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01:20: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疗机构抗菌药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现状
鉴于抗菌药滥用可能引发的后果,××年月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明确规定从今年月日起对零售药店中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等五大类处方药,需持处方购买。当前,零售药店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销售额和销售毛利率一般占其销售总数的%左右,销售范围主要集中在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磺胺嘧啶、酮康唑等来个常用品种。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粉针剂等单轨制处方药和抗结核药品,因规定需凭医疗机构处方销售,由于医疗机构处方垄断不外流,零售药店实际上未销售此类抗菌药物。
抗菌药凭处方销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零售药店并非是抗菌药滥用的主体。有权威数字说明,约%的药品是从医疗机构流向病患者,仅%左右的药品在零售药店销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率高达%,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的占%,远远高于%的国际水平。凭处方销售抗菌药,在一定程度上将促使药店的消费者向医疗机构转移,显然抗菌药合理使用监管的重点区域是医疗机构,尤其是农村医疗机构滥用抗菌素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国家应从制度上高度重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管,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二、建议
(一)建议将抗菌药物分一、二、三线等级进行监管。毒副作用少,长期无明显不良反应报告的普通抗菌药物作为一线抗菌药进行监管,允许通过认证的零售药店在执业药师或者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指导下销售;毒副作用大、不良反应明显的抗菌药物和易引起耐药性抗菌药物(如抗结核药)等列为三线抗菌药,退出零售市场;其他抗菌药物都作为二线抗菌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处方销售。这样监管比较科学,既方便群众用药,又控制零售药店滥用抗菌药物。
自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紧紧围绕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并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一活动目标,根据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云南省卫生厅有关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要求、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结合“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和等级医院创建等,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和组织,各级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各项部署要求,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同时广大医疗工作者积极参与活动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品种结构较为合理;其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明显下降;再者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现将有关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根据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云南省卫生厅有关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要求、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市卫生局每年均结合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同时每年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每年均结合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如**市延安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组织领导工作;此外,医院还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由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组织领导小组制定的年度和月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此外,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卫生局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即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对全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县(市)区卫生局具体负责辖区内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
二、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一是组织市属医院分管医疗、药学及医务、院感和药学部门负责人参加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二是组织县级以上医院的分管医疗、药学及医务、院感和药学部门负责人由云南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经验交流学习班”;三是组织各县(市)区卫生局、五个国家(省级)开发(园区)社会事业局医政科科长、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的分管领导、药学、医务、信息、感染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卫生部办公厅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暨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四是组织全市医务人员参加全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员培训;五是组织200多名临床医师、药师参加国家卫计委在**举办的“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等。此外,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工作,如市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9月、2012年6月和2013年8月分别对全院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了“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云南昆钢医院于2012年11月29、30日两天举行了为期2天的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参与医师、药师近200多人次,覆盖面达90%以上。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保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持续开展,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医患沟通会、网站信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群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合理用药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氛围;二是继续把医务人员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营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内部环境。如市一院通过院质控会、院内网、医院药讯、临床微生物与抗感染通讯、宣传栏和组织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全院上下明确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政治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围绕重点,扎实推进。
(一)及时转发各种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文件,使全市的整治活动始终围绕着中心目标开展。
(二)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一是明确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主要责任人,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二是按照谁发证,谁管理的原则,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各自发证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此外,各医疗机构院长与临床科室主任也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三是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均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长、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三)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在医疗机构开展2011、2012年度和2013年上半年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根据云南省卫生厅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了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处方的现象。如市延安医院一是制定了《**市延安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二是医务部定期到科室抽查运行病历及医嘱,对个别越级使用情况及时纠正,以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使用抗菌药;三是严格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会诊制,并且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一律不放门诊使用,以促进该类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儿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4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3.实施备案管理。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要及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不合理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事件等情况,及时调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如市儿童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临床使用异常等情况,及时调查并提交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小组会议进行讨论,对于使用量异常增长的药品进行停药处理。
(七)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提高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标本送检比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市一院2012、2013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46.7%、6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75.5%、77%,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 89.93%、97%。
(八)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如安宁市人民医院在对全院医师和药师开展培训、考核的基础上,于2012年8月27日下发《安宁市人民医院关于授予执业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的通知》(安人医﹝2012﹞39号),对考核合格的医师分别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对考核合格的药师授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同时下发了安宁市人民医院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的管理制度与程序,对新调入我院及新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师,要先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才能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医院处方点评小组在每月的处方点评过程中,严格检查是否有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一旦发现,对处方医师进行通报及处罚,从目前检查情况来看,通过医院HIS授权管理,医院执行情况很好,无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发生。
(九)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二级以上医院组织感染、药学、微生物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病例。如市儿童医院按卫生部要求,对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截止2013年8月止,共随机抽查了全院医师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共367人次,处方及医嘱总数各5821张及251份病历,每月定期将点评结果交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小组讨论,根据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评价,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十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十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并纳入绩效考核、诫勉谈话、限期整改等处理,进行有效干预;安宁市人民医院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每月开展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工作,及时将点评结果交医教科及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审核,审核后每月一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情况通报,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内部公示,每张处方扣罚30元,在常规点评基础上,针对问题突出的科室,加大点评力度,不断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十)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为扎实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建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如市三院制定了《**市第三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考核奖惩办法》,医院根据监测情况对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对未达到相关指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科室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截至2013年9月底共进行诫勉谈话8次;如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每月坚持一轮处方及医嘱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反馈并对不达标科室给予经济处罚,2012年受处罚的科室累计达11个,2013年受处罚的科室累计达3个。此外,对达标科室给予奖励,近三年来,对控制达标且无不合理用药的科室累计奖励金额计10余万元。
五、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一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即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均分别不超过50种和35种,如市一院品种数为48种,市三院品种数为48种,市妇幼保健院为40种,市儿童医院品种数为50种,官渡区人民医院为33个。
二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即品规数均符合好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要求,即同一通用名称的抗菌药物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二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1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2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不超过5个品规;二级医院不超过2个品规。
三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明显下降。如市延安医院今年1-8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45.87%、7.78%、29.87%和38.57DDD/100人/天;安宁市人民医院今年上半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54.96%、25.22%、20.72%和35.18DDD/100人/天。
四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如市延安医院2011年1月(还未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比例为88.91%,,启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到2011年12月,该项指标已降一半,到49.38%,2012年,随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该项指标进一步下降到27.55%,到2013年1-8月该项指标维持在28.30%水平,较好地完成了控制指标;市儿童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50.35%、29.68%和14.79%;市一院
六、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医疗机构领导不重视,致使本院对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较差。二是少数医疗机构没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工作不踏实。三是部分医疗机构未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点评工作。四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仍然存在,极少数还较严重,如清洁手术预防用药选择错误、用药时机不合理、使用疗程不合理、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门诊使用特殊限制性抗菌药物等。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促进药物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现就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建立健全临床药事管理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11号)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药事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制定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办法,完善管理机制,提出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对全院合理用药情况检查定期开展和评价。药事管理组织和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定期研究解决合理用药的具体事宜,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二、扎实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国家处方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严格按照《省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立即开展全院范围的临床药事管理自查活动。自查工作要紧紧围绕临床药师、处方点评、处方集、临床用药目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毒麻管理、抗生素合理应用等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全面梳理本机构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限期进行整改,努力提高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三、严格实施合理用药全员培训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制定临床医师药学知识培训计划,重点加强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禁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临床医师药学知识水平,强化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持续改进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重点要求
检查内容
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规定设置药事管理组织和药学部门
1)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设置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
1.1 医院应建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
1.2 例会会议记录应体现出医院临床用药管理工作为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的常规内容。
1.3 医疗机构负责人任主任委员;药学和医务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药学、医务、护理、医院感染、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药师、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组成。
1.4应当建立健全相应工作制度。日常工作由药学部门负责;实行例会制度,每年≥2次/年。
1.5落实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的职责。抽查:
本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学工作规章制度;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用药风险、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用药错误记录;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预警制度;药品遴选制度;麻、精、毒、放药品的使用与规范管理制度;医务人员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合理用药知识教育培训记录。
1.6医务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与医疗机构药物治疗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2)设置药学部门
2.1三级医院设置药学部,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二级科室;二级医院设置药剂科;其他医疗机构设置药房。
2.2查看药学部门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工作记录。
2.3二级以上医院药学部门负责人本科以上学历及高级技术职称。除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以外的其他医疗机构药学部门负责人应当具有高等学校药学专业专科以上或者中等学校药学专业毕业学历,及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4本机构是否已制定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是否建立并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查阅相关文件及记录,是否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查阅相关文件及记录,是否建立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审批程序;有无实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有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抽查病历和处方,有无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有无无微生物检验室;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不应﹤30%;
2.5查看药品采购工作流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药品购入检查、验收制度。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不应﹥45%;抽查医院处方集和“医院基本药品供应目录”,凡一品两规均应经药事委员会集体决议审批;
2.6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7落实药师工作职责:采购供应、医嘱审核、调配、配制;药学查房;药品质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记录;新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监测等。
药品保管、静脉用药及临床药师的相关规定
1)药品保管。
1.1药品保管制度。
1.2养护与质量检查养护检查记录。
1.3化学、生物、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分类定位存放工作制度、安全设施、应急预案。
1.4麻醉、精神、医疗用毒性、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的药品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2)药物配发规定
2.1适宜性审核后调剂配发药品。
2.2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2.3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
2.4门急诊实行大窗口或者柜台式发药。住院注射剂按日剂量配发、口服实行单剂量调剂配发。
2.5肠外营养液、危害药品静脉用药应当实行集中调配供应。
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规定
3.1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的医疗机构,应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技术审核、验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4)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量
4.1直接接触药品的药学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4.2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
4.3药剂科药学人员中具有高等医药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应当不低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0%。
4.4副高以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药学技术人员的13%,教学医院≥15%。
5)专职临床药师配备及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工作。
5.1医疗机构应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
5.2临床药师应当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并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经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培训或北京市五年规范化培训)
5.3查阅临床药师工作记录和病历资料。应配备专职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应发挥作用。
5.4查阅临床药师工作记录和病历资料。应配备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
5.5抽查医院处方集和“医院基本药品供应目录”,凡一品两规需经药事委员会集体决议审批。
6)培养、考核和管理
6.1培训考核记录。
6.2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记录。
7)用药管理;抗菌药临床应用控制指标
7.1发现检查医院有无超说明书用药的规定。
7.2应有本院处方集或北京市地区医疗机构处方集;本院基本药物供应目录中抗菌药物品种数:二级医院不应﹥35种通用名;本院基本药物供应目录中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应≤5个品规,注射剂型应≤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应≤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分别应≤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应≤5个品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标准应≤40DDD;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标准应≤60%;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标准应≤30%;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合理率标准应达到100%;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物选择、剂量、溶媒选择、疗程合理性;每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标准应≤20%;清洁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
1) 开展医嘱(病历)点评工作。
开展医嘱(病历)点评工作,应有相关记录。
2) 开展处方专项点评工作。
持续开展处方专项点评工作,应有相关记录。
3 ) 处方点评工作组织与结果。
医院处方点评记录合格,点评周期为月,有年度总结。
4) 药师处方审核职责落实情况。
4.1 点评数量、住院医嘱点评、点评人员资质均符合要求。
4.2 点评结果的公示方法并作为科室及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依据。
4.3药师审方记录、不合理用药干预记录符合要求,有年度总结。
5)医疗结构不得违反下列规定
5.1建立***组织机构,***工作和药学专业技术工作有序进行。
5.2按本规定配备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临床药师制,无不合理用药问题。
5.3执行有关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避免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错误,杜绝医疗安全隐患和不良后果出现。
5.4无非药学部门从事药品购用、调剂或制剂活动。
5.5无将药品购销、使用情况作为个人或者部门、科室经济分配的依据,或者在药品购销、使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的情况。
5.6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6)贯彻毒、麻、精药品管理规定。
手术室、病房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6.1 药品与基数相符。
6.2 有残量处理记录。
6.3 实行批号管理/可追溯到用药患者。
7)药学部门工作面积符合标准。
7.1 门诊调剂室,日门诊量100-500人次,调剂室面积80㎡-110㎡;501-1500人次,调剂室面积110㎡-160㎡;1501-2500人次,面积≥200㎡;日门诊量>2500人次,每增加1000人次,面积递增60㎡;日门诊量大于4500人次,每增加1000人次,调剂室面积递增40㎡。
7.2 住院调剂室(含中成药),病床100-500张,面积80㎡-180㎡; 501-1000床,面积≥180㎡;> 1000床,每增加100张床位,面积递增20㎡。
7.3 药库(含中成药),≤1000床和门诊量≤2000人次/日:面积≥300㎡;病床1000张和门诊量2000人次/日以上,每增加150张床或者门诊量1000人次/日,面积在400㎡基础上递增30㎡。
1 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抗生素滥用的主要表现为无适应症预防用药,无适应症治疗用药,抗生素品种、剂量选择错误,给药次数、途径及疗程不合理等[3]。
1。1 医疗机构抗生素滥用情况。
1。1。1 基本情况。
据统计,我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是美国的10倍,我国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4]。目前,抗生素类费用处于各类药品费用的首位,如南京某三甲医院抗生素人均药品费用2009年为1051。57元,2011年则达到3389。02元,抗生素在临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抗生素类药品中,头孢菌素几乎占了一半,其中又以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价格相对昂贵但对大部分细菌感染疗效并不如第一、第二类菌素好的第三类头孢菌素最多[5]。
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大大超过美、英等发达国家22%~25%的使用率[6]。其中,医院妇产科抗生素滥用问题尤为严重,青霉素耐药性几乎达到100%。据成都市三级甲等医院在子宫手术及剖宫产手术中抗生素应用的调查显示,使用单一剂量抗生素仅占调查总数的1。3%和5。4%;而仅使用1种药物的仅占2。3%和28。7%。大多数医院给予2~3种抗生素,最多达到8种。在用药时间上,大多数患者术后3天仍在使用抗生素(分别为95。57%和85。5%)[7]。此外,在我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70%以上,其中约80%以上属于滥用,外科患者抗生素使用比例更是高达97%[8]。
1。1。2 儿童抗生素的滥用情况。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各种脏器尚未发育完全,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具有比成人更大的风险性,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大。据统计,我国2004~2009年5年多来,儿童抗生素的平均使用率达到84。5%,明显高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下的要求,以及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的中位数79%[9],儿童成为我国抗生素滥用最主要的受害人群。
1。1。3 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农村地区抗生素滥用情况。
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数次专项整治活动,使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抗生素的使用率明显降低。但在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医疗水平不高及民众安全用药知识匮乏等因素,使其成为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
1。2 患者自我治疗过程中抗生素滥用问题。
我国目前实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10]、《处方管理办法》[11]等,规定使用和购买抗菌药物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无处方则不得出售抗菌药物。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未取得处方的患者依然可以在一些零售药店中自由购买抗生素。患者在自我治疗过程中对抗生素的错误使用现象较为普遍。
2012-09-0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上的《2012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报告》显示[12],抗生素仍然是我国许多家庭的常备药,近4成的居民表示家中常备抗生素类药品,23。9%的居民感冒后首选使用抗生素,而其中仅40。1%的居民会在服药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1。3 畜牧业和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的继发伤害问题。
抗生素滥用现象在畜牧业和养殖业中不容忽视。由于饲料中添加了大量抗生素,造成动物的体内残留,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蓄。据调查推算,我国抗生素原料年产量为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13],必然造成人体不必要的抗生素吸纳。
2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2。1 耐药菌的不断出现。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菌原本具有的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从而使得抗菌药物的作用明显下降。目前,抗生素滥用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据2010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数据显示[14],全国三级医院整体细菌耐药较为严重,部分细菌呈多重耐药或耐药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目前我国抗生素研发周期大概为10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2年。如果抗生素滥用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中国将进入无有效抗生素使用的时代,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2。2 药品不良反应频发。
抗生素滥用使得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国抗感染类(以抗生素为主)的药品不良反应构成比例最高,据某医院药剂科对81例药源性耳聋的文献分析,引起耳聋所涉及药物最多的是抗感染药,为49例,占60。50%,其中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耳聋为30例,占37。04%[15]。此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应用抗生素造成的人体正常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问题也很严重,后者在儿科中尤为常见。
2。3 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一些无需使用抗生素的疾病使用了抗生素、不该联合用药的疾病联合用药、可以使用经济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的疾病却使用高价的新一代抗生素,从而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抗生素滥用所引起的耐药菌问题,不仅大大增加了医疗卫生支出,也使得政府、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新的抗生素品种,而耐药菌的发展速度却远远高于抗生素的研制速度。
3 抗生素滥用的原因分析
3。1 “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
医疗机构抗生素滥用的重要症结在于“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虽然医疗卫生改革正在深化,但这种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与国外“以技养医”不同,我国医院的挂号费等体现医生技术服务的收费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医院的正常运行,这就使得药品销售成为医院利润的重要来源。更有甚者,个别医院通过向临床科室下达抗生素的用药指标、以奖金等形式来激励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成为滋生抗生素滥用的温床。
3。2 医务人员的认知缺陷。
3。2。1 医师因素。
医师处方行为是抗生素应用的最直接原因,医师的处方权管理是控制抗生素滥用的关键因素。目前,抗生素滥用的医师因素主要体现在:(1)凭经验用药。由于缺乏药理知识而导致抗生素选择不当的情况在临床并不少见,尤其是新问世的抗生素,医师对其抗菌谱、作用机理、不良反应等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常凭经验用药;(2)“保守性治疗”的思维。有的医师出于尽快治愈、规避纠纷的考虑,给一些无需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无需联合用药的患者联合用药;(3)部分医师医德缺失。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违反抗生素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盲目开具抗生素大处方,给患者的身体和经济带来较大损害。
3。2。2 药师因素。
我国“重医轻药”的现象在医疗机构较为普遍,医院药师被认为是药品传送的中间环节。加之现有的法律制度对药师检查处方的职责规定尚不明确,药师只是常规化、简单化地复核处方,按照处方取药、发药,使得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缺失专业化的监督。
3。3 公众对抗生素的认识不足
公众缺乏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常识,主要体现在:(1)一旦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2)越贵的药疗效越好;(3)联合用药病好的快;(4)不遵医嘱随意停药。
4 抗生素滥用的法律责任
从药品的分类管理,到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等规定的出台,说明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引起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规制了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减少了滥用现象。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高阶位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强制性专项法律法规,现有的关于应用抗生素的规定散见于各种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抗生素滥用法律责任规定的缺失,使得相关法律规制流于形式,在具体的执行中难以发挥作用。例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6]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不准以任何形式将处方者开出的药品处方与个人或科室经济利益挂钩,但却缺失相应的处罚规定。《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虽然规定抗生素类等5类抗菌药物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购买,但是在部分零售药店中却难以落实。新近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虽然提出医疗机构、医师和药师违反办法的规定要给予相应的处理,但其判断标准较为模糊。加之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层级较低,法律强制力及处罚力度相对较弱,难以得到真正执行[17]。笔者认为,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抗生素滥用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对医务人员滥开抗生素处方的行为追究必要的法律责任,且医疗机构还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2010-07-01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18]第54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一般认为,医疗机构承担抗生素滥用的损害赔偿责任应具备以下要件:(1)过错;(2)损害后果;(3)因果关系。患者在接受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供的诊疗服务过程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了关于使用抗生素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规定的,例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机构或者指定专(兼)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建立抗菌药物管理规章制度,并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等;医师应使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药师应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不得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构成法律责任中的过错。一旦患者因抗生素滥用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严重的医源性损害,甚至伤残死亡等情形的,即可认定患者受到了损害,经医学会或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医疗损害鉴定,认定医疗机构的过错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的,医疗机构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 健全抗生素应用的管理体系
5。1 国家角度。
5。1。1 建立健全规范抗生素使用的法律法规。
由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的严重状况,笔者认为,应以立法形式如《药品管理法》等,设置专门条款或者制定抗生素的专门法规,就其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违法行为作出明确具体的罚则。
5。1。2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事关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关键。笔者建议,国家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合理补偿,推动“医药分业”,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
5。1。3 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开展辖区内医疗机构抗生素临床应用的专项检査,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综合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并引入必要的社会监督机制。
5。1。4 建立抗生素滥用救助基金。
可以由政府牵头建立抗生素滥用救助基金,对从事控制抗生素滥用工作的机构与人员予以奖励;对受抗生素滥用伤害的患者予以必要的补偿;对管控抗生素滥用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如公益性广告等给以必要的资助。
5。2 医疗机构角度
5。2。1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抗生素管理法律制度,健全抗生素使用管理体系。
一方面,医疗机构应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国家处方集》、《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抗生素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专项整治活动。另一方面,可借鉴欧美等国家的经验,对抗生素的使用范围、医生对患者的用药指导以及抗生素使用指南等作出明确规定,健全抗生素的管理体系。
5。2。2 加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促进药师参与抗生素的临床用药管理。
应加强执业药师队伍建设,对抗生素等处方药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患者必须取得医生的处方并经药店或药房的执业药师审核后,方可拿到抗生素等处方药。通过药师参与抗生素的临床用药管理,使其真正发挥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防止抗生素滥用[19]。
5。2。3 加强对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的法律培训。
对医院涉及抗生素等临床用药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加强《侵权责任法》、《药品管理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培训,并就因抗生素滥用导致医疗纠纷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提高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20]。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个学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二是选用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这在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和《指导原则》中已明确规定。
笔者在近大半年的门诊诊察工作中发现,本地区患者在院前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前来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无论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无论病史多长、病情轻重,几乎都用过抗生素,且用药时间不定,大多是病史多长,抗生素应用就有多久。且抗生素的种类多、剂量超大,联合用药无规律性和合理性,甚至两种肾毒性药物同时应用或婴幼儿至学龄前儿童亦在用氟奎诺酮类或大剂量氨基糖苷类药物,个别病人就诊时已出现肉眼血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使用抗生素应遵循的原则
原则上每个医生应该根据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给病人用药,应遵从:①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应用抗菌药物指征;②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应用抗菌药物指征;③按照抗菌药物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不同特点和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④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①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②给药剂量: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③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联合用药指征:a.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b.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c.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d.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e.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f.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g.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h.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i.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有可能增多。
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现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及《指导原则》只在各大医院学习、强调、监督与实施,仅仅针对的是医院住院病人,并没有拓展到社会各个医疗机构的每一个行医者或药物工作者。本地区大大小小的个体医疗诊所、药店遍布大街小巷,这些机构药物价格便宜、购买方便,不受限制,加上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经济较贫困等因素,发病早期或轻症病人大部分都在这里就医。所以根据抗生素使用原则或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很低。我院近两年多来各科室感染性疾病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抗生素的耐药率远高于有关文献报道。笔者认为,此现象与社会群体长期严重滥用抗生素密切相关。
初步调查分析相关因素:①本地区普通人群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医学常识,认为只要患病就是炎症,就得消炎,更没有药理知识,对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缺乏认识;②大部分偏远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较为不便,因而随意购买药品服用或注射治疗;③各个药店抗生素明码标价任意购买,不受限制;④个体行医者知识不足,加之利益驱动,不管有无适应证就给患者随便推荐使用抗生素;⑤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市场监管不到位,抗生素管理混乱。
对 策
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网细菌耐药检测报告,2006~2007年全国84家医院按照方案进行了细菌耐药监测和数据上报,共报告临床分离的108137株细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性结果,G+占308%,G-细菌占692%,其中分离最多的3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耐药率上升快,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部分细菌耐药率以达全球之最。这份监测资料显示,耐药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各级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必须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地区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本地区、本机构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各地医疗机构应按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和完善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并履行其职责,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个体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工作,对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本机构细菌耐药趋势进行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2012年,卫生部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各级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管理办法》从医疗机构的行政、临床、指标上对抗菌药物从采购流通、临床管控上重拳出击,成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管理条例。《管理办法》细化了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提高抗菌治疗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加重、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都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抗菌药物管理,上海仁济医院立足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以最少的人员、时间和其他成本投入,与金仕达卫宁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实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
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
上海仁济医院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管理实践要求而设计开发的这套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应用管控系统,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药品目录、分级、使用权限,三级管控,围手术期,规范制度和知识库,申购与审批,统计分析,违规处理等全面系统的管理。
这套系统和HIS系统充分衔接,全面融合,提供了抗菌药物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全程监控功能。监控环节涉及门诊医生处方录入、门诊处方收费、门诊药房发药、门诊输液室输液配制、住院医生医嘱录入、住院护士医嘱录入、住院小处方、出院带药、住院发药、手术申请单、手术情况录入等众多环节。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查询分析和报表统计,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等。这套系统软件分为六部分: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 二线 )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提供抗菌药物分级设置。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可以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根据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置的规则,在手术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药房等模块中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和提醒;电子手术通知单能与开出的抗菌药物医嘱相关联,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内启动跟踪机制,对用药时间、超量使用持续跟踪,提醒医师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智能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用药,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病人住院费用。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严格把控在抗菌药物的医院采购流通环节,提供抗菌药物申购与审批流程,控制医院内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来源;提供违规使用处理流程。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提供医务科、药剂科、临床各科主任实时动态的药物统计数据,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
成熟的信息化软件
上海仁济医院利用《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依照卫生部的要求,对医院的抗菌药物进行了有效管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医院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
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专家声音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范启勇
对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内容,各医疗机构着手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条例。其中,信息技术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例如药剂师将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数据、药动学参数、所选抗菌药物的费用等数据综合起来提供给临床医生,将有助于临床诊断,从而提高处方的合理性。另一个信息化的优势在于对抗菌药物的持续跟踪,将有助于收集抗菌药物管理措施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方法,保障抗菌药物控制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现状;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074-02
抗菌药物是人类控制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但随着其在临床的大量使用,尤其是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及各种不良反应也随之大量出现。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是一件关系到人类当前和未来安危的大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成为各个医院关注的热点,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
1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及因素
1.1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
当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医药界、家庭、农业和畜牧业及其他方面。在医药界存在五个误区:一是用药不对症,未进行必要的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二是无明确适应证而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三是无明确指征的预防性用药;四是用法、用量不当,未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的原则;五是过度使用高档或广谱抗菌药物。在家庭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规律性,甚至同时服用多种抗菌药物,导致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在农业和畜牧业,据美国统计,每年生产约23 000吨抗菌药,用于人类疾病治疗和用于农牧业各占一半。近些年,抗菌药又作为杀菌药在清洁剂中使用。
1.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因素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有医疗机构、公众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更为突出,选用抗菌药物时,或缺乏具体的实验数据,或无明确适应证,或无明确指征等。另外药品的虚高定价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过剩所导致的药品临床促销活动,致使一小部分医生不顾病情的需要而多用高档抗菌药物。二是群众认识模糊,自我诊断,自购药品。2000年国家实行的药品分类管理给群众购药带来了便利,但在药店不凭处方即可随意购买抗菌药物也造成了滥用。三是管理缺陷,宣传不到位。目前医疗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监管不到位,对医师处方缺乏有力的技术和行政干预措施。
2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措施
2.1 教育为先,以合理用药促进医疗安全质量
通过定期举办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讲座,召开抗感染研讨会,公布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品种、天数、金额,细菌耐药监测及对不合理用药的典型病例进行剖析等多种形式,展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活动。为了适应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时更新知识,医院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在每个医生工作站安装了“临床合理用药咨询系统”,实现对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查询,从而为医务人员实施药物治疗这一风险性医疗活动,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抗菌药物药学知识的平台。通过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认识,促进了医院合理用药整体水平的提高。
2.2 建立健全医院管理组织和制度
加强领导是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各医院实际情况,成立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或相应管理组织,由主管业务院长任小组组长,成员包括临床经验丰富、用药知识全面的感染性疾病医师和外科医师、感染控制护士、药学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等。制定符合本医院、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协调、监控医院抗菌药物的购进及使用;负责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定期审查、总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经常性、各层面人员的药理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素质。
2.3 实施临床用药督导三级负责制
全院临床用药由督导组织负责,定期组织专家对临床科室病历用药情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用药;对临床科主任所管理病区的用药情况进行检查;每半年对各临床病区应用抗菌药物金额比率排在前3名的医师病历,结合专业特点、工作量和抗菌药物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临床病区用药由科主任做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这是医院实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的关键环节。病区则实行医疗小组长临床用药督导负责制,它是临床用药督导管理体系的最基本环节。
2.4 构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医院管理的自动化建设,已成为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最有效手段。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平台上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对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2.4.1 抗菌药物使用率在临床抗菌药物统计按时间点或时间段快速统计各科或诊疗组,在院患者或出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按科室或诊疗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反馈、考核。
2.4.2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对不同标本中,不同病区(科)细菌检出率进行统计;各病区(科)不同季节细菌检出趋势分析;对各病区(科)细菌药敏结果、产β-内酰胺酶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进行统计分析。对药敏进行评价,向临床提供更全面和更新的药敏指导。
通过抗菌药物使用的实时查询和出院患者抗菌药物的统计,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咨询和为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完整、可信的依据,提高了临床抗菌药应用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合理用药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卫生医疗机构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方法和技术,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达到建立以安全、有效、经济为核心的合理用药的工作目标,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美英.抗生素耐药性的起源、传播和对策[J].抗感染药学,2005,2(1):3.
[2]李世娟,辛苏宁,孙丽萍.浅谈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60-161.
[3]张亚莉,史占军,李中齐,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31-333.
[4]张万英.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99-101.
[5]谭海森,曹华.医院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41-43.
[6]刘雯静.医院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