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23:07: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护理研究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09年7月我科收住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共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4岁。入选条件:(1)化疗前大便正常;(2)无肠道病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患病种类、病情、心理状态及用药方案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50例。常规护理组:按化疗患者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采取常规护理外,还针对化疗患者的便秘采取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
2护理干预
2.1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饮食,温度适宜,少食多餐,同时增加食物种类,以增进患者食欲,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含有粗纤维的糙米、豆类等食物,以增加胃肠蠕动。适当进食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化疗患者饮水保证在2000—3000ml/d以上,最好保证每天清晨空腹饮凉开水或温开水1杯。化疗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3],能有效的预防便秘的发生,减轻患者排便的痛苦。
2.2行为干预
2.2.1训练定时排便习惯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指导患者有规律生活,注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与患者共同制定按时排便表。患者排便结束后,要注意保持患者肛周清洁、干燥。
2.2.2适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卧床患者应指导其行腹部按摩,腹部按摩可增强腹部肌肉和肠管平滑肌张力,刺激肠蠕动,增加小肠和大肠推进性节律收缩,减少肠道对水分吸收。方法如下:仰卧,全身放松,可主动或被动操作,将一手掌放在肚脐正上方,用拇指及四指指腹从右至左沿结肠走向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
2.3心理干预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大便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改善应对行为,减轻烦躁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化疗。
3结果
4讨论
4.1中晚期肿瘤患者发生便秘的相关因素:(1)饮食因素:进食量少同时癌症化疗患者为了加强营养,所进食物过于精细,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水分不足,不能刺激肠蠕动,加之粪便不能被充分软化以致便秘。(2)缺乏锻炼:化疗患者常疲乏无力,活动减少导致肠蠕动减弱,易致便秘。(3)药物的不良作用:止吐药物的应用极易引发便秘。长春碱类化疗药物由于神经系统的毒性也可引起便秘。(4)恶心、呕吐:化疗时由于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致所进食物大量吐出及体内水分丧失。加之不愿喝水使体内水分减少,致大便量少且干燥,不易排出。(5)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化疗患者常出现焦虑、紧张情绪。而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而导致便秘。
4.2护理干预组的便秘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常规护理组有显著性差异。通过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使患者认识到便秘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及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自觉养成早饭前后定时排便的习惯,进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减轻腹胀。食物多样化可改善患者食欲,含纤维素食物及润肠通便食物的摄入,饮用果汁及润肠通便的饮品,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清晨空腹饮温开水可刺激胃—结肠反射从而促进排便。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及腹部按摩可促进肠蠕动,有效地预防便秘。
参考文献
[1]李同度.癌症疼痛与姑息治疗分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2.
[2]陈世奎,孙姨,王立鹤.便秘防治170问[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7.
[3]刘伯阳,姚淑娟,刘吉成.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肠道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5):41~44.
1.1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者58岁,平均年龄18.6岁,病程1~38年。上述患者经一般的脑电图检查无确诊病理类型,不便于临床治疗,故采用视频脑电检测。
1.2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Bio-logical公司生产的32导联全数字化视频脑电监测系统;采用国际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1],安放参考导联与双极导联相结合进行描记,电极安放在额-前额,前额-中央,中央-顶、顶枕及耳垂等处[2]。通
过摄像头将患者录像信号与脑电波同步记录下来,用电脑硬盘储存数据,供医师对照分析,做出诊断。
2护理方法
2.1检查前
2.1.1心理护理
由于大部分患者病程长,复发率高,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控制或缓解,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发作时意外发生率高,精神痛苦并产生心理障碍,对诊断及治疗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并满足患者的需求。介绍视频脑电的现状及发展,告知检查无痛苦及创伤,介绍检查经过,介绍进行该检查的必要性和优点,请检查完毕的患者现身说教,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家属和患者的积极配合。
2.1.2病人准备
所有患者均需预约检查,检查前三日停服对脑电图有影响的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至停服镇静催眠药物及抗精神药物。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发作的性质、时间、规律及是否有诱因,如发作时间在白天,预约日间检查;发作在晚间,则预约在晚上检查;如果发作有诱因,检查前尽量给予诱发因素。检查前一日将头发洗干净,不用护发素,不能涂抹发胶、摩丝等定型剂,避免油脂等影响电极导电性,必要时剃发或涂拭电糊来减少头皮电阻值[2]。入室检查前要询问病人是否正常进食,以防发生低血糖,影响检查结果。嘱病人脱去化纤衣物,但要防止受凉,贵重物品交由家属保管。需要做睡眠剥夺诱发试验的患者,嘱咐检查日前夜禁睡5~10小时。对小儿和精神病人等不能合作者,可在检查前给予适量的快速催眠或镇静剂,常用10%水合氯醛,待病人安静或入睡后在做脑电图检查。检查前应先排空大便。电极帽松紧大小选择要适度,过松时电极容易出现伪差;过紧时容易影响血液循环,使检查者感到头晕不适,进而引起脑电波的变化。
2.1.3环境及仪器准备
打扫房间卫生,拉上窗帘,检查空调是否能正常运转。确定脑电图机工作正常,电极帽完整无缺,电极线无断裂脱落,摄像头前无物体遮挡。
2.2检查中
2.2.1病人护理
要求患者检查时尽量保持卧位、安静休息状态,应力求舒适、精神安宁、肌肉松弛、自然呼吸[2]。定期探察患者头部电极是否脱落或松动,如有及时告之医师并按原部位粘贴上电极。指导帮助病人床旁解大小便并及时给予清理,在检查床上进食时要避免食物掉落弄脏床被。检查过程别要问及患者有无头痛、恶心、抽搐发作及其他不适症状。遇到被检查者抽搐时及时告之医生,并解开病人领扣,取出活动性假牙。使用舌钳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同时取平卧头侧位,擦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遇到牙关紧闭者用纱布包着压舌板,塞入臼齿处,防止咬伤舌头。切勿过度按压病人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脱位。同时可掐人中、合谷穴促患者苏醒。注意保护头部电极线,避免患者扯断或拉脱电极线。遇到连续发作时应告之医生予以镇静止痉治疗。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前给患者作过度换气动作示范,不合作的患儿可在嘴前悬吊纸条或玩具,鼓励患儿尽力吹气,诱导过度换气动作。陪人不能挡住视频摄像镜头视野,尤其是发作期,陪人应充分让发作行为被摄影记录,以便医师与脑电同步分析。
2.2.2维持稳定适宜的环境
调整室温18~22C,湿度50%,注意光线强弱[3]。温度过高,病人出汗,头皮上电极极易松动,脑电基线漂移,产生伪差;温度过低,病人寒冷肌肉收缩而致伪差增多。湿度过高,在安放电极线时粘胶不易干、粘不牢[2]。保持室内整洁、安静,不要在室内喧哗或频繁走动,尽量使患者进入完整的睡眠周期状态,以减少伪差。
2.3检查后
清洗被检查者头部的导电膏和耳垂的橡皮膏,检查电极线是否断裂或者损坏、丢失,遇到此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清理床被,开窗通气,保持检查室内整洁舒适。门诊患者通知其取检查报告的时间及地点,留下病人电话及详细详细地址,以便定期回访。
3讨论
视频脑电监测(video-EEG)是对被检查者行长达12~72小时的脑电录像监测,操作方法简便,伪差少,是鉴别癫痫发作类型及性质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癫痫综合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系统具有记录的脑电波型清晰,资料可重复回放,可精确分析临床发作和脑电之间的关系,定位准确,可提高临床癫痫的诊断水平,并为临床鉴别一些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组。但是,由于检查时间长,而且有些受检者具有发作表现,甚至伴有意识改变。所以,检查前、中、后整个过程的系统护理工作是保证完成此检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准确记录脑电波信号,避免和减少伪差的可靠保证。我院通过明确的整体全程护理,所有受检者顺利完成检查。检查过程中感受舒适安逸,受到患者的一致肯定。完整顺利的检查协助提高了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减少癫痫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的误诊、漏诊率。
论文关键词视频脑电检测;癫痫;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癫痫与发作性疾病患者在行视频脑电监测时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总结我院对150例患者检查前、中、后进行的全程护理。结果:在全面科学护理下,患者能良好的配合和完成视频脑电检测检查。结论:人性化全程整体科学护理是顺利准确完成视频脑电检测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JOHN.R.HUGHES,主编.临床实用脑电图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谭郁珍,主编.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10.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护理(LongTermCare,LTC)定义为“由非正规照料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进行的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因此,长期护理包括非正规与正规两类支持性体系。正规的支持体系可能包括广泛的社区服务(即公共卫生、初级保健、家庭保健、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私人疗养院以及临终关怀院,也指那些暂停或逆转疾病和残疾状况的治疗。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也称长期照料保险,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使用者。20世纪70年代,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商业保险市场上出现。到了1986年,以色列政府率先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随后,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资责任承担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个人和家庭应承担长期照料保险的主要融资责任,政府只有当个人无力承担出资责任时,才能作为最后的责任人,由此形成了商业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自愿开办,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另一种是政府要确保老年人享受到综合的照料服务,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不管老年人是否具有经济上的承受能力,由此形成了社会护理保险。社会护理保险由政府强制实施,以德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
实行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考虑的因素
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在于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增加,而需求主体主要来自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和政府。
从个人及其家庭的角度看,个人及其家庭对于老年护理需求的增加,主要受人口变动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两方面的影响。人口变动趋势主要指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以及分年龄死亡率下降等因素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主要指人口教育程度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工资收入和退休收入(包括社会保障金、退休金、资产等)也随之增加等变化。
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显现,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老年人数增多,如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显著增加,由此导致老年失能和残障状况突出,使老年人对于长期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急剧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家庭的护理功能在弱化。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老年人独居或与配偶共同居住的人数增多;即使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大多也因子女工作而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许多老人转而求助于住院护理,或入住专业护理机构,而庞大的医疗费用和专业护理费用给老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建立在“四二一”家庭结构基础之上,即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抚养一个孩子和赡养四位老人,家庭的护理保障作用明显不足。
从政府医疗保险支出的角度看,在长期护理保险出台以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解决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明确地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其结果造成投保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老年人长期住院费用导致医疗保险支出急剧上涨。
长期护理险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当前我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的城乡、地区差异决定了建立统一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尚不具备可行性。然而,商业性老年护理保险则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方面,老龄化发展迅速、护理需求较大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市民保险意识也强,部分家庭已具备购买老年护理保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年护理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护理保险的内容应具有多样性,而商业保险灵活的保单设计能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分阶段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强制实施,属于社会保险制。在德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基本上解决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经费问题。其护理保险制度分为居家护理和住院护理两个层次。近年来,其护理项目已经由日常生活护理,扩大到医疗护理和精神护理,还增加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日本护理保险一般采用“护理服务”给付方式为主,“保险金”给付方式为辅的做法。被保险人需要护理服务时,首先要提出申请,经过专门机构审查认定后,护理保险管理机关将根据病人实际身体状况提供相应内容、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中护理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医生、看护人员上门进行访问护理;接送老人去日间护理设施,或保健设施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等三大部分。
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仅限于对护理费用的补偿,一经确定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老年人所得到的保险金金额也是相对固定的。今后,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应给予老年人“保险金”的补偿,而且应提供“护理服务”和“护理信息”在内的全面保障。与“保险金”给付方式相比,“护理服务”给付方式更能适应被保险人的多样需求,而且能较好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节省护理费用支出。在“护理服务”给付方式中,应恰当划分护理等级,针对不同等级规定不同的给付数量和服务费用。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居家护理”方式,既满足老年人居家愿望,又节省了住院等高昂护理费用问题。
(二)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我国应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好长期护理需求的预测,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缴费起始年龄、缴费标准,划分长期护理等级,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德国1992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1993年开始实施。它对护理保险的范围、标准、支付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自1995年起,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有义务参加社会护理保险,即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护理保险为需要护理服务的参保人提供家庭护理,目的是为那些失去自理能力及需要经常性帮助的人支付护理费用,其主要管理机构是在法定医疗保险公司附设的护理保险公司。
日本1997年通过了《长期护理保险法》,2000年开始实施。它对保费的缴纳、护理方案的选择、病人是否应接受护理服务、以及保险赔偿的审定与核定程序等都作了严格规定。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由市町村具体运营,被保险人无论身体状况好坏均要参加。筹资来源方面表现出多样性,一半来自于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另一半来自于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政府,按照2∶1∶1的比例提供的补贴。
我国政府应积极鼓励寿险公司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并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应尽早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对护理保险的范围、标准、支付办法等审核程序做出明确规定,以期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法制化发展。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形势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巨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决定了我国尚不能建立统一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政府应在法制框架下,通过诸如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商业寿险公司积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途径。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既保障老年人获得更全面的护理服务需求的满足,又保障寿险公司为老年人健康提供服务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双赢目标。
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感染和脓肿的后遗症,好发于青壮年,以反复发作的肛周红肿、疼痛、流脓为特点,病期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1]。发作时,患者十分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必须手术治疗才能根治。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肛瘘患者210例,全部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无护理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10例患者,男165例,女4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0岁,平均38.82岁。其中低位瘘145例,高位瘘65例,全部行手术治疗,除术后复发6例以外,其余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4±2)天,无护理并发症。
2围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肛瘘患者由于反复发作的肛周疼痛、流脓影响工作和学习,生活质量降低,同时也因进行过反复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患者有手术治疗的愿望,但对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心存疑虑、紧张。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介绍肛瘘的有关知识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简要讲解手术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并请已做过此类手术的患者介绍亲身经历和感受,使患者从心理上对手术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从而消除焦虑心理。
2.1.2术前准备手术除按肛肠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外,护士要督促患者术前晚、术晨进食半流质饮食,术晨排便后给予清洁灌肠,遵医嘱应用术前用药。
2.2术中护理手术中护理的重点是使患者处于最佳手术和尽力减轻患者不适,要做到如下几点:(1)患者入手术室后,协助患者摆好手术,一般取侧卧位、患侧在下,并告知患者,术中保持正确的重要性,以保证充分暴露术野,便于医生操作。(2)手术中,护士要随时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手术,嘱患者不得翘臀、抬腿和移动身体。(3)当患者诉局部有痛觉时要告诉患者属于正常现象。(4)当患者主诉部有坠胀感时应及时解释是术时牵拉反应所致,尤其是挂线时,坠胀感明显,此时要鼓励患者说出不适并做深呼吸,以减轻不适,更好地配合手术操作。
2.3术后护理
2.3.1做好疼痛护理,促进患者舒适由于、肛管周围神经丰富,痛觉敏感,尤其是复杂性肛瘘手术时创面过大,挂线太紧,创面敷料填塞过多过紧,所以肛瘘术后疼痛较多见。因此,术后要注重舒适护理,减轻疼痛。(1)热情安慰患者,多与患者交流;(2)采取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法;(3)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4)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止痛剂应用,告知患者,术后过多应用止痛药可能抑制排尿反射,引起尿潴留,并影响切口愈合[2];(5)对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肌注强痛定100mg或度冷丁50mg。
2.3.2正确处理排尿困难,排除尿潴留肛瘘术后常并发排尿困难,主要是麻醉术后及疼痛引起膀胱括约肌痉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告知患者术后要先解小便再喝水,当患者有排尿困难时,可采取下列措施:(1)先给予膀胱区热敷、按摩;(2)听流水声以诱导排尿;(3)在上述处理无效的情况下,可遵医嘱肌注新斯的明0.5~1.0mg。本组210例患者,经上述处理,绝大多数都能自解小便,若仍未解除尿潴留,则遵医嘱给予导尿处理。
2.3.3正确的饮食指导,增加患者营养护士要与患者共同制订食谱,并督促患者按规定食谱进食:如术日、术后第1天进食稀饭、面条等半流质饮食;术后第2天进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苹果、芹菜、菠菜等;术后第3天给予普通饮食,要保证食物既富有营养又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或不洁食物,防止腹泻,忌食辛辣食物。
2.3.4积极预防便秘,防止创面出血为预防便秘,应嘱患者在术后48h内尽可能排便,并与患者讲解术后按时排便的重要性,督促患者按时排便,每日1次。但由于患者担心术后排便时伤口疼痛,常常采取少进食的办法来减少大便,或主观上克制便意,致使术后便秘,此时须遵医嘱给予灌肠,以免大便干结、用力大便时引起的切口疼痛和创面出血,并嘱患者在饮食中增加蔬菜、水果,多食芝麻、核桃之类的果品。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正常的排便反射消失。
2.3.5规范肛周护理,促进伤口愈合由于肛瘘术后局部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创面易受大便污染及炎症感染,因此术后要注意伤口感染的防治,规范地进行便后坐浴及清洁创面换药的护理。具体操作程序为:嘱患者排便坐浴清洁创面换药。采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5000ml坐浴液充分溶化后先熏后洗,以清洁创面、消肿止痛。局部换药每天1次。换药时要注意观察局部创面的颜色、创面是否清洁及肉芽生长情况,如肉芽高出创面阻止上皮生长,要及时剪去。用0.25%的络合碘棉球消毒创面及创面周围后,将九华膏纱条嵌入创面基底部,防止假性愈合,同时,换药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以减轻疼痛。
3出院指导
由于患者往往提前出院,出院时伤口尚未完全愈合,因此要做好下下列出院指导:(1)嘱患者按时复诊换药:出院1周内换药1次/d,出院1周后隔天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2)嘱患者多食纤维素较多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久蹲。(3)讲解保持卫生以及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目前,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做好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避免并发症的重要条件。
1病因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再加上环境因素,而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紊乱,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特征。
2方法
为了让患者了解更多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护士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小讲座、个人示范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予以耐心详细的指导。
3护理
3.1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异常心理是对自己患糖尿病持否定、怀疑心态,因而延误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及必要的饮食控制。也有患者对糖尿病存有恐惧心理,认为本病会终生不愈,早期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上采取消极态度。因此,护士要经常与患者谈心、交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帮助患者树立具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还有的患者由于饮食控制,长期服药带来的烦恼,对并发症的忧虑,对低血糖症状及各种并发症防治所致副作用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表现悲观失望、烦躁易怒、因而,护士应针对以上性格特征,多关心体贴,加强沟通,耐心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并予以解答,指导患者解除恐惧、忧虑情绪,以良好的心境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2饮食指导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2型糖尿病,饮食不合理,热量摄入过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饮食是使糖尿病患者维持理想体重及代谢平衡的有力措施。
3.2.1饮食总热量的计算方法和分配饮食控制可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降低血糖。每日所需的饮食总热量,成人在休息状态下每千克标准体重给予105~126kJ,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进行估算。1型糖尿病中青少年比例较高,考虑其生长发育所需应酌增10%~20%,肥胖者酌减。将计算出的总热量换算成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分别约占总热量的50%~60%、15%~25%、25%~30%。三餐热量分配可分为1/5、2/5、2/5,参照食物营养素含量及替换表进行合理配餐。
3.2.2膳食调配注重点限制糖摄入,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等。提供食用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南瓜、山药等。少食油腻煎炸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3.3运动指导
3.3.1作用原理运动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使轻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改善心、肺功能,消除紧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适当的运动也可促进血中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血液循环,帮助肌肉保持弹性,同时减轻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
3.3.2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要在相对固定饮食及日常生活前提下辅以运动疗法,安排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宜突然中止,出汗过多时及时适量补水,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对使用胰岛素患者,胰岛素应注射非运动部位,以免吸收过快产生低血糖,对老年人要有监护或随身携带有关姓名疾病资料卡片,防止意外。而糖尿病并发坏疽、严重冠心病、眼底出血、严重糖尿病肾病等不宜运动疗法。
3.3.3运动形式运动形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习惯以及糖尿病类型、有无并发症酌情选择。如平路快步行走、太极拳、下楼梯、轻微家务劳动等低强度运动,适用于老年糖尿病及妊娠患者;慢跑、上楼梯、擦地板等中等强度的运动,适合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高强度运动,仅适合于轻度糖尿病且无并发症的患者。以餐后1h开始运动为宜,运动前做5~10min的热身运动,运动后要进行5~10min的放松运动或伸展运动,可有效防止运动性低血糖。
3.4糖尿病的监测
3.4.1血糖监测耐心告知患者学习和掌握血糖监测技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监测血糖,可迅速获得血糖信息,使血糖水平量化,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减少酮症的发生。在进行指尖血糖监测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使用性能可靠,操作简单的血糖仪,熟练掌握血糖仪的使用功能。(2)选择指端两侧消毒(因该区皮肤神经末梢分布少,痛感较轻),待干后点刺,轻压指腹,利用试纸的虹吸将血吸入试纸即可。(3)血糖试纸应在有效期内使用,注意保存,避免潮湿,注意避光。(4)血糖要按计划进行多点监测,即进行不同时间的血糖监测。指导患者即使是出院以后只测空腹血糖是不够的,不能满足治疗要求,而应该是1周内测定不同时间的血糖,既可以在1天内不同时间进行4点或7点血糖测定,也可以在数天内完成不同时间的多点血糖监测,如周五完成白天,周六完成夜间的。(5)做好血糖监测记录:良好的血糖监测记录,可以帮助分析和找出血糖不稳定的原因,并加以纠正。记录中应包括每天血糖监测的时间、血糖值和饮食量、进食时间以及用药时间,特别是胰岛素量与注射时间。每天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和一些特别的事件,如发热等。
3.4.2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指标之一,其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和可靠的指标。一般认为<7%为控制良好,<9%为一般,>9%为控制不良,每3~4个月测定一次即可。
3.4.3尿液的监测尿糖测定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现在常用的测试尿糖的方法是尿糖试纸法,此法简便、准确、携带方便。但在应用时应注意试纸的防潮和有效期限,测定时试纸浸入尿液的时间应在40s~1min,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重要的诊断治疗意义。
3.5低血糖的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与进食量不够、运动量加大、药物剂量不准确有关。护士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医生协商制订用药方案,使用药时间与患者的工作、生活不产生较大冲突,培养患者了解低血糖症状和掌握低血糖预防措施。一般来说,症状较轻者常出现头晕、饥饿感,较重时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甚至低血糖昏迷。为防止其产生,应让患者掌握所用药物的作用高峰时间,勿擅自停药或改量,保持药物、饮食、运动三者之间相对的恒定。保证饮食定时定量、营养均衡、避免空腹及药物作用高峰期运动,宜在餐后1h开始运动。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高糖食物,如糖块3~4块、饼干5~6块,一旦发生低血糖,及时自救并咨询医生及护士。
3.6酮症酸中毒的预防及观察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一种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常由于急性感染、过食、创伤、妊娠和分娩及突然中断胰岛素而诱发[2],要反复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正规胰岛素治疗,合理安排饮食;做好口腔、皮肤、足部及会清洁护理,注意日常起居,防止感冒;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深快或伴烂苹果味等早期中毒症状时,及时就医。
4小结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尿毒症等引起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糖尿病及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及家庭幸福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现代综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项,可见,良好的护理及必要的健康教育是保证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也是延长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论述报道86例共94个肢体围手术期临床护理的作用及价值,因其病因有外伤、自残、骨病变的不同,则临床治疗及术前术后护理也各异。外伤、自残致截肢的以术前抢救、手术为主,而骨病致截肢的以心理护理、手术、术后处理为重点,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任何护理并发症。
[关键词]截肢;围手术期;护理
在我国因外伤而截肢者仍占截肢原因的首位,目前截肢手术也仍然是骨科处理严重肢体外伤的一种方法[1]。由意外创伤、自残或骨病变而造成的截肢是一种严重损伤,因其有很强的突发性,使患者和家属始料未及,患者及家属承受着躯体与心理上的创伤与痛苦,严重影响着伤员的身心康复。我院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煤运线多,人员稠密,事故较频,故自1997年1月至2004年5月,共收治此类患者86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我们在这方面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总数86例,共94个肢体,年龄在10岁~75岁之间,男49人,女37人。
1.2病因
外伤性车祸52例,自残13例,骨肿瘤病变21例。
1.3治疗
规则性截肢72例,不规则截肢14例,上述病例均无再植条件,平均住院天数32d,86例均痊愈出院。
2护理体会
2.1入院早期急救护理
严重损伤治疗的时间与效果,有时决定生命的安危、功能恢复和残疾。患者急诊入院后,立即配合医师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首先注意伤员的全身情况,根据神志、呼吸、血压等判断有无休克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合并损伤,如有此病情况,应迅速抢救。由于患者失血较多,应立即纠正低血容量,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选择较粗的血管进行穿刺,可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平衡盐溶液等,配血送必要的化验检查,作好破伤风皮试,用无菌敷料包扎患肢压迫止血,作好急诊手术准备。
2.2骨病变术前护理
按正规骨科手术之术前准备进行护理,根据病变之不同,有术前运用放化疗处理,也有使用抗生素等等,这些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如搞好则患者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反之则可能拒绝治疗(具体论述见心理护理)。
2.3术后观察
术后可适当地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减少肢体肿胀,术后勤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观察伤员肤色,伤口处敷料是否有渗出,准确及时地测量血压、脉搏的频率及节律强弱,可粗略地估计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张力及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情况,尤其对内出血,有休克表现的病员,术后更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一旦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情况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高位截肢的伤员,由于创伤严重,应注意有无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毒血症的发生,其主要原因为低血压、肢体挤压、碾挫伤、缺血时间过长或清创不彻底并发感染等,应严密监测尿量,如每日尿量不足500ml,或每小时排尿量不足20ml,即应引起警惕,报告医师。
2.4严格管理防止院内感染
患肢在受伤过程中,伤口部位多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同时创伤使机体的抗感染与免疫机能下降,因此伤口感染直接威胁着伤员的康复,甚至可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术后观察残端伤口情况,如有发热、红、肿、剧烈疼痛等,此常为感染的征象,如出现情况应尽快通知主管医生尽早处理;进行各种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作好病室卫生清洁及消毒工作,病室内采取通风换气、紫外线照射、清扫、擦拭等方法,基本上保证了空气的净化;输液换药、清扫等用品由专人负责消毒,定期检查,定期鉴定,防止感染。
2.5截肢残端并发症的护理
2.5.1后期残肢痛及患肢痛
残肢痛的原因较多,可分为以下四类,神经断端刺激所致(神经瘤粘连或位于瘢痕内受到牵拉是造成疼痛的原因);残肢端循环障碍所致疼痛;残肌肉异常紧张所致疼痛;残端骨刺[2]。对残肢痛的处理除应用镇痛药等对症治疗外,还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截肢术后仍有已截除的手或脚的幻觉即幻肢,发生在该幻肢的疼痛即为幻肢痛。幻肢痛的性质常有不同表现,如痒、针刺状、火灼感、冰冷感等。幻肢痛的治疗给予物理治疗,止痛剂等对症治疗。在护理方面对于幻肢痛、残端痛应重视心理护理,给予耐心的解释与安慰患者,鼓励患者读书、读报、以及与他人聊天等转移注意力,放松疗法,以及调节患者的情绪等。
2.5.2残端继发性出血的防治
继发性出血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7d~14d,常见的原因是血管结扎处线头滑脱,结扎处坏死脱落,残端感染腐蚀血管等,故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床旁常规备止血带,对严重感染的残端尤其要提高警惕。截肢术后肢体残端可适当垫高,以防止局部出血与肿胀,但应注意截肢后因肌肉力量的不平衡,下肢截断部位以上的关节常易发生屈曲、外展、畸形,可严重影响以后安装假肢,故应维持截肢残端于伸展位,保持残端固定于功能位,即使为了防止出血或血肿而垫高残端,两天后应尽快放平[3]。
2.5.3残端感染的防治
对于感染的预防,强调及时彻底清创,仔细止血,充分引流,不留死腔,尽早地使用足量的抗生素,一旦发生感染,应完全敞开伤口,作好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6截肢后肢体残端的功能锻炼
截肢后肢体残端的功能锻炼一般在术后2周,即拆线后、伤口完全愈合后开始,过早会引起疼痛。锻炼的目的是使残端能负重,关节屈伸灵活。可对残端进行按摩拍打,用残端蹬踩,先蹬踩在柔软物品上,逐渐由软到硬,不可过急。截肢后应鼓励患者早日坐起或离床,上肢术后1d~2d可离床,下肢术后2d~3d练习坐起,如全身情况好,术后5d~6d开始扶拐离床活动,初次下床时要防止因不习惯而失去中心跌倒,所以下地时护理人员必须在床旁扶助。患者因初次下床不习惯而情绪低落,必须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同时指导患者正确用拐,以防跌倒意外。用拐的正确方法是行走时先将两拐同时拄放在房地前方,然后提起健肢移到两拐的前方,再将两拐同时移到健肢的前方,如此反复,总保持两拐与健肢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当患者移步向前时,是依靠两臂力量支持全身重量,初次下地时间不可过长,可逐渐延长下地时间。
2.7心理护理
截肢伤员其心理反应是复杂的过程,在机体的康复过程中,同时也急需心理调节与支持。由于严重的机体创伤和强烈的精神创伤,伤员可表现为震惊、呆傻、不知所措,并导致强烈的精神抑郁、意识模糊和行为紊乱,为使其心理获得完整的再适应能力,从挫折中迅速健康,心理护理不可忽视,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2.7.1心理疏导―交谈
交谈是一般语言疏导的常用方法。此外准确地把握伤员的反应,了解心理要求,以积极的人体语言影响伤员,这是心理护理的有效方法。本组1例老年患者因早晨锻炼时不慎被火车压伤双足以致截肢,伤员入院后表现为双目紧闭,双眉紧锁,一言不发,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不予配合,并出现全身轻微颤抖,面部的表情呈恐惧状。护理人员首先以温和的语言和轻柔的操作动作,使伤员认识到医院是安全之地,只要配合治疗是能够康复的,通过这些有声无声的语言,伤员逐渐睁开眼与护理人员交谈,谈受伤的经过,谈心理感受,谈对今后的想法,使老人在交谈中老泪纵横,尽情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交谈后,积极配合治疗。
2.7.2心理疏导―发泄
对受到他人伤害表现出愤怒、怀疑、焦虑者则创造时机让他们发泄内心的不满,矫正心理失衡,以消除伤员的愤怒和焦虑。
2.7.3借助社会家庭力量促进心理康复
当经历灾难事件后伤员是否长期存在生理、心理紊乱,主要取决于个体敏感度和社会家庭的调节。本组1例伤员因家庭生活困难,外出打工,不慎因车祸致双下肢高位截肢,受伤后伤员表现为心情沉重、闭口不语、不思饮食、甚至拒绝治疗。经交谈了解到伤员主要考虑经济困难,家中父母年世已高,担心负担不起医疗费用以及以后如何生活,护理人员一方面建议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及药物,一方面积极帮助筹集资金,解决了入院期间的饮食费用,同时还找其单位领导商定,不因经济困难等问题反复刺激伤员,让他充分享受到社会的关心和同情。
2.7.4协助伤员承受伤残的现实
协助伤员承受和适应灾难带来的伤残现实,是减少死亡创造良好预后的关键。本组1例伤员(中学生)因骨肿瘤致左下肢截肢,术前给患者及家属讲述手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讲述同种病例患者的预后情况,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面对事实,与医护人员配合,该伤员术后清醒后不能接受自己已失去一侧下肢的现实,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一切都完了”,而且表情呆滞、双目无神、不愿意回答问题,针对有这样悲观情绪的伤员,护理人员给予其关心和劝导,给其讲述生活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并尽量为他创造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减少失落感,给予热情,耐心地解释和安抚,协助伤员承受伤残的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不久他便能积极地接受治疗,术后痊愈出院。综上所述,在截肢伤员的康复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细心、耐心、热心、诚心,使重症伤员的心理和生理获得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亦璁.外伤性截肢.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1):326.
1护理质量查房的方法与内容
1.1方法:护理质量查房一般每日进行两次,由护士长或护士组长组织小组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等对病区的新入院病人、危重病人及特殊诊疗病人进行床边查房。
1.2内容:检查入院评估中收集的资料是否全面、真实;护理诊断是否全面、正确,相关因素是否恰当;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护理计划是否符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并切实可行;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效果,效果评价是否及时;次日出院病人的出院指导是否落实。
2护理质量查房的要求
2.1护理质量查房前小组护士要全面收集病人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完成评估、护理计划和PIO记录的书写及病人的健康教育。护士长或小组长对被查房病人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对要解决的疑难问题,预先要通过查看资料或广泛征求意见等途径获得解决的方法。
2.2对实行保护性医疗的病人,在查看病人后,需要讨论的问题可在护士站进行。
2.3查房时要求参加人员严肃、认真,详细检查病人的健康状况,重视病人的主诉及入院评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3护理质量查房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
3.1密切了护患关系。病人住院后都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而护理质量查房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心、爱护、体贴和重视。因为护理质量查房的内容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病人的舒适,尽快有效地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杜绝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等方面而进行的。通过质量查房,加强了护患交流,增加了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
3.2提高了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及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床边质量查房时,通过对下级护士适当的提问,讲述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如休息与活动度,营养与饮食,如何避免并发症及诱发因素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等,由于病人身临其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从而提高了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及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自觉性及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全肺切除术;护理;并发症
临床上全肺切除常用于肺癌以及外伤性主支气管断裂,全肺切除是最佳治疗手段。因手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术后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本文总结了我院1997年至2005年全肺切除共18例,现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全肺切除18例,女3例,年龄56岁~74岁,平均年龄63岁,均为肺癌患者,男15例,24岁~71岁,平均年龄51岁,吸烟者14例,其中12例为中心性肺癌患者,3例外伤后主支气管断裂,1例术后第5天出现支气管胸膜瘘,于术后第9天死亡,其余17例均治愈出院,经随访1a都能达到日常的生活料理。
2护理
2.1心理护理在创伤早期患者往往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并受剧烈疼痛的折磨,经常回忆受伤时恐怖情景,心有余悸,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使用安慰性语言,并耐心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案[1]。也有的老年人担心预后不佳,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利用相关知识给予关心体贴和必要的健康教育,职称重点了解该患者的特点及预后情况,主动热情地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信任感,增强治疗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顺利度过围手术期[2]。
2.2术前护理加强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戒烟酒,进行呼吸锻炼,练习咳嗽、咳痰,增加肺活量,防止术后引起肺部感染,同时术前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注意口腔卫生,如有牙周感染或口腔疾病,及时治疗。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观察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经常复查血气,并对血氧饱和度监测,呼吸道有分泌物要及时处理,以便达到有效给氧,并进行给氧护理,保持湿化,避免呼吸道干燥,引起排痰不畅。监测中心静脉压,术后经常测定,以利输血、补液速度及量,使中心静脉压维持在0.59kPa~1.18kPa(6cmH2O~12cmH2O),并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每日补液量不超过1500ml,补液滴速以(20~30)滴/min为宜,并限制NaCl的用量,减轻心脏负荷,预防急性肺水肿。观察尿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