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14:43: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费心理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基本信息统计
57例患者术后确认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其中男性38例,平均年龄(51.3±12.9)岁,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0±13.3)岁。其中支气管肺内肿癌29例,肺结核17例,肺脓肿7例,支气管扩张3例,肺裂伤患者1例,均确认手术治疗;有心血管病史患者18例,有吸烟习惯患者29例。
1.2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素质以及肺部疾病的病情,针对57例患者主要采用全肺切除术18例,局部肺切除术39例。
1.3并发症出现时间
在57例患者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发病时间最早在手术当天,最晚在手术后第五天,术后当天出现1例死亡。
2心血管并发症原因分析
肺切除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患者年龄因素。
目前医学界已经证实,肺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与患者的年龄有紧密的联系。45岁后进行肺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将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患者年龄大于60岁以后,手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最大,这可能是随着年龄增大,跟患者本身身体素质下降有关。
2.2患者术前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
由于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本身存在缺陷,在进行肺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远高于普通患者。
2.3患者术后缺氧。
由于手术本身是切除了患者的肺部组织的,术后患者的肺部功能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时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术中的麻醉仍在起作用,同样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从而造成患者短时间内缺氧。患者术后缺氧直接导致了心血管压力,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2.4手术方式不同。
进行全肺切除对患者肺部的伤害肯定是大于局部肺组织切除,因此患者的呼吸功能也会受到抑制,增强患者心血管压力,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也增大了。
3护理工作
3.1术前护理
一是手术前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肺切除手术的知识普及,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肺切除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术后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同时手术后的科学护理能够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
二是要求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睡眠,合理饮食,戒除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三是术前适当地进行心肺部功能锻炼,以增强患者术后的适应力,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四是术前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特别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心电图现实异常的患者。
3.2术后护理
一是加强患者供氧。
根据患者本身身体素质及术后情况,对患者实施充分地供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通常来说,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本身心血管功能存在缺陷的患者手术结束后要保留氧气插管,所有患者都必须在术后进行至少12小时的辅助呼吸,实际采用辅助呼吸的时间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判断。
二是术后要及时进行呼吸功能恢复训练
可以要求病人进行深呼吸练习,轻拍患者背部等,促进患者肺部尽快恢复正常呼吸功能。
三是注意对患者进行胸腔引流。
胸腔引流液的颜色与流量是失血最直接表现,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术中失血情况[2]。护理过程中保证引流管始终畅通,并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引流液的流量和颜色,记录时间最好为一天三次。全肺切除者,为维持纵隔居中位,术后胸腔引流管应夹闭,并每天拍胸片观察气管位,了解胸腔积气积液情况[3]。
四是密切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
特别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本身心血管功能存在缺陷的患者要作为重点对象。所有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实时检测患者的心率变化,一旦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前兆,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报告医生。
五是及时使用镇静镇痛药物。
患者在术后麻醉消失以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疼痛,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疼痛会进一步消耗患者的体力与精力,患者也容易产生烦躁郁闷等负面情绪,因此术后护理人员要及时使用一些镇静阵痛药物,缓解患者的疼感
关键词:心理特点;心理分析;非重点中学;高中学生;教学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9岁之间,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调查:(一)通过分组座谈:共收集到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684条。(二)无记名问卷调查:抽样对三所非重点学校高中学生发放了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其中高一310份、高而295份、高三226份,收回率100%。(三)对前来心理咨询室320人次的咨询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二、情况分析经过对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反复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非重点学校的高中学生基本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智力水平相对初中阶段进一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增强,思维活跃,喜欢变化,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相当部分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表现懒散。各年级无明显差异。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流行时尚信息好奇心强,接受快,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方面缺乏动力和自觉性。当问到“你自习课或晚修时,多数时间在做什么?”,回答“做作业、看学习有关的书籍”占65%,有25%在“看与学业无关的课外书”,有10%在“玩手机、聊天、睡觉、无所事事等”;当问到“空闲时你怎么度过?”,回答“看学业有关的书”占55%,有30%在“看小说等、上网”,15%在“宿舍睡觉、聊天或无所事事”。由此可以看出,相当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很少投入到对学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中。前来咨询的学生也反映,他们的部分闲暇时间都是在看漫画、小说或闲聊中度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虽然高中生的成人感、渴望自立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在心理和行为上仍然难于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一旦离开了老师的看管,家长的监督,虽然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但部分同学学习自主性差,有目标无行动,得过且过混日子。
(二)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心理冲突明显,在学习、生活上表现有很强的上进心,但行动力不够、自信心不足。各年级无明显差异。
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由于他们面临升学、社会化等课题,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更加明显,同时随自身体验的增加。当问到“你认为自己的自信心如何?”回答一般或差的同学占67%,回答较强或强的同学只占33%,学生的自信心普遍不足,因为他们都是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过去的不成功经历带给他们的是自卑等负面情绪体验,自我评价比较消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在咨询中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别人为什么老是议论我?”,对处理人际关系缺乏自信。在问到“你想提高个人素质吗?”这一问题时,有65%的人回答“想,但缺乏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虽然想上进,想提高个人素质,但现实中缺乏行动力。在学习中也常常出现自己理想的学习成绩与目前状况之间的差距。“我的学习成绩为什么老上不去?”,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希望尽快提高,但在学习困难面前又缺乏勇气和恒心。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成绩的提高不如想象的那么快,就容易处于一种慢性焦虑状态,对现状的不满。有些同学甚至出现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症状。也有些同学的目标定得太高,又在现实中却缺乏行动和恒心,而不能实现,引起内心的冲突。
(三)学生的社会情感日益丰富,理智感、审美感发展日趋成熟,友谊感、道德官有了新发展。但的情绪反应强烈、不稳定,具有两极性。
对“你会经常情绪低落吗?原因是什么?”调查显示:90%的同学回答“会”,原因有学习不好、同学关系不好、情感问题等。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情绪感受性显著提高,常常容易兴奋,兴趣较易转移,意志易动摇,情绪反应强烈,有时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闷闷不乐,一句表扬,又会使他们受到鼓舞,感到激动。他们的情绪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容易走极端,情绪高涨时像火山,情绪低落时又像冰山。取得成绩时,兴高采烈,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遇到挫折时,又会悲观失望,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另外,由于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表现出否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否定的倾向表现为他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喜欢怀疑一切,他们内在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对周围的人总想反抗、唱反调。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经常处于不愉快、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尤其是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情况时常有各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
(四)学生性意识有了显著的发展,早恋现象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
在回答“你认为在我校学习期间谈恋爱是否适合?理由是什么?”这一调查问题时,认为合适的高一有20%,高二有31%,高三有35%,随年级增加有上升趋势。认为合适的理由有:早恋可以使双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进入青春期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渴爱有个异性朋友伙伴等等。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生随着身体的成长和性生理成熟,他们的性意识萌动和发展。他们正处在向往和接近异性期时期,他们对性的问题感到好奇,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对异性感兴趣,喜欢接触异性,倾向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二是在充满憧憬的初中阶段,没能进入重点中学,原来有意无意被暂时压抑的丰富的青春期情感得以爆发,渴望通过恋爱让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三是一些学生生活学习没有坚定的信念,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对是否能够考上理想大学迷茫,感觉到生活太单调,于是想找一个恋爱对象来充实空虚的心灵,寄托自己的感情;四是从众的心理,使早恋现象随着年级增加,有上升趋势。虽然一些学生进入高中时表示全力以赴认真学习,考取理想大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周围的同学谈恋爱,就会产生困惑,自然会激发恋爱意识和行为,原先的信念就动摇了,有些同学会觉得别人谈而自己不谈,别人会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没本事,产生危机感、失落感,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于是自己也加入到恋爱队伍只中。
三、教学的建议
(一)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以“刺激S—心理过程O—反应R”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过程O,它的实质是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心智为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激发人的潜能,鼓励和支持个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更大程度上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性倾向性动力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并发出极大的学习激情,进而形成一种优势的意识倾向。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贪玩的、不自觉的、不成熟的,同时又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巨大发展潜力和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学生求知成才欲望是主流,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激发。教学中吸引学生听课是第一,只有让学生听的课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愉快、轻松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动,进而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相反,压抑、烦闷等消极的情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吸引学生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弹性地适应学生素质,完全接纳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视觉去了解有关信息,在教学手段上也要张驰有度,有人说:好的老师驾驭的课堂就象是一曲完美的乐章,有波澜起伏,也有风平浪静。每40分钟一节课,大部分学生注意集中时间大约20—25分钟,要适当给学生说的时间或作轻松调侃,学习时的愉快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动力。
2、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角色,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方法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才能得以实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对所教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及时、适时的指导,可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醒。如,课堂讲课中哪些内容该做笔记、如何做,要随时提醒,反复强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其次,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适应高中紧张学习特点的指导。
3、教学设计个性化、人性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均有其缺点和特长,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设立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多设案例,多使用直观感性的教学语言导入主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想象、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心和能力感。跟据学生差异,制定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习效果,也要体现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多表扬、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鼓励基础好的更上一层楼,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成不骄,败不馁,及时总结、提高。这样,能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塑造学生的成才心理品质。
成才是要付出努力的,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非常艰巨,要学到真本领,就必须加倍努力。
成才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自我控制能力是成才的核心,塑造成才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可以有以下途径:
一是发挥榜样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人生观可塑性极强的高中生,通过典型引路,激发学生对高目标追求的欲望。典型可包括伟大人物、班内或校内的先进人物、学校已经毕业考上大学本科的优秀学生等。组织学生学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请其中一些校友回母校作报告,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立志成才。有了学习的榜样以后,关键是让学生找出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及原因并制定切实的计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是经受挫折,稳定心态。挫折感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学生面对挫折要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坦然地经受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自我心理调控的方法,保持良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维护心理平衡,在困境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三)创建团结和睦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既是班级的组织者又是班集体的成员,应与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班风。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风建设的主体,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班风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教师可以开展班风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统一目标;同时可以开展自评、自控的形式,让同学们自己评分,相互监督。让学生就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办法、提建议;通过民主集中的办法创建团结和睦的班集体,营造良好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正确引导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减少早恋的消极影响。
早恋现象禁而不止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对早恋问题,宜疏不宜堵。要引导异性同学间正常适度的交往。正常适度的异往有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互补,健全人格。男女生是有差异的。男女生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可以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广泛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人格相互渗透,人格互补,人格健全,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感情体验更为丰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二是丰富感情。人际交往间的感情是丰富而微妙的,两性的感情特点是有差异,在异往中获得的感情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三是产生动力。由于“异性效应”,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往往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但必须教育学生要把握好异往尺度,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尚未成熟,过早涉足早恋很可能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伤害。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书育人,方法有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标一致,殊途同归。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非重点高中教师应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学习、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教书、育人的双重实效。
参考文献: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都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的100例肺心病患者,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54岁~82岁,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在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5%葡萄糖250毫升,加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缓慢静滴。
1.2.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应用5%葡萄糖100毫升,加丹参冻干粉400毫克静滴。
1.3观察指标
1)左心室射血分数
2)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充盈速度比例
3)新房收缩期肺静血流逆向血流速度
4)心脏等容舒张时间
1.4评价标准
根据卫生部1998年2月推荐《疾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好转:症状缓解、心功能好转、心衰降低1个分度以上;无效:症状未缓解、心衰降低不到1个分度;恶化:症状加剧、心衰加重。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不仅是因为学习计算机课程和提高该课程的学习质量,需要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且还在于,计算机是人类通用智力工具,它在培养某些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特别有效的作用。所谓“用电脑来开发人脑”,就包括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事实上,正是由于忽视了计算机课程的这一作用,已使得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益受到一些影响。那么,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层次性,激发学习热情和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
相对而言,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事实上,在一些小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课程内容的安排不适宜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没能体现出与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区别,如开设程序设计教学等。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计算机课望而生畏,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阶段亦应避免简单化的教学倾向。在中学阶段,如果仅仅进行文字输入的教学和趣味程序的设计,也会使学生感到“不解渴”而丧失学习兴趣。为此,应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深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析疑解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稳定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启发引导工作,适度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力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努力实现预定目标。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的不断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这方面的锻炼。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要动手操作,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错按一个键,有时会影响到操作的执行,甚或前功尽弃。又如,在文字输入练习中,要达到既快速又准确,就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坚持不懈,特别是在实现从初学到“盲打”的过程中,更需下一番苦功夫。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利用课程软件进行学习,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运用、组合已有的知识,保持脑力和体力的适度紧张,并且有强烈的好奇心、足够的耐心与恒心。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达到编制程序和解题的正确、完美,就要求学习者能够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百折不挠。
上述教学过程对学生意志力都是很好的磨练,但它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实现,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创造思维。
另外,在软件编制上还需要更加精细。如有的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不错,已配置486微机,却没有很好地开发软件。在语文辅助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做一些选择、填空等练习,即使是电脑作文,也只是在电脑上进行打印,缺乏“人机对话”机制,反馈不及时,使本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教学过程变成为学生机械的应答。特别是有的中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因编排不当,使本应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得不那么难解,学生只要在电脑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即可,甚至有时靠连续不断地瞎蒙也能解题。这就失去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而且对学生意志力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这里既有认识的问题,也有不容忽视的教学软件编制技术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方面,优秀教师与软件专家共同协作,各取所长,联合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观念,丰富学生情感
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们所面对的是既可以动手实验,又可以动脑思考,还可以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工具。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可以形成友好的人——机界面。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反馈及时,学生答对时,计算机给予奖励;答错时,则给出是否需要帮助等信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构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情境。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是有促进作用的,特别是对那些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使他们免于在其他同学面前产生窘迫感,进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难怪不少学生把计算机称为“循循善诱的老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结合声、画功能,使学习者更加感到亲切、愉快,计算机便成了学习者的“知心朋友”。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转贴于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祝帅. 设计观点[M]. 辽宁: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论文摘要 《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特点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掌握其原理并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在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涵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在高职《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应用,并提出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1.
本文首先回顾了消费者购买行为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其次提出了心理场理论,通过己有的对消费名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概括出心理场由产品功分析了心理介质是如何对心理场做出变换的,构建了消费心理模型。最后,论文对研究的成果做出总结,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场;心理模型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媒体广告铺天盖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销手段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这些在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创造了便利性、提供了多样化信息的同时,增大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的复杂性。
2.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消费心理及购买决策的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本研究将在该领域内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理论体系。在现实意义方面,金融危机过后,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无论对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有重要的意义。从企业角度,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对企业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3.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综述
消费者是指直接消费产品或服务的人。消费者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行为活动,指的是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而发生的购买品的所有行为活动,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西方对消费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至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性决策人的消费行为阶段;情感体验人的消费行为阶段;行为主义的消费行为阶段。
4.消费者购买决策综述
下面我们将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来对消费者进行研究,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是购买活动的主体,不论消费者是否做出购买,其内心都会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和思考,针对不同的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者是如何做的购买决策的对我们研究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
1.尼科西亚模型
尼科西亚在1966年的《消费者决策程序》一书中提出了这一决策程序,认为消费者行为源于厂商特性―与消费者特性,并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看成是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信息形成态度;第二部分,信息收集与方案评估收集与产;第三部分,实施购买行动;第四部分,信息反馈。
2.霍华德和谢思模型
霍华德和谢思模型经修订于1969年正式形成,来源于“SR”模式,引入满意度理念,主要用来解释一段时期内的品牌选择行为,其重点在于解释是否会重复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
3.E.K.B.模型
E.K.B.模型是1968年提出。该模型较全面的解释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过程,具有对不同情境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并与消费者具体的决策行为相一致。
4.多属性态度模型
伊利诺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Martin 提出了多属性态度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在整合过程中通过结合对产品的显著信念的评价和信念的强度,态度就是这些好坏结果的加权总和。
二、消费者心理的研究
我国人口现在已达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生存都会购买产品,都可以称为是一个消费者,所以这么庞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一点已经被国外的许多企业所熟知,所以他们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吸引中国的消费者,最突出的便是零售业,他们在许多大城市建立了大商场、大超市。甚至有的消费者本来没有购物的打算,只是想去逛逛,结果进去逛完之后总是大包小包的买了不少东西。针对大商场和大超市如此流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此巨大,其原因何在呢?下面我们将用场的观念来解释,探究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场是怎样形成的?
1、心里场概念
心理场的概念最早是由勒温提出来的,在此将其应用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有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内部心理因素也有好多专家、学者研究过,在这里引入心理场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更有合理性。心理场具有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以看成是心理场对消费者的一种场化过程,消费者的许多购买决策都是在心理场的作用下产生的。
2、心理场系统有以下特征:
(1)交互综合性,心理场系统中的三个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开放性,心理场系统不可能是封闭的系统。
(3)动态性,心理场中的各个子场组成要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心理场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三、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购买决策心理过程是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销研究的核心内容。从消费者的角度说,了解购买决策心理过程,能够克服自身的不理性消费和盲目性消费:从营销实践角度而言,有助于企业进行有效地市场细分、市场地位以及制定明确的营销战略组合。消费者行为模型为研究和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基本框架。本文结合西方学者的 “刺激―反应” 模型和中国实际,构建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1、 消费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普遍性的种行为活动。
比较著名的消费者行为模型有:尼柯西亚模型 ,恩格尔―科拉特布―布莱克模型(简称E.B.K)、霍华德―谢恩模型,而霍华德―谢恩模型更强调消费者购买的早期情况,认为态度和意向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以往消费行为模型的学习与比较,结合中国的经济状况,提出了“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2、购买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由于缺乏某些心理和身体素质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须的对客观条件的反应。
3、购买动机
一般而言,动机有三种要素组成:需要驱使;刺激强化;目标诱导。由此可见,动机受需要的强度、购买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信息搜集
由于中国消费市场的不规范性,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使得消费者需要花大力气搜寻信息。
5、决策
这是整个购买决策模型的核心环节,也是消费者心理冲突与矛后的环节,决策过程包含系列的心理活动同时,决策也受以往知识经验、结合自己的经济状况,对各种品牌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购买标准。
6、购买
消费者在决策以及形成自己购买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购买行为,购买过程有一定的个体倾向性,个体由于经常或者习惯购买某种商品而拒绝了其他同类物美价廉的商品。
7、购买后评估
在使用了产品和服务后,消费者会将其实际水平与期望水平进行比较,并体会到满意或者不满意,为以后的购买决策服务,改进以后的购买决策行为。
四、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1、研究的局限性
(1)由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复杂性,本研究预先设定了研究的情景,即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因此,对于其他情景,本研究没有涉及。
(2)样本的局限性。所选用的样本数量和所调查的消费者难免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加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展望
(1)购买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
对购买决策过程的研究,现在的研究更多的是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对生理机制的研究较少。今后应注重运用生理学以及生理解剖学相关知识,采用实验的力法(如ERP),找出人脑中影响决策心理过程的相关区域,借助仪器设备进一步研究购买决策的生理机制。
(2)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心理学相关理论相结合研究,共同探购买决策的心理过程。
以往研究只注重经济学宏观的购买过程或者是关注微观的购买心理活动,今后应把宏观的购买过程与微观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
(3)网络时代下,购买决策具有怎样的新特点
由于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虚拟的网络中购物,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消费者的决策心理具有怎样的新特点,与传统的决策心理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等。
参考文献:
[1]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力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消费名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
[3]顾文君.顾客消费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衡风玲,赵爱琴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北京丁业大学出版社,2008.
[5]黄凌.归因风格及情绪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雷霞.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实证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新旺,刘金平.决策心理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8]梁汝英.消费者行为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