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5 07:21: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实践的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困境。本文所说的社会实践,指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团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兼职工作、创业活动,自助旅游等。正如徐小平老师所说,成功就业是教育和经验的均衡。大学生在追求知识和学历的同时,增加个人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难题
笔者在日常就业指导教学和就业心理咨询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将部分问题分类整理如下:
1、信息缺乏
很多学生对招聘单位、具体岗位、所在城市和行业的了解不多,搜集信息的渠道少,获取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的信息表层化社会实践论文,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等。调查显示,50.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信息不足”是毕业生求职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比如一些同学经常会问:这个岗位好吗?会有发展吗?工资能养否活自己?您能给我说说各大银行的岗位情况和相应的待遇吗?一些北方的同学很少关注南方企业,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其没有出省的经历。
2、简历内容不充实
简历是用人单位筛选应聘者的第一道关口,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经历的浓缩,直接关系到能否参加面试。有些同学的简历比较丰富,参加了校内外的诸多活动、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取得了若干资格证书、具有突出的爱好和特长。但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数同学都属于简历内容比较匮乏:无社团活动经历、无兼职经验、无获奖和证书,专业成绩平平,爱好特长就是上网、看书、听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同学除了基本信息就无话可说。
3、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强
“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缺乏”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三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的问题也比较常见。有些单位会在面试中问求职大学生一些专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以令考官满意。某银行、某药业公司和某财务集团在招聘现场考察学生使用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均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使之失望。但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同学普遍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忍耐,学会了重新审视自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具体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能坦然面对求职中的困难。
4、职业决策困难
在上海一家公司招聘电话营销岗位的面试中,笔者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说:老师,我这次面试成功真是太高兴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听您讲在大学期间最好做份兼职,我就在商场做了段销售,我特别喜欢那种顾客接受你的感觉,能接受你推荐的产品,而且我一直想去上海工作。这时另外一个女同学则紧锁眉头、愁容满面,“我也被录取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社会实践论文,我也没做过营销类的工作,到底去不去呢?”。还有些同学面临升学或就业,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接到几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二、社会实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的努力与配合。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营造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氛围,对提高的学生的求职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这是“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不断完善自我,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大学期间完成了“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以后,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着从“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高考的评价标准和职场的评价标准截然相反:我国的教育体系大量依靠记忆,分数几乎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职场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毕业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积累工作经验,大学生能认识并深刻体验到评价标准的变化,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以获得平衡的职业生涯。
3、社会实践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社会需求往往是具体的、不断创新的,二者不能做到完全对接社会实践论文,需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社会实践能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构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践行”的社会实践网络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呼吁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和多层次的职位;政府出面整合社会、高校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实践的责任意识,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设。
2、高校重视和参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层次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师资指导和后续辅导,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3、家庭支持和学生投入,完善大学生自我发展体系。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一般不太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兼职、志愿者等经验。“一个好工作靠的是关系”之类的想法,也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到求职时社会实践论文,“实习经历”被专科生认为是就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个人因素。有超过2/3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提升个人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在各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完善自己性格。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平衡,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是多种角色平衡的结果,因此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8).
[2 ] 宋江照,王俊京,赵海娟,王晶晶.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3] 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7).
[4] 李霞.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分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 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与高中生报考目标群前置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06AIL0210196.)的子课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后续指导必要性与实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D203022)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际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54-01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2004年开始从事学生工作,8年的工作经历使得本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整理出来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社会实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明事理、知荣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学习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发现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不足之处,主动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优质成才、全面成才。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大学生只有就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外界的了解。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展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在实际的职场情境中,增加对企业、行业、职业的了解,明晰了自身的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尽早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四)社会实践促进了高校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以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社会实践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拓宽了高校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有利于促进高校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培养方案、管理办法中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地方,为高校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优势,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求,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传播了社会新风尚,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领导要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的保证,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要不断创新,长期坚持开展,切忌“上面紧一紧下面动一动”。完善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以学校团委为领导,组织各基层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利益,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监督和奖惩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系统工程。
(二)加大宣传力度
部分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热情不够,这与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认识上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对此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参与面,对效果好、学生和实践单位都满意的活动要坚持长期开展,并对活动取得效果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三)丰富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
应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开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在实践活动中不要忽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党、爱国教育以及和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社会急需、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
实践活动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例如大一、大二的学生活动内容要丰富,侧重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大三的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自己想从事的行业、企业、职业中寻找实习锻炼机会,在实践中了解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找出自身差距和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可以把大学生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德宇.关于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17-19.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90-02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一种以实践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之一,是学校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让在校生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我们能依托社会实践平台,建立一系列的考评制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思考性,对于我们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认知论把实践放在第一位,可见,人的认识一点都离不开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现代广大学生,在高中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大学里面临着步入社会和继续深造的压力,他们大多是在校园里的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受个人活动的影响,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面对社会的复杂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大学生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上几次网,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路人,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提高道德修养,明事理、知荣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内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毕竟不是完全的社会化,而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象的契机。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引导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自身知识水平局限性,主动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发展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其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岗位和工种的不同,大学生要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与他人相处,这将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以最少的时间适应职员身份、社会角色,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为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建构
社会实践、社会经验是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之一,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高级人才,然而,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且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对自己职业定位、职业分析等缺乏了解和应有的准备,毕业时不能顺利适应社会角色,这与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不符。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能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际的职场情境中,增加对企业、行业、职业的了解、明朗了自身的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尽早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将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于实践终极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和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突出思想素质教育的重点,并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行业和岗位的特点,对每个同学量身定制,确定需要提升思想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和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1.引导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大学生活对于刚经过一翻刻苦拼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新生来说,大部分同学虽早已明白大学并不像高中老师说的是“乐园”,但却常因对新环境以及专业化的要求而感到各种不适,以至于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而这些不适应如得不到及时调节,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影响身心健康,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能在这关键时刻引导新生参加社会实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从事职业添砖加瓦。
2.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尽可能地做好实践与职业的衔接工作。目前,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当成挣钱的机会,注重报酬。根据笔者对243个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5%学生对于实践活动能否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相对重视,如在同一时间段,一份报酬高,但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和一份报酬低,甚至无报酬,但能给学生带来理论与实践较大提高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学与生存的问题;从实践客体的商业性和实践主体的个人倾向性出发,区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并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有些学生一开始表现出对社会实践很热情,也很感兴趣,期望着实践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但面对复杂的实践环境,有些学生很快就显得很沮丧,受挫能力、应变能力差,持久性低,这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吃苦,承受压力的准备,积极主动参加团队建设,在实践中克服急躁心理,锻炼自身的忍耐性,从基层做起,通过沉淀与积累社会经验,不盲目跟随前人的做法,思考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在实践中真正锤炼意志品格,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角色意识,能力基础。
(二)利用“示范效应”的感染力,激励在校生投身社会实践
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高尚的思想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加了不少感染力和说服力。而在具体实施社会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能关注他的行进,及时给予激励、鼓舞和唤醒,帮助他一步步地接近理想的目标,将最大化地利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特长,加快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能力,增强创造精神,丰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内容,增强社会实践的整体功能。
(三)建立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形成持续改进社会实践管理长效机制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保证社会实践目标的最终实现,学校各级领导要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科学的内容体系,通过广泛吸取社会资源,组织人员保障,经费支持,加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工作角度出发,坚持全程、全面参与,利用主题班会、讲座、课堂、团学工作等各类阵地热情推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品格,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形成严谨的学习和学术风气,形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
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化改造与革新。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不足 建议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它帮助大学生们直接了解社会,认识当前国情,锻炼自己的毅力,增强个人才干,培养良好的品格,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常规的课堂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我们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另一个就是社会实践教育,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我们学习的则是社会技能,即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没有实践经验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将在社会的洪流中被淹没,对于大学生来讲,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给我们一个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机会。
1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熟悉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书本中吸取知识,在知识中慢慢成长,但是对我国的国民实情知之较少,真正的社会复杂程度并不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中所能了解的。学校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封闭的,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可能就只限于听讲座和浏览新闻,所以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平台,让学生们真正的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从每一次和人民群众接触的经历中升华思想,加强个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2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拓展才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所以社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在社会的洪流中站住脚,就必须拓宽自己的专业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发展自己。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实践中,大学生们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发挥出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拓展自己才能的目的,有利于以后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3社会实践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实践者要和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其中有社会各行业的人,有老师,有公务员,有普通民众等等,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了学生们的个人素质。
社会实践的面很广,近年来许多大学都有组织或者学生自发的得到学校批准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多数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要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解决事情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存在着众多不足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讲有诸多好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任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要想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就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扬长避短,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1社会实践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目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原因大多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和来自于社会的支持。就暑期社会实践来说,好多学生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当做必须完成的作业,所以在实践中都是走马观花似的敷衍一下来完成任务,拍些照片,写个总结就算了事,完全是应付差事,草草收场。社会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这两个字上,实践就是亲身去做而不是看人家做,许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分太大,有的甚至打着社会实践的幌子旅游,没有真正的达到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目的,更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又何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
2社会实践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
长时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有各校团委来组织,所以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多为学生干部,除此之外,各校团委关于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和指导力度都不够,导致社会实践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其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较为单一,有些高校更是“一切从简”只是让学生发些传单,写写感受了事,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的精神真正的传达下去。而且,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也不合理,大多集中于寒暑假,范围太窄,时间较短,,没有长期性的定点实践基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要讲究创新,不要总是搞一种形式,要扩大范围开阔眼界。搞出新花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够扩大实践范围,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达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
3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缺乏科学性
总结是评比对社会实践的理论形式的升华,可是有的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总结评比标准过于简单,比如说,有的大学将社会实践是否有媒体报道,什么级别的媒体报道当做评比的标准,导致社会实践流失了其科学意义和社会实践的实质精神。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及意见
1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
许多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所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实践的价值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不是给大学生带来什么物质财富,而是帮助学生们升华自己的个人价值,在社会实践中要懂得以学习为主的观念去看待它,社会实践是为人民服务的,也是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
2要完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
社会实践是针对于校外的活动,相对于校内来讲更难于组织及管理,所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迫不及待。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实践情况对较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并给予奖励,并根据不同情况评选出“组织奖”和“个人奖”。并且对每一次社会实践进行高效率的总结,做成总结报告并加以存档。
3创新实践,科学实践
出彩的社会实践在于创新,社会实践组织的有意义才能吸引大学生加入进来,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好多人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总以为社会实践就是老传统的“三下乡”所以不愿意参加,所以要创新实践,实践创新。除了要创新还要懂得科学实践,有了科学的指导,社会实践的体制才会更加完善,实践才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科学的力量不容忽视,科学指导实践,实践让学生成长。
4加强社会实践的定点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们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桥梁。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不行的,所以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的固定性,稳定性才能使社会实践持续性长期性发展,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实践中学到知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从单向型转向复合型,提高科技含量,体现服务社会的价值,积极创造精神财富,使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受教育又增长知识和才干,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推向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子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62~63
[2]范旭峰.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奉献“两会”[N].中国教育报,2005-03-12(2)
目前高校大规模开展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相应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教学实习。就目前的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实习主要为参观实习,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三本学生来说,很难在有限的实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现场实际情况融会贯通。另一种就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返乡进行社会实践或者学校组织团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以走访、调查、宣讲等为内容的实践活动。三下乡服务队参与人数有限,内容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艺演出、支教等方面,带有参观游玩的性质,很难为大批量的学生提供真正有深度的实践机会。三本学生返乡自行进行社会实践时,多利用家长的关系,象征性进行如办公室整理文件等形式单一的实践活动,实践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也没有针对社会实际的需求,没有真正为社会,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组织管理不善,评价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社会实践需要充分的准备、完善的管理和及时的实践总结评价,才能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改善学生能力的目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三本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三本教学方案与二本并无很大差别,没有突出三本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执行计划和完善的考核手段。对实践目的、意义、要求等工作局限在文件上,忽略了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造成许多学生对社会实践如何联系和开展十分茫然,甚至有的学生完成学业前还不会撰写实践报告。对社会实践的考核方式则是对“社会实践登记表”进行考核,学生只要加盖单位公章,上交实践报告就视为合格。这样一来,实践的过程和考核等,成了走过场,难以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三、加强和改进三本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把三本学生培养成才,应当因材施教,根据这部分学生的特点,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把握实践机会,提升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实践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特别是三本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大学生在校的成长是家庭、就业单位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三本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根据三本学生自身优势,努力建立学校和社会双赢的运行机制,为三本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习机会,推动学生成才和社会实践、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其次,三本学校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管理机构和保障机制,将最优势的教育教学资源投入到学生当中,在组织、经费、目标等方面确定明确的制度,有专人负责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实践活动有目标,时间有安排,经费有保证,实践有基地。
2.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缺少稳定、专业对口的实践环境是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往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过多依赖于大型国有企业,这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脱节的。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顺应经济的发展,化整为零,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多方面的力量,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鼓励三本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作单位,在实践当中提升自身能力。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使实践不再局限于做调查,搞活动。除此之外,高校应当在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拓展创新的活动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的内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内容和空间。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两课的深入开展,规范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积极树立社会实践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变“要我实践”为“我要实践”。
3.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对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从端正三本学生思想入手,真正把社会实践活动视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做到既有学校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应制定鼓励政策,把社会实践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先进评选相挂钩。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进行社会实践的实施形式主要有:1.社会调研。大学生深入人才市场、企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习他人成功的经历。社会调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与企业家、优秀毕业生等榜样建立联系,有效的激励学生成长成才。2.模拟实践。有计划性的进行全程模拟,包括前期设计、调研市场、宣传产品、展销产品、后期调研等环节,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更全面地帮助学生。3.志愿服务。以大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动手能力的锻炼平台。
(一)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更新颖。
高等学校与社会沟通,建立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高校将针对学生专业联系企业,建立科研、实习基地,使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在基地学习中实践专业知识,了解社会生产的主流发展方向和企业现状。同时,高等学校与政府部门、社区、社会爱心团体积极联系,组织大学生走入空巢老人家庭、农民工子弟学校等需要志愿服务的场所,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二)社会实践仍存在很多问题。
从当代大学生角度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范围相对较低。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总体上社会存在的机遇大于挑战,如何能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刻的意义,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但是许多大学生把社会实践当作一种“休闲娱乐”或者是具有较强的抵触情绪,随意应付,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地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把握时代脉搏。从高校角度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部分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校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够提供支持和保障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所需的资金。部分高校组织社会实践内容单一乏味,缺乏与社会的联系,难以调动大学生兴趣;部分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对象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而非全员社会实践。同时,对社会实践的考核机制缺乏合理研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部分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不足,基于对企业利益的考虑,部分企业甚至拒绝接受大学生到企业内部进行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高校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及结果难以满足其需求,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完善存在困难。
二、社会实践的作用分析
(一)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形成的。同时思想道德规范也是在社会上具体化和个性化的重要体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感知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够近距离的体验社会的最好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大学生走出校门搭建了更加良好的桥梁。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让当今的大学生了解到中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等,在目前中国一些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更加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通过正确的理论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他们明白什么是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从而真正的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还是以学校安排的日常教学和学生自主进行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在实践中,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和改变,如在团队的合作中,原本独来独往的同学学会了团结写作完成共同的项目;在遇到新问题新困难的时候,学生更加意识到了从他人那里获取协助,并组织协调完成,形成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合作进步的精神。进而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通过这些能力进而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型期,大大的缩短了适应社会的适应期。从而为大学生就业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水平
(一)问卷编制过程及受访基础情况
在开始问卷调查前,对6所高校5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结构化访谈,收集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相关条目,在此基础上,将访谈条目与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出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条目。然后将调查问卷编制成likert五点量表,参考专家意见,整理成37项评价项目,选择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及重庆师范大学6所高校500名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72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为237人,女生为235份,大一到大四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4%、28%、33%、15%。参与问卷调查的专业背景为:10.5%为理科,49.1%为工科,12.6%为医学,8.8%为艺体类,19%为经管文科类。问卷数据统计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二)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1.关于信度
通过统计分析问卷,问卷整体信α系数为0.837。问卷各部分系数均高于0.80。说明问卷内部项目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和一致性,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关于效度
为了增强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在正式调查前,将问卷交由10名参加社会实践较多的大学生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老师进行鉴定,由参加社会实践的教育客体和组织社会实践的教育主体从不同角度对问卷的设计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加以认真修改。确定了问卷调查主要由四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参与的类型、参与的心态及参与后的评价。最后,在问卷修改完毕,正式实施前,调研组采用因素分析法对问卷结构及项目进行了效度测试,结果证明问卷的同质性较好。最后调查问卷的统计也表明该问卷调查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较好。
(三)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基本状况
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大学生参加了三次以上社会实践的占到了47%,只参加过一次的只占调查的17%。(注:参与次数统计为距调查的最近一年里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缺乏系统的、多层面的参与。而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只有34%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和锻炼自身能力。有30%的学生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参与社会实践,还有17%的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生动力不足,并且在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中,有56%的大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而参加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目前高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不足。换而言之,没有达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更谈不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马俊(2005)研究发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难和问题是: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过程缺乏规范性、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由上可知,调查结果也得到了国内有关学者研究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不同类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比较分析
(1)高低年纪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中,将一年纪大学生归为低年级学生,把大二、大三年纪学生归为中间年级学生,把大三、大四(以及医学专业大五)归为高年级学生。据此统计结果为低年级学生126名,中间年级学生187名,高年级学生159名(见表一)。统计表明,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明显多于中间年级学生,而在参与的目的上则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有多达63%的低年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进一步访谈表明,这与大一新生由于学业压力不大,并且空闲时间相对较多有很大关系。而在高年级中,却有多达58%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与这部分大学生面临就业有很大关系。中间年级的大学生在目的上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参与次数也是三个统计年级中最少的,调查组认为,这可能是和中间年级学业压力相对较大有很大关系。在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评价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满意度最高,而中间年级大学生满意度最低。分析发现,这与中间年级大学生的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紧密相关,有多达67位受访的中间年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目的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存在消极应付,因此其对社会实践评价较低。
(2)不同专业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
本次调查将大学生按照专业分为以下几类:理工科类、经管文科类、艺体类。据此统计,理工科类大学生为248名,经管文科类为173名,艺体类51名,这一构成比例也基本符合高校招生比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表明,三者在选择社会实践类型上存在明显差异。理工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和技能提升类的比例高达83.7%。而经管文科类大学生更多选择参加公益类和勤工俭学类,选择这两部分占到受访学生的73.4%。而艺体类大学生在选择类型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散性。这一调查表明,大学生选择参加社会实践上,与他们的专业背景有密切关联。在对于参加社会实践评价上,理工科大学生的评价明显好于其他两类大学生。
(3)不同面貌大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
本次调查中,把受调查大学生按照其不同面貌和身份分为两大类,党员与非党员和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有195名,团员有277名,学生干部有234名,非学生干部238名,(注:由于很多受调查学生既是学生干部,又是党员,所以没有单独比较党员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及社会实践评价上明显高于非党员学生和非学生干部学生。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问题
调查显示,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如何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示范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不太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各有不同比例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内容。
二是各高校如何组织和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受访学生访谈中,比较普遍的谈到了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仪式性,忽视内容,更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三是如何引领大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满腔热情内化为学生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外化为学生勤奋学生的动力问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得到了相应的收获,也有很多的疑问,尤其是学生到社会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看听到的很多理念与在高校受到的教育有发生冲突的地方,因此,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其答疑解惑。而高校中专门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和机构更是缺乏。这就是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认为指导无意义的原因所在。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和做法
提高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必须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坚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把握实践育人的规律性,建立长效的反馈评价机制。
(一)从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出发
从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就是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这是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是大学生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因此,人的因素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做到大学生的现状和实际出发,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做到以人为本。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已发生巨大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对象主动参与,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发问。因此,要想实践活动实效性得以体现,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应认真倾听大学生的想法,与大学生在实践中对话,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应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尊重个体差异和现实需求。从调查中不难得知,当前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注意不同阶段大学生的需求差异性,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强调尊重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只有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内容、形式与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吸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坚持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把握社会实践活动方向的主导性,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的多样性、开放性使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应对挑战。首先,教育者必须坚持做正确思想观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方向上,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是连贯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原则,注重教育的思想性,保持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要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及时回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他们面对社会中的负面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要在了解社会国情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是在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新型主客体关系的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动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在受教育者主动构建的实践情景中,一方面受教育者是主动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则是具有服务、引导功能的客体;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同时还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主客体之间形成了动态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接受了相应知识和信息,同时又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思考和问题,并力图用自己已有知识进行解答,这时他们变成了教育者。这对教育者的知识素质、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双方平等对话和理解提供了平台。这就要求高校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评估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高校教育系统中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课堂教育是主体,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会逐渐被社会淘汰。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地走上社会,将所学应用于其中。
一、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们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情,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思想得到升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理论的目的贵在学以致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否则就很难使学生真正在“知”的基础上达到“信”,更难以保证“行”的实践。书本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实践可以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事实上,大学里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不仅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而且可以增强专业思想。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现社会需要,才能在未来把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有效地运用到社会建设的事业中,利用知识服务社会。逐渐把社会的价值尺度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尺度。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实践和培养创新能力
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外,主要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在实践中,同学们学会了团结和协作,加深了大学生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新认识,学会了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从而缩短了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对于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查:
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
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确切地知道你自己兴趣类型。
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面的定位,明白两个问题:我想往哪方面发展;我可以往哪些方面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教育探索。2007.
[2]董秀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论,理论界,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