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专业会计硕士论文8篇

时间:2022-12-05 15:24: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专业会计硕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业会计硕士论文

篇1

   关键词:ESP,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英语教学;

   英语是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课程的整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为外国的会计人员将有更大的需求。因此,高品质材料的发展无疑将直接影响到会计英语教学质量。会计专业地位和英语教材提供的会计界的问题有很多的英语教学,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水平并没有太大的好材料。教学难度太大。现有的会计专业英语教材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职业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不能满足会计专业的英语教学高职阶段。教学定位模糊。不从职业取向的教学效率低,导致现有的材料看,学生的语文能力差,无法适应职业培训和实用技能型会计人才。旧的教学内容课余锻炼。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答案基本配置,选择,翻译句子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和会计实务等练习很少参与的情况下,内容陈旧,应用性不强。

    研究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为特定用途的缩写。哈金森和沃特斯说,ESP教学首先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英语;二,ESP教学必须根据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分析,包括目标和学习需要的分析。丁教授方需要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类型。需要的社区,其中有两个,一是外国政府或其他需要政治目的;第二,社会机构,如公司,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其他需求。高级会计英语教材发展计划对现有的会计英语教材的不足之处,我认为,职业英语教学会计的发展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在理论的指导1需要在ESP的分析,我认为职业用英文写会计教材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在由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社会对外语技能的需求近年来已呈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

    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能力,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创新精神。职业教学ESP需求分析。高等教育需求分析包括ESP学生,教师,高校教学资源的分析。课程发展,解决了前两个英语和会计的优点和缺点科目的问题。第二,我们必须确定的重难点课程学习。再次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最后,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第二个是就业为导向。教学中的教材的编写教材,包括会计,会计循环,会计等式​​,复式记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会计信息系统概述等。在教材的难易程度,应遵循由浅到深,从易到难顺序,尽量减少使用长句。课后练习的设计,应该对每个类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学习材料,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文字重,难点。 4材料,以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和实施包括以下两点:学生的身体。

篇2

关键词:专业会计硕士;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财务

0 引言

财政部在2010年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中强调, 要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适应全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紧缺的会计专业人才。在2016年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表明, 我国复合型、国际型的财务人才比较稀缺。社会对于会计职业的要求逐步提高, 未来基础单一性的财务会计工作将引入智能机器人, 想要在会计职业中得到长远发展, 就必须要提升会计人的技能, 培养预测管理分析的能力。综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大力完善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

1 研究背景

从我国就业市场来看, 会计从业人员众多, 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较为稀缺, 这说明高等教育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为缓和这种矛盾, 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供社会需要, 国务院学位办2003年设立21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 培养专业化的会计硕士, 2009年继续扩大招收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十几年来, 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从设立、发展到成熟, 招生人数迅速增加,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已成为为国家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平台,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推荐阅读>>【会计学硕士论文】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

当前, 我国境内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事务所、跨国公司等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 更应该及时了解科技对于会计的变革, 掌握先进的会计信息化技术, 学习国际化准则, 具备国际视角。但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严重, 专业化特点不突出,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充分。因此, 我们必须探索出适合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新模式, 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 促进当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

2 MPAcc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方案缺乏个性化

各高校对于MPAcc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叙述基本一致, 缺乏高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及个性化理念。一些培养院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选择等方面更多的是照抄有丰富经验的高校, 欠缺对自身师资力量、学生及教学资源的考虑, 导致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此外, 部分高校教学理念落后, 平时只注重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较差

2.2.1 生源质量较差

在2009年之前, 学校对招生对象的要求是必须是本科学历, 并且拥有两年或者两年以上的从事会计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经验。然而, 从2009年开始, 高校开始放低对招生对象的要求, 不限专业不限学历的招收会计专业硕士。这一做法确实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生源, 但是却未必有利于实现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部分跨专业学生在过去的学习阶段未曾接触管理类或经济类知识, 他们基础知识薄弱, 培养难度系数高, 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这些使得跨考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会计专硕的培养要求。

2.2.2 师资队伍不健全

会计硕士培养的成功离不开优质的师资力量, 因此, 高校必须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 加强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理念超前的教师团队。但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在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甚至于需要求助外校教师加以援助。同时, 高校教师几乎都在院校教学多年, 长期从事理论教学, 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方面的实践工作接触较少, 过于重理论研究而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而由于学校管理体制的规定, 许多经验丰富的实务型专家不能进入高校兼任会计硕士导师。受到工作和体制的限制, 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虽然可以受聘为校外导师, 但基本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并且学校也难以对他们做到有效的约束。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 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实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根据培养方案要求, 会计专硕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这些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相似, 基本上都仿制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不能体现会计专硕的培养特点, 虽然增加了案例讨论的环节, 但也属于纸上谈兵。实践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及后期的实习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课程中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 大多数学校不具备模拟实训的条件, 甚至不能对财务系统的运作加以训练, 导致在校的硕士生实践性严重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级会计人员必须掌握外语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各大院校都在强调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 但对专业英语、国际准则等的重视度依旧不够。英语作为基础性课程, 虽然走进了每个高校的课堂, 但是对于专业性英语, 院校并没有着重强调。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国际准则课程, 只能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且部门高校出国交流机会稀缺, 也无法引进更多的外教进入学校教学, 导致国际化教育并不能全面实现。

2.4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经验是提高会计专业硕士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多数院校的培养方案中, 实践环节依然存在比重低、实践期短的情况, 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硕士与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不吻合, 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就业压力加大。

高校虽然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 但由于高校的非营利性, 其没有足够资金去建设实践基地供学生实习, 因此实习基地基本由是企业或者事务所提供。一般情况下, 院校与实习基地对研究生的实习时间没有硬性规定, 对MPAcc实习工作记录也疏于监管。

其次, 学生实习时间过短, 简短的实习期很难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收益, 而企业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去配合学校的相关规定, 致使企业缺乏积极参与学校的培养方案, 而且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当中, 使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偏离。

学校没有足够资金为学生建设实践的场所, 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 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 学生只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环境, 接触不到财务核心工作, 实践技能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3 MPAcc培养模式构建及实施路径

3.1 突出院校特色

随着各高校对会计专硕的理解加深, 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正走向特色化发展之路, 这也是适应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个性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可以结合高校的优势学科及相关行业的地位, 攻克重点领域, 形成向心力, 既能创造高校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也能保证会计学科在行业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3.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 积极落实“双导师制度”并发挥双导师的指导作用。目前高校中同时拥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教师并不多, 所以学校应更加重视双导师模式的培养方案。在校内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教授担任校内导师, 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管理提升, 同时聘请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的企业、事务所会计人才作为校外导师, 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同时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培养, 可以将校内外导师交换工作环境, 使校内导师能够接触更多的实践岗位, 校外导师能把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体系。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相互配合, 共同为学生提供指导, 确保研究生培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 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其次, 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在校期间, 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考核, 在学习理论过程中, 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 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 充分把握利用案例大赛等相关平台, 让学们在相互讨论和合作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考核, 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督, 优化对学生实习的考核方式。校内外导师要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另外, 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评价系统, 由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对于考评优秀的校内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 充分调动双导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 让导师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增加被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

完善课程设置, 提高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要专业性和综合性并重, 强调职业素养, 注重对学生数理思维的培养, 要经常举办实务专题讲座,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述行业内的新闻大事, 紧跟时代的脉搏, 提高学生对于行业的新认知。高校也应及时确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提高学生适应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新环境的能力。开展英文教学, 促进高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

表1 职业知识与相关课程

在授课中, 教师应减少大型理论化课程, 增加实践课、选修课比例。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相结合, 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的会计业务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以现实的企业会计业务为主要讲解内容, 特别是涉及到上市公司并购、合并、重组等复杂的会计业务。案例教学可以采用学生为主, 让学生课前准备、查找相关资料等, 通过小组讨论、模拟训练的方式对实际业务进行模拟核算。课堂由学生主导, 通过不同小组对相同案例的不同讲解,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 在差异中寻求更佳的解决方式, 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思维。

3.4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过程中, 仅靠高校的案例教学是不够的。只有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 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 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 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会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对学生未来进入企业工作非常有利。所以,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会计具体工作, 可以建立校外实习机制, 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 让学生去企业实习, 真正融合到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去。

高校要与企业联合建设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 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创新。加大委托培养力度, 针对社会与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 同时结合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实践优势与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理论优势, 引导教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篇3

究”(项目编号:GD12CGL05)研究成果;广东省重点教改项目“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

研究”研究成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与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互促机制探索”研究成果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财经人才。本文多年深入跟进广东某高校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发现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具有突出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发现这些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的现象。今后需要加强完善导师责任制度,急需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业和职业规划辅导,提高学生的创新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复合型财经人才 跨专业 创新竞争力

跨专业跨学科育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广东某高校是涉外性综合性大学,该校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从2007年首次招生开始,不断扩大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招生宣传和培养力度,同时对财会专业本科背景的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养和实践教学,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推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培养复合型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

一、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招录分析

广东某高校会计学学术型硕士针对社会各界对兼具理论研究和实务技能型财会人才需求,立足 “专业+外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会计理论与方法”、“企业战略与公司财务”、“国际会计”、“审计与风险评估”四个研究招生方向。每年均通过定点高校宣传、大学研究生招生咨询开放日、网络宣传、校友宣传等途径,在扩大财会类本科毕业生报考宣传的同时,在招生宣传资料和咨询解答中明确“热烈欢迎社会各界考生报考(含跨专业)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被录取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包括计算机、金融工程、药学、生物学、教育学、历史学、英语等。

(一)2007-2013级会计学研究生推免人数分布及培养情况

吸引优秀的本科生作为推免生报考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是历年来的招生重点,学校在择优选拔优秀的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生源数量。在推免生中跨专业人数平均占到27.03%,2012年最高,达到50%。跨学科人数占推免生35.14%。2009年最高,达到66.67%。其中,会计学专业硕士所在学院有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在2008年推免生面试中,经学生自由申请和资格审查,会计学专业择优面试,没有学生报考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推免生,全部录取为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于推免生机制面对的是大四学生,直接录取大四学生,在减少本科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优秀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学术阶段,在确定拟录取状态后,录取学校没有让学生放松学习,而是半强制性地要求推免生提前熟悉研究生培养方案,尤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要求自学补学会计学本科核心课程。同时建议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本校毕业的学生(外地的学生自愿为原则)在大四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组的项目研究、参加实习实践、自主参加学术专题调研等。

(二)2007-2013级会计学研究生录取数据

虽然该校会计学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生源扩大,吸引力扩大,但是录取人数仍维持在每年20人左右。从2007到2013年跨专业人数的平均值达到47.29%,其中2009年达到最大比例,为75.00%。跨学科人数达到总人数的30.23%,其中2011年比例达到最大,为44.00%。从中可以看出,该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每年都能吸引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报考,都有一些跨专业的考生被录取,说明跨专业考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学习交叉专业和学科的基础,被择优录取,有相当的竞争力,证明了跨专业跨学科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社会的人才需求体现。

在对该校所录取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进行细化分析中,发现这些学生既有211高校学生,也有普通高校学生。跨专业学科集中在四大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工学、药学等,这些学生中有个别学生是第二专业或者辅修专业是会计学专业。但是根据统计,就目前社会急需的通晓会计、法学、投融资的复合型人才,该校自招生以来还没有一名本科第一专业或第二专业为法学专业的往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

二、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分析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的修正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刘平、顾丽琴、吴旭舟(2011)经过总结研究,在目标层中提出了“生源素质,培养条件,教育管理,培养结果”四个层次的考核体系,该体系较为科学地考虑到了研究生培养的静态过程,如日常教学评估,同时也兼顾了动态考核,如学生招录、学生学术创新及就业情况,可以较为科学地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该体系中的培养结果(见表1),包括研究成果、社会评价两个指标还有待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把是否有学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估判断标准,评选条件中对和质量的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重要科研成果和获奖也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部分用人单位在招录时会以此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尤其是就业单位的研发部门,为此应该增加高级别获奖为考核指标。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除了传统意义的就业外,还包括自主创业创新、继续入学深造等,因此社会评价中应该加入研究生就业创业和后续学术创新能力。

综合分析后,培养结果考核指标修正如表2所示。

(二)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分析

本文限于篇幅,主要对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结果的科研成果、学生获奖、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就培养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1.学生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篇数中跨专业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平均占到63%。其中2008级跨专业篇数最多,占到了93.33%。

2.学生获奖情况(见表4)。从表4统计中发现,在获奖人数(非获奖人次)中跨专业获得省级奖励的人数占到71.43%,跨学科人数占获奖人数的57.14%,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的高层次获奖等学术研究能力显著强于会计专业背景的研究生。

3.学生就业情况。除了2008和2009级各有1名研究生(中途退学)创业外,其余研究生实现了100%就业率。从四届研究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有1位研究生应届考取博士。2007级研究生中,进事务所人数最多,占到33.33%,其次为进高校,占到26.67%。2008级研究生中,进高校、证券银行和国企所占比例都是26.67%。2009级研究生中,其他类占比最大,为23.81%,其主要为私企。2010级研究生中,进证券银行比例最高,为45%。该校会计学研究生的就业特征是就业率高、就业满意度高。每一届的初次就业率在每年的6月底达到100%,部分研究生在求职中拿到2-6个拟聘用通知。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就业去向集中在珠三角,单位包括南方电网、高等学校、投融资公司、邮政储蓄银行等从事会计与财务管理等工作。

三、会计学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反思

综上,该校学术型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呈现出“多生源、高标准、严要求、好就业”的态势,但是研究也发现该校跨专业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和完善的方面。

(一)综合培养体系不健全

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跨专业硕士,设有专门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国内部分高校也在开设相关的研究机构,“学科会聚”成为人才培养新趋势。而广东某涉外性综合性大学还没有对应的跨学科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学校尚未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该校各研究生培养二级单位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共享体系也不是很健全,跨院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相对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录取后对其会计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也没有完全强制性地要求,仅仅是作为辅修课程而不是必修课程加以补习。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与会计学相关专业录取进来的学生使用同样的培养和教学计划,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学习部分脱节,又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跟踪研究中也发现了学生因为难于适应研究生学习而有意申请退学的现象。

(二)师生双向互选中处于劣势

当前该校的会计学专业师生比中学生人数多于导师人数,所有学生在选择导师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师生双向选择制”。跨专业会计研究生往往在选择导师方面不占优势,大部分导师依然偏向于选择指导会计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跨专业跨学科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

(三)学业缺少长远规划

跨专业研究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会计专业基本知识相对不够扎实,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大多是在本科阶段知识的扩展,需要一定的会计基本知识为基础。该校会计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如高级宏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般是以本科会计学阶段已经设立的课程为基础。近几年来该校招收的学生学科背景包括机械设计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信息学、药学、英语教育等专业,这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几乎没有开过类似课程,在入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普遍引发这些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早期出现学习焦虑、紧张状态,经过不懈的艰辛自学才得以跟上教学和学习进度。

(四)就业和职业规划面临新挑战

自2002年研究生扩招以来,高学历人数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吉林、江苏、广东等地出现了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好就业的现象。跨专业研究生不仅面对着比专业对口学生更大的学业压力,还要面临着比他们更大的就业压力。不少企业在招聘时不仅重视研究生所读专业,本科专业也是招聘时的一个重要招聘因素。跨专业研究生在实习和毕业找工作时机会相对低于非跨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那年的第一学期,如该校2013、2014届会计学硕士毕业生中有多名本科非会计毕业的跨学科的硕士毕业生都是获得多项奖励、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甚至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在求职前半年(12月前)就多次遇到招聘单位本科非会计专业无法给予面试机会的直接、当场拒聘现象。虽然这几个学生在择业中最后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了较好的就业单位,入职银行、金融、涉外大型企业等,但是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当场被拒事件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求职心态和职业规划,造成学生身心焦虑和疲惫。

四、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培养和课程体系

借鉴国外和国内一些高校经验,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学术交流,保证资源共享,加强交叉学科交流与学习,同时学校应注重开设学生个性化的特色课程。针对跨专业录取学生开设一些会计基本知识的补修必读课程和相应的考试,强制性要求学生补上专业基础课,提高他们专业素养,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跨年级学习角,实现不同年级学生的互动学习,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自学强化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适度分类指导学生,如考博士、入职会计师事务所、入职银行金融机构、入职涉外企业、考公务员等,其中学术能力培养依然是各类指导课程培养的首要任务。

(二)强化导师责任制

当前,绝大多数的导师不仅参与教学,还负责多个项目,“导师忙”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与导师之间见面少的现象无法避免,造成部分学生专业知识、论文及就业等方面缺乏高强度的专业引导和指导,在入学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感觉专业学习迷茫。因此应该强化和深化导师责任制,深化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和评估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育人体系,深入指导和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与本专业本学科研究生多做学术性的交流,指导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在财会领域取得综合发展。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复合型研究生多学科背景既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为此研究生应该强化自信心,提高综合创新竞争力。首先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在招生宣传阶段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避免和减少考生的学习和就业迷茫。入学后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大型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增加专业敏感度,促进提高学习动力。针对跨学科跨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校友指导就业在内的多渠道综合就业辅导平台,引导学生更加自信就业。对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建立研究生创业联盟,联合创业孵化中心,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创业辅导和指导。Z

参考文献:

1.刘平,顾丽琴,吴旭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60-64.

2.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104-108.

3.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11-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