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就业观念8篇

时间:2022-09-13 04:03: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就业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就业观念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观念转变 心理期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大学生就业问题能否得到很好地解决,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关键。解决好就业问题既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学生就业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以及适时的扩大规模,关系到企业长远的发展。与此同时,解决好就业问题,也将进一步促进就业的结构性调整,利于区域、产业、城乡的协调发展。因此,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缓解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既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稳步前进。

一、大学生就业结构性调整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首先是招生与就业难以及时迅速地实现全国性结构调整。当前虽然不少省份已将招生计划和就业指标挂钩,但仍存在一定的延时性。不少前两年的热门专业,由于一时就业形势良好便大量扩招,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热门专业,甚至不少学校该专业办学条件还未达到标准的也申请开设并招生,一方面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人才迅速饱和;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办学质量不一,导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质量鱼龙混杂。而招生计划随着市场需求而调整就存在一定延时性,这是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绝对性的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大多数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域集中在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大城市为主的少数地区,认为该地域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高,而对到西部地区就业态度冷淡,就业比例低。虽然由于近年来的西部开发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大学生对西部的观念有所变化,但是还是对到西部地区工作态度冷淡,绝对比例偏低。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期望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看重工作本身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会,追求高层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特点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中追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基本趋势和要求。

但不少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尽管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较前两年有所回落,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倾向严重,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可能会带来一些就业机会的丧失和挫折与失败机会的增加,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新特点

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国家包分配”转变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有数年的时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也已经连续出现数年。最近几年,社会经济结构和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相对于过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就业目标明确却缺乏变通。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毕业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就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但有部分同学对薪水、单位类型和工作地点做出了明确规划,如非公务员不可、非沿海发达大城市不可等等,导致错失许多中西部及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

2、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调查显示,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和求职时的目光停留在外企或其它效益好的企业,更多关心假期长短、工资多少、福利待遇等。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企业、劳动强度较大的技术工作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

3、出现了“过渡型”的就业趋势。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预备将来出国或者继续考研深造,而把毕业后先就业作为过渡。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支教等有保研或者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选择保研等项目。

四、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心理误区和障碍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他们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遭遇小挫折,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和学以致用导致有业不就;职业意义认识不当等等。

五、国家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国家的有关政策,是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对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很大。其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

1、延缓择业期客观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不积极,形成“北漂一族”。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国家出台政策延长了大学生择业期,但是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积极,“有业不就”的局面。

2、户籍制度、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大部分单位在机构压缩和人员精简的双重压力下,虽然需要大学毕业生,也不敢进人,人员编制问题成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毕业生的瓶颈。用人单位体制上的滞后导致了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权力根据自己的需要录用毕业生。

3、鼓励西部地区就业、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等政策作用有限。尽管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择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但由于政策倾斜力度没有具体措施保障,虽然西部地区的人才缺口很大,西部仍然没能对北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史锋,施智明.可持续发展视阈下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182-184

[2]龙溪虎,陈红.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实证研究[J]科技广场,2008(11):241-242

篇2

(一)问卷调查法国内随机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韩国随机发放问卷24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12份。(二)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文献,通过文献资料的了解,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和深度等。(三)专家访谈法对于论文的选题、调查问卷设计、研究对象规划,以及论文的难点和重点,咨询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四)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3.0中文版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以求数据的准确严谨。

二、数据分析研究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现阶段,中韩在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合作。其中,就业问题是两国现阶段共同面临的难题。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显性的因素,比如,公司的规模和待遇、工作环境、稳定与否、就业区域、发展空间等,当然也有很多隐性的因素,如就业倾向性、可持续发展、父母的影响、社会的引导和宣传、就业观念等。

(一)中韩两国大学生对当前国内就业形势预测的对比分析

就业形势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侧重于研究主观愿望对就业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大学生在就业形势预测上,持不乐观态度的韩国99人,约占问卷调查人数的一半,远远高于中国的30.80%。由此可见,韩国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形势更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韩国大学生对就业的担心程度比中国大学生严重。而在非常乐观和非常不乐观两个方面,中国的大学生要略高于韩国。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持非常乐观态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部分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很强,对就业很有信心。第二,通过假期的学习或者是实习,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比较了解,就业准备上会更到位。第三,从很早的时候开始,这一部分学生就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非常到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就业的前景不乐观,但学生就业的决心和信心还是非常好的,大多数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而持非常不乐观态度的学生,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对就业前景不太了解,再就是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因此就业会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但在比较乐观和一般乐观这两个方面,中韩两国大学生就业预测上差别不大。

(二)中韩两国大学生就业侧重点的对比分析

当前就是这样一个“供需矛盾,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因此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大学生更侧重工作的稳定性,希望可以找到一份比较稳定而长久的工作。而韩国大学生更侧重“就业为先”,从工作中学习,从工作中积累经验,进而解决生活和生存的问题。由此可见,韩国大学生的想法更务实,更能适应目前韩国国内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这方面2017年3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父母和家庭也是很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在对我国208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关注父母家庭的学生有39名,占总人数的18.8%,高于韩国8.0%,大约高出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目前这批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虽然大城市的收入和就业空间较大,父母却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尤其不愿意孩子到离家较远的大城市工作;另外,由于受中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一些生更愿意选择离家近的地方上班,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工作区域的选择,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而韩国则不一样,大部分家庭都不是独生子女家庭,据韩国1993年的人口调查统计,韩国家庭大都是2个孩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范围,增加了就业的成功率。在就业过程中,侧重于兴趣爱好的,韩国高于我国10.6%,高出9.2个百分点。韩国高等教育发展从二战结束以来发展很快,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被世界公认为“教育兴国”和“科技立国”的楷模。韩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培训。所以韩国的大学生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愿意从事与专业对口和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可见韩国虽然就业形式严峻,但是对大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在自主创业、薪资待遇、发展潜力这三个方面,中韩两国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一方面,中韩两国都鼓励和提倡创新创业,不仅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有倾斜,而且资金扶持上都投入很大。另一方面,对于目前面临的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慢慢趋于理性,就业的薪资待遇、休假制度、培训升职,都不再视为就业的刚性需求。

(三)中韩两国大学生对就业渠道的对比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是越来越多,早已改变了以前报纸期刊招聘、现场招聘会的传统模式,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求职方式,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使企业和学生能够实现双向选择。表3中韩两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渠道数据统计表从表3整体来看,就业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韩国大学生在兼职实习方面,是所有就业渠道中占据比例最高的,占总数的21.20%,这与韩国政府实施“政府支援青年实习制度”有很大关系,即由政府出资,鼓励中小企业聘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实习,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技能和经验,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另外,韩国政府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实施“分享工作”计划,鼓励企业雇佣更多新人,来缓解就业压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则是网络求职,占调查总人数的20.10%。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求职的方式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相比其他求职渠道,网络求职有其自身的特点:快捷灵活、成本低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职位明确、成功率高,这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求职渠道,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在上门求职方面,韩国大学生有31人,占总人数的14.6%,而中国只有17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韩国大学生就开始提前找工作了,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鼓励高校聘请大学生担任助教或者实习研究员,给他们定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和经验。同时,鼓励他们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去了解企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学校和教师在就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我国大学生通过学校这一平台,实现成功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7%,明显高于韩国的10.3%。高校的根本职责是人才培养,这是高校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但是,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在人才输出方面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本次调查的国内高校来看,以下几个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加强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联系与交流,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第二,建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专门网站,及时为学生传递就业信息。第三,鼓励在校教师和毕业校友利用自己的资源,搭建就业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实现就业。第四,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假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实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条件允许的可以就地工作。在就业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利用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是一种有效的实现就业的方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利用社会关系可以有效达到就业目的的,我国大学生所占的比重高于韩国,这与各国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三、结语

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虽然韩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持不乐观的态度的人数更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韩国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和决心,这一点值得国内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在就业侧重点方面,韩国的大学生更为务实、灵活,本着“就业为先”的原则。而我国的大学生过分注重稳定性和待遇两个方面,所以偏向于选择报考公务员、医生、国有企业或者合资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公司,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范围。韩国的岗位实习帮扶政策落实比较到位,为韩国大学生的就业开拓了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在毕业之前就具备了很好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大学生,更容易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难度也大大降低,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戴丽莉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华,郑夕春.创业人才素质与品质结构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2-133.

[2]谭坚.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实证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4(3):107-109.

篇3

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的情况,就“就业形势”、“就业流程和手续了解情况”,“就业认识”、“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5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为95.65%。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375人,占68.18%;文科类专业学生175人,占31.82%。博士研究生19人,占3.45%;硕士研究生76人,占13.82%;本科学生455人,占82.73%;女学生215人,占39.09%。大城市生源学生111人,占20.18%;中小城镇生源学生223人,占40.55%;农村生源学生216人,占39.27%。独生子女学生187人,占34%;非独生子女学生363人,占66%。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50人,占9.09%;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388人,占70.55%;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112人,占20.36%。

2求职准备方面

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乐观,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这些情况说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成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大部分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1),有10.24%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73.3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相对而言,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学生对就业形势了解的比例要多5%。家庭经济状况的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因素,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随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呈正相关线性分布,分别以8%的等差数列上升。根据数据统计规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更多的重视对非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2.2大部分学生做过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2),有13.98%的学生做过“很认真的规划”,有67.44%的学生做过“一些简单的规划”,仅有2.71%的学生表示“没做过,无所谓”。相对而言,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知怎么规划”的情况要多6%,生源地差异比较明显。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要多6%,选择“不知怎样规划”的要少4%,非独生子女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达到1/3以上,是家庭经济一般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的3倍。

2.3半数以上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3),有12.4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有47.87%的学生表示“基本清楚”,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要高,大城市生源学生了解就业相关工作的主动性较弱。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的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比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低17%,比家庭经济差的学生低27%,呈明显的差异,经济状况导致的主观差异性值得重视。

2.4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4),有24.36%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有51.38%表示“一般”,大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充满期望。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上,学科、性别等差异性比较明显。相对而言,文史学科类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要高于理工学科类学生6%。各年级的学生中,应届毕业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均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从侧面可以看出学生在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才会对就业前景有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同时,博士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高,硕士研究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低,既反映出博士生就业姿态高的对就业前景乐观程度的反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高的特点。由于社会就业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导致女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低于男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高于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7%,同样反映了大城市生源学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不高的心理。在选择“不乐观”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比例要远远高于家庭条件一般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这需要就业部门加以重视。

3就业认识方面

问卷以“就业影响因素”、“自身具备的能力”、“就业制约因素”和“就业中突出自己”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开展了就业认识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这些反映了广大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就业认识观念和舆论氛围。

3.1学生对影响就业的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5),多数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是“自身条件”,其次才是“专业行情”和“学校知名度”。相对而言,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理工科学生对“专业行情”比文史类学生更为看重。由于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对自身准备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的期望不同,存在着对“学校知名度”看重程度的差异性,表现在学历层次越高的学生,越看重“学校知名度”,博士生最看重“学校知名度”。同时,硕士生对“专业行情”更为看重,这与硕士生就业面相对较宽、就业层次相对较高的学历特点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表6),“影响就业最大的自身条件”因素很多,排在前3位的是“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社会关系”,比例分别是28.13%、21.71%和20.50%。相对而言,由于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特性和能力要求的不同,理工科学生对“综合能力”的认可度高,文史类学生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高。博士生普遍社会阅历较深,实践经验丰富,选择“实践经验”的比例远远低于总体水平,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对于“综合能力”的认可度,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低9%以上,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存在比较独特的就业心理,值得深入研究。统计数据显示(表7),“影响就业最大的人际交往因素”最集中的是“父母或其他亲人”,认可比例是37.23%,突出反映了社会上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体现了就业工作的中国特色。其次是“学校老师”和“学长或校友”,比例分别是18.84%和16.36%,对于“同学”、“不认识的成功人士”等人群的影响持认可意见的比例很小。相对而言,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科研,与学校老师互相了解更多,老师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更大,博士生对“学校老师”的认可度比平均水平高得多。女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缘故,独生子女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缘故,都表现了对家庭更大的依赖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高。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就业中家庭依赖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对家庭依赖性越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越高,反而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就业帮助认可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3.2学生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8),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1/4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实践能力”。这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需要锻炼的能力所持的态度、树立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也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参加就业竞争时对自己能力优势的评价和自信。相对而言,博士生各项能力比较均衡,“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与博士生年龄较大、性格可塑性较小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见识多、视野开阔,来自农村的学生依赖性少、独立性强,这两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均高于来自中小城镇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发挥,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越强,这与社会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观点一致。统计数据显示(表9),近半数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近1/4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管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与历史形成的立足现有岗位稳妥就业的观念有关,也和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追求内敛、不张扬、不突破的观念有关。

3.3学生对制约就业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0),1/3以上学生认为在就业中最欠缺“实践经验”,这与用人单位强调“人才的直接可用性”的短视行为有关;1/4的学生认为最欠缺“社会关系”,这与我国社会的传统习惯有关。同时,少数同学认为“综合能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学习成绩”、“所学专业”、“人文素质”、“外表及形象”等也是较为欠缺的条件。相对而言,博士生认为自己欠缺“社会关系”的比例更高,这与博士生与社会接触更多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社会关系较多,来自农村的学生社会关系少,但期望的较多的社会关系帮助,这两类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相反原因,在“社会关系”的认可度上达到了观点上的基本一致。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认可“社会关系”的欠缺性起了重要作用,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越认为自己缺少“社会关系”的帮助。统计数据显示(表11),近1/4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工具性知识”,特别体现在博士生认为缺乏“工具性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的比例较高,而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比例较低。

3.4学生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2),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来突出自己,4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突出特长,表示胜任招聘岗位要求”、“事先了解单位,表示有兴趣和准备”和“通过沟通让招聘者记住”的方式来突出自己。这种强调内在因素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唯包装论”的片面观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非常有好处。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认为“制作精美、详尽的自荐材料”和“请有信誉威望的人推荐”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反之,选择“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学生。

4结论与建议

篇4

摘 要:通过深刻分析这些错误就业观念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就业观念、完善自我塑造、优化就业认知状况、优化就业价值观利益观等原则来消除错误观念,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转变

1 大学生就业观片面性

1.1 狭隘就业观

狭隘的就业观是相对与泛义的就业观而言的。泛义的就业指不论就业的单位性质、工作地点等要素,只要从事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均视为就业;狭隘就业是指预先设定就业条件,有选择性地从事生产活动的行为。

1.2 保守就业观

对工作岗位只作选择的就业观即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和岗位,就选择进入这一职业和岗位,从未或极少尝试自主创业。

1.3 消极等待就业观

一些大学生就此生出苦闷和自卑,经过尝试失败后选择逃避现实,消极待命,随波逐流,或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希望国家政策帮忙,依赖社会关注,等待家庭援手的人和事屡见不鲜,也人为地使就业过程变得繁杂无序,极大降低了就业效率。

1.4 功利主义就业观

由于都往所谓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稳定行业、热门岗位上挤,造成了人才恶性竞争的局面。

2 大学生就业观片面性的原因分析

2.1 狭隘就业观念的根源所在

当代的大学生在较多方面表现出自私,占有欲强,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的个性因素。当今社会的压力使得更多的人表现出焦躁,偏激,人际关系难于处理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在了大学生身上,他们敏感,过于激情,容易冲动,个性主义强烈,不能更好的与人沟通。表现在就业方面就是就业面的狭窄和没有长期从业的坚持。或许有好的工作,但仅仅因为特立独行的姿态使得他们失去了进一步成长的机会。

2.2 保守就业观产生的原因分析

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在陪伴了学生的多年学习、成长过程之后,最终需要学生自己对自身以及各方面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然而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阅历来判断对职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只是把解决自身生活需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较少考虑对事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

2.3 消极等待就业观产生的原因分析

消极等待的就业观念表现出自我信心不充分,对就业现状没有正确分析。大学生不能将自己和社会需求更好的匹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退缩,胆怯,没有顽强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肯定,在面对热门职业时盲目追求,片面接受社会现象的指引,而很多职业是有需求的,只是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失去先行就业的机会。

2.4 功利主义就业观产生的根源分析

大学生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方面很多人忘记了社会价值的实现,过于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忽略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就业目标变得短期而且极不稳定。人生价值也难更好的体现。简单的自我考虑让大学生局限于当前的状况,只是担心现有的报酬和能力,而长远的规划和理想的实现则成为渺茫。

3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途径

3.1 面对职业多元化,开阔视野,优化就业观念

优化就业理想目标定位。要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总结即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进行理性思考,在此基础上认真正确地判断、归纳自己的特点;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与他人的对比来认识自我,如与老师、父母、同学、朋友等的交往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3.2 更新就业观念,完善自我塑造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拥有的知识程度、知识结构决定了就业竞争力。专业知识与技艺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指标。大学生要在深入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目光前瞻,与时俱进,既扩大知识面,又能把握本专业最前沿的发展方向。

3.3 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寻找就业机会

要培育顽强的意志力,不以一次一时得失论短长,在反复的磨练中找寻机会并达成目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所谓热门职业。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经济不断发展带动职业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职业,淘汰落后的职业,曾经倍受冷落的职业可能变的受人瞩目,因此不能以一时之得失作为衡量就业好坏的标准。

3.4 克服片面功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和利益观

社会结构和经济的调整使大学生就业价值标准更加务实,价值主体更重自我,就业价值目标的短期性、价值途径的多样性也体现得更加明显。一方面,大学生要在转变传统就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以服从社会需要为原则。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和成就自身为原则。集体和个人的价值是矛盾统一体,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调适的。

篇5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养成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实施美育教育,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其他艺术领域内容教育,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就业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多元化的就业理念,并且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就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且敬业,爱业。

美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有许许多多的方面,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美育教育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提高

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保障,也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心理抗压能力不强,面对各种竞争,随时都会出现心理防线崩溃的情况。正如陈跃和白美云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一文中对大学生如今就业心理素质的描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专业素质、自身实际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与不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急躁、自负、自卑、攀比、从众、犹豫心理等等。如果不及时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调适,就会妨碍正常的就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择业和今后的发展。”[1]

在现代高速化的社会中,激烈的人才竞争让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严峻,就业心理素质也变得异常脆弱,而美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有着强大的调节作用。美育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并在美育教育过程中,不断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且美育教育活动也可以及时地对大学生内心素质进行调节。正如单永新在《浅析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中写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中,艺术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全面地感化和发展他们的心理个性。大学生正确理解艺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美感。大学生是具有艺术创造的才能的,良好的艺术教育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情趣、加深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担负着生活教科书的使命。”[2]单永新险胜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意义,也展现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美育教育有利地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正确的就业观念的树立可以使人们不断地进步,使大学生受益终身。然而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由于美育教育的实施不到位以及大学生自我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就业观念有所变化,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现在的大学生只关注眼前利益,学习实用性的技术知识,而忽视其他有用的艺术知识;认为只有教师、医生等职业才是真正的有用职业,而对服务员、清洁工等职业加以鄙视……这样的一些就业理念和就业想法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就业思想,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下的行尸走肉。闫兴亚先生针对现在社会中美育教育的现状,在《对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虽然高校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是目前,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对美育教育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注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或无暇顾及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对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往往是无可奈何。”[3]现在的大学对于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力度不够,并未重视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大学生也由于种种功利性原因,只求眼前利益,却忽略了美育教育对自己就业观念的影响,这一些都是现在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而通过对美育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让他们的审美标准变得更加合理化,培养正确的就业观也变得更加紧迫。

美育教育也会促进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就业观。现在的大学生只追求现实利益,就业面很狭隘,但是当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之后,他们会发现有时候并不需要为眼前的利益计较太多,将目光放眼于未来的社会发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使生活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美好。这样以来,他们的就业观念也将变化,就业的思想在接受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同步提高,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乐趣和就业价值地实现

就业价值的实现有利地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而就业乐趣地培养有利地促进了就业价值的实现。在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每天只是一味地工作,而不懂得热爱工作,失去了对生活的乐趣和信心。而通过美育教育,大学生将减少对一些功利性事物的追求,将经历更多地关注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种关注,可以使大学生对生活、对工作的衷爱程度提高,他将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成果实现就业价值。如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但他还是在工作中练琴、听唱片,有时长达几个小时都毫不可惜。他说:“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不会影响研究工作。”这也说明在接受美育教育过程中,人们的身心都将收到陶冶,心情也将变得更加开朗,工作效率也将不断地提高。

同时,就业的价值的实现也有利地促进工作乐趣地再次产生。在美育教育过程中,人们审美境界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使得就业能力地提高,实现了就业价值的实现。同时在就业价值实现后,它将再次地刺激自身,指导自身去发现美,认识美,从而发掘出工作中隐藏的快乐,让大学生时刻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工作。

四、美育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

美育教育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如著名教育家先生早已指出美育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大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各个领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能力不断得到了强化,这样更具有市场的竞争能力。如在相同专业知识的两个学生身上,如果其中一个学生接受了更多的美学知识的教育,那么他的言谈举止、审美趣味、做事方式等方面将比没有接受过美育教育的人更加优秀。在相同的竞争下,他也可能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同时美育教育通过引导大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形成一种认识美和鉴别美的能力,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种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自己道德水平、审美情操得到升华,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更具有竞争能力。一个经过美育教育的人,他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比常人要强,他对事物的看法将会是多方面,立体化的,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全面化,这种能力使得他对于就业的竞争也变得有利。

总之,美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方面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就业能力,有利地促进大学生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1]陈跃、白美云.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11期.第47-50页

[2]单永新.浅析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2卷·第2期.2009年4月.第77-78页

[3]闫兴亚.对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思考.教育与职业第3期(总第715期)2012年1月.第121-122页

作者简介:

金辉(1992—),浙江乐清人,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篇6

关键词: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市场经济,就业观念

女大学生是当今我国受到良好教育、富于智慧与活力的一个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和影响妇女解放运动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知识力量,她们的就业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女性人才资源的利用。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就业难有原因是多重的,就女大学生自身而言,就业观念中的误区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主观因素。因此,分析就业观念误区之所在,帮助女大学生构建起与时代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仅就这一问题做一简单的思考。

一、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

1、择业观滞后:如今,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当今与未来就业的趋势与主流,但部分女生不能因时而变,传统的就业思维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地盘踞在脑海,就业时盲目地追求职业的声望,过分计较单位的性质、工作环境及个人的身份,自谋职业没面子,到新经济组织中去没保障,服务性的工作有失的尊严,一次就业渴望享用终身,缺少多次就业的意识等现象普遍存在。

2、就业观错位。表现在不切实际,不适度的自卑与自信,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自卑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面对不可回避的就业竞争,有些女生潜意识中认同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自信不足,畏首畏尾,表现怯懦,缺少自我推销的勇气,结果使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机会;高估自己则是夸大自我实力,择业期望值过高,向往中心城市和高薪水,愿作“白领”而不屑于作“蓝领”,好高骛远;农村生源的女生则普遍存有跳出“农门”改变身份的想法,毕业后宁愿漂泊于城市也不愿回到自己落后但又特别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故乡。

3、强求公正:“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的就业与择业的权利也是我国劳动法规中的基本内容,但传统文化中性别歧视的现象依然存普遍地存在于在于今天的职场与社会。据江苏省妇联的调查显示:就业中有55.5%的女大学生遭遇到了就业歧视,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漫长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消除它也非朝夕可就,如若一味地强求社会公道与公平,就会形成一种心理障碍,就业的路也会因之变得漫长而坎坷。

4、急功近利: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就业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为此,在求职时将自己最优秀的部分展示出来以提高竞争力也是理所应当的。但部分女大学生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从“注水”过多的简历到精美的个人VCD;从整形美容到拍写真集,到复制各种荣誉证书和花花绿绿的奖状等,而对自己能干什么或希望干什么却语语焉不详,这实质上是对自身素质和价值的曲解。

5、藤蔓意识:重庆师范学院心理科学系应用心理学2000级学生郑欢、霍颢的一份关于“女大学生求职择业若干能力的探讨”的调查表明:普遍缺少主动性,对家庭对社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赖性,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择业责任,存有等、靠心理,从而延迟了就业准备期的到来;成绩较优秀的女生靠学校主管部门的推荐,学业一般的女生则多数依赖于家长、亲友的人际关系,迫不得已时才主动去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或夸大就业的难度,逃避就业的竞争,不敢直面社会现实,甚至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事实上,在人世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稳定和安逸的工作基本不存在,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是福利院,更不是慈善机构,而女大学生自身不主动的择业观念恰恰强化了女性的弱势地位和社会对女性的固有成见,也是部分单位将就业的天平倾向于男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构:

如今,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间蕴涵着机遇与选择、竞争与牺牲,无论女生或男生都存有同样的困难,但却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至今仍在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女生,必然要经历比男生更加漫长而残酷的考验。走出观念的误区,构建起与时代相适应的就业观,乃是当今女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

1、择业靠自主。首先要有自主的意识。自主的意识是成功就业的内驱力,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与人格意识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相信自我主动参与意识的反映。做为一个完整人格和价值的社会人,女性与男性一样同是社会文明嬗变的动力,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精英群体,更应以要有一种清醒的生命意识积极地寻求就业的机遇;其次要树立自信心,不悲观、不气馁,以达观的心态面对就业的艰难;再次,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国家一时无力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故广大女生应以主人翁自居,以大局为重,把个人的命运寓于国家的前途之中,自觉地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分忧,自创市场实现就业。等,没有前途;靠,没有出路;要,不太现实,与其怀恋过去依附他人,不如主动地迎接就业的挑战,扬起博击长空的翅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2、创业是最好的就业。女大学生是当今女性中最有创业条件和潜能的群体,而现在自主创业环境非常好,从中央到地方均予以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并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出台;伴随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创业的渠道与方式愈益多元化,因此,应该说,当今的毕业生欣逢自主创业最佳的机遇期;如若不能立即创业,也可以先加盟与自己创业目标相近的公司,积累经验和资金,物色合作伙伴,时机成熟时即行创业,也不失为一条理智稳妥的选择。现实中,许多女毕业生有胆有识自主创业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仅为后来者树立了成功的榜样,也昭示了创业的确是一条光明之路。

3、就业要竞争: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下,用人单位拥有了更多选择员工的权利,要与不要都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它们要生存必须讲究成本的最小化与效串的最优化,同样也要应对残酷的竞争也同样潜伏着关停并转的危机,女大学生要有源自于心灵深处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随时做好应付就业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一旦碰壁和失败,则要振作起来,正视现实,勇于自我解剖,找出差距,主动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和完善自己,重新实现就业;其次要有竞争的实力,实力的内核则是知识与技能,丰富的知识出众的能力与较强综合素质永远是职场不败的法定准则。

4、岗位无贵贱。不管做什么工作,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凭自己诚实的劳动求得生存与发展,问心无愧,应当倍感光荣和自豪。其次要确立多渠道就业的新意识,多元化的社会要求女大学生具有多元化的就业观,转变那种只有在正规部门、国有经济成份工作才算就业的观念。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增加了就业难度,同时拓宽了就业空间,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女大学生正是把握住了机遇,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篇7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深层次的,其中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误区

(一)“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毕业就希望能够找到工作环境优越、经济待遇优厚、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工作。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为自己是高于普通人群的特殊群体。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都希望能够到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谋求发展,对民营企业则不感兴趣。甚至一些大学生把去民营企业工作,错误的认为是“大材小用”。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传统的、保守的,以为所谓就业就是长期或一生从事一种工作,因此会力争谋求到一份所谓“铁饭碗”一样的工作。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工作,总是忧心忡忡的,担心在民营企业工作流动性大、不够稳定、缺乏归属感。其实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难以找到一份仅凭单一的知识或技能便可胜任的工作,仅凭大学期间所学便可安享一生的专业更是不存在的。因此,大学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就业观念,要有随时择业的思想准备,更要具有重新择业的竞争力。

(二)坚持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时,特别强调所学专业与从事岗位的专业一致性,错误的认为如果放弃所学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则是对自己大学学业的否定。社会分工逐渐精细化,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只涉及到该专业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难以无缝对接,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会浪费很多就业机会。另外,根据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会导致个别专业毕业生过剩的情况。因此,大学生要根据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就业渠道,以便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消极被动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可以积极面对,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则存在着“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缺乏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目前,大学毕业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其就业高峰期已经来临。而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家庭的过分溺爱,这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期望值很高,脱离实际。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等待、过分依赖的心理。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毕业即可捧得铁饭碗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使人们养成了对政府、社会、学校的严重依赖。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但学生毕竟是就业的主体与受益者,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必须立场明确,果断做出决定。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要树立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遇到挫折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自信、平和的心态迎接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四)盲目攀比的就业观念

很多毕业生没有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而是盲目攀比、随波逐流。在求职过程中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一味追求完美的工作,当这种虚荣、病态的心理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客观、公正地规划自己,实现顺利就业。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发挥的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很难准确地掌握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清楚别人想要什么。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好高骛远的思想,只盯着挣钱多、工作环境好的工作,错误的评估就业形势,使自己错失很多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只有观念正确了,才能有效规范行为。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根据就业形势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并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针对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迫切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加以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身条件同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起来,将自己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疏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难准确判断就业形势,不能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往往表现出焦虑、畏惧心理。尤其是在求职受挫之后,会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学历低、能力差、学校名气不高,产生强烈的心理挫败感。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疏导作用,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找工作之前,要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认清形势,了解就业本身的竞争性,明白求职的过程中存在着机遇与挑战,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考核其专业技能以外,职业道德素质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念 求职准备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81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and Job Preparation

――Tak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s an example

NIU Hang, CHEN Zhanghua, ZHANG Linhu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 survey data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other job preparation and employment concept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has a clear understanding, did some degree of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outlook,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process and related systems. Students are able to recognize their own objective condition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n employment and constraints. Different gender, education, family status of student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job preparation and employment concep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employment prepar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个社会各界关心、千家万户关注的热门话题,又是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促进就业己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的研究对大学生、高校和政府劳动就业相关部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使用北京科技大学课题组对本校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观和求职准备的基本状况,为学校制定有关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样本说明

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的情况,就“就业形势”、“就业流程和手续了解情况”,“就业认识”、“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5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为95.65%。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375人,占68.18%;文科类专业学生175人,占31.82%。博士研究生19人,占3.45%;硕士研究生76人,占13.82%;本科学生455人,占82.73%;女学生215人,占39.09%。大城市生源学生111人,占20.18%;中小城镇生源学生223人,占40.55%;农村生源学生216人,占39.27%。独生子女学生187人,占34%;非独生子女学生363人,占66%。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50人,占9.09%;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388人,占70.55%;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112人,占20.36%。

2 求职准备方面

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乐观,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这些情况说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成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 大部分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1),有10.24%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73.3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相对而言,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学生对就业形势了解的比例要多5%。家庭经济状况的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因素,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随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呈正相关线性分布,分别以8%的等差数列上升。根据数据统计规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更多的重视对非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2.2 大部分学生做过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2),有13.98%的学生做过“很认真的规划”,有67.44%的学生做过“一些简单的规划”,仅有2.71%的学生表示“没做过,无所谓”。相对而言,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知怎么规划”的情况要多6%,生源地差异比较明显。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要多6%,选择“不知怎样规划”的要少4%,非独生子女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达到1/3以上,是家庭经济一般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的3倍。

表1 对就业形势了解情况

表2 对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2.3 半数以上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3),有12.4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有47.87%的学生表示“基本清楚”,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要高,大城市生源学生了解就业相关工作的主动性较弱。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的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比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低17%,比家庭经济差的学生低27%,呈明显的差异,经济状况导致的主观差异性值得重视。

表3 就业流程和制度了解情况

2.4 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4),有24.36%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有51.38%表示“一般”,大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充满期望。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上,学科、性别等差异性比较明显。

相对而言,文史学科类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要高于理工学科类学生6%。各年级的学生中,应届毕业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均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从侧面可以看出学生在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才会对就业前景有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同时,博士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高,硕士研究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低,既反映出博士生就业姿态高的对就业前景乐观程度的反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高的特点。由于社会就业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导致女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低于男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高于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7%,同样反映了大城市生源学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不高的心理。在选择“不乐观”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比例要远远高于家庭条件一般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这需要就业部门加以重视。

表4 就业前景态度情况

3 就业认识方面

问卷以“就业影响因素”、“自身具备的能力”、“就业制约因素”和“就业中突出自己”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开展了就业认识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这些反映了广大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就业认识观念和舆论氛围。

3.1 学生对影响就业的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5),多数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是“自身条件”,其次才是“专业行情”和“学校知名度”。相对而言,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理工科学生对“专业行情”比文史类学生更为看重。由于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对自身准备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的期望不同,存在着对“学校知名度”看重程度的差异性,表现在学历层次越高的学生,越看重“学校知名度”,博士生最看重“学校知名度”。同时,硕士生对“专业行情”更为看重,这与硕士生就业面相对较宽、就业层次相对较高的学历特点有关。

表5 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表6),“影响就业最大的自身条件”因素很多,排在前3位的是“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社会关系”,比例分别是28.13%、21.71%和20.50%。

相对而言,由于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特性和能力要求的不同,理工科学生对“综合能力”的认可度高,文史类学生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高。博士生普遍社会阅历较深,实践经验丰富,选择“实践经验”的比例远远低于总体水平,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对于“综合能力”的认可度,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低9%以上,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存在比较独特的就业心理,值得深入研究。

表6 影响就业最大的自身条件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表7),“影响就业最大的人际交往因素”最集中的是“父母或其他亲人”,认可比例是37.23%,突出反映了社会上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体现了就业工作的中国特色。其次是“学校老师”和“学长或校友”,比例分别是18.84%和16.36%,对于“同学”、“不认识的成功人士”等人群的影响持认可意见的比例很小。

相对而言,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科研,与学校老师互相了解更多,老师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更大,博士生对“学校老师”的认可度比平均水平高得多。女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缘故,独生子女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缘故,都表现了对家庭更大的依赖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高。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就业中家庭依赖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对家庭依赖性越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越高,反而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就业帮助认可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3.2 学生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8),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1/4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实践能力”。这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需要锻炼的能力所持的态度、树立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也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参加就业竞争时对自己能力优势的评价和自信。

表7 影响就业最大的人际交往因素

表8 已具备能力情况

相对而言,博士生各项能力比较均衡,“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与博士生年龄较大、性格可塑性较小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见识多、视野开阔,来自农村的学生依赖性少、独立性强,这两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均高于来自中小城镇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发挥,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越强,这与社会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观点一致。

统计数据显示(表9),近半数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近1/4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管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与历史形成的立足现有岗位稳妥就业的观念有关,也和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追求内敛、不张扬、不突破的观念有关。

3.3 学生对制约就业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0),1/3以上学生认为在就业中最欠缺“实践经验”,这与用人单位强调“人才的直接可用性”的短视行为有关;1/4的学生认为最欠缺“社会关系”,这与我国社会的传统习惯有关。同时,少数同学认为“综合能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学习成绩”、“所学专业”、“人文素质”、“外表及形象”等也是较为欠缺的条件。

相对而言,博士生认为自己欠缺“社会关系”的比例更高,这与博士生与社会接触更多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社会关系较多,来自农村的学生社会关系少,但期望的较多的社会关系帮助,这两类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相反原因,在“社会关系”的认可度上达到了观点上的基本一致。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认可“社会关系”的欠缺性起了重要作用,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越认为自己缺少“社会关系”的帮助。

表9 不具备能力情况

表10 最欠缺综合条件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表11),近1/4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工具性知识”,特别体现在博士生认为缺乏“工具性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的比例较高,而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比例较低。

3.4 学生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2),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来突出自己,4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突出特长,表示胜任招聘岗位要求”、“事先了解单位,表示有兴趣和准备”和“通过沟通让招聘者记住”的方式来突出自己。这种强调内在因素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唯包装论”的片面观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非常有好处。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认为“制作精美、详尽的自荐材料”和“请有信誉威望的人推荐”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反之,选择“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学生。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和总体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观点:(1)大学生对参加就业的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大部分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了解,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多数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2)大学生对参加就业的条件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大多数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方法有比较科学的认识。(3)在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求职准备和就业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大城市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群体在求职准备方面处于较低水平,文史学科类学生、女学生在就业前景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困难,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找出规律,在工作别关注,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