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环境艺术论文8篇

时间:2022-05-12 09:43: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艺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艺术论文

篇1

(一)图形的应用

传统的图形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直接附着在某一项现代的载体上,这样便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环境,也能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图形本来的意义。这种直接的运用体现的是一种整合的观念,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和创新,同时,需要考虑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契合,这样才能充分地表达出图形的意义,赋予现代环境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上海的经贸大厦虽然建设历史较为久远,而且设计者不是中国人,但是,其形象和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却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是因为其设计师受到陕西大雁塔的启发,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了钢结构的建筑中。

(二)情感的表达

在古代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大多使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布局,都通过合适的物品陈列和文化图案来承载文化情感,这种表达手法被称为隐喻。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仍然受到青睐,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组合的方式来表达环境本体之外的情感,这也是传统文化独有的表达方式。

(三)形神并举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应该用现代的审美观点进行审视,并且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艺术手段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线条表达上具有长宽度和方向,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厚重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能使环境艺术设计充满诗情画意,也能使传统文化的精神获得更大的展现空间。如著名的苏州博物馆,既有传统的文化元素,又不乏现代审美概念,多层石板组成的山水结构充满了中国情调。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构思

(一)自然环境与色彩的搭配

在自然界中,色彩的呈现是多种多样的,而往往很多鲜艳的色彩所占据的比例都相对较小,当人们长期处在颜色纯度较高的环境中时,就会产生视觉疲劳,这从古人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描写往往都充满了太多美好的向往,一片绿色中闪耀着鲜艳的花朵,总是那么夺人耳目。人作为环境中的主体,天生对大自然有亲近之意,人性中隐藏着对美好、和谐事物的倾向和喜爱。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自然也在人的情感渲染下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时会不自觉地得到熏陶和升华,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形态是最亲切舒畅的,这是经久不变的原理。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就如同笔直的树木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弯曲之处,正是这种天然的、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才能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觉。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说,对于色彩的把握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搭配,要能够从自然界中吸取更多不加修饰的自然元素,也要注重现代社会审美概念对于颜色节奏的均衡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完美的环境艺术设计。

(二)自然环境与文化的融合纵观

篇2

(一)情感趋势

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生活的工作人员,他们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些压力需要得到适当的派遣,负责会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损害。大多数人希望在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的时候能够有个释放压力的环境,希望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调节紧张的心情。生态型的环境技术设计,就是在人们的这种希望下生成的。由于生态型环境艺术设计是人性化的,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在这种环境中不良情绪得到释放,所以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遵循社会潮流的。

(二)艺术趋势

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是指最原始和最本质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活。生态性艺术设计可以最大的还原生活本质,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求。

(三)社会趋势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且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求,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现在的城市俨然就是一副钢筋水凝的世界,我们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转变这种生活方式,人类对自然也从改造发展到了保护。生态型环境艺术满足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发展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本特性环境艺术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即外部环境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在外部环境方面,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将外部环境与人们生活能够相互融合,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要保证人们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必备的生活设施可以正常使用,资源能够合理的利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和可循环性。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对于非再生资源做到使用率最大化,减少浪费,并且实现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收益;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设计的布局以及使用的材料能够满足人们的长期使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多样化上,以满足不同消费的需求,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循环性,主要体现在对使用的材料的循环利用上,在设计中使用的材料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分解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策略

(一)社会性设计策略

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性设计策略,是指设计人员在作品设计中,要遵从社会性和生态性,不要盲目地追求艺术化。目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考虑到当前的环境情况,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使更多的应该从目前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这个层面出发,创造符合环境情况的能够满足人们现实需要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艺术拿环境作为牺牲品。现代社会中,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对环境状况置之不顾,虽然作品的艺术效果让人们钦佩,但是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弥补的。设计者追求艺术性无可厚非,但是不顾环境的盲目追求艺术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当今社会人们更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艺术形式,而且从长远来看,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平衡的艺术不仅能够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目标,而且对环境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设计师能够将设计融入于环境当中,那么这种设计比起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设计,将更能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一些企业或电台在举办活动时为了追求活动效果,使用大量彩灯作秀,漂亮的灯光效果是得到了人们的赞叹,但是对电力资源的浪费是不能忽视的。

(二)安全性设计策略

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安全性设计策略,需要设计者考虑到人的安全和自然安全这两方面的内容。人的安全这方面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在设计时,人的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如果设计中有安全漏洞,那么这种作品不能成为一件合格的作品。例如,在对喷泉等水景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的安全,在喷泉的旁边应该设置有护栏和警示牌,防止孩子由于贪玩而落水。同时喷泉等水景的深度不易过深,以防有人不幸落水被淹。自然安全这方面来说,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周围环境适当造型,而且还应该考虑到材料的选择,选择适合周围环境的建筑材料。造型方面在融入环境的前提下,适当造型以牢固为主;在材料选择时应该使用方便回收和拆卸的材料。例如,在小区环境设计中,由于空间限制,一些景观设计与车辆停靠场所有所重叠,这样很容易对在景观处玩耍的小朋友的安全造成威胁。还有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情况遗留下安全隐患。设计者不仅肩负设计的责任还肩负观赏者的安全的这份责任,所以在设计作品之处就应该考虑到作品的安全性。

(三)舒适性设计策略

环境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类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需要。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在物质方面设计中的采光,照明等要高于日常的生活质量;在精神需求的满足方面,能够使人们的心情得到放松,情趣得到陶冶,并能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世界上很多生态村的成立正验证着以上观点。例如位于苏格兰最北边的芬德霍恩生态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和舒适生活相融合。设计师在住宅设计上多使用玻璃等,保证无能光照充足,屋顶上有太阳能发电装置。在房屋的建筑材料上使用的是完全无毒的材料。在屋顶和墙壁上采取加厚处理的方式,这样在夏天由于室内可以储存冷气而不至于过渡使用空调等,在冬季保暖的同时又可以节约煤炭等资源。同时还建立了风力发电的装置,在设计上不仅满足人们的艺术追求而且最大限度的满足对资源的利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生活舒适的度的要求,还能最大的保护环境,将社会建设与环境保护融合起来。

三、总结

篇3

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环境艺术设计既能美化城市生活,还能让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同时让现代城市的人类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因此,近几年来,环境艺术设计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的综合学科,其中包括了建筑学、美学、社会学等。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设计手法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并将人与城市之间、城市与自然之前进行相互的协调,进而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

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作用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所显现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其具体体现如下几点。首先,环境设计能够让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经济发展得到协调的发展。因为,传统的城市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为了让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得到满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目标则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将环境艺术设计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既能够满足城市的基本功能,又能够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适宜。其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融入环境艺术设计还可以使得人与自然达到相互共融的良好局面。特别是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热岛问题、臭氧破坏问题、持续的雾霾天的问题等。这些环境问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强调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现实。因为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环境污染等带给人类的危害,使得城市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三、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1、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在进行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最基本的。因为城市的建设与设计本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因此离开了“以人为本”,一切都是空谈。首先,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依据人们的需求进行。人类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不断改进发展的原动力,缺乏人性化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不具有生命力的。在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关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让城市居民随时都能够享受快捷方便的生活。其次,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体现与自然的联系性,并最大限度的保证其二者协调的持续发展。再次,在进行城市建设中,要对城市居民的布局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将居民日生活中遇到的诸如购物、上学、休闲、就医等进行一个协调的安排。通过科学安排和布局,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便捷且井井有条。

2、要注重环境设计的多元化

当代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有了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只是片面强调单一的布局性,而忽略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当代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按照城市环境与自然风光、资源等的不同,对城市环境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考量,进而进行一个多角度的设计。这种多角度的设计不仅仅体现了各个建筑物与建筑物的协调,也体现了建筑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协调等。针对目前城市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问题,解决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交通之间存在的问题也是设计者应该重要考虑的一个方向。在进行现代城市建设中,应该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城市的交通弊端。例如,在城市人流和车流集中的路段进行高架桥的设计、在大商场或是居住区的当下进行地下车库的建设。这些设计既能够有效的缓解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又可以使得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加的和谐美观。

四、结束语

篇4

针对目前状况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比较严重,应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把一些生态环境艺术融入到其中,建筑美不仅包含其建筑本身在设计过程中的美感,同时还含有基本设施。针对建筑而言,城市的相关绿地设施应该对城市面貌进行改善的基础上,对城市的生态平衡应该保持,要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不断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所以,相关的建筑设计者首先应该在生态环境方面进行入手,在一定程度上使生态环境艺术以及建设设计这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

二.保护环境理念的建筑设计

1利用自然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主要是在小环境下所进行的,虽然建筑设计的美感能够对建筑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要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那么将会导致自然环境出现恶化,同时也会使生态平衡遭受到破坏。所以,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原则,在对建筑施工时要选择使用一些节能环保的材料,并且要避免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到周围的环境当中,同时要将环境保护的思想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以此来使建筑以及环境能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可再生资源的建筑设计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主要就是对周围的资源以及物质进行有效的整理以及利用,与此同时,环境的物质特点是有着一定的循环性,在建筑中,其本身就是一个集合的能源,同时也是材料以及环境融为一身,所以,对于建筑材料选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可循环利用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灵感把建筑以及材料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来对环境当中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最终实现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保护思想下的生态建筑设计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地的生态型理论进行引进。关于生态型理论的引进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实现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建筑只是一个环境的局部所在,所以,必须要对局部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与此同时也要对局部调整的同时来对整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三.关于建筑设计和环节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

要想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必须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建筑来讲,建筑自身就是环节组成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建筑的美感将会对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对于建筑自身来说,建筑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不得不依靠周围的环境。所谓建筑周围的环境主要就是一些绿色的植物,这些植物将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进而为建筑的外部营造出丰富的空间。由此可知,建筑的设计以及环境艺术二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之外,由于建筑的设计以及外部环境的有效结合,这也正是人类和自然环境关系的体现所在,进而形成了完美的景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将建筑与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建筑的整体轮廓以及周围环境能够前呼后拥,在立面方面能够实现虚实对比以及环境格调相互协调,在流线方面,能够更好的符合环境的肌理,在人类的感觉方面进行出发,通过生理以及心理方面来对空间进行塑造,环境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并且环境的性质也会决定着环境问题实质发展的问题,并且要将环境的自然界归纳到人类的生活轨道当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人类的现实生活要素。

四.关于生态建筑设计

所谓的生态建筑不仅仅只是对绿色植物的运用,单纯的仅仅只是将颜色改变,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一些环保材料的运营以及环保材料的施工。在日益污染的今天,为了能够使我们人类的生活更加健康,设计人员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之一,人们对于建筑的需要也经过了很多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冲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则是高能耗的阶段,第四个阶段则是目前所强调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则是高能量效率以及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而突出节约能源以及材料循环利用的原则,以此来避免建筑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损害。

五.总结

篇5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

硬件和实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指的是教学中的场地、设备和材料等,它是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实践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实践教学相关要素的齐备与完善程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应该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不能脱离设计项目实际而空谈理论。由于中国高校从1998年开始扩招以来,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换为大众教育,还有中国很多高校都是以研究型为主,但是很多师资又来自于这些研究型高校,一些教师自然缺乏相关的动手能力,导致不能做到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完美结合。

(二)缺乏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的行业模式和技术更新将决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但是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基本是不调整或只是课程的结构调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实践教学模式也没有什么变化。

(三)不能与行业有效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不能与行业的有效对接。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方面缺乏,导致在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与社会脱节。缺少与行业一线的教学合作,有的话也只是形式上的实践教学基地,不能落到实处。

(四)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操作,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导的教育体系,这种单一的实践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削弱了实践教学应取得的效果和成绩。

二、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面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结合专业的特点和行业情况的分析,提出以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

硬件设施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电脑实训综合教室、材料与工艺工作室、木工实训室、陶艺与模型实训室、虚拟设计公司实训室等重要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正本清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做不了设计又不懂实际操作的困境中走出。行业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推动力是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导师扮演着重要连接作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到相关专业领域中锻炼,并与行业合作环境设计项目,参与操作项目施工实践,教师与专业一线设计师之间构建良好合作的关系,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观念上改变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依赖,结合环境设计行业的现状,探索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模式,依据环境设计人才标准的各项能力所需,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若干实践课程模块,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应该包括:见习(了解项目设计程序、施工步骤见习和设计考察活动);专业实习(项目设计参与、设计成果转化和施工监理协助);创业训练(创新杯、设计竞赛);社会实践(专业市场调查、社会体验、行业分析);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专题设计训练、手绘技法表现、毕业设计)等五大模块。每一部分在不同学习阶段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可以按具体的教学实际,适时调整实践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分析各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的教学看做是简单的课程叠加,第一,在行业动态的前提下有取有舍,重点围绕各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进行整合,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第二,剔除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评价法,注重实践的过程性评价,结合企业和市场对实践教学评价。第三,完善实践教学大纲,面向工程实际,突出学生技能培养。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强化

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结合,推动校内外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不能只依靠校内的资源,这样很难达到情景式的模拟训练效果,需要利用校外企业资源,学生去企业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可能会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冲突,但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积极沟通。例如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师可以联系国内有名的材料商,实践教学课堂转移到材料生产施工的第一现场,企业技术人员与实践导师同台授课,营造直观的教学氛围,达到符合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有很多的实践性课程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到行业或工程现场中去,只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任何方式都可以尝试。

(四)业师同授

篇6

1.空间体验具有亲身性

在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要求参与主体要亲自进行体验,以自身的意愿积极主动进行参与,通过将自己的感官与生活体验的结合来实现空间体验的具体化及可实施化,并且在体验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可以保证感受最具真实性,最有实施价值。

2.空间体验具有主观能动性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体验环节是体验者的个体感受,因为每个体验者都是具有不同观念的主体,其自身的想象及感受是根据个人经历、阅历、学识和参与程度等诸多因素体现出来的。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且由于个体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体验者对空间环境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

3.空间体验具有综合性

空间体验不单单是视觉上的简单感受,它的体验结果来源于各个器官的结合作用,并且要综合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外界空间环境刺激相结合的综合体验。

4.空间体验具有延展性

当体验者在有限的空间进行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虽然可提供的空间环境是有局限性的,但在体验的过程中,体验者所感受到的交流范围是无限的,它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想象及生活记忆等等。

二.空间体验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

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基于设计师良好的学识与文化修养、丰富的阅历和想象等等。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正确的空间体验可以帮助设计师们不断地学习及积累创造素材,将自身所感受到的灵感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再者,空间体验的方式使艺术设计变得有据可依,不再单凭想象进行创造,从而避免了因设计理念的不可操作性而浪费时间。

2.环境艺术设计趋于情感化、人性化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大的方针政策方面,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此时空间体验使得整个设计环节更加具有情感化及人性化。设计者在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从而使得作品更加体现人的意志,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三.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必要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的创作及设计过程中,空间体验帮助设计者在除去书本教材的学习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促使人们走进建筑之中去感受环境传递给人们的信息。让整个设计过程更具人性化及创新化,高于书本所提供的观点之上,更加符合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并且空间体验在作为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使创作者及观赏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增加了双方的建筑视觉阅历,激发了人们对待建筑艺术设计的独立思考能力。

2.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一种有效的设计途径

第一、营造空间结构关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空间体验的设计途径,是将人与建筑、环境、场所及它所承载的生活情节相关联,从而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在空间布局上应用相关知识进行理念设计。这种方法在营造空间结构关系上,不局限于日常建筑结构,使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空间结构布局不再单一、重复,而是从生活体验中创作出更具特色及观赏价值的建筑设计。第二、建立场所感。在进行空间体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深入的延伸可以将整个过程建立出场所感。这种场所感的建立是空间体验的升华,人们可以结合自身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对周边空间承载的生活情节及个人的回忆、憧憬等等来感受空间体验所带来的意义。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了场所感是现代人们对空间体验的一种更高效果的要求,在通过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功能要素、历史文脉等来营造良好的建筑环境艺术空间,在此基础上将空间结构秩序建立场所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效的设计途径。

四.结论

篇7

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在环境的基础上,以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运用一定的设计方式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生态问题,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由环境、艺术和设计三个主要的因素构成。一般来说是指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一些环境的规划设计,例如绿化、建筑、公共设施的健身等等,因此使其不仅保证了生态的环境,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体现出其艺术气息。

2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践内容

2.1使用天然材料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难免需要运用一些裁量,因此为了体现出我们的生态理念,应该尽量避免运用合成材料,而选用天然材料,这也就要求我们对于现有的、常用的、性价比较高的天然材料加以分析,特别是一些具有特殊味道、造型以及用途的材料,更要熟记于心。例如对于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我们可以选用具有一定香气的树木进行种植,从而在增加了环境绿化面积的同时,改善空气的质量,但是在选择树种时要避免选择气味过于芳香或者是对身体有害的树木作为我们环境设计的树种,避免其对我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2重视环保设计

环境设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不能以眼前的利益作为准则,而是要考虑到未来的环境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别要注重环保意识的体验。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问题的出发点,进行环保设计就是要将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作为最基本的生态设计理念,从而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对于能源的运用,例如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倡变废为宝,废物利用,或者是“低碳”意识的注入,使环境艺术设计成为节约能源、变废为宝的一种方式,大大改善我国现今的环境现状,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2.3开发、利用新能源

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难免需要运用一些能源来提供能量,传统的环境设计所运用的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因此也就导致了其对于生态环境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为了真正的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问题,在进行设计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运用。比如化石燃料的污染。如果长时间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有关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也就无从顾及。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此取代造成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避免了这些能源在消耗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造成温室效应,影响全球的环境,造成世界性生态问题。

3结语

篇8

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打破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信息即时、无所不在地传递到社会的任何角落。从这一点来看,所谓信息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将环境艺术的魅力、设计技法的传承,通过信息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学习者,从而丰富使用者和设计者的信息储备。将这一理念引入教学,可具体从数字科技手段、信息传递方式、信息综合库建立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数字科技手段。信息时代是数字化时代,一切固有量化的物体,都可通过计算机编程形成虚拟的数字形式,这些数字式的存储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还加快了操作速度。如,现代化数字设计改变了传统设计的存储方式以及设计方式。现代化的环艺设计不再以传统手绘为基础,而是加入了Photoshop、3dsMax、AutoCAD、AI等各种设计软件。这些软件不仅能够更精准地制图,同时能够加快制图速度,增强色彩对比,减少制图费用,方便制图储存。因此,在现代化设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将电脑绘制作为制图首选,设计者也逐渐偏向于使用计算机。这是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的重要影响之一。

其二,信息传递方式。通过数字化手段,一切固有的设计形式变成了数字化储存,因此增强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同时符合“协作绘制”的设计要求。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一个人是无法完成庞大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因此需要多人协作,但是传统的绘画协作方式有一定的限制,需要各设计绘制者之间时刻保持紧密的联系,最终成图后,还需要校验誊抄,反复和原图的比例进行对比,最后形成完整的设计图。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绘图技术可以摆脱这一困扰,通过计算机模拟比例以及处理操作系统,在绘图过程中,一切繁琐的对比、融合、校验等步骤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从而让其变得简单快速。因此,现代化设计教学更偏重计算机操作方向的教学。

其三,信息库的建立。现代化信息库的建立已经不满足于“档案归类”的形式,而是从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入手。如,某环艺制图网站,其中不仅有海量的模型设计,可节省设计者的时间,方便其使用,还提供给设计者自我创作的平台,使其可以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或建立的环艺模型发到网上,通过用户下载从中获利。这样为设计者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实际利益促进了设计作品的不断创新。更有一些先进的制图网站建立了交流沟通平台,使一大批设计师可以在平台上对设计作品进行评定,促进了文化交流,增强了艺术沟通。因此,现代化环艺设计教学的发展应当建立在教学与实用的基础上,不仅要培养设计学习者的艺术修养,还要培养学习者对周围环境元素的应用能力。

二、从信息时代看环艺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把建筑学、园林、室内装潢、环境绘图(如标志牌和信息公告牌)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涵盖了社会科学、卫生保健学、环境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其他专业设计门类,环境艺术设计更需要教师具备综合素质。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者应具备洞察社会的目光,熟悉当前社会环境下的艺术发展形势以及艺术发展理念,丰富实现艺术的技术手段。将上述理念带入信息时代背景,可以发现,信息时代的环艺设计囊括了多种类别的艺术形式,囊括了设计、传播、储存等多种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技术,教学变革的方向就应当紧随这一形势。教师应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上突破求新,同时,改变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将新工具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就熟练掌握新工具、新技巧的应用,从而提升学生对新工具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