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9-07 04:13: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管理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

篇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则是指大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与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取并储存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然后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把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大学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除了日益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以外,还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逐渐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大学生个人对自身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及创新的一个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以增强个人竞争力。大学生个人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意识、有目标的知识学习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应用,提高个人的价值和竞争力[2]。

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职业,又叫历程或生涯,它通常被用来说明一个人的生活历程,或者由此涵义引申为个人的职业或行为。单个个体———社会个体一般都是通过职业这个载体才能融入整个社会,也是通过职业这个平台来向社会展示自身才能或者才华,以此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因此,职业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任何一个单个个体的职业生涯的不断向前发展或晋升,职业发展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上来说,职业发展是指职业的迁移转换,从纵向上来说,职业发展是指职业的晋升变化;它的涵盖面很宽广,内容也相当宽泛,如社会个体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社会个体对职业的期望和需求、社会个体从事职业的目的及态度、社会个体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和发展等等[3]。那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就指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走出学校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向前发展或晋升,这既包括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迁移转换,也包括其职业的晋升变化。

三、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促进其职业发展

1.分析个人知识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分析个人知识需求,大学生只有在分析了自身个人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做好职业规划,谋取职业发展。大学生的个人知识需求通常都是与在校时学习的目标任务、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大学生在进行个人知识需求分析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避免重复和遗漏;其次,具体详实地分析自身所需掌握的知识资源,对相关知识的专业进行准确分类,确定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分析,可以采用Know-X的知识分类法:(1)Know-what,即事实知识,也就是指关于什么的知识;(2)Know-why,即原理知识,也就是指关于为什么的知识;(3)Know-how,即专业技能知识,也就是指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从事某种专业的技巧和能力的知识;(4)Know-who,即人际知识,也就是谁掌握某些知识或者谁能解决某些问题的知识;(5)Know-when,即时间知识,也就是指从事某项活动什么时候合适的知识;(6)Know-where,即空间知识,也就是指在哪里能找到所需信息的知识[4]。2.完善个人知识素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现在,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或者是专业知识丰富而且能力很强,但是素质很差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只是他们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涵盖的思想境界、认识能力、精神情操与文化教养等,才是决定他们职业发展潜力的坚实基础。为了避免不被社会接受,甚至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在充分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各类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沟通能力、社交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处事能力、道德约束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等,大学生只有进一步较为全面地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人格素养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拓展。最终能成为享受人生的自由、快乐与幸福,做个真正全面发展的人[5]。

篇2

据问卷调查统计,在参与校园管理的54.66%学生中,但是其中有62.07%学生参与时间不到一年,反映出大学生参与管理情况中依仍存在普遍积极性差和离职率高的现状。学生参与校园的积极性差和持久性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弱、途径少、效果差。第二,大学生参与管理的体制架构不科学不完善。第三,学生的管理经验、能力不足,思想不够成熟,处理事务上无从下手。第三,组织部门缺少引领性,在处理事务上缺乏组织性、目的性、秩序性。第四,学校的组织机构不能及时的跟上需求,更换率高,人员调动大。

二、学生参与管理意义

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更是大红鹰学院特色之一,自办学以来,在学生工作方面形成了许多特色及品牌。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实践平台,是青年大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服务学校师生、提升个人素质的有效载体。通过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可以帮助学校和学生个人做出调整和改进。

1.参与校园管理可以提升大学生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正式成员,离开了学生这个成员,就谈不上学校的教育。这种主体性不仅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参与校园管理促进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是真正的参与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而非客体或者旁观者。所以,充分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更是自我意识的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2.参与校园管理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友谊延伸和补充,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学习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虚心发现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足之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优质成才、全面成才。

3.参与校园管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参与校园管理可以展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在书本之外,增加对校园管理各个方面的了解、明晰自身的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更合理地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4.参与校园管理可以促进了高校的发展

高效益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参与校园管理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高校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为校园管理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在校园管理中大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优势,服务于学生,服务学校、回报学校、传播了校园新风尚,有效推动了学生工作特色和品牌建设。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学生助理团和军训教导队是学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两大重要实践平台,对于我们自身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助理团在指导老师的直接带领下,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事务,在校院两级各类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军训教导队除了军训任务的成功开展,军训教导队也承担了“军事训练员、安全保卫员、义务消防员、舆情信息员”等工作,也在日常生活上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肯定,成为了一支“靠的住、拉得出、打得赢”的学生骨干部队。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认识并支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目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三、对策与建议

1.让每一位同学意识到自己就是管理者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老师、学校、父母来制约和监督不当行为,更多的是应该进行自我管理。不能对自己的言行持无所顾忌或抱无所谓的态度,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应经不再是一个需要依靠别人管理束缚的孩子,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以管理者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一切,知道我们才是自己的主宰。

2.发挥集体作用

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真正融入学校、班级这个大集体中,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班级中、学校里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或许我们没有办法像少数人那样那么优秀,可以做到学生会会长之类的高度,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少数人甚至只是自己的管理者。学校也可以帮忙安排学生都有事情做,为大家服务,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和谐,更有利于增强我们自我管理的信心。特别是班干部、学生会的干事,一方面自我管理的同时,另一方面带领全班同学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能力,尤其是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3.调整并保持自我期望

要管理好自己,应对自己有一个定位,确定目标,比如近期的学习成绩,远期的职业规划、人生理想等等。对这些我们虽然不是很具体的明确,但是要有思考,要有一个大概的规划。我们并不用确立太高的目标,因为太高的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当然,太低的目标会让我们失去努力的动力。不高不低的期望值更能激发我们的积极性,而且对于目标需要保持修正,并不断克服挫折,勇往直前。

4.正视自己的心理障碍

篇3

一个班级的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也是班级凝聚力的支撑点。一个大学的班级,比起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班级来讲,最大的特色就是班级成员的区域化,因此建设更温暖的家文化班级,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像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这些节假日适宜的送上班级的祝福,更会增加温馨。除此之外,还要有理性的思路、明确的目标、严格的规矩。俗话说得好:“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影响不止一个人的班级文化建设,必须有严格的规定。班级委员要注重人性化的行事方式,但是过度的人性化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观念里,大家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应该开始放松的时候了,所以便产生了一种浮躁情绪。应多举行一些娱乐性的活动,但是同时要掌握好尺度。

二、班级各方面的管理体制的建立

(一)日常生活事务管理学校下达命令或者通知时,班长要认真做好记录,以便于做好班级的传达工作,各项任务的准确和及时传达是班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学校和教师布置和安排好一周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后,班委内部要及时召开班委会,进行任务的传递和划分。在班委向班级同学传达会议内容时,必须通过开集体班会的形式进行传达。还有让大家了解上级传下级各个思想和任务,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收到通知,确保每一个人都知道最近应注意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关系到每位学生个人财产、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所以应对这个环节给与高度重视。首先,对于班级财务的使用,应该通过班委会全体成员的同意才能进行下发和利用。当然班委会也应该合理和妥善地利用班费,真正让其用到实处。每一笔费用的支出都应该有发票的存根,并有生活委员进行审核和管理。在每一次的班会上都应当进行财务公示,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了解班费的使用情况,也起到监督的作用。班委会能提出更好地利用班费的方法和意见,让班委会的工作更加完善。

(三)学习管理大学可以理解为大的学问,大学教育正在普及,但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并非将大学的学业作为重点,其实大学生的学习还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大学毕竟不同于高中,大学靠的都是自主学习。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还能刻苦和耐心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见。自制力差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挂科的现象。因此班级内部的学习管理也是班委会工作的重中之重。适时地召开班会引发大家思想上的重视是必要的。班委会可以想想一些调动大家学习积极性的办法,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心理状况管理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使整个班级的气氛积极向上,充满朝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一种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建立合理的有效的心理状况管理机制十分有效。

篇4

大学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注重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非常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大学生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内实践环节、集中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而且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同时也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一)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小大学生专业教育是要培养面向基层、为一线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只是依附于理论教学,使其地位不够突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的总和。在目前多数的大学生教育中,由于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物质设备较多,场地差异大,教学过程复杂,往往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人员,并且对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大学生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考试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知识的记忆对能力的开发是必需的,但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往往会导致思维僵化,想像力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着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这种考试对于学生的考查是不全面的,记忆力的考查仍占主要地位,而无法测试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素质。

(四)合格的指导教师欠缺在大学生专业教育中,要全面高质量的开展实践教学,就需要有大量合格的指导教师作为保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悉理论,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要有临床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即所谓的“双师型”人才。但在现阶段高校教师很多都是刚刚毕业的博士、硕士,有比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接触临床实践较少,致使临床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另外,也存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却得不到及时培训,使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跟不上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学生临床实践的水平。

二、大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转变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办学地位人的能力总是与一定的活动对象有关,“就业”是大学生学生活动的对象,从这一意义上说,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既不是一般意义的上实践能力,更不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而是针对就业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因此对就业岗位能力的准确界定,就成为了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大学生教育是培养面向临床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而是要在学好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打破长期办学的思想屏障,突出大学生办学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要确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训练。

(二)加强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组织管理工作到位和教学环节衔接合理,必须建立一整套与其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减少实践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管理硬件方面,如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实习场地和被管理的设备等,要建立健全专门针对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另外,要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将试验内容相近的实验室进行整合,加大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适应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要求;拓宽渠道,增加校内外实习基地,并以此推动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化,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管理软件方面,如实验、实习场地的管理制度和实验、实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就要建立和完善实验、实习场地的管理制度,使场地使用有据可依;在评价体系方面,要建立与理论教学课程评价等值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独立评价实验、实训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参加实践实训的兴趣和紧迫感,从而增强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革新考试,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大学生教育的评价体系方面,要实现多元化考试,即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首先,要革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和生产实践和临床需要更加契合,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题力度,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给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其次,要重新定位考试的功能,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最后考试评定相结合,提高学生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学生更加重视日常的学习过程,知识更加扎实牢固;最后,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考试模式必须创新,笔者设想可以实行“平时作业+实践考核+课程论文+答辩”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平时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考查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论文和答辩的形式,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本门课程全方位的把握,增加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篇5

1、落后的管理水准

伴随高等院校拓展的浪潮,大学生管理工作需配合大众化教学的情形凸显整体性、层级性与当代性,这就需要学生工作人员具备更丰富的管理学识与应用当代化的管理方略。因为很多高等院校对学生工作职员缺少真切可行的管理与鼓励制度,很多人的工作热情并不高。并且,许多高等院校学生工作团队在构成上应用专职与兼职的形式,存在某些兼职工作人员因为本身讲学与科研耗费了全部的精力,进而让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工作,和同学们缺少必备的沟通。并且,大量兼职工作人员缺少学生管理的原理学识,以及学生工作人员一般极少拥有外出进修的机遇,这样造成了他们对于目前的工作无法完全胜任。

2、传统的规章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作风

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管理机制将同学们定位成被监管的对象,其个性与潜质常常无法被激发,思维被限制,“家族式”管理作风的管理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形式太过片面。并且如今的教育体制,同学们极难尽情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挫。过去许多老师对于同学们均有式的管理风格,将同学们视为监管的对象,与服务相反。如此境况下成长的学生极难变成人格完备、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严禁”、“不准”等使令式的口吻并不让人陌生。此种家族式的管理风格,让同学们的主观意识受到压抑,没法把自身的优点尽情展现出来,因而没法凸显高校的人性化管理机制。

3、形式大于实际的管理实况

人性化管理虽是被宣传了好多年,然而在许多高校,人性化管理仍是驻留在表层,许多对于人性化的管理仅是驻留在最基本的表层,没法真切地领悟到人性化管理的本质。许多高校现在的工作系统与工作内容极为繁杂,高校学子学习时间长、状况百出,再者,高校持续扩招,同学人数激增,一个工作职员要面对几百名同学,在此种情形下,学生工作职员完全变成同学们生活的后勤,沉浸在事务中,常是被动应对。这些繁杂事务动用了很多的精力,让大家无暇静心研讨学生工作规律、特性与思想动态等问题,更别说站在同学们思想的角度去解析、处理问题了。

二、在高等院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意见

1、注重情感沟通,展现人文关怀理念

曾有位著名学者说过,理解并关怀对方的情感是鼓励对方、团结彼此的高效方法。在学生工作上,需增强与同学们的心灵沟通,采用换位思量的方法,站在同学们的立场上去想问题。由这个层面来讲,人性化管理亦是一种情感关怀。身为学生工作人员,应当立足于同学们的视角,思考什么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由源头上满足他们的需要,大学生工作人员需走进同学们群体中,紧密关注他们的不稳定情形,弄明白缘由之处,快速进行处理。学生工作人员是人性化管理的实施者,唯有工作人员把大学生人性化管理策略纳入平常工作里面,方可以得到最佳的管理成效。在笔者的学生工作生涯里,问题与状况可谓层出不穷。

举个例子,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同学来讲,首要面临的问题则是就业压力,所以很多同学都会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就已经出去参加实习工作了。那么这不可避免地会和学校的课程发生冲突,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实习而来找我请假的时候,我意识到该是时候让大家明白:选择、责任与尊重的时候了。所以,我会召开班会,向他们说明白,在课程与实习工作之间要慎重选择,而不是命令他们一定要选择课堂。因为当你选择逃课的时候,相应地,就要承担由此而可能被任课老师给你很低的“平时分”甚至你可能会挂科;最重要的,不能用其他的理由来去搪塞逃课的事实,因为这是对任课老师的不尊重。我本人当然会尊重他们在有富余精力的情况下参加实习,但是他们应该沟通的人是任课老师,而不是我。作为学生工作人员,我仅仅是给他们一个好的建议的人。

2、提倡同学们进行自我服务,提高他们行动的积极性

自我教育才能特指同学们积极自主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理念在心理做出理解,如今的社会不仅要求学习才能好的科班型人才,学生工作人员需非常重视同学们的权利,信任他们,充分重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激励他们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要求同学们在高校经过人性化管理,并且更为注重高风亮节的新时代人才,而且经过实践转变成较为平稳的自觉行为的才能。使同学们感觉到高校所做的全部均是给自身服务,进而鼓励其对学习、对校园的热忱,经过实施人性化管理,能够让同学们由各方面完备自身,在更专业的层面来表现自身的才华,让其得到更好地发展。需尽情发挥团学、团委与班委的职能价值,使同学们自行自发管理,经过自身自发管理,经过亲身管理有关的职能机构,包含大学生干部的任用、考评、评比先进,还有对班级老师进行可观的评价,真切达成师生交流的效果。以大学生为本位的人性化管理能够让同学们在人文关怀、彼此理解的互助环境下成长,使同学们和高校在彼此尊重,在此种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同学会是人格完备、拥有创造新思维的素质型人才。大学生工作人员需发掘各个同学身上的优势与特质,让大家实现自我控制的目的,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使普通的同学参加大学生管理的进程中,学会自己发觉问题,处理问题,经过人性化管理,持续观察与改变自身的劣势,提升同学们行为的自主性。

三、结束语

篇6

1、落后的管理水准。伴随高等院校拓展的浪潮,学生管理工作需配合大众化教学的情形凸显整体性、层级性与当代性,这就需要学生工作人员具备更丰富的管理学识与应用当代化的管理方略。因为很多高等院校对学生工作职员缺少真切可行的管理与鼓励制度,很多人的工作热情并不高。并且,许多高等院校学生工作团队在构成上应用专职与兼职的形式,存在某些兼职工作人员因为本身讲学与科研耗费了全部的精力,进而让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工作,和同学们缺少必备的沟通。并且,大量兼职工作人员缺少学生管理的原理学识,以及学生工作人员一般极少拥有外出进修的机遇,这样造成了他们对于目前的工作无法完全胜任。

2、传统的规章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作风。当前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机制将同学们定位成被监管的对象,其个性与潜质常常无法被激发,思维被限制,“家族式”管理作风的管理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形式太过片面。并且如今的教育体制,同学们极难尽情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挫。过去许多老师对于同学们均有式的管理风格,将同学们视为监管的对象,与服务相反。如此境况下成长的学生极难变成人格完备、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严禁”、“不准”等使令式的口吻并不让人陌生。此种家族式的管理风格,让同学们的主观意识受到压抑,没法把自身的优点尽情展现出来,因而没法凸显高校的人性化管理机制。

3、形式大于实际的管理实况。人性化管理虽是被宣传了好多年,然而在许多高校,人性化管理仍是驻留在表层,许多对于人性化的管理仅是驻留在最基本的表层,没法真切地领悟到人性化管理的本质。许多高校现在的工作系统与工作内容极为繁杂,高校学子学习时间长、状况百出,再者,高校持续扩招,同学人数激增,一个工作职员要面对几百名同学,在此种情形下,学生工作职员完全变成同学们生活的后勤,沉浸在事务中,常是被动应对。这些繁杂事务动用了很多的精力,让大家无暇静心研讨学生工作规律、特性与思想动态等问题,更别说站在同学们思想的角度去解析、处理问题了。

二、在高等院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意见

1、注重情感沟通,展现人文关怀理念曾有位著名学者说过,理解并关怀对方的情感是鼓励对方、团结彼此的高效方法。在学生工作上,需增强与同学们的心灵沟通,采用换位思量的方法,站在同学们的立场上去想问题。由这个层面来讲,人性化管理亦是一种情感关怀。身为学生工作人员,应当立足于同学们的视角,思考什么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由源头上满足他们的需要,学生工作人员需走进同学们群体中,紧密关注他们的不稳定情形,弄明白缘由之处,快速进行处理。学生工作人员是人性化管理的实施者,唯有工作人员把大学生人性化管理策略纳入平常工作里面,方可以得到最佳的管理成效。在笔者的学生工作生涯里,问题与状况可谓层出不穷。举个例子,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同学来讲,首要面临的问题则是就业压力,所以很多同学都会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就已经出去参加实习工作了。那么这不可避免地会和学校的课程发生冲突,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实习而来找我请假的时候,我意识到该是时候让大家明白:选择、责任与尊重的时候了。所以,我会召开班会,向他们说明白,在课程与实习工作之间要慎重选择,而不是命令他们一定要选择课堂。因为当你选择逃课的时候,相应地,就要承担由此而可能被任课老师给你很低的“平时分”甚至你可能会挂科;最重要的,不能用其他的理由来去搪塞逃课的事实,因为这是对任课老师的不尊重。我本人当然会尊重他们在有富余精力的情况下参加实习,但是他们应该沟通的人是任课老师,而不是我。作为学生工作人员,我仅仅是给他们一个好的建议的人。

2、提倡同学们进行自我服务,提高他们行动的积极性自我教育才能特指同学们积极自主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理念在心理做出理解,如今的社会不仅要求学习才能好的科班型人才,学生工作人员需非常重视同学们的权利,信任他们,充分重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激励他们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要求同学们在高校经过人性化管理,并且更为注重高风亮节的新时代人才,而且经过实践转变成较为平稳的自觉行为的才能。使同学们感觉到高校所做的全部均是给自身服务,进而鼓励其对学习、对校园的热忱,经过实施人性化管理,能够让同学们由各方面完备自身,在更专业的层面来表现自身的才华,让其得到更好地发展。需尽情发挥团学、团委与班委的职能价值,使同学们自行自发管理,经过自身自发管理,经过亲身管理有关的职能机构,包含学生干部的任用、考评、评比先进,还有对班级老师进行可观的评价,真切达成师生交流的效果。以学生为本位的人性化管理能够让同学们在人文关怀、彼此理解的互助环境下成长,使同学们和高校在彼此尊重,在此种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同学会是人格完备、拥有创造新思维的素质型人才。学生工作人员需发掘各个同学身上的优势与特质,让大家实现自我控制的目的,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使普通的同学参加学生管理的进程中,学会自己发觉问题,处理问题,经过人性化管理,持续观察与改变自身的劣势,提升同学们行为的自主性。

三、结束语

篇7

(一)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1.管理理念滞后,大学生的被动性较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影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管理理念比较滞后,难以符合时代与教育的发展规律。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管理方面普遍重视管理、轻视服务,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导致大学生管理工作过分强硬化,且民主化不足。高校普遍将大学生作为管理中的客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动性,直接导致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

2.管理手段单一,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被忽视管理手段的单一化,是制约大学生管理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管理模式类似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强制性较强,人性化较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规划出条条框框,并强制性地要求其行为符合规范标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针对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面面都需要学校予以关注及支持,这就导致大学生的需求难以被满足,使得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较差。

(二)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的价值表现

1.能够明晰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地位,实现双方的地位平等主体间性之所以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被运用,根本原因在于它对主体间的共同利益取向的强调,在大学生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于物质条件具有共享的特性,因此,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可以使管理者与大学生建立共同的利益取向,从而将两者置于平等的地位。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的对等交往,反对工具理性的功利化理念,这就为大学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增加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地位。

2.能够构建合理的沟通渠道,实现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理解交往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激发了处于主体地位的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将大学生管理中的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理论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同时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施力度。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要求大学生管理中的管理者与大学生构成对等交往性的关系,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如此便可以增加管理者主体与被大学生主体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实现双方的理解交往。

3.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就取消了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与管理者置于同等的地位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如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容易具备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要求管理者关心大学生生活及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强调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提倡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及创造力,如此更容易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大学生管理新思维———主体间性特征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主体制约性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的交往有赖于他们共有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为他们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对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以主体间性理论看待大学生管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交往活动的内涵、特点、性质等都与其所处的客观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协作等均是以高校管理体系为物质基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潮流、文化环境下开展并进行的。这就制约了大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了规范。

(二)地位对等性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与主体间的对等交流,反对工具理性极端功利的理念,只有将交往双方的地位置于同一高度,才能使双方完全融入于交往之中,通过协同配合实现共同利益。在大学生管理中,地位对等性为每一个主体都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并要求每一个主体都必须对自己的意愿、情感、打算进行表达,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主体间性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独立人格,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建立在人格完整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大学生管理中,主体间性对管理者与大学生人格的完整提供了保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管理活动的内涵。

(三)交往相互性哈马斯曾经说过:“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交互的,不仅体现在交往的形式上,同时也体现在交往的内容上,双方的思想、观念、意愿、情感等都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传递着,唯其如此,才能保证交往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相互包容,为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提供基础保障。因此,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中,促进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交往的相互性,丰富了双方的交往内容,并加深了双方的交往程度。(四)沟通主动性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如果主体之间任何一方处于被动或者消极的状态,主体之间的交往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与动力,因此,主体间性理论要求各个主体必须以主动并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可以提高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管理者充分运用激励、引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促使大学生主动向管理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与建议,如此不仅拓展了管理者与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大学生管理的新路径———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全新管理模式

(一)管理主体的转变———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现阶段,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教育行业的繁荣,对大学生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增多,导致大学生管理所处的内外环境复杂且多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与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内外部的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并在交往中相互认可、达成一致,促进共同利益的实现。而传统大学生管理的主体过于单一,在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大学生管理仅仅限于内部系统,安排一些管理人员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管理主体过于单一化,不能顺应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不能满足大学生管理的内在需求。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大学生管理的主体应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在大学生管理中各个管理主体不仅是一种共生的状态,同时还具有共同的利益取向。因此,大学生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大学生管理职能体系,还必须包括科研、教务、生活保障等职能部门,除此之外,企业、社团、家长等其他相关利益者也必不可少,增加大学生管理中的主体,还需要使他们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作用。这就需要高校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使各利益相关者充分认识到大学身管理与他们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关系着他们的长期发展与未来,从而使他们在大学生管理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大学生管理的管理主体由单一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才能符合时代与教育的发展规律,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管理的内在需求。

(二)管理内容的转变———由针对学习成绩转向重视日常生活管理现阶段,国家与社会急需全面型与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大学生全面化的培养方案,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思想内涵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及社会输送综合型人才。然而传统的大学生管理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其他方面,忽视大学生课余时间与日常生活的管理,导致大学生管理的内容单调,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大学生管理内容需要由针对学习成绩向重视日常生活管理过渡。因此,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生活结构,包括认知学习、能力培养、文化娱乐等,并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因素,指导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及体验,并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正常、健康的行为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环境,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健康、舒适的空间。

(三)管理途径的转变———由对象性转向交往性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加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化,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提高。大学生是社会新思想与新技术的前沿群体,他们对民主、自由、平等有着强烈的要求,因此,大学生管理需要充分强调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唯其如此,大学生管理的管理内容及手段才易于被大学生所认可并接受,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才能提高。然而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普遍忽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学生看作大学生管理中的客体,导致大学生管理一直是对象性的管理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与管理者的交流与互动,使两者之间信息的传播形成阻碍,甚至造成两者之间的鸿沟。而主体间性理论要求高校为大学生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提高大学生管理的交往性,要求高校与管理者重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平、民主地对待大学生,赋予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并与之进行真诚的交流与互动,在两者之间构建融洽的关系。其次,管理者需要不断探索先进的大学生管理内容、手段及载体,针对当前的信息化发展形势,运用QQ、微博、微信等大学生常用的交流软件对大学生进行交流与引导,提高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互性。除此之外,高校需要针对大学生管理建立扁平化的结构,将中间管理层级缩减,并拓展管理的涉及面,从而缩短管理者与大学生的距离,实现“面对面”的管理形式,最终将大学生管理由对象性向交往性转变。

篇8

(一)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我国高校扩招的力度依然逐年加强,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及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成了当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必然趋势,并受到国内各地高校的普遍关注与重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社会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性群体,当代大学生独立、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管理的欲望极为强烈,因此,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顺应时代及教育规律的发展,将目标管理理论充分运用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并促使大学生挖掘其自身潜力,通过对目标进行合理的设置、实施、评价等来完成自我管理,进而促进自我发展。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方式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用人单位想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却变得越来越困难,主要因素在于高校及大学生自身。从高校方面来看,高校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处于脱节状态,导致许多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且学校的教学硬件与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其教育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就大学生自身来说,在大学生涯中没有根据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进行充分的素质拓展,同时缺少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于高校设置管理工作来说,其最终目的是完成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要条件是提升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目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将大目标进行分解,从而将其化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并督促大学生及时反馈目标完成情况,然后针对学生自身情况对其目标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价与改进。因此,将目标管理理论与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融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其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中,可以使大学生对各个阶段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从而对自己是否可以适应社会,并具备社会需要的素质及能力进行评价,以便于为自己制定更为合理的素质拓展计划。除此之外,将目标管理合理并充分地运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冷静而客观地对社会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随后便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有目的性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进而锻炼并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此便可以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将目标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是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措施

(一)使高校管理人员充分认识

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的重要性要想将目标管理理论充分运用于大学身管理工作中,首要条件是使高校的管理人员认识到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得到高校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为这种新型教学管理手段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不仅可以明确岗位责任和工作目标,还可以促进健全考核奖惩体系与绩效测评体系,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运用目标管理的手段可以将整体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从而为目标的落实提供有效的方法,使得学校的管理者不必再对繁重复杂的事务进行处理,仅需要将主要精力置于解决具体的小目标之上,进而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提高目标设置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要想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地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的设置是决定其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基于此,目标的制定不仅需要满足集体的发展需求,同时也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目标的设定需要在完成以后使学生集体与学生个体均收获愉悦感与成就感。基于此,在设置目标之前需要对全体教职工人员与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考虑,将其作为目标设置的依据,如此便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及大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更好地配合目标管理工作。

(三)制定难易适度的层级目标

通常情况下,目标设置得过高,会将人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打消;反之,将目标设置的过低,就不能充分调动人的斗志与激情。因此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整体、局部及个体的实际情况,从而设置难易程度合适的层级目标,这必然需要全体管理人员通过讨论与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还需要使设置的目标进行一定的试验,以提高其可行性与科学性。首先,在设定层级目标时,必须对学生所属的管理部门、系部、班级的实际情况与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还需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参考,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难易适中的层级目标。其次,在层级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完成层级目标需要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将其展现、教授给教职工与大学生,从而为其实现具体的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保证其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顺利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四)建立并完善目标管理实施的制度体系

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只有具备完善的目标管理制度体系,才能将目标管理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到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才能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系统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对于目标管理实施的制度体系来说,其建立与完善需要各管理层面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有合理、科学、规范的考核方式与手段,目的在于为目标管理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五)强化目标的监督与控制目标

在设置并确定之后,就需要进行正确的实施。而大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与复杂性较强的工作,并且其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烦琐事务,因此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与意外情况,从而导致目标的落实与既定轨道相偏离。基于此,要想使制定的目标得以顺利的实施,就需要对其加强监督与控制。要针对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构建评价机制与反馈机制,以便于对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回报与监督,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机制需要保证客观与公正,而反馈机制需要包含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过程,如此,才能对目标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除此之外,对目标管理工作进行控制时,需要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从而可以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需要在目标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把握,并以之为切入点,实施有效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加强目标测评工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