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12:12: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个人文学课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注意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我所教的班我是班主任,学生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
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不对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单元检测采用“单人独桌”的策略,这样学生就觉得没有抄袭的希望了,在学习中有难题知道主动来问老师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和帮助他们。
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进步,但是还有反复,我就不断地进行教育和疏导,要允许学生在行为上有反复。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1、组织教师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校安排进行学科培训
在了解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2、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几年来,学校在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人人都有,其它有关新课程的书籍,也是每人一套。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在教师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让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课后,全体教师参与评课、议课和探讨如何上好这一节课。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一方面加强集体备课。抓好集体备课,在组内,我一是做到课前与王老师讨论交流我们的授课进度,交流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交流我们应该值的注意的问题,交流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共性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就成为教研活动的总目标。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王老师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进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二是做到课后交流反思小结。好方法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我和王老师每个人上完课后都会找机会谈谈自己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们有没有什么特别好或不好的反应;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大家再商量着还有没有更好的讲解方式,以便让还没上这课的其他老师能吸取经验,更好地把握教材,这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每天必做。碰到特别难以把握的问题,我会向王老师或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们请教。
二、团结互助、高效合作
我和王老师在工作时是互相合作。比如每次出测试卷或者月考卷时都会经过这样一个程序:先讨论测试目的、出题范围、测试时间,再分工负责:编题、上网查询资料、画图、打印互相帮助。新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借助教具的地方,我和王老师也是共同精心准备,然后再资源共享。在教学中也有很棘手的地方,我和王老师就互相研究问题、探求对策。
首先是自己担任教学的琵琶教学。琵琶是最重要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乐器类。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着名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琵琶的音质特点。其演奏技巧相当复杂,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模仿许多声音效果(如潺潺流水乃至战场上的人喊马嘶等等),十分逼真。
由于琵琶技法相当复杂,面对的学生又大多是低年级的学生,而且每个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一样,教学上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我自己不断摸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工作,看到孩子们由连琴都不知道该怎么拿,到现在能上台演出,学习了琵琶的弹、挑、轮指、双弹、分等五种指法,并逐渐对琵琶越来越感兴趣,在迎接中央教科所的客人到我校参观时获得了一致好评。
另外,对有基础的几个学生,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不仅完成了《送我一支玫瑰花》、《大浪淘沙》两首准备新年晚会演出的乐曲,还完成了《欢乐的日子》、《金蛇狂舞》、《阳春白雪》等曲目以及一系列练习曲的学习。
另外,校民乐队在本学期学习了合奏曲《康定情歌》、《美国民歌二首》,其中二胡的同学和琵琶的同学排练的民乐连奏——《华夏神韵》(包括《南泥湾》、《赛马》、《茉莉花》)参加了学校各项活动的演出,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并获得了好评。
转眼间,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已结束。回首这一个学期的工作,有收获亦有不足,特作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分管的工作总结:
1.学科教学
本学期,我分管的学科是语文、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心理、体育等,在语文教学方面,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在重视学生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晨读时学生一起背诵《弟子规》。中午十五分钟的练字时间,学生都人手一本字贴,在班主任的巡查指导下进行书写练习。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为学生们补充了许多课外阅读书籍,既增进了班级的文化氛围,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便利。对于阅读和习作的指导,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好的阅读方法和习作方法上。在课文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重视阅读技巧和习作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水平。唐玉玲老师作为小学部年龄最大的一线教师,承担着四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耐心地辅导待优生,是我们小学部全体老师学习的榜样。慈志华老师,指导学生训练认真有科学性,在全市的田径运动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颜晓囡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她指导的马嘉瑶同学,在荣成市校园朗读者比赛中获得小学组一等奖的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她指导的张景怡、曲函林两位同学都入围了“创新作文大赛”最后的决赛。马秀梅老师在工作之余积极上进报考心理咨询师且顺利通过,成为小学部第一位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班主任。
2.继续教育
重视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工作。依据学期初制定继续教育项目及计划进行逐项完成,实行过程性管理。对数量、质量严格把关。每次,老师上交上来的学习资料,我都一一进行过关及记录,没有上交的及时督促。我们重视了继续教育学分的认定,在市局的学分认定时,给予了我们资料齐全的肯定,圆满地完成了继续教育学分的认定。颜晓囡、唐玉玲、梁爱妮三位老师的培训记录每次都是书写最认真的。
3.督导评估不足与改进
上半年的督导评估中科研、心理、综合实践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在下半年我想这样改进:
科研:开课题研究会议,确定各人分工与责任,跟进督导研究进度,研究资料及时上传网站课题研究栏。
心理:设立一位专项心理管理教师,切实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开设学校心理咨询服务项目及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各班设立一位心理危机监查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综合实践:重视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效性,及时搜集各种资料,学校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在综合实践网站投稿,把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在实处。
二、新学期分管工作措施
(一)教育科研工作:
措施:
1.严格落实研究计划中的各项研究任务,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辅助教学。
2.跟进督导研究进度并记录年终的百分考核中。
3.所传文章必须为原创,不得在网上照搬,若发现有此情况,文章予以删除并通报记录在百分考核中。
(二)教师教育方面
措施:
1. 校本培训实行培训签名制,每次培训由老师本人签名,不得让人代签,以确保受培训老师的到位。严把质量关,每次培训的内容要求老师认真地在培训纸上写满。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并记录年终的百分考核中。
2. 参加市局培训,要按时参加并认真记录学习内容,培训后要上交四份材料(培训通知、手写内容、培训相片及培训作业)存档,以备市局检查。
3. 远程研修按市局要求今年每人都要有两个工作坊,且不少于30分的数据。过程性督导老师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定期统计学习情况。按市局要求的时间截点前,督促没有完成的老师尽快完成。
(三)特色建设
我们学校的特色是自信教育。我分管的有心理部分、田园探秘、快乐读写。在这几方面,我准备这样做。
心理部分:
小学部以心理游戏为主,每个年级开设6个心理小游戏,由马秀梅都主导,各班主任实施。马秀梅老师负责五个年级的心理小游戏与辅导,与班主任一起实施小游戏,并就实施的资料及时搜集,每个年级形成一个小系列,最后把五个年级的做成一个大的系列。
快乐读写:
快乐读写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种。必修课以语文老师为主导,以课堂每节课前5分钟来进行口头讲述、复述、演讲。写除以书写外,另外以课堂小练笔、时事新闻小感悟、细节小描写等来进行自信教育。而选修部分,小学部以故事吧、经典读诵校本课程为依托。
田园探秘:
关键词:人文学科;跨学科研究;研究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19-03
跨学科研究是超越学科边界,在不同学科之间整合力量进行的综合性研究。跨学科研究在整合学术研究力量,挖掘新的学术增长点,应对重大现实问题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已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各项资助都设立了鼓励交叉学科的条款,重大项目更是要以跨学科研究为手段,否则难以解决社会提出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全国高校业已出现了众多的跨学科研究机构,承担了很多研究项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在传统学科研究根深蒂固的习惯下,跨学科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甚至举步维艰。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国家整理和整体规划的形势下,如何总结跨学科研究的既有经验,同时规划好未来的发展路径,优化组织管理,成为目前的科研组织管理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从观念上辨清基础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自觉拓宽研究领域
1.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要研究人的多样性和社会存在的总体复杂性。对社会属性和人性的理解,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古代人做出的回答都是总体性的,那时根本没有近代意义的学科分化。学科分化是自然科学高度发达之后才出现的现象。自然科学要对既定事物做形式化的把握,它的研究对象是既定事物的存在。各个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问题域、研究范式以及方法系统。单科知识只能对社会某一领域的某一对象、某一层次、某一角度、某一过程等进行研究,彼此之间很难做到互相沟通。胡塞尔在20世纪初就焦虑地判断“欧洲的科学与哲学陷入了危机”,从而导致了人的生活也处于危机之中。而人自身,也就成了“物”化的人。跨学科研究指的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思想的简单交流到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术语和各种数据的相互整合,以及在一个相当大的领域内组织的教育、研究”。人文基础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正可以弥补学科之间的人为裂痕,让人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回复复杂性和完整性的本来面目。
2.人文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理基础。目前从事人文基础研究的学者中,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根本上抵制排斥跨学科的研究,他们认为基础学科就是应该扎实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耕耘自己的园地,对那些探出自己的学科领域的人,他们就会认为是不务正业,基础不扎实。这批人对当前面临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就相应地缺少思考和应对的能力。还有些学者知道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但囿于自己的学科教育背景,对跨学科研究感到力不从心。这些想法其实都是对跨学科研究产生的误解。诚然,人文学科内部的研究训练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学科研究基础,跨学科研究就如空中楼阁,无从谈起。现在的许多综合性研究大学,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很强的文科研究基础。以笔者工作的浙江大学为例,教师个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无论从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研究成果的质量方面也是不错的。浙江大学的古汉语文献学学科实力雄厚,就是靠一部部扎实厚重的学术成果支撑的。学校也不断创造各种机会鼓励资助教师们的自主科研计划,努力打造思想智库。目前制约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学科教育和科研训练都是在学科内部进行。如果说,现在本科阶段的宽口径通识教育已经得到扎实推进的话,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壁垒还一时难以打破,这多少限制了研究生和学者的学术视野。
3.人文学科内部已有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如果按照学科边界的远近,可将跨学科研究分为“内源性”和“远源性”两类。在人文学科内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形成“内源性”跨学科研究。而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等知识板块之间进行的交叉研究,就是“远缘性”跨学科研究。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如果说“内源性”跨学科研究早已成为人文学者自觉不自觉在使用的研究方法的话,“远源性”跨学科研究也早已成为一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比如,“科学技术史”专业,是附设在“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拥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学生来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不同门类。在历史学学科中的“考古学”、“博物馆学”分支,也与科技考古、博物馆设计等远源性跨学科研究,最近,“考古学”在国标法中已经单列为一个一级学科。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CSLC)是985重点建设基金,自2004年开始启动以来,就是一个融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机构。目前,该中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目前,文史哲基础学科的青年团队和学术沙龙,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来自不同学科,带着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学者们在相互交流中扩大了学科视野,改变了传统的方法论结构。但是,这种学术交流活动开放度还不够,大量的学术活动还仅限于学院内部的交流,如果能逐步向校内、校际开放,应该能形成更好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氛围。
4.引导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注综合性的迫切现实问题。从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也就为人文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仅仅是在自己学科内部按着旧有范式在象牙塔里做文章,还应该在国家的文化繁荣和复兴、为政府提供咨询决策方面贡献力量。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利用与保护、国际关系问题、民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都需要人文学者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在“大科学”时代,这些问题都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协作攻关。
二、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
在学科内部进行的学术研究,专注于某个研究对象的某个层次,可能会在事物的局部取得精深的研究成果。若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仅仅依靠一个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去揭示社会现实,则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不能统观全局,难以获取现象的整体面目和未来走向。学科内部的研究无法应对社会提出的系统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古典学院科学已发展到“后学院科学”时代——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科越来越专业化,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要想重新贯通所有的学科,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或者说,在后学院科学时代,也很难培养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因此,后学院时代的“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条集群化的道路,科学领域集体狂欢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巨型大学的兴起与国家大型研究基地的出现则为集群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框架。集群创新也就是一个大规模科学家群体围绕某个重大科学课题展开工作,且这一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在专业的领域内向着纵深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水平的时候,需要对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沟通与融合。个人的力量无法研究和解决一些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而只能通过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来实现——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联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一个研究团队就是一群具有互补技能,愿意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现在国内综合性大学的研究所建制中,会有几人到十数人不等的研究人员,因为处于相同的二级学科而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在研究所这个团队中,研究人员拥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彼此之间的合作相对松散,研究人员保有个体的独立性。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的特点必须是打破研究所界限,实现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重组。团队组建的纽带就是研究项目。要组建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必须要有一个高度负责、能统领全局的团队负责人。他能在项目进展、人员调配、分工合作等方面进行协调部署,将团队的合作理念贯彻到研究行为中,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中相互沟通相互支持。这样的研究团队,才能够做到超越个体知识局限、超越专业界限,达到对复杂现象的整体透视。研究团队的粘合剂一定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规定了团队的研究理念、研究任务和合作方式。人文学科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是个人兴趣主导的,这就需要团队负责人能够将每个个体的研究兴趣引导到项目上来,通过项目组成员之间不断的交流沟通,达到完成一个重大攻关项目的目的。在这个学术团队中,可以吸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和有学术潜力的博士生加入,在项目的分工合作中为年轻学者的成长提供指导和规范。跨学科研究团队切忌“形合实分”的研究模式。将一个大的研究项目按照学科分成若干个小项目,大家分头研究,最后将研究成果组合起来。这不是真正的跨学科研究,这样研究得到的成果只能是一盘散沙,在质量上得不到保证,预期的研究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在团队成员中培养“问题意识”,只有“问题意识”才能超越学科的界限,只有“问题”才能在学科之间游走。“科学进步是由问题推动的,是在问题导向下实现的。问题是贯穿科学研究的主线,是真正的核心和灵魂。”研究者跟着问题走,解决好了问题,也就真正能够做跨学科的研究了。
三、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对项目进行规划和引导
目前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教学、科研、人事、研究生教育等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呈现碎片化。而高校的科研人员,他往往同时在教学工作、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培训、科研团队与研究平台等地方均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因此,要使一位研究人员在跨学科研究领域有所作为,必须同时调动其他工作的能动性。这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更好地规划和引导人文学科的长远发展。
1.在课程设置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已经达成了通才教育的共识。即:为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理工农医的课程。但这还远远不够,在这些课程之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设“跨学科研究概论”等课程,为学生们建构起具有交叉性特点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树立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以后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能熟练依据实际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组合,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学生也能开辟交叉性的学术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
2.青年教师跨学科研究的培训管理。浙江大学人事处对新进教师都要进行学科交叉培训学习。一个人文学科的青年教师必须修习医、工、理、农等学科的三到五门课程。这种培训对于开阔研究人员的视野非常有效。但是为了能让学员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授课偏重于浅层次的基础知识,很多课程进入不了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层面。学员们在完成了规定任务之后也很少再去听课,对个体来讲,这个培训也缺少持续性。这也需要管理部门总结经验,更好地让交叉培训课发挥更好的性能。
3.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国内高校的基层组织结构(系、研究所)基本上是按照学科门类建立起来的,高校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是遵循这样的组织模式。学科之间的源流、衍生关系很明确,但是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未能得到反映。目前浙江大学已建成的人文跨学科研究平台有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院等。这些研究平台在团队组建、项目研发、成果等层面均显示出了活力。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学校拨付一定的资金,以项目的形式对跨学科研究项目和团队进行资助,营造一个新颖的学术环境吸引学者们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学校可以直接聘任跨学科项目的研究人员,项目负责人可以不经过院系,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
在人文基础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中,已经开辟出了许多新兴学科,研究成果在与国际对话与交流中拥有了充分的发言权。可以预见,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能够与传统优势学科比肩共舞,呈现出人文学科的新特色。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组.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36.
[2]李尚群.创新团队论——大学科研主题问题的当代阐释[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33.
[3]黄华新.跨学科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11-3-29.
事实上,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而八国联军是1900年入侵北京的。 我们从小学起便开始接受历史文化教育,初中、高中十几年下来一直没有中断,但许多人回答这个重要的历史问题时却还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历史是人文的精髓。“八国联军”,对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的无知……对历史认识的种种误区,折射出当代学子人文素质的缺失。
人文素质缺失令人堪忧
何谓人文素质?在中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喷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中国古代的人文教化,一方面强调内心修炼,使人成为有德性,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强调掌握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到了现代,人文素质具体讲,是指人的人格、素质、修养,包括在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及伦理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还包括在优秀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很多的学者、教授认识到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的危机。总结起来,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文精神缺失。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把考证、考研作为唯一的目标,功利主义思想及其严重,缺少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被很多学生忽视。笔者对有关大学生学习取向的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在专业课之外,最想学习的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实用技能等实用知识,21.16%的文科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在对个人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的同时,当代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则比较漠视,个人主义倾向普遍存在,“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它春夏与秋冬”,很少关爱周围的人和事, 甚至连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前途的大事也漠不关心,有责任感的毕业生在逐年减少。
人文素养较差,文明修养缺乏。许多学生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道德水准低下。在很多大学,学生书本、手机等财物失窃的事件时常发生,大学生违纪、违规现象也频频上演。
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不少学生语言、文字不规范,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弱,而且字迹潦草,文理不通,相关的语文理论知识缺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全被网络占满了,上大学后,由于过度沉溺于网络,很少接触经典著作。对于其他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则普遍了解较少,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对于人文科学知识知道得更少,不懂国家的历史文化。
历史教育边缘化危机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不良风气,市场经济浪潮侵蚀校园,家庭教育不到位等都有很大关系,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看到,那就是长久以来,历史教育的边缘化,以及历史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不足造成的。
学习历史很重要,这是无需置疑的。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对人类以往实践的一种总结和记录,因此,它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全面、综合的价值理性的经验和教训。历史知识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公民观、民主观、法制观、主体观、竞争观、合作观、科技观、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同时,历史也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人文教育功能,应该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现在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不大。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专家曾对北京市2000多名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其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在“最不愿学的课程”排序中,历史课排第3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2位――历史课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
上下五千年演绎了许许多多的惊心动魄,历史本身很精彩,却为何会遭到学生如此的冷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高考指挥棒下的无奈。由于历史学科在升学考试中不是语、数、外那样的“中心学科”,所以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流的情况下被边缘化乃势所必然。既然学科的地位由考试的需要来决定,那么中学阶段的历史课之所以还有存在的必要, 主要就是因为高考科目中还有一门选考科目“历史”, 及在“综合考试”中还有一些历史类的考题需要历史课去辅导。在高考指挥棒下,历史教学只好以追求升学率、及格率和优秀率为最终目的,人文素养培养被看作为软任务而不受重视。由此看来,“学历史”异化为“学考历史”。确实,如果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历史,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就会变成索然无味的记忆符号,学生的厌学和考后“失忆”也就会成为难治的瘤疾。
调查中,同学普遍反映:教师总是在讲解怎么也说不完的历史,学生们学习的兴致却不高;历史知识不断地增长,使原本已浩如烟海的历史看起来像座无法攀登的巨大山峰;记忆、记忆,总是记忆,年代、地名、人名实在太多等等……可想而知,在学生们的头脑当中,历史只是永远不断的反复的记忆过程,这无疑是历史教育的可悲之处。
“我们也没办法,有兴趣的内容高考不考,我们讲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得不了高分。我们无力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这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悲哀!”一位历史教师无奈地感慨。
进入了大学,历史依旧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主要在于历史课程缺乏合理的整体设计。历史教育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中所占比重少之又少。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历史课或者被当作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或者在政治理论课程中充当“绿叶”,在笔者曾就读的财经院校,相关历史课程的开设几乎寥寥,虽然是财经院校,对历史的学习也不能挤压到如此地步!尽管前几年许多院校在公共基础课中增设了《中国近代史纲要》,但历史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并没有就此改变。对历史课如此定位,既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也难以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出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国家重视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教育, 而对于人文科学的资助力度比较小,这就造成了一种氛围导向,许多人认为学习理科知识和技术是有前途的,而学习文科知识和培养人文精神是缺乏实际价值的,以致历史这一传统学科遭遇就业白眼的情况也愈发严重,许多学生为了生计,纷纷改行。历史教育的前景实在令人堪忧。
必须高扬历史教育的旗帜
我们曾经津津乐道于中国孩子的数理化水平全世界数一数二,也曾为我们的孩子出国以后往往能够学业上脱颖而出而感自豪。但这只是片面的事实。事实的另一面是,中国的哲学、经济、政治、法律、文学等人文学科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国人即便是华裔至今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和经济学奖,如果说科技的落后还因为基础薄弱情有可原,那么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光辉浸润下的人文学科只能沦为外国理论的二道贩子,却着实令人扼腕!
关 键 词:艺术课 教师 素质 能力
艺术课是21世纪新兴的一门课程,它改变了过去以音乐、美术为主的唱歌、画画课,成为综合性的艺术课程,即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综合课的相互融合。对现有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从观念到行动都要进行改革与转变,以适应新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艺术课程教师需具备以下多种能力。
一、艺术课教师要具有新艺术教育观念
教师要明确艺术课的教育教学目的,改过去“重技轻艺”的教育为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通过各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教学方法要灵活,由分科的知识技能教学,转向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一般由一科切入贯穿多个艺术学科及人文学科,鼓励学生进行感知、探究、交流、合作性地学习。教学内容要丰富,艺术老师备课时注意搜集材料,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信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环境上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环境,艺术老师要善于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环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艺术老师要善于创造不同的教学环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艺术能力时,方式要科学,过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用的是比赛与选拔,今天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程度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艺术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高,都有成功感。
二、艺术课教师要具备综合的艺术教学能力
艺术课的特点就是具有融合性,作为音乐或美术教师对一科的教学较为熟悉,但同时具备四门学科(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的知识技能则会有困难。艺术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从熟悉的学科入手,上好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比如一位舞蹈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从熟练的舞蹈知识或技能下手(切入),把音乐、美术、戏剧贯穿起来,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比如一位美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从美术的角度着手(切入),把音乐、戏剧、舞蹈等连接起来,以顺利进行艺术综合课的教学。当然从哪门学科切入也并非只考虑自身的优势,有时也可从课程的需要出发,利用多人上课的形式,找出需要的艺术教师,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综合艺术课教学。
在艺术教师中,能具备全面艺术素质的人并不多,新时期的艺术课程教学给音乐或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熟知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学习、掌握多科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技术可能困难,但至少对常用的四科艺术门类的知识层面要有一定的了解。
今天的艺术课对教师的要求特别高,不仅要了解、掌握艺术的学科,而且对人文学科要求也很高。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视野要开阔,对文学、地理、历史等学科要不断地学习,善于发现不同专业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各学科间的连接与沟通的方法,把多领域的教学变成一个充满选择性,富有趣味、不断生成的有机整体。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或课程设计能力,学会探究性、活动性、生成性的教学,使学生愿意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艺术课教师要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
(一)艺术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
艺术课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可由一个人上课,也可由多个人上课,这就要求艺术课教师在备课及上课时,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要主动与人沟通,争取他人的理解与支持,以合作的形式备好课、上好课。
(二)艺术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的能力
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有特殊的权利与地位。但当今的艺术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导演,同时也是演员,艺术教师要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发现,以自己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去赢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三)艺术教师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艺术课的教学,由于上课形式的转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艺术教师要有开放的思想,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使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作教材,比如当地的文化遗址、博物馆,传统的戏曲文艺等,都可用作教学材料。艺术教师要学会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与人沟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顺利实施艺术教学活动。
四、艺术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艺术能力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像种子发了芽,只要培育方法得当,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过去的音乐、美术课变成了成人式的教学活动,它扼杀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有时甚至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把艺术理解成知识与技能,使很多可能成为艺术家的人才在摇篮里就死亡了。因此,艺术教师要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每节课都生动有趣,让每节艺术课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激发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欲望,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学习提供宽阔的平台。
(二)培养学生对艺术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
中小学艺术课并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工作者,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其成为完美的人。因此,艺术教师对学生不能过多过高地要求表现艺术的能力,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各方面的环境及师资不允许。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对艺术的观察、感知力,引导学生用美的标准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即学会欣赏美。
(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艺术表现力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欣赏美的能力不是目的,最终要把对美的感知能力运用在生活中。对生活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在写作业时写得杂乱无章,教师改作业看也看不清,艺术教师就要提醒整齐就是美、对称美就是美的其中一个原则。由此,同学们会联想很多对称的东西,比如自己的课桌、自己的床铺等等。生活中处处有美好存在,关键是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教师可常指导学生创造美的生活,比如,把身边的环境卫生搞好,用废弃的物品做成艺术品来美化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对学生的艺术作品要多表扬鼓励,艺术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今天创作的泥塑前卫汽车模型,也许就是若干年后的创新型汽车。艺术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能力。
五、艺术课教师要具备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如今的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现今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的东西很多,如果作为艺术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查找、下载资料,不可想象他还能否当好艺术教师。教师备课时要能制作课件,把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多地储存起来,以备上课使用。艺术教师要熟悉录音、录像设备的使用方法,艺术课上课时也许经常用到,掌握好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每个艺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
六、艺术课教师要具备科研创新能力
(一)创新上好每一节课
艺术课的教学有没有规律?有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总把备课寄托在参考书上,上课要求有一定的模式。然而现在艺术课的教学中,需要每节课都要有创新,同一节课也都有不同的上法。怎样在没有固定模式的教学中设计出最好的教案,是每位艺术教师追求的目标。备课时要尽可能多地查资料与他人一起设计多种上课的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案,因此,每次的备课、上课都是一种创新的工作。
(二)善于总结撰写论文,备存资料促进教学
艺术课的成功与失败,对于教师都是财富,教师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把较高质量的课都录成像,为以后的上课积累材料。艺术教师最怕的是闭门造车,要常听别人上课,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多个人的同一节课的不同教法作一比较,找出成功点。用写文章的方法把它写下来,也即教学论文。由于上课时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写出的经验论文对别人或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中总结经验,结晶成科研论文,反过来以科研促进艺术的教学工作,是每个艺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当今,艺术教师需要多种专业素质,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必备的,新时代呼唤新的艺术教师,愿艺术教师们从艺术及人文学科方面提高自己的多方文化、艺术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当前艺术课的教学工作,为祖国培养更多人格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