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8篇

时间:2022-08-19 09:02: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人,比去年再增加了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我国产业、企业和分配等多方面的结构优化,面对当前就业的压力形势下,必须要加大力度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创业与就业有机的结合,以创新创业扩大就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新动力。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驱动力,是高等院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助推器、是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转变观念,审时度势,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助推器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步较早,而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高校教育者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家庭和社会氛围的消极影响,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下,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在家庭社会以及经济等压力下,大学生很难再创新创业上有所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积极探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改革。[1]

(一)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的意识缺乏

有数据显示,在关于是否会在在校期间或者毕业后自己创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经验不足、资金缺乏、人脉有限等短期内不考虑创业,说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且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家庭和社会的保守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氛围中普遍认为学生上学期间就应该专心学习,学生去搞创业或者做与学习课程无关的事情那都是“不务正业”,这一小部分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在家长老师的教育批评中、同学朋友的嘲讽中,很难坚持到最后。这说明出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认同和激励,学生、老师、家长对待创新创业的认知都需要转变。

(二)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相比以往的传统教育不同,双创教育是实践教学,它对教师有更好的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还必须具备实践经验。所以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一批具备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思想先进的教育工作者。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非常缺乏这种教师队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都是由辅导员或者任课教师兼职,大都是非专业的却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这种 “合格”的 具备创新创业经验的人才加入,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短期内培养组建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难度也很大。但是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虽然受政策金和就业压力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动力远远不够。[2]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高校还是简单的开展与创业相关的竞赛或实践类相关活动,虽然有的高校也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定平台空间,但是受投入资金影响其推动力度很有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类型单一,并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纳入到学生的日常课堂教育实践中,创新创业教育更多还是以选修课为主,大部分以讲座论坛形式开展,缺乏指导实践的作用。创业教材和案例缺乏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专业教育没有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三、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途径

1.政府出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要担负起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责任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发展方向,同时保证出台的扶持政策切实可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科学指引,另外还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减轻学生经济压力,从而使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降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2.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拓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要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企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成果也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帮助,最终实现共赢。校企合作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企业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生产作业的情况下让学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这样就实现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创新创业教育。[3]

3.全社会更新教育理念为创新创业营造新氛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深入认识“创新创业”努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还需要全社会转变认识,使家庭、社会成员都认同、支持创新创业,最终建立起一个勇于创新、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我国长期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创新创业的了解片面,对此政府要加强宣传转变传统观念提升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为大学生创业营造出一个积极良好的大环境,减轻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压力。

参考文献:

[1]王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2).

篇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以进一步健全完善“333”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主题,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专业与通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规矩,创新创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完善建章立制树规矩。一方面协助西安市教育局起草创新创业方面文件。另一方面内部修订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协助市教育局起草相关文件,提升工作影响力。起草《三明市关于深化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高校版)。加强内部管理,修订出台管理文件。修订印发三明学院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文件,从政策方面加强引导。

二、明方向,创新创业调研开展扎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出去,迎进来”开学初我们从内到外开展了扎实调研,做到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大创、学科竞赛、互联网+、激励措施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市级主管部门开展了调研。同时对校内各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调研,把需求和问题一一梳理反馈,做好全校双创工作的管理及服务。接待了区雁塔区科创中心、教育厅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来访,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围绕众创空间管理运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科竞赛管理方法,激励措施、创新创业类竞赛,特别是互联网+大赛辅导机制,辅导机构,支持方式,激励措施等调研主题,我们选取了中国创新创业TOP100的北京和江浙一带同类型高校,赴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三、突重点,高层次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计划,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校级立项111 项,省级立项85 项,国家级立项27 项,均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较上年增长10%。2018年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175项。2019年度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225项(2018、2019年数据统计不含团委第二课堂部分)。比2018年增长28.6%,每百名学生有  项高层次成果,超额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统计,我校在2014-2018年大学生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本科)榜单中平均排名553位,2018年在榜单中排名407位,在整体榜单(1118所)中属于中游位置,位居省内同类院校第一名。我校竞赛贡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赛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在我校学科竞赛A类目录中的竞赛。

互联网+大赛。我校共有280项创新创业项目报名参加校赛,参与人次达到1298人次。学校推荐7个项目参加省赛,最终《钢琴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梦之园儿童剧》《三明曲艺》获得省赛铜奖。

四、抓课程,专创融合成效初现

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94门创新创业试点课程。根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年初每个学院专业都报了各自的试点课程。目前94门试点课程都完成了教学大纲。

启动专创融合试点教程编写工作。按照学校学科门类,分师范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等八个专业集群研发创新实训教程。同时编写创新创业实训教程,最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X”。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地方高校“三递进、三融合、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201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五、办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展示学校形象,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开发出系列拥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我校文化发展底蕴、表达文理情愫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学校名片,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我们举办了西安文理学院首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设计大赛。围绕大赛我们安排了三场专题报告《文创的破逼思维》《无创意,不生活,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享受创意》《短视频创新趋势及大学生原创视频市场潜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沙龙和圆桌探讨活动,不仅有大咖的专题讲堂,还有校友讲堂,以文理学院校友亲身的创业的经历,进校园分享给在校的有创业想法的学弟学妹们。

开发校园纪念品。从设计到开发再到生产销售全由我校在校学生和校友完成。目前已开发出茶具礼盒、抱枕T恤系列,融入了校园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相继投入校园市场,备受学院及全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主办了2019 全国高校行暨青年电竞论坛活动的第四站竞赛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六、谈合作,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拓展

与千里马伯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千里马创投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相关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几年,三方将从空间打造、运营服务、创业支持、人才交流、项目孵化、创业学院、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打造校园文创科教空间。目前三方正在协商正式协议的签订。

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由学校主办,通道教育(新安新区) 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举办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与专创融合金课建设

师资培训。

邀请董国华教授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专题培训,我校100名师生参与了培训,为2020年互联网+大赛打下了基础。

七、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开展了项目遴选,共有39个团队进行了项目路演,通过5位校内外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评审,10个项目团队成功入孵。并且均已注册成立公司,法人均是我校在校学生。

篇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新型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发出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在全国高校中普遍提倡和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工作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更深层次的指导和锻炼。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需要专业师资队伍、健全的实践平台、完备的课程体系等,这些项目都是复杂且需要探索的,仅仅依赖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各级的通力合作,所以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探索和逐步实施的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教育模式。所以在现行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中应当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需要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想要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先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求,才能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现状

我们通过对试点班级的大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和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比较匮乏。首先,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兴趣。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广泛,而且是随着时间、环境经常变化的,很难在一件事上保持长久稳定的兴趣。另外,将兴趣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也动力不够,很多同学只是对创新活动感兴趣,真正付出行动积极参与的很少。其次,多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观察力有所缺乏。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较差,多数大学生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缺乏新意和突破。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足[2]。再次,多数大学生存在惰性,缺乏坚持到底的毅力。创新创业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坚强的毅力尤为重要,虽然大学生基本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在实际参与的创新活动中却大多不能坚持到底,往往虎头蛇尾,遇难而退,半途而废。

2.影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智能和性格因素,另一方面还有校内外环境、教师素质、学术氛围、教育模式等因素。

首先,当前教育模式的弊端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者都在积极探寻改革方向、艰难推进教育改革。但是,改革的道路也是漫长的,目前的各阶段教育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离真正的创新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大多都是缺乏个性的“统一产品”,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的是个性与独立思维,所以现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不利的。

其次,当今大学生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普遍缺乏创新观念。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之下成长,而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以“听话教育”为主,表现为对长辈和权威的过分信任与屈从,“听话”的孩子被认为是懂事的好孩子,在这样教育的影响下,不利于孩子求知欲和灵活思维方式的培养。

再次,当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局限也制约了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知识本身的学习方法和记忆,很容易忽略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更深层次的创新和发展。创新是要用积极的理性去反思,才能在追溯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因此,大学生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努力尝试运用积极的理性思维去反思事物,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3]。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工作现状

1.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位于学生工作一线,承担着教育、管理学生的重任,对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理应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有力实施者。从了解学生对创业创业活动的需求到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从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到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

2.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现状

辅导员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现阶段,很多辅导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主要与目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有关。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内容面广量多,平时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日常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优助困、党建、就业指导、安全稳定等各方面,任务多、责任重,这在客观上减少了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比重。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辅导员自身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又缺乏必要的培训,导致无法对班级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指导。

因此,辅导员加强学习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形势和内容,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和科学引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方法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辅导员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方法

辅导员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辅导员对班级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自身学习,找准定位,科学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全校上下、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辅导员要理顺同各方面的关系,找准自己的职责定位,才能科学引领创新创业教育[4]。

首先,辅导员要加强与专业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是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需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辅导员应该主动配合和辅助任课老师,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及时反映给专业教师,做好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其次,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辅导员应加强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勤于思考和研究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与方法,能将学校政策与班级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使创新创业教育既有科学性又有实效性。

2.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努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首先,辅导员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大学四年,实现全程化教育。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运用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对于大二、大三学生,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于大四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发展相结合,主要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

其次,发挥往届校友的榜样引领作用带动在校学生。已毕业的学生中不乏成功案例,辅导员在所带学生毕业时应该建立后续联系机制,加入班级的QQ群等,关注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往届学生中创业成功的典型回校为在校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创业论坛,用自身的经历来带动在校学生,让他们明白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创新创业过程的艰辛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为今后的创新创业之路明确努力方向。

3.注重选拔,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首先,引导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重留意学生的兴趣及志向,善于发掘对创新创业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对于经常主动报名参加学校学科竞赛和创新比赛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将这些志同道合的学生组织起来创建团队,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及高年级的学生带动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以老带新”创建团队的长效机制。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目前各高校都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校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各级创新大赛和学科竞赛等等,辅导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并协助推荐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使本科生能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为今后考研或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打好基础。

篇4

关键词:创新人才 大学生就业 联动机制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大学生在就业或创业过程中的优势日益呈现出同化的趋势,如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实践精神,才能够在优势不断缩水的今天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思路研究,应该从创新人才的培养入手,应该确保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联动。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动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高校及高校毕业生而言,在自身条件没有太大的闪光点,自身条件大致雷同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顺利就业,需要看用人单位的“脸色”,大学生创业同样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开拓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思路新方法,应该不断提升高校品牌,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一路无阻顺利通畅。从这点而言,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提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的绿灯。

1.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质量符合社会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旨在注重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二字,相比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全面地培养社会性人才。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应该注重转变方式,从封闭式人才培养转变为需求式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社会实用性。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动机制,能够保障大学生的质量符合社会需求。

2.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提升高校的品牌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高校的品牌是一种虚拟的优势。很多用人单位在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时,并非针对性地检验该学生的素质是否适合用人需求,而是首先将该生的毕业学校作为衡量标准。这是一种社会化的弊端,但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为高校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应该看到这种社会弊病。如果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使自己的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反过来也会成为衡量学校的一种标准。如新东方职业技术学校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就业率,与其毕业生的高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质量,还能够提升学校的品牌。

3.创新人才培养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起着关键作用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课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使学生在注重提升知识文化积累的同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素质,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思路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能够综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因此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联动,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社会性。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高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后,用人单位除要考核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外,更看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只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和职业素养,大学实践课程较少,只是在高年级寒暑假的期间,会安排学生进行一定期限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很难有效地保障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旨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上突出的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适时调整,本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理论基础、注重实践创新、全面提高素质”的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尤其是在一些选修课内容设计上,社会性的课程内容增多,如商务英语、职业素养等社会性的专业课程,让高校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等进行外延式,拓展式的学习。

2.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二字,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在高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地进行人才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该不断创新观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高校毕业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既要因势利导地进行择业就业,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创业思维的培养,主动地为自己创造岗位,为社会创造财富。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将创新创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在高校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创业课堂的开设,通过丰富地创业活动来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思维的培养。此外,高校还应该在毕业生创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大学生的项目若可行性较高,具有良好的社会发展前景,那么高校领导应该积极地支持,并运用高校的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此外在创业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本着社会需求的角度,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观念、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及发展意识等。

3.建立完善就业与培养、招生联动机制,实现良性互动

招生是入口,培养是通道,就业是出口,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高校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挂钩制度,建立招生、就业双向沟通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促使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缩小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高校专业的设置要公开化,更要合理化,如果高校的专业设置不科学,社会实践性差,社会需求较低,那么高校该类专业的学生如果流向市场,那么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反之如果高校专业设置更加具备社会性的属性,那么高校的毕业生在涌入市场后,社会需求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可以顺利地实现就业。因此在高校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该紧紧贴合社会实际,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及社会发展的实践性来进行专业的优化,提升专业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于高校传统的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要进行一定程度地微调,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某些就业率很差的高校专业,要进行相应的停招或减招。

4.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激励导向功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运用这种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科学地评价自己。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抱着非常高的期望,却总是处处碰壁,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走向了极端。造成这种社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在高校期间学生的评价激励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对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身能力评价不足,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着盲目的自大情绪。因此在高校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学生能够科学的正确的评价自己,让学生知道自身的真实水平,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或创业。同时开展学生评价激励功能,还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薄弱的环节在哪里,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日益复杂,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质量,能够树立高校的品牌,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联动机制,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科学设置专业,科学进行评价激励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实现二者的联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工作室 创新能力 生物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10-01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工程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质量上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要求创新型人才[1]。大连民族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创新教育,组建了创新教育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在课内表现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模块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教育阶段的产学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课外表现为本科生科研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综合教育环节[2]。自2009年起至今,又立项建设了149个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对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与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1.1 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课程一般是静态的内容,往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动向。而生物工程属于应用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且生物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存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在笔者的创新工作室,学生在完成课题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知识融合,熟练萃取、电泳、离心、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微生物培养、化学修饰、紫外、红外、原子吸收等实验技术。学生通过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配制实验所需试剂、选择分析检测手段、实施具体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并撰写论文,充分锻炼了创新能力和独立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通过导师与学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导师的针对性指导,提高了学生知识结构的质量。

1.2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又能实现多学科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此外,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一般是几个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年级,这就要求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各自在解决一个综合的实际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互帮互学,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项目完成后的成功,会让学生树立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意识,这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使他们终身受益。

1.3 增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完成项目,能够使学生较早的接触研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实践,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中进行开发和设计,或在公司情景中学习,能够形成独特的“课题式、情景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方法,还能够学会尊重、沟通、合作,体会驾驭综合性的事物,体验专业与社会的连接,使学生主动找到社会位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甚至会产生较好的创业思想。

1.4 培养成绩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产出了大批成果,学生在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竞赛、申请专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甚至有些本科生已经发表了SC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笔者自2010年开始,依托“金黎明创新工作室”,指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太阳鸟”科研项目9项,学生以第一作者16篇,获批专利1项。学生获集中实践环节优秀学生作品评选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2012年度校级立项1项、国家级立项1项,2013年度省级立项1项。笔者也连续三年获大连民族学院“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

学生在大学期间取得的成果,为其毕业后考研、就业、出国等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经过创新教育的学生,就业时手持多项专利、产品、证书等,就业位置和起薪非常可观。

2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工作室任务设置

大学生都有自己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学习任务,尤其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验课较多,课业负担较为繁重,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室上。这就要求创新实验室的实施必须以大学生实际为立足点,尽量不脱离其专业领域,选择难易适中且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的课题。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出成果为辅。及时指导循序渐进,才能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

2.2 导师队伍建设

在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导师在团队中发挥着引导作用,是实施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这就需要教师继续提高自身的学术造诣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融合的创新素质,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导师队伍的建设。

2.3 创新工作室监管机制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自2009年实施以来的两年间,发现了部分立项不能按期结题完成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教务处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管机制,做好中期检查、验收工作,对无故多次不能按期结题的工作室实行处罚或取缔,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是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极好平台,对学生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需要时间去经营,更需要精心设计、重点扶持。

参考文献

[1] 乔长晟,贾士儒,谭之磊,等.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6(3):65-66.

篇6

[关键词]自动化 科技创新 学科竞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19-02

笔者一直从事自动化专业的课堂教学、课外科技实践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方面做了很多思考和实践,深深认识到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能力和精神有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验证与完善,下面介绍一下这些思考与实践及效果。

一、自动化专业特点与创新意义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的学科,从专业发展过程来看,自动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核心是自动控制理论,是那些伟大的思维创新。而这些思想的有效性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自动化程度是决定工业、农业生产力高低的一个关键的因素,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动化同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对于即将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的学生,大学中创新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极大影响着就业、发展和成就的大小;对国家来讲,科技创新型人才不仅关系到整个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也会对建设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产生重要影响。[1]

自动化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一部分,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实际开发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因此,自动化专业教学必须依托各种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在各种实际应用中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合作、坚持等优秀品质,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创新现状分析

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不能立即投入实际的应用开发工作之中,由于“供过于求”,使得很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寻求其他行业的工作。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却在感叹人才难求,逼不得已只好自己培养。大学生们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杀”入高等学府的,本身素质都不低,却年复一年重复此现象,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生产”的这一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生产”出来的人才只是“半成品”。其实,包括业界知名的很多专家在内,几乎所有成才的开发工程师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锻炼出来的,很少有真正的专家是通过课堂教出来的。

如果我们到市场上调查一下,现在已买不到新的8279、8255了,可是有的学生还在课堂上学习这些很早就淘汰了的器件,一个大学本科生读了四年大学连一个可靠的振荡电路都设计不好,那么让其从可靠性设计出发去设计产品就更无从谈起。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教材与教法违背了这门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我们的大学一定要彻底地改变观念,要尽快地从“教育型”的阴影中走出来,迅速地转向“研究实践型”培养人才的正确轨道上来。

可喜的是,各个大专院校已经初步认识到这一点,在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明确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思路。以韶关学院为例,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中全面开展了学科竞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学生课题等实践活动,从已经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的个人发展情况非常良好。可以预见,对于高校来说,如果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胜任工作,其毕业生必然很抢手,进而使更多的学生愿意报考,学校就可以挑选素质更好的学生加以培养,也更容易获得资金、政策的支持,使学校良性发展。

三、科技创新思路与途径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

找到一种或多种适合当代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形式;教学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意识;从众多专业方向中找到自己的特色方向;利用各种工具有效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困难,例如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针对当代学生的特点开展教书育人和工程实践活动;在欠发达地区获得各种专业信息,克服地区局限性;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实施方法

1.建立有利于学习、创新和交流的团体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实践基础并不会都很扎实,个人的研究范围有限,要使大家的水平都得到迅速的提高,必须共享知识,必须加强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大赛带动实践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机械创新竞赛等;开展了各种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组织趣味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投身到专业实践的热情;竞赛指导教师在竞赛中表现出的强烈责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必然感染着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同时也将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以后的指导过程付出更多,这样,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会逐步形成。[2]

3.为学生提供科技产品开发经验,因为实际的产品必须考虑应用成熟的技术,考虑最可靠的功能实现,所以很多经验要不断摸索,而且要尽量去找一些在实际公司工作的开发人员来介绍经验,开专题讲座。

4.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笔者亲自组织了自动化协会,把协会作为一个有效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的组织,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有挑战性的、没有偏见的、大家分工协作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有助于不断学习和共享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科研、自主创新的原则[3]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师必须具有科技创新意识

教师本身要具有创新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言传身教中熏陶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只做一个知识的讲授者,要做一个学生成才的引路人。笔者在工作中同同事一起为学生建立了一个非常优雅、完善的学生“创新工厂”,学生自己掌握作息时间,可随时过来学习。玻璃桌整整齐齐,各座位全部连接互联网,工具设备非常完善,整体环境非常好。各个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教学经验,具有非常强的创新意识。

教师还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做如下尝试: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模式;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和相互促进方法;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从实验室技术到工程应用的思路;建立工程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研究各种方法与途径;完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方法和途径,验证有效性。

五、总结与展望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分步骤、有次序地推进下列工作:首先应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兴趣,现在大学生对各种实践的热情是很高的,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使学生把精力放在有益的事情上,要多向学生解析实际的、先进的电子产品和其他自动控制系统,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敬业精神,因为没有经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吃苦和没有一颗坚持的心,而且一旦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放弃,这种精神不但关系到现在能不能获得专业实践能力,而且密切关系到大学生以后到社会上能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氛围,提供给学生一个专业工程实践活动的平台,组织各种科技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使之成为习惯,整体上塑造一个实干、创新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4],应把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看作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但获得各种知识,拥有强大的实践能力,而且养成了敬业、协作的精神。总而言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让社会得到需要的人才。

[ 注 释 ]

[1] 王琴,缪仁炳,陈敏玲.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元素体系的构建及相关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2-13.

[2] 沈茜.从我系科技创新开展谈大学生的科创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17):230-230.

[3] 吴新开,王海华.项目驱动的创新实验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37-140.

[4] 武永乐,赵尚,王珊珊.过程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168-168.

[收稿时间]2014-12-25

篇7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远谈不上完善,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停留在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上,并未形成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为完善高校就业教育工作,延伸就业指导内涵,提高就业教育工作成效提出了见解。

我国的就业指导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就业指导理论及体系,尚处于探讨和发展时期,就业指导内容较简单,指导对象主要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我们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1.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1重就业率轻就业教育。

近年来,教育部开始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高校对就业率都非常重视,但对就业教育认识不足.片面强调就业率这个结果,而忽视了培养过程和就业质量。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就业的量,更反映不出就业的“质”。我们很难得出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正相关结论。只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就业市场是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根本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才是正确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1.2指导对象狭窄,缺乏连贯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教育面过窄,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服务对象也只限于应届毕业生,没有向低年级辐射,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具体展开,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建立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实际上,这种就业指导通常存在一个观念前设: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教育。但是现实的困境是:如果就业指导工作只是针对大学毕业阶段的学生,缺乏全程指导,就会使许多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及早规划,难以为将来的就业工作做好相关的知识、技能准备和心理准备,将在毕业求职时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会影响对理想工作的获取。

1.3就业教育课程不系统,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一些高校开展就业教育不够系统、科学和规范,对就业教育工作研究得不够,就业教育没有贯穿和体现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就业教育课亟待加强。时至今日,就业教育课程在绝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对就业指导课重要性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课程设置有待于调整。

就业教育的内容单调,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在就业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简单地把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教育二者等同,因而在开展就业教育时,以大量的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市场的维护和拓展以及深入的就业形势分析为主,就业教育内容过于简单。第二,重视技术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第三,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

针对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创新研究。

2.就业指导的创新研究

2.1建立以人为本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大一开始就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高校要从高等教育的新形势、社会需求毕业生的新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等方面去调查研究、深入探讨就业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机制等问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打破就业指导只面向毕业生的局面,将就业教育贯穿和体现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

分层次、有系统地在大学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使学生能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自己的个人状况、专业要求,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2完善组织机构,形成全员抓就业的局面。

各大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是,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程,要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课程教学人员不仅要掌握有关的政策,而且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调动校内外的所有力量,凡涉及和关tl,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人士都要参与其中,即就业教育的主体是全员性的。

2.3加强实践指导。

作为一门指导性和时间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就业指导课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传授,必须和行为训练、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及科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配以职业指导、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录像观摩等形式,力求使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组织学生对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既可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增强开拓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正确对待就业。同时,建立往届毕业生档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加入就业指导中,以实例教育在校学生。

2.4创业指导。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探讨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大学生数量每年以增长20%的速度在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有限的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严峻,社会普遍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创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当积极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2.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大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虽然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使得众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3.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各项就业方针与政策,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但是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单一,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不强

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为就业指导课与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观念教育以及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认清现实的就业形势,了解各项就业政策,制定各自的就业规划,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提升其就业能力。虽然,目前国内的各大高校都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其成效却并不显著,存在许多不足,如由于缺乏大量的实证研究与调查研究,导致就业指导课程过于学院化;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面向毕业生,急于在短时间内帮助毕业生解决所有问题,过于急功近利;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较为浅薄,没有设计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及职业素养准备等方面的内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师生互动,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很多是高校行政人员临时担任,师资力量不强,缺乏专业素养,导致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未能满足实际需要;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缺乏,主要依附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模糊等。

就业指导讲座大多安排在毕业生毕业求职前,一般为每年的11月份左右,场次不多。而且内容精彩,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意义强的讲座更是少之又少,未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有效地指导与帮助。可见,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2)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于抽象化、程式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介绍就业形势,解释就业政策与规定,求职礼仪、择业心理、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等内容来开展,内容过于抽象化与程式化,而且这些内容大多也只是进行表面的、浅显的说明与解释,空泛宏观的内容较多,实际具体的内容较少,总得来说,就是就业指导往往只宣传历届毕业生的成功就业例子,没有分析就业失败的经验教训;重点讲就业,忽略敬业教育;趋向于商业性指导,缺乏教育性指导;只重视传授面试过关的技巧,忽视了求职的排忧解惑;一味的提供信息,却忽视了观念教育;往往只针对毕业的年级进行就业指导,未能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集体训导式的就业指导较多,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图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向毕业生灌输既定的就业技巧,且内容年年重复,疏于更新,使得就业指导工作趋于简单化、程式化。

(3)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规划,系统性不强

基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使得社会上将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生源质量、学校名气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现象促使不少高校盲目地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将就业率摆到一个不恰当的高度上,通过大量地收集与就业信息,进行短时间的高强度的应聘技巧辅导,想方设法地将毕业生努力推向社会,在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素质培养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功利性过强,急于求成,完全没有考虑指导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与职场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更不用说对学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与服务。这种缺乏规划的就业指导,不仅使得就业率这一统计数据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与功能,不再是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有关决策的科学依据,而且由于缺乏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里辅导以及个性化指导,使得就业质量不高,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连贯发展,同时降低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诚信度,从而为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埋下重重隐患。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不强,没有全面培养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过分强调就业政策与就业技巧,模糊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与内涵,造成就业指导工作的功利化与短期化,曲解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就业信息源较少,大学生择业定位不准确

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源较少,对社会的职业状况、人才市场的动态缺乏全面的了解,加上未能正确认识自身的择业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能做什么,造成大学毕业生在离开大学校园到社会上去求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与职场,往往茫然失措,进而发现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顺利求职,四处出击,广泛撒网,求职简历、推荐表等四处发放,反复签约,人云亦云,在求职过程中整个人处于焦虑与困惑之中,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毕业生的择业出现从众性与盲目性。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于重视行业性质与薪资,过分地考虑职业与自身的兴趣爱好是否相符,而忽略了自身作为大学生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没有考虑国家的需要,往往造成既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无从就业,而又有许多工作岗位无人应聘的怪象,不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种种现象无一不在说明当前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急需进行改善。

4.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与对策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求我们创新与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的要求与对策有以下几点:

(1)创新就业指导的观念

首先,要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认识误区,将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因而需要指导帮助大学生改变择业观念,只要付出劳动就是光荣的,没有哪种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要树立起劳动就是就业的观念,放下面子与架子,你会发现择业的机会多了许多。

其次,要指导大学生树立就业的风险观念: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风险的社会,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工作就应当做好承担风险与竞争的心理准备,只有敢于直面风险与竞争,敢于承担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观念已然过时了,在就业过程中失业的风险随时存在,人们在经历多次的职业选择后,往往更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还要指导大学生主动维护自身利益,不能一味的依靠政府或学校的庇护,而应该主动追求并保护自身的切身利益。

再次,要指导大学生树立就业的机遇观念:当今社会又是一个充满机遇的社会,有些工作岗位虽然待遇不够丰厚,条件似乎也不是太好,但其发展前景却不可估量,在这样的工作岗位只有坚持不懈干下去的人,往往最后获得了美好的发展机遇。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要想创造美好地职业前景,只有紧紧抓住机遇并在此基础上艰苦奋战,美好的未来就一定在前方。

最后,要指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高校应该以正确的原则与方向为指导,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在服务领域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新门路。

(2)创新就业指导的模式

创新就业指导的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应急式的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所谓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就是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涯的每一阶段,并根据不同年纪各有侧重,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分布实施。具体而言,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其大学生活,明确其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阶段为大学二、三年纪,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学业指导,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努力锻炼并提高其个人能力,提升其心理素质,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解决能力与素质方面的问题。

第三阶段为大学四年级,主要任务是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择业、创业以及升学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提早适应社会,为毕业生的求职与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帮助实现其就业理想。

(3)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与内容

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与内容主要是指将讲座、授课、讨论、报告、调查走访以及实践、培训等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并努力对指导方法进行创新。具体的做法有:

首先,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能在有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管理、咨询与研究等方面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并对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提高授课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与层次,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

其次,结合各专业特点邀请专业领域内的优秀企业家及校友到校园开讲座或举办专题报告会,指导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进行准确定位,并对其就业进行积极的导向。

再次,做好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活动,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思想表现等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社会对各个专业的需求趋势,这些都是进行就业指导的素材,也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改革的重要参考材料。

最后,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实践平台。高校可以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以及其整体择业能力;高校还可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实践的机会,使得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并加深对将所从事的行业的认识。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奇.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性思考[J].学术论丛,2009(3):134-13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