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重阳节教案8篇

时间:2022-07-30 11:27: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重阳节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重阳节教案

篇1

1、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时机。利用节日机会,合理把握主题,从而以感情为纽带拉动家校的距离。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品质。

3、提升学校形象,构建和谐社区。

二、活动主题

九九重阳节,敬老我先行

三、活动安排

1、宣传动员

在九月15日全校升旗仪式上,值州教师进行了“ ”的国旗下讲话。号召全校的师生尊老、敬老、为身边的老师做一件事情。

2、资料的收集

各班组织学生收集关于重阳节的相关资料。并在全班交流。

3、社会实践

组织好四年级的学生到永丰敬老院进行慰问。

篇2

   

重阳节活动反思一

 

        金秋十月,又到了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如今的重阳节,将传统的习俗与现代的文明巧妙的结合,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十月23上午,商业幼儿园开展了“重阳节”主题活动,此次活动由我们参加国培计划的“影子老师”来主持。活动前我的指导老师粟老师协助我写出了活动方案,并为我准备了一些有关教学的辅助课件,正式上课前还进行了说课,将教案中的各个环节反复的推敲,终于到了实施的时刻。

 

我首先通过有关重阳节的传说导入课程,让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对重阳节的来历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的求知欲望都很高,学习非常专注。大家知道了在九月九这天,有个叫恒景的人,凭借一包茱萸叶、一壶酒、一把利剑,镇服了瘟疫,后来人们就把登高避祸的习俗保留下来,这一天就定为“重阳节”。接下来我又播放了一些有关重阳节的习俗,让孩子们感知“重阳节”这天人们登高、插茱萸、饮酒、吃重阳糕来过节。结合幼儿园开展的与“退休教师共度重阳联谊活动”,让孩子们给退休教师献花、一起联欢,让孩子们懂得了“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都非常重视关心和爱护老人,各地都为老人们修建了“敬老院、老人活动中心,我们小朋友要尊敬老人,知道关心爱护老人。引导孩子们说出了平时爷爷、奶奶对她们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们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尊敬老人,最后孩子们亲手制作了礼物送给了爷爷、奶奶。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发言积极,特别是动手给爷爷、奶奶礼物环节都很用心,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课后指导老师给我做了点评,我自己也做了一些反思:活动导入部分时间稍多了些,在启发引导幼儿时,语言不够精炼,最后在制作礼物时,我的示范讲解稍快了些,有少数几个孩子没有当堂完成作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这些问题,争取每一次的活动都能做到更好。

 

 

重阳节活动反思二

       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

 

这周星期五下午,我班开展了重阳节亲子活动,今天特别邀请各位爷爷、奶奶来参加为他们准备的活动。在活动的前一天,我告诉班里的孩子:“重阳节就要来临了”。但大部分幼儿都不知道‘重阳节’是什么节日。个别幼儿只知道是爷爷奶奶的节日。因此我给幼儿讲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让幼儿更深刻了解重阳节的含义。并也让幼儿们回家邀请爷爷、奶奶、婆婆参加活动。爷爷、奶奶们陆陆续续的来到了幼儿园。幼儿们都和爷爷、奶奶有说有笑,真是热闹。

 

活动开始了,幼儿为老人们表演刘了儿歌,还跟老人们一起唱歌、跳舞。在跳舞的时候,这群可爱的老人都积极动了起来,跟着孩子又唱又跳。幼儿们还体贴的为老人敲敲背、锤锤腿。小朋友还将从家里带来的橘子亲手剥给老人吃,看着小朋友们小心翼翼的剥着橘子,并把橘子掰开用小手一瓣一瓣的往爷爷、奶奶嘴里送。爷爷、奶奶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活动结束了相信这个重阳节,在老人和孩子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反思。在本次活动中需要改进的有:

 

1、在放音乐时,事先没有倒好碟子,让家长们等待的时间较长。

 

2、幼儿与老师在表演和跳舞的时候人太多场地没有选择适当。

 

3、活动结束后部分幼儿的家长乱扔垃圾,老师事先没有做好家长的工作,没有为幼儿做好榜样。

篇3

【幼儿园九九重阳节活动策划一】

幼儿园中班重阳节教案:小花帽

一、设计思路: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很好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中班的孩子很喜欢听故事,因此我利用老奶奶给孩子做帽子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老人对孩子的喜爱,激发他们尊老敬老的情感。这次活动中我还选用了三幅老师的范例,是希望通过一些具体图像引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重现,而不是成为划一的图像标准给孩子,引导幼儿善于采用线条和图形的变化进行装饰。

二、活动内容:小花帽

三、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采用变化线条、图形间隔的方法进行装饰。 2、激发幼儿关心老人,愿意帮助老人做事的情感。

四、活动准备:

范例三张、双面胶、剪好的帽子、水彩笔、蜡笔等。

五、活动过程:

(一)欣赏与讨论

敬老院有一个好心的老奶奶,想为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人送一顶小花帽。

1、老奶奶花了半天时间做好了第一顶小花帽,这时正好有一只小鸟飞过老奶奶的窗口,小鸟衔着帽子飞到幼儿园,告诉小朋友们,老奶奶正在为他们做帽子,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跑出来看小花帽。(出示紫色帽子)问:这顶帽子上有什么花样?上边和下边是用什么线条变成的花纹?有些什么颜色?可是只有一顶帽子怎么分呢?于是,小朋友开始等奶奶再为大家做帽子。

2、第二天,老奶奶花了一天的时间做了一顶更漂亮的帽子,小鸟又把这顶帽子送到了幼儿园,当小朋友们一听小鸟的叫声,就马上跑了出来,他们想看看,今天的帽子和昨天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第二顶帽子):你们一起看看,昨天的帽子和今天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样。

3、老奶奶知道小朋友们非常喜欢她做的帽子,就做得更认真了,这一次,她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做了一顶比以前更漂亮的饿帽子。小鸟又飞快地把帽子送到了幼儿园。这一天,小朋友们早早地等在了幼儿园的门口,当小鸟飞来的时候,小朋友们都欢呼起来,一个小朋友说: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这么漂亮的帽子。(出示第三顶帽子)问:这顶帽子什么地方更漂亮?除了颜色在排队,还有什么地方在排队?是怎么排的? 4、第四天,小鸟没有把帽子送来,小朋友们问小鸟:老奶奶做的帽子呢?小鸟说:今天老奶奶没有做帽子,因为老奶奶生病了。问:小朋友,你们想想,老奶奶怎么会生病的呢?(引出老奶奶做帽子太累了,所以生病了。)可是老奶奶躺在床上很难过,因为她送给小朋友的帽子还没有做好,这可怎么办?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帮老奶奶。

(二)尝试与操作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都来自己动手,做一顶帽子。 重点指导:

1、引导幼儿大胆创造,介绍不一样的作品。

2、鼓励幼儿能改变颜色与线条,表现多种排列方法。

(三)制作与交流

画好的小朋友用双面胶粘上帽檐,把做好的帽子戴在头上,下次去看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

故事《一朵云帽子》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理解故事《一朵云帽子》,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2、通过观看图书和表演活动,理解小鸟把云帽子给太阳公公戴的原因。 3、体验与朋友交流和关心他人的欢乐。 活动准备:

1、大帽子一顶,云帽子和小鸟图片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顶帽子,引出主题。

1、教师:夏天,火辣辣的阳光照在头顶上,好热好热,怎么办? 2、教师(出示一顶帽子):天热了,我们戴一顶帽子就可以遮挡阳光,使自己凉快一些,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一朵云帽子》。看看云帽子给谁戴好呢?

二、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出示幼儿用书放在展示仪上,引导幼儿边看书,边听故事,当教师讲述到:小草、小花、大树说:我戴我戴时引导幼儿思考,你想给谁戴云帽子呢?为什么给它戴呢? 2、教师继续讲故事,引导幼儿说说:小鸟为什么要把云帽子给太阳公公戴?太阳公公戴上了云帽子,大地变得怎样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三、教师和幼儿一起看书讲述故事,在对话处,等待幼儿大声地跟述。 四、分角色表演一朵云帽子。

将幼儿分成三组,分别扮演小草、小花、大树,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五、韵律活动碰一碰。

教师:天气变凉爽了,大家的心里感觉怎样呢?让我们和朋友一起开心地碰一碰、唱一唱、跳一跳吧!

【幼儿园九九重阳节活动策划二】

-----我和爷爷奶奶同乐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16年10月x号上午9点 活动地点:樱桃班教室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重阳节是爷爷奶奶的节日。

2、使宝宝从小有关心爷爷奶奶的意识,为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 3、喜欢爷爷奶奶,愿意表达爱爷爷奶奶的情感。 活动准备: 糖果、重阳糕等 活动过程:

1、介绍重阳节:

老师和宝宝一起唱歌曲《我的好奶奶》,老师:爷爷奶奶真辛苦,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我们一起来给他们过节,好吗?

2、老师妈妈亲亲宝宝

宝宝真乖,老师妈妈亲亲你(老师随意亲宝宝),老师妈妈亲宝宝开心吗?

3、爷爷奶奶妈亲宝宝

宝宝的爷爷奶奶亲过宝宝吗?亲在什么地方呀?(宝宝随意说),

4、宝宝亲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亲宝宝开心吗?那我们宝宝也来爷爷奶奶。(播放亲亲我录音)。鼓励每位宝宝去亲亲自己的爷爷奶奶。

6、吃重阳糕

鼓励宝宝先把重阳糕给爷爷奶奶,随后和他们一起品尝

7、唱hellograndpa,hellograndma.歌曲。 引导宝宝和老师一起边唱边做动作。

8、放亲亲我音乐

请爷爷奶奶和宝宝一起听着音乐亲亲、抱抱。

9、爱爷爷奶奶:

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小事情,如:宝宝长大了,自己走不要爷爷奶奶抱。为爷爷奶奶捶捶背等。

【幼儿园九九重阳节活动策划三】

活动名称:爷爷奶奶好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重阳节是爷爷奶奶的节日。

2、尝试用各种方式为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表达爱爷爷奶奶的情感。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重阳节:

明天是重阳节就是爷爷奶奶的节日,我们要为爷爷奶奶庆祝这个有意义的节日。

2、送祝福

幼儿学说一句祝福的话,对爷爷奶奶送上祝福。

3、感恩活动

小朋友,平时爷爷奶奶为小朋友烧饭、洗衣、接送我们上幼儿园,还会给我们买好吃的。在今天这个节日里,我们回家也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

活动反馈:

篇4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习方式 诊断 纠偏

新课标指出:“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等现象而提出的。

自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同广大教师一样,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英语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充满了乐趣,这是可喜可贺的。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据我的诊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纠偏。

一、对“自主学习”理解有误

1.“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自主学习是针对“满堂灌”而言,传统教学模式是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受。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课堂便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在貌似热闹的问答过程中,教师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寻找“标准答案”。实际上,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就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受益不多,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自”演化成“放羊式”

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老师便叫学生自己看书,至于看什么、怎么看,老师也不作指导、提示及具体要求,更不要说检查、反馈了,就由着学生随意看。而在学生自学的时候,老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乱溜达,有的在讲台前等待,有的干脆低头看教案,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典型的“放羊式”教学。与此相反的一种情况是,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自己挑,这是典型的放任自流,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有名无实。而教师也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之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教师成了“主持人”

现在,如果教师在某堂课上大讲特讲,很容易被扣以“满堂灌”的帽子,批之以未贯彻“新课程理念”,于是,教师大都成了“主持人”,不管是哪种课型,教师只能见缝插针地来上几句,谓之相机点拨。

从现代教育论的角度看,不讲或少讲确实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听课、听报告,真正心仪的,还是那些能说、会说、一语破的能给人以巨大启迪的老师。善说,是一个人全部才华和智慧的最佳外在表现。当然,说什么、怎么说、在何时说是很有讲究的。

例如,在学习7B Unit 1 “Dream Homes”的Reading和Integrated skills时,可以以问题的形式问一些有关美国、泰国、英国、俄罗斯的情况、人们的生活习惯,联系国情给学生进行知识背景的介绍,为课文的理解做好铺垫,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了这一引导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以,课堂教学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真正自主的空间,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远非那么容易解决。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设计教学的方式,才能真正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热闹”地“走过场”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所谓“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一提“合作学习”,就非得热热闹闹,否则冷冷清清的,似乎难以体现所谓的“合作”。然而,当你走进学生中去看一看,就知道他们在怎样合作:有的借故讲话,有的根本没在听;有的抢着说,而不顾其他人正在发言;课堂上乱哄哄一片,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连对方说什么都听不清,更别提合作了。

更多的情况是“走过场”,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其一,有些老师利用课前做好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很多五颜六色的图片,在课上不断地点击鼠标,学生目不暇接地看着图片,发出“哇”、“真漂亮”等感叹,在整个环节的内容、作用上根本没有考虑;其二,在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有读完的情况下,就开始问:“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n?”等问题。结果学生要么一问三不知,沉默不语;要么胡乱应对,答非所问。教师只好自问自答,草草收兵;其三,学生未必真正把握课本内容,就急于拓展延伸,或进行研究性学习,大搞创新教育。如此人为加速、拔高,学生却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教师只好把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公之于生就告万事大吉;其四,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为了避免冷场,扩大教学容量,往往只是“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或讨论一下”,学生根本来不及进入讨论主题,就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交流看法。没有思索的交流,怎么能算得上真正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只能是停留在课文的表面做些浅显的讨论与交流,学生得不到更多的有益的思索与收获,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小组合作”成为少数人的“表演秀”

一提“自主学习”,正如上面所说,教师便走进教室让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自己提问,接着小组讨论解疑,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汇报或每人汇报一个问题。而学生方面缺少独立思考,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沉的交流与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想法,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往往被忽视,于是课堂成了少数“优生”的“表演秀”。总之,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态,不少教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所以,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谨防好学生“一言堂”的现象,多给其他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全体参与、人人发言,个个有收获。

我认为,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表达个人见解,当然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同样,学生只有进入课文内容,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方能跳出课本,深入理解甚至触类旁通发现有见地的见解,唯其如此,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例如,我在新授牛津英语7A Unit 3 Reading “Halloween”时,在学生充分掌握西方人如何过万圣节后,为使学生能更多地掌握中外各种重要节日是如何过的?以及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What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和“How do you spend the festival?”学生分成小组,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将如何过这些节日编排成短的情景剧。充分体现了各个节日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在各个节日中人们能享受到的乐趣。有了熟悉各个重要节日的基础,接下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万圣节在10月31日的晚上,你可知道我们在11月份初刚刚过了一个节日?(那年的重阳节正好刚过)”话音刚落,课堂上像炸开了锅,有的说“中秋节”,有的说“感恩节”,有的说“感恩节不是我们的节日”,我插了一句:“是一个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后来有同学想起是重阳节。紧接着我又提出了问题:“重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在农历的9月初9?重阳节又名什么节?”学生带着我的问题,把重阳节和万圣节进行比较,让他们明白外国的节日固然有趣,但我们自己也有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很好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师生共同合作,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三、探究学习的泛化

1.“启发”代替“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真正的探究很少,启发式教学倒是很多。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很琐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提这些问题,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启发学生,但这些问题不但割裂了探讨的意味,而且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实际上,这些问题老师无需启发,学生照样能找到答案。

2.滥用“探究”

另一种情况是,课堂上滥用“探究”,以为任何知识都得探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学生去探究,那些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去探究,仅靠听、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那些有关“为什么”“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才需要学生通过探究、体验来自主内化。这种无视教学内容、知识特点与认知方式,动辄探究的做法,只能导致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非常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让学生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来实现认识的深化。所以,它是学习程序中的最高层次。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一切需之切”,“一切乐其业”,在老师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一去领悟,学生做到了自主、主动探究。

让学生自主学习,既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少不了教师与学生的紧密合作。自主探究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手段和补充。在教学中,师生合作有利于双方心灵的沟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发扬。

总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尽可能地实现师生互动,久而久之,就一定会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学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点滴思考.2009.11.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中班组教研工作以园务工作计划、幼儿园业务计划为依据,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服务宗旨,在不断地学习和教育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各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及保教质量等,努力实现以幼儿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宗旨,提高全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拟定此计划:

二、工作重点:

1、本期我组教师将在继续深入学习《纲要》的基础上,努力将《纲要》有关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环节;组织本组的教师狠抓一日活动环节和常规教育工作,做好中班幼儿的入园工作。

2、继续开展集体备课工作,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熟悉教材后进行集体讨论,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3、抓好班级常规,规范一日活动,加强对班级常规教师常规的检查工作。各班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班级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活动,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一日常规作为教师经常性的工作,杜绝各种安全隐患行为的发生,做到耐心细致,常抓不懈,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园风。

4、游戏活动,资源共享。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游戏的趣味性,每位教师准备好选取游戏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认真备好详细的游戏教案,并分享资源。

三、方法措施

1、本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间为每周三下午进行。每周一次碰头会,每月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教研要结合《纲要》精神,着力于某个问题、某个领域、某个方面进行讨论。开展小型课题,在课题活动开展中组织讨论课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改进教学教育方法。

2、本期我组集体备课的重点存在于“积极开发、开展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社会化个性的发展”,指导幼儿开展生动的游戏,增进幼儿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教师之间进行互听课活动,在听课中相互了解他人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与教育行为,同时也了解幼儿的学习常规、学习习惯、发展情况等。听课后要及时反馈,共同探讨,学习他人的优点,以便指导自己更好地展开工作。

4、积极参加上级各相关部门和园内组织的各项教学研讨活动、学习参观活动,教学中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

四、本期我组每月开展的主要工作

九月:

1、制定教研组计划和各班班务计划;

2、学习中班早操;

3、召开新学期家长会;

4、庆祝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主题活动。

十月:

1、园内赛教活动;

2、重阳节主题教育。

十一月:

1、组织开展冬季幼儿运动会;

2、幼儿园游戏开发设计;

十二月:

1、园本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并形成文字。

2、“庆元旦”活动筹备。

元月:

篇6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地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也就是说,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所以,只有教师充满激情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不断涌动,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让生命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最具活力和灵性的学科,语文课堂需要激情的支撑,有了激情,语文课堂就有了生命力。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去展现我们的激情呢? 

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激情首先源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等都有一段为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们也正是凭借着对语文教育满腔热忱的爱,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做出非凡的业绩。于漪老师的语文论文课总是充满激情,这不能说那不是她爱的表达与倾诉。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引导。 

激情来自对教学的自信。教学的自信源于精心的备课。语文教师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试想,一位教师自己都没有熟悉教学内容,怎么能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运用自如呢?所以,只有熟悉教案,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才可以营造语文教学的生动气氛,开辟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激情还来自高尚的志趣。热爱生活,对教育事业怀有远大的理想,兴趣广泛,性格乐观、豁达,这些应是语文教师的良好素质。志趣广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师底蕴深厚,头脑灵活,幽默风趣,反应机敏。有了志趣带来的激情,可以构建语文教学的全新框架,真正落实关于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掌握好轻重缓急,做到抑扬顿挫。“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造成的。课上总是一个腔调,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索然无味,很容易昏昏欲睡。建议这类老师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例如,讲解重点内容、中心问题时,语气要加重,语调要提高,要适当放慢语速,甚至暂时停顿;讲解非重点、浅显易懂的内容时,语速稍微放快,一带而过;讲成就时,应热情奔放;讲历史教训、问题或困难时,要低沉凝重等等。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表达激情的“度”,教师的语言激情是发自内心的、饱满真挚的、自然流露的一种情感,而不能声嘶力竭、哗众取宠,亦不能矫揉造作。 

第三,课堂设计要形式多样。 

1.激情导语入佳境 

精彩的课堂就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的开头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教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且富有激情的课堂导语,先声夺人,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为了一开始抓住学生的心,顺利进行教学,还要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有位教师执教唐诗《登高》时,如此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接下来,老师在《二泉映月》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伴随着老师如泣如诉,如怨如怒的真情导入,学生神情凝重,捧读入境。教师的情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学生在吟诵时情绪饱满,感情充沛,课堂效果非常好。 

2.精思巧问,迸出激情 

教学改革的深化使课堂教学有了显著变化,其重要标志之一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更开放,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了。但是,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组织起来,不能把学生无序地问题、有时看上去甚至是无理地问题随机应变地引向深层,就很难驾驭课堂。只有精思巧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才会活起来。 

记得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也说过:“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可见,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点燃我们的激情,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吧! 

篇7

一、精选“孝心”小故事,发挥课堂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对青少年加强爱心教育必不可少,孝敬父母当然是爱心教育的主题中应有之义,由“老吾老”到“老人之老”以及整个社会,从人伦,到天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的自身修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黄香温席”、“王郎卧冰”等名人故事是宝贵的孝文化资源,且家喻户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组织老师收集、精选了多篇这样的小故事,利用每周一次的“孝心”教育课及班队会时间向学生讲解。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播放“孝心”故事图象资料,让学生明白“孝”的含义,潜移默化地把“孝”根植于小学生心中。

二、布置“孝心”作业,强化“孝心”培育

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如此,何况人乎?为把“孝心”教育落于实处,我们坚持每周为学生布置“孝心”作业。比如:为父母做一次家务;为父母洗洗脚;父亲节、母亲节为父母献上精心制作的贺卡等。让学生从不理解、不好意思中走出来 ,真正去做,去表达对父母的感谢。许多家长来信反馈:“孝心”作业拉近了父子、母女的感情,使孩子从小接受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必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三、充分利用资源,营造“孝心”教育氛围

班内醒目位置悬挂、竖立以孝心格言或图画为内容的标语牌、展示牌,“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二十四孝”图与社区法制一条街遥相呼应,透射出浓厚的教育氛围,“孝心一片动天下”等孝心格言让树木动容、花儿吐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回报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宣传横幅,让爱心与责任一起飞扬。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每天课间操后的“红领巾广播时间”,老师的孝心教案,学生的孝心日记时时响彻学校上空,形成了浓厚的孝心教育氛围,学生抬头有榜样、低头受感染,身旁有“孝”声,心中植“孝”根,处处徜徉于“孝”的氛围中。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孝心”体验活动

开展孝心教育活动我们更注重知行统一, 相继开展了“两封信”、“我给爸妈洗洗脚”、“今天我当家”、“我给爸妈过生日”等孝心主题活动,加强学生的孝心体验。

“两封信”活动即学生先给爸妈写一封信,表达对他们的爱,写出平时不愿说出的心里话、悄悄话。然后,爸妈共同给学生写一封信,提出殷切希望。许多家长在收到孩子给自己精心制作的祝福卡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一遍遍地读着孩子的信,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父母看到孩子已经懂事的欣慰与自豪。不久,一封封包含着无限深情和期望的信也来到学生的手中,有的爸妈在信中写道:“你的成长和进步,使我们忘记了辛劳,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你的祝福,使我们想起了自己的节日。你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这就是对爸妈的最好回报。”

开展多种形式的孝心献给家庭、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三心三献”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星期日、重阳节、春节等,到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中开展助老帮困活动。组织学校小记者深入到社区、工厂宣传孝文化, 让孝敬之风走出校园,延伸到家庭、社区,吹向社会,使孝心美德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建立健全了革命烈士陵园、峄山及“三孟”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邹城、爱祖国的感情。定期组织 “走近孟子――感悟儒家文化”、“寻找家乡新变化”等游览学习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孟母“三迁教子”、孟子“立志孝母”等孝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励志学习的信心。

篇8

1.将美德教育与办学理念相结合

学校秉承百年潞河“人格教育”办学理念,坚持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文化立校,民主管理”的发展策略,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办学理念相结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德育网络。

2.将美德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开展“微课程”教学。“微课程”是指以解决班级问题为导向,结合《美德读本》,通过10-20分钟的针对性解读,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微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我们主要从“微”晨会、“微”暮省起步。学生们或从书中的一个小故事、一段圣贤语录中受到启发,或从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悟。

用好“班队活动”课程。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开展“十德”教育。一年级主要学习“孝”的内容,二年级学习“礼”的内容,三年级学习“勤”和“诚”的内容。每位班主任确定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案,上好班队活动课。上学期,我们组织教师分别上了“我是爸妈的暖宝宝”“礼仪之花处处开”“与诚信同行”等班队会展示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班队展示观摩活动,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成为常态。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和学科德育渗透功能,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是学校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教师们依托学习共同体,探讨德育途径、方法,使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将美德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

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重视创设环境氛围,使中华传统美德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校园中四栋楼宇分别命名为“至真楼”“至善楼”“至美楼”“力行楼”,引导师生与家长追求真、善、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至善楼一层楼道专门设立“十德树人”“感恩园地”“中华传统节日”等宣传栏,通过耳濡目染长期浸润学生心灵。二层楼道里专门设置美德好少年展示栏,使学生身边有榜样,人人学榜样,个个争做榜样。全校上下初步形成了人人知美德、人人讲美德、人人践行美德的良好局面。

4.将美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展“书香校园”读书实践活动。全校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早上,学生在朗朗的经典诵读中开始了新的一天;放学时,以班为单位集体诵读经典。四月,结合世界阅读日,开展“诗韵启蒙 快乐成长”经典诵读活动;九月,开展“经典诵中秋”活动,学生在唱、诵、演的过程中爱上了经典文化,爱上了阅读……

开展“讲美德故事做有德之人”主题读书实践活动。各班开展讲美德故事的活动,学生有的讲述书中的经典故事,有的讲述身边的美德故事,台上的学生讲得声情并茂,台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个美德故事激励着他们学做有德之人。

少先队组织各班成立“微善社”,教育学生从主动捡起别人不小心遗落的废纸等小事做起,践行中华美德。利用午餐时间,持续开展“文明用餐――我的责任”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爱惜粮食,文明用餐。

在母亲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到来之际,开展系列敬老爱亲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懂得爱国就是要从爱身边的人、爱家、爱班级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