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4 03:05: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英语对话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我国小学译林版英语教学中的现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通过对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得知在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学生的汉式英语的学习和应用习惯以及英语语言环境的未形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养成学生正确的英语习惯以及对教师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基于此,我国英语教师在写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有利于提高我国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对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以及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的英语教学走进我国的小学校园。以译林版英语为例,对译林版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写话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介绍。译林版英语的学习者范围主要为:5-16岁的学生,主要特点即为语言简洁方便,适合小学的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一是小学的英语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单个工作日内具有1-2节英语课程的安排。二是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写话教学的现状为教师通过对英语板书的书写传授学生英语的单词以及语法等英语知识。利用英语教科书中的图画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分角色进行英语教科书中的内容对话,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英语对话的过程中完成英语写话的学习。
二、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问题
1.汉式英语习惯严重。在学生方面,学生未形成正确的英语读写习惯。汉式英语习惯严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写话教学的开展具有困难性。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为例,例句:“You can get on the metro at Park Station.”,在英语的语言习惯中并非是单词的累积和运用,而是对语法的掌握和有异于中国的正式语序,学生即会根据汉式的英语习惯说成:“You can at Park Station get on the metro.”由于学生的汉式英语语言习惯的严重性导致在英语课堂中的英语成绩较低。汉式英语的习惯性严重对英语教学的开展带来重大困难。
2.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是造成我国小学英语写话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英语写话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的第五单元中,对“What are you doing?”例句的学习,英语教师对学生利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通过板书的英语句子的书写,在黑板上单一的对例句进行书写,学生对照黑板进行逐一单词的阅读,未对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未对小学生形成学习英语的吸引力和学习英语的热情。由于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英语教师的写话英语教学过程的开展困难。
3.未形成英语的语言环境。英语的语言环境的未形成是导致我国小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写话教学未取得成效的外部原因。例如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的第八单元“Birthday”教学中,由于英语教师未根据英语语句的具体含义为学生创造具体的生日的单词语言环境,学生仅是根据英语的读法照读,同时也未在课堂中实现实时读写的行为,并未理解具体的英语句子的含义导致写话教学的开展困难。由于英语语言环境对英语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小学英语教师未对学生形成英语写话教学的全英式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英语习惯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英语语言环境的未形成使我国小学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写话教学活动展开陷入困境。
三、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对策
1.养成学生英语的语言习惯。养成学生英语的语言习惯对解决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写话教学困难的首要举措。
2.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是解决我国小学英语写话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主要方法。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体现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英语写话教育的方式进行创新性的运用。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文化差异影响
商务英语是一门特殊用途语体(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虽然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门语言性学科,但它更是“社会技能学科”,侧重于商务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仍然广泛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讲解,基本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英语+商务知识”。这种模式下所进行的教学往往让学生误以为学好语言和商务知识就可以成功的进行商务交流了。然而,无论是何种层次的跨国商务活动,实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要在商务交往和谈判中运筹帷幄,掌握主动权,取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背后都与其风土人情、生活及思维方式等紧密相联,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的语言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学习语言实际上与学习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最容易从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如日常生活的问候语、隐私习惯、肢体语言、宴请礼仪、对动物和颜色的态度等。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接待与宴请
作为商务活动的首要环节,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此环节,如何互致问候、寒暄是接待人员必修的科目之一,其行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对双方的成功合作有着很大影响。
在我国,首次见面握手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而欧美人更习惯拥抱。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在英美被认为诚恳、诚实;而眼睛到处乱看,会被认为是狡猾、不诚实。因此英语里有一成语: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而黑人则略有不同,他们说话时眼睛盯着对方,听话时却东张西望。搀扶老人在中国被视为传统美德,然而英美国家的老人则会毫不领情甚至生气厌恶。因为在崇尚“独立”精神(independence)的西方社会,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因此,即便我们要施以援手也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而宴会接待中,不要试图劝说对方多吃,更不能给对方夹菜,而是以宾客自主为益(Helpyourself…).
2.商务谈判
谈判是贸易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谈判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语言、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乃至谈判的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差别,而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谈判进行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正确认识这些差别,就可能在谈判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因此,如欲在商务谈判中掌握主动把握契机就应对目的国的文化进行了解。
西方社会主要受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学影响,相信世界是直线的(a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而东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学说的影响,认为世界是个圆(acircle)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constantlychanging)。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了商务谈判中。“根据美国《多国商业评论》所公布的一项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对中国商业主管的面试调查显示,中国的谈判者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集体倾向、团体利益、回避不确定性、重视和睦等等。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国谈判者则非常外向,表达思想的方式简单明了,但有时过于咄咄逼人,喜欢在谈判桌上争论。再如美国人不拘礼节、欧洲人重视称谓、德国人喜欢直截了当等都是各国文化的不同表现。谈判代表应尽可能多的多了解对方的文化以期“知彼知己”。
3.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
对于产品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的不同喜好也是各国文化的浅层次表现。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信息的准确传达,更要考虑到对方文化的独特性。比如,“双羊”被译为“goats,“金鸡奖”被译为GoldenCockPrize,“白象”被译为WhiteElephant等,其语意信息虽对,但从文化信息对等的角度来看这些却是相当糟糕的翻译。除此之外,象日本人不喜欢荷花,意大利人讨厌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猪的图案等等,都应受到商务从业人员的重视以免出现“双输”局面。
4.时间、效率意识和纠纷处理
“西方人的时间观是和金钱观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可以随意支配,所以他们常常在同一时间内与几个人谈话或办理几件不同的事情,在时间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当然,并非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具有一样的时间观念,比如意大利人的时间观念与瑞士人就相去甚远。阿拉伯国家和日本、韩国的时间观念也各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理。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追求个人的发展被视为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而西方社会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对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因此,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有不同意见时,中国谈判代表往往会就此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者向上级领导请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作决定,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影响事件的及时处理。纠纷或危机发生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的舆论支持,很多应该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我们却习惯于通过“组织、关系”等方式。而西方人则不同,遇到纠纷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三、商务英语教学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纯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及讲解。而实践证明,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到的两种文化–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意识的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
2.创设情景,增加学生“实际应用”的机会
目前,大多数的商务英语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以及seminar等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训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学到英语知识运用到商务活动中的能力,加速学生将语言训练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从理论向实际技能转化,从而加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及信息技术
当今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商务英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新闻,在线视频等网络资源,从西方社会的日常行为中去学习、体会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不同。
四、小结
学习一门语言,其本质其实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作为当今世界跨国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浩如烟海。作为一名商务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学习纯语言的同时去接受这种理念,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真正成为实用型的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蒋丽萍:浅议不同国家商务人员的谈判风格[J].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第5卷第2期,28~29
[3]孟胜昆:浅谈商务英语文化语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4~66
[4]李金峰:从文化视角看商务英语文化差异[J].时代人物,2007.12:82
[5]刘莉芳: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9期.153~154
[6]谭维:广州暨南大学外语学院/yingmei/040114/2004114112400.htm.
[7]肖薇何非: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7年第五期,2007.45–47
[8]周健: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6年第27卷第三期,2006.83~84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前教育;改进建议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为内核,结合5000年文明中出现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各流派思想体系所形成的融合共通的历史沉淀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一脉相传、历史悠久、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特点,另外,在对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并将其与自身互补的厘定上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文思想上更加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1]。
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升华。因此,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2]另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在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改良社会风气、培养高洁品格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学前教育是指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配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启蒙和开化的过程。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性格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也是整个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联系紧密:无论是古私塾对《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名篇中尊师重道、人伦义理、忠孝节义思想的传播,还是现代幼儿园、学前班等对汉语基础知识的灌输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因此,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囊括了学前教育的始终,为学龄前儿童进一步学习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做出了充分的准备。[4]
1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结合中存在的不足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申了“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并将文化自信作为基础,推动改革的发展。在这一具体语境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深度结合,通过多维度、多模式、多层次的推广,实现文化自信大背景下两者交融一体,从而推陈出新,走出一条既具有独创性,又具有普适性的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当前,在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相结合的路径上,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政策性地域影响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鸿沟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具体体现在:与西部落后地区相比,北上广发达地区教育政府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备,幼儿园、学前班等硬软件设施齐全。
(二)具备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培养体系的原因,目前各大高校在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短、平、快”的思想:培养周期短、培养内容一成不变、见效快。这种思想也导致了学前教育人才可能缺乏深厚的理论素养,在各幼儿园、学前班对学龄前儿童的授课中秉承一贯的理念,导致了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化”程度严重。
(三)家长的思想存在误区以及办学者的功利主义太强。一贯的理念认为:学前教育就是把学龄前儿童送进幼儿园、学前班,由老师全权负责,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而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缺失使得学前教育办学者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商业化。
(四)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存在缺陷。目前,在学前教育上没有建立一个通用的办学模式和完备的考核体系。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时刻紧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展的需要。而学前教育的考核体系不应该仅仅以学龄前儿童为考核对象,更应该将老师及家长纳入考核体系进行综合考量。
2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结合的改进建议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紧密结合,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财政投入,对各地区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予以资源倾斜,并在财政投入上重点关注,从而保证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公正,让各地区学龄前儿童都有师所教、有地可学。
(二)加强对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各大高校应当改进当前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更注重对传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得出产的学前教育人才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已入职的学龄前老师更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提炼,从而真正实现对学龄前儿童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开蒙。
(三)政府、办学机构、家庭三方联动,以政府部门引领正确的政策导向,办学机构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入展开,家庭积极配合作为补充,为学龄前儿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供全面的支持。
(四)积极探索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模式和建立一套完备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在学前教育办学模式上可以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采用以联邦政府决策为主、州政府权力共享,英国采用部门间相互合作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央决策为导向、省部级协调、各地区软件资源共享、地市、县级总结执行的学前教育融合模式。在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上,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学前教育考核体系中关于托幼机构、教师、儿童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起对学前办学机构服务质量、教师质量、儿童发展表现、家长配合度“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五)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私塾教育的优点,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平台,选取试点,开办“新私塾”, 建立“云课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前教育。私塾教育的缺点主要是对儿童创新能力的抹杀,但私塾教育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推行“有教无类”,在解决教育公平、缓解各方矛盾、推行分层次教学以及民众自发参与上具有独特的效果,新私塾应当是对旧式私塾教育优缺点的扬弃,因此,选取试点,开办“新私塾”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而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在此背景上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云课堂”,通过信息化技术提供“慕课”等辅助教学方案,为学前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将以上两者结合,打造现代学前教育的“金摇篮”,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内涵,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完美结合的优秀范例,更是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2013,(20).
[2]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山东社会科学.2013,(3).
针对目前初中英语对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得对话教学符合新的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学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全面打破传统式的“哑巴英语”教学不良状况,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有效策略:
1.1采取多样化的对话形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途径是通过不断地对话练习。因此,教师必须在初中英语的对话课堂上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比如,在讲解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3Teenageproblems》的对话时,教师可以首先这样指导学生:“Boysandgirls,now,inordertoletyouhaveageneralunderstandingonthisdialogue,firstofall,pleasereadafterme.Inaddition,intheprocessofreading,youshouldpayattentiontothepronunciationofthedifficultwords.”在进行跟读练习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对话中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另外,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摆脱课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表演。另外,教师在给学生讲明白该对话的组织结构和作者的思维方式之后,学生还可以自行设置相关的语言情境,并且自己编对话进行学习。总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英语对话课堂必须打破“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传统模式,帮助学生采取多样化的对话形式进行对话学习。
1.2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对话练习机会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反正,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并且在真实的语境下进行对话练习,从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比如,在学习完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TVprograms的对话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平时在家中看电视时,根据当天的具体情境并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有关知识,和家人或者朋友进行对话练习,抓住一切可以运用英语的机会,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结语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把小学的部分教学内容下放和提前到幼儿园,如增设了识字、拼音、写字、计算等(主要是一年级)课程内容。幼儿园的教师就像给小学生上课那样,让他们死记硬背,让幼儿被动地强行接受所教授的知识,使幼儿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产生厌烦、心怯、逆反的心理且不说,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幼儿应有的探索求知的学习兴趣,抹灭了幼儿独立自主的求知能力。
尽管幼儿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宣传,不能让幼儿教育“小学化”,但在农村的幼儿园,这种形式还普遍存在。当然,让幼儿教育“小学化”留有存在的空间,主要因素还是农村的家长,在家长眼中,衡量孩子聪明程度的尺寸主要取决于他们识字量的多少,算题难度的大小等等;衡量教师能力的好坏则是他们的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懂得幼儿教育的真谛在于开发幼儿的智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农村的幼儿教师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从以下途径应对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帮助幼儿园的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农村幼儿的家长,孩子大多都有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的父母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做买卖;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思想,树立面向未来从幼儿开始、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观念。
二、使家长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幼教规律《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开端性、根基性、迅速性、整体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是以发展基础素质为任务的奠基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幼儿园应结合《幼儿教育发展纲要》和《幼儿教育指导手册》,结合实际情况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身心特点和科学保育、教育的知识,让家长了解教养孩子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教育观念。
幼儿园要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以《纲要》中幼儿园的任务: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作为出发点。保育是教育的先决要件,是物质基础;教育是保育的必然要求,是发展要素。它们相互促进、有机联系,保证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幼儿期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也是易被成人忽视、幼儿自己却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又是一个非常脆弱、非常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是一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迈向独立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时期。
幼儿园教育应该有它独特的性质和复杂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法论,辩证的思维,全新认识幼儿园教育规律。
三、重视规律,辩证思维,把握性质,协调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关系
1.科学把握启蒙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发展性又是幼儿园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教育的宗旨是要促进发展,没有发展的教育是凝固的死的教育。启蒙性是发展性的基础,不着眼启蒙的发展是危险的发展,它会毁灭孩子的一生;发展性是启蒙性的目标,没有发展的启蒙是徒劳的启蒙,它会耽误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知识和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兴趣的同时,不能迁就幼儿身心发展的现状,不能停留于幼儿的自发活动和原生兴趣上,而要把幼儿现有的水平、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拓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一定的挑战性”,也只有这样,“尊重”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才有鲜活希望。
2.准确理解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幼儿处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幼儿园教育是人的开端教育,它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与小学教育有着质的不同,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它又具有连续性,因为“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比赛”,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所有时空。这种阶段性与连续性是客观存在,有机统一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幼儿园教育之后紧接着是小学教育这一事实,就忽视幼儿园教育的特殊任务,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摘 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过多的关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本土文化教学,导致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本国的文化了解不多,阻碍其跨文化交际。本文旨在分析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背后原因,而后针对其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本土文化;缺失;英语专业;对策
1、引言
我国高校外语界普遍认为,在英语专业中加入文化教学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胡文仲,1999;16)。英语文化教学应该包括目的语和母语两种文化类型。然而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却长期存在重外来文化教学而轻本土文化的传授的现象。英语作为二语引入我国已经数十载,英语教学也从最初的只重视语言形式到现在的语言形式与内涵双项并重。各高校为了增加英语专业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专门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英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与目的语密切有关的相关文化课程。这样一来,通过四年的专业化学习,英语专业学生的目的语的文化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的本土文化却慢慢的从他们的记忆中淡化出来。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侧重目的语文化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本土文化的教学,导致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母语文化了解不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在与外国人交谈中,当谈到英语文化时,他们都能娓娓道来,但要是涉及到自己本国的文化却说不上几句,就算说得上来那也只是停留在文化表层,至于深层内涵却有所不知。这种怪象的产生源于我国高校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源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教学的缺失与不足。
2、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紧密联系。他们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文化的深刻内涵,文化因为语言得以传播和传承,语言又因为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变得丰富多彩。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文化教学可以使枯燥的语言教学具有趣味性。美国约瑟夫.奈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力量,其力量的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全体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语言则是文化的外壳,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萨丕尔在其《与言论》中说到“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属于一个种族(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也离不开文化而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而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既然语言与文化如此密不可分,那么语言教学能离开文化教学吗?
3、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及原因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的往来频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与日剧增。现如今许多国家把文化作为本国的软实力向世界推广,尤其是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的推广。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授,则会忽略文化的传播功能。教学中老师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教授,学生就无法了解自身文化核心价值,更谈不上掌握,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皈依以英美为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然后学生就会慢慢的远离甚至摈弃自己的本土文化。长期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3.1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导致本土文化的缺失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不仅仅是英语文化的教育,同时也要把我国优秀的文化向世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很多高校中,情况确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一英美文学文化为背景和核心内容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而有关中国文化和习俗的内容几乎微乎其微,几乎不涉及”。[1]由此可见,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中,目的与文化教学与本土文化教学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也无法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所以,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缺少本土文化的输入,造成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3.2学生和老师本土文化意识不强
英语教学中导致本土文化缺失的原因还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上。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学过很多关于本土文化知识的内容,上了大学选择英语作为其专业,应该是以讲授英语的文化为主,没必要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哺育学生的本土文化上。老师有这样的想法其原因有:一是老师觉得学生专业化的学习时间不多,课堂时间有限,倘若还将时间花在讲授本土文化的知识上,那么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将会减少,这样就无法达到相关要求。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的本土文化素养不高。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英语老师课上极少涉及本土文化的传授。而至于学生本身,据调查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母语就是汉语,况且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习汉语,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已经挺多了,上了大学选了英语专业就想一心扑在学好英语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他们将课余时间花在看外国名著,学以英美为主的西方文化,极少有同学看涉及自身文化的书籍。老师和学生对加强本土文化素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3.3.教材本土文化的缺失
教材是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众观英语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发现,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等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我国优秀文化及风俗习惯,它们在选材和内容上大都是以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人文等文化为主,以至于学生无法从教材上学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这种只片面的注重介绍和引进目的语文化,而不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和传播的教材设计,使本土文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导致学生和老师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不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逐渐超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这在客观上造成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4、本土文化缺失的对策
语言和文化是彼此渗透的,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出的是文化内涵,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本土文化的渗透能更好地使英语学习者更好的接受英语、学习和理解英语。刘润清教授说:“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2]因此,英语专业的本土文化缺失现象要尽快改善,这样才能才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4.1.改变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式
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各高校要合理协调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重视目的文化的输入而轻视母语文化的传授,适当开设有关母语文化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提到,在谐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集中语言及文化之间翰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各高校要改变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设计多元文化课程以期增加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要适当增加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同时可以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去选择教材的内容。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既符合大纲对文化传播的要求,也可以改变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
4.2.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及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应自觉增强自身的本土文化意识,注重对母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同时还要加强对我国优秀底蕴的正确认识,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要有传播本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不要在学习英语之后抛弃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要知道,学习英语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为了更好的传播我国的文化精髓。而英语老师一方面要意识到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文本文化缺失的严重性,要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本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文化,向学生传授我国的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利用其专业知识来表达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要增加自己本土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课余时间可以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自身的文化涵养,从而才能更好的在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老师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英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积累。只有师生双方都尽心尽力,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才能早日解决。
4.3.中、英文教师相互交流
中、英文老师之间多沟通与交流既可以增进老师间的感情交流,交流教授本土文化的经验,还可以促进教法的交流与学习。与语文老师多交流,英语老师一方面可以从语文老师身上学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增进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语文老师在文化教学上的传授方式。与有数千年教学史的语文教学相比,英语作为第二门语言在我国教授的历史只是语文教学史的冰山一角。所以,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中、英文老师文化教学交流会,这样一来老师们可以相互借鉴传授文化的经验与模式,同时还有助于开创新的文化导入方法与模式,以便能更好的向学生教授本土文化知识,增强英语专业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培养他们的文化归属感。
5.总结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国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文化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方式正在慢慢改变着人们的认识。因此,英语专业学生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本土文化知识素养,树立本土文化荣誉感。同时还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积极主动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习英语仅是为了学习英语文化的精华,同时还要把我国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所以本土文化教学必须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否者英语专业本土文化缺失现象就无法得到改善。(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晓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传输的双向性一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53-55.
[2] 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0.
[3] 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1.
[4] 赵凤玲.论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问题[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94-9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道德教育;国学经典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国学热也席卷了整个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同时也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些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和道德意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尽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既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其次,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其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例如:教师可以在晨会班会上进行系统教育,让传统美德在21 世纪发扬光大。在数学课上,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达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做呢,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R。
2.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及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在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中,我安排了一组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展开了阅读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典故。这些典故在内容安排上,体裁多样,内涵丰富。文本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文本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知晓了叙事性的散文描写,也深刻的理解了说理性的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了精神,也收获了知识,能更进一步加深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这些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4. 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要把它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与生活相融合,这样才能永久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安晶.孙芳芳.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1.
[2]张欣.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型教学;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独白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在被动的听讲和强行的灌输中,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将“对话型”教学模式有C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沟通和互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创建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在课堂的统治地位让学生缺少参与对话的机会,也难以调动学生对话的热情。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也因此形成了忧虑和恐惧的心理,更不要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了。
所以,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平等、民主与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为实现对话型教学模式提供必须的基础。为了创建合适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对传统的座位安排重新调整,例如,半圆形、圆形或马蹄形的座位安排模式。而这种座位的安排,是在形式上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地位,从环境中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
另外,教师还应当规范自己的对话行为,让学生切身感到对话时没有权威和主次的区分,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不仅如此,话语权也不能让某些学生完全掌握,更不能让教师掌控,从而真正实现语文的对话教学。
二、树立对话的意识和形式
对话型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形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起到了贯穿始终的作用。在基础教育中,对话意识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学生和同学、教师的交流并非完全需要通过语言实现,这主要是指对他人的观念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而总结出新的经验和知识。其次是针对观念和理念的培养要求没有任何批判因素存在。这主要要求师生中的任何一方在听取对方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时,也要对自己的观点或错误认识进行修正。由此可见,对话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还有以对话的方式实现各方在精神上的互动。
对话型教学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课堂中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教学,也称“对话型教学模式”;二是在课堂中以对话为基本原则的教学模式,也称“对话型教学”。按照目的划分,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性化教学,同时营造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后者则是以对话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呈现。所以对话是人类的一种创造行为,绝非少数人进行掌控的手段,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对话不会凭空产生,而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人为的创造实现。
三、选择合适的对话话题内容
1.涵盖性设置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话题设置不但应当精炼,还要具备广泛的涵盖性。这类话题对于不同的语文知识必须实现有机结合。当然,倘若教师的话题能够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就会有更显著的效果。
比如,针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把阿长的言行举止设置为话题,并让师生以此为基础对阿长的人物性格进行探讨,进而进行人性的解读。
2.层次性设置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会不同。所以,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就要进行不同的话题设置和层次划
分。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让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确定自己喜欢的内容,同时给出喜欢的依据,并能够以多重角度进行内涵的剖析。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让他们对课文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我的一家”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
3.跳跃性设置
这样的话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需要深入思考,通过充分的分析才能总结得到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这类话题的设置必须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进行相关思考。
举例而言,在讲解《变色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奥楚蔑洛夫的心理,探讨其深层次的精神世界,从而体会沙俄时代中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不良社会现象。
4.生活性设置
除了那些“高深”的话题,教师还应当设置一些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激发兴趣,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这种话题应与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密切相关,同时还应当有时代的特点,并对生活具有指引意义。
例如,在教授《背影》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关于父母的话题,让学生对亲情拥有深刻的思考。这些话题的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话和表达的欲望,愿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想法,让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运用对话型教学模式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