是罗素的“归纳主义者火鸡”问题:火鸡在观察10天(数据集不完整)之后得出结论(代表预设条件不合理,超过10个确认数据即接受规则),主人会在每天早上9点给它喂食;但接下来是平安夜的早餐,主人没有喂它而是宰了它。

所有算法类型尽管理念不同,但模型成功的关键都聚焦于“算法”和“数据”。事实上,如果跳出具体学派的思维束缚,每种机器学习算法都可被概括为“表示方法、评估、优化”这三个部分。[13]尽管机器可以不断的自我优化以提升学习能力,且原则上可以学习任何东西,但评估的方法和原则(算法)以及用以评估的数据(数据)都是人为决定的——而这也正是人工智能治理的关键所在。算法与数据不仅是人工智能发展逻辑的基石,其同样是治理的对象和关键。

总而言之,围绕“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争论事实上并无太大意义,更重要的反而是在廓清人工智能的内涵并理解其发展逻辑之后,回答“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的问题。就此而言,明确治理对象为算法和数据无疑是重要的一步。但接下来的重要问题仍然在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所带来的治理挑战究竟是什么?当前的制度设计是否能够对其做出有效应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重构治理体系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本文余下部分将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

二、人工智能时代崛起的治理挑战

不同于其他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产业,而是能够支撑所有产业变革的通用型技术。也正因为此,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溢出效应,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会带来深刻变革,并将同时引发治理方面的挑战。具体而言,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治理结构的僵化性,即传统的科层制治理结构可能难以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而形成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之所以需要对人工智能加以监管,原因在于其可能成为公共危险的源头,例如当自动驾驶技术普及之后,一旦出现问题,便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连续性伤害。但不同机、大型水坝、原子核科技等二十世纪的公共危险源,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任何一个程序员或公司都可以毫无门槛的进行人工智能程序的开发与应用。这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基于代码的生产门槛被大大降低[14];另一方面,这也是人工智能本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正如前文所提到,唯有大规模的数据输入才可能得到较好的机器学习结果,因此将人工智能的平台(也即算法)以开源形式公开出来,以使更多的人在不同场景之下加以利用并由此吸收更多、更完备的数据以完善算法本身,就成为了大多数人工智能公司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生产模式的开放性也必然带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在缺乏有效约束或引导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可能走向歧途。面对这一新形势,传统的、基于科层制的治理结构显然难以做出有效应对。一方面,政府试图全范围覆盖的事前监管已经成为不可能,开放的人工智能生产网络使得监管机构几乎找不到监管对象;另一方面,由上至下的权威结构既不能传递给生产者,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加剧还可能导致监管行为走向反面。调整治理结构与治理逻辑,并形成适应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特征的人工智能生产模式,是当前面临的治理挑战之一。

再者,治理方法的滞后性,即长久以来建立在人类行为因果关系基础上的法律规制体系,可能难以适用于以算法、数据为主体的应用环境。人工智能的价值并不在于模仿人类行为,而是其具备自主的学习和决策能力;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技术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其创造者(即人)意志的表达。程序员给出的只是学习规则,但真正做出决策的是基于大规模数据训练后的算法本身,而这一结果与程序员的意志并无直接因果关联。事实上也正由于这个特点,AlphaGo才可能连续击败围棋冠军,而其设计者却并非围棋顶尖大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回到了福柯所言的“技术的主体性”概念。在他看来,“技术并不仅仅是工具,或者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相反,其是政治行动者,手段与目的密不可分”。[15]就此而言,长久以来通过探究行为与后果之因果关系来规范人的行为的法律规制体系,便可能遭遇窘境:如果将人工智能所造成的侵权行为归咎于其设计者,无疑不具有说服力;但如果要归咎于人工智能本身,我们又该如何问责一个机器呢?由此,如何应对以算法、数据为核心的技术主体所带来的公共责任分配问题,是当前面临的第二个治理挑战。

最后,治理范围的狭隘性,即对于受人工智能发展冲击而引发的新的社会议题,需要构建新的治理体系和发展新的治理工具。人工智能发展所引发的治理挑战不仅仅体现在现有体系的不适应上,同时还有新议题所面临的治理空白问题。具体而言,这又主要包括以下议题:算法是否能够享有言论自由的宪法保护,数据的权属关系究竟如何界定,如何缓解人工智能所可能加剧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如何平衡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失业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之前,上述问题并不存在,或者说并不突出;但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它们的重要性便日渐显著。以最为人所关注的失业问题为例,就技术可能性来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代替人工劳动,已是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了。无论是新闻记者,还是股市分析员,甚至是法律工作者,其都有可能为机器所取代。在一个“充分自动化(Full Automation)”的世界中,如何重新认识劳动与福利保障的关系、重构劳动和福利保障制度,便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治理挑战之一。[16]

上述三方面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崛起所带来的治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各国也做出了相应的公共政策选择。本文第三部分将对各国人工智能的治理政策进行对比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将提出本文的政策建议。

三、各国人工智能治理政策及监管路径综述

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其所引发的治理挑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也陆续出台了相关公共政策以试图推动并规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美国于2016年同时颁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和《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两个国家级政策框架,前者侧重从技术角度指出美国人工智能战略的目的、愿景和重点方向,而后者则更多从治理角度探讨政府在促进创新、保障公共安全方面所应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就具体的监管政策而言,《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提出了一般性的应对方法,强调基于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考量的原则以决定是否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施以监管负担。[17]日本同样于2016年出台了《第五期(2016~2020年度)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了“超智能社会5.0”的概念,强调通过推动数据标准化、建设社会服务平台、协调发展多领域智能系统等各方面工作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18]

尽管美国和日本的政策着力点不同,但其共有的特点是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挑战持普遍的包容与开放态度。就当前的政策框架而言,美日两国的政策目标更倾斜于推动技术创新、保持其国家竞争力的优势地位;当涉及对人工智能所可能引发的公共问题施以监管时,其政策选择也更倾向于遵循“无需批准式(permissionless)”的监管逻辑,即强调除非有充分案例证明其危害性,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默认为都是被允许的。[19]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个人数据隐私、社会公共安全的潜在威胁,尽管两国的政策框架都有所涉及,却并非其政策重心——相比之下,英国、法国则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路径。

英国政府2016年了《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与影响》,对人工智能的变革性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做出了阐述与规划,尤其关注到了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风险。在该报告中,英国政府强调了机器学习与个人数据相结合而对个人自由及隐私等基本权利所带来的影响,明确了对使用人工智能所制定出的决策采用问责的概念和机制,并同时在算法透明度、算法一致性、风险分配等具体政策方面做出了规定。[20]与英国类似,法国在2017年的《人工智能战略》中延续了其在2006年通过的《信息社会法案》的立法精神,同样强调加强对新技术的“共同调控”,以在享有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改进的同时,充分保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21]与美日相比,英法的公共政策更偏向于“审慎监管(precautionary)”的政策逻辑,即强调新技术或新的商业模式只有在开发者证明其无害的前提下才被允许使用。[22]

在本文看来,无论是“无需批准式监管”还是“审慎监管”,在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崛起所带来的治理挑战方面都有其可取之处:前者侧重于推动创新,而后者则因重视安全而更显稳健。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监管路径的不足却也十分明显。正如前文第二部分所指出,一方面,快速迭代的技术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必将引发新的社会议题,无论是算法是否受到言论自由的权利保护还是普遍失业对社会形成的挑战,它们都在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做出应对,而非片面的“无需批准式监管”能够处理。更重要的是,“无需批准式监管”的潜在假设是事后监管的有效性;然而,在事实上,正如2010年5月6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瞬间崩盘”事件所揭示的,即使单个电子交易程序合规运行,当各个系统行为聚合在一起时反而却造成了更大的危机。[23]在此种情形下,依赖于合规性判断的“事后监管”基本上难以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本身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使得建立在人类行为因果关系基础上的“审慎监管”逻辑存在天然缺陷:既然人类无法预知人工智能系统可能的行为或决策,开发者又如何证明人工智能系统的无害性?

正如本文所反复强调的,人工智能与其他革命性技术的不同之处,正是在于其所带来的社会冲击的综合性和基础性。人工智能并非单个领域、单个产业的技术突破,而是对于社会运行状态的根本性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也并非一夜之功,而是建立在计算机革命、互联网革命直至数字革命基础上的“奇点”变革。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崛起所带来的治理挑战,我们同样应该制定综合性的公共政策框架,而非仅仅沿袭传统治理逻辑,例如只是针对具体议题在“创新”与“安全”这个二元维度下进行艰难选择。本文在第四部分从承认技术的主体性、重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这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希望以此推动更深入地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公共政策选择的研究与讨论。

四、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政策选择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步走”目标,而在每一个阶段,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崛起的治理挑战,究竟应该如何重构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机制、发展治理工具,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难题。本文基于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发展逻辑的梳理分析,结合各国已有政策的对比分析,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改革思路,以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选择提供参考。

第一,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是算法与数据,建立并完善围绕算法和数据的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是人工智能时代公共政策选择的首要命题,也是应对治理挑战、赋予算法和数据以主体性的必然要求。(1)就算法治理而言,涉及的核心议题是算法的制定权及相应的监督程序问题。算法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要规则,究竟谁有权并通过何种程序来加以制定,谁来对其进行监督且又如何监督?长久以来公众针对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的质疑正体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公众如何相信脸书向用户自动推荐的新闻内容不会掺杂特殊利益的取向?[24]当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定制化的新闻推送时,人工智能甚至会影响到总统选举。也正因为此,包括透明要求、开源要求在内的诸多治理原则,应当被纳入到算法治理相关议题的考虑之中。(2)就数据治理而言,伴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大规模数据的收集与利用,个人隐私的保护、数据价值的分配、数据安全等相关议题也必将成为公共政策的焦点。如何平衡不同价值需求、规范数据的分享与应用,也同样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公共政策选择的另一重要抓手。

第二,创新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人工智能发展所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冲击。与历史上的技术革命类似,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会导致利益的分化与重构,而如何保证技术革命成本的承受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并使所有人都享有技术发展的“获得感”,不仅是社会发展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技术革命更快完成的催化剂。就此而言,在人工智能相关公共政策的考量中,我们不仅应该关注产业和经济政策,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政策,因为只有后者的完善才能够控制工人或企业家所承担的风险,并帮助他们判断是否支持或抵制变革的发生。就具体的政策设计来说,为缓解人工智能所可能带来的失业潮,基本收入制度的普遍建立可能应该被提上讨论议程了。“基本收入”是指政治共同体(如国家)向所有成员不加任何限制条件地支付一定数额的收入,以满足其基本生活的需求。尽管存在“养懒汉”的质疑,但有研究者已指出,自18世纪就开始构想的基本收入制度很有可能反过来促进就业。[25]芬兰政府已经于2017年初开始了相关实验,美国的一些州、瑞士也做出了一定探索。在人工智能时代尚未完全展现其“狰容”之前,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能是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风险的最佳路径。

第三,构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机制,以多种形式促进人工智能重大国际共性问题的解决,共同应对开放性人工智能生产模式的全球性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生产门槛的降低使得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跨国流动性很强,相关标准的制定、开放平台的搭建、共享合作框架的形成,无不要求构建相应的全球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跨境数据流动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直接推动力,但各国数据规制制度的巨大差异在制约跨境数据流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将影响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26]故此,创新全球治理机制,在承认各国制度差异的前提下寻找合作共享的可能性,便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公共政策选择的重要考量之一。就具体的机制设计而言,可以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中引入多利益相关模式;另一方面,为防止巨头垄断的形成,充分发挥主权国家作用的多边主义模式同样不可忽视。作为影响深远的基础性技术变革,互联网全球治理机制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人工智能发展所借鉴。

上述三方面从整体上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政策框架做出了阐述。与传统政策局限于“创新”与“安全”之间做出二维选择不同,本文以更综合的视角提出了未来公共政策选择的可能路径。就其内在联系来讲,建立并完善围绕算法和数据的治理体系是起点,其将重构人工智能时代的规则与制度;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底线,其将缓解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影响与波动;构建全球治理机制则成为了制度性的基础设施,推动各国在此之上共同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结语

在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之后,人工智能终于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诸多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实现了腾飞。在未来的人类生活中,人工智能也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这样的图景,我们自不必惊慌,但却也不可掉以轻心。对于人工智能的治理,找到正确的方向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正是当下所应该重视的政策议题。而本文的主旨也正在于此:打破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笼统”式担忧,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技术逻辑及其所引发的治理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选择。人工智能治理的这三个基本问题,是重构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机制、发展治理工具所必须思考的前提。伴随着我国国家层面战略规划的出台,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必将跃上新台阶。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治理的相关公共政策议题,对于助推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而言,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迫切性。(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文/贾开 蒋余浩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http://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霍金. AI可能成就或者终结人类文明[EB/OL].http://raincent.com/content-10-7672-1.html.

[3] Elon Mus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Our Biggest Existential Threat. https://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4/oct/27/elon-musk-artificial-intelligence-ai-biggest-existential-threat.

[4] Microsoft's Bill Gates Insists AI is A Threat. http://bbc.com/news/31047780. 2017-8-14.

[5] [以]赫拉利.人类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6] The President in Conversation With MIT’s Joi Ito and WIRED’s Scott Dadich. https://wired.com/2016/10/president-obama-mit-joi-ito-interview/. 2017-8-14.

[7] Turing,A. M.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1950,59(236).

[8] [9][10] McCarthy,J.Wha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RL:http://www-formal.stanford.edu/jmc/whatisai/whatisai.html.

[11] [12][13] [美]佩德罗-多明戈斯.终极算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世界[M].黄芳萍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4] Benkler,Y. The Wealth of Networks: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

[15] Foucoult,M. Discipline and Punish. A. Sheridan,Tr.,Paris,FR,Gallimard,1975.

[16] Srnicek,N.,& Williams,A. The Future isn't Working. Juncture,2015,22(3):243-247.

[17]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sites/default/files/whitehouse_files/microsites/ostp/NSTC/preparing_for_the_future_of_ai.pdf. 2017-8-14.

[18]薛亮.“日本推动实现超智能社会‘社会5.0’”[EB/OL]. http://istis.sh.cn/list/list.aspx?id=10535.

[19] Thierer,A. Permissionless Innovation:The Continuing Case for Comprehensive Technological Freedom. Mercatus Cente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2016.

[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Opportun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Decision Making.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566075/gs-16-19-artificial-intelligence-ai-report.pdf.

[21]周衍冰.大数据产业在法国的发展及应用[N].学习时报,2014-11-03.

[22] Thierer,A. D.,& Watney,C. J. Comment on the Federal Automated Vehicles Policy,2016.

[23] [美]杰瑞·卡普兰.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共生下财富、工作与思维的大未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24] Marcel Rosenbach. How Google and Facebook Can Reshape Elections.http://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google-and-facebook-could-help-decide-2017-german-election-a-1120156.html.

[25] Van Parijs,P. Basic Income:A Simple and Powerful Idea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olitics & Society,2004,32(1).

篇2

职业经理人是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的社会阶层,他是指运用全面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独立对一个经济组织(或一个部门)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他是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职业管理者,可以说职业经理人就是企业的“保姆”,他们不但拥有非常专业的企业管理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职业的忠诚。职业经理人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市场来选择及评价的。所以,职业经理人应该非常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修行,注重业绩的提高和市场的评价,即职业经理人应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和竞争的冲动,坚忍不拔、自信果断和强烈的事业心,能通过事物表面看出本质的洞察能力、决策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在知识方面,职业经理人要具备硬知识、软知识和社会知识(硬知识指某一学科方面的知识,比如工程技术等等;软知识指经营管理决策知识;社会知识则指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

一、职业经理人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企业要有极高的忠诚度。为什么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呢?清华大学经济学家魏杰教授在谈到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的建设时,讲过曾经在他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有一个董事长到北京来开会请我吃饭,结果刚坐下来董事长有事要走,就让自己的副老总陪我吃饭,我看着买单,算了2300元,结果这个副老总告诉那个服务员:给开9700元。第二天我琢磨了一天,为什么开9700元,看来是有空子可钻的,因为董事长请我吃饭,你花了钱写上请谁吃饭了,他也不会问我吃了多少钱,这就是制度失效了,不应该这么干他就干了。后来我见到这个董事长,就告诉他你这个企业有问题,副老总都这样干,那还了得,干脆把他换了。本以为这能激起这位老板的极大愤怒,但让我吃惊的是老板没有吭声,而且平静地告诉我不用换,换了张三,李四来了也还是一样的。”因此,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极高的忠诚度对企业来说,非常非常的重要。再比如我们知道的著名的英特尔,英特尔的技术是哪儿来的?他的核心技术是从费尔彻斯(音译)公司偷来的。罗伯特·诺伊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当时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摩尔(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是这个公司研究部的主任,这个研究部的技术人员发明了一种芯片,诺伊斯和摩尔拿着这个芯片就跳出来,创办现在的英特尔,这个技术就变成了现在的英特尔公司最初的技术来源。现在的英特尔公司已经变成一个很大的公司了,而费尔彻斯公司呢?世人恐怕已经不知道了(注:留美同学会主席刘亚平博士之言)。据500家大企业统计,71%的经理人的技术或者一些重要的资源都来自于他原来的雇主,所以在西方有一句警告的话,“从来不要让你的员工曾经对你的老板干过的事。”所以说,当企业老板在雇佣职业经理人时,就怕获得本企业技术秘密、市场渠道或者其他资源的雇员自己站出来,变成本企业的竞争对手,这就涉及到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问题。这也难怪我国判断人才时的优良传统,是以能否"以德驭才"为准,而世界500强的GE公司是以“诚信”为选才的基准之一(2000年1月,在GE最上层550名高级经理的一次会议上,GE公司的高级副总裁、首律师小本杰明W·海内曼说:GE公司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我们不断向前发展,惟独诚信。GE选人时,首先要求为人诚实,诚实比能力更重要,面试一个人是否诚实是由许多面试考官共同决定。郑州百文在国内许多地方有分公司或连锁店,比如在杭州建立的分公司,杭州分公司的总经理利用郑州百文的销售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所有的收入流进了自己的帐户,而所有的成本却进入了郑州百文的帐户,这样,郑州百文不垮才怪呢?!因此,职业经理人应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工作认真,生活正派,平易近人,言而有信。

二、职业经理人应具备必须的本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如从事IT行业的人员必须得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对互联网的发展得有所了解,懂电子商务等;从事工程监理行业的人员必须懂得工民建,工程概预算,招标投标知识。且不论职业经理人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最起码得是行家里手,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能力。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在特定的场合下对特定的业务活动及执行这种业务活动的人的管理,都有其业务方面的特殊情况。如不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不懂得业务性质、业务流程和特点,就无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不能给下属以正确的指导,必然会降低管理效率。比如,艾柯卡之所以能够把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公司救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到克莱斯勒公司之前就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过,因而深知汽车技术特点和汽车行情。如果把他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化工厂或者电子企业,情况就可能有变化。另外,职业经理人也可借所有的渊博知识、丰富的经验、高深的技术与杰出的判断力来不断赢得下属的折服。例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万科的王石、长虹的倪润峰、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搜狐的张朝阳、原新浪的王志东等等无不是其所属行业的专家。

三、职业经理人应具备必须的管理技能:诸如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国际企业管理运作方式;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相关财务制度和法规;熟知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宏观政策及经济法规。作为职业经理人,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大部分的时间应处于管理者的层面,避免陷入具体事物里面。"管理者"是"企业老板"的"替身",即企业的投资者将自己部分的权利及责任委任给管理者,由管理者代替他执行自己想要进行的工作。“老板”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在激烈动荡变幻莫测的环境里时刻关注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管理者则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企业内部,部门、分公司的日常工作是否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折不扣的执行了;本部门的工作是否满足了客户或者后手(企业内部的后续部门);是否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等等。

四、职业经理人要熟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善于用人,能够团结人,凝聚人心。"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取市场者必先取人"。企业胜衰的决定因素是企业人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企业人才的竞争。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他创立并领导的松下电器公司,总资产超过4兆日元,总销售额近5兆日元,员工总数25万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他说:"拥有优秀的人才,事业就会繁荣;反之就会衰微。松下电器公司能有今日的发展,就是因为比别人稍微懂得用人的缘故"。识别、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激励人才的能力,是职业经理人所必须具有的,无论职业经理人多么出色,都不是全才,需要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在其周围担任高级管理和经营职位。因此,做为职业经理人,要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知人善任、心胸开阔,树立人本意识,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现和挖掘人的潜质并加以培养和使用,使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产品结构的优化配置,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能够正确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经营战略是企业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进行的总体谋划,把握未来,是公司经营战略的本质,然而,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它带给公司的,不仅仅有机会,而且还往往伴随着风险与威胁。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单纯而固定,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普遍忽视了企业战略对企业经营的推动作用。不少管理者认为企业有无战略无关重要,只要盈利就行,没有战略照样能生存。有的管理者虽然承认企业战略的重要性,但认为企业战略离企业很遥远,短期内还用不上。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已大大不同往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和全球化、顾客消费需求多样化、复杂化和高级化等等,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动荡化已是明显的特征,它迫使企业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和高科技方向发展。市场要求企业供应高质量、多功能、多品种、时尚化及环保化的产品,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开发新产品,不断缩短产品的交货期,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所有这些对于日常管理来说是难以完成的,客观上要求产生一种能够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主动进行变革、创新以保持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的现代管理方法,这样以应变性、创新性为重要特征的企业战略就应运而生了。企业战略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优胜劣汰则是市场竞争的规律,企业战略就是围绕企业发展方向和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优化配置资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的设计。企业的战略要通过战略规划设计来体现,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能力,这是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竞争能力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战略的实质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今世界进入了一个"无边界的竞争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接轨,我国企业不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而且还面临着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战略头脑,不能为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就会随时被市场竞争的海洋所淹没。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知识经济要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是知识主导型产品,更重要的是无形资产。企业能否创造出信誉、名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将决定企业的前途与命运。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必须树立战略投资观念,由过去主要投资于机器、设备、厂房、生产线等有形资产上转到投资于更具战略性、长远性的无形资产上。

由此来看,职业经理人在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时要有市场导向意识、顾客至上意识,应开阔视野,洞察未来,具有战略思想、战略眼光和竞争意识,迅速转变观念,逐步树立起居安思危、高瞻远瞩、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敢冒风险、灵活多变等与企业战略思想相一致的观念与意识;职业经理人要亲自主持企业战略规划设计而不是让下属越俎代庖,要准确把握外部经营环境现状及对未来变化准确预测,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常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制定在复杂多变环境中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战略。

六、职业经理人应具备洞察市场、捕捉商机的能力和出色的决策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能占据市场谁就主动,就胜利,争夺市场的本质是争夺顾客。比如,在六十年代,瑞士钟表产业由于没有正确判断未来钟表市场需求发展的方向,虽早已掌握电子表生产技术,但未能及时开发出产品,而坐失良机,致使七十年代有几百家钟表厂被迫倒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七十年代末对国际经济环境估计不足,致使面对石油危机而不知所措。相反,日本的精工、丰田等公司由于准确地把握了国际市场环境,捕捉了商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要善于洞察市场、捕捉商机,要有超前意识、长远意识。

篇3

摘要:中国有句老话:省钱等于挣钱。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企业来说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的概念是可以互换的。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延缓成本的降低往往是一种自杀行为。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当努力掌握成本管理的技能,唯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成功的希望也更大。文章从采购、产品设计、销售预测、商品价格以及劳务成本等几个方面对成本管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1现代竞争是成本的较量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2对成本敏锐起来

企业竞争以成本决胜负,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感觉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感觉。

那么,经营者对有关成本的数字,应当怎样看呢?

第一,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经营者不应该单纯地看直接成本,而应该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附加值即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新价值。一般来说,包括零售和批发业的商业是指销售额总利润(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制造业等工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建设业是指完成加工额(完成工程额减去材料费、劳务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这几年的大致平均值,制造业为41~42,建设业为27~28,批发业为18左右,零售业为30。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第二,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平均值:制造业19,建设业约14,批发业16~17,零售业约28。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第三,人事费的大小。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合计为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平均值为制造业17~18,建设业12~13,批发业超过6,零售业超过13。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关注每一个提高了多少成果。

以上三个数字是经营者应该看的最为重要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视点--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即公司每小时花费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成果。

比起表面上出现的数字,严格地关注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更为重要。

一个立志成功的经营者为培养这种技能,不妨首先计算一下单位小时的人事费是多少,可能的话以十分钟或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计算,算算单位小时产生了多少成果。经常检查一下,到下班时是否还在全力冲刺;是否在拖拖拉拉地加班。

3有的放矢的成本考虑

降低成本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短期方式可称为临时的应急措施,一个月内可以完毕,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司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把握三个重要规则:

(1)控制范围:一个经理主管下属人员不超过10人,但不少于7人;

(2)合适的汇报层次:最影响利润的部门经理应该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3)简化管理层次:公司负责人与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层次数应保持最少程度。

第二步:分析经营管理比率。

首先你需要一组最近5年(最好是10年)公司营运的详细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最基本的,如:销售量,毛利,销售开支,一般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债务成本和税前利润等。了解这些数字相对于销售量的百分比,再对这些数字作宏观分析,先找出毛利占销售量百分比最高的年份,找出销售成本,一般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和开发费用和债务成本占销售量最低的年份,如果有可能,你还应将你的数据与其他公司相比较,这样做,会让你大有启发。接下来是微观分析,确定哪种成本是在正常值以内,哪种成本占销售量的百分比不必要增加了。在这一步中你应该细分,比如原材料、固定资产损耗、人员工资、一些其它的制造费用等,其它如监督管理费、销售人员工资及佣金、仓库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固定开支、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分门别类。应该想方设法将这些费用降低。

第三步:工作抽样。

工作抽样是对工厂内或公司内不同工位的活动频率和效率进行抽样,能明显地反映出工人和机器两者的生产率及低效率的程度。

它是从一个工作抽样观察员进入车间或办公室的一个特定部位观察特定职能开始的。该观察员记录每个人在做什么,他们做事的速度,每台机器或每个职能发生了什么。凭借这些任意观察结果,企业主能探知操作者或机器在安装、操作、维修保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以及操作者的工作节奏。

工作抽样必须安排企业内部有经验的雇员,或者是外部的、在这方面有能力的咨询专家。事实上,组织机构分析以后的那个星期一,经营者必须和工作抽样专家坐下来讨论工作抽样过程和时间表。对负责工作抽样的专业人员来说起码要花费一周时间取得所需的雇员和机器数据以及向有关雇员解释抽样过程。这样大约留下三周时间进行工作抽样实际操作。

4进行工作抽样能提供企业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宝贵信息:

(1)雇员工作时间百分比;

(2)雇员工作速率;

(3)机器利用率。

通过工作抽样你能对机器和人员的利用率做出评估,可以确定你的公司哪些工作点的人太多。以上三个步骤即组织机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工作抽样,可以帮助你降低人员费用10~20。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下一步更加深入的程序需大半年才能完成。

5管好你的采购部门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1)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2)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3)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4)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5)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6重视产品重新设计

利润提高的一个重大机会在于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一般来说,认真地重新设计可以使你的成本降低10~15。在劳务、材料和制造费方面都能得到大量的节省。

不仅是市场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受人喜欢的产品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对一种受人喜欢的产品,往往只需要对其内部的工作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降低成本,而购买者看到的和在广告中出现的都没有什么变化。对于其它产品外观也需要改变,因为公众欣赏新款和现代化。

一方面,知识更新加快,造成普通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如竞争对手的进步或产品原材料成本突然增涨,这些都使重新设计成为必要。为取得和保持主要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成本降低计划中应包括为提高利润而重新设计产品阶段。

7精确的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司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其产品究竞有多少能卖出去。科学的销售预测可防止产品生产得太多或太少。

特别是在经济或商业周期发生重大变化时,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原材料和零售需求起伏波动相当大。这种突然的急剧的变化会给最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带来混乱。没有透彻的、全面的销售预测,一个公司很难肯定它应该生产的产品数量,因而,保持有效库存管理将会十分困难。

错误的销售预测是多数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共同弱点。实际上可靠的销售预测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花钱也不多。

在销售预测分析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趋势;

(2)周期;

(3)季节性变化;

(4)不规则变化。

趋势是一系列经济数据长期的长距的动向,与逐月发生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极其缓慢地显露出它们的走向。

周期是指较短的持续时期,尽管一般不能规定其长短。它们通常以发展和紧缩的交替期为特征。

季节性变化发生在一年中某个时期内,在每年的同一时期并以大致相同的程度再发生。

不规则变化是具有经济影响的不可预见或非再次发生的事件的结果。例如,在关键性工业中的罢工会引起不规则变化。

在销售预测中可以共同使用或分开使用这四种要素。一个有名望的分析事务所在帮助其重要零售业客户进行销售预测时往往采用时间系列分析法。这是把周期的和长期的(或趋势)因素及其他形式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季节性产生的因素区分开来的一种统计方法。

虽然这些分析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制造运行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析被用于所有最敏感的销售预测,零售。它们对一年中每个月度的季节性影响作出分析,帮助零售商作出有关短期经营的正确决定。决定中包括确定价格、库存量、采购以及使用多少销售人员等。

时间系列分析还包括这样一些指示量,如可支配的收入(即纳税后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顾客服务开支、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服务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开支等。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个以上的客户服务。企业销售经理向经营者提供的销售预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1)公司销售量的历史趋势轮廓线,其中能清楚地识别出季节性变化;

(2)行业预测;

(3)国家经济预测;

(4)可获得的有关竞争者计划的全部信息;

(5)表示相关经济指标状态的研究结果。

另外,销售经理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应加入其中,包括:

(1)预测期间内销售受到最大重视(广告,特殊推销,折扣等)的产品;

(2)受到竞争者最激烈竞争的产品;

(3)竞争最少的产品;

(4)逐步淘汰的、降级的或替代的产品;

(5)构成销售量大部分的A类产品。

8过低的价格等于增加成本

在作出如此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之后,经营者应努力避免因定价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定价错误代价更为惨重。在通货膨胀时期,没有任何成本降低方法能替代定价。即使没有通货膨胀,一个错误的定价制度也会断送企业通过成本降低带来的效益。所以如果要保护成本降低和提高利润,则定价和标准成本彼此必须完全分开。

应认真实施和控制定价方针和方法,参与定价的关键人员必须接受正确程序和不正确程序所导致的两种结果的教育。定价应成为建立在其他规范基础上的一个独立的职能,不这样做,会招致灾难。

9审视劳务成本

人们往往将劳务成本的降低放在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上。实际上,作为一个劳、资配合得相当好的企业来说,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似乎比裁员更具远见,也更具效果。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则需要你动一番脑筋,因为有时工作效率低下的毛病似乎并不出在工人身上。

篇4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岗位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末在我国发展起来.能力本位教学是根据各项职业工作或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按照岗位群的需要,根据职业分析进行分解,确定从事该岗位应该具有的实际技能,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课程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能力评价的一种教学思想.它认为教育的基础不应是学术知识体系或学历,而应该是学生的能力.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职业活动中各岗位工作者者的活动内容和能力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

2企业对财务会计能力需求

本文通过对本地区范围内部分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后得出中小企业要求实用性一线会计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在基本技能方面,需要有记账及编制报表的能力、财务分析的能力;其次,应具备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掌握部分互联网技术;第三,要有一定的沟通、人际能力,认识和分析能力等;第四,要求对会计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第五,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判断机会和风险的能力、筹划资源配置的能力等一系列决策能力;最后还要具备一般的经济、法律和工商知识.其中,各企业一致认为基本技能是财务会计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3能力本位下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目前高职财务会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为主,课程教学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在近年来高职教育整体改革中做了一些改变,比如添加了部分实践课程,但没有改变理论教学为主的局面.财务会计课程改革需要改变原有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改变知识传授中过于注重理论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3.1财务会计课程目标

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目标通常使用“掌握”、“了解”来表述学生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从理论知识教学的角度出发,不能够体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中对职业能力的清晰、直观的要求.而能力本位下,要求以市场为需求制定财务会计教学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财务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构建财务会计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的目标与传统目标基本相同,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财务会计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要熟悉我国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其他会计规章等,熟悉财务会计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框架,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专门方法,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编制方法.能力目标应在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按会计流程结合财务会计实际工作,以能力本位为导向把财务会计实践课程分为若干个岗位,每一个岗位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同时确定每个岗位的操作教学目标.学生在努力达到操作教学要求的同时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胜任财务会计各岗位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该阶段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诚信的职业品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协调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素质目标是在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把知识能力进行融会贯通.要求学生能独立系统地完成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全部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即能够掌握针对各种业务来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进行帐簿登记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处理特殊和较复杂的制造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程序,正确地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及时性.同时教师在该阶段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职业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3.2财务会计课程结构

传统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大致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介绍财务会计的特征,会计要素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第二部分为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主要介绍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账务处理;第三部分为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是介绍财务报表的概念和组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会计报表附注的概念和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以能力为本位的财务会计课程结构改革,应把上述传统课程体系内容进行重组,可以按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岗位把传统财务会计课程结构调整为四部分.一是业务处理的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业务核算理论;二是企业财务状况核算岗位部分,主要包括筹资、投资、采购、销售等模块中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账务处理;三是财务成果岗位部分,主要包括销售和利润分配模块中各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账务处理;四是会计主管岗位部分,主要包括各项报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会计报表附注的概念和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等.

3.3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建构与优化,是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课程结构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教学内容应围绕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为了工作而学习的高职教育中,其选取由“知识”变为“工作”.但这不意味着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目前很多高职学校都把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心转移到实训教学上来,似乎这样才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就财务会计这门与实际工作联系密切的课程来说,实践操作固然重要,如果过分强调操作而忽视为什么这样操作,将会使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陷入误区.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可以分模块按项目进行任务确定,这样就可以明确每个模块的具体项目任务,通过向学生教授完成任务的技能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如货币资金模块可以设置为出纳岗位,其任务可以设置为库存现金的核算、银行存款的核算、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等;应收账项模块可以设置为往来结算岗位的核算,其任务可以设置为应收票据的核算、应收账款的核算、预付账款的核算、其他应收账款的核算和坏账损失的核算等.其他模块均可如此进行设置.

3.4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

在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教学方法以外,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方法也有很多,比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岗位教学法、角色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融合使用.在由“工作”决定教学的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项目教学和岗位教学相结合是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首先按实际工作设置财务会计教学岗位,再根据岗位不同确定每个岗位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每个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将其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设计,同时确定项目内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明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掌握岗位中各种项目业务处理的技能,学会各岗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沟通合作.为了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也可将案例分析法和角色体验教学法结合起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讨论、思考分析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以获得相应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技巧,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3.5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传统的财务会计考核方式仍然是以期末试卷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体是平时成绩占一部分,期末试卷成绩占一部分.而现在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改变要求必须对其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要求建立多元的考核与评价系统.考核重点是学生对他们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实训操作能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将平时成绩分为出勤、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期末考试也不能仅限于试卷考核形式,可以利用题型较为灵活的综合性实训作业.财务会计实训的考核标准可以由校企共同制定,评价主体也应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价.专业知识能力成绩和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所占百分比应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分析制定;专业知识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的比重可由课程研究组或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职业技能考核成绩中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比重可由校企合作共同讨论分析确定.

4结束语

篇5

一、目的意义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是为了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的答辩学生,对其所着论文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答辩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对于答辩学生来说,答辩的目的是能通过论文答辩,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毕业生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资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二、答辩过程

本科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即答辩老师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毕业生面对面,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校实行答辩过程一分为三的形式,即指导老师指导、评阅老师评审和论文答辩3个环节。

(一)宣讲论文

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15分钟概述论文的标题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可以事先准备好讲稿,讲稿是答辩学生在答辩时宣讲的稿子,它比摘要详细一些,根据所限定的宣讲论文的时间而定,最好能在规定时间内宣讲完,否则会影响评委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同时,可借助多媒体或幻灯片,尽可能脱稿宣讲。

(二)问题答辩

主答辩老师一般提2-3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准备1”-15分钟,再来回答;或由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立即作答,随问随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数个问题,学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适当插问。

(三)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包含毕业论文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其中论文评阅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和1-2位论文评审人评阅成绩组成。评阅成绩依据包括开题报告的情况、学生的业务水平、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分值比例,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毕业论文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其中优秀比例控制在2”%左右,优秀的毕业论文必须参加学院的大组答辩,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总体应呈正态分布。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制定的评选细则评选院级优秀毕业论文,申报后,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参照相关规定对申报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审。教务处公示评审结果,公示时间为1周。经公示无异议并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后公布评选结果,并由教务处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

(四)论文存档

学生毕业论文的资料要以纸质形式装入学生毕业论文资料袋;同一专业所有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汇总资料,要以纸质形式和电子文档形式(光盘)装入毕业论文专业汇总资料袋。学生的毕业论文要长期保存。学生个人毕业论文资料袋材料包括: (1)毕业论文任务书; (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指导教师中期检查报告; (4)毕业论文正文; (5)导师评阅表及评阅人评阅表; (6)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表; (7)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资料袋材料包括: (1)按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任务安排情况表; (2)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补充规定; (3)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4)毕业论文组织安排(包括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名单及参加大组和小组答辩教师名单、学生分组名单和答辩时间安排表等); (5)同一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汇总表; (6)同一专业所有学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电子文档(光盘若干张)。

三、答辩技巧

答辩是审查论文写作质量的一种补充形式。教师在答辩会上提出一些问题,让答辩学生回答,以便进一步了解答辩学生立论依据及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答辩学生为取得满意的成绩,应掌握必要的答辩技巧。

(一)答辩前的准备

答辩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是答辩学生的准备。要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和效果,关键在于答辩过程的表现。答辩学生在提交了论文之后,不能有所松懈,而应抓紧时间积极准备论文答辩。

1.认真做好幻灯片。幻灯片主要内容应包括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姓名,选择该题目的起因,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以及本论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学位论文答辩一般要求将讲稿与多媒体或幻灯片紧密结合在一起。幻灯片内容要简洁,控制在1”-2”页。宣讲用的图表宜精简且具有代表性。图要选可视性强、趋势明显,不同曲线最好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在论文中使用的表格如不适合宣讲时,表格项目尽量简化。一般行不超过4项,列以1”项以内为宜。说明趋势、表示差距的表格可改用图表示,因为图比表更易理解,解释起来节省时间。

2.熟悉论文全文。要熟悉论文的主体和结论部分的内容,明确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论题的基本依据;弄懂弄通论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的确切涵义,所运用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仔细审查、反复推敲文章中有无自相矛盾、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有无与党的方针政策相冲突之处等[8]。如发现有上述问题,就要及时补充、修正和解说等。只要认真设防,在答辩过程中,就可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和沉着应战。

3.掌握相关知识。如自己所研究的这个论题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达到的程度,存在的争议,自己倾向哪种观点及理由;重要引文的出处和版本;论证材料的来源渠道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材料都要在答辩前做到有比较好的了解和掌握。

4.总结不足之处。论文有哪些应该涉及或应该解决,哪些在论文中未涉及到或涉及很少等,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是在研究过程中确已接触到并有一定的见解,还是力所不及而未能接触的问题,只是由于觉得与论文表述的中心关联不大而没有写入的问题等。

(二)答辩会的表现

1.携带必要的资料。首先,学生参加答辩,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如果一时记不起来,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和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更好地理解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同时可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自然。

2.树立良好的信心。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可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3.听清问题再作答。老师在提问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思路略记在本子上,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听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答。只有这样,才会避免答非所问。

4.答题要简明扼要。在弄清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能犹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和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

5.答题时不可强辩。有时老师对答辩学生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答辩学生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学生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是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与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答辩学生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问题,就应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学生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6.有冲突展开辩论。答辩中,有的老师会提出与论文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答辩学生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答辩老师在提出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问题。

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答辩学生作出正确和全面回答,不具有商讨性;对于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互相切磋商讨[9]。如果答辩学生所写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和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与论文不同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答辩学生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察答辩学生的答辩能力或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答辩学生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时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和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答辩学生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这样的辩论,答辩老师不仅不会为难答辩学生,相反会认为其有水平,基础扎实。

7.要注意举止文明。论文答辩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过程。答辩学生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学习、请求指导和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学生应尊重答辩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懂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和有礼貌地退场。

篇6

在选题时,要充分考虑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情况以及接受能力,难度要适中。目前,让本科生在很短的时间里有突出的成绩且具备很高的科研素质,往往是不现实的,因为本科生缺乏基本的科研经历,并且受到专业知识结构的限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选题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要求太难过高,不仅预期效果没有达到,反而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反之,选题过于简单,学生只是简单地重复以往的工作,毕业设计的效果就得不到很好地发挥,而且还浪费了毕业设计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及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在实际的工作中,通常是设计一个大的框架,以已有基础为依据,把这个较大的课题分成几个互相联系的较小的课题,交给能力不同的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在面对任务时会更快的着手,而且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重点培养科研能力

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阶段,实际上是很重要的阶段,培养学生早期科研能力以及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检查与指导是很重要的。对于毕业后不想进修的学生,要更加珍惜这段时光,因为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步入最后阶段。在毕业设计阶段的磨练,对步入社会、接触实际有很大帮助,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1.综合运用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在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零件的选取,每一个结构的合理设计,都要既有理论的依据,又要符合实际的需要。这就需要学生对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回忆与梳理,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的应用,这也是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指导学生重点运用哪方面的知识,强化哪方面的基础,帮助学生成功地完成毕业设计服务。2.合理利用文献资料。科研的必备能力之一是文献检索与应用,熟知前人的成果、降低低水平重复的必要手段是合理有效利用文献资料。由于涉及领域的发展在近几年来十分迅速,选题较新,因此期刊杂志上的论文较多,与此相关的、具有权威性的专著论述以及文献资料较少,这就要求要合理利用文献资料。学生的能力及时间有限,资料检索和分类工作不可能大规模进行,以便于学生迅速进入毕业设计状态中,往往指定学生对关键性的一些专著和论文进行阅读和翻译。这样学生迅速入题既能够得到保证,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阅读更多相关资料,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发挥。检索是对先进经验进行借鉴并吸取其精华,同时也是对现有经济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及对比的主要手段,其在拟订基本发展路线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依据。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的检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培养,将更快地适应、融入社会并了解国际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动态,增强现代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毕业设计,不仅是本科生学习阶段的一个总结和深化过程,而且对不少学生来讲,是其从事科研活动的起点。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对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目标的指定,每一个环节的指导,教师都应以提高科研能力为主要的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科研活动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是对劳动者的根本要求。由于本科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较为有限,所以,毕业设计的重点主要还是在于巩固和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设计就是低水平的重复。教师选题时也要考虑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把毕业设计的内容规定得过死,应给学生积极探索科学新知、发扬创新精神的广阔空间。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要有意识地加以鼓励和引导。例如有位2013届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思维较为活跃,喜欢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对权威的文献资料提出质疑。对于这样的学生,首先肯定其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分折想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若确实可行,就鼓励其确定研究思路并付诸实施。学生顺利的完成了毕业设计,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设定本科生任务时目标不能太高,科研工作不能太难,但是还是有必要锻炼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完整的小系统的能力。只有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科研的门径才会向学生们敞开,学生才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的最终任务是唤醒潜藏在深处的创新意识,而不是告诉学生们怎样去创新。

三、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篇7

一、高校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同于一般文章,它需要把大学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集聚起来,运用所学观点和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深入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内容要有深度和广度,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一定的体会、心得,并反映出作者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创新。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论文写作的状况却存在多方面让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选题不当,缺乏创新。高校毕业论文专业选题的空间较大,使学生在选题时容易产生困惑,往往不知所措,出现种种选题失误。如:有些学生平时对一些问题没有思考钻研,没有资料的积累,选题时显得十分被动,匆匆随意选择一些概况性的题目,或前人已有定论的题目,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和应用价值,也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撰写过程问题重重。写论文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阅读、做笔记、分析研究和整理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概括,说明论点、摆出论据、完成论证。但有的学生恰恰是以堆积资料为主,自己陈述为辅,论点跟着论据走,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和逻辑性,有的甚至所用资料不能证明观点。再则,论文中表达观点是以资料研究为基础的,如果仅凭一两本书或几篇文章,就想从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是不可信的,即使得出结论也没有多大说服力,因为资料太少,不足为证。然而,学生收集资料缺乏系统性,觉得不够用了难以继续就转而换题,题目跟着资料变,仓促之间,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导致撰写过程问题重重。(3)抄袭严重。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抄袭现象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不肯花时间和精力,不愿动脑子思考,加上电脑网络的普及又为抄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有的学生利用电脑的搜索、复制、粘贴等技术,从网络中原文下载或大段抄袭别人的成果,败坏了学术风气。(4)不合规范。毕业论文属学术论文,应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题目、提纲、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虽然各高校对毕业论文格式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学生的论文中,仍然出现注释或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的现象;有的学生不会写摘要和关键词;有的论文中各级标题的序码颠倒不合要求;有的学生缺乏文体意识,不懂得论文的写作规范,甚至使用文学语言;还有的学生错别字不断,标点符号乱打,不认真校对等,都严重地影响了论文内容的表达。 

二、“以项目为驱动”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培养 

(1)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将承担的科研课题划分为若干实验项目,通过实验中心进行开放式研究,大力开发以科研课题为依托的具有设计性与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具体有形、完整真实的科研项目作为理论知识的应用载体,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背景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实际项目中,从如何与客户接触、需求分析、编制项目计划书、项目调研、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到系统运行之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指导作用。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使学生加深理解信息管理的过程,体会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激发学习热情,启发创新思维。(2)依托实习基地,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将学生置身企业,亲身体会和运用自身所学,参与实习企业内的项目研究,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项目,学生置身于一种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创新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高校毕业生学术论写作培养新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社会需要实践性的人才,这就要求从高校把好第一关,从结业论文入手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成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篇8

摘要: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金融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之关键词,金融领域的竞争正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纵观近代以来大国崛起,金融的支持无不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建设良好的金融架构往往是提升一国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战略。本文力图介绍美国在国家崛起时金融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对大国崛起的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国崛起;金融问题;资本市场

一、引言

美国在短短的二百年里不论在经济还是在科技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美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与逐渐成熟。如今,作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极的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强劲影响力日益彰显,本世纪前50年,是中国发展、崛起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探讨美国崛起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并分析我国在崛起中将会遇到的金融问题。

二、美国崛起带来的启示

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28.7%,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这一年,美国则刚刚渡过了荒蛮战乱的时代,百废待兴。而在此前3年的一天,也就是1817年2月25日,在纽约曼哈顿岛南端的一个经纪人办公室里,28名经纪人齐聚一堂,成立了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这就是纽约交易所的前身。

短短的80年,沧海桑田,攻守轮回,令今天的人们唏嘘不已。在中国,十九世纪早期的清朝,虽然国力仍然强盛,但闭关锁国的国策,加之腐朽落后的体制,已使其走向衰败成为必然。而当人们走近历史的深处,会不无惊讶地发现,1817年那个似乎毫不起眼的纽约的股票交易委员会,竟然是一粒光明的火种。今天,当我们来探究美国经济起飞背后的驱动力时,没有人能够否认,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以及其他的体制创新,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今天全球各个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博弈背后是大国的博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博弈对大国博弈的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历史翻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残酷的一页,进入到现代经济竞争的时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的又一轮起飞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在旺盛的民用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了二三十年。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因为民用需求趋于饱和而进入了滞胀阶段。无独有偶,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但是,随后硅谷一轮又一轮的高科技浪潮,使得美国走出了滞胀困境。而欧洲和日本等国今天还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在这一切的背后,华尔街功不可没。

令全世界最为瞩目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从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制药、网络、纳米等所有的高科技产业无一不从美国兴起,并引领美国经济实现了成功转型。而欧洲和日本在高科技领域只能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依靠模仿拼命追赶。在新经济的潮流中,这些国家被美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美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形成的强大的发现和推动机制。欧洲银行协会主席、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沃特在访华时指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来看,世界正在逐步走向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欧洲已经落后。中国不要学习欧洲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而要尽快学习资本市场的模式。”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欧洲在高新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并非由于欧洲科技水平低下,而是由于欧洲在风险投资方面落后于美国10年。”

所以,今天美国经济的强大,并不在于它的GDP总值位居世界第一,或它在高科技产业的一些领域独占鳌头,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强大的发现筛选机制和资源调配能力。

三、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金融问题分析

今天的中国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人均GDP和美国相比仍然只是很小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成熟的、良性的资本市场是促使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实现生态平衡的关键;同时,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决定了一个国家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度”。历史给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提供的深刻启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并追赶发达国家的大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建设是一个基本国策,必须放在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远,需要全面思考大国崛起之金融市场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市场的问题我们就有可能看得更清楚。

第一个问题: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必将伴随着大国崛起而崛起,并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资金血液。2007年A股市场已经恢复了融资功能,尽管融资额创了历史新高,高于过去几大牛市顶部年度融资额之和,但目前它还仍只是“恢复”阶段。这个市场还没有健康、强大到“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资金血液”那种程度。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放到2020年中国进入小康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上来看,那么我们就会看得更为清楚:大国的崛起,必将需要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做支撑;同时,一个健康、强大的金融市场的崛起,特别是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的崛起,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插上一双闪亮的翅膀。如果没有强大的金融市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将要延滞许久。

第二个问题:关于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发展问题。主要是创业板和风险投资、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股指期货、外汇市场。此外,还有银行、保险、投行、利率市场、楼市,等等。这些实际上已经构成或即将构成中国金融市场的体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