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务员政审考察报告8篇

时间:2022-12-10 11:19: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务员政审考察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务员政审考察报告

篇1

江苏、浙江等地已经有不少乡镇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几年来,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模式,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的处境非常相似,取得的成绩大同小异,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因此,探索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模式,对于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初略探讨。

一、发展背景

1.行政服务中心的出现是融入世界经济的需求

中国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就必须按照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而从引进外资的方面来看,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长期以来设置了相当长的障碍,因此,我国就此作出八项承诺:①行政审批程序、条件以及有关政府主管机关对行政审批申请进行审查与作出决定的期限应当在实施前公布;②申请人不经单独邀请即可提出行政审批申请;③行政审批中的有关收费应当与处理行政审批申请所需的行政费用相当,除非该费用是通过拍卖或者招投标等竞争性方式确定的;④政府主管机关收到行政审批申请后,应当告知当事人其申请材料是否完备,如申请材料不完备,应当明确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并给予补正的机会;⑤政府机关应当对所有行政审批申请即使作出审查决定;⑥如行政审批申请未获批准,政府主管机关应当立即书面告知申请人未予批准的原因,申请人有权决定是否重新提出申请;⑦准予行政许可后,政府主管机关应当立即书面通知当事人;⑧如果专业人员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某种行政许可,那么此种考试的举行应当有合理的时间间隔。(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

根据以上的八条承诺,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给予审批者直接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加之审批标准公开度不高、审批程序不规范,随意性较大,透明度较低。这与wto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平等竞争、开放市场、非歧视性、公开透明等基本原则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因此,建立一个注重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的服务型政府是融入世界经济的迫切需求。

2.西方国家的行政服务模式

英国,自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英国就竭力推行行政改革,推行一站式服务(one-shopstation)。就是让公民在政府机关办理有关事务时,只要在一个机关或窗件,就能完成所有程序。意大利、韩国也有类似机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行政服务中心)

美国,在美国洛杉矶的市政大厅就是类似的“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行政许可机关集中办公,涉及到多个部门联合审批时,成立联席会,会议主席由不同部门轮流担任,且会议主席并无任何特权,只起到主持会议的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联合审批)。加拿大也有类似机构(多伦多市政厅的行政许可走廊)。

韩国,对西方经验进行亚洲式整合,推行“亲切服务运动”,大办公制与窗口服务制。大办公制只一个部门或几个业务相近部门的公务员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办公,分为前台后台,办事人员可以直接看到工作情况,有助于消除外界对政府工作的神秘感,推行政务公开化。同时根据办件量和项目推行专门的窗口服务制,引进酒店式服务。(类似于我们的行政服务大厅和绿色通道)

3.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然产物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审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与社会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其最大弊端是限制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自主决策,妨碍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正常发挥,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再事无巨细地对经济和社会实行直接管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不规范的行政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经济运行,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实践证明,在很多方面,市场调节远比行政审批更公正、更有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实行的是"大政府,小社会"模式,政府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审批手续繁杂,存在多头、重复、层层审批现象,导致审批时间无限延长,群众和企业办成一件事往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几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图章。有的甚至搞"暗箱操作",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不少审批带有一定随意性,腐败现象即由此滋生,损害政府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这种人情审批、低效审批使被审批对象被迫提供重复的材料甚至是并非必要的材料,经过许多不必要的关卡,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确认了集中、统一、联合实施行政许可权的方式,规定了行政许可的相关法定时限的内容。

因此,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提供集中办公、联合审批的行政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更是符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然规律

二、发展难点

由于行政服务中心是在行政审批制度新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尚不彻底,原有行政审批制度的许多弊端仍然存在,既有的行政权力利益格局并未根本打破的情况下,中心取得的成效就只能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1.法律依据问题。目前中心的定位缺乏法律依据,它既不是审批业务主体,也不是监督主体。法律依据的缺乏给中心履行职能带来困难。如当项目联办部门之间、窗口和办事者之间意见出现分歧时,往往是由中心进行裁决的。但中心不是审批主体,按中心的裁决执行后,如果出现问题,责任仍由部门承担。因此,中心的裁决权有时难以实施到位。

2.监管难度问题。行政服务中心成立是自下而上的探索模式,各省、市、县都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但中央却是没有这一机构。机构地位不明确,机构力度和权威与中心所承担的职能不匹配,而且各地行政中心有的定性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有的定性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有的还不是正式机构,虽然各级政府对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进行了定位,但实际上行政服务中心并不具有的相应的职权保障。在审批过程中,遇到部门利益,特别是涉及到垂直条线管理的部门利益时,让机构地位不明确的行政服务中心去协调监督已形成几十年又有法律依据的众多行政机关显得力不从。

3.对地方领导过分依赖问题。因为法治体系的缺失,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是一纸文件、一个命令,地方政府的改革决心、支持力度、措施手段直接决定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程度和成效。但事实上,每一个地方政府的重心总会发生转移的,到时领导的关注度也会随之转移,那么,凡是找领导的方式如何可以让行政服务中心达到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4.利益调整问题。审批和利益密切相关,审批项目和审批权力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阳光操作,必然影响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引起一些部门的抵制,利益障碍是项目和环节真正进入中心、审批权限真正授予窗口等工作难以到位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有的审批只限于“表层”状态,“体外循环”、“批条”状况也会随之出现。

5.人员管理问题。目前各行政服务中窗口工作人员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等都在原单位,中心仅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和考核管理,这种模糊的管理分工,使行政服务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缺乏管理的有力手段,难以实现有效管理。而且很多进驻人员都是没有行政执法证的临时人员,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政务中心的窗口人员应该是具有审批权限的国家正式公务员,对于违反《行政许可法》的许可行为,将来问责也是一个问题。

三、发展方向

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体制创新和机制探索。综上所述,我国的行政(政务)政务服务中心是从投资服务中心引申发展过来的。当时浙、鲁、琼等地投资服务中心的工作范围仅限于投资服务领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结合政府转变职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地便将此模式推广应用于行政审批领域,建立起行政(政务)服务中心。《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使行政(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统一办理行政许可的运作模式有了法律保障。鉴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刚刚起步,行政服务中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行政审批领域的弊病,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主观能动性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行政服务中心也会呈现各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下面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目前的行政(政务)服务中心只是一个雏形,将来必然会有渐进式的发展。发展的方向大致有三种模式:

1、“收发室”行政服务中心模式

“收发室”模式的行政服务中心其实是一个虚设的集中办公场所,只作为一个对外收件、发件的窗口,行政人员集中办公,采用“通透式”的办公方式,但并不存在权力的协调与集中实施,只不过是一个物理上的集中办公形式,有关审批事项的处理基本上还是在原有的行政审批体制下运作。

2、“集中许可权”的行政服务中心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行政服务中心即成为行政许可的直接实施主体,又成为行政许可的协调实施主体。目前行政服务中心都是把所有的行政部门的行政许可集中到中心受理,之后,或当场办结、或在中心集中办理、或转移至后方办理。各地现在都在尝试探索的“两集中两到位”,即把一个行政部门若干个受理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科室归并集中到一个科室,然后把这个科室整建制迁移到中心,并全权代表其行政机关独立行使许可权,完成了物理模式上的集中。但随着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服务中心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一方面按照《行政许可法》相对集中许可权的规定,把原来由各行政许可只能部门行使的常规性行政许可权职能剥离出来,并进行整合、清理,再交给行政服务中心,有行政服务中心直接实施常规性行政许可事项。另一方面按照《行政许可法》内部集中行政许可权的立法精神,把重大事项行政许可权在各部门内部相对集中,并赋予行政服务中心对重大事项有协调实施权,从而使中心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审批链条完整的行政许可机构。

3、“服务型”的行政服务中心模式

按照《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到2010年政府要转变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而目前的行政)服务中心基本具有上述4个基本特征,作为政府依法审批、高效为民服务的窗口,必须努力率先成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和法制政府的缩影。美、英、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政府为老百姓办事的机构叫市政厅。目前的行政服务中心具有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雏形,今后需要努力的目标就是要紧随政府从无限向有限、从权力向责任、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过程,责无旁贷地成为体现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制政府的平台。政府的办公厅、办公室是政府负责办理行政机关内部文、会、事的机构,而中心则应该是本级政府或者由本级政府授权负责办理面向社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社会经济事务许可的主体,这是政府工作具体事务中不可残缺的两个方面。因此,按照这种模式,行政服务中心将来准确的职能定位应是:代表政府履行检查监督各职能部门依法审批的监管协调机构,与此相适应,中心最终的发展方向应是成为类似西方国家的市政厅,代表政府集中办理所有面向社会和公众的行政许可和服务事宜。

总之,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创新的结果,但是深化行政改革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和许可的职能和权限,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精简审批数量,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降低行政许可成本,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探索一个适合的行政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

赵永伟、唐璨《行政服务理论与实践》

马德怀《行政法律建构与判例研究》

篇2

一、学习考察概况

根据区委中心组全年学习安排,第二季度中心组的学习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加快大发展”为主题,结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区委书记XXX为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27人,于7月13日至19日到温州、杭州、苏州、上海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在重庆驻上海办事处的积极联络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在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战略抉择下,华东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势地区,“黄金地带”迅速凸现出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黄金效益”。20__年,华东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7.1的GDP。现在,华东四市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投资力度以千亿元计;构筑了城市及辐射周边的高速交通网络;打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了康奈集团、大虎打火机厂、乔顿服饰集团,对促进温州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和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参观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教园区和娃哈哈集团,学习了娃哈哈的品牌多元化经营模式和理念;与苏州工业园和昆山市领导座谈交流,向他们请教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问题;参观了上海浦东新区,听取了浦东新区领导关于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政府职能调整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参观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和德隆公司,学习了资本运作、战略投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地考察了新天地旧城改造项目。

学习考察中,我们既学习了华东四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标准的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当地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我们的观念,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区在观念上的差距,在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压力,同时在考察比较中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二、华东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㈠强化发展观念,一心一意谋发展。各地都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牛鼻子”,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破除陈腐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始终坚持以发展说话,发展以数字说话,数字以事实说话。温州树立和宏扬“四千精神”、“四自精神”,“四千”就是指“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发展商品经济;“四自”就是指“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搞市场经济。各地都坚持围绕发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发展,四大班子之间、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都围绕发展这个中心,转变观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坚持“亲商、安商、富商、扶商”理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一心一意抓发展、万众一心求发展、千军万马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㈡依托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发展方略。杭州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成为杭州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城市的主攻方向,取得明显成效。苏州在“依托古城,开发新区”的思路下,借助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在与上海的错位竞争中把自己变成上海大企业产品加工的“大车间”。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发展“走出去”经济、区域块状经济、轻工业为主的特色经济。昆山由一个60万人口的农业县,80年代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乡镇工业,实现“农转工”;90年挥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内转外”,形成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同步推进的良好局>:请记住我站域名/电力、燃气、集中供热)基础建设为核心,注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㈢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与其坚定不移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重要机遇,不断巩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密切关系。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 ,华东四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策招商,制定优惠政策,对有实力商家,适当牺牲一定的眼前、局部利益;二是网络招商,在网上信息,宣传自己,捕捉信息,寻觅商机;三是会展招商,派人参加各类会展,收集信息,结识朋友;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亲商、安商、富商、扶商,让外来商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此吸引外商的合作伙伴、朋友来当地兴业;五是产业招商,集中优势资源,把某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六是中介招商,凡对招商引资作出过实质性贡献的中介人,不论身份,形成“大招商大报酬,小招商小报酬,不招商零报酬”激励机制;七是运用行政手段推动招商,主要是加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压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绩效工资制,将招商引资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直接与干部的升迁挂钩。截止20__年底,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在浦东设立了8397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2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170多家在浦东投资了32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12亿美元,具有投资金额大、技术层次高、产业链延伸广的特点。18平方公里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17家在开发区投资项目26个,还引进内资75.3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年均增幅30以上。

㈣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增强经济总体素质。杭州以加工工业为主,逐步形成了以娃哈哈、养生堂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行业;以汽轮动力、万向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制造行业;以东方通信、UT斯达康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通讯行业;数量众多、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纺织服装行业这四大支柱产业,并全力打造IT产业和新药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四大基地之一。温州打响“温州制造”品牌,建立14个国字号轻工业基地,创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创新基地。浦东立足区域优势,以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建设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

㈤注重载体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在二十年的市场磨砺与整合中,规模化的园区建设为华东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接轨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建设强化了发展主体经济的拉动效应,使园区内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苏州工业园九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0多亿元,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标准,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海关物流等方面获得相应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良好条件。浦东新区在建好大载体的同时注重功能特色园区互补联动的发展格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形成聚合国际现代化金融贸易功能,拥有中外金融机构145家;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以现代生物与医药、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金桥出口加工区形成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拥有中外加工企业520家;外高桥保税区实现区港合一,形成自由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等功能,有效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使得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象征。

㈥优化发展环境,构筑社会经济发展的软硬平台。在倾力投入建设硬环境的同时规范政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和改善发展软环境。“你办项目,我办手续”,立项、征地、登记等都由政府代办,全程服务,创造“四个环境”:一是创造上下同心,开明开放的舆论环境。二是创造主动热情、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服务体系,推行服务全程制,从各个环节降低客商投资成本。确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错不在自己身上产生,企业不在自己这里受冷遇。三是创造公正严明,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四是创造优惠宽松、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科学地构筑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区别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寓管理于服务中,使政府的管理行为具有法制性、规范性、国际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2.92平方公里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实施“境内关外”的一系优质政策,由海关实行时间式管理,运行按电子报关,口岸直达方式进行,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开发区已成为杭州市对外开放的创业基地、人才基地,以及享受国家特定政策,实现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基地。

㈦构建人才高地,以人才开发形成知识经济聚集点。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华东地区经济的飞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他们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还通过多种措施,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思维创新、锐意进取、层次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蓄积了后劲,满足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智力需求。苏州坚持“政策引人、事业留人、环境育人”方针,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化运作,引进了国内外一流名校、名师,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和智力支撑。杭州建设了占地10.12平方公里的高教园区,规划容纳15所高等院校及13万在校学生,为发展提供宽裕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成果。浦东新区20__年投入26亿元发展社会事业,拥有上海科技馆、浦东图书馆、少年宫等,投资2亿元迁建华师大附中,目前浦东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卫生事业完全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吸引1/2—2/3的留学人员自愿回到浦东工作,50000多外籍人士入住浦东,人才的大量聚集,提高了整个社会效率。

三、加快九龙坡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如何应对新挑战,加快大发展,确保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应加快推进观念、战略、结构、科技、载体、环境六大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市场竞争体系,推动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㈠实施观念创新,进—步解放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变革 的前奏。我们感到,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先进地区比,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强化“四种观念”:一要强化辩证思维抓机遇的观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辩证把握大局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冷静分析找寻面临的新机遇,在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方面,在利用强大外力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惰性,彻底深化改革方面,在吸引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以“拼、抢、赶、超”的精神状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二要强化竞争才能进步的观念。不主动同高手“过招”,就难以超越自我。唯有竞争才有生机活力,才有发展进步。我们要正视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采取积极措施超前谋划、参与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前进。三要强化不发展就是后退的观念。切实克服“步子不大年年走,贡献不大年年有”,“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的陈规陋习,敢于想大事,谋大业,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拿出超常规的发展举措,迈出跨跃式发展的步伐和步频,实现以快补晚。四要强化适应变革的开放观念。积极清理废止过时的政策、法规,在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法律框架下,从游戏规则、组织形式、产品定位、科技素质方面迅速接轨,主动把经济联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国内外各个角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为加快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㈡突出战略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必须正确审视区情,讲究战略战术,科学制定规划,理清思路,推动发展。在区域战略制订上,一要做到胸有全局。敏锐观察、正确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研究了解制约经济发展关键因素,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眼界,站在明天看九龙,跳出九龙看九龙。洞悉竞争对手变化,长远规划竞争方略,前瞻性科学把握未来。二要正视自身劣势。定位区情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必须正确把握劣势,取长补短,随机应变。三要注重发挥优势。要善于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学习借鉴东部先进地区多年的发展经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抓住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总量的低成本扩张。四要优化发展方略。按照“动态调整,长短结合,粗细有度”的原则,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拟定完善发展战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区第九次党代会确立新世纪前20年发展的目标,按照实施高新技术、城市化、都市农业“三大战略”,打牢结构、环境、人才“三大基础”,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发展区、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商务发展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方向的都市农业发展区这“三大经济发展区”的总体思路,从战略的层面上科学合理地指导推动发展,同时要伴随着新的实践,搞好信息研究,针对重庆市的宏观战略部署,不断细化、充实和完善这一战略构想,走出一条具有九龙坡区特色的发展之路。

㈢强化结构创新,提升内在运行素质

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的历史机遇,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素质。一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的总体思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铝业、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要补充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按照“全面、彻底、规范、配套”的要求,努力在民营化改造、开放式重组、企业破产、转换职工身份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企业竞争活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建立基地,培植龙头,拓展领域,创新体制”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服务型都市农业,加快建设重庆都市后花园,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工业旅游和以都市农业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㈣深化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实施技术创新,是挖掘区域经济潜力,增强整体发展后劲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具体要狠下“四个功夫”:一是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要重点抓好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效节能技术和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方式的推广和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改造传统农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二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九龙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幅射带动作用,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素质和经济质量的关键,尽快走出先手棋,抢占制高点。着力推进重点新技术项目与区域经济相融合,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内研外引开发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上下功夫。大力普及生物灾害防治、规模养殖、新型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扶持和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我科技创新能力,促其上规模、增效益。四是在健全科技服务上下功夫。加快“数字九龙坡”和“软件大厦”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帮助引导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健全利益机制,敢于让科技人员先富起来,鼓励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村,领办或创办科技企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调动全区上下“科技兴区’的积极性。

㈤推动载体创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以推进城镇化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以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加大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坚持管理、规划与建设同步推进,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本来经营,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加快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出让、转让经营权运作步伐,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城乡建设,努力实现城镇建设投入的良性发展。西部九镇要把握加快城镇化步伐的现实机遇。要以产业的集聚、园区的整合,促进城镇人口、空间布局调整;着眼于富民安民,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推进城镇化和实施富民工程的有机统一。二是抓好以园区为重点的载体建设。以产业为纽带,从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形成“数镇一区”、“数镇一带”的新格局,重点推进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东部九龙园区、华岩工业区和以西彭为中心的西部工业园区建设,按照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滚动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引大引强。坚持亲缘招商、信息招商,捕捉投资动向,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责任,奖优罚劣,激励干部群众想招商、招到商。

㈥加快环境创新,增强聚集效应

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践表明,资金、技术、项目总是趋向统一、开放、有序的地域流动。因而,要实现九龙跨跃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优良的投资环境。一要优化服务环境。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政企关系上,下决心砍掉旧体制形成的不应有的既得权益,放权于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坚持要宏观不要微观,要规划不要计划,要服务不要事务,要政策不要决策秘书网网址:,形成政策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格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切实转变作风,积极推行首接责任制、文明办公制、 服务承诺制、引导办理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优化硬件环境。用新思路、新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实施以交通、物流、信息三大网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优化执法环境。进一步结合部门执法责任制,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执法和管理行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投资环境等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和建立保护体系,切实维护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要优化人文环境。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快“学习型城区”和“人才高地”建设,要把吸收、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力培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加大干部的交流力度,创新领导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到守规不守旧、放开不放任、求优不求全,重引不重压,推动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区委中心学习组赴华东地区学习考察团)

珠江三角洲学习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的概况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委中心组以区长秦敏为团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30人,于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庆驻深圳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第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与广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长江三角洲学习后提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现在已有“中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全国最大的红木家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以镇为单位的特色经济。珠海本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断引进一大批名校进驻珠海,以浓郁的学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珠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干部群众在前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动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还利用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现在已拥有蛇口、盐田港、招商物流集团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平台。仅集装箱一项物流业务就给深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450亿元。中山古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灯饰产业为主,现在拥有灯饰企业1800多家,民用灯具国内市场率达到50,形成了近1000家灯饰商铺,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成功举办了“99及20__年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大、档次高、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深圳有规模宏大的现代物流园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中山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和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大批工业园区;珠海建有大学园区,聚集国内10多所著名院校,还建有10多个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广州白云区有8个工业园区和1个科技研发走廓,20__年园区工业产值接近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占地72平方公里,先期拆迁政府拿出了近60亿,规划设计政府又投入1亿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无与论比。整个园区以圈层式分布。中心圈层为生态核心层区,中间圈层为产业服务、科研、教育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光湖面面积就达7平方公里,它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国际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 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价,转让1亿元基础设施,每年财政给2500万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学到珠海大学城安家落户,由此引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到珠海办学,从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头镇通过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TCL、长虹、台湾最大的空调零配件生产企业瞬亿电器、台湾世联集团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使南头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东莞通过引进台湾四大电子厂之一的台达电子厂,使一个接一个的IT厂商进驻东莞,成为世界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4、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外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越来越高,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在深圳,近40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来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来自港澳台的服装,鞋帽和玩具等加工业务,现在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__年低,外商投资企业13800多家,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出口总额183.83亿美元。IBM的副总裁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产生波动。目前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扫描仪、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20__年世界500强东莞占30家,100强占12家,跨国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达800家。中山通过优化调整外经贸结构,已形成以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贸易伙伴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注重品牌经济。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头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标,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现了品牌经济的效应。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都是从认识“品牌产品”开始,再去认识了珠江三角洲。如家电产品,就拥有多个全国驰名商标,格力、美的、科龙、容声等等。还有中山的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琐、剀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等大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服务外,还注重提供无形服务,如中山市重视营造品牌成长的氛围,每年评选十大品牌,并给国优、省优品牌重奖。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山市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东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结合执法局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迈进。广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强拆违章建筑工作,使广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为企业服务。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强化亲商意识,改进机关作风,致力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制度。东莞注重提高办事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坚持每月用两天时间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给300家大型企业发放办件绿卡,快速便捷办理各种手续;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跳出九龙坡看九龙坡,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结合在全区各级机关干部中兴起的学习“三个代表”新,联系九龙坡区实际,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积极实施“三大战略”,打牢“三大基础”,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扬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抓落实上。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各街镇、各部门对照发达地区从思想解放的程度、抢抓机遇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以及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找出差距,并不断改进。三是机关干部要做推进九龙坡快速发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树立谦虚谨慎精神;破除贪图安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破除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精神。

(二)把产业经济作为发展支撑

珠江三角洲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九龙坡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为此,区委、区政府应把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产业规模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一是狠抓园区建设,加快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要以园区为载体,强攻招商引资,引导同类或相关联的企业和产品向园区集聚,迅速形成特色园区。要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区内各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狠抓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支撑作用。重点骨干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抓住了重点骨干企业,就等于抓住了全区工业经济的“牛鼻子”。因此要密切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服务,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狠抓扶优扶强,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社会平均贡献率和地方财政贡献率的要求,在全区确定若干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签订 责任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争取用3—5年时间,把优势企业培育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的企业实行重奖政策。四是狠抓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我区目前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因此,要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从局部到整体、从一些关键环节到生产主要流程的改造;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使老企业通过产品、工艺更新,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入股的股份制方式来改造传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从而提高产业信息化程度。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五是狠抓特色产业的培育,增强发展的新优势。对一个区域来说,关键是要从建立比较优势出发,培育特色产业,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定向集聚生产要素。只有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领域、产品行业群,才能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有必要从21世纪战略定位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九龙坡的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空间布局、组合关系、成长机制以及政府功能。选准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并形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汽摩配件、铝制品等全市性、全国性特色基地,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中梁山以西地区要以白市驿花卉苗木园区和西彭工业园区为龙头,注重培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形成,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后花园和新兴工业基地。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成功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链,以商引商,吸引大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和现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二是,结合大规模、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的项目。

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实现自身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破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经营。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现代化,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及国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九龙坡投资办企业,注重引进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允许外资进入合作的新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企业外资经营自,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办厂经商,促进外资外经更大发展。

(四)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

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并以其高效能、低成本、专业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优点正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关注。我区建设物流园区在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区委、区府要着手制定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将我区建设成为西部的物流重镇和长江上游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成立九龙坡区物流建设领导小组,来推动此项工作,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管理体制;三是选择好发展物流的区域,采取一区多点的形式,确立核心区域和其它交易中心;四是抓好物流园区建设的配套工作,如做好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建设商务大厦、物展中心和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

(五)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效率

篇3

一、学习考察概况

根据区委中心组全年学习安排,第二季度中心组的学习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加快大发展”为主题,结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区委书记XXX为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2xxxx,于7月13日至19日到温州、杭州、苏州、上海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在重庆驻上海办事处的积极联络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在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战略抉择下,华东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势地区,“黄金地带”迅速凸现出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黄金效益”。2002年,华东地区以占全国xxxx的土地和5.xxxx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7.xxxx的GDP。现在,华东四市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投资力度以千亿元计;构筑了城市及辐射周边的高速交通网络;打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了康奈集团、大虎打火机厂、乔顿服饰集团,对促进温州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和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参观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教园区和娃哈哈集团,学习了娃哈哈的品牌多元化经营模式和理念;与苏州工业园和昆山市领导座谈交流,向他们请教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问题;参观了上海浦东新区,听取了浦东新区领导关于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政府职能调整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参观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和德隆公司,学习了资本运作、战略投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地考察了新天地旧城改造项目。

学习考察中,我们既学习了华东四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标准的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当地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我们的观念,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区在观念上的差距,在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压力,同时在考察比较中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二、华东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㈠强化发展观念,一心一意谋发展。各地都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牛鼻子”,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破除陈腐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始终坚持以发展说话,发展以数字说话,数字以事实说话。温州树立和宏扬“四千精神”、“四自精神”,“四千”就是指“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发展商品经济;“四自”就是指“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搞市场经济。各地都坚持围绕发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发展,四大班子之间、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都围绕发展这个中心,转变观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坚持“亲商、安商、富商、扶商”理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一心一意抓发展、万众一心求发展、千军万马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㈡依托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发展方略。杭州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成为杭州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城市的主攻方向,取得明显成效。苏州在“依托古城,开发新区”的思路下,借助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在与上海的错位竞争中把自己变成上海大企业产品加工的“大车间”。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发展“走出去”经济、区域块状经济、轻工业为主的特色经济。昆山由一个6xxxx人口的农业县,80年代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乡镇工业,实现“农转工”;90年挥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内转外”,形成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浦东新区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工业基地为目标,以“三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三网”(轨道交通网、市区道路网、越江交通网)、“三能”(电力、燃气、集中供热)基础建设为核心,注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㈢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与其坚定不移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重要机遇,不断巩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密切关系。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华东四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策招商,制定优惠政策,对有实力商家,适当牺牲一定的眼前、局部利益;二是网络招商,在网上信息,宣传自己,捕捉信息,寻觅商机;三是会展招商,派人参加各类会展,收集信息,结识朋友;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亲商、安商、富商、扶商,让外来商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此吸引外商的合作伙伴、朋友来当地兴业;五是产业招商,集中优势资源,把某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六是中介招商,凡对招商引资作出过实质性贡献的中介人,不论身份,形成“大招商大报酬,小招商小报酬,不招商零报酬”激励机制;七是运用行政手段推动招商,主要是加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压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绩效工资制,将招商引资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直接与干部的升迁挂钩。截止2002年底,来自8xxxx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在浦东设立了839xxxx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2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17xxxx家在浦东投资了32xxxx项目,投资总额达112亿美元,具有投资金额大、技术层次高、产业链延伸广的特点。1xxxx公里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1xxxx在开发区投资项目2xxxx,还引进内资75.3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年均增幅3xxxx以上。

㈣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增强经济总体素质。杭州以加工工业为主,逐步形成了以娃哈哈、养生堂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行业;以汽轮动力、万向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制造行业;以东方通信、UT斯达康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通讯行业;数量众多、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纺织服装行业这四大支柱产业,并全力打造IT产业和新药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四大基地之一。温州打响“温州制造”品牌,建立1xxxx国字号轻工业基地,创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创新基地。浦东立足区域优势,以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建设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

㈤注重载体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在二十年的市场磨砺与整合中,规模化的园区建设为华东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接轨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建设强化了发展主体经济的拉动效应,使园区内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苏州工业园九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xxxx亿元,其中1xxxx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标准,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海关物流等方面获得相应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良好条件。浦东新区在建好大载体的同时注重功能特色园区互补联动的发展格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形成聚合国际现代化金融贸易功能,拥有中外金融机构14xxxx;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以现代生物与医药、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金桥出口加工区形成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拥有中外加工企业52xxxx;外高桥保税区实现区港合一,形成自由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等功能,有效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使得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象征。

㈥优化发展环境,构筑社会经济发展的软硬平台。在倾力投入建设硬环境的同时规范政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和改善发展软环境。“你办项目,我办手续”,立项、征地、登记等都由政府代办,全程服务,创造“四个环境”:一是创造上下同心,开明开放的舆论环境。二是创造主动热情、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服务体系,推行服务全程制,从各个环节降低客商投资成本。确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错不在自己身上产生,企业不在自己这里受冷遇。三是创造公正严明,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四是创造优惠宽松、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科学地构筑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区别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寓管理于服务中,使政府的管理行为具有法制性、规范性、国际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2.9xxxx公里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实施“境内关外”的一系优质政策,由海关实行时间式管理,运行按电子报关,口岸直达方式进行,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开发区已成为杭州市对外开放的创业基地、人才基地,以及享受国家特定政策,实现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基地。

㈦构建人才高地,以人才开发形成知识经济聚集点。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华东地区经济的飞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他们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还通过多种措施,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思维创新、锐意进取、层次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蓄积了后劲,满足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智力需求。苏州坚持“政策引人、事业留人、环境育人”方针,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化运作,引进了国内外一流名校、名师,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和智力支撑。杭州建设了占地10.1xxxx公里的高教园区,规划容纳15所高等院校及1xxxx在校学生,为发展提供宽裕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成果。浦东新区2002年投入26亿元发展社会事业,拥有上海科技馆、浦东图书馆、少年宫等,投资2亿元迁建华师大附中,目前浦东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卫生事业完全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吸引1/2—2/3的留学人员自愿回到浦东工作,5000xxxx外籍人士入住浦东,人才的大量聚集,提高了整个社会效率。

三、加快九龙坡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如何应对新挑战,加快大发展,确保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应加快推进观念、战略、结构、科技、载体、环境六大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市场竞争体系,推动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㈠实施观念创新,进—步解放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变革的前奏。我们感到,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先进地区比,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强化“四种观念”:一要强化辩证思维抓机遇的观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辩证把握大局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冷静分析找寻面临的新机遇,在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方面,在利用强大外力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惰性,彻底深化改革方面,在吸引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以“拼、抢、赶、超”的精神状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二要强化竞争才能进步的观念。不主动同高手“过招”,就难以超越自我。唯有竞争才有生机活力,才有发展进步。我们要正视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采取积极措施超前谋划、参与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前进。三要强化不发展就是后退的观念。切实克服“步子不大年年走,贡献不大年年有”,“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的陈规陋习,敢于想大事,谋大业,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拿出超常规的发展举措,迈出跨跃式发展的步伐和步频,实现以快补晚。四要强化适应变革的开放观念。积极清理废止过时的政策、法规,在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法律框架下,从游戏规则、组织形式、产品定位、科技素质方面迅速接轨,主动把经济联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国内外各个角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为加快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㈡突出战略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必须正确审视区情,讲究战略战术,科学制定规划,理清思路,推动发展。在区域战略制订上,一要做到胸有全局。敏锐观察、正确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研究了解制约经济发展关键因素,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眼界,站在明天看九龙,跳出九龙看九龙。洞悉竞争对手变化,长远规划竞争方略,前瞻性科学把握未来。二要正视自身劣势。定位区情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必须正确把握劣势,取长补短,随机应变。三要注重发挥优势。要善于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学习借鉴东部先进地区多年的发展经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抓住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总量的低成本扩张。四要优化发展方略。按照“动态调整,长短结合,粗细有度”的原则,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拟定完善发展战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区第九次党代会确立新世纪前20年发展的目标,按照实施高新技术、城市化、都市农业“三大战略”,打牢结构、环境、人才“三大基础”,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发展区、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商务发展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方向的都市农业发展区这“三大经济发展区”的总体思路,从战略的层面上科学合理地指导推动发展,同时要伴随着新的实践,搞好信息研究,针对重庆市的宏观战略部署,不断细化、充实和完善这一战略构想,走出一条具有九龙坡区特色的发展之路。

㈢强化结构创新,提升内在运行素质

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的历史机遇,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素质。一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的总体思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铝业、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要补充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按照“全面、彻底、规范、配套”的要求,努力在民营化改造、开放式重组、企业破产、转换职工身份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企业竞争活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建立基地,培植龙头,拓展领域,创新体制”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服务型都市农业,加快建设重庆都市后花园,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工业旅游和以都市农业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㈣深化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实施技术创新,是挖掘区域经济潜力,增强整体发展后劲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具体要狠下“四个功夫”:一是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要重点抓好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效节能技术和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方式的推广和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改造传统农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二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九龙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幅射带动作用,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素质和经济质量的关键,尽快走出先手棋,抢占制高点。着力推进重点新技术项目与区域经济相融合,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内研外引开发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上下功夫。大力普及生物灾害防治、规模养殖、新型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扶持和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我科技创新能力,促其上规模、增效益。四是在健全科技服务上下功夫。加快“数字九龙坡”和“软件大厦”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帮助引导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健全利益机制,敢于让科技人员先富起来,鼓励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村,领办或创办科技企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调动全区上下“科技兴区’的积极性。

㈤推动载体创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以推进城镇化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以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加大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坚持管理、规划与建设同步推进,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本来经营,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加快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出让、转让经营权运作步伐,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城乡建设,努力实现城镇建设投入的良性发展。西部九镇要把握加快城镇化步伐的现实机遇。要以产业的集聚、园区的整合,促进城镇人口、空间布局调整;着眼于富民安民,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推进城镇化和实施富民工程的有机统一。二是抓好以园区为重点的载体建设。以产业为纽带,从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形成“数镇一区”、“数镇一带”的新格局,重点推进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东部九龙园区、华岩工业区和以西彭为中心的西部工业园区建设,按照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滚动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引大引强。坚持亲缘招商、信息招商,捕捉投资动向,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责任,奖优罚劣,激励干部群众想招商、招到商。

㈥加快环境创新,增强聚集效应

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践表明,资金、技术、项目总是趋向统一、开放、有序的地域流动。因而,要实现九龙跨跃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优良的投资环境。一要优化服务环境。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政企关系上,下决心砍掉旧体制形成的不应有的既得权益,放权于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坚持要宏观不要微观,要规划不要计划,要服务不要事务,要政策不要决策,形成政策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格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切实转变作风,积极推行首接责任制、文明办公制、服务承诺制、引导办理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优化硬件环境。用新思路、新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实施以交通、物流、信息三大网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优化执法环境。进一步结合部门执法责任制,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执法和管理行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投资环境等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和建立保护体系,切实维护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要优化人文环境。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快“学习型城区”和“人才高地”建设,要把吸收、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力培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加大干部的交流力度,创新领导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到守规不守旧、放开不放任、求优不求全,重引不重压,推动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区委中心学习组赴华东地区学习考察团)

珠江三角洲学习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的概况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委中心组以区长秦敏为团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3xxxx,于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庆驻深圳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第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与广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长江三角洲学习后提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现在已有“中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全国最大的红木家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以镇为单位的特色经济。珠海本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断引进一大批名校进驻珠海,以浓郁的学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珠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干部群众在前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xxxx。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动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还利用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现在已拥有蛇口、盐田港、招商物流集团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平台。仅集装箱一项物流业务就给深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450亿元。中山古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灯饰产业为主,现在拥有灯饰企业180xxxx家,民用灯具国内市场率达到5xxxx,形成了近100xxxx灯饰商铺,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成功举办了“99及2002年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大、档次高、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深圳有规模宏大的现代物流园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中山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和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大批工业园区;珠海建有大学园区,聚集国内1xxxx所著名院校,还建有1xxxx个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每年以4xxxx的速度递增;广州白云区有xxxx工业园区和xxxx科技研发走廓,2002年园区工业产值接近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占地7xxxx公里,先期拆迁政府拿出了近60亿,规划设计政府又投入1亿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无与论比。整个园区以圈层式分布。中心圈层为生态核心层区,中间圈层为产业服务、科研、教育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光湖面面积就达xxxx公里,它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国际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价,转让1亿元基础设施,每年财政给250xxxx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学到珠海大学城安家落户,由此引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到珠海办学,从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头镇通过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TCL、长虹、台湾最大的空调零配件生产企业瞬亿电器、台湾世联集团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使南头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东莞通过引进台湾四大电子厂之一的台达电子厂,使一个接一个的IT厂商进驻东莞,成为世界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4、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外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远销五大洲10xxxx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越来越高,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在深圳,近4xxxx全球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来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来自港澳台的服装,鞋帽和玩具等加工业务,现在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02年低,外商投资企业1380xxxx家,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出口总额183.83亿美元。IBM的副总裁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产生波动。目前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扫描仪、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占全球产量的7xxxx以上。2002年世界500强东莞占3xxxx,100强占1xxxx,跨国公司12xxxx,境外上市公司达80xxxx。中山通过优化调整外经贸结构,已形成以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贸易伙伴遍及世界13xxxx个国家和地区。

5、注重品牌经济。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头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标,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现了品牌经济的效应。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都是从认识“品牌产品”开始,再去认识了珠江三角洲。如家电产品,就拥有多个全国驰名商标,格力、美的、科龙、容声等等。还有中山的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琐、剀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等大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服务外,还注重提供无形服务,如中山市重视营造品牌成长的氛围,每年评选十大品牌,并给国优、省优品牌重奖。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山市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东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结合执法局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迈进。广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强拆违章建筑工作,使广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为企业服务。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强化亲商意识,改进机关作风,致力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制度。东莞注重提高办事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坚持每月用两天时间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给30xxxx大型企业发放办件绿卡,快速便捷办理各种手续;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跳出九龙坡看九龙坡,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结合在全区各级机关干部中兴起的学习“三个代表”新,联系九龙坡区实际,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积极实施“三大战略”,打牢“三大基础”,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扬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抓落实上。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各街镇、各部门对照发达地区从思想解放的程度、抢抓机遇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以及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找出差距,并不断改进。三是机关干部要做推进九龙坡快速发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树立谦虚谨慎精神;破除贪图安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破除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精神。

(二)把产业经济作为发展支撑

珠江三角洲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九龙坡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为此,区委、区政府应把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产业规模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一是狠抓园区建设,加快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要以园区为载体,强攻招商引资,引导同类或相关联的企业和产品向园区集聚,迅速形成特色园区。要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区内各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狠抓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支撑作用。重点骨干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抓住了重点骨干企业,就等于抓住了全区工业经济的“牛鼻子”。因此要密切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服务,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狠抓扶优扶强,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社会平均贡献率和地方财政贡献率的要求,在全区确定若干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签订责任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争取用3—5年时间,把优势企业培育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的企业实行重奖政策。四是狠抓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我区目前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因此,要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从局部到整体、从一些关键环节到生产主要流程的改造;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使老企业通过产品、工艺更新,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入股的股份制方式来改造传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从而提高产业信息化程度。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五是狠抓特色产业的培育,增强发展的新优势。对一个区域来说,关键是要从建立比较优势出发,培育特色产业,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定向集聚生产要素。只有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领域、产品行业群,才能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有必要从21世纪战略定位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九龙坡的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空间布局、组合关系、成长机制以及政府功能。选准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并形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汽摩配件、铝制品等全市性、全国性特色基地,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中梁山以西地区要以白市驿花卉苗木园区和西彭工业园区为龙头,注重培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形成,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后花园和新兴工业基地。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成功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链,以商引商,吸引大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和现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二是,结合大规模、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的项目。

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实现自身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破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经营。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现代化,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及国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九龙坡投资办企业,注重引进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允许外资进入合作的新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企业外资经营自,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办厂经商,促进外资外经更大发展。

(四)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

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并以其高效能、低成本、专业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优点正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关注。我区建设物流园区在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区委、区府要着手制定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将我区建设成为西部的物流重镇和长江上游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成立九龙坡区物流建设领导小组,来推动此项工作,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管理体制;三是选择好发展物流的区域,采取一区多点的形式,确立核心区域和其它交易中心;四是抓好物流园区建设的配套工作,如做好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建设商务大厦、物展中心和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