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4 14:17: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厕所建设合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扎实开展迎大运、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活动,落实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城市清洁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完善环卫市场机制提升城市清洁水平的意见》,提高环卫经费投入,缩小关内外各区环境卫生水平差距,促进特区环卫一体化管理。实施《“迎大运、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200天行动环境卫生提升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消灭卫生盲点,攻克卫生难点,守住卫生重点,巩固卫生亮点,切实提升城市清洁水平。
(一)全力推进迎大运环境卫生提升行动。一是彻底消除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持续全面开展环境卫生定期排查和整治,涵盖山边林地、道路边坡、二线巡逻道等边角地带,清理辖区范围内的卫生死角、暴露垃圾和余泥渣土污染;二是强化薄弱环节卫生管理。城中村、工业区、市场、工地、待建地、小区和政企事业单位等区域业主和管理单位要切实履行环卫管理责任,尤其要搞好垃圾收集点、附属绿地、屋顶雨篷等易忽略位置的卫生。公路、高速公路要落实日常清扫并巡回保洁,加强绿化带、隔离带、路肩、边沟、不准建筑区、出入口匝道、收费站等卫生管理;三是加强绿化区域保洁。道路绿化管养部门要切实加强市政绿化带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洁范围覆盖绿化隔离带、花圃、树眼、花坛等,安排足够人员实施连续性保洁,及时收运修枝垃圾。有条件的区可借鉴宝安区管理方法,将道路绿化带和附属绿地统一纳入市政清扫保洁;四是开展创建样板路活动。各区要创建环境卫生高度精细化管理样板路、示范街,做到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节日与平时一个样,保持道路高度洁净,达到“席地而坐”的标准,进而将管理手段和工作成效辐射到全辖区,促进整体环境卫生提升;五是提升大运重点区域卫生。高标准落实关内城区和关外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景观大道、重点场所、大运会开闭幕式和比赛场馆周边市政道路的清扫保洁、机械化清扫和道路冲洗、垃圾收运、收集容器清洗等工作,确保上述区域环境卫生质量达到一级以上标准。在大运会举办期间,全市特级、一级、二级道路要在已有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保洁和冲洗,确保路面见本色。
(二)狠抓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一是继续提高清扫保洁单价。各区要继续增加财政投入,要按市政府预算指导价落实清扫保洁经费,为高标准高质量环卫作业提供经费保障。争取将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纳入市政管理范围,城中村道路清扫保洁和环卫设施设备建设管理经费,由区财政全额承担或实行费用分担补贴制度。争取将公路环境卫生管理纳入市政管理范围,按照统一责任、统一经费、统一标准的原则进行清扫保洁;二是注重清扫保洁细节管理。市政道路要保洁到墙根,覆盖门店门前区域,实现道路卫生“一把扫帚”管理,保洁作业要更细致深入,已纳入市政清扫范围的小型绿化带、树眼、花圃、边沟等地带要扎实做好保洁工作,彻底消除边角缝隙隐藏烟头纸屑、绿化带周边陈积垃圾等现象;三是加强冲洗提高道路洁净度。坚持按规定频次落实冲洗工作,注重冲洗效果,作业时必须有人工清洗配合,及时清除路面泥沙、污垢、积水等,坚决杜绝冲而不洗、洒洒水走过场的现象,着重治理道路扬尘、口香糖残渣、油渍污垢和道路附属设施周边残留污渍,提高路面本色呈现率;四是实行连续性保洁。严格按照市政道路分级管理要求保洁到规定时限,杜绝保洁时限内人员脱岗、保洁断档现象,尤其要强化夜间、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期的清扫保洁,对于卫生问题频发的区域和时段要视情况增加保洁人员和延长保洁时限;五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在发包合同中明确规定机械设备数量和实施机扫作业的范围、频次、质量等条款,要求清洁企业按作业需求配置足量的机扫车、高压冲水车、高温高压水枪等设备,并且推广安装车载gps,加强机扫过程监管,确保实现20__年全市机扫率达到80%的考核目标;六是推行环卫安全文明作业。环卫工人作业期间必须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工作鞋,负责道路清扫作业的工人还必须穿安全反光背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方式,不随意穿越马路,注意往来车辆,确保人身安全。冲洗道路要妥善设置温馨提示、安全挡板,机扫作业要遵规守矩文明行车,尽量减轻环卫作业对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影响。
(三)完善制度强化余泥渣土管理。一是完善多部门协同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管理办法》,完善交警、建设、交通等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及渣管联席会议、层级巡查检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二是加强渣管“五化”建设。通过法规宣传常态化、执法装备现代化、日常管理数字
化、管理手段科技化、提高效率信息化,全面提升余泥渣土管理质量;三是加强工地源头污染控制。积极协调建设主管部门加强文明施工管理,督促地铁等施工单位落实工地路口设置冲洗设施、道路硬底化等污染防治措施,确保出入口干净、车辆运输过程密闭化;四是继续深化余泥渣土市场化运营改革。完善运营招标方案和考核办法等配套制度,强化政府监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处理能力。(四)加强执法控制环境卫生污染。一是全面加强市容环境序化管理工作。环卫管理模式要从“先污染后清理”向“减少源头污染”转变,各区、街道城管执法部门要按照《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大力加强对单位不履行辖区环卫管理责任和门店占道经营、摊档食肆乱摆卖、乱倒外扫垃圾、行人乱丢乱吐、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从源头上打破“一人扫万人扔”、反复污染的困境。市、区城管执法监察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监督,加大街道综合执法责任制考核中市容环卫执法工作的比重,对工作不力的执法队伍实施红黄牌警示。同时,要积极探索、实践环卫小额罚款委托执法工作;二是大力加强余泥渣土专项执法。各区城管执法局要组织队伍每周开展3次以上余泥渣土专项执法,尤其加大夜间运土高峰的执法力度,通过在辖区施工工地和受纳场出入口蹲点监控、联合公安交警部门把守重点路段、组织跨区街联合执法等方法,坚决查处泥头车无证运输、车轮带泥、沿途撒漏、乱排乱倒等违法行为,减少余泥渣土运输对市政道路的污染。
二、完善规划和建设机制,加快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着力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能力
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垃圾管理的若干意见》,制定我市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按年度计划落实建设进度,如期建成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协调,妥善化解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做好市民的宣传疏导工作,减少建设过程中的舆论阻力,切实提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隐忧。
(五)强力推进大型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照市政府颁布的《深圳市东部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着力推进东部垃圾焚烧厂建设,将其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样板工程,力争年底完成所有前期工作。督促有关单位加快新卫生厂、粪渣厂进场道路建设,确保“两厂”6月投产。着力推进老虎坑垃圾焚烧厂二期和卫生填埋场二期、下坪卫生填埋场二期、白鸽湖垃圾焚烧厂二期、南山垃圾焚烧厂二期等扩建工程建设,确保按计划投入使用,将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0%以上。抓好坪山环境园建设,加快下坪场、城市废物处置中心、老虎坑环境园、龙岗环境园等餐厨垃圾综合利用设施建设。
(六)进一步推进余泥渣土受纳场的规划建设。一是联合市规土委、建设局促请市政府尽快审批通过《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专项规划(-2030)》及配套文件,完成规划环评,督促各区按辖区责任制建设受纳场;二是编制《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规范》,指导各区开展受纳场建设工作;三是完成塘朗山环境园规划,并争取划定控制线;四是尽快完成龙华部九窝余泥渣土受纳场扩容工程及新屋围、下围岭受纳场建设前期各项工作,妥善解决好征地拆迁补偿等问题,力争今年底开工;五是争取在5月底前建成水径余泥渣土受纳场。
(七)加快中小型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中小型环卫基础设施。各区要加快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工程,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对市政公厕、环卫工具房、果皮箱以及环卫应急设备等进行升级改造、增设购置和修缮维护;二是规划建设公共厕所。编制《深圳市公共厕所布局规划(—2020)》,建立以固定式公厕为主、活动式公厕为辅、沿街社会公厕对外开放的格局。
三、打造低碳环卫,逐步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八)积极开展垃圾减量和分类试点工作。一是推动制定《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体系,完善垃圾分类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编制垃圾分类手册,明确餐厨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具体分类细则,组织指导单位和市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三是各区要制定垃圾分类收集计划和实施方案,选取若干学校、物业小区、机关等功能区进行试点,按照颁布的垃圾分类手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九)大力推进餐厨垃圾规范管理。一是尽快制订《深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实施方案》,争取通过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餐厨废弃物试点城市评审工作;二是尽快修订《深圳市餐厨垃圾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措施,强化法律支撑;三是借鉴苏州等城市做法,建立健全餐厨垃圾管理运行机制,大力推动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四是推进餐厨垃圾分类、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并逐步扩大至农贸市场、绿化垃圾、家庭厨余垃圾等有机生物质垃圾。编制《深圳市餐厨垃圾质量鉴定标准》,协调有关部门制订餐厨垃圾清运费和处理费的政府补贴标准;五是各区要开展餐厨垃圾管理专项执法行动,清查非法清运餐厨垃圾、非法炼制潲水油和饲养牲畜的窝点。
(十)继续推进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一是完善水径受纳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建设、运营方案,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取建设、运营企业,全市推广资源化利用技术延长建筑垃圾受纳场使用寿命;二是配合市住建局制定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优惠补贴和产品质量标准等政策,促进塘朗山受纳场、龙岗受纳场等运营企业健康发展。
四、实施环卫全覆盖全过程检查监管,规范作业服务市场秩序,着力提高环卫行业监管水平
(十一)建立健全全覆盖检查监管机制。市环卫管理部门要强化全市环卫工作的牵头、统筹、协调、监督、检查、指导等宏观管理职能,各区要切实对辖区环境卫生管理负总责,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的基层监管力度。一是持续深入开展“鹏城环卫杯”竞赛。购买环卫监理服务扩大日常监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覆盖度,实施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的检查评比,充分发挥竞赛评比的抓手作用,着力推进清扫保洁单价、机械化清扫率、道路洁净度等重点工作;二是落实辖区环境卫生检查监管责任。各区、街道和社区建立健全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的环卫检查监督机制,大运会结束前要每天进行专项巡查,形成检查情况和跟踪督办记录,全面掌控辖区整体卫生、夜间保洁、占道经营和余泥渣土污染控制、设施设备管理、公厕服务等状况,切实督促各责任单位落实环卫管理责任;三是严格实施市政清扫和垃圾清运质量考核。环卫业务发包方要按照合同条款和环卫管理标准,实行更细致更严格的作业过程和卫生质量监管考核,对作业不规范、质量不达标的扣分扣款,情形严重的予以淘汰;四是进一步
发挥数字化城管监督管理作用。将数字化城管信息采集范围扩大至整个责任网格的角角落落,包括城中村、工业区、待建地、预留地等区域,采集问题涵盖花圃绿篱内藏匿的垃圾、地面污垢厚重、工地路口未硬底化、未设置冲水设施、屋顶雨篷积存垃圾、收集容器残破不洁、垃圾车污脏滴漏等。(十二)加强环卫设施设备和垃圾收运管理。一是加强公共厕所管理。进一步完善《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草案)并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尽快出台实施,根据《深圳市公共厕所建设和改造指引》、《深圳市公共厕所标识系统设置规范》、《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服务规范》,各区城管部门在对辖区内市政公厕升级改造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协调各产权单位对商场、酒楼、市场、机场、车站、加油站、口岸、文化体育娱乐中心等场所社会公厕进行升级改造,规范标识和导向系统,加大日常维护管理力度,提高公厕完好率和适用率;二是推行全过程密闭化垃圾收运模式。进一步推广“车载桶装”、“车载袋装”、“手推标准桶”、“密闭式手推车”等前端收集方式,全面取缔敞口式垃圾收集点和容器,规范垃圾收运站点和运输车辆管理,在清水河、老虎坑、月亮湾等大型无害化处理场(厂)设点查处车辆,依法查处车容不整、车身不洁、垃圾、滴漏污水的车辆,淘汰车容车况不达标的后装式压缩垃圾车,督促各清运单位落实密闭清运措施并规范作业过程管理,监督垃圾运输车辆出场(厂)前彻底清洗。7月底前新型垃圾转运站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垃圾收运密闭化率达到95%以上;三是持续推进环卫设施设备清洗刷新工作,促使环卫设施设备的管理规范化、维护制度化、检查程序化,实现环卫设施设备数量充足、设置科学、功能完善、整洁完好的长效目标,7月底前中小型环卫设施设备清洁率达到95%以上。
(十三)强化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监管。一是健全垃圾处理监管机制。采取增派驻监管人员、信息化监管系统功能等手段,严格对进场(厂)垃圾来源、种类、计量、烟气处理、渗滤液处理、飞灰炉渣处理进行全过程监管。同时,对bot项目或外包运营的垃圾处理设施,要严格执行运营监管协议;二是完善垃圾处理设施监管制度。完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监管手册》、《深圳市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及环境污染控制监管标准》的编制,研究制定《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三是稳步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修订《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市政府158号令),完成垃圾处理费代征收手续费标准测算工作,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和支付标准调整机制,探索生活垃圾按量收费模式。继续做好垃圾处理收费的协调、沟通、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垃圾处理费收缴率稳中有升。
(十四)加强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营监管。一是继续修改完善《深圳市市政道路清扫保洁服务公开招标文件要点范本》,对投标企业的资质门槛、环卫作业规范、质量标准、环卫工人权益、机械设备作出统一规定;二是出台《深圳市环卫作业服务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将清洁企业服务质量与资质信誉挂钩,纳入招投标评标内容;三是加强对清洁协会工作的指导,进一步规范项目招投标、评优、资质等级评定等行为;四是协同人力资源社保局建立联合监督机制,保障环卫工人福利待遇,保持环卫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深化行业自身建设,优化理顺环卫管理体制机制,着力增强环卫发展动力和活力
(十五)鼓励公众参与打造环卫宣传格局。一是开展多方位环卫宣传工作。以迎大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兵为契机,针对不同群体、区域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环境卫生宣传方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类传媒播放制作精良的环卫公益广告。总结推广环卫管理先进经验,宣传环卫行业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环卫、爱护卫生的社会氛围;二是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平台。鼓励和扶持市民志愿者、义工队伍和社会团体开展环卫公益活动,在各主要媒体设立环境卫生“曝光台”,主动曝光并鼓励市民投诉全市范围内的环卫管理黑点、难点、热点问题,提高市民对环境卫生管理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共同监督各环境卫生管理主体切实履行责任。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城乡环境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我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城乡形象和综合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创建环境优美示范村为努力方向,集中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和“七进”活动,拓展工作思路,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和发展市级卫生城市成果,使万安镇的市容村貌持续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为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2010年度我镇将创建全省“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列入工作重点,倾力打造城乡环境优美工程。为确保创建工作成效特制定《罗江县万安镇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村庄示范点基本情况
1、斑竹村:斑竹村位于罗江县城东面,地处御营镇范家大园(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的故居)、108国道,罗桂路,还有正在修建的青轨铁路东站,交通十分便利,是休闲和旅游的好地方。斑竹村辖区共有5个村民小组、615户、1548人、劳动力1048人、耕地面积455.5亩。该村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2、芒江村:位于罗江县城北面,地处中心汽车站,成绵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四川警安职业学院,芒江村辖区共有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环山周围之间,耕地面积605亩、农村户数为434户、1293人、农村劳动力849人。该村以发展脆罐梨和蔬菜种植带动该村的农副产业的发展,是首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生态环保示范村,村庄环境优美,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3、长虹村:位于罗江县城西南面,地处108国道、蟠龙镇的宝峰山(罗江县贵妃枣基地),白马关景区的倒湾古镇,近邻罗江县城南新区,是旅游、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589户、人口1624人、农村劳动力1134人、耕地面积1208亩。该村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4、柏云村:位于罗江县城东北面,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紧邻调元镇(李调元故里),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56户、人口1945人、农村劳动力1249人、耕地面积.6亩。近年来,柏云村通过创模、创卫,结合灾后重建,村庄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公路沿线、河道沿线得到有效整治,也是省市级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该村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要求,确定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为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示范村,精心策划,通过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村庄精品亮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整体推进我区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最终实现全镇所有村庄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任务
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巩固“双创”及2010年万安镇芒江村的新农村建设和万安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为依托,强力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打造工作,全面提高万安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协调指导各村的整洁工程和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各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指导户用沼气池建设,进行农村改厨、改厕、改水、改圈工作,搞好庭院美化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畜禽圈舍改造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处理。实现农产品质量无公害化,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庭院美化、田园清洁、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目标,达到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城乡人居环境和村民卫生意识明显改善。
四、工作重点
(一)规划水平提高
提高村庄的规划水平和布局水平,杜绝在新建公路两侧夹道修房,村落规划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错落有致。
(二)风貌特色突出
着力打破“火柴盒”,提高居民设计水平。融合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民居特色,按“外部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要求,组织实施农村民居设计和特色风貌控制设计,新建居民随形就势、高低错落、风貌独特。
(三)配套设施完善
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完善给水、排水系统,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生产和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净化处理。
(四)村容整洁卫生
保洁制度健全,村内有公共厕所,提高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村内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林盘绿地,农户庭院绿化。
(五)文明乡风形成
多形式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倡导文明行为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制定“村规民约”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在农村居民中形成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
1、清洁化标准
(1)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有人畜、家禽粪便,柴草、肥料、砖石及其他废旧物资应集中有序堆放;有效清理地面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等;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保持清洁,不得出现明显污损,不得有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基本保持洁净,无垃圾吊挂现象;公厕内外保持整洁。
(3)村店铺应履行“门前三包”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村民在自有房屋门前设置的固定摊位,应保持摊位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洁。
(4)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每处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5处。
(5)庭院绿地内不得堆放生活垃圾、柴草、肥料及其他废旧物资;不得出现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附属设施(坐凳、灯具等)应基本保持清洁,每处设施不得出现2处以上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秩序化标准
(1)道路布局有序,新建主要道路应作环状布局,不得出现断头路,并禁止设置各种妨碍消防的障碍物;道路宽度应满足使用功能。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无缺失,并按有关规范有序设置、满足功能要求。
(2)每个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不少于15个,收集频率为每周2~3次;一般村庄不单独设置垃圾处理设施;交通不便的村可进行简易填埋,禁止明火焚烧;公共厕所推行三格式化粪池改造,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应达到95%以上。
(3)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
(4)保洁人员数量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1人;保洁工具和小型车辆(密封式垃圾三轮等)的配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优美化标准
(1)把握好“村布局、村落规划、民居设计”三个环节,切实做好农村风貌塑造工作;突出民风、民俗,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村庄和村落民族风貌规划设计。
(2)村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应实施硬化,整体风貌应保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并基本保持完好;不得有断裂与破损现象;凹陷、锈蚀或脱漆的附属设施应及时修复;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3)垃圾收集点基本无残缺、破损,封闭性较好;公共厕所建筑即附属设施基本无破损。
(4)村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
(5)庭院植物配置经济实用;植物生长良好,无死树枯枝、空秃现象,无大型和缠绕性、攀缘性杂草;附属设施采用当地砖、石、木等材料制作,以农村特色为主,提倡生态自然、简朴亲切,反映地方民俗特色。
4、制度化标准
(1)以万安镇政府出资,村民出劳轮流保洁的方式落实保洁人员;制定简便实用的村庄保洁、设施保修的村规民约。
(2)将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保洁列入村规民约和清扫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由村委会专门监督。
(3)定期对村民进行思想和环境卫生意识的指导,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
(4)制定清扫保洁的村规民约,建立村庄日常保洁制度;保洁标准等任务和责任内容;建立村委会监督机制,对清扫保洁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打造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管理和对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务必抓出实效。
2、加大资金投入。将必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个人资本投入等多种形式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严格督察问责,注重工作实效。
(1)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成员部门认识一定要到位、工作一定要到位、责任一定要到位,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要进行严格问责追究领导责任。
(2)乡村环境日益优美。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风貌打造力度,大力整治河库污染。同时,继续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教育和引导农户美化庭院环境。充分发挥示范村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最终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工作目标。
六、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村要高度重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考核领导政绩和工作效能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万安镇各部门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要对各村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研督导,落实整改。
(二)加大经费保障
万安镇政府要根据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需要,结合当年财力状况,编制专项经费预算。同时创新投入模式,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专项资金,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支出列入财政预算。
(三)落实制度体系
1、万安镇“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
2、考核坚持半月一检查,一查一评比,以查促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证实效。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城乡环境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我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城乡形象和综合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创建环境优美示范村为努力方向,集中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和“七进”活动,拓展工作思路,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和发展市级卫生城市成果,使万安镇的市容村貌持续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为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2010年度我镇将创建全省“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列入工作重点,倾力打造城乡环境优美工程。为确保创建工作成效特制定《罗江县万安镇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村庄示范点基本情况
1、斑竹村:斑竹村位于罗江县城东面,地处御营镇范家大园(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的故居)、108国道,罗桂路,还有正在修建的青轨铁路东站,交通十分便利,是休闲和旅游的好地方。斑竹村辖区共有5个村民小组、615户、1548人、劳动力1048人、耕地面积455.5亩。该村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2、芒江村:位于罗江县城北面,地处中心汽车站,成绵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四川警安职业学院,芒江村辖区共有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环山周围之间,耕地面积605亩、农村户数为434户、1293人、农村劳动力849人。该村以发展脆罐梨和蔬菜种植带动该村的农副产业的发展,是首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生态环保示范村,村庄环境优美,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3、长虹村:位于罗江县城西南面,地处108国道、蟠龙镇的宝峰山(罗江县贵妃枣基地),白马关景区的倒湾古镇,近邻罗江县城南新区,是旅游、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589户、人口1624人、农村劳动力1134人、耕地面积1208亩。该村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4、柏云村:位于罗江县城东北面,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紧邻调元镇(李调元故里),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56户、人口1945人、农村劳动力1249人、耕地面积2009.6亩。近年来,柏云村通过创模、创卫,结合灾后重建,村庄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公路沿线、河道沿线得到有效整治,也是省市级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该村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要求,确定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为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示范村,精心策划,通过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村庄精品亮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整体推进我区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最终实现全镇所有村庄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任务
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巩固“双创”及2010年万安镇芒江村的新农村建设和万安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为依托,强力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打造工作,全面提高万安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协调指导各村的整洁工程和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各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指导户用沼气池建设,进行农村改厨、改厕、改水、改圈工作,搞好庭院美化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畜禽圈舍改造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处理。实现农产品质量无公害化,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庭院美化、田园清洁、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目标,达到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城乡人居环境和村民卫生意识明显改善。
四、工作重点
(一)规划水平提高
提高村庄的规划水平和布局水平,杜绝在新建公路两侧夹道修房,村落规划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错落有致。
(二)风貌特色突出
着力打破“火柴盒”,提高居民设计水平。融合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民居特色,按“外部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要求,组织实施农村民居设计和特色风貌控制设计,新建居民随形就势、高低错落、风貌独特。
(三)配套设施完善
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完善给水、排水系统,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生产和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净化处理。
(四)村容整洁卫生
保洁制度健全,村内有公共厕所,提高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村内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林盘绿地,农户庭院绿化。
(五)文明乡风形成
多形式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倡导文明行为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制定“村规民约”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在农村居民中形成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
1、清洁化标准
(1)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有人畜、家禽粪便,柴草、肥料、砖石及其他废旧物资应集中有序堆放;有效清理地面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等;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保持清洁,不得出现明显污损,不得有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基本保持洁净,无垃圾吊挂现象;公厕内外保持整洁。
(3)村店铺应履行“门前三包”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村民在自有房屋门前设置的固定摊位,应保持摊位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洁。
(4)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每处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5处。
(5)庭院绿地内不得堆放生活垃圾、柴草、肥料及其他废旧物资;不得出现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附属设施(坐凳、灯具等)应基本保持清洁,每处设施不得出现2处以上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秩序化标准
(1)道路布局有序,新建主要道路应作环状布局,不得出现断头路,并禁止设置各种妨碍消防的障碍物;道路宽度应满足使用功能。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无缺失,并按有关规范有序设置、满足功能要求。
(2)每个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不少于15个,收集频率为每周2~3次;一般村庄不单独设置垃圾处理设施;交通不便的村可进行简易填埋,禁止明火焚烧;公共厕所推行三格式化粪池改造,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应达到95%以上。
(3)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
(4)保洁人员数量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1人;保洁工具和小型车辆(密封式垃圾三轮等)的配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优美化标准
(1)把握好“村布局、村落规划、民居设计”三个环节,切实做好农村风貌塑造工作;突出民风、民俗,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村庄和村落民族风貌规划设计。
(2)村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应实施硬化,整体风貌应保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并基本保持完好;不得有断裂与破损现象;凹陷、锈蚀或脱漆的附属设施应及时修复;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3)垃圾收集点基本无残缺、破损,封闭性较好;公共厕所建筑即附属设施基本无破损。
(4)村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
(5)庭院植物配置经济实用;植物生长良好,无死树枯枝、空秃现象,无大型和缠绕性、攀缘性杂草;附属设施采用当地砖、石、木等材料制作,以农村特色为主,提倡生态自然、简朴亲切,反映地方民俗特色。
4、制度化标准
(1)以万安镇政府出资,村民出劳轮流保洁的方式落实保洁人员;制定简便实用的村庄保洁、设施保修的村规民约。
(2)将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保洁列入村规民约和清扫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由村委会专门监督。
(3)定期对村民进行思想和环境卫生意识的指导,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
(4)制定清扫保洁的村规民约,建立村庄日常保洁制度;保洁标准等任务和责任内容;建立村委会监督机制,对清扫保洁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打造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管理和对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务必抓出实效。
2、加大资金投入。将必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个人资本投入等多种形式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严格督察问责,注重工作实效。
(1)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成员部门认识一定要到位、工作一定要到位、责任一定要到位,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要进行严格问责追究领导责任。
(2)乡村环境日益优美。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风貌打造力度,大力整治河库污染。同时,继续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教育和引导农户美化庭院环境。充分发挥示范村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最终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工作目标。
六、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村要高度重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考核领导政绩和工作效能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万安镇各部门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要对各村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研督导,落实整改。
(二)加大经费保障
万安镇政府要根据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需要,结合当年财力状况,编制专项经费预算。同时创新投入模式,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专项资金,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支出列入财政预算。
(三)落实制度体系
1、万安镇“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
2、考核坚持半月一检查,一查一评比,以查促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证实效。
(一)以城市化为载体,统分结合整体推进,北工、中城、南闲三个题目一起解。我们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思想,致力于建立一个有利于城乡资源整合的机制,做到城乡之间的同步规划、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
1.实行规划统筹,整合城乡资源。根据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和绍兴都市区规划,我们把上虞整体作为一个城市加以规划,对上虞的山山水水进行重新整合,勾画了一轴两翼、四大组团的发展蓝图,明确了“北工、中城、南闲”的市域空间布局,形成了一个以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总纲的规划体系。换届之初,针对上虞城市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我们抓住有利时机,以城北新区、经济开发区和杭州湾上虞新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化,抓“中间”促“两头”,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对产业的承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力。面对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我们又紧紧抓住各级对工业经济和“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的契机,抓“两头”促“中间”。一方面,突出工业化主题,以技改投入、招商引资、用地保障、标准厂房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业化,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工业化,以更优的服务推进工业化。另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市创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2.加强组织协调,确保稳步有序。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重点工作,我市通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速度。比如在城中村改造中,我们整合规划、建设、财政、社保等部门力量,成立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调研政策、通盘谋划,牵头协调、有序推进,已完成2个村的改造。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为构建我市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又设立了虞南区域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对整个虞南区域的矿山开采、河道采砂、旅游开发、小流域治理、移民下山等重大事项实行系统研究、统一协调、整体推进,有效地改变了各地多头管理、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3.完善考核体系,进行科学评价。从2004年起,我市打破各乡镇套用一个考核标准的惯例,根据各乡镇的比较优势,把全市乡镇划分为重点发展型、块状集聚型、生态建设型、道口经济型、联动保障型等,有针对性地制定考核办法,引导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战略重点,选择一种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对虞南几个山区乡镇,我们加大了生态建设、劳动力转移的考核权重,取消了技改投入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引导山区乡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通过调整考核办法,有效地调动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乡镇的积极性,推动了北工、中城、南闲的协调发展。
4.建立公共财政,加大转移支付。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从政策措施、转移支付上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在财政支出上,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规定,率先推行教师工资直拨,并制订了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办法,多渠道筹集实施城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政策措施所需的资金,对贫困乡镇运转经费实行直拨,对村干部工资实行统筹,建立了财政对农业投入每年高于同期财政增长6个以上百分点的稳定增长机制。去年,全市预算内外用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达到6.78亿元,占全市可用财力的23.5%。
(二)以减少农民为突破口,推拉并举打开通道,培训、转移、保障三只轮子一起转。我市把转移农民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切入点,不仅给农民进城提供“通行证”,还让更多的农民拥有“技能证”和“保险证”,通过就业需求拉动和政府行政推动,创造进得来、留得住、富得起的制度环境,加快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
1.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一是加快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了附加在户口上的不合理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并建立了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促进人口有序流动。二是积极推行“市民化”管理,在就业、培训、社会保险方面,规定用工单位对农民工和市民必须一视同仁,落实相应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进行相关教育培训,签订劳动合同。在子女入学、生病就医、防疫保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纳入社区管理服务范围,并把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三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快“农转非”步伐,在城中村改造中,每转移一个农民,政府在拆迁、安置、保障等方面平均投入18万元左右,通过城中村改造和撤村建居,近年来全市先后有2万余人完成“农转非”。
2.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制订了农民培训工作五年规划。我们对全市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立了23个农民培训基地,实行“企业下单、农民点单、政府埋单”的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培训―――认证―――就业”相衔接的运行机制。仅2005年,市财政专门拨出388万元用于农民培训,组织各类培训班375期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其中6700多人获得各类技术证书,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26万人。
3.为农民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市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工业反哺和城市支持的重点之一,着力为农民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是大力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和商贸服务业。市政府专门出台扶持政策,促进了伞业、铜管、灯具、电化铝、手套袜业、五金沙筛、童装等块状经济的快速集聚发展。同时,抓住机遇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建设城北商业广场、中国伞城、汽车市场、物流中心等项目,初步形成了城东、城西两大市场群,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二是发挥建筑强市的优势,坚持把建筑业作为重要的富民产业,鼓励建筑企业做大、做专、做强,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市从事建筑业的人员已达14.2万人。三是加快开发滩涂资源,建设杭州湾上虞工业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农村劳动力的大范围、大规模转移创造条件。
4.建立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我市探索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养老保险制度,市镇两级按照不同的参保标准,分别给予被征地农民1000元、2000元和5000元的补助,资金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实行即征即保、社会化发放,使被征地农民眼前有收益、长远有保障。到2005年底,已有5.83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仅去年就新增参保4.49万人。同时,全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率先推行了按企业实际发放工资总额征收的扩面方法,并打破政策界限,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扩大到全市非公企业职工及城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初步建立了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扩面保面的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人员增加到12.5万人,农村长期形成的土地养老、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正在迅速改变。农民后顾之忧的消除,为加快农民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城乡互动一体发展,集聚、延伸、辐射3篇文章一起做。按照城乡一体的发展要求,我市积极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着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农村由落后村落向新型社区的转变。
1.促进初级资源向中心村集聚,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从2003年起,我市部署实施了“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对第一批100个整治村进行了全面规划,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扶持新农村建设。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小越、道墟两个乡镇进行农村撤并工作试点,计划在今年全面完成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降低发展成本。3年来,新增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建造公共厕所569座,新增垃圾箱3692个,建成乡镇连锁超市18家、农村放心店388家,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联结城乡、加快融合的纽带。依托“乡村康庄”、“百万农民饮用水”、“百里清水河道”等系列工程,着力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3年来,共完成乡村康庄工程586公里,提前两年实现村村通公路。整治河道140公里。建设了第二、三水厂,形成日产30万吨处理规模,供水覆盖面达到20个乡镇(街道)、80%以上人口,联网供应区域内实现村村通水。实施了农村电网“二改一同价”改造,减轻农民用电负担。在抓好“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通讯、广播、网络等“无形”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宽带”和“室外调频广播村村响”等工程,拉近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
3.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近年来,我市以教育、卫生、文化和基本社会保障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农村、惠及农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均衡城乡教育发展,通过免除山区乡镇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建立山区教育奖励基金,提高山区教师待遇,实施“四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开通农村学生接送车,开展扶贫助学等,多管齐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两年来共改造农村破旧校舍10余万平米,开通中小学生接送车88条,惠及农村中小学生8600人。二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试点为契机,重建符合农村实际的村级合作医疗体系。实施两年来,全市共筹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5132.71万元,有58.3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的94%,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同时又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6个,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三是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市、乡两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实现了全市低保对象全覆盖,对749名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实现了集中供养。
4.动员广大企业回报社会,形成支持农村发展的整体合力。近年来,我们大力弘扬社会正气,不断增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企业回报社会的热潮。在2005年的“百企连百姓”大型慈善捐赠活动中,百家企业捐助冠名慈善救助基金4.38亿元,企业出资建立社会公益基金风气更浓,新天龙等75家企业共同认捐2000万元成立妇女发展基金,卧龙捐资1000万元设立进城务工贫困子女就学专项资助基金;经济强镇崧厦镇2004年以来分别由6家企业共同出资2400万元,设立了奖教奖学、计生公益、残疾人发展等6个公益基金。在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创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上虞的企业家和建筑大户给所在村以很大的支持,有效地缓解了村级集体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以提升农业为着力点,做好“加减乘除”,多予、少取、放活三项措施一起用。我市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突出位置,跳出农业抓农业,制订落实各项扶农政策,在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弱势农业向强势农业转变,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
1.全力做好“加法”,持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我市连续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意见,去年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扶持资金达到1700万元。从2004年开始,我市还制订实施了粮油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当年扩大粮食种植面积5.04万亩,增加粮食产量2.67万吨,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同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3.2亿元,用于建设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埂堤建设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等,切实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2.主动做好“减法”,让广大农民休养生息。一是减轻农民负担。在全省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为全市农民减负7900余万元,人均减负109元。2004年又率先提出了免征农业税的政策,为农民人均减负26元,实现了农民“零税费”负担。二是减少乡镇债务。税费改革之后,我市全面清理乡镇债务余额,出台消赤减债办法,安排专项资金686万元,配套奖励乡镇消化存量债务,共减少存量债务1.45亿元。同时,又对历年教育存量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安排消债奖励资金1598万元,消化乡镇教育债务2707万元,确保乡镇有更多的新增财力用于农业发展。三是减少贫困人口。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对山区(老区)经济薄弱村的扶持,根据农村实际确定相应扶贫项目,不断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3.精心做好“乘法”,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活力。我市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工商资本和各种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催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乘数效应。一是工商资本助推农业。近年来,全市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资金累计已达5.2亿元,创办农业龙头企业50多家,产值占到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36%以上。二是现代科技提升农业。每年组织开展引品种、引技术、引人才活动,累计引进新品种上百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了“一个基地+一个外聘专家+一批实用科技型人才”的格局,不少农业龙头企业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农业。已建成茶叶、竹笋、蔬菜、水产、葡萄等区域特色基地为依托的产地市场近20个,建设了农副产品、蔬菜、水果、粮油、水产品五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市级五家批发市场联结基地3.5万亩,联结农户超过1万户,去年交易总额达21.6亿元。四是合作组织经营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3家,拥有社(会)员2220人,联接农户9100多户,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式度,205年通过合作经济组织销售农产品1.2亿元。
4.积极做好“除法”,降低农业风险和成本。一是解除土地束缚。初步建立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去年底,全市实行土地使用权流转面积7.19万亩,占全市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16.9%。二是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健全动植物疫病安全体系,制定了上虞市重大动物疫病等应急预案,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综合防治力度;建立了农业生产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测报,指导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及时规避生产风险;由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自愿、会员管理、财政支持、风险补偿”的农业产业化风险保障机制。三是减少农村资金外流。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成立由农户、企业法人、员工股东代表三方出资的新型股份合作制银行,进一步解决农村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问题;由财政出资在2002年成立了绍兴市首家农业企业担保公司,已为9家农业企业累计提供担保1500万元;强化金融系统支农服务意识,全面推行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协贷员制度、青年创业信用卡等不同类型的信用贷款,实行“联农卡”农户贷款承诺制、贩销户集中审查放贷制等多种支农措施,着力解决农民贷款
同志们:
春节刚过,就召开全市建设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建设工作非常重要。会议召开之前,连市长专门主持召开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如何做好今年的建设工作,连市长还要做重要讲话,同志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2004年建设工作的回顾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宏伟目标要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用心用力,干事创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载体的建设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去年,我市全面加强了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根据临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请名家、聘高手,积极开展了《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组织编制了南坊片区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生态水城规划、沂蒙红嫂广场规划等26个重点规划设计项目和专业规划项目,13个综合环境整治规划方案和一批旧城改造、物流园区、招商引资规划设计项目,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目前,临沂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了66%。集中力量对违法建设进行了查处,先后对24个影响较大的违法建设项目公开曝光,查处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实施了阳光规划、效率规划,对478个城市重点规划和重要地段建设规划,坚持批前批后全过程公示。强化城市规划宣传工作,成功举办了2003年度临沂市城市规划成果展和红色雕塑展,向全市人民展示了“大临沂、新临沂”的总体框架和美好发展前景。各县也都根据实际情况,加快了城市规划修编步伐,确定了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目前,我市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市规划局被评为“全国城市勘察测绘先进单位”、“全省城市规划工作先进集体”。
(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完成城建投资13.6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临沂城区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0.9亿元。以“一创六建”活动为动力,实施了以道路、排水、绿化、亮化、公厕改造为重点的民心工程。投资5.9亿元进行道路整治和建设,改造和新增道路面积384万平方米,打通了金源路等6条断头路,完成了工业大道、聚才路的改造,滨河大道一期工程竣工通车,对通达路、沂蒙路、金雀山路、海关路等城市主干道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开工建设了沂蒙路祊河大桥,对金雀山路沂河大桥进行改造;兰山区对15条城市道路进行了全面整修;河东区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了东兴路。投资4950万元在36条路段安装路灯10706盏,同时对部分沿街建筑物、户外广告、桥梁和广场游园进行亮化。投资1.1亿元,进行了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458.91公顷,栽植补植行道树1.7万株,绿化率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投资880万元加强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公厕29座,对部分主干道实行了机械化清扫保洁。投资2641万元进行了排水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城区雨水下泄时间缩短1-2小时。投资1.4亿元铺设供热管网,新增供热面积166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了日供水30万吨供水工程。
各县也都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苍山县加强了县城道路建设力度,贯通了外环路,对县城主要道路进行了改造维修。郯城县、费县实施了出入口等道路改造工程,改善了县城整体对外形象。临沭实施了苍源河整治工程,使昔日的臭水沟建成了集游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带。其他县也都加大了投入,建设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城市形象。
二是加快了村镇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村镇建设投资39.7亿元。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全市29个省级中心镇、23个市级重点镇、67%的一般乡镇和71%的村庄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落实百万农户致富工程,有6538个农户通过房屋产权抵押贷款7046万元。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小城镇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全市村镇建设工作继续走在了全省前列。去年10月份,全省村镇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与会人员对我市村镇建设的经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是工程建设和建筑业健康发展。全面加强建设领域的管理工作,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创鲁班奖1项,泰山杯7项,九曲沂河大桥获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建筑业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实现总产值95亿元,实现增加值22亿元、利税6亿元。
四是加强了建设领域的稳定工作。按照建设“平安临沂”的要求,集中力量开展了以规范房屋拆迁、解决群众上访问题为重点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认真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清理拖欠工程款13.6亿元、拖欠农民工工资1.77亿元,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任务目标。狠抓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认真开展了城市燃气、建筑施工、风景名胜区和公园、危旧房屋等专项整治活动,建设行业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五是建设行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6个,投资额115.3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3个,投资额21.7亿元。
(三)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开创新局面。
进一步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组建了市执法局和各区执法分局,初步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市区联动、全民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出台了《临沂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规定》和《临沂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暂行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完善了规章制度;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做到了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市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先后被评为“全省建设行政执法责任制先进单位”、“全省文明城管监察队伍”。
(四)房地产业迈上了新台阶。
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加快建立五个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7.22万平方米,销售11.4万平方米,为部分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房地产业稳中有升,完成投资26.1亿元,增长15.8%。坚持依法拆迁,做到“四合法,一到位”,克服困难,完成了城市重点工程项目的拆迁工作,保障了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五)集中力量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结合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环保模范城、迎国庆、举办第二届书圣文化节等活动,对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垃圾死角集中进行了清理,共清理垃圾死角320余处,清运垃圾11万吨。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彻底取缔淘汰了1吨以下燃煤炉灶1060台,关停石灰窑498座、炒粉厂36家、石子厂99家,对62家小生化厂下达了停产通知。集中开展了露天烧烤与沿街餐饮摊点专项整治,取缔了露天烧烤,沿街餐饮门店一律进店经营。开展了宾馆饭店油烟污染治理工作,油烟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实心粘土砖产量下降了10亿标砖,年节约耕地1640亩。积极推广预拌混凝土,使用总量达200万立方米,使用率提高了40个百分点。深入开展了建筑市场执法检查,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工程。集中力量狠抓了违法违章建筑的治理,重点拆除了乱搭乱建和有碍市容景观的“露头丑”。采取“呼”、“刷”、“罚”、“查”、“逮”的办法,对“野广告”进行有效治理。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加大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现象。投资8800万元,新购20辆观光巴士,更新了97辆公交车和600辆出租客车,建设了98个港湾式公交停车站点,城市公交设施进一步完善。实施占道停车专项整治,规范治理了停车站点,清理了流动摊点、探头市场和店外占道经营,保证了人车通行方便,店外经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铺装人行道板34万平方米,道路罩面维修2.9万平方米,铺装整修路沿石9.6万米。在新建改建道路过程中,各类管线按程序一次性下地敷设。各县也都高度重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方案,强化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去年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评中,省考评组对我市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
2004年,是建设事业大发展、城乡面貌大变化的一年,也是建设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结果,是全市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的结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领导同志对建设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存有畏难发愁的现象。二是城市建设中缺少精品工程、缺少特色;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还没有摆上重要位置。三是由于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建设项目用地供应量大量减少,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征用土地存在困难,影响了开工建设。四是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着资金、拆迁等方面的困难。五是需要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六是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量不足,部分群众住房困难。七是公用事业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快。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逐一进行解决。
二、坚持“三高”标准,努力开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新局面
今年的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推动建设事业全面发展。
(一)突出规划“龙头”地位,高起点编制和组织实施城乡规划,确保城乡建设有序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方略、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因此,要把城乡规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不放。
第一,全面加快规划编制体系建设。一是搞好临沂城城市总体规划的评审论证和报批工作,要将规划区内基本农田、红线、紫线、绿线、蓝线、黄线等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在规划图纸上详细标明;加快综合交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绿地系统、生态水城、茶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等重点规划和城市供水排水、城市防灾、燃气、热力等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快各县城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今年年底完成报批。三是重点搞好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切实加强城市绿地、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保护。要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2005年临沂城和各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要提高16个百分点。
第二,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提高规划设计水平。要突出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完善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高水平设计人员参与我市的规划设计。对重点区域、重要地段和重点项目的规划实行方案征集制度,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设计;也可以聘请专家做顾问,让他们出思路,出方案,由我们自己的设计人员来完成,以确保城市规划的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
第三,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县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公务员、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对城市发展策略、各类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选址等进行审议,推进规划审批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坚持城市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园区、村镇实施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要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使群众可以直接了解、参与、监督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全过程。要大力实施“阳光规划”、“效率规划”,从规划工作的各个环节入手,进一步精简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手续,缩短规划审批时限,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为促进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第四,突出规划的权威性,依法强化规划管理。要尽快建立起延伸到规划区内街道办事处、乡镇和村居的规划监管体系,确保规划覆盖整个城市规划区、覆盖规划区内所有建设项目、覆盖一切建设活动的全过程。要加强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坚持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大规划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活动,对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不搞“以罚代拆”,坚决依法拆除,确保各类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落地,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高标准组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打造良好的城乡环境。
最近,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已经研究确定,在巩固以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将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由城市向村镇延伸,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打一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今年是我市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第一年,3、4月份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要在我市召开,因此,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1、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按照《2005年临沂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确定的13项整治内容,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今年我们要集中力量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整治。一是搞好城市道路建设改造。重点搞好海关路、金雀山路、沂蒙路、沂州路、通达路、沂河路、滨河大道7条道路的整治改造,打通6条断头路,建设北外环路、西外环路,搞好南坊至半程镇驻地及327国道义堂段的道路建设和两侧建筑物的综合整治,搞好206国道城区段和蒙山大道立交桥南段道路改造及两侧建筑物的综合整治;搞好东兴路、东红公路彭于埠至沂南界的道路改造及两侧建筑物的综合整治,确保这些道路交通畅通,路面完好,卫生整洁,绿化齐整,环境优美。二是搞好城市园林绿化整治。围绕提高城市生态和景观环境质量,严格实施城市“绿线绿章管制”,加快城市绿化步伐。要突出特色绿化,加大大树、常绿树、有色彩树的引进移植,完成24段道路绿化,15处街头绿地建设,重点搞好滨河大道东岸和西岸西侧绿化,搞好公园绿化扩建和红嫂广场建设,搞好澳龙、华药市场周围的绿化,继续实施30万亩环城林建设工程。三是搞好亮化整治。对临沂人民广场、火车站广场、王羲之故居、东方红游园等公共场所及城区道路两侧6层以上的公共建筑物实施灯饰夜景照明,对双岭路、滨河大道两侧绿化带、街头绿地进行夜景照明;对临沂城各出入口和沂河北大桥、通达路祊河大桥、沂蒙路祊河大桥、解放路九曲沂河大桥、金雀山路沂河桥、沂河路沂河大桥、蒙山大道立交桥等7座桥梁进行亮化改造;城区主次干道全部按标准安装路灯,亮灯率达到98%以上,给市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灯光夜景。四是搞好城市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居住小区、城中村及广场、重点街道环境卫生的治理,消除卫生死角,彻底根除城市“脏、乱、差”;认真查处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便溺、乱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对主次干道实行机械化清扫,全日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全面落实“门前五包”,驻城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包卫生、包绿化、包美化、包看护、包秩序,院内和周围10米范围内的垃圾要及时清理,院墙上的“野广告”要及时清除,办公区要做到窗明几净,院内搞好绿化,整洁有序。认真落实《临沂市城市公共厕所建设管理办法》,全面提升公厕建设水平,在市区新建改建二类以上公厕20座,开放沿街单位内部公厕90座。五是搞好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日供水30万吨工程建设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六是搞好水环境整治。重点整治沂河、祊河、涑河、陷泥河、青龙河,清理河道蓝线内违法违规建筑,清理河道淤泥、垃圾,搞好沿河绿化,对河堤道路进行改造,实行雨污分流。目前,涑河、陷泥河、青龙河的整治规划设计方案已经确定,兰山区、罗庄区要抓紧组织力量进行施工。七是搞好畅通工程建设。整顿规范城区所有机动车,重点整顿公交车、出租车、三轮车的运营,查纠机动车违章行驶;搞好城区停车场规划建设,配套建设各类道路交通附属设施、交通标志和交通管理设施,严禁占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停车;实施城区公共交通专业规划,合理设置、建设规范的港湾式停车站点,设置各种站牌;清理、规范沿路洗车点、修车点。八是搞好“蓝天工程”的实施。加强厂矿企业的烟尘治理,彻底取缔砖厂、石灰窑、石料开采加工等“土小”企业;拆除1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限期治理搬迁城区重污染企业;加快集中供热步伐,加快城区燃气、天然气管网配套建设,确保到2005年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以上,到2006年城区气化率达到95%以上;改进道路清扫方式,防治扬尘污染;对机动车尾气污染进行治理,治理城区沿街餐饮摊点的油烟超标排放,确保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不低于全年天数的70%。九是搞好户外广告整治。严格户外广告设置标准和规范,设置户外广告、标语牌、画廊、橱窗等必须符合城市容貌标准,新设及改造广告牌要同时进行亮化;对城区内墙体广告、灯箱广告及门头牌匾进行清理规范。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户外广告规划、设置管理制度。十是搞好旧村居的改造。按照政府组织、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全面启动旧住宅小区、危旧房、棚户区和城中村整治改造,规划一步到位,分期进行改造,配套设施建设齐全,确保群众满意。改造过程中要妥善做好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各县城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由各县政府根据各县的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实施。
2、搞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临沂市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搞好综合整治。重点完善村镇规划,今年要完成80%一般乡镇和村庄的规划修编任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村镇环境;强化措施,提高村镇建设的档次和水平。整治的范围是:全市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重点是国家重点镇、省中心镇、市级重点镇以及主要道路两侧的乡镇,沿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两侧500米视野内的行政村;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村;各县区确定的示范村。市里重点抓好2-3个示范镇、10个示范村,各县区也要重点抓好1-2个示范镇、2-3个示范村,积累经验后全面推广。各县区要根据活动内容,摸清底子,结合实际,制定整治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整治活动要坚持分类指导,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抓好典型引导,切忌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要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文明村镇、生态村镇等活动结合起来,整体策划,统一部署,精心实施,扎实推进。
3、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搞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加强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都要配套氮磷脱除、水质在线监测等设施;鼓励采用BOT、TOT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2005年底前,各县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市和沂水县污水处理厂完成管网配套设施建设;2007年底前,临沂城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县城所在镇不低于60%。同时做好污水处理费提价和污水处理厂改制工作。
(三)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为抓手,促进城市管理执法水平的提高。
今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第二年,要在“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促使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权责统一”的要求,明确市、区、街、居四级管理职责,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县级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网络执法、分级管理、快速反应等执法运行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大胆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三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注重源头治理,强化日常执法防控措施,实施社会联动,加强疏导整治,推动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
(四)精心实施“安康居住工程”,推动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
组织实施好“安康居住工程”。按照《临沂市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完善住房供应政策,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重点解决中低偏下收入和最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困难。一是摸清底子。要组织力量对各类家庭,特别是中等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及特殊困难家庭的住房状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合理确定各类住房的建设比例。二是落实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做到项目、用地、承建单位、购房者、建设资金“五落实”。三是搞好拆迁安置住房建设。要根据当地拆迁总量进行测算,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确定好安置房建设计划,着重搞好中低价位和中小户型安置房建设,确保被拆迁户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四是控制好房价。经济适用房带有社会保障性质,要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降低建设成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要严格实行政府定价,被拆迁居民购买安置房、困难群众承租廉租房等,都要按有关规定实行税费优惠。同时要严格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按规定掌握好供应对象。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目前,我市房地产业空间很大,今年要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适度开发高档住宅和商用楼,尽快形成以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为主的住宅供应体系;要放开激活住房市场,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大力发展建筑业。
要强化工程监督管理,科学施工,狠抓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继续组织好建筑市场综合检查,重点约束业主的违法违规行为。改善和加强对装饰装修市场的监管,推行装饰产品市场准入、室内环境检测验收和装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
加快建筑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提升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做大做强建筑业。要搞好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工程公司,带动建筑业整体素质的提升;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扩大劳务输出。今年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2%。
(六)坚持市场化运作,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向纵深发展。
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绿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化运作机制的新型管理体制。要围绕“管干分离”的目标,把市政公用、绿化、保洁工作推向市场,逐步实行环卫保洁权、市政公用事业维护权、绿化管护权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授权经营,合同化管理。今年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和燃气三个行业要全部完成企业化改革任务,市政、园林、环卫等事业单位要完成企业化改革,这些行业的作业层全部推向市场。
(七)积极预防和化解不稳定因素,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是做好拆迁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把拆迁项目审批关,合理控制拆迁规模,规范完善补偿安置政策,加强补偿安置资金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拆迁行为,从源头上减少拆迁纠纷。继续开展好处理城镇房屋拆迁突出问题及的专项集中行动,实行案件处理责任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杜绝恶性事件发生。二是进一步抓好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要集中力量抓好政府投资工程清欠工作,力争年内基本解决。深入开展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治理整顿,跟踪督办投诉举报案件,严防发生新的拖欠。完善预防拖欠的长效机制,对新上项目严格审查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全面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完善工程结算和支付管理制度,实行按月发放农民工工资并加强备案管理,对恶意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单位,要公开曝光,依法从严处理。三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建设领域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实施建设系统安全生产评价制度,依法查处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认真落实《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确保燃气安全。实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在工程造价中计提安全施工设施费用,健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保证和考核体系。深入开展安全法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的宣传,全面提高各类安全管理人员、一线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在城市燃气、塔机拆装、基坑开挖、房屋拆除等事故易发、高发的环节和部位,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坚决遏制恶性事故发生。
三、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自身建设,为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