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流行文化8篇

时间:2023-01-22 15:23: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流行文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流行文化

篇1

摘要:流行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可它一直鲜为学术界研究,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探讨了流行文化的含义,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流行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等,希望借助利用流行文化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关键词:流行文化;消费者行为;高雅文化

现在,当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产品随着全球化而充斥世界的时候,不仅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全球各个角落普遍存在并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东西,就是已经彻底商品化和全球化的流行文化产品。由此可见,流行文化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对流行文化的研究已经势在必然,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流行文化的界定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界定。关于“流行”这个词,威廉斯认为有四种意思:被许多人特别喜欢的;较低等的制品;希望赢得人们喜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实上是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流行”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迅速传播或流行一时的规格或样式,也称作时尚、时兴、时髦等。流行是一种追求新颖而背离习惯的企图,但同时尚未超出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和行为范围。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流行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或大众的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范的行为模式。流行现象,它具体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当数量的人,对特定观点、行为、言语、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与追求,并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社会到处可见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流行,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是一个时期内大众社会中许多人都在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新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从商业的角度看,流行意味着消费潮流,它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种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如营业额、利润等)紧密相连的东西;从接受的角度看,流行在面向市场和社会时,极易获得广大消费者的共鸣和认同。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进行界定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截至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界定已经有164种之多。著名学者T.伊格尔顿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文化这一术语一直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被使用:它太宽泛又太狭窄、太充满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类学者认为,文化界定可以归纳为两种,一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另一是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一个整体社会中长期、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这些模式在那些给事件和人际关系以明显结构的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性中呈现出来,并且构成常被归为“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布朗就持此观点。后者是个体习得的产物,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西。据此认识,文化不必为该社会甚或该群体所有成员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有关成员彼此授受意义,以至这些意义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象。

很清楚,任何流行文化的界定都将会把流行的不同意义与文化的不同意义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组合。因此,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衔接的历史,就是这两个概念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内,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历史。

二、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流行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的代言人。在《消费矛盾:消费社会的概念、行为与政治》(ContradictionsofConsumption:Concepts,PracticesandPoliticsinConsumerSociety)一书中,爱德华(TimEdwards)主张,透过流行文化,我们能够对当代消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

流行文化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随处可见的消费现象,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体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一种趋同的消费选择。从总体上看,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1.流行文化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模式。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流行文化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或者说在于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欲求。现代社会的实践证明,人们消费某种产品,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物质特性和实用功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还会因其广告所张扬的抽象的、非实用的精神因素能够使消费者产生兴趣和认同。形形的广告无不传达着各种各样的观点、价值与精神取向,广告与其说是对产品的推销,不如说是对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哲学和意识形态的表达。比如耐克赢得了非凡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产品质地优良,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大力倡导了一种价值观,那就是:Justdoit(想做就做).Ican(我能)。这种价值观已形成了一种潮流以绝对优势经久不衰地席卷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它不仅已嵌入了每个美国消费者的头脑深处,而且已成世人皆知的经典广告口号。

2.流行文化反映消费者行为。流行文化是消费者行为的一面镜子,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消费者的行为。美国当代强调年轻和健康的流行文化正好反映了美国消费者购买健美器械、定期去健身俱乐部、钟爱营养均衡食品等消费行为。

三、流行文化的发展阶段

流行文化一般会经历产生、普及和衰退三个阶段。流行文化潮流以前是由商家请专业设计者创立,然后自上而下进行普及。这里要注意的是,流行文化也会被名人无意创立。例如,1961年,肯尼迪在他的就职典礼上没有戴帽子就走过了宾夕法尼亚大街,这一无意行为却从此打破了男士戴帽的风俗习惯,也摧毁了男帽行业,联合帽业会不得不请求肯尼迪重新戴上帽子以希求恢复男士戴帽的流行文化。由此可见,名人对流行文化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现在商家把流行文化的产生寄托在年轻大众上。专门的市场调查公司投资请一些“酷仔”对身边的朋友进行关于流行文化的录音采访。这样的调研使得Reebock开始推销淡颜色的鞋子,而Burlington开始推销深蓝色的牛仔裤。

流行文化形成过后,最重要的是让它普及到大众,不然就不成其为流行文化,就不能引导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这就要借助媒体和意见领导者通过广告等方式传播出去。广告是流行文化的信息源,它最先向人们传递社会潮流和流行流变的信息。当一种流行生成后,广告及时地把流行资讯广而告之。由智威汤逊中乔广告公司创意的“立顿红茶”系列广告非常生动形象地演绎了新产品的流行特性,也为广告对流行文化的传播作用做了天然的注脚:“紧跟潮流新步伐”、“散播热门新话题”、“洞察今夏新焦点”、“聆听流行新节奏”、“掌握时代新信息”。

广告报道着流行、演绎着流行、评说着流行,它以高度的日常性传播,使人们处在一种强有力的流行文化环境和认知空间中,从而不断地推进着流行市场的发展。人们通过广告传播、了解了最新的流行是什么,普及的范围如何,社会评价的程度怎样,广告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人们获取流行文化信息的过滤网。只要我们稍加回忆,就会发现这些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从喝一般的汽水到喝可乐,从喝茶到喝咖啡,从喝白开水到喝矿泉水,从只知道自己烧着吃,到吃现成的方便食品,从吃大饼油条到吃肯德基、麦当劳等等,哪一种饮食流行没有广告传播的贡献?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广告的传播,哪怕流行文化已经形成,却难以快速地流行开来。当然,广告促进流行文化普及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首先,它不遗余力地对时尚主题进行不断重复的诉求,从而使其大面积铺排开来,形成一股势不可当的大潮。其次,广告为了促进流行的普及,竭力创设着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时尚模拟环境,并把每一个人邀为广告主角,竭力告诉人们拥有广告中所推荐的产品会多么快乐,按照广告所设想的方式生活多么美满,于是人们不是被强加为这个群体的成员,就是承受着由此而带来的群体压力,为了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个人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大家必须从众,必须去拥有时尚。这一来,广告传播的商品或服务便迅速获得众人的追随和采用从而得以普及。流行文化具有易变性、周期性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流行文化在产生、传播并达到后会急转直下走向消失。流行文化周期的长短直接牵涉到企业的利益,因此企业都做着“留住”流行文化的努力。利用广告巩固业已形成的流行时尚,并在前一流行的基础上通过内容更新、题材转换、形式变革等一系列手段,带出另一个相关的流行,甚至使其再度走向新一轮的,从而达到尽可能延续流行的目的。这是广告对流行文化的又一突出贡献。

综上所述,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一方面商家要善于利用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创造、普及并留住健康的流行文化,以保持健康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正确引导,这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圣刚.当代流行文化的形成机制与作用[J].中州学刊:文艺研究,2007,(2).

[2]杜春华.近年来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成因及社会价值分析[J].天府新论,2006,(4).

[3]仲富兰.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的合谋者[J].社会观察,2006,(4).

[4]刘乃歌.大众传播变革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勃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刘志梅.流行文化与广告[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6]万翔.消费时尚、流行与品牌战略[J].商业研究,2004,(13).

[7]陈立旭.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当代文化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2).

[8]羊小于.论流行文化对广告的意识形态影响[J].新闻界:传媒与广告,2003.

[9]张同道.文化肿瘤[N].中华读书报,2001-07-18.

[10]肖鹰.美学与流行文化[J].文艺研究,2001,(5).

[11]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2]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13]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述评,2000,(5).

[14]陈立旭.现代传媒变革与文化革命[EB/OL]..文化研究网:.

篇2

【关键词】 流行文化;品牌;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成功的驱动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必伴有成功的品牌,这一点已形成共识。成功的品牌必有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品牌的内涵,是社会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企业在设计品牌,创立品牌,培养品牌,使其成为知名品牌的过程中,流行文化将对其产生很好的催化作用。

一、流行文化及特征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在他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之后,文化定义已有160多种。流行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定义一样,也是众说纷纭。一些学者指出,流行文化是被排除在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即那些不能达到高雅文化所需标准的文化文本和实践就是流行文化。这些学者坚持流行文化是大众生产的商业文化。

还有些学者认为,流行文化是渊源于“人民”的文化。流行文化又称普及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它正在模铸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可能成为新的流行文化产生的契机。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

二、品牌的内涵

品牌是通过一系列市场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和客户忠诚度,是企业、产品与消费者建立的一种关系。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心灵需求的情感价值,是产品概念对应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价值的具体体现,品牌只有得到消费者认同才有价值。这种被认同的价值是由很多元素组合的,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文化价值是品牌的内涵,是社会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

品牌文化是品牌在经营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是品牌与文化及企业个性形象的总和。品牌文化突出了企业外在的宣传、整合优势,将企业品牌理念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进而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品牌的直接载体主要是文字、图案和符号,间接载体主要有产品的质量、服务、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没有物质载体,品牌就无法表现出来,更不可能达到品牌的整体传播效果。优秀的品牌在载体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如 “麦当劳”其黄色以拱形“M”为标志,给人很好的视觉效果,人们通过“麦当劳”品牌会感受到一种美国文化、快餐文化,也能由品牌激起儿童在餐厅里尽情欢乐的回忆。

三、流行文化对品牌的作用

流行文化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无所不在,其声色感受、直观刺激、绚丽形式,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这个社会当中主流的、强有力的东西,流行文化的商品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吸引力。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当代社会的消费形态与形式正日益从大众、务实的消费走向感性、有文化意义的消费。文化已成为构建品牌、塑造品牌的凝聚剂和催化剂,成为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形象力的核心动力。在品牌竞争中,品牌文化建设须寻找文化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依据社会消费思潮变化,将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化元素加入到品牌构建和传播中,利用文化的共享性有效地影响消费者,以获得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平台,促进消费的实现,获取最大的利润。

(一)流行文化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核心动力

文化具有明显的共享性与规约性。处于相同文化语境下的群体,不仅拥有普遍遵守的共同生活准则和情感,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共同的文化为参照,做出自己的各种决定,选择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在“文化符号”的叙述中形成共同的叙述内容与叙述方式,特定的文化环境必然决定着特定的消费意识和行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追求“感性的生活”,消费实践往往意味着一种文化选择,折射出其对高层次精神追求的需要。购买符合自己文化需要的风格化、感性化商品,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享受精神与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获得某种身份的确证与认同。

品牌建设必须按其定位有针对性地传递文化,将丰富的文化意蕴融注于品牌创意之中,提高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即把单纯的商品信息变成品牌文化信息,以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对人精神需求的迎合及满足为核心,在人文文化的特定语义中寻找和倡导一种品牌观念、品牌情感,表现品牌生活形态下的丰富体验,以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巨大的品牌增值效应,打动消费者。如变形金刚就是流行文化品牌的传奇,2009年,当电视版《变形金刚》故事已经成为20年前的古董,真人版《变形金刚》“奇奇卡卡” 的变形声再次在世界各地的影院里响起。一段横亘数十载的流行文化风潮再次回涌,伴着林肯公园的歌声,让银幕下的人群变得无比狂热躁动。《变形金刚》真人版电影,就在用近乎神迹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上演着流行文化的奇迹。

1983年,当美国孩之宝公司到日本寻求玩具合作开发权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一个商业奇迹的发生,不是因为这种玩具本身具有市场魅力,而是孩之宝公司全新的营销方式,这种方式整合了文化和商业的资源,使之形成完整的商业链条。孩之宝公司用组合销售的模式完成了其对《变形金刚》营销的完整商业链条的构建,孩之宝开发《变形金刚》动画片和电影就是为了销售玩具,无非就是将玩具广告制作出情节罢了。《变形金刚》被当做文化现象接受和讨论时,人们很轻易地就遗忘了在文化引导下产生的大量购买行为。

这种成功的模式,在文化和商品市场上都获得巨大的收益。光有产品不足以取得市场的成功,产品推销才是《变形金刚》这一商业神话的精髓所在。孩之宝公司在拍摄动画片《变形金刚》之前预先推出了造型新奇、可爱,甚至具有魔幻色彩的机器玩具,符合青少年追求时尚新奇生活方式的心理,为动画片的“预演”营造一种审美期待,动画片《变形金刚》推出后达到狂热。从玩具到动画片再到玩具,《变形金刚》玩的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营销模式,用流行文化产品影响市场,消费者先接受文化产品和文化偶像,使之变成一种爱好,产生购买欲望,形成最终相关产品的消费,用文化产品来促销玩具产品,促使消费者进行自主消费或者是连锁消费行为,最终两种产品都获得成功。

(二)流行文化对品牌的叙述作用

作为品牌传播的主要形式,文化叙述必须采用消费者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与文化价值观。一个品牌要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与其相对应的产品概念,注入与品牌定位相适应的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价值理念,并进行合理的整合、演绎与扩展,形成丰富而独特的品牌文化个性。流行文化是一种大众生产和消费的商品性文化,标志着一种普遍实践和热烈追随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只有切入流行文化,以社会时尚为创作的话语资源,在塑造流行生活模式的参与中,“攻目标消费者的心”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现代社会中,关爱生命、提高生活品质、提倡绿色环保、追逐名星和视听刺激等已成为人们,尤其是中青年崇尚的潮流。将环保、生态、营养、安全、健康、运动、活力、方便、时尚等具有现代感的流行文化作为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的创意基点,定能达到共鸣的效果。如农夫山泉迎合现代消费需求,以“天然健康”为核心,将产品实体利益与环保、健康等结合演绎产品的存在价值,引起消费者共鸣;喜力啤酒坚持以流行文化的叙述方法进行传播,举办摇滚音乐节,赞助自由式滑雪世界杯赛,表现其年轻、时尚、富有情趣的时尚魅力,使其迅速成为流行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唤起广大青年的追崇和向往之情;耐克出色的广告文案充分表达了耐克的篮球文化,借助“飞人”乔丹,耐克这个闪电钩子成了美国乃至世界街头文化的宠儿。

品牌不仅要表现时尚,更要关注消费者的精神品质、思想观念、社会时尚、生活主张与方式趣味的变化,塑造独特的品牌个性。如“劲王野战饮料”抓住酷文化中个性、自由、理想的价值内涵,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为广告语,其张扬叛逆的口号,火红的底子,雪白的字迹和前卫、独特、充满激情的广告表现,一下子切中了青少年成长期渴求独立的焦灼心态,激起了目标消费群心中的驿动,成功地实现了与消费者进行价值共振的愿望。

郎酒,一个身处西南一隅的民营企业,2008年与中央电视事节目中心结成战略合作火伙,喊出“强我国防,神采飞扬中国郎”的豪迈口号。2009年郎酒冠名春晚,红花郎名声大震。2008年销售突破20亿元,2009年预计30亿元,超常规发展被业界称作“郎酒现象”;星巴克针对特定知识分子群体,以精致纯正的咖啡文化作为叙述载体,使商品的高尚定位与文化价值理念得到完美的体现,咖啡的品饮被“消费梦想、影像与”所充斥,给消费者带来尊贵和品位生活的超值享受。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性巨大,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时应积极挖掘产品的地缘文化优势,以特定区域的风情、习俗、人物、历史、建筑、服饰等人文景观为背景,表现地区文化的差异美,不断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如“上海老酒”选取石库门这一极具浓郁地方特征,彰显中西合璧的上海弄堂文化和海派文化,在特定的地域和情味中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结,赋予广告丰富的文化内涵;云南红葡萄酒巧妙结合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其产品包装和广告以清纯的傣族少女、翩翩起舞的蝴蝶、带着晨露的葡萄、椰树、大象等构成一个美妙的境界,渲染出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在众多品牌的壁垒中异军突起;姚生记瓜子之“花样年华篇”,以1931年的上海为背景,在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迷朦烟雨等象征符号诠释下,表现了姚生记瓜子独特的江南韵味,一种地域情结和江南文化流动其中,感人至深,实现了强势地域文化逐渐向产品、品牌转移甚至增值的效应。

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应巧妙利用传统的民族道德情感与价值取向,表现与弘扬民族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礼仪风俗,艺术地传达人对物的心理需求,以民族文化丰富品牌的内涵。 如非常可乐坚持“中国人,当然要喝自已的可乐”,激发起消费者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喜之郎将美味果冻布丁的产品功能扩展为“传达亲情”的产品理念,借青少年、情侣和家庭相聚为表现形式,深刻地表达了喜之郎“亲情无价”的品牌理念和主张,传达出人们对亲情的期盼;金六福酒则始终以“福文化”进行品牌核心诉求,从个体的福,走向民族的福,最后定位于世界人民共同的福,让消费者不断感受“好日子离不开金六福酒”,“喝了金六福,年年都有福”。这些广告语都与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着极强的情感感召力,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四、结语

流行文化已主宰了当今世界的消费趋势,品牌文化是品牌产品热卖的温度计,品牌作为精神、意义的载体,消费者常常把特定的精神内涵与品牌之间形成一种关联:“品牌”与“精神需要”的联系。品牌中的流行文化元素被消费者认定后,品牌即被消费者认定,消费者在消费品牌产品的同时,通过对品牌的体认,也就满足了特定的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流行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大品牌争夺的领地,都把这一文化元素作为品牌产品迎合消费者的切入点,使企业品牌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知名品牌,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溢。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克利福德・格尔茨.纳日碧力戈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5]陈浩,高筠,肖金花.语意的传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

[6]李建立.广告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篇3

【关键词】流行语;英译;文化

如今,在这个社会各个方面都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流行文化应运而生并且急速发展,同时它也在不断影响和反映着社会的变化。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愈来愈大作用,各种新生事物,新观念,新做法名称层出不穷。这就给中国流行语中英翻译的方法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何能让英语国家的人们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最大限度地理解中国流行文化?特别是在跨文化以及语际交际中的流行文化词汇空缺翻译问题怎样解决?因为语际交际中的词汇空缺与原语和目的语使用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发展,语言中的新词语也将不断出现。一种语言中的新词往往在另一种语言中成为“词汇空缺”,至少在短时期内会出现词汇空缺。世界文化是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中都有特定的位置。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交际中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难以吻合的层面。译者只有最大限度地补足其互缺的内容,才能使译文臻于完美,世界文化的版图也才能因此而不断扩大。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周方珠,2004)。这里所说的“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法律、道德观念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分析思考,笔者最终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翻译中国流行语的新方法新规律:

一、运用拼音

此类情况应限制于词语具有中国流行特色,是根基于我国的某种社会现象而出现的词语,比如说某个流行的电视节目、某个网络热帖、某个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等。比如:“屌丝”这个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都广泛运用的词语,到目前为止,英语文化中还没有与之相对的词语(在百度翻译中,“屌丝”一词被翻译为“loser”,可是结合现实来讲,这样的翻译并不准确,自称“屌丝”的人客观上来讲并不都是“loser”),在全校范围内各个专业各个年级超过五百人的调查中,我们给了这个词的翻译四种选择“common people”“ordinary guys”“grass roots”和“Diaos”,调查结果显示选择“ordinary guys”(33.33%)与选择“Diaos”(31.25%)的人数不相上下。这说明了在汉语热的背景下,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词语在没有同等翻译词语时最好以能比较容易被国外接受的拼音字母翻译的方式,这样它的影响会更为广泛并对于填补文化空白(cultural margins)具有意义深远的作用。

再比如说“伤爹”这个新出现的流行词,其意义已经由以前狭隘的“伤老爹的心”扩展为广义上的“伤心”,如果可以直接译为“heartbroken”则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以及中国文化的背景,因此直接拼音翻译为“Shangdiee”相比之下不失为上策。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山寨文化”一词在被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

8000词》中被翻译为“Shanzhai culture”,虽然在英语中“knock

off”一词表达与此相近的意思,可是单纯地将这两个词互换放在语义对等的地位上显然违背了“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这一初衷。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很多含义基本对等的词汇,如比基尼bikini,春卷spring roll,枇杷loquat等,可是在这些国际共用词汇出现之前,总有一种翻译方法需要以中文为主体,以中国的文化和发音先入为主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毕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翻译、诠释自己的文化与社会。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是以英语文化为准,还是以汉文化为准?还是另立或创立新标准?从过去的历史来看,强势文化隐形的标准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当今世界以由以英美文化为中心的强权世界格局转变为由多个迅速发展的实力不断增强的发展中国家与老牌英美国家共同处理世界事务的格局,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软实力格局的分布和变化,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人数成倍增长,本文提出的“运用拼音”的翻译方法正是顺应了这个世界性的大形势大背景。

二、使用英语本土流行词语进行替换

文化都有其相通之处,反映其文化的流行词语也是如此,如果在译语文化里可以找到与之在形式上与功能上基本对应的现成的词汇时,最好直接替换,而不是运用拼音。

“邱懋如教授曾把翻译的对等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对等、文体对等和社会文化对等。其中语言对等是最重要的,在翻译时需优先考虑。”(赵明,2003),但这需要译者不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流行语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有包容俗语甚至是粗俗语的雅量。

东西方文化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渊源的不同。东方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的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东西方文化渊源之别造成的差异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表现。比如下面这个对话,“How is your work

ing today?”“Another day,another dollar。”这一回答体现了说话人对其工作无比厌烦而为了谋生又不得不做的无奈。这句话可以按照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译成“唉,当一天的和尚撞一天的钟。”再如流行语“吃货”一词是指那些在任何美食面前没有抵抗力,有时甚至可能会因此失态的人,在英语中的“foodie”或者“food bully”(后者比前者程度稍有加重),表达的意思与中文“吃货”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对应的;再如“非主流”这个词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是“maverick”(本意是和大众持不同意见的人)。

三、创新化的传统

在英语基础牢固,具有一定翻译经验或研究水平,且不符合以上两种情况时,可运用“创新化的传统”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直译、意译等)。

对于“创新化的传统”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翻译对象是时代感气息很强的流行词语,译者需要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许渊冲先生曾说过“译学要敢为天下先。”(许渊冲,1999),但是“创新”并不是毫无依据天马行空的随意“创新”,而是要建立在科学的传统的翻译方法之上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翻译是跨文化,跨地域,跨时空的语际信息转换,这种翻译方法目的在于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最大保真值。译者可以参照流行语的构成方式,通过缩略、合成、拼缀、象声等方式,力图使所造之词无斧凿之痕,如果找不到形神兼备的词语,不妨退而求其次,但宁可形非而神似,不可反之。

总之,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及文化与翻译研究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平等。这意味着文化霸权主义受到了挑战,人们以更加开放的心理接受外域文化,尊重源语文化;这更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特色展示,更有利于指导翻译实践。

比如说“拼爹”一词,指的是“比拼老爹”。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子女的贫富意识也越来越明显,一些年轻人开始比拼各自的父母,例如: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等,这些人认为自己学得好、有能力,不如有个“成功”的老爸。在翻译成英文时多数人还是认为直译为“competition of family background”,人气仅次于这个翻译法的就是调查小组在一起讨论创造出来的“Daddy-is-the-key”,但是后者的翻译显然更加传神,既从本意上将“爹”这个象征家庭背景的词表达了出来,又在形神兼备的程度上强调了“拼”,这一翻译把这个中文流行语点活了。在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一书中,“中国热”被译为“Sinomania”,“手机幻听”被译为“ringxiety”,“宅男宅女”被译为“indoorsman,indoorswoman”,“无手机焦虑症”被译为“Nomophobia”,也都体现了“创新化的传统”翻译方法。

四、传统的翻译方法

在反复斟酌思考后,以上三种方法都行不通时,就要运用传统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直译、移译、意译或者阐释,或者采用各种其他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是:首选异化,不得已时采用归化(the first choice is foreignization; the last resort is

domestication),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永远并存(赵明,2003)。

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异之一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流行语作为语言中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活力的语言成分,几乎涵盖了当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文体角度讲,流行语属于非常“不正式”的文体;从文化角度看,一条流行语的背后往往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达到文体、文化这两方面的等值正是流行语翻译需要努力的方向。可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同时可在直译后加上流行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如在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一书中,“靠山”一词被翻译为“backer patron”,“大学生村官”被译为“little village official”,“富二代”被译为“second rich

generation”,“暧昧短信”被译为“steamy text message”。

语言与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语言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部分,也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而语言又反映文化。广义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象征,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心理变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衣食住行等,流行语更是如此。

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中都是以自身默契来编码和解码的,对于流行语的翻译要从中国社会现状的角度与视野去破解东西方社会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以建立跨文化的东西方文化共识,以促进文化沟通,追求以新文化、新价值标准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最终促成跨文化的交际成功,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笔者相信流行语的翻译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诠释中国特色的社会现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梁雪松.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许渊冲.中国翻译[M].北京:中国翻译杂志编辑部,1999(2)

[5]赵明.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英汉互译的理论与实践(Interingual

篇4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英语教学 导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学生普遍地接受甚至狂热喜欢英美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在现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强调语言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赵建常、关韶江,2001)。因此,传统的教育早已与语言学习的大趋势脱轨。而且难度过大、意义太抽象的内容常常会挫伤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如将英文歌曲、传媒信息和影视等不同形式的英美流行文化导入到课堂中去,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改变学生学习外语的惧怕心理,另一方面又可以传递更多的与教材有关的补充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流行音乐、英文原版影音作为视听教学资料

1.将英文歌曲作为课堂导入

歌曲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学生可以在快乐的旋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增进情感的体验,加强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英语学习效果。英文歌曲可以巧妙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把相关背景知识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音乐中的语言有其丰富性和趣味性,其产生的效果可能给学生带来惊喜和引起他们的积极反应,有助于较长时间保持对学习活动目标的集中和指向。例如,《阳光中的四季》(The seasons in the sun),这首歌是爱尔兰西城男孩流行组合的经典歌曲,英文歌词简单隽永,男声组合舒缓的吟唱,发音清晰,适合模仿学习。在让学生欣赏歌曲、记忆歌词的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如“I w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句可以引出对动物比喻义的讲解,“black sheep”应译为“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借此,还可以引出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等。经常在这样被拓展的学习情境中,词汇量及听说能力自然会有较快的进步。

2.利用英文原版影音作为教学资料

影视作品是一种生动的视听组合,它直观、生动地结合了声音、图像和故事情节,自然流畅地传递了语言信息,创造了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视听环境,使学生全方位感受所学的语言和文化。

首先我们可以借此学习积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由于受到学习环境的制约和母语的干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难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对于无法出国且很少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学生来说,看英美影片是他们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例如《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道:“I could eat a 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说阿甘有过人之处,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学生对美国人日常用语中夸张语气的用法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又如《狮子王》(The Lion King)Timon和Pumba的对话,Timon:“Hey.He looks blue.”Pumba:“I’d say brownish gold.”这里的blue不是颜色而是表示沮丧。教师可以执导学生对通过影片接触到的短语和句型进行整理、归纳,并且用它们编成对话加深记忆,让这些语句变成自己的语言,并能信手拈来。

我们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会应用这门外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常常出现交际障碍,外语学习不能不了解相应的背景文化。通过影片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社会状况、风景地貌、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比如说,在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当船快沉没时,男士没有争先恐后地逃走而是让女士和孩子先坐上救生艇离开,充分体现了美国“女士优先”(lady first)的绅士风度。

丰富多样的视听材料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并真正掌握该语言,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二、媒体资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是多元的,如果他们只懂外语而缺乏对当代其他领域知识的掌握就会落后于时代。因此在课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教师的职责。流行文化涉及面广,可提供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例如,在讲解运动主题时,教师可直接引入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鸟巢、水立方或姚明、郭晶晶等运动明星的话题;在讲解环保问题时,教师可引入有关克隆或基因产品的信息;有关英美政治时,联系Watergate,Zippergate,Intelligence gate等事件启发学生对西方政治作深入思考,并通过设计有启发性、争议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使其批判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教师应从教学角度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流行文化作为素材补充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因为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内容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自身对流行文化的了解,关注流行文化发展的趋势,勤于积累各种资料,将自己的外语教学经验和流行文化知识进行必要的、有意义的整合,以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已掌握的流行文化知识为依据,尽可能地使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当前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相适应,从而使教学内容中流行文化的分量适宜、难易恰当,努力探索出一条能提高学习效益的教学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Cheung,C.K.The use of popular culture as a stimulus to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Hong Kong[J]. ELT Journal,2001,55/1:59.

[2]Richard,Jack,C.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篇5

自199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引进韩国电视连续剧《嫉妒》以来,尽管最初反映平平,但日后却赢得一浪高过一浪的“哈韩”欢呼。1997年央视播出家庭伦理剧《爱情是什么》,收视率高达4.2%,在中国观众中引起意想不到的轰动,韩剧热逐渐扩散。1998年,该剧在央视重播,再次引起收视热潮。同年,以韩国宇田公司为代表的韩国音乐公司将大量韩国知名音乐人的作品介绍到中国。1999年后,HOT、NGR等组合以整体姿态全方位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掀起音乐“韩流”。在《爱情是什么》之后,《星梦奇缘》、《恋风恋歌》、《异国女友》、《可爱先生》、《天桥风云》、《妙手情天》、《爱上女主播》(又名《夏娃的诱惑》)相继播出,韩剧自此盛行,并和韩国服饰、影视剧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韩流”,冲击着中国的大众文化。2002年,《蓝色生死恋》开始在中国21个电视频道播出,当年播放韩剧《明朗少女成功记》等达67部,同年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也在华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票房奇迹。2003年《爱的阶梯》(又名《天国的阶梯》)、《All in》,2004年《浪漫满屋》、《对不起,我爱你》,2005年《黄手帕》、《加油,金顺》、《豪杰春香》和《大长今》、《我叫金三顺》,2006年《我的女孩》、《宫》(又名《我的野蛮王妃》)、《梦幻情侣》、《你来自哪颗星》和《百万朵玫瑰》,2007年《饼干老师星星糖》、《吴达子的春天》,这些片名一次又一次地汇聚起荧屏内外如炬的目光。央视八套反复重播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和《明成皇后》等电视剧虽然播出时段在晚间23点,但收视率仍高达10%。

韩剧,就如同这个国家的泡菜一样,以平实的特质和独有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观众。如果说《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已红极一时,《大长今》则把韩剧热潮再一次推向高峰。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大长今》收视率达到4.9%,同时段平均收视率稳定在4%,位居第一。央视索福瑞对全国31座城市的数据调查显示,《大长今》的整体观众总量超过了1.63亿,引发了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韩剧热”。整体上看,据统计,2002~2005年几乎所有的省台都播放过韩剧:2004年我国电视台播出的649部引进电视剧中,107部来自韩国:目前央视电视剧频道57%的引进剧来自韩国。

韩星崇拜。随着韩剧的热播,全知贤、宋慧乔、安在旭、元彬、张赫、张东健、裴勇俊、宋承宪、权相宇等,对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很多电视观众来说,早已耳熟能详。“哈韩”族尤其如此,韩剧中人物的服饰打扮、言谈话语等方方面面都会马上引发起这些年轻人的争相效仿。

韩语热潮。来自培训超市飞龙网()的消息。从2005年9月底开始,咨询有关初级韩语学习的北京市民明显增多,各大培训机构韩语报名人数都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60%以上,除了少数人是因为工作或者出国需要以外,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受了韩剧的影响。

韩国歌舞大行其道。韩国流行音乐乃后起之秀,但发展却势如破竹。曾几何时“韩”气逼人的狂歌热舞踏入中国市场,让无数少男少女目瞪口呆,也使中国的流行音乐为之一震,旋即掀起了一阵阵韩流飓风。从最早的酷龙、H.O.T。到后来的NRG、安在旭,乃至最近在中国初露锋芒的BABYVOX等歌手或组合,从每星期在上海、北京等地举行的大小歌手见面会上,可以管窥中国青少年对韩国流行音乐如痴如醉的程度。2000年2月1日,H.O.T乐队在北京举行演唱会,现场狂热犹如当年欧美追随披头士。H.O.T穿着裤管异常肥大的超级“水桶裤”,戴着亮闪闪的首饰,耳朵上挂着耳环,无一不被争相模仿。中国最大的韩国流行音乐俱乐部Do-re-mi有约1万名会员,鼎盛期每月以3000人的速度递增。青年男女们唱着“H.O.T”、“神话”、“BabyOX”的歌,沉浸在HIP-HOP带来的动感和快乐中,而N.R.G和S.E.S的时尚前卫、劲歌热舞更是让他们疯狂。

正如1999年韩国的“酷龙”音乐组合掀起音乐“韩流”进而引发了人们对韩国手机、MP3、数码产品的热衷,韩剧热同样还带动了韩国饮食、服饰、医药、图书、美容美发等方面在中国的发展。如《大长今》中的宫廷料理、养生之道,不仅满足了观众对韩国宫廷膳食的探究和好奇,而且连同《大长今泡菜》等食谱也随之成为一些地方的畅销书,在图书市场上不只《香》、《冬季恋歌》等韩国爱情小说大都炙手可热,韩国旅游指南、餐饮等书籍也十分走俏。韩国餐馆更是大热,连一些中餐店都增加了韩国菜品,比如串烧、松糕等。韩剧中的古典服饰让许多中国女性为之倾倒,一些精明的婚纱影楼业主纷纷推出“大长今”主题婚纱照。韩剧中涉及的医药、美容美发也吸引很多韩迷跃跃欲试。

可见,在中国大陆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现了以影响面最广、最强大的韩剧以及韩国电影、服饰、美容美发、流行音乐、餐饮、韩语、旅游、网络游戏、书籍等为形式载体的文化现象即所谓的“韩流”。它在中华大地魅力四射的精心打造,吸引着众人的眼球,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从青少年到中壮年到老年人,从“菜篮族”到白领到业内学者,“韩流”赢得了自己跨代际、跨阶层的众许“韩”迷,其中最炫也最典型的当是“哈韩”族,他们从内到外很鲜明地标示出十足的“韩”味:典型的韩式五彩染发、超大马仔的牛仔裤和T恤,眩目橙黄和耀眼银色的韩装,色彩斑斓的袜子、彰显个性的手链、“流氓兔”等韩式配饰,玩的是《传奇》、《千年》、《奇迹》等韩国网络游戏,去的美容院、料理店也是首选“韩国”的,他们就是这样盲目崇尚、狂热追逐、痴迷模仿着韩国时尚流行娱乐文化,连穿衣打扮、思想行为都趋“韩”若鹜。由此,“韩流”在中国大陆从衣食住行思等各个方面如火如荼地拉开了韩式消费文化空间全方位的构筑。

二、“韩流”的意义及其制造

“韩流”在中国大陆之所以获得如此广泛的社会文化认同意义,首要归因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特质,这就为“韩流”与中国大陆受众之间的文化认同“协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日常生活的亲切感。

尽管“韩流”囊括音乐、影视、歌舞等不同文化门类,但它倍受韩迷特别是“哈韩”族青睐的就在于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因此获得的那份契然于心的亲切感。韩国的服饰、餐饮、电子、汽车直到它的影视剧,日常衣食住行思不仅构成了“韩流”这一超级文化文本表层叙事的核心,而且写意了其艺术文化品位的焦点,不妨以韩剧为例。虽然韩剧剧情推进非常缓慢,情节构成和戏剧冲突有模式化的雷同倾向,但韩剧的魅力恰恰在于“冗长”的时间使生活细节和小人物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不同年龄的人在剧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韩剧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作为其故事书写的重要载体,在家长里短和儿女 情长这些简实的日常叙事中,使一切变得真实而自然,平常而复杂的人生在剧中得到全景化、立体化的展现,让人从中体味到生活况味和人生哲理。如家庭剧《加油!金顺》就通过几家人的生活琐事,细致入微地展示了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如同打开隔壁人家的门看他们家的生活。所谓越不像戏剧的戏剧越是真正的戏剧。越不像小说的小说越是真正的小说。虽然韩剧并不张扬,但却慢慢滋润观众的心灵,触动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中国著名导演尤小刚就说:“虽然韩剧大故事结构不如中国,但他们的作家心态扎实,关注生活、注重细节。韩剧很细节化,即使结构技巧差点,也不影响观众喜爱。韩剧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的家长里短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原生态,一下子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或恰如其境,从而增强了荧幕的鲜活性和真实性,引发了观者的共鸣,让人倍感亲切。

2 精致细腻的表演风格。

用细腻的手法展现真实的生活,可谓韩剧捕获人心的第一杀手锏。不论是以《看了又看》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还是《蓝色生死恋》式的爱情偶像剧,或者《大长今》一类的励志剧,剧中喜欢给演员长时间的大特写,这样的镜头更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某种凸显“人”、重视人的文化表征意味。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呈现中都蕴藉着人物对家庭、婚姻、人际关系的深入洞察,而中间不时穿出的那些温情又幽默的台词,让人捧腹之余不禁感喟其娓娓道出的生活哲理。而且,几乎每部戏都会涉及到尊敬老人、长幼有序、兄弟友爱等传统文化美德,这些对于文化转型期的不少国人来讲,不免平添几多缺失久违而心冀向往的触怀。在文化共通中营造亲和气氛,在文化差异中展示独特风情,通过对一个个细节的精妙把握,赢得了中国观众的芳心。

3、唯美与时尚的品位追求

韩剧的青春偶像剧就是从审美方面给予观众最大的满足。它针对年轻的观众,满足年轻人的理想和梦想,让生活审美化。让年轻人体会到美好的生活与梦想真切地存在于平凡之中而并非虚幻。它的偶像剧主演大多是秀美俊逸的帅男靓女,力求诗化的画面风格,细雨、浓雾、滨海、村落、枫林等自然景观在镜头中得到了精美的呈现,给观众带来秀色可餐的视觉享受。背景音乐的旋律也根据剧情需要不停转换,与剧中人物的情感发展形成了完美的融合与共振。例如《蓝色生死恋》中披肩长发配上纯洁面孔的宋慧乔、《冬季恋歌》中身穿冬大衣、系着蓝围巾的裴勇俊以及《人鱼小姐》中贤淑典雅而又聪慧的雅俐英……唯美的同时往往一度演绎为众多“哈韩族”对其形象、衣饰、言谈举止等倾心赞许与追逐的时尚。这些青春偶像形象的成功塑造与推陈出新,迎合了广大观众尤其青年人求新求异的渴望心理。

其次,“韩流”适时契合了中国大陆多层次文化经验慰藉的精神需求。

21世纪是文化传播媒介操纵的世纪,市场经济的较量首先是文化上的较量。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中阐述了这样一个原理,即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必须有一种“核心精神”(价值取向),作为经济发展的“动源”,也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节制或平衡。“韦伯学”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正是文化被当代人越来越重视的原因。文化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韩剧中涉及的孝敬老人、长幼有序、兄弟友爱等传统伦理美德,弥补了转型期不少国人的精神缺失。现代生活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在赢得国人文化认同的同时,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与反省。比现代中国更像传统中国的韩剧情节唤醒了国人向传统文化的皈依。生活的真实固然值得人们信赖,但在起伏跌宕、不断流逝的时间中,人们又希望寻得一方安稳的乐土。因此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韩流”,与时人一拍即合,满足了国人对此的精神寻求。而且,就中国大陆我们自身现有的国产影视剧景况来看,虽然也出现了像《汉武大帝》、《亮剑》等一批优秀剧作,并且可能在制作、内容、剧情安排以及所体现的智慧哲理方面超过韩剧,但是这样的作品毕竟不多,荧幕上充斥更多的是一些数典忘祖的戏说剧、消极颓废的偶像剧、低俗平淡的悬疑剧以及单一薄弱的主流励志剧,这些作品同精心打造的韩剧相比自然显得苍白而缺少吸引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会中产阶层的崛起,人们对于未来中产阶层生活的探知、向往与憧憬随之而来。而韩剧恰好以其浓厚的中产阶级口味,满足了中国大陆人们对于“中产”这一特定阶层特有的主体经验与社会文化认同的想象。

再次,“韩流”“新媒体带动新经济”背后的文化产业动因。

韩剧从走出国门,继而走向世界,从而拉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经济的勃发,引起人们对“新媒体带动新经济”的提出与关注。无可争议,韩国通过韩剧等文化商品的输出,占领了消费者的意识高地,获得文化价值观的认同。随后也获得人们对其要输出的商品消费理念的认同。

实际上,“韩流”尤其韩剧的这一成功运营可谓韩国政府十年来的文化产业战略的集中体现。在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之后,韩国开始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韩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至2001年整套“哈韩”必不可少的行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随着“韩流”的升温,2005年初韩国总理主持召开“政府对韩流的持续和扩散的支援方案”的专门国务会议,确定了以民间为主导推进“韩流”,政府为业界展开活动创造条件的基本原则。

三、消费语境中“韩流”的话语想象与认同实践

提及“韩流”的文化蕴藉,很多人马上反应的是与之不约而同的文化认同,觉得从中感受到了久违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余韵。这也是“哈韩”不仅见于中国大陆,而且风靡港台地区,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原因。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仔细体味、分析这份认同感,就会发现,当看到影视剧歌舞等作为具象化的韩国文化图像,如“韩国”的济州岛风景、料理、影音,以及在形象消费意义上接受的明星,我们认同的理由并不是基于它们与我们的文化亲和性,反而恰恰是因为它们属于“韩国”而非“中国”的文化异质性。

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到文化接受的复杂性,我们常常以一种自动半自动的状态把自己的文化认同理念对象化,所以与其说是“韩国”流行文化,不如说是“我们(心中)”的“韩国流行文化”。进一步探究“韩流”在中国大陆的盛行的文化情结。与其说是基于彼此文化相通或相近的熟识与亲近,或许也更是出自一种在西方欧美文化盛行下的一种东方式的集体自救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们呼唤更久远的东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心态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消费方式,而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的 不同也成为影响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哈韩”族与韩国消费理念的不认同超过了对商品和大众文化的认同。

由此得出结论:认同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实体,而是分裂的、交叉的多元和多维系统,包括很多不同的层面,把认同归结为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和否认其他方面,都是片面的。

又如:韩剧中多展示的是温情的浪漫的、中产与小资的,而实际上韩国的现状也有梁贵子《远村》所写的韩国的“底层”。于是,出现了两个看上去相去甚远的韩国形象,到底哪个才是韩国形象的真正代表呢?其实这两个韩国形象是一直同时存在的,这才是现实中的真实。但是,显然在时下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特别是韩迷的心目中,前者所营造出的那个韩国形象才是唯一的答案。因此,出现了城市“经验”与“想象”分离的深刻内涵,在于人们对城市知识中的文化诉求。基于国人的现代性想象,渐渐产生了关于韩国的公共知识,比如韩国抵制外国货而买国货的普遍存在的激昂的爱国主义,其实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可见,现实中这一超越经验的韩国流行文化有着意识形态特性以及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并有意无意中推广开来。

篇6

It is not as powerful as the United States, as developed as Germany, as huge as China. But it has beautiful cherry blossom, strange customs and colorful culture. Three wonderful national dramas, special bushido spirit and charming cartoon cartoon. All of them attract me to feel and experience this tiny country.

的说,日本文化在国内火得很呐,就连我下降也很喜欢一些日本的漫画作品。喜欢《网球王子》是深深为主人公那不畏艰难p努力追求梦想的精神所感动;喜欢《火影忍者》是被其中各种人物为坚守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固执”所折服;也为《圣斗士星矢》维护正义的行动和决心所震撼;更为《名侦探柯南》那精彩的推理而疯狂ll不仅如此,日本的偶像剧p音乐p小说也一股脑地进入了中国――涩谷美人,哈日族大量地出现在了我们身边。令人痛心的是:小部分人只是肤浅地沉浸在日本流行文化的娱乐之中;而一些人则盲目地抵制日本所有的文化。

In other words, Japanese culture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 even I like some Japanese comics. Like "Prince of tennis" is deeply moved by the hero's spirit of fearing hardship and striving to pursue his dream; like "Naruto" is overwhelmed by the "stubbornness" of various characters who strive to stick to their goals; also shocked by the 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Saint fighter star arrow" to maintain justice; more than that, crazy ll for the wonderful reasoning of "Detective Conan", Japanese idol drama P Music P novel has also entered China - Shibuya beauty, a large number of Kazakh people have appeared around us. The sad thing is that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are only superficial immersed in the entertainment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while some blindly resist all Japanese culture.

本流行文化的同时,我也绝不会忘记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日本人那肮脏的双脚就这样毫不客气地践踏着中国――这块神圣伟大的土地,卢沟桥南京台儿庄ll一连串的地点和事件,见证了当年的血雨腥风,见证了日寇的残暴,更印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一个民族强大了,一个国家才有希望!

At the same time of this popular culture,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terrible crimes committed by Japanese devils against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is way, the dirty feet of the Japanese trampled on China -- a sacred and great land, a series of places and events in Taierzhuang, Nanjing, Lugouqiao, witnessed the bloodbath of that year, the cruelty of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and also confirmed an eternal truth -- only when a nation is strong can a country have hope!

过去了,中日关系在从未停止过的争执和指责中走到了今天――2005年。今年年初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不小的“抵制日货”的浪潮。当时我就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抵日呀,有本事就把日本流行文化统统扫出中国吧”。

In the past, China Japan relations have come to this day in the endless disputes and accusations - 2005.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there was a strong wave of "boycott of Japanese goods". At that time, I suddenly came up with the idea: "come to Japan and sweep all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out of China if you have the ability.".

日本文化,虽然不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但否定它也不只是只有流行文化那么简单。好比一块白璧,你只看到其中那小小的“瑕”就认定这块玉都是黑的,再把它当作废物扔掉,大大遭受损失的自然是你了。何况“抵制”带有笼统色彩,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互利合作的关系之下,一句“抵制”就显得来得过于肤浅和不够慎重。我们需要反对的仅是日本文化中一些消极p颓废的思想。而对于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我们更应该加以冷静的思考,用客观的心态去看待它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日本流行文化就如世界文化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虽有毒苗莠草相伴而生,但它的花瓣依旧娇艳,颜色依旧夺目,香味依旧芬芳如果我们能够避开它的毒刺,摘下一朵花来,那清香会使你心旷神怡,精神欢畅。如果我们只是寄希望于国家政令的“抵制”,如果我们真的把日本流行文化视为毒虫猛兽,总有一天我们的民族将无法走出自我的视线,又将走入自我封闭的怪圈,而封闭本身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对于日本流行文化,同所谓“日货”一样,我们单纯抵制并不能阻止或扭转它对我们思想的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审美素质,摒弃那些肤浅的“精神鸦片”。

Japanese culture, though not as profound as Chinese culture, is all inclusive. But denying it is not just as simple as pop culture. It's like a white jade. If you only see the small "flaw" in it, you will decide that the jade is black. Then you will throw it away as waste. It's you who have suffered a lot. What's more, "boycott" has a general color. Under today's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a "boycott" seems too superficial and not prudent. What we need to oppose is only some negative P decadent thoughts in Japanese culture. As for more and more foreign cultures, we should think calmly and look at them in an objective way, and extract their essence and discard their dross.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is just like a wonderful flower in the world culture garden. Although poisonous plants and weeds grow together, its petals are still delicate, its color is still dazzling, and its fragrance is still fragrant. If we can avoid its poisonous thorns and pick a flower, the fragrance will make you feel relaxed and happy. If we only hope for the "boycott" of national decrees, if we really regard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as a poisonous insect and beast, one day our nation will not be able to walk out of its own sight, and will walk into a strange circle of self closure, which itself is a synonym for backwardness. As for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just like the so-called "Japanese products", our simple boycott can not prevent or reverse its influence on our thoughts. In this case, we need to keep our heads clear, improve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nd abandon those superficial "spiritual opium".

篇7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274-01

罗大佑出道二十多年,其早期的歌曲中包含鲜明的政治意味。罗大佑毕生都在努力用音乐传递人文精神,他说自己是一个“信息的使者”,通过音乐把个体与自然、社会、时代、灾难……等等联系起来。当初在台湾,罗大佑可是批判现实的,他的歌曲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政治号角,他也被称为“音乐教父”。除了台湾的罗大佑,大陆比较有代表性的用歌曲来表达观点的流行歌手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崔健。他们仿佛是在用音乐来表达,来呐喊。

不论是中国台湾的罗大佑还是中国大陆的崔健,他们的音乐都对当时年轻一代的政治倾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的政治化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流行文化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独具吸引力,青少年拥抱流行文化的过程并不是被动的,而是进行积极地“赋义”和“表态”。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青少年群体,在于它传递的思想态度和感情倾向正是青少年渴望表达的和希望呈现的。和主流文化不同,青少年流行文化反映出的参与社会的姿态一般表现为外在的明显冲突或内在的隐性对抗。

所谓政治社会化,即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亚文化形态,其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了政治社会化的方法选择。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为社会教化。社会教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基本过程,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社会组织及社会群体为教育主体的政治教育和观念灌输。在这种方法体系中,最具生命力的当属暗示型教化方法,它将非政治活动赋予政治意义,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暗示型教化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把教化内容与青少年群体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机结合,尤其是备受青少年群体青睐的流行文化。例如,在流行歌曲中嵌入某种政治倾向,融政治教育于网络游戏中。

第二,就个体层面来说,流行文化影响了个体内化的效率。个体内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又一个基本过程,指个体习得政治规范、建构政治价值,形成政治态度和实施政治行为的过程。个体内化建立在社会教化的基础之上,同时又高度依赖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青少年刚刚步入社会,流行文化为其提供了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流行文化提供的语境、话语表述的方式、传达的情绪与政治教化的目的相左或相合,可以激发或抑制青少年接受政治教化的主动性。

第三,流行文化影响政治社会化目标的达成。政治社会化的目标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政治文化的传承;第二个层面是培养并塑造公民的政治人格。流行文化的影响既存在于宏观的社会教化过程中,又存在于微观的个体内化过程中,既影响了社会教化的统一性,又影响了个体内化的积极性。因此,流行文化不仅能影响个体政治人格的成长同时还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二、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挑战

当代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最大特点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载体,网购、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皆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

网络通信技术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还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在网络人际交往中,身体不用在场,交往双方是代表身体的IP和符号。在这种技术环境下,社会政治教化彰显出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

第一,流行文化的技术载体――网络媒体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青少年群体借助网络可以接触各种信息。由于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那些不怀好意的的、虚假的政治信息也会趁虚而入。受制于技术更新迭代的迅速性,传统的社会组织治理制度将难以走在网络传播环境的前面。因此,无论是进行事前的审查还是事后的惩罚,都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有效的行动效果,而且,对于政治认识不够深刻、政治实践匮乏的青少年群体而言,矛盾冲突的政治教化还非常容易造成认知上的界限模糊及行为上的行动障碍。

篇8

关键词:高校;流行文化;发展趋势

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心理和价值取向在所处的时代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其基础是商品经济,且需要依靠媒介的作用,达到娱乐的目的。对于高校流行文化而言,其主体是大学生,反映的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时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其中主要包括饰品、时装、消费、休闲、流行文化等各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现象[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流行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引领着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并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生根、发芽、壮大。

一、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

1.大学生是高校流行文化的主体

大学生是高校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正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而且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大学生在接受高校流行文化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阅历。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对高校流行文化的认同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对于流行文化认知较早,而高校流行文化的出现只是有益的补充[2]。有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跟随时尚的潮流,觉得随大流没有错。也有一部分同学完全不了解流行文化,但是能创造性接受。同时,大学校园的社团和班级活动也是创造高校流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利于高校流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高校流行文化的内容

高校流行文化是以娱乐为前提,出现了一些与大学生相关的流行产品、流行语言和流行文化产业。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一些流行产品随之产生,如QQ、MSN、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等为主的网络文化,恰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需求;流行语言是大学生群体使用较多或者反映他们在某一阶段的心理动态和价值取向,如:“萌萌哒”、“高富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等,这些都是高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时期留下流行的印迹;流行文化产业一般包括影视、音乐、服装、饰品等文化产业,如票房怎么样得看是否在当下流行,大学生们也会追星或者迷恋影视剧,如电影《夏洛特烦恼》、《万万没想到》,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电视剧《好先生》等,这些都是对高校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全面体现。3.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高校流行文化具有娱乐、时尚、追求个人生活价值等特点。任何流行文化都是以娱乐为主,高校流行文化是对大学生心理活动和价值取向的体现,但是采用幽默和调侃的娱乐方式表现出来,如“我也是醉了”表现出来大学生的一种无奈、无语的状态,“我只想安静的做个美男子”这句话常常被长得丑的男生用来自我调侃;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是前卫、时髦、流行的表现,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时刻追求前卫,对某一新鲜事物一时的崇尚,只是在追求个人的生活价值,不具有规范和约束性,也没有特定的评价标准,最终只是满足个人的生活和欲望。

二、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1.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共存

高校流行文化追求个人的生活价值,完美体现了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是一种感性的认知,而校园的主流文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是一种理性的认知[3]。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会,高校流行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当然,我们要发扬积极作用而抑制消极作用,做到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流行文化能够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在无拘束的高校流行文化的平台中实现自我的需求和认同,从而提升自身的信心和体现自我价值,进而锻炼大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减轻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校园主流文化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引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主流文化要有效的融合流行文化,充分发挥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同时抑制流行文化的消极作用。高校流行文化有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沉迷于网络游戏、追求奢侈的生活、过分依赖品牌服装和电子产品、不良的道德观念等。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以校园主流文化为主,高校流行文化为辅,二者有机融合。

2.高校流行文化的信息化和安全性

传统的高校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较为落后,多以教师的课堂讲授、报纸、广播等媒介来获取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为主的媒介成为高校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其特点是信息量大,速度快,获取方便。但网络毕竟是虚拟的空间,若能够有效利用固然是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多文化的集成,而流行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很快适应以网络为主的高校流行文化,包括利用购物网站淘宝、京东等网上购物,利用QQ、微信进行网上交友,利用爱课程和校园资源等网站可以进行课程学习,在虚拟的空间实现“真实”的场景,这些都为高校流行文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流行文化的安全性也随之而来,若使用不良网站可能会被病毒侵扰,在网吧使用网络又会出现大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在高校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高校流行文化要警惕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和洗礼,要坚守自己的意识形态阵地,中国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3.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高校流行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和教师,但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在强化,而教师的作用在减弱。流行文化追求标新立异,这正符合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的心态,而教师在追求流行文化上要较慢,且跟不上潮流,但会受到学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以大学生占主导作用,在信息化的时代,大量的信息被大学生所接纳并加以改造,这正是对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集中体现,而大多数教师已经处于中年阶段,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和年轻人不同,所以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但教师要深入了解高校流行文化,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好大学生的坚强后盾,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使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有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庞国庆.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1):60-62.

[2]冯培.首都高校流行文化现状态势及其传播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8:44-4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