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时尚管理8篇

时间:2022-03-23 06:00: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时尚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尚管理

篇1

本文以供应链角度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服装企业供应链关联的现状及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成功快时尚服装企业供应链设计理念及管理经验,从产品设计、物流配送、供应商选择以及信息共享与反馈等方面提出我国服装企业发展策略,期望我国服装企业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关键词:

快时尚;供应管理;我国服装企业

我国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服装企业现有的供应链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处于直链状态。就战略管理层而言,我国的服装企业供应链一直保持着单一的供应商、制造商、多层级的商,最后到用户这样一种直链型结构。对于我国一般服装而言,在每个季度末或季度初将新一季度的服装逐步投放市场,其上新速度以2-3个月为一个周期,以致于设计部门也必须提前大约2-3个月的时间来设计下一个季度服装,这样的速度淹没了服装行业应有的市场敏感度与时尚原则。我国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如图1所示。我国的供应链结构图是从产品设计开始,经过单一的供应商,继而进行大批量生产的过程,再通过层层批发与,最终到达销售环节。在供应链的网络结构上,供应链层级过多,经销商与服装生产企业之间都存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离,这样的结构大大影响了我国服装企业从产品设计至生产以及生产至销售的时间,设计师们不能及时掌控时尚讯息,主要表现在产品的更新周期慢。同时,由于商过多,不能及时将产品送至各销售地点,消费者无法及时购买当季服装,最终导致产品过季与库存积压。

(二)网络与信息共享技术不健全

虽然网络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我国的各个服装企业,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整个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少,只有相邻企业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营销当中的“牛鞭效应”,即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传递时,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渐放大,需求信息越来越大的波动,导致供求不平衡,产品积压多,库存成本高。

(三)供应链管理仅集中于库存与物流的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服装企业的库存量普遍保持高位,因此,面对不景气的市场需求,大多数企业仍然只从供应链的下游入手,仅仅局限于电商合作,或做渠道下沉,或扩大库房面积,或打折促销,以此刺激销售,而没有关注供应链上游,即没有从服装设计与生产之初便有效的进行库存控制。而对于物流管理而言,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均采用外包物流的形式将产品送至供应链的下一个环节,虽然物流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企业没有从根本上降低库存成本。很多消费者习惯于等待打折期的到来,或者在线上购买,部分线下服装店成为了消费者的试衣间,导致新产品刚上市便面临降价处理,从而使库存积压与缺货的情况经常发生。

(四)缺少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标准

目前,国外先进企业已应用成本核算法,即ABC(Activity一BasdeCosting)法。它是一种把成本计算与各种形式相关联的核算方法,对于先进国家的企业来说,ABC法被认定为确定和控制物流费用最有效的方法。而目前国内服装企业很少运用该方法在供应链的管理上,在供应链管理的许多环节上,缺少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估与筛选,时有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发生(郭立宏,2006)。(五)企业信用度低虽然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拥有供应商合作关系,但是缺少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大都集中在1-3年,企业间形成的信任与依赖关系不够牢固,信用评价较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偏低。很多企业在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上,仅凭经验、感觉与关系,缺少客观性,供应商选择疏于管理。

国外成功快时尚企业供应链管理分析

(一)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与产品的“稀缺性”

产品设计是供应链上的第一个环节,其设计的“快”表现在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上,而产品生产的“快”离不开设计环节,也表现在产品种类多、数量少上。例如西班牙著名快时尚品牌ZARA的上新周期短至2周,每年的服装款式可达3万种,由于每样产品数量极为有限,通常产品上架一周内便能够销售一空,产品积压少,库存均为下一周期的新品(刘烁,2012)。快时尚服装企业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的供应链结构如图2所示。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体现在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源于各个方面。灵感来源的多元化,使得产品种类丰富。在生产方面,大多数快时尚企业是通过自产与外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所有服装的总产量能够满足全球的需求量。同时,生产部门也会严格控制单品数量,其精华在于“少”,即每种产品的数量仅仅能够满足各个门店在卖场陈列的数量,其库存几乎为零,目的是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稀缺性”,给予消费者及时购买的心理暗示,是快时尚服装企业有效的营销方式之一。

(二)强大的物流技术保证产品配送速度

快时尚服装企业产品配送速度“快”是通过发达的物流技术来保证的。首先,成功快时尚服装企业通过在各个区域建立集中的产品配送中心来对世界各地进行产品的运输。其次,企业通过激光条形码技术读取产品数据,对产品进行分拣,出错率非常低。产品分拣包装结束后,根据门店订单进行配送(张庆华,2008)。合理的配送方式降低了快时尚服装企业从产品设计到销售这一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同时,整个供应系统使得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更加紧凑快速。

(三)信息共享技术保证销售量及信息反馈

快时尚中销售“快”是指信息的共享能够反映全球各个门店的销售信息,同时销售后得到快速的信息反馈。分布在全球各个区域的门店每天都会将销售信息反馈给总部,通过ERP系统数据反映各地的整体销售情况及原材料供应状况,企业只生产产品预期销量的20%-30%,因而产品的数量风险都控制在最低水平。通过销售情况判断是否补货,生产部门通常会减少生产二次预期所需的产量。滞销则将剩余产品运送至某一门店进行集中打折销售。由于严格控制产品的生产量,因此,大多数快时尚企业的打折产品都被控制在30%以下,其库存压力也大大降低(刘峥等,2013)。

我国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

(一)小批量生产策略

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通常采用外包形式进行大批量生产,其目的是减少物流费用,却也使得服装由生产至配送消耗太多时间,从而导致一次性的产品积压,给库存带来巨大压力。而快时尚服装企业通常采用的是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从而也进行小批量运输。少量多次的配送方式,虽然在物流中消耗成本较高,但却带来了巨大的速度价值。增加产品设计种类。这是小批量生产的前提,只有扩大设计来源,增加产品种类,才能保证产品的持续供应、销售不间断,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由设计到销售的循环。生产模式的转变。即由现在采用的OEM、ODM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变为小批量、多种类生产。减少配送量,增加配送频率。即通过少而多次的方式来达到“快”的目的,由于每一类产品数量少而种类多,使得总量大,因此可以按销售信息反馈、补货订单的时间顺序逐次上架销售,保证卖场内产品种类数,进而保证卖场内的丰富感。

(二)快速配送策略

成功快时尚服装企业所带来的经验是减少商、缩短产品在中间环节停留的时间,同时减少中间商所带来的附加成本。产品设计完成后,通过对市场销售量的预期以及多家供应商提供不同的原材料,直接进行生产,可采用外包加自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常可生产预期的30%,以减少实际销售量与预期销量之间的差额所造成的库存积压,然后将制成品直接送往门店销售。如果产品缺货,由门店下单,补货信息直接反馈给生产部门进行二次生产。

(三)供应商选择策略

第一,建立良好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供应商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以质量管理、采购表现作为评价指标,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优的供应商数量组合。良好的合作关系应该具有灵活可操作性,选择规模与层次相当的供应商,同时通过激励机制使得供求双方保持良好稳固的合作关系。第二,扩大供应商合作范围,建立分散的合作关系。同种商品的供应商数量选择约2-3家,并有主次之分,购买数量尽量不超过供应商所能承受的50%,反对全额供货的供应商。在一些合作关系危险或者僵持的情况下,通过分散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分散风险,降低损失。

(四)信息共享策略

优化网络环境,充分发挥ERP系统的作用,做到整体的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上从设计、供应商合作、生产至销售的整个环节透明化运作,减小“牛鞭效应”。改进生产计划与供应商能力、库存三者不平衡的传统管理方法,降低生产决策的盲目性,才能做到引导消费者需求,提高服装的销售量,从根本上降低库存成本(代子砚等,2014)。

结论

通过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各个区域与门店的销售状况、缺货与滞销情况,使设计、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三个环节做到良性循环。同时,对于服装界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预测市场需求及流行趋势,从而预知面料的需求情况、服装款式的流行方向,将面料趋势提前传递给采购部门,保证原材料的供给充足,将服装流行款式传递给设计部与生产部,使其把控第一手的流行信息,做到真正的快速。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策略的改进,使得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紧凑快速,改进后供应链流程如图3所示。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以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保证产品设计与生产顺利进行,继而通过物流直接将产品配送至销售部门,由ERP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将销售信息共享于生产及设计部门,通过信息的反馈了解市场需求量、市场动向,以便及时判断是否补货,以及做出市场需求预测与服装流行趋势的预测。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通过产品、渠道、网络等环节与技术探索适合我国服装企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良性循环方式,以使我国服装企业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立宏.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刘烁.快时尚品牌营销策略分析及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张庆华.ZARA极速供应链的成功经验带给国内服装企业的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8(5)

4.刘峥,徐琪.“快时尚”服装产业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探索—以合作博弈为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4)

篇2

【关键词】 时尚产业 供应链 管理 研究

鉴于国外经典时尚品牌和快时尚品牌的启蒙作用,国人的时尚视野得到了不断开拓,有关时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潜力正不断发展壮大,本土时尚产业方兴未艾,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时尚产业将成为世界时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关注。正如福布斯总结词中所说的那样:“自2003年入驻中国大陆以来,《福布斯》一直关注时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敏锐的嗅觉发现中国时尚产业中不断成长的企业家和设计新秀,旨在挖掘这个新兴产业背后财富创造和财富增长的力量。”

然而,我国的时尚产业至今仍缺乏较为系统的产业研究,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目前对时尚产业的研究仍然主要分布在社会学、心理学、服装设计工程和美学等领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尤为缺乏。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时尚产业需要能提供理论指导的产业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助推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未来中国的时尚产业能否依托国内庞大的消费实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通过供应链管理的路径,深入挖掘本土时尚产业的经营智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一、时尚产业概述

自1908年罗斯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首次对时尚进行探索式研究以来,涉及时尚与时尚产业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甚至是哲学等学科专家的研究对象。狭义的时尚产业是指对人体进行装饰和美化的行业,通常服装业被认为是时尚产业的核心部分。然而就广义而言,时尚产业的内涵非常宽泛,它糅合了技艺、创意、传播、消费等因素,是对传统产业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产品、商品或服务的运作模式。因此,广义的时尚产业不仅涵盖个人生活的装饰美化,还包括对个人生存和发展中相关事物和情境进行的装饰和美化。基于此,时尚产业可定义为是“以经济为载体,以市场为手段,更加明确,更加现实地围绕人和人的审美价值追求展开,具体地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美的需求的产业”。

时尚产业的边界比较模糊,其本身也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是一个传统产业时尚化的过程,是由时尚消费方式不断滋生的,也是对人文思想变迁时的需求的供应,因此时尚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向商业化和社会化的不断延伸,浓郁的文化特质是时尚产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核心。日本产业界在20世纪80年代就预测,“下个世纪的产业是宗教、艺术、哲学的时代”,而文化产业恰恰是本世纪各国产业调整的主要方向,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尚产业正受到各国政府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时尚产业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创造力经济。日本环球经济研究所所长杉浦勉先生提出:文化力可以推动新经济,文化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行,这就是时尚的发端,同时流行和时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迁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并进而导致经济的新增长。创意先驱霍金斯先生认为:时尚产业经济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倾向,是一种集广义的与人的创造力、人的才能、人的技能为一体的经济现象。时尚研究者白银峰由此认为,时尚先由思想意识起步,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与传统的较为“理性”的工业体系相比,时尚产业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感性”的元素更加倚赖,因此对于时尚产业的研究视角,不仅要基于一般产业的共性,更要植根于时尚产业的特性。

二、时尚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是一个到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集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于一体的上下游实体网络组织。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模式日益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如果注重供应链管理,那么将可以突破物流功能要素效益背反问题的系统优化边界。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联合行业中其他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关、业务关系相连的行业供应链,以便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物流专家Seuring提出供应链管理应包括两个维度:产品维度(包括物料和信息流的管理)和关系维度(主要是供应链成员间的互动关系的管理)。

篇3

随着ZARA、H&M、优衣库等品牌在国内迅猛发展,快时尚风潮已经席卷了中国内地,这种快速、多款、平价的零售模式,对国内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对于本身已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内市场,无疑又是巨大的冲击。快时尚现象促使国内服装行业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为了缓解库存压力,提高销售效率,不少国内品牌纷纷以ZARA、H&M为榜样,朝着快时尚方向转型,优衣库的品牌发展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内二三线城市。

中国有句老话:“慢工出细活”。“快”也可能带来“快”的副作用,国外快时尚品牌从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就因频频爆发产品质量问题饱受诟病。2013年11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对70款快时尚品牌成人服装的比较试验结果,全部符合标准的样本不足 7 成,色牢度、甲醛含量、pH值不达标,标识成分与实测不符等问题比比皆是。快时尚产品要求企业有极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因此保证产品质量难度也大,多款、快速和成本因素都制约着快时尚品牌的产品质量。

快时尚不应成为低质量的代名词,应该立足于产业链的思维来解决快时尚产业链的质量问题。因此研究快时尚服装产业链的质量控制对于从根本上提高快时尚服装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快时尚服装产业链质量管理的难点

1.1 “多款”的质量管理难度大

以ZARA为例,每年上市的服装款式有12 000种,几乎相当于国内普通女装品牌的10倍,数以万计的服装材料类别组合在上万种服装上,控制每款服装质量的难度可想而知。虽然快时尚品牌经常采用同一种面料制成多款服装来降低成本和规避质量风险,但由于款式不同、执行标准不同,不同布料组合的劈裂强力、色牢度等项目不合格的情况也会频频出现。

“多款”的质量管理是服装品牌最为重要的工作方向,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仅来自于品牌企业,需要站在产业链的角度看待质量管理,只有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2 “快速”增加质量管理难度

ZARA一款服装上市平均周期仅为15天,且相当部分的面料是由坯布染上当时流行的颜色或图案制作成服装,在如此短的周期内完成染色、后整理、裁剪、缝制、熨烫、分检等工作,其紧张的节奏可想而知,在这种生产过程中各项内在、外在指标控制起来相对困难。目前产品送检通常要 3 ~5 天,这对于快时尚服装产业链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如果为了销售业绩而绕开检测环节,这种“快速”将意味着质量风险加大。

1.3 “低价”增加质量管理难度

产品由于生产方式不同,H&M的出货周期不及ZARA,但对于成本的控制更加苛刻,H&M的口号是“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时尚和品质”。为了控制成本,H&M采购便宜的面料、生产地点也选择在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区。全球供应链和严格的成本控制难免给产品质量带来损失,也使得H&M在多次产品抽检中身陷“质量门”。连以品质著称的优衣库,也曾经难逃诟病,1995年,优衣库在日本也曾因产品质量问题让“物美价廉”口碑遭人质疑。

快时尚不愿意把“低价”与“劣质”联系在一起,但现实的情况似乎有很多证据证实这种联系的合理性。实际上,“低价”的代价不是产品质量低,而是降低了产业链质量管理的态度,客观上提高了质量事件的比率。

1.4 “质量意识”制约质量管理

国内销售服装的很多产品质量问题是因管理者质量意识淡薄,或者对国内标准理解不透彻造成的。比如,面料成分与标识不符是快时尚品牌经常发生的质量问题,据北京市消协公布的检测报告,以抽查不合格的ZARA休闲裤为例,服装标签标称为“含棉75%;羊毛20%;涤纶5%”,而实际检测结果是棉68.2%(比标注值少6.8%),羊毛则仅为10.6%(为标注值的一半),聚酯纤维含量为15.7%(超过标注 2倍)。在快速的生产周期中,由于快速调用面料进行生产,不同批次面料如果未经及时检测,非常容易出现成分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在中国市场销售服装,如果对国内强制标准和产品标准不熟悉、不理解,会导致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产品标识标注不合格、产品不符合执行标准等各种质量问题。

2 快时尚服装产业链质量管理的建议

难道“快”就意味着要牺牲质量吗?其实不然,“快”并不意味着品质降低。企业可以向管理要品质,向科技要品质,向供应链要品质。传统生产周期之所以长,与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供应链计划、生产、沟通、风险分担方式都有关系。只要采用合理的管理模式、先进适合的设备,不但效率会提高,品质也能得到保证。

2.1 向管理要质量

“一切问题都是管理问题”,产品品质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快时尚品牌也在不断探索中提高着产品质量。优衣库推行的“ABC计划”(ALL BETTER CHANGE)和“匠工程”就是向管理要品质的典型案例。在“ABC计划”中,优衣库将中国的合作工厂由140家缩减到40家,增加每个加工厂的工作量从而提高内在质量和缝制质量。“匠工程”中,优衣库将有30年以上经验、闲赋在家的日本专家输送到中国工厂以确保产品质量。ZARA也采用一个工厂一段时间只集中生产一款服装的方式来防止错误产生。

2.2 向科技要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进和采用一些科技创新就可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分检产品时,ZARA不采用易出错的人工分检方法,而是采用激光条码读取分检技术,使出错率降到5‰以下,每小时可分检80 000件服装。纺纱、织造、染整等工艺的技术进步也不断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2.3 在“快”与“慢”之间找到平衡

要想控制好质量,需要企业在“快”与“慢”之间找到平衡。以成功的电商品牌“韩都衣舍”为例,其服装补货周期在20 ~ 30天之间,在行业内并不是最快的,但其产品售罄率可达到95%,可见并不是一味的快就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略微宽松的周期也为产品检测留出了必要的时间,规避了产品内在质量的各种风险。

2.4 建立质量可信的供应商群

如果快时尚服装产业链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是经过第三方认证的,那么一定意味着快时尚服装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建立的国家纺织面料馆就是本着这一理念建立的。快时尚服装品牌通过国家纺织面料馆获得的产品均为合格产品,也就意味着快时尚产业链可以减少中间检测和认证环节,改变快时尚与“慢周期”之间的矛盾。因此,快时尚并不一定“低质量”。

2.5 选择优质质量合作伙伴

选择适合的质量合作伙伴对于品牌企业也非常重要,优质的检测机构,不仅检测周期短、服务质量优,还可以针对企业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培训、辅导等技术支持。

同时,优质的质量合作伙伴在企业产品质量数据汇总分析、提供工艺改进建议等方面都可以对企业进行支持,能够从检测数据中分析出品牌和供应商的优势与短板,从而为今后产品质量提升做出建议,是与品牌共同成长的良师益友。

3 结语

快时尚服装品牌产业链的质量管理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反映快时尚企业的产品开发、品牌运营、生产管理和整合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快时尚服装的质量管理并不是单纯对产品质量的管理,而是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管理。快时尚质量的产业链管理应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依靠合作伙伴,在每一个环节建立实现质量管理的机制和规则,让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进行梳理和改进,才能获得优良的效果。

在服装品牌质量管理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模式,但对于快时尚服装品牌而言,只有企业的管理者有极强的质量意愿,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使每位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探索,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快时尚质量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娟.浅议快时尚[J].现代交际,2014(2):177.

[2] 徐玮.西班牙快时尚如何管理外包工厂[J].中国制衣,2014(2):53.

篇4

关键词:时尚知识管理 服装概念设计 时尚数据仓库 集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观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对流行趋势的变化,更是了如指掌。面对庞大的流行数据,设计师为了能够随之对其进行运用,建立时尚知识管理系统十分必要,以该系统为前提的服装概念设计也更加能够体现流行趋势。但是当前阶段对于该系统的创建依然存在相关不足,基于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时尚知识管理

按照相关定义可以将时尚知识管理理解为以时尚、集成等为基础的,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支持的数据集合。时尚知识管理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 主题性。这里所提到的主题性,也就是时尚知识管理中所具备的所有知识与数据都是以相应主题为基础的,针对服装设计风格、颜色、面料、款式等,选择合适的服装设计元素[1];② 集成性。时尚知识管理中所具备的数据来源十分多样化,但是原始数据格式却不相同,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集成。将知识列入管理系统中进行转换,再次格式化并排列,以此获得具有单一性的物理映像;③ 时变性。所谓时变性,也就是时尚知识管理系统中所包含的数据都会受时间的变化而更新,为了很好的适应这一变化,数据需要通过更高层次进行综合;④ 非易失性。时尚知识所标志的时间与地点等均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数据,并且会被长时间的保存下来,在知识管理系统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加载、查询等。

按照时尚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的一般性,可以将其体系结构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时尚知识词典。这一环节为整个系统的数据库,主要是对时尚知识的体现形式与规则进行规范;② 时尚知识来源。这一环节是对来自于不同途径的时尚知识进行采集;③ 时尚知识整理。这一环节是对不同的时尚数据进行抽取、转换与储存;④ 时尚知识发掘。这一环节主要作用是发掘时尚知识;⑤ 前端决策支持。这一环节是对时尚知识决策支持交互界面进行提供。

二、时尚知识管理的服装概念设计

(一)构建时尚知识决策结构

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向服装设计师提供智能化的基础知识,通过对相关信息、模型的利用,真正实现对人机交互系统的创建。为了有效构建这一系统,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① 该系统的使用对象为决策人员;② 该系统主要强调了支持这一概念,也就是能够帮助决策人员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③ 该系统重点强调了交互这一处理形式,因此需要认识到与人有关因素在决策结果上的影响。

(二)形成服装概念设计

(1)决策支持

一方面,要形成服装时尚风格。时尚这一因素是通过不断的演变而进步的,每一时间段的时尚均是以之前时尚为前提,且可以将其看作之前服装风格的延伸。各种时尚潮流的兴起均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对于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不同的时尚都可以实现自由发展,进而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丰富的内容[2]。针对现如今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几乎所有的服装品牌都会在新一个季度推出多个风格的时装主题,这些主题有些是对之前的延续,而有些则是全新的设计风格。由此看来,越来越多样化的服装主题不仅创造了时尚风格多变的品牌形象,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要在时尚风格的基础上推荐排序基本原则。其一是时尚的引入阶段,也就是时尚刚刚兴起的阶段,还未满足大部分人对于时尚的需求时,却可以为人们带来新鲜感的时期;其二为接受时尚阶段,即时尚已经广为人知却被接受的时期,这一阶段是时尚风格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阶段,同时也是服装产品获利最高的阶段。

因为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对于时尚的敏感度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系统决策所支持的时尚风格推荐排序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一般会将服装品牌划分为以下几种,即时尚引领品牌、市场追随品牌两种。前者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高时尚敏感度的消费群体,而后者则主要指的是紧跟潮流的消费群体。

(二)服装元素概念设计决策支持

服装设计元素即组成服装设计风格最为基础的单位,其中主要涵盖了色彩、面料、造型以及图案等元素。而服装概念设计则具体包含了对风格主体对应的时尚色彩概念、时尚面料概念、时尚造型概念以及时尚图案概念等。

这一项工作现阶段主要是由设计师按照设计主题搜集图片,并通过图文的形式将故事进行表述,尽管这种表述形式十分直观,然而因为多数服装企业中缺乏系统的时尚知识管理观念,致使一些无效操作存在,很难对概念设计效率进行控制,进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文章中所提到的时尚知识管理当中,都是在不同的渠道搜集时尚信息,另外则是依靠不断积累所得服装知识欤其中储存了诸多服装设计风格色彩、面料、图案以及款式的相关信息,以此为服装元素概念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一旦明确了新服装产品的时尚设计风格之后,便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决策支持系统快速捕捉到与之相对应的色彩、面料、图案与款式,随后再利用筛选和排序形成不同类型的服装元素设计界面。

(三)决策人机交互系统

利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对服装概念进行设计,主要是以用户与系统互动为前提,获得服装时尚风格色彩、面料、图案、款式等概念的决策支持,通常包含了以下设计流程:① 选择关键词;② 选择设计主题;③ 选择时尚数据信息;④ 概念整理;⑤ 终端形成。

在选择关键词方面,用户需要限定概念设计的年份、季节与分类等关键词,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选择。在排列主题概念方面,则需要在系统中设置时尚风格主体信息字典,将时尚风格主题倾向与风格主体进行连接。一般一个品牌一个季度仅需要确定5个主题即可,用户便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风格主题选择设定的概念主题。随后,将系统中所有的主题概念进行整理,以此为用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时尚主题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升的基础上,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服装概念设计也需要向信息数字化方向创新,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时尚知识管理系统,为服装概念设计方法提高智能化支持。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服装的选择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在服装设计选择当中融入了更多的个性与自我观念,从而使得服装概念设计成为引领时尚的先驱。

参考文献:

[1]Ja Young Hwang,Eulanda Sanders,Mary Lynn Damhorst,张慧琴,武俊敏. 文化和时尚体系对服装设计过程的影响――服装设计过程的概念框架[J]. 艺术设计研究,2016,02:10-18.

篇5

关键词: 时尚产业 管理类课程体系 优化方案

“时尚产业”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新兴产业,在这个不断发展、富有活力的领域,相关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充满挑战。同时,我们面临的管理现实是国内时尚消费增长迅猛,时尚经管人才短缺严重,因此面向时尚创意产业的管理类课程体系研究必要而迫切。

研究时尚产业对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探讨适用时尚创意产业要求的管理人才培养及相应教学与实践的体系,体现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教育的前瞻性和常识性要求。

一、时尚产业内涵

由于时尚产业并非界定清晰的单一产业部门,而是涵盖时尚产品的多个部门(如服装、饰品、鞋帽、化妆品等)及涵盖各时尚产品的价值链,时尚产业体系比较复杂,目前国内外研究尚处探索阶段。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研究的角度多从企业入手,在Dickerson,K.G的“Inside the Fashion Business”中,fashion与时装意义相近,主要就时装经营及商务各业务环节进行讨论。在Frings, G. S.的“Fashion:From Concept to Consumer”中,以服装产业链为主线,讨论服装产品从创意到消费者的全过程。此外还有一些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着装现象和着装行为的,如《时装的面貌》等。但是对时尚产业的关键术语和理论探讨相对贫乏,为正统经济学家所忽视。

2008年,首部研究中国时尚产业的报告《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2008)》出版,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时尚产业研究中心主笔,其中对时尚产业有界定,“时尚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时尚产品和时尚服务的设计、采购、制造、推广、销售、使用、消费等一系列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报告对于时尚产业的体系结构并未涉及,对于体系内涵还不清晰。2010年,高骞的《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为研究对象,以时尚产业作为整体,探讨了上海在建设国际时尚之都的各种政策措施。

作为都市产业的典型表现形式,时尚产业内涵非常广泛,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而是通过各种高科技、创意、媒体的因素,对各类传统产业资源要素进行整合、提升、组合后形成的一种较独特的产品、商品运作模式。在产业形式上,是跨越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产业界限的多产业组合;在产品表现上,主要体现流行审美情趣和消费理念的中高档消费品或消费服务;在产品特点上,突出表现为引领时尚,包容多元价值观,随着社会生活潮流变化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

时尚产业是时尚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一种高度融合,主要表现在通过创意增强时尚产业的活力,通过创意引领时尚产业的发展。时尚创意产业构成上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是对人体进行装饰与美化,包括时装与服饰、鞋帽、箱包、美容美发,以及珠宝首饰、眼镜表具等;扩展层是对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处的小环境进行装饰和美化,包括家纺用品、家饰装潢、家居用具等;延伸层是对于人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事物和情况进行装饰和美化,包括手机、MP3/MP4、数码相机、动漫、电玩等。

二、时尚产业对于北京经济发展的意义

1.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北京“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将于近日公布,其中核心内容为:“十二五”时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升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全市GDP的12.3%。

2.时尚创意产业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经济战略引擎

北京投资300亿于宋庄建设国家级时尚创意产业园区,促进时尚产业的发展。北京要成为世界级城市,除了尽快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和增强实力外,还必须大大提升自己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综合竞争力,而时尚创意产业就是城市竞争力的最主要体现之一,这就延伸出“时尚城市”的概念。时尚创意产业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并通过工业制造、产业转型融合、服务业、金融体系等配套体系,把时尚创意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基于创造力的时尚创意产业是国际大都市真正拥有的优势,也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精髓所在。

三、培养时尚创意管理人才必要而迫切

1.满足教育的前瞻性与社会服务功能

时尚创意产业的急速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时尚管理人才需求的增长,客观上刺激了时尚创意同经济、管理、信息、贸易、人文等学科的结合,时尚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及其自身的发展,也强劲吸引了其他学科向时尚领域的渗透,因此许多以时尚为特色的专业和与服装相交叉的学科在服装教育体系内不断涌现。如今,几乎所有服装类院校都设有商学院(系)、服装管理学院(系)或服装经管学院(系),而许多服装经管类课程,如服装市场营销、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国际贸易、服装产业运营等也成为包括服装艺术、服装工程专业在内,所有专业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服装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服装教育面向市场、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也是服装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服装院校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时尚创意+管理+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经管专业也会因此成为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核心之一。

2.秉承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规划战略指导思想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办学,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办学工作融入到首都建设和纺织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纺织服装高校。”

管理现实的变革对经管人才的培养提出严峻考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适用经管人才需要对目前的经管教学与实践进行改进。以本项目为核心,依托北京服装学院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依靠商学院的师资力量,以时尚创意产业为切入点,全面整合优化现有专业方向和课程,强化“艺工融合、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

·打造彰显北服特色的优质专业课群,完善北服特色学科体系。

·“时尚创意管理”成为北服的又一鲜明特色。

·培养时尚创意产业急需的管理人才。

·实现服装品牌管理研究的阶跃,为时尚产业服务,探索品牌高端化有效路径。

·为北京建成世界城市,建设现代都市时尚产业服务。

四、优化和开创符合时尚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类课程体系

在教学环节,适应时尚创意产业要求,融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实践体系进行完善,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重自主”的教育。

1.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上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制订了理论教学计划的实施细则。具体要求如下:

·确定每门理论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优化和充实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实践需要,及时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建立理论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改革和探索理论教学方法,推广普及启发式、参与式及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完善教学效果检测机制。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单元。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推广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拓展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2.开创时尚管理课群、文化创意产业课群、奢侈品管理课群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通过对时尚创意产业的研究,归纳出时尚创意产业对管理人才需求的内涵,构建出适合我国时尚创意教育发展战略的时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时尚管理人才新的课程体系。以经济管理通用课程为基础,依托服装产业与企业管理的实践,优化服装产业与市场课群;将服装产业与时尚创意相结合,适应时尚产业发展新趋势,开创了三个新课群:时尚管理课群、文化创意产业课群、奢侈品管理课群。

时尚管理课群:时尚美学、时尚文化创意与设计、时尚买手、时尚传媒与整合传播、时尚产业体验、时尚品销售体验。

文化创意管理课群:文化产业概论、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资源学、现当代艺术理论、服饰产业研究。

奢侈品管理课群:奢侈品管理导论、奢侈品品牌管理、奢侈品产业分析、奢侈品经典品牌纪实、奢侈品零售、奢侈品消费行为、奢侈品顾客关系管理。

优化服装教育体系、创新服装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值得我国服装教育领域不断探讨和实践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前途,而且关系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以时尚创意为切入点,通过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服装院校经管专业的时尚创意教育体系结构的研究不多,我们力图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我国时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适用管理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庆良.时尚产业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时尚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R].2008.

篇6

“快时尚”作为近几年来最成功的服装商业模式之一,孕育了包括ZARA、H&M、UNIQLO、S.Oliver等著名的时尚品牌。快时尚一般被定义为:“以最新时尚流行趋势为基础、设计生产迅速、价格便宜、以主流消费者为目标客户的服饰产品。这些服饰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所需的时间很短,而且价格便宜,主流消费者可以通过很低的价格享受到当下的流行服饰。”这一商业模式在最近数十年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包括国内许多服装公司在内的竞争者学习和借鉴的目标。

笔者认为,快时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快速”和“平价”。快时尚企业将过去传统服装业以生产商和设计师为主,“推动”销售产品的模式,改变成了以目标市场中顾客需求为导向、满足消费趋势为主的“拉动型”供应模式。这需要服装企业“快速”分析、捕捉市场流行动态;同时“快速”生产,以简化购买周期过程、缩短新品上市的前导时间为目标,从而满足处于高峰阶段的消费需求。“平价”则要求企业降低设计、生产、物流方面成本及风险,要求服装企业能在目标消费市场的消费水平上完成大批量产品的投放,而满足这一消费水平则需要企业有很高的成本控制水平,为顾客提供真正“物美价廉”的产品。

目前国内服饰企业设计开发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从设计层面上看,我国的一些快时尚服装企业简单地把跟随战略理解为“抄款”和“仿版”,对设计业务活动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仅仅把设计活动当作是“把市面上流行的款式画下来、交给版师去打样”。没有考虑过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流程设计、企业资源的配置方法、与其他部门和合作方协作的手段,这使得设计的理念仍旧存在在比较感性的阶段,设计管理无法真正成为系统化的、可被改进的机制。

从设计资源管理层面上看:有一部分企业存在着资源浪费或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比如:缺乏平台共享意识、缺乏科学分析的眼光和工具,导致企业内部信息无法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决策多依靠主观感受而缺乏数据支持;设计人员对生产领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无法对内外部供应链的物质资源(包括面料、辅料、工艺技术等)进行科学配置,造成由于设计缺陷导致生产效率、成本控制水平和生产进度控制能力较低;设计部门内部和外部的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协作,团队工作效率和凝聚力不足等等。

从设计流程管理层面上看: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设计活动贯穿于企业全经营流程之中,而仅仅把设计局限于品类策划到款式图的绘制过程,使设计业务没有很好地与生产、销售等业务环节对接,这种局限于“小设计”概念的传统思维局限了设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造成设计方案与实务的脱节。

从设计组织管理层面上看:一些观点认为设计只是设计师团队的工作,忽视了设计组织的灵活性和人员需求的复合性,使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互动和合作不足。

从设计知识管理的角度看:缺少知识收集和储备的机制、缺少团队学习的方法,造成目前国内设计人员缺少能力培养的环境,也造成设计团队稳定性比较低、人员职业上升通路少。设计团队创新和学习能力的不足也十分不利于设计业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设计质量管理的角度看:设计师团队应该在设计研发阶段就应对产品生产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需要注意的生产细节、生产中期和交货时实行的质量检测标准进行预判。由于相当国内设计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导致业务部门和协作伙伴在生产环节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对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弥补。在实际业务中,经常因为一些设计缺陷而造成企业发生资金、产品的损失和交货期的延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因此快时尚模式下对设计业务有了新要求:需要灵活掌握消费者需求;有效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设计效率和规划能力;提高设计方案的生产资源规划能力;实现内外部协作开发;提高绩效评估能力、强化激励效应等。

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覆盖了从产品需求、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全过程。有关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定义,不同的机构给出的解释定义侧重方向不同,存在些许差异,基本概念在于:以信息手段作为工具,针对产品、对企业所推出产品的各个阶段进行信息收集和管理,通过各个环节部门和人员和合作进行高效资源管理,并集中各个领域专业人士的集体智慧来指导各个产品生命周期环节的决策和运营。其核心思想是以产品为对象,以流程管理的方式梳理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发生的信息流,加以集中采集、整理和分析,供企业参与各个生命环节的不同部门进行利用,以改进经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创新。

笔者认为,通过实施PLM设计管理的目标包括:实现异地协同的部门间产品开发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交流平台;实现对时尚信息和销售反馈信息进行共享、整合和分析;产品信息和订单实时管理,包括:系列、款式、颜色、尺寸等复杂信息;产品设计和工艺信息、工具和流程的标准化建设;生产资源信息管理和随时调用,包括对面辅料、色样、模板、测试信息的管理和重复调用;对设计开发进度的有效的沟通和监控,实现包括面辅料开发和样衣试制(单色样、齐色样、订货样、大货样)的过程中的请求、审批、跟踪、监控等操作;实现设计变更管理和控制,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如果需要变更和修正,必须及时沟通,并进行设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和版本管理;进行跨部门的开发的有效协调和监控,企划、设计、工艺、试制、生产、面辅料供应商、加工工厂等相关各方必须基于统一的计划进行协同工作,以严格按时实现开发计划;进行设计产品目标成本控制,在设计、采购和试制的关键节点保持成本观念,确保新品成本处于目标价格区间并达到目标利润率;实现供应商之间的高效协同以及管理,协同各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对合作方进行生产、质量控制和绩效考察;实现设计开发的质量管理,对面辅料、工艺、生产供应商等选择进行品质绩效分析,选择品质最优的组合;产品开发绩效分析和决策支持,对产品开发的命中率、销量、利润、质量缺陷等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持续改进设计开发业务。

另外在PLM设计管理过程,特别是推进实施过程中,研究者认为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1)在管理体系中需要保持PLM平台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开放的系统允许不断地对其做出调整、并增加新的功能模块,这对于应对企业多变的内外部市场环境非常重要。一个封闭的,无法添加新功能块和对相关规则进行修改的信息系统,显然无法适应快时尚公司敏捷多变的经营需要。

(2)设计管理应具有整体性观念,相关的PLM设计平台应该是企业进行业务信息处理的基础和商业解决方案,设计管理应该是企业整体PLM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应该将设计系统与销售、采购等业务功能模块相割裂。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只有设计模块与销售、采购、生产业务等模块互相衔接在一起,才可能发挥出研究者在提出概念模型时所希望达到的功能。

(3)评价体系和映射方法中应保持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PLM设计管理中提供了一系列进行客观定量数据分析的工具,目的是代替过去完全靠主观或者经营进行设计开发的模式,提高效率、增加市场研判能力和供应链整合效率。但服饰设计和审美作为一种人类主观行为,不可能完全由数学分析方法和信息技术进行替代。研究者认为目前有一些新的研究工作把方向聚焦于信息技术和数学模型建立,是很好的尝试。但如果过分强调数据分析手段、忽视设计开发和服饰流行趋势的一般规律,则会适得其反。研究者认为PLM设计系统的一系列功能只是为设计开发人员提供趋势分析的信息共享和参考、以及进行高效生产信息资源配置和评价的辅助工具,无法完全取代设计人员的主观审美感受和工作经验。

(4)服装设计系统研究不仅是一个设计管理课题,也是一个工商管理和信息技术课题,需要研究者在熟悉服装产品实际开发设计业务的同时,也了解信息技术科学的相关知识,拥有丰富的实际业务经验。对我国的产业和教学、研究体系的跨学科交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培养体系、研究方式上作出更大的努力和变革。

总之为了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把握客户与需求、制定面向目标市场的新产品战略,快时尚企业依靠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管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从设计业务层面看:PLM的实施直接推动了快速时尚品牌公司产品设计和企划能力的提升,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为设计和企划活动提供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提供从灵感创意到市场调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参考信息源;为多部门、多团队、异地协作设计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并且使设计方案同时包括物料、生产工艺、质量检测标准等多元信息。最终,PLM模式下,以往传统的服饰产品设计企划活动发生了形式、流程、概念、管理方法等诸多层面的彻底改变,从观念到组织结构、方式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革,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和竞争水平。

篇7

1 实习目的

为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为了能更详细地了解工商管理这一专业的真正内涵,通过对企业实际的调查、研究,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增强感性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切实达到实习的目的。

2 实习时间

20xx.3.3——20xx.5.11

3 实习单位

福州A贸易有限公司

4 实习内容

实习期间,我的岗位是管理培训生。我了解到了这个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并参与策划了公司的各项活动,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据相关的各种贸易法律与惯例,结合实际情况,以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以及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操作技能。

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公司管理、物流、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对企业经营有了深层次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好的评价。现将主要实习情况报告如下:

4.1公司的概况

在通过一个简单而严肃的面试后我来到了福州A贸易有限公司实习。福州A贸易有限公司位于福州市区西洋路,规模并不大,但是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公司。很早就听别人说,学会干服装,做什么外贸都没有问题。这句话得到了我的实习指导:郑仁俊—福州A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认同。他告诉我,服装做起来真的非常复杂,需要涉及很多方面。所以,一旦我摸清了做服装的外贸流程,那么将来做其他外贸都是驾轻就熟的。

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郑经理带着我参观了整个公司,让我对公司的整体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福州A贸易有限公司老板就是总经理,共有182名员工。包括以下几个部门:办公室、进出口部、生产技术部、质量检验部、财务部、总务部六个部门。办公室负责文件资料;进出口部负责采购原材料,办理出口业务及管理原料库,成品库;生产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负责管辖两个生产车间;质量检验部负责原材料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产品的检验及成品的检验工作;财务部负责往来账项,工商税务工作;总务部负责伙房、安全、卫生等工作。

总经理亲自抓市场工作,几乎天天接待客户。洽谈、揽客户、接订单、发货都是进出口部业务员的工作。进出口部人最多,每一个产品有一个人负责接订单、登记,并把订单传到生产部,任务完成后再由该业务员负责发货到福州港,每类产品有一个业务员负责采购原材料。

4.2具体的工作

4.2.1 办公室和生产技术部

毕竟是个在校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所以我一进公司先被安排在办公室,给公司打文件,制表格。确实有些枯燥无味。一周后才被管生产的副经理带到生产技术部,并将生产流程逐一给我介绍了一遍。生产技术部有6个人各负其责。生产车间的设备全都是缝纫机、包缝机。一个车间约有100人,全是年轻女工,操作比较简单,缝纫机前有一塑料管,加工好的产品都推到前边的管中。车间里设备放置非常整齐,生产有序,都实现定置管理,工作环境非常好,卫生、整齐、明亮。工人都穿统一的工作服,带工作帽。

在生产技术部待了几天,每天转一转车间,剩余时间在办公室里。我觉得工人的工作表面看挺轻松,其实是挺累的。坐在机器前,一坐就是半天,有时为了赶活儿还要加夜班。往往一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公司实行计件制,只有多干活才能多赚钱。工人都是农村的。个别也有下岗职工,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每月只挣八九百元。

我曾经问过副经理怎样才能把一个企业管理好。他说当老板只要明白三条就行了,一条是老板要有市场,二是会核算成本,三是会用人。当时我觉得他说的太简单了,但现在体会一下,还是很有道理的。“会用人”他的意思是会用他这样的管生产的人,我觉得“会用人”还包括工人,如何关心他们,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工人都看成是经济人。

4.2.2 进出口部

进出口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由经理亲自负责。经理几乎每天都到,客户来了有翻译陪同,洽谈,参观工厂,吃饭。作为业务员每天按其职责工作,采购的原材料主要是布、线、袋子、拉链、纸箱等。供方大都是经常合作单位,电话联系,传真定货单,到时业务员负责接货等事宜。顾客要货时直接把定单传真过来,定单上有品名、合同号、数量等。有时带有图样,标有尺寸、花色、质量要求、包装要求、支付期限等,都是外语需翻译成中文,然后再把它传到生产部门生产出样品,经由顾客确认后才进行生产。

由于和公司进出口部的业务员关系处的好,我一边观察不明白就问,很快我就熟悉了他们业务上的工作流程,业务员们的素质较高,一般都大学毕业,他们的工资比工人高,一般都在1500元以上,在这里我一般跟随业务员去送货,由于有些产品要出口,所以相当麻烦,需报关,报检,办理出口手续。

进出口部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年轻人,25岁左右,待人热情,有朝气,但也有牢骚,有怨气。也许都是年轻人容易沟通,再加上我不是公司正式员工,可以随时过来帮忙兼学习,因此了解了不少人情世故:譬如如何与顾客打交道,如何与机关人员打交道等。

4.2.3质量检验部

在企业实习期间,有幸碰上公司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编制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依据,也是认证机构审核的依据。质量要求组织首先要制定质量方针,制定与质量方针相适应的质量目标,并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贯彻到组织的全部员工,是全体员工都有为实现组织的方针、目标作贡献的意识。

我们公司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惜重金聘请老师给领导、员工讲课,并按照标准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对公司质量体系所要求的过程进行了识别,重新设置了机构并编写了程序文件。我感觉这确实是好事,领导有眼光。产品质量好是对企业、对用户都有好处,但在实施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不少困难。标准规定的质量活动记录需要填写,而且要求及时、准确、清晰、完整,而填写记录的人认为麻烦不乐意填,车间也有不会填写记录的。

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企业人员的素质比较低,不具备实施标准的水平,二是企业领导不够重视,还不是真正懂得实施ISO9000标准的意义。不管怎么说,想贯彻,毕竟还是个好事,说明企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总有一天会将ISO9000族标准贯彻到实处。

5实习心得

相信所有的实习生都和我一样,在实习结束的时候都会感叹时间逝去得如此之快。两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直到今天,第一步跨进福州A贸易有限公司的记忆还是那么的清晰。或许,短短两个月的历练,别人还无法从我身上感受到我的成长,但是我自己深知自己得到了什么。

和面试那天的侃侃而谈相比,实习的第一天用“怯懦、胆小”来形容是再确切不过了。

记得刚进福州A贸易有限公司的那天,因为是新人,没有什么事情能帮得上手,所以坐在座位上的我只好对着一本公司报表发呆。小心翼翼地向旁边的同事询问有无事务可帮忙。看着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坐在办公室最前面的我像一只可怜的刺猬似的缩着,希望有人来接近,但又害怕接近别人。可能这正是大学生刚刚接触社会,接触工作时的状况吧。不知道其他各位实习生的实习生活是怎么开始的,我的实习生活就在这样战战兢兢的状态下拉开了序幕。

刚进公司,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事情办不好,无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能力不够,一个是责任心不强。

刚来到公司不久我们接到一笔欧洲的订单。经理非常重视这笔订单,要大家全力以赴。虽然我只是个实习生,但是也要把自己当作是正式的员工投入到工作中。说实话,当初心里挺有压力的。当时的我深怕自己的外语以及办事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么重要的活动。可是既然进来了,就有担负起责任的义务。

在办公室工作的几天里,我要负责与欧洲的客户保持联系,电话、传真、邮件所有现代化的办公手段我几乎全用上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完成自己负责的这项任务。说实话,在这之前,我还没有自己收发过传真,还没有如此频繁地使用过电子邮件。可是自从接手这项工作以后,感觉自己真的由一个学生成为了工作者。在打每一通电话之前,我都为对话内容打过草稿,生怕一个不经意的语言错误,就会导致工作的失败。现在回想起来,我深刻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借用办公室李主任的话,事情办不好,无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能力不够,一个是责任心不强。领导能将工作交给我,我相信我的能力是够的,如果工作做不好,那就只能归咎于责任心的问题了。所以承担起责任,可以说是我实习以来学会的第一样东西。

丰富的思想。这里的思想,不是我自己的思想,而是我在实习期间所见识到的各种各样让我受益良多的思想。

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不少的会议。我以前曾经觉得,这种小公司里面的会议,应该都是比较沉闷的,老板一手遮天。可是事实却完全相反。在我旁听过的所有会议中,热烈的讨论比比皆是。例如就公司生产排程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敲定最后的计划。相对这些大的方面,在平常的工作中许多新鲜的想法也让我受益良多。例如请客户就餐的问题,在这之前,我自己能想到的问题无非就是餐桌上菜式要多,菜式不能重复等问题,而完全不能像前辈一样考虑到某些地方的客户有不同生活习惯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乃至生活态度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看来果然是“我思故我在”。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跟”。

在签完合同的生产筹备阶段,许多工作都分配到部门甚至是个人去完成。这样的工作安排让我感受到了每个部门每个个人的价值。有人说,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就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我想,在这次会议活动中,每个人都被安排到自己最适合的岗位上去了,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跟,同时分工不分家,各部门各同事之间互相帮助,我相信这就是each and every的价值。

这次实习,对我而言,算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圆梦行动”。

首先,这次实习,实现的是我体会工作的愿望。在大学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深知课本上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差距。作为我们学管理的学生,最需要的就是用身体力行去实践,去培养能力。

第二,就是满足了我充实自己的愿望。刚刚进到公司的时候,听到同事们把各个贸易流程说得那样简单,把和政府、客户打交道说得那样轻松,我着实佩服了一把。老实说,在实习之前,我老觉得政府官员高不可攀,客户个个苛刻无情。这回好了,以后知道该怎么与他们交往。

第三,实习帮我实现的,就是朝着自主创业的道路迈进了一步。我很希望能通过这次实习,锻炼自己,让自己有机会成为一名企业家。

这次实习,我感觉自己像海绵一样汲取着接触到的所有知识。每次开会,我都在一旁安静地旁听,这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成长。如何发传真,如何翻译,如何筹备工作,如何分工,如何接机,如何送机,如何接待客户,在公司接触到的一切,都是我成长的养料。

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在这里结交到这么多宝贵的朋友。这些朋友不仅包括一起实习的同学们,还有同事,甚至还包括我们可爱的领导。是你们陪伴我度过了这两个月宝贵的时光,你们是我实习中最大的收获。

6 管理建议书

6.1针对出口部的建议

出口部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分工太明确,缺乏相互帮助的精神,在有些人忙的时候有些人却闲着。二是老板与职工的矛盾不能及时解决。我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了,对将来企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6.2质量是基础

质量是一个品牌的立足之本。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首先要确保企业自身产品的优质质量。公司在去年刚开始向市场推广时,对自身服装的质量要求不很严格。虽然在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凭其大量的广告和时尚的款式占居服装市场一席之地,但不到半年,市场回馈给公司的是质量不过关,许多服装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质量问题,给企业的品牌形象带来了很大影响。

公司应该吸取了去年的教训,在服装质量上下大功夫,成立具有专业水平的质量检验部门。负责服装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流水线管理。服装质量得到了保障,自然顾客对公司产品形成了很好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从而加强了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

6.3 要慎重选择经销商

篇8

好员工是赏识出来的

好员工是管出来的吗?如果是,为什么有的员工在这个主管手下表现平平,换到另外一个主管手下就能够成为明星员工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员工不是管出来的,而是赏识出来的。

被人赏识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学会了去赏识别人。

当你想到赏识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提拔、津贴、礼券、奖金还有奖状?很多企业领导认为这就是赏识。但员工的看法并不完全是这样。员工们需要的是意义。这种“赏识”只能使他们看见作为赏识载体的实物,但却看不见给予他们的赏识本身。他们更愿意看到这些手段所应该表达的含义而不喜欢这些手段流于形式。

有效赏识的四要素

按照《赏识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一书作者辛迪·温特莱斯的观点,要做到有效赏识,就必须确保包含有效赏识四个基本要素(赞扬、感谢、机会、尊敬)中的至少一个。

对员工进行赞扬,要将赞扬的事项予以简洁明了的描述,赞扬的话语要恰如其分,不能太夸张。最为关键的是,赞扬要及时,不要等到年终总结回顾时才来赞扬,最好看见就说。

诚心诚意的一声“谢谢”是有效赏识的一种最有价值的表达方式。作为上司,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即使员工只完成了份内的事情,也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谢意。每个员工对真心的感谢都会做出积极的回应。员工将为向自己表达感激的上司更加努力的工作。

机会是有效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给自己的部属一些新的机会,让他们能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去奉献并学到新的技能,给他们的工作更大的自由度和控制权,这些源于机会的赏识会使部属更加愿意为你和整个企业组织的成功而尽心尽力。

如果缺乏了尊重,员工顶多觉得是被赏识了一半。如果上司在做决策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听听员工的想法和建议,那上司其实就是对员工的价值有了认可和赏识。

领导要作为赏识主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