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8篇

时间:2022-08-23 17:42: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素质教育理念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

篇1

无论是西方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还是中国以汉文化为一体、各少数民族文化为多元的多元一体化模式,其目标的实质都是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期望透过教育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能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能体会和尊重文化的多元现实与相互的差异,并在此中差异之中相互依存,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和世界9。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该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了解异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异族文化,从而最终实现消除民族之间因陌生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化解不同民族、不同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公民的相互理解和和睦相处。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提高新疆高校的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基础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在人才数量、硬件投入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此外新疆地区高校的学生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影响深远,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高校的办学模式。为了凸显办学个性、发展办学特点、寻找适合本土区域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新疆地区高校需要坚持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0。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保留我国丰富绚烂的非主流民族文化,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绚烂缤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沉淀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在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中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是将我国非主流民族文化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切切实实的措施和行为。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策略分析

新疆高校师生群体的多民族成分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条件,新疆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的各种保护政策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保障。在有利的形势和政策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多元文化因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展开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在他们的文化中凝结了大量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比如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很多,截至目前,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六百多篇,民间故事多与骏马、草原、牧场和其他牲畜相关11。蒙古族也一直保持者讲述民间故事的优良传统,故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维吾尔族也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其中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经典故事中流传已久的神奇人物,成为智慧的象征。在课堂中,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民间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能将理论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更快捷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专题讲授中,教师可以讲述“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的故事:一天,阿凡提到一位爱好音乐的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搬出他所有的各种乐器,一件一件地演奏给阿凡提欣赏。一直过了中午,阿凡提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那位朋友仍在没完没了地拨弄他的乐器,还边拨弄边问:“阿凡提,你觉得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是独塔尔呢,还是热瓦甫?”阿凡提回答说:“朋友,这会儿,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比不上饭勺刮着锅的声音好听啊!12”在“大学生恋爱心理”专题讲授中,教师讲授爱情应该专一真诚,可以讲述《可汗与卖酥糖的》的故事:有一个卖酥糖的人,他的妻子异常美丽,被可汗看中抢进皇宫。可汗施尽奸计想占有他的妻子均未得逞。有一天,卖酥糖的来到皇宫附近叫卖,妻子听见丈夫的声音露出笑颜,可汗便命人把卖酥糖的召进宫里,强行与他换了衣服。可汗穿着破烂的衣服进入美人房间,妻子急中生智,大声朝着丈夫喊道,“可汗,快把这个衣衫褴褛的人拉出去砍了。”卖酥糖的穿着可汗的衣服命令侍卫把真正的可汗拉出去砍了,从此,卖酥糖的成了可汗与妻子团聚了13。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作为案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如可以由教师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介绍,再鼓励学生对故事的感悟进行讨论或发言,也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去收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由代表进行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利用少数民族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教学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里,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诗歌、谚语等各种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犹如琳琅满足的宝石熠熠生辉,记载着、传承者民族文化的精华。如维吾尔族流传的叙事诗《花儿与春天》、抒情诗《爱苦相依》、《塔依尔与祖赫拉》和哈萨克族的爱情长诗《吉别克姑娘》、《豁孜情郎与芭彦美人》都是极具感染力、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歌颂了美丽的人生和伟大的爱情。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大学生应该持有正确严肃的恋爱观时,可以通过作品的介绍,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认同爱情应该忠贞纯洁、真诚相处。教师在“讲授大学生挫折应对”专题时,《江格尔》这部新疆蒙古族英雄史诗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是有许多英雄故事组成的一部长篇巨作,是蒙古族男女老少喜闻乐见、引以为傲的作品,不同英雄好汉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各种邪恶和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可以作为讲授的素材。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巨著《玛纳斯》也是本民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旷世之作,可以被教师拿来辅助教学。

(三)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展开教学

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交际礼俗、民间禁忌有所不同,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心理剧展演的方式或者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地、互动地、真实地情境中了解新疆不同少数民族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

将来走入工作岗位与不同民族个体进行交流提供便利,而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固有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模式,汲取经验、改善人际交往不良的现状。例如,通过心理剧展演,学生可以认识到,维吾尔族男性见面时右手要先抚左胸,点头鞠躬,握手问好,互问“萨拉姆”(祝福之意);女性见面时,相互拥抱、右脸颊相贴,然后互致问候;若遇到贵客或长辈时,双手要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12。维吾尔族的见面礼仪可见民族文化当中传递出的个体交往的谦虚恭敬、亲切相待。蒙古族学生的心理剧展演或者情景模拟给学生展示了蒙古族同胞在迎送宾客时敬献哈达和敬鼻烟壶的讲究和内涵。哈萨克族学生的展演让不同民族学生领略哈萨克族的好客,正如哈萨克族人有句谚语“如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

(四)利用少数民族真人真事的代表展开教学

篇2

初中物理概念有很大一部分可以从字面得到解释,对于这些概念,学生可以从字面含义出发,斟字酌句,由浅入深.比如:磁感线,磁-磁场,感-感应,线-曲线,即感应磁场的曲线.再比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均匀,速-速度,即速度均匀不变的运动.进一步延伸则表示在一条直线中,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在解释字面意思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相同的词在不同的概念中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意思.学生在斟字酌句的时候,经常会陷入迷茫的死胡同.此时,就需要拓宽视野,发挥想象.如“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和“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匀速”,大部分学生在看到这两个概念中的“匀速”时都觉得应该是速度不变的,实则不然,“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指物体运动的速率大小不变,但运动的方向时刻改变,而“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匀速”是指物体运动的速率大小不变.因此,学生在从字面上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确保词义的正确理解.

二、从区别中寻找联系学习物理概念

要想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就要学会把相似的概念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找到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比如速度和速率两个概念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些学生在学习完初中物理教材之后也不能完全的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因而刚接触这两个概念时,就要做出明确的区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二者的不同点.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而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速度与位移相联系,平均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矢量,而速率与路程相联系,平均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是标量.但是二者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或者是变速运动中的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的大小.由此,学生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加深入的理解了速度和速率这两个概念.

三、利用理想模型强化物理概念

理想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忽略了研究对象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即研究对象的本质问题,或者是在一个研究系统中,忽略了研究对象本身并不影响研究系统效果的次要因素.理想模型通常将研究对象化繁为简,有利于更直观形象的理解物理概念.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点电荷的概念.很多学生刚接触点电荷的概念时并不能快速的描绘出点电荷的样子,学生的脑中,电荷往往是杂乱无章、看不见、摸不到的,它们毫无规律的运动着,但是随着不断的研究会发现:在一个研究系统中,我们只关心点电荷电荷量的多少,因此完全可以忽视电荷的质量、大小、形状和电荷的分布情况,把这些电荷看成简单的集合点,就称为点电荷.如此,学生便在脑中建立了点电荷的理想模型,理想模型的建立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四、巧用多媒体领会物理概念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给物理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原本听不到的声音,让这些抽象和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形象而直观.例如教师在教学静电的概念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中静电的案例,如用刚梳过头发的梳子去吸引纸屑的场景和夜里脱毛衣的场景,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静电事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再例如,教师在讲解电流的概念时,可以调用电流产生和运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电流的产生及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的计算公式和电流的微观表达式.所以巧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保证物理教学有质有量完成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3

信息素养是1974年美国的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的,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够理解和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如何去获取信息,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一系列能力[2]。信息素养从技术层面反映了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但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却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时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面对信息的修养。概括来说,信息素质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护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是在护理实践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出的一种对护理信息进行收集、鉴别、整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是现代护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的基础和先提条件。随着医学信息学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的发展,护理信息化系统也在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领域广泛应用,以其快捷、安全、高效、清晰的特点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好评。护理人员应定期搜索、即时获取包括护理教育信息、护理科研学术信息、专科医学发展信息、专科技术信息、医疗设备发展信息、法规标准信息、同行经验管理等信息,通过持续了解与交流才能在专业领域内不断进取,立于专业发展的前沿队伍。因此临床护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是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2现代护理信息的特点

2.1专业性和相关性

护理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分支,是医院内用于护理信息采集、存贮、传输与处理的系统[3]。总体上来说,护理信息分成2大类[4]: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和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临床护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的系统,如医嘱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移动护士站、护理交班系统、病人评估与安全系统等;护理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护理人员档案管理系统、护士长排班系统、护理工作量统计系统、护理质量控制评价系统、护理安全分析系统等。由此可见,信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护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角落及细节。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和改进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5-6]。医院的物资设备库存管理系统、PIVAS系统、消毒物品跟踪管理系统、病区内耗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极大的解放了护理劳动力,提高了准确率和管理效率;责任护士多项工作,如病区床位管理、医嘱处理与执行、病人评估、护理计划制定、生命体征观察与记录等信息电子化的传递既降低了重复转抄过程中的出错率,也同步自动计费,减少漏帐错账的发生;在医嘱处理与执行过程中合理用药自动检测、药品处方知识查询、病人条形码标识及执行医嘱时身份确认,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给药的准确率,确保病人的安全。临床护理工作每个环节信息化,不但需要护士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更需要科学严谨的专业思维品质。护士在病人的诊治过程中,不仅为病人提供直接的护理,更要全面关注病人的症状、主观感受、心理精神状态,在大量临床资料处置过程中,护士对病人评估的描述和临床病情观察的标准化表达,规范、标准化的表格式护理文书的设计,是当前护理电子病历和临床护理决策支持系统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计算机护理术语及分类标准化是保证护理信息质量及记录安全品质的关键,也是护理信息共享、病人安全的保障。

2.2传播的灵活性、时效性、复制性

信息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上信息都是全球性散布和接收,因此护理信息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机构和国家;网络传播是护理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具备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及时、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相对于传统信息而言,网络信息消耗低,形态多,易获取等特点,使现代护理信息越来越依赖网络传播。各种专业期刊杂志以最快时速发表电子版,将纸质版的专业信息以即时、3个月、6个月、1年的时限同步在各种网络搜索引擎中。各种学术活动实时动态、新业务新技术推广以新闻及会议的形式同步于网络,只要具备信息意识及获取信息能力,护理人员很容易获取各类专业学术信息。因此,在网络化时代,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3信息时代青年护理职业者面临的挑战

3.1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在护理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护理信息贯穿整个护理活动当中,其影响力涵盖从临床实践到护理教育,从医嘱处理到文献检索,从院内信息的传递到全球信息的传播,渗透到护理教、学、研等各个层面,护理人员是否具备信息素养除了与自身职业发展相关以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护理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已成为护理人员日常工具的今天,由于历史原因、教育体制及条件限制等因素大大制约了护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4,5,7],护理人员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不足、检索策略的缺乏、对护理信息资源的不熟悉、信息环境不理想、优秀的护理信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缺乏都影响到护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特别表现在对护理信息的评价、判断、组织、加工、处理及信息的实际运用等方面。目前利用教科书、期刊、杂志等,仍然是护士和护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一项护理专业大学生调查当中[7],近一半的护生(49.70%)在调查的那个学期内从未去过和极少去过图书馆查阅书籍、期刊和文献检索。除了学习任务重以外,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信息检索与学习无关,在临床护士护理信息使用调查当中[8],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护士(24.70%)经常登录护理专业网站。尽管护士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但信息意识不足造成护理人员缺乏信息需求和信息搜索的主动性,也表明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在护理实践活动中重要性认识不足。

3.2英语水平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能力

根据资料显示,全球70%以上的文献是以英文撰写,主要的护理网络信息资源也相对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英语为主的国家,其中美国护理资源信息利用率最大[8]。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被广大的学者接受。因此,英语水平是了解护理发展动向,获取国际护理专业信息,了解国际护理动态的钥匙,也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能力之一。

3.3信息检索能力的不足影响护理信息资源的使用

临床护士信息检索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检索,经过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过渡到现在的网络信息检索。信息量大、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使网络信息检索成为目前用户最多、影响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9]。大量资料显示,有限的信息检索能力是护理人员和在校护理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护理信息资源的主要障碍之一[7-8]。信息的大量性、多样性和良莠不齐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搜索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

4策略和方法

4.1创造合适的信息资源环境

护士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化行为。医院的支持,图书情报单位和医学信息机构的参与都举足轻重,临床青年护士的培训更是重中之中。她们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精力充沛,也是求知的阶段。各单位可以与相关信息部门联系一起,对年青护士开设护理信息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如文献检索,电脑技术,Powerpoint制作,网络课程,护理资源介绍等;鼓励开展护理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年护士走出院门,参与护理信息和会议的交流和分享,激发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护理研究的兴趣等。青年护士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和兴趣爱好参与网络护理信息,护理检索,护理研究等课程的学习,比如华护网、好医生网都提供在线的护理信息相关的网络课程。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学以致用,平时多浏览护理相关网站和资源,提高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检索能力。

4.2培养批判性思维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青年护士作为中国护理事业将来的接班人,应该开放思想,接受新的事物的挑战,自觉提高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和信息素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有效把握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准确、快捷的获取信息。信息意识是正确有效的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的前提。目前护理人员对信息意识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但是只要青年护士愿意开放思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会不知不觉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树立和培养起来。同时,青年护理人员在信息查询和使用大量信息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确识别与理解信息,判断信息的价值,并结合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对获取信息进行信息重组和加工,配合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4.3加大护理信息培训力度和纬度

护理信息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定义为用计算机处理护理数据和资料。1992年由美国护士协会正式批准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专业分支,并在1995年开始设有护理信息学的资格认证,与护士资格认证相似,护理信息护士资格分为护理信息师,护理高级实践护士和护理信息学专家[10]。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澳洲、台湾等已经开始开设护理信息的本科高等教育,甚至研究生和博士学历教育,为护理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但是我们可以借用网络优势,学习他国的经验,根据本国的护理现状,提供相应的护理信息教育,提高在校护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进入临床作准备。

4.6培养信息道德品质

在信息传播、分享和使用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信息道德品质。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是个体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如何开放、公平、互动、合作和共享资源是培养信息道德的核心。作为青年护士职业者更应该树立版权意识,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的科学研成果,允许百家争鸣。树立安全意识,禁止为个人的目的攻击他人的电脑及其它的非法行为。

5小结

篇4

论文摘要: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效果甚至教育本身,本文结合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独立学院的特点,分析了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独特素质,并提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的途径。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功。而大学生要成功,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主体成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大学生成功素质获取的主要途径乃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独立学院教育规律和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这种特点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对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呈现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普遍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外;鉴于其独特性,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人文素质

当下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大众乃至对大学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抛开无节制的贪婪、商业上的巧取豪夺,制假贩假售假、腐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不说,作为任何社会堕落之最后防线的教育事业,其有的腐败程度、人文素质的低下也令人触目惊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因此就会导致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在社会这样激烈的影响下,就会对学生形成腐蚀作用,出现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学生主流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意识的缺失。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影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人”和阻碍大学生 “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

从当下大学人文素质现状来看,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仍然是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行为学中讲到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效率好的关键。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国家教育大计的重要举措,是民族的希望。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一个人没有创新思维是没有大的的成功的。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对大学教师而言,创新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创新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敢于设想和想象,敢于实践。在复杂的否定之否定中,建立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这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的,对教师身心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当然,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本能地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强烈的教学互动下,学生的智力会得到经常性的开发,有利于学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践能力

在教育目标上,独立学院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偏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独立学院更强调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适应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教授方式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断挖掘教学空间,将课堂搬到现场,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前提是大学教师要有很强实践能力素质。在教学和科研上,大学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四)身心素质

大部分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并呈现阶梯型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大学教师身心素质的考验。只用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谓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认定。健全的心理素质诸如:耐心、信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可能就需要耐心的讲解和多次重复的强调。 转贴于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不断锻炼和提升大学教师身心素质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发现素质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个性突出,潜质明显的特征;鉴于此,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就提出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同步推进。那么,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就要求必须具备发现素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得学生内在的隐性素质升华为显性素质。二是教师同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失败因子,指出和督促学生能够消除失败因子,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功。

往往不是学生缺乏意识或者创新思维,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可见,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在学生的成功教育环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成功的体现是培养成功人才,那么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乃是该教育理念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一)国家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近年,国家不断关注和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赋予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政策诸如规范制度、经济政策等来加强大学教师素质工程的建设。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保证。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

1善于思考,加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思考,总结自身的不足,寻找素质缺陷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要加强与人交流,同事相互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观点,有利于共同素质提升。

2参加教学培训。参加各种教学培训诸如先进教育理念的陶冶,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竞赛的参与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改善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

3努力实践。实践是最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投身实践,不断创新并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教学得失,在自我高素质要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结语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但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关键还是加强大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大学教师的高素质,进而培养大批的成功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职语文;教育理念;教学启示

教育学家陶行知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高深的“生活教育理念”受到教育界的多方推崇,发展至今不仅得到了丰富和补充还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具有多重启示意义。

一、“生活教育理念”深入高职语文教学工作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属于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在人才教育方面的教学系统完善、高效。高职语文教学作为高职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在接受教学系统规范和管理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生活教育理念便是用于指导高职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之一。

“生活教育理念”最初是由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该理念融合了陶行知先生广博而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许多至理名言意味悠长到现在仍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比如,“生活即教育”突出了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教育作用,也警示教育者不要将教育工作与社会脱节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工作的深入,人们对“生活教育理念”的研究更加深入,该教育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生活教育理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也愈加明显,已经逐步成为高职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且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比如近年来备受推崇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社会实践教学、情境教学等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中都有着“生活教育理念”的影子。

二、善用“生活教育理念”促进高职语文教学水平提升

1.运用“生活教育理念”可打造高素质教学队伍

高职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与教学队伍的素质有关系,打造高素质教学队伍有助于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合理运用“生活教育理念”将为高职院校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

首先,“生活教育理念”可以成为一个高素质教学队伍的核心指导思想。高职语文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念”由人们尊敬的教育学家提出,又经过多年是实践验证,得到多方认可正符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其次,运用“生活教育理念”可以鞭策高职语文教学者努力进步。高职语文教学者作为实际完成高职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只有首先了解和理解生活教育理念,才能保证在教学中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高效完成高职语文教学工作。所以高职语文教学中在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最终成为高素质教学团队一员。此外,运用“生活教育理念”可提升教学者综合素质。根据生活教育理念要求,高职语文教学需要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但如何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却是一个未知命题,高职语文教学中需要通过自主探索来寻找规律和方法,而这个寻找和研究的过程中教学者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显著提高。

2.运用“生活教育理念”可丰富高职语文教学艺术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高职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过程也是丰富高职语文教学艺术的过程。生活教育理念的深入恰好能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丰富高职语文教学艺术。

首先,根据“生活教育理念”的思想指导,高中语文教学者可借助生活丰富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生活教育理念”指出,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高职语文教学者可以将生活中的语文引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更有利于高职学生接受语文教学。其次,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得到良好的优化和改进。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而根据“生活教育理念”的思想显示,生活中不仅处处有语文,而且处处都需要用到语文,语文的教育应该提高语文的实用性,要将学生引入到社会之中去实践,真实感受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用法。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完全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此时教学者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和优化或者干脆直接创新教学模式,让全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和满足“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职语文教学要求。第三,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需要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是以高职语文的社会实践教学也将成为高职语文教学艺术的总要组成部分。

三、善用“生活教育理念”推动高职语文教学事业发展

高职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快速适应社会的技术性人才,为了让高职学生通过教育获得更强的社会竞争能力适应社会打下基础。高职语文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推动素质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也是在为这一本质目的服务。所以高职教育者更应该善用“生活教育理念”,坚持“生活教育理念”为推动高职语文教学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1.运用“生活教育理念”,高职语文教学可推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近年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素质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而运用“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的高职语文教学工作将全面提升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首先,根据高职语文教学要求,高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总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教学可以提示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并借助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以,高职语文教学本身便是加快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其次,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坚持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将生活引入高职语文教学之中,又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高职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社会阅历,在历练中成长,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用能力。还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凝练以往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真实的人文、艺术熏陶,进一步掌握艺术欣赏或者艺术表达能力。如此为之,高职学生可获得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加快教育速度,进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

2. 运用“生活教育理念”推动高职语文“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念中“教学做合一”指的是一种高明的教学方式,其中“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在生活教育理念之中,“教”“学”“做”三位一体组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生活之法,是一种好比武侠世界中“人剑合一”境界的语文教学方式。。高职语文教学中坚持“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指导思想地位便能逐步引导高职语文教学向“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前进。

现代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主要是指让高职学生在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成为教学主体,能够亲自体验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高职学生可以在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教学感受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方式,明白如何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又如何将语文融于生活之中。此外,高职学生在进行体验式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即用生活来教育人。让真实的生活成为高职语文教育的教材,如此可以使高职语文教学题材更鲜明,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式更灵活,还能更好的避免学生“读死书”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生活教育理念可渗入到高职语文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高职教学者若能良好的运用“生活教育理念”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工作将全面推动高职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如此,便可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使高职语文教学水平、学生素质得到提升,真正实现教、学双方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何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漆新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

篇6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的边缘化趋势不仅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也使广大公共课教师的职业生涯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由教育理念、宏观政策、微观管理和教师素质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健康教育生态,需要通过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政策调控、教育管理创新和教师素质提升加以改变,对广大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师来说,自信、坚守和创新的职业定位既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走出职业困境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职业困境;定位对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野下的教师职业定位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700)

作者简介:陈凤琴,女,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49-03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体”理念,认为“大学是由师生组成的共同致力于高深学问探索的学者的社团,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1]自此,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的观点一直延续到现在并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主流,各高职院校都把论文、课题及成果作为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同趋向,公共课教学地位的下降及由此带来的教师职业困境已经形成极不健康的教学生态。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困境现状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边缘化趋势,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困境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着眼于应用型技能人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专业教学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支持,而事关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的公共课却呈边缘化趋势,课程取消、课时压缩、人才断档,没课上、找课上已经成为一种校园常态,职业的失落不仅使广大公共课教师的职业毫无尊严可言,也使其核心价值观在其职业的无奈和无为中发生动摇和扭曲。

ESI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教育部据此将ESI学科排名作为评价各级各类高校学科科研能力、学术声誉及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为此,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把课题、论文及引进资金的指标层层分解,并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实现“一标否决”,没有论文不能晋级升档,有的还要被迫转岗甚至解聘。由于公共课属于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语文及外语等学科体系及理论都比较严密和成熟,很难进行纯学术意义上的研究,而教改类的研究在省、市级课题中实属凤毛麟角,为了完成“科研”任务,相当多的公共课教师只好在毫不相干的其他学科跨界申报,幸运者拿到一个课题后便东拼西凑,杜撰一些连自己也不想看的文章,然后高价求发表,高校公共课教师庞大的“科研”泡沫不仅使全国各级各类期刊的版面费扶摇直上,败坏了学术风气,教书育人的主业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更使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定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职业困境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职业困境成因

(一)素质教育价值被低估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但多数高职院校受制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极其严重,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多数教师只是口头上认同教书育人,材料上实行“素质教育”,橱窗里建设“校园文化”,而实际上都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看成是素质的大部甚至全部。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不断推进专业建设,扩大实践教学份量,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淡化职业素质教育,降低职业素质的要求,泛化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放弃了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教育责任。加之教育主管部门对素质教育缺少刚性规范和督导,公共课课程建设、教学地位及公共课教师边缘化的局面也就再所难免。

(二)教育管理陷误区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教师主体地位弱化,通常表现为一种行政性的单向管理,管理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评价主体对于教师的各种规则要求,教师只能处于被动服从与配合的位置,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间因双方缺乏事实上的价值认同与平等交流,极易使教师产生反感与抵触,导致教师之间、教师和考核者间的合作泡沫化。

高职院校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普遍实现量化考核,主要通过一个指标体系对所有教师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忽视了教师自身工作的个性以及特点,忽略了学校、教师以及学科等的多样性,特别把公共课放到理工科那种实践性、生产性及科研性的评价体系中进行考核是极不审慎和公正的。

高职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相当普遍。形式上对于科研、教学同等重视,实际上还是更加倾向于科研,不少的高校把论文、课题数量及引进资金等科研业绩和教师的工资收益直接挂钩,将科研业绩看作为教师考核评价主要指标,而对于教学工作只作一些基本的需求,以至于相当多的教师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不愿在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效果上下更多功夫。高职院校目前的现实是无论教学效率如何低下,只要科研有成果,也是一俊遮百丑,而在教学上无论工作如何优秀都不能替代科研,如果没有论文和课题教师的绩效考核必定是一标否决。应当看到,公共学科基础性和经典性决定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对其不切实际的科研要求,只能在造成大量学术泡沫的同时,使广大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定位和价值取向走向迷茫。

(三)教师自身素质存局限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师的职业素质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还有待时日。虽多数公共课教师有素质教育的意识,但在教师职业定位上重“教”轻“学”,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知识储备上的不足,使其在公共课如何服务于专业和学生方面缺少创新思考和突破,长期沿袭公共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客观上弱化了高职院校公共课的生存基础;有的教师缺少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能为专业课教学提供最直接、有效的课程支持。

三、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职业定位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困惑是由教育理念、宏观政策、微观管理和教师自身素质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通过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努力,在成就大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使公共课教师重新获得职业的愉悦。

(一)转变教育价值理念

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地位的根本。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2],相当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只把“高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联系,认为专业知识牢固,动手能力强才是高素质,而把事关大学生终身发展、持续发展的公共课视为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鸡肋。事实上,从马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国内外成功人士身上都可以看到,公共课程教育对他们的事业登顶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课程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决定了每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坚决摒弃高职教育的功利性,把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持续和健康发展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也为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定位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加强政策调控

政策导向是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地位的保障。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重视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大学职业技术技能方面,从专业设置、实验实训投入、就业质量考核等方面,这些做法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就在于重视大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政策很多、很实、很强,而重视大学生公共人文素养的却很少、很虚、很弱。从目前情况看,如果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及有烈度的政策调控,高职院校自身很难有公共人文素质教育的自觉。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公共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并进入学校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公共人文教育换档升级。

(三)优化教育管理

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有学校都应开设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需要的公共人文素质课,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标配,所有公共人文素质课程由学校教学职能部门统筹管理,不得由二级学院自行设置。学校应形成由教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素质教育中心的公共课程协调机制,研讨如何围绕不同专业开设相应的公共课,并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及时调整充实。

2.优化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能客观反映公共课教师的工作业绩,应考虑加大教学业绩的权重,提升公共课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要充分体现公共课与专业课、实训课甚至不同公共课之间的差异性。高职院校不应提倡公共课教师进行纯学术性研究,教师评价及考核体系要引导公共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和教学研究中去,真正践行教书育人的天职。

(四)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职业定位

公共课程地位的弱化,固然有教育理念、宏观政策导向和教育管理的因素,但也有教师因核心价值观带来的自身素质问题。敬业对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师来说就是要紧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既要有公共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又要有专业学科的知识和视野;既有有公共学科的坚守和自信,又要有服务专业和学生的前瞻和储备;既要有学科自身的研究和拓展,又要有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方式的跟进和创新。公共课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有益于提升教师公共课教学的魅力,有益于提升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联度,有益于提升教材的专业特色,最终有利于公共课赢得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认同。公共课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增强责任意识;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一心一意地投入教学与教学研究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如此,才能做到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正确的职业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课及教师的职业困惑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多种原因长期作用的结果,需要从职业教育理念、政策、管理和教师素质四个方面完成转变、调控、创新和提升。对公共课教师来说,自信、坚守和创新是最好的职业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参考文献:

[1]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63-69.

[2]彭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课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探讨[J].才智,2014(19):42-43.

篇7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应创新实践教学的理念和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实践教学构建模式:在教学计划中,全学程不计入总学时的实践教学总周数,要求本科不少于20-30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就业结合起来,与社会调查实际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通常包括生产劳动、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和其它社会实践等。生产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贯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基本培养规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学形式都直接与生产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因此,其教学过程比理论教学更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发展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尚待完善

实践教学虽然在本科院校当中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实施,但是从人才培养的方案上来看,还不够完善。大多数本科院校完成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借助实践平台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但结果并没用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至于学生毕业后没有把实践中所总结的经验带到社会中去。比如一些文科的专业,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通常是偏向于学术的,实用技能的运用少之甚少。在本科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严格按照“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三段式模式,课程讲授上也只是严重偏向于讲授,这样学生学以致用的权限没有得以发挥,以至于知识脱离了实际。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中的种种环节都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原则而着手。

2、实践教学管理力度尚待加强

实践教学管理就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涉及的关系比较多,受教学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较大,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较少且思想上重视不够。每次组织学生实习,往往是现联系实习单位,现安排带队教师,现确定实习计划。教师是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质量。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且应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优秀的教师指导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教学形式和方法受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制约。因此,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及其安排,要区别不同层次,因专业而异,但都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在教学计划中,全学程不计入总学时的实践教学(不包括公益劳动和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周数,要求:本科不少于20—30周。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比如认真填写实习手册,做好每阶段的记录,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无任何抄袭,有自己的创新点,且鼓励学生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融合在论文当中,这样更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教学的直接亮点,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核心。

1、实践能力

现在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有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新的人才质量观。知识是载体,是学知识,是底牌;能力是表现,是学做事,是王牌;素质是核心,是学做人,是品牌。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这就是当前高等教育三个支点,或叫三维的教育目的。

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实践教学的亮点。没有亮点,就没有切入点;没亮点就是缺点;没有亮点,就没有生命力。现在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往往明确提出,“有实践经验的人优先用”这使我们的学生很为难,很尴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2、创新能力

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改革的潜力在于创新,创新教育是一种探索的教育。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是创造性的实践,创新是一种超越,比尔盖茨说:“创新是原子裂变,投入一点点,产出千千万。”创新有三层含义,即改变、更新、创造;创新的载体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六大)创新使人进步,守旧使人落后,有人说,不创新就意味着死亡。

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创新能力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当前,当务之急就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摒弃固有的旧的教育模式。

二是以理念创新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认识创新教育,学习创新教育,走进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

三是以实践教学过程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在实践层面,操作层面上下功夫,增强教师的实践意识,用理论指导实践,以此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的突破

1、应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实践教学

什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呢?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有四方面内容: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

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代同行,掌握时代脉搏。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科学发展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平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要平衡,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培育要平衡。素质教育就是知识、能力、做人融为一体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做人是人的根本素质。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学的“灵魂”,要将“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办学以学生为本。培养人才不能离开人。要求我们思想要常新,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在“新”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去思考,去思维,想思路,现在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很艰难。在实践教学中,要强化共同内容,精选独立内容,舍去多余内容,增加创新内容,人才培养要体现创新,围绕实践教学的亮点搞创新。

2、应该抓住重点,既要遵守规范,又要敢于创新

实践教学的安排,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教学的指导,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构建等等突破某一环节,创新是可以办到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很广泛,项目虽多,但要抓住重点,只要我们狠抓重点,例如,抓住“三实”:实验、实习、实训;抓住“两个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抓住“两个社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突破一点,创新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应该打好毕业设计(论文)这张牌,因为这张牌能反映出学校的品质、品位和水平,能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效益,也反映学生的就业状况。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希望我们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好”三个字上下功夫,要多元化指导,在选题和严格把关上多下功夫。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选题是确保质量的前提,思想要开放。应该鼓励学生,从实践课堂、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中发现问题,形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使选题与就业结合起来,与实际结合起来。

毕业设计(论文)需要规范,但要过于强调规范,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现在的毕业设计(论文)给我自己的感觉是一个模式,缺乏个性,很难做到五光十色,还是应该要求做到“少而精,少而清,少而新”。从某个角度讲,材料越复杂,反而表明思路不清、水平不高,力求用简明的道理说明复杂问题,任何时候,繁琐没有生命力。

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只作为理论到实践部分的转变,只有在理论与实践双方面都做好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保障作用,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应创新实践教学的理念和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实践教学构建模式:在教学计划中,全学程不计入总学时的实践教学总周数,要求本科不少于20-30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就业结合起来,与社会调查实际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通常包括生产劳动、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和其它社会实践等。生产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贯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基本培养规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学形式都直接与生产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因此,其教学过程比理论教学更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发展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尚待完善 

实践教学虽然在本科院校当中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实施,但是从人才培养的方案上来看,还不够完善。大多数本科院校完成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借助实践平台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但结果并没用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至于学生毕业后没有把实践中所总结的经验带到社会中去。比如一些文科的专业,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通常是偏向于学术的,实用技能的运用少之甚少。在本科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严格按照“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三段式模式,课程讲授上也只是严重偏向于讲授,这样学生学以致用的权限没有得以发挥,以至于知识脱离了实际。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中的种种环节都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原则而着手。 

2、实践教学管理力度尚待加强 

实践教学管理就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涉及的关系比较多,受教学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较大,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较少且思想上重视不够。每次组织学生实习,往往是现联系实习单位,现安排带队教师,现确定实习计划。教师是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质量。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且应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优秀的教师指导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教学形式和方法受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制约。因此,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及其安排,要区别不同层次,因专业而异,但都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在教学计划中,全学程不计入总学时的实践教学(不包括公益劳动和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周数,要求:本科不少于20—30周。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比如认真填写实习手册,做好每阶段的记录,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无任何抄袭,有自己的创新点,且鼓励学生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融合在论文当中,这样更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教学的直接亮点,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核心。 

1、实践能力 

现在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有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新的人才质量观。知识是载体,是学知识,是底牌;能力是表现,是学做事,是王牌;素质是核心,是学做人,是品牌。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这就是当前高等教育三个支点,或叫三维的教育目的。 

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实践教学的亮点。没有亮点,就没有切入点;没亮点就是缺点;没有亮点,就没有生命力。现在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往往明确提出,“有实践经验的人优先用”这使我们的学生很为难,很尴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2、创新能力 

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改革的潜力在于创新,创新教育是一种探索的教育。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是创造性的实践,创新是一种超越,比尔•盖茨说:“创新是原子裂变,投入一点点,产出千千万。”创新有三层含义,即改变、更新、创造;创新的载体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六大)创新使人进步,守旧使人落后,有人说,不创新就意味着死亡。 

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创新能力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当前,当务之急就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摒弃固有的旧的教育模式。 

二是以理念创新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认识创新教育,学习创新教育,走进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 

三是以实践教学过程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在实践层面,操作层面上下功夫,增强教师的实践意识,用理论指导实践,以此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的突破 

1、应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实践教学 

什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呢?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有四方面内容: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 

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代同行,掌握时代脉搏。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科学发展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平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要平衡,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培育要平衡。素质教育就是知识、能力、做人融为一体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做人是人的根本素质。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学的“灵魂”,要将“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办学以学生为本。培养人才不能离开人。要求我们思想要常新,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在“新”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去思考,去思维,想思路,现在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很艰难。在实践教学中,要强化共同内容,精选独立内容,舍去多余内容,增加创新内容,人才培养要体现创新,围绕实践教学的亮点搞创新。 

2、应该抓住重点,既要遵守规范,又要敢于创新 

实践教学的安排,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教学的指导,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构建等等突破某一环节,创新是可以办到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很广泛,项目虽多,但要抓住重点,只要我们狠抓重点,例如,抓住“三实”:实验、实习、实训;抓住“两个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抓住“两个社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突破一点,创新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应该打好毕业设计(论文)这张牌,因为这张牌能反映出学校的品质、品位和水平,能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效益,也反映学生的就业状况。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希望我们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好”三个字上下功夫,要多元化指导,在选题和严格把关上多下功夫。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选题是确保质量的前提,思想要开放。应该鼓励学生,从实践课堂、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中发现问题,形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使选题与就业结合起来,与实际结合起来。 

毕业设计(论文)需要规范,但要过于强调规范,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现在的毕业设计(论文)给我自己的感觉是一个模式,缺乏个性,很难做到五光十色,还是应该要求做到“少而精,少而清,少而新”。从某个角度讲,材料越复杂,反而表明思路不清、水平不高,力求用简明的道理说明复杂问题,任何时候,繁琐没有生命力。 

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只作为理论到实践部分的转变,只有在理论与实践双方面都做好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保障作用,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