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职学习计划8篇

时间:2022-07-10 18:33: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职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学习计划

篇1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大多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均开始尝试信息化教学改革,如何有效地运用“互联网+”理念来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对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再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得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结论。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对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设计基础类课程、设计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和综合实训类课程构成,无论哪一类课程,都已借助多媒体演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而互联网平台均能提供对应甚至优于教材的素材资源,同时借助信息通信技术能将对应的教学视频、微课、素材图片等资源通过“人找资源”(学生进入资源库搜索)或者“资源找人”(教师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在遵循传统的学习活动序列,学习内容也不固定在指定的教材,能做到实时通过互联网终端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活动。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因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一定地秩序性,易于教学开展和管理,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考核方式更多的还是以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考核结果较为单一,无法体现学生真实能力水平;最后,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需付出大量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仍旧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接受程度不高。第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不足。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大部分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都更新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但教学模式未改变的情况下,只是教学工具发生了改变,其作用仅仅起到图片或文字的演示,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这与室内设计专业对资源的丰富性要求相差甚远;其次,高职院校缺乏相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和专业资源库建设,部分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已经制作并整理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大多存于教师自己的电脑中或个人网络空间中,仅在教学过程中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资源找人”方式进行传递,无法借助校园网络和教学平台实现实时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高职院校均配备了相应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由于硬件、软件和管理维护问题,许多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配备的如一体化机房限制移动存储器和互联网的接入,在实际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加之校园网络、无线网络和信息化教学场地建设不完善,许多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实际使用率较低。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第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作为学生和信息知识之间的主要媒介,需要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要求,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相长的引导者”。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利用在线开放课程(MOOC)辅助信息化教学,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对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加强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要求非常高,目前互联网中各类室内设计的学习资源、操作视频、相关素材等非常丰富,但分布非常广泛,这就需要将这些海量学习资源有效聚合、转移和流通,并依据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案、教辅素材、微课、设计作品、课外项目、考核题库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库,通过校园信息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与维护,保持教学资源库资源的时效性。第三,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互联网和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及无线网建设,创建具有运行稳定的校园网络,构建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其次,高职学院应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信息教学平台建设,改造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及实训场地,满足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需求;最后,应提供配套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并鼓励师生在教学环节中更多的借助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不在限制于电脑、投影仪等固定多媒体设备,未来移动互联网终端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将是推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的过程实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信息化教与学的水平、信息化软硬件条件、信息化教学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是时间探索,但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来开展信息化教学是时展需要,也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胡梅,马斌.“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可能与当代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9-24.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G712;F232-4

一、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具有实用性的会计人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学生要学会自主把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内在要求,只有对会计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但在会计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比如注重理论教育忽略实际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

2.会计教学资料陈旧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比较陈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财会方面的数据也会不断的更新。会计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验证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其中,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缺少应用性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对会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3.缺少实践教学的训练

会计专业的教学,除了学会相应的理论,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会给学生制定一些实习的项目,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缺少实习的岗位,使学生的实习得不到落实,影响实践的教学。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培养方面,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核算能力、管理能力和整理纳税的能力。在核算方面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企业,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下,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与会计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而在教学中如果缺少实践教学的训练,学生在对账目的整理和分析上就会缺少实际操作的支撑,不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分析财会资料的技巧。缺少实践训练,会使W生缺少对自己岗位的了解,不利于与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

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主要还是依靠财会的理论,对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不够明确,教师不能够准确的定位学生在会计学习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能够完成考试即可,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财会知识的时候,不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学校的方针政策与教师的指导没有达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教学计划都不能够很好的实施。除了相应的教学环节,还应该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分析

1.以实践为根本,保证实践教学具有层次化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该结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要依据,充分考虑到专业需求和专业教学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分析好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层次,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应该以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前提,制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按照这个原则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求能够形成一个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知识教学、课程实际渗透以及模拟训练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设计出不同的实践内容,从而保证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在分层实践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2.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保证实践教学的全程化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根本,是开展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过程中,应该分清楚哪些是专业能力,哪些是一般能力,哪些是操作能力,哪些是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会计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其是学生从事一些活动的基础,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必须得到全面的保证。操作能力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相应涉及的知识,是学生能够胜任这个职业岗位的重要保障。这方面知识和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应是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会计职业教育相结合,会计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注重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

2.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把社会实践也可看做是教师的一种进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其次,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最后,可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

首先,建立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满足学生会计实习需要。对学校模拟实验室建设,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使会计实验室达到仿真水平;其次,开发和培养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凡是愿意提供学生实践机会的单位,都可以发展成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们能够定期接触真正的会计工作,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职业有较深入的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构建实践体系时,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指导思想,要有系统工程建设的思维,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目标、课程与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与条件体系、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等,构建符合各高职院校实际的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财会学习,2015;(6).

篇3

【摘要】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但在当前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背景下,社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计划开始向着“培养适应社会的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故此,以就业目标为导向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分析,有助于高职生更好的就业,并营造良好就业市场氛围。

【关键词】就业目标导向;就业能力;职业技术能力;职业规划指导

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由于院校自身的特性,主要是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但是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机的会不多,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就业竞争优势不足,导致自身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以就业目标为导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就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丰富实践经验,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加强就业目标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是必然选择,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意义分析

(一)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在进入到高职院校之前,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对于自身未来的就业规划并未做到认真、细致的规划;而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分数的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致使很多刚毕业的学生求职受阻,难以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下获得理想之职,甚至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1]。基于此,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是必然选择,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就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也正是这种需求的出现,促进了职业规划课程的落实,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二)高职办学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相较于其他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无论是专业教学内容还是人才培养定位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操作类的知识要远远多于理论知识讲述。在此基础上,坚持就业目标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设,有助于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了解到社会就业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来选择未来就业方向[3]。人才市场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坚持就业导向目标的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中,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创新能力,缓解自身消极情绪,科学合理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为后续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保障。

(三)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需要明确自身的职业选择、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和发展,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影响十分深远[4]。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发展观,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核心地位,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培养核心。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追求自我和自我实现,展现自我人生价值。可以说,职业生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自身教育观念的创新和完善,面向现代化,坚持就业――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目标,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就业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则是起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发展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帮助学生实现更高层次需求满足的根本所在,现代高职教育的意义由此体现。除此之外,大力发展适应时展的高职教育,除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外,还需要了解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坚持就业导向,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积极地制订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进而掌握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技巧。

(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就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持续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软实力,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构建人才资源优势是当务之急。但是据国务院最新的人力资源报告显示,员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无形中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此类现象必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凝聚力和吸引力,抑制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优势。为了改善此类现象,需要更为充分地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开发目标体系,为每一个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展现自我价值。通过职业生涯的开发和管理,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效,将最大限度转化为人力资本,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就业目标导向的职业规划指导路径分析

(一)以用人单位个性化的需要为出发点

高职教育是一种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所在。现代化企业对于聘用的人才,要求具备最基本的做人素养、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精神。很多大型企业在招聘会中,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经验放在首位。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同其他员工积极沟通和交流,这些均是成为一名优秀员工的必备条件。对于企业所看重的品质,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模拟岗位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岗位工作需求,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5]。

(二)以学生的终身职业规划发展为核心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最初进入学校后,思想一时间无法有效地转变,更多地停留在中学时期,对于未来的就业方向缺乏具体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全过程,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划分多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在初期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意识,明确应该在校期间掌握的技能,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利用课余时间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养成持续努力学习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得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以不断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从而达到择业的最终目的。

三、基于就业目标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内容

(一)帮助学生完成高职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从中学进入到高职院校,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中学和大学之间存在很多共通点,但不同之处却更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转变,大学生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创造性,能够自主生活和学习[6]。实现角色的转变,首先需要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在了解到学习目标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角色转变。尽管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素质化教育,但是在升学目标的驱使下,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多的还是为了@得高分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高分数,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后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故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了解所学专业特性和行业现状,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

如何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予以回报,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以积极的形态去看待人生,懂得珍惜和感恩,为人热情、善于行动,朝着个人目标前行。具备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才能占据更大的优势,谋求个人的长远发展。

(三)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并实施

基于就业目标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中,帮助学生制订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个人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学生达到既定学习目标进而提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即便是在未来就业中,仍然可以借助合适的求职技巧和策略,更好地适应不同就业环境,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就业目标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能够结合自身兴趣来选择专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志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现状调查及实施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炜,刘会娟,刘慧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研究与实践――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2(06):50-51,55.

[3]唐盛.基于企业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4]王晶.秦皇岛市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

篇4

关键词:平台测试;问卷调查;评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应用技术型”转换为“实用高技能型”,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软件操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提高学生掌握信息化的水平。现以《会计信息化》里的“普通采购业务”内容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普通采购业务是从财务模块到供应链管理的衔接阶段,课程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突破供应链模块的教学瓶颈,为相关专业和课程教学提供借鉴;采购管理是企业关注的重点,提高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计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等前置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账务处理技能,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岗位流程和角色分工不够熟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本节课知识目标为:明确普通采购业务的概念、操作流程及岗位角色分工。技能目标为:掌握订单、入库单、发票、付款单等基本单据的填制;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1];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和自豪感、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会计职业精神等。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基础,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订单、入库单、发票、付款单等基本单据的填制;教学难点是:掌握普通采购业务操作流程。

(四)教学资源

为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拓展相关知识,增进师生交流。教师整合了“网络平台”、“微课”、“公众平台”三大类教学资源。

二、教学策略

以就业需求为向导,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策略如下:(一)课前教师上传资料、任务,学生初识任务;(二)课中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讲授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课后制作试题进行效果检测和拓展提升。为化解重难点,我们充分利用以下信息化手段:1、课前学生进行漫画微课预习;2、课堂教师用动画视频进行完整流程梳理以及学生登陆“考教平台”实时检测教学效果;3、课后用“问卷星”进行互动调查和意见反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2]。

三、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准备一,教师在班级QQ群里上传相关招聘启事以及课堂涉及到的原始凭证,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岗位需求,激发学习动力,增加专业自豪感。准备二,在微信公众平台漫画微课视频供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对普通采购业务的概念和流程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迫切希望在机房软件上进行实际操练。

(二)课堂实施

1、教师演示(25分钟):教师利用红蜘蛛软件控屏进行讲授演示,通过案例导入、情境模拟等方法实现一对一辅导和差异化教学。2、学生实训(25分钟):学生引入教材光盘里的账套自主练习,遇到问题互相讨论,教师适时维持课堂纪律和辅导答疑。3、动画梳理(10分钟):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训后,学生对于普通采购业务的复杂流程还是一知半解,此时教师在投影上播放流程的完整动画视频,带学生一起回顾、梳理和巩固采购处理流程。4、平台测试(30分钟):利用“财务综合实践信息化竞赛平台”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按采购员、仓库管理员、会计、出纳等角色登录系统操作,系统自动计时评分并给出错题解析,生成成绩矩形图,教师在投影仪上进行点评,提醒集中出错点,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扬。课后及时对本次实训成绩予以登记,完成本次教学的实践过程考核。

(三)巩固拓展

1、针对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状,教师利用“问卷星”进行理论知识检测和师生互动交流。教师理论选择题形成二维码,学生扫二维码答题后成绩自动传到教师手机,同时学生利用问卷星反馈“教学质量考核表”便于教师调查改进。2、教师针对学生易错点制作综合案例题,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QQ群展示,至此,完成了以过程考核为主、结果考核为辅的理论、实践和综合三元成绩的评定。3、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高、中、低不同版本的“普通采购业务”的教学视频链接,帮助学生学习同类软件操作,触类旁通,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教学反思

(一)效果与评价

该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后,学生上课出勤率、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效都得以显著提升,多年在省级会计技能大赛中喜获佳绩,企业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教学总结

1、不足之处:希望学校信息化软硬件资源进一加强,更多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得到开发和应用,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以现代学徒制为指引,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对接,进一步打造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2、特色创新:利用考教平台让学生互按角色进行小组实训,提升交流协作能力,达到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目的;利用动画视频完整梳理操作流程,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化解教学重难点;利用“问卷星”进行学生理论水平检测和师生交流反馈。总结本教学设计,利用了红蜘蛛软件、微课动画、竞赛平台、问卷星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榕生.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之我见[J].商业会计,2015,(10):123-124.

篇5

【关键词】化学教学;激发兴趣;提高质量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所以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知识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谈闻名世界的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其次,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来简化记忆。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烧的条件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片、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选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缺点,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或口头表达练习,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实验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篇6

一、从诗词、成语等文学作品中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诗词、成语等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知识,有些本身就是哲理,有些与化学知识紧密相联,如“百炼成钢”、“釜底抽薪”、“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成语及诗词中包含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在学习“石灰石性质”时,不妨引用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提出有关化学问题:1、这四句诗中,哪句诗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哪几句诗发生的是化学变化?2、写出第二句诗中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第三句诗所牵涉到的化学方程式4、写出第四句诗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惊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时,可引用:仇春霖《万紫千红的花》……有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在花中的色素叫“花青素”,教师指供“花青素”遇酸变红,遇碱就变蓝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花青素”相当于哪种指示剂?盐酸溶液中有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究竟是哪种粒子使“花青素”变红?在教学过程中引用文学作品,古诗及成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知学科知识的相联。

二、运用学科及实验功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它的内容联系到人们的一切生命活动。当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时,可以从生感受新颖但不知其原因的诸多现象引导启发,如教师可用在1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物浸透过的手帕,将手帕燃烧,火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学生感到好奇,兴趣浓厚,都很想知道手帕烧不坏的真正原因。再如教师可用已准备好的“铁树”,在“铁树”上系上在酚酞中浸过的棉花,再在“铁树”树根旁深氨水,结果“铁树”开出一朵朵红花,学生通过观察之后感到万分惊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纷纷积极主动地要求与老师共同迈进化学世界。五彩缤纷,变化万千的实验加之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

三、应用愉快教学法,创造轻松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化学学科的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学习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完“铁的性质”之后小结,教师可用R单质的自述:我是艾菲尔R塔的主要成分。天生就有银白色的肌肤,但在风雨中会变得很丑,因而我常需要美容。我性格温柔、活泼、在纯氧中燃烧,我会热情四溢,见酸就生气,在蓝色海洋中我身披红纱,活像个美丽的新娘,假如你愿与我作朋友,你将更加了解我,喜欢我,你若离开我,你将很难过。学生听完R单质自述后,就好像听完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心情感到轻松、愉快。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R单质可能是什么元素?在自述中,你能找出R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你能找出R单质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牵涉到哪些化学方程式?经过思考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恍然大悟,这段自述是“铁的性质”的总结,兴趣高涨。

四、编顺口溜,打油诗来激出学生学习兴趣

编打油诗或顺口溜,能使所学知识,妙趣横生、脍炙人口中,便于记忆,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如下:1、检查装置气密性;2、向试管中装药品;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5、收集氧气;6、将导管移离水面;7、熄灭酒精灯。学生记下这些步骤简化为“查装定点收离熄”,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令他们难以忘却。再如学生对离子与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常张冠李戴,教师可编打油诗为:离子符号右歪帽,先写数字后写号,化合价标正上方,数字符号反方向。学生经过这首打油诗,激发了他们以离子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浓厚兴趣。还有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步骤,学生经常忽视一些注意事项,教师可编打油诗:水晶宫里卧包公,阵阵清风吹进宫;忽有烈火烧过来,竟把包公变关公;烈火退去清风在,吹得关公好轻松。学生听完后,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注要事项的记忆不再感到枯燥,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编造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7

一、巧提问

利用提问题来展开教学,这是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普遍使用的方法,但许多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未必会认真思考、回答你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你的问题脱离了他们的实际,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选择的问题一定要“巧妙”。――问题要简洁、要“时代”,特别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上来提出。使他们感觉到读不读书还是小事,而要生活就非得解决这些问题不可。

笔者在上七年级第一课的“跨越陌生”时,是这样提问的:请大家说说,到新学校都二、三天了,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假如你还没有认识新的朋友,你打算怎样去结识与你经常碰面的新同学呢?在路上遇到老师比如我,你们会怎么办呢?你们觉得老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与你们交朋友吗?值得和你们一起讨论问题吗?------。观察发现,从整体看来,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学习、回答的积极性都比以往的学生高多了。原因不言而喻,因为以前笔者不是这样提问题的,那时多半寸步不离课本,总是如此提问:中学生应该怎样适应中学生活?中学生如何与同学交往?或是,中学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其工作有何特点?等等。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前一组问题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正是这几天里他们直接面对、须要马上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它,他就能很快的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解决不了,他的生活、学习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无所适从。这就难怪它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产生积极效果了!

二、通过真实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对待问题

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关系看起来不是很密切的,如何使“遥远”的知识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必须解决的想法呢?可以通过讲真实故事的方法,把学生引进“真情实景中”,促使他们设身处地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笔者在上“孝敬父母”一课时,挑选了上年度“感动中国十大孝心人物”中的一位,将他的事迹生动的告诉学生,在学生的吹嘘声中提出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如此设身处地的情景体验,就能更好地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了。在教学“远离危险 拒绝侵害”一课时,笔者讲了一个被传销集团控制了人身自由的人的真实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那个被控制住的人,请说说你是如何堕落传销陷阱的?你有什么办法摆脱他们的控制?到了“求教和自救”一章,笔者则是投影“地震”、“水灾”、“火灾”等的真实画面,然后对学生说,你现在就处在“地震”或“水灾”或“火灾”的现场,请你分别说出,为了逃生,你会自己对自己说些什么?同时,你怎么求教?怎样自救?面对那些震憾的画面以及如此“贴近”的问题,学生几乎就当自己真的是遇到灾情了,一改以往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认真看书、激烈讨论、千方百计的寻求脱险的方法。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亲临现场

身在现场的感染力比故事的感染力自然要大许多,如果有条件,教师应创造些机会让学生实地体会,这样更容易实现“须要”的转化。

比如,教室里常有学生乱扔纸屑,这是很令大多数同学反感的行为,也是令不少班主任头痛的事情。在学习到八年级下册“做大自然的朋友”一课时,笔者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现成的现场。笔者先让全体同学仔细观察了教室的地面,而后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这是不是值日生之错?它令不令人讨厌呢?有什么危害呢?要杜绝这种现象须要每一个同学怎样做呢?它跟国家、社会又有什么联系吗?课本上讲述的往往都是整个国家、社会的典型事实,尽管许多事实触目惊心,但部分学生还是会感觉似乎那些现象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甚至仿佛与已无关,因此,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如今教师从这样的“现场 ”入手,效果就会好上了许多倍,因为情况是大家直接面对的、须要马上解决的。这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很好的导入,也是很好的转化,它能让学生体会到大环境由小环境组成,“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就在身边,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这种“须要”的转化是主要的,它让学生面对现实的须要,在亲身的体会中,从根本上提高了认识。教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班里的老大难问题也很可能就此得以解决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一般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理,除了上述例子外,与课本内容关系密切的“好”现场还有很多,如“关注弱势群体”与敬老院、残疾人;“挫折”与残疾人;“可持续发展”与污染的工厂;“规则与秩序”与排队打饭打水的场景等。方便利用的话,教师自应多搞些“现场办公”。

四、从学生的缺点入手,引导学生转化

初中学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明显的缺点、毛病,教师可在不伤其自尊的前提下,找一找他们的毛病、刺一刺他们的痛处,――让他们根据相关的学习内容找出自身的毛病,然后结合课本知识找到克服缺点去除毛病的办法。

篇8

心理学明确指出:“兴趣是人积极地去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爱好。”对于学生来说,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一旦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学习就能由被动变为主动,就会学得生动、活泼、有趣。由于初中化学分化点多,培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时时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注重诱导、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对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一、认真上好绪言课,培养兴趣指向性

青少年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往往可以转化成为对事物的兴趣。要使学生学好化学知识,教师就必须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努力把学生的兴趣指向化学,努力使他们对化学具有新鲜感,对日常生活的化学现象充满新奇,觉得化学领域吸引人。因此,对绪言的教学,我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趣问题。在学生盼解释时,我有意识地只解释其中个别简单的问题,给学生造成悬念,然后强调指出:要科学地解释以上问题,就要学习一门新学科――化学。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化学。紧接着,我特意安排了一节实验分析讨论课。师生共同做好了两个演示实验。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再联系实际、强化巩固,留待学生课后讨论、分析、思考。

启发教学知识要活,突出兴趣集中性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后,重要的问题就是使学生保持、巩固和稳定这种兴趣。因此,设计好、讲授好每堂课,突出学生兴趣的集中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回顾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采用“引导自学、启发讨论、课堂训练、归纳小结、练习提高”五结合的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内容,面向大多数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而中肯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面向学生的实际智力水平,从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或他们的特长出发,组织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

对所教知识及时进行小结,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叙述概念的准确性。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问题,要言简意赅地解释,切中要害,使学生心悦诚服。

二、精心组织实验,培养兴趣探求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探索化学知识的规律,巩固和验证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获得新知识。因此,对每一个演示实验要做好充分准备,实验中把握学生兴趣的分寸,因势利导,提出实验中的有关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而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每次都能根据学生智力、能力的差异,合理地编组。做实验前,就实验目的和要求、仪器、药品、操作步骤、现象、实验原理、结论、解释等几个方面刻印好表格,发给学生,组织各实验小组对实验的内容进行认真的讨论,实验中边观测实验现象、边记录、边填写,教师巡回指导,循循善诱,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探求。纵观历年来教学实践,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诱导下,经过分析、推理、对比、类比、归纳和演绎,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深刻地理解了书本知识,激发了求知欲,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耐心诱导学困生,建立兴趣稳定性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解决另一个认识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片面追求升学率,智力低下,方法不得当,思想包袱沉重等。因此,我们一要亲近他们,不歧视,消除学困生在心理上自卑感,树立信心。二要因材施教,层层引进,步步深入,使他们乐意接近老师,做到不懂就问。三要耐心辅导,把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学困生的可接受性结合起来,设计辅导方式,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之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四要使学困生在学习中常有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才会对以后的学习更加感兴趣。

四、精心设计试题,提高兴趣自觉性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一种手段,而考试成绩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因此,考试的试题应有一定的区分度,注意关注学生容易忽略、混淆的问题,做到及格容易高分难。考试后及时进行试卷分析和总结,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这样,学生既感到化学学习不难,又感到化学考试容易失分,主动地认识到化学学习非要扎实钻进去才行。事实告诉我们,只要认真设计好每一次考试试题,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