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10:30: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海洋文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将包容与赏识内化于心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走进渤海实验学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学校的巨型石雕刻,镌刻着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校在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的渤海之畔落地生根,包容与赏识便是其与生俱来的气质。
每个人都很重要,都值得尊重。渤海实验学校校长付成波常念叨一句话:“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因为尊重每个人,学校努力给师生们营造舒心温馨的生活环境:学校特意增设母婴室,方便哺乳期的女教师喂养孩子;开放游泳池、咖啡厅、健身房、卡拉OK厅,倾尽全力来丰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免费的水果和小米粥,使师生感受到舌尖上的甜蜜和来自大家庭的温暖。
有话畅快说出来,同当主人翁。校级领导班子每日轮值,每天和各个班级的学生代表提前约定时间、地点,聊共同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和各种诉求,帮助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在包容与赏识中,师生同当主人翁、共享学校情。另外,学校建立的学情会商制、心理咨询室、一对一导师育人制等也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定期召开活动,共建美好校园。渤海学校的师生来自天南海北,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学校除了地域上的包容,更注重培养师生海纳百川的人文素B。学校定期评选最美教师、班级明星,召开“我为你写赞歌”等活动,通过微信群、宣传栏、墙报等手段,让“美”在校园无处不在。
家校凝聚一心,合力育人。学校邀请家长委员会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学生校服设计、课堂教学、食堂管理等事项,建立校园“安全员”、活动“导航员”、生活“助力员”等众多的家长义工团队;“家校联系卡”“家访亲情卡”与“满意度信息卡”的“三卡”对接,使得家校联系紧密,育人工作做细、做实。
澹荡和风至,芊绵碧草长。包容是一种素养,赏识是一种智慧。亦如学校标语墙上校长醒目的寄语:“宇宙是美的放大,人是美的缩小。”惟宽容人,惟厚载物,校园内才能自觉形成一种风气:对待学生的意见豁达,对待家长的批评虚心,对待同事的指正平和,对待领导的评价客观。
二、让探索与拼搏外化于行
探索求知、拼搏勇敢是渤海实验学校海洋文化之灵魂。渤海人在海洋宽广、博大的独具特色的精神坐标里,孜孜寻求自己恰当的定位。
开发海洋文化地域教材。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学校配合各科教学,开发了20多种有关海洋文化的校本教材。语文老师主编的《海纳百川》,将历代帝王、伟人、名人咏海的诗词歌赋、对联美文,渗透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物理老师主编的《风力发电探索》,借助羊口丰富的风能资源,增强学生对风力发电原理的感性认识;化学老师主编的《“化”说羊口》,诉说着“煮海为盐”的古老传说,了解当地制盐的流程,等等。在探索中,海洋资源与学科教学完美整合;在求知中,海洋文化与整个高中教学从宏观整体到微观细节都能均衡、和谐地发展。
设置海洋文化宣传栏。学校设置了十个系列板块的海洋文化宣传栏,内容包括包容思想的有容乃大,红柳精神的不畏艰难,地母文明的孝老情怀等,点缀着渤海校园,让渤海师生在探索、拼搏中酣畅地品味海洋文化之芬芳。
以海洋文化给楼宇命名。和谐楼暗含包容、赏识、和睦共处之意;臻美楼含有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日臻完善之意;德馨楼含有德艺双馨、品行高尚、德才兼备之意;海韵楼寓意师生乘风破浪,拼搏勇敢,谱写人生最美的乐章。还有海纳楼、海翔楼、海阔楼,包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意。
开辟海洋小畦菜地。学校距农贸市场偏远,老师们生活非常不便。学校当即决定在旁边的盐碱地种菜。“盐碱种菜”虽是天方夜谭,可老师们骨子里就奋进、拼搏、爱干富有挑战的事。利用周末,老师们一盆一袋一盒,蚂蚁搬家似的带回肥土,楞是用半年时间堆起30公分厚的肥土层。每当朝露晶莹、夕阳西下,一群书生,放下书卷,锄荷肩锨,俯身躬耕。即便把葱秧薅净,依然勤奋有加;即便海风强劲,仍旧搭起瓜架,最终开辟出小畦菜地。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历史上,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文化的创造者和发展者,同时也是一个海洋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这两条大道,一条是肇始于西汉的陆上“丝绸之路”,从当时的首都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楼兰古城,过阿拉山口,出中亚、西亚抵安息、大秦等地,这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一条通道;另一条是发端于唐代中后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因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在这条商路沿岸洒落的中国瓷片像闪闪明珠,照亮着整个东南亚、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中国将丝绸和陶瓷奉献世界的同时,也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文明奉献给了世界。
在海洋交往中,与中国来往最频仍密切的是日本、朝鲜和东盟国家。朝鲜与我国山水相邻,日本与我国东北沿海一衣带水。越南、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往来始于秦汉时期,中国的汉字、儒学,中国的书画、佛教,中国的学制、典章、建筑工艺、制瓷技术以及民风民俗等,都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以及其他阿拉伯等国家,在汉代就与中国进行丝绸和陶瓷贸易交往,至今各国考古均发现有大量的中国瓷器残片。这些国家中的优秀古老的文化传统,诸如佛教、文学、艺术、天文、医药等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尤其是佛教对中国产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养蚕缫丝、制瓷技术、民风民俗以及先进的手工技艺等也相继传播世界各国。到了明代,中国成为航海大国,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欧洲几位著名航海家,被誉为“十五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航海家”,对海洋文化的传播贡献巨大而影响深远。
关键词:海洋文化 海洋经济 影响
海洋文化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且海洋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甚至将还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了支柱性产业。在地球上,70%是海洋,剩下的30%才是陆地,所以海洋是地球的宝藏,人们要正确的利用和发挥它的价值。
一、什么叫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指由海洋所产生的文化,也是指人们利用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活动。比如海洋旅行、海洋民俗产品买卖、海洋考古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中国靠近海的地方有江苏、浙江、上海、台湾等地,而这些地方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早在09年,江浙沪三地就成为了世界第十一大的经济体,而在同年,三个地方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差不多超过了9000多亿元。由此可见海洋文化在海洋经济中的重要性。
二、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现状
海洋文化不但在中国文化中占着极大的比重,海洋文化所产生的海洋经济总值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尤为明显,随着海洋文化的大力提倡,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海洋文化,早在200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就达到了10%,海洋经济成了沿海地区的区域发展支柱。
海洋旅游业成了支撑海洋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海洋旅游有特色、有个性,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来的旅客。早在2000年,中国沿海地区接待境外旅客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景点接待旅客的40%左右,中国的海洋旅游大大的提高和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海洋文化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它还能带动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比如,海洋旅行一直很吸引人们,因此每年有大批的人来到沿海地区旅游,海洋旅游在中国旅游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而旅游的同时又是少不了吃、喝、玩、乐、住、行的,因此当地的餐饮业、酒店业、零售业、运输业、交通业、娱乐业等产业也因此而被带动了起来,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海洋文化业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和产业。不管是餐饮业还是娱乐业,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海洋旅游业的兴起,给很多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另外,海洋文化业也是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因为人的海洋价值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走向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如果没有经济价值的产生,人们就不会进行这些行为。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的内生因素,而海洋经济又是海洋文化的出发点,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大力推行海洋文化,发展海洋文化,有助于发展海洋经济、提升社会效益和沿海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四、开发海洋文化而出现的问题
(1)对海洋的保护不够全面,很多人到海边去旅行的时候没有注重环保问题,垃圾的随意乱扔和资源的过多开采,让生态环境的污染变得严重,海洋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宝贵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
(2)缺乏高端人才,人才的匮乏严重的制约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高技术的人才。所以国家需要培养一些专业的海洋人才,因为从目前的从事海洋业的人员结构来看,这些从业者普遍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国家应该在全国的一些高校开设此专业,加速这类人才的大力培养。
(3)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重下降,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餐饮业、娱乐业以及相关的产业,这让第三产业的从事者在不断的增加,因为行业的需要而变得炙手可热。而第一、二产业的从事者比重却逐渐下降。
(4)对海洋的认识不够全面,一部分领导者没有重视海洋文化每年为海洋经济所做的贡献,更没有体会到海洋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所以导致了一些小地方的海洋经济没有得到发展。领导应该切实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并且加强海洋文化的开发。
五、如何让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完善海洋旅游的政策和规定,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切实防止污染的现象发生,定期对海洋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向当地有关部门征收海洋污染税。
(2)大力推行海洋文化品牌,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海洋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把海洋利用起来,更没有建立海洋旅游的有关政策,这就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大力推行海洋旅游,并且重视海洋文化品牌的效益。
(3)开展海洋文化节,吸引大批的游客来观光和旅游,利用当地的民俗和特色海边美食来办海洋文化节。比如,闽海烤鱼节、海南椰子节、打渔节等等,将传统历史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抓住旅游市场的脉搏,就能够带动一定的经济效益。
六、总结与体会
我国的海洋文化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如今步入了新的时代,我国的海洋文化更需要与科技和结合起来。先进的海洋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也展示了人们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杰出成果,海洋业的大力推广,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关系探讨――兼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2-35
[2]戎霞,丁智才.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海洋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12(6):162-165
*区域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近海交通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生成海洋文化的重要港口城市。历史地看*,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使得*与海洋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渊源。进入新时期,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建设,为*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海洋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洋文化发展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建设富有特色、内涵丰富、富有活力的*海洋文化,是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生命,是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动力之源泉,发展之根系,建设之根本,必须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科学谋划、精心规划,制定目标、重在建设,大手笔勾画、大气力推进。
一、面向海洋,有效吸纳、融合、贯通海洋文化因子
形象地说,相对于内陆文化表现出的思想保守、行为守规、安常守顺、甘于平庸等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文化成分而言,海洋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开拓、崇尚流动、不守常规、敢闯敢拼等等人类先进文化因子,自然更受现代文明的追捧,更能得到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区域文化的青睐。
今天,*所要建设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存量、速度、规模的提升,而是要建设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尺度、生态型的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海洋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海洋文化对于其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急切。唤醒和激活海洋文化的历史沉淀,必须在继承*城市海洋文化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吸纳、汇聚世界海洋文化的优秀文化因子,从而构建活力无穷、适应发展、充满生机的国际性滨海城市海洋文化。
一是在城市文化的内质结构上,吸纳、汇聚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海洋文化因子。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包容性是它的首要的也就是本质的特征。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必然要在国际经济循环的大格局中,越来越多地拥抱和融入海洋经济,在与海洋互动中、与发达沿海城市的交流中,加深对海洋及其伴生的经济的认识、反映、利用,感受海洋的博大宽广,感受海洋文化的兼容并包,从而有效吸纳、汇聚世界海洋文化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优秀文化因子,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是在城市文化的运作机制上,吸纳、汇聚具有外向辐射性与交流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从总体上来说不是囿于一域一处的文化,人类要借助于海洋的四通八达,把一域一处的文化传承播布于船只能够到达的异域的四面八方,并由异域的四面八方再传承播布开去,这样的传承播布、再传承播布的过程,都必然会对异域的土著文化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使其或多或少的也具有了异域异质文化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海外经济交流的深入推进,海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海洋观念就会越强烈,城市与异域异质经济文化之间的辐射和交流量也越来越大,在大量的海外信息过滤以及异域异质文化的碰撞、冲击中,城市文化所表现出的外向辐射性与交流性特征亦将愈来愈鲜明。
三是在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吸纳、汇聚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的创造主体没有可供农耕的土地,经商贸易,往来于异域之间或海陆之间,从而刺激了商贸的发展繁荣,也铸就了其商业性和慕利性的文化特征。*城市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渔抑工有着浓厚的表现,这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必背景,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唤醒和激海洋文化,就是要在城市文化植入崇商的文化因子,让崇商重商成为城市的主流价值取向,使搏击商海、融入市场成为市民的普遍追求,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让城市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是在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上,吸纳、汇聚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连接着五大洲的大大小小的岛屿和陆地,人类的大多数民族、国家和地区濒临海洋。人类面向海洋的时代,就应该也只能是开放的时代。而对海洋的开放性的利用,必然产生出“天然”的开放性的文化因子。古今中外的城市发展史证明,什么时候城市面向海洋了,开放了,什么时候城市的经济、文化就能走向繁荣了,赢得发展;反之,就容易衰败、落后,甚至走向衰亡。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面向海洋、面向世界,必然带来空前的开放,必然带来空前的拓展,在不断的城市、经济乃至文化拓展扩张中,城市文化的开放性、拓展性特征,必将表现的愈加明显,并在持续的融合、贯通中锻铸为海洋文化因子。
二、清晰思路,科学制定*海洋文化发展思路
科学厘定*海洋文化发展思路,事关*海洋文化发展的长远,事关国际性滨海城市建设的未来,必须站在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高度,科学谋划、悉心规划,精心组织、有序实施。
一是充分挖掘、整理和弘扬*海洋文化的丰富悠久的历史遗产,激活历史文化沉淀。一是要深入挖掘、悉心整理*地区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的古遗址、古遗迹和古典籍,重视挖掘整理和利用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历史遗产,放大由来已久的古海洋文化因子,唤醒沉睡多年的海洋文化遗风,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彰显*海洋文化的独具特色;二是要深入挖掘、重新审视古东夷文化、古海州文化、徐福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中所闪烁出的海洋文化的历史光芒,强化海洋文化氛围,从而使人一进*,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海洋文化气息;三是调动海外华侨力量,作好亲海亲乡文章。
二是依托滨海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廓清*海洋文化的新的发展布局。按照“一心三极”的城市发展规划、“一体两翼”的港口发展现状、“一纵一横”的T型产业布局,在城市、港口、产业等不同层面,依据不同的要求,做好海洋文化的发展规划,重点做好使滨海新城、沿海两极、沿海产业带、连岛和海州湾度假区的海洋文化大文章,构筑*海洋文化规模宏大的人文社会景观。
三是进一步强化*人的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科技知识。海洋意识,即海洋观,指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包括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海洋科技知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技知识有面宽、内容多的特点。从海产品的养殖、捕捞、水产品的加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都要求较高的科技知识。通过海洋文化意识的树立和海洋科技知识的建立,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以海为荣,以海滨城市为骄傲,以海洋文化为根基,潜移默化,成为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
四是大力彰显城市海洋文化形象,展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海洋文化中的物质组成,融于城市建设的角角落落,表现于城市形象的点点滴滴,既有海洋景观、滨海城市标志、海族馆、滨海大道等标志性建筑,有码头、港口、渔港、航线、航标、海上交通工具等涉海设施,也有附着于城市高楼大厦、街头巷尾的海洋文化特征海洋艺术,更有与“海洋”有关艺术表现,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绘画、海洋文学艺术、海滨海上旅游鉴赏、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要通过大力度、大气魅的物质建设,使人们漫步于*街头,无论是街名地名,还是企业名品牌名,宾馆名酒店名,招幌广告、霓虹标牌,如此等等,“海”字文化琳琅满目,海洋文化触目即是。
五是健全种类海洋组织,深化海洋文化建设。主要有海洋的行政管理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和其他组织。其中行政管理组织是海洋管理的职能部门,有水利部门、渔业、海监、农业部门等;企事业单位是海洋资源、海产品生产、销售、服务单位,有海洋运输公司、渔业公司、船舶服务公司、海产品贸易公司等;学术团体,主要指以海洋经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如海洋文化研究所,海洋水产研究所、海洋气象研究所等;其他组织,指行政管理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以外的组织,如联合国属下的“海底委员会”、“国际海底管理局”等,这些海洋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利用、开发、管理海洋的广度和深度。
三、凸显特色,大胆创新海洋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长远出发,立足*城市发展实际、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区块文化功能和运行质量要求,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一心、三轴、四个特色发展基地”文化功能空间布局。
一心:滨海新城文化核心区。从远期区域文化中心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看,滨海新城中心城区文化发展应在区域化、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核心作用。中心城区应成为具有较高现代化程度的文化核心区,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区。在这一区域要努力做优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大文化效应、做浓文化氛围、做美文化环境。具体抓手为:加速推进现代化功能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承担起区域性、国际流服务功能,逐步使滨海新城中心城区成为以先进文化发展为主导、适应多层次文化需求、具有较高文化生活质量、良好文化生态环境的先行区,要让市民在享受物质繁荣的同时得到更充分的人文关怀和艺术享受;加快文化产业的功能性、结构性布局,尽快形成具有支柱、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文化产业集群,使中心城区文化产业成为面向市场、面向区域、面向国际的生产、制作、传播核心基地,在区域性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占有明显优势。
三轴:一是沿海城镇文化发展轴。沿海城镇发展轴,是*城市发展的对外交流窗口,是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海港、临海产业区和海滨旅游基地。要充分利用“一体两翼”港口发展空间布局、滨海休闲旅游、临港产业等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政策优势,利用国际转运、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方面的便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文化对外服务贸易,定向引进大型文化产品对外加工和文化服务贸易企业;建设沿海观光带,打造亲海文化岸线,展示海洋文化魅力;注重发展与港口多元化、高层次人群特殊的文化需求相匹配的高档文化休闲娱乐服务项目。
二是东陇海城镇文化发展轴。东陇海城镇文化发展轴,这一城镇文化发展轴由新海城区、东部城区和东海县组成,集中了全市文化发展的精华,是近期内海洋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科研教育、都市商务、旅游度假、休闲娱乐、高档居住比较集中的优势,选择商气、人气旺盛地段,集中布局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商务街区,构建集图书、音像、礼品、工艺品、互动娱乐、茶饮、休闲吧、健身房、文化商务办公楼宇、文化商贸中心等于一体的中央文化商务服务区;并且,与国内外知名文化研究、教育机构、专家加强协作,加强以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研究为主干的科教文化集聚,定向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大型跨国企业海洋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入驻,适时引进海内外有影响的海洋文化产业运作的高层次人才。
三是宁连城镇文化发展轴。宁连城镇文化发展轴,具有浓郁的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印迹。充分利用这一文化发展轴区域特色文化浓厚优势,努力激活存在文化深层的海洋文化气息,赋以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洋文化新内涵,
四个特色发展基地:一是依托连岛、港口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海洋文化休闲娱乐特色基地。当前,*正在向着亿吨大港的目标冲刺,其“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显然有着极诱人的诱惑力;*海域辽阔,海中小岛星星点点,除江苏第一大海岛连岛外,还有前三岛、秦山岛、羊山岛和开山岛等岛屿,这些岛屿均具独特景致,神秘莫测,或为鸟的王国,或为竹的海洋,蕴藏着浓郁的海洋气息。放大以连岛风情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独特自然景观、以港口为代表的海港文化效应,加大以此为主题的海洋休闲观光娱乐基地建设力度,利用港岛遥相呼应、特色鲜明、渔民集中聚居、海洋文化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沿岛港向纵深延展,扩大规模、深度策划、精心打造具有东方色彩、古典韵味和高档服务功能的“岛港海洋文化片区”,大力发展与海洋休闲观光娱乐基地相互配套的海洋风情休闲娱乐和海洋文化特色旅游项目,构建海洋文化休闲娱乐发展基地。
二是依托东部城区,特别中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和临港文化信息、文化创意、文化教育和文化休闲配套服务功能提升,以优惠政策和创投基金,努力吸引产品设计、包装装潢、动漫创作、影视制作、音像制作、演艺经纪、展会策划、视觉创意、艺术传播等相关资源、重大项目、创业人才和企业进一步落地和集聚,构建以“海洋创意”概念为引导的大规模科研、文化、创意高层次复合性集聚带。
三是依托新浦东北片区、花果山片区在呼应东部城区发展、连接新海城区建设、对接滨海新城开发、科教文化发达特别是创建海洋大学的区位优势,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西游记文化乐园等山海文化兼容的生态文化,倾力打造山水相融的生态人文住区,产业技术支撑的科教基地,高层次的城市旅游服务平台。
四是依托古海州城深入挖掘发展蕴藏于其间的海洋文化。海州城区,作为一座古老的滨海港口城区,集中了*历史文化积淀,集聚了*古海洋文化精华,要在进一步加大古城区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深入发掘潜藏于其中的海洋文化元素,唤醒激活埋藏于深处的海洋文化因子,让其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大入光芒、闪耀光彩。
四、突出重点,多视角多层次扎实推进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
一是始终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开放式互动发展。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开放式互动发展,是推进城市海洋文化建设的首要之义,必须贯穿于*海洋文化发展的始终。一是要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切实将文化作为经济活动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着眼于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海洋文化要素在文化、旅游等产业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挖掘、提升海洋文化旅游内涵,打响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坚持用经济的手段、产业的思路做好“海洋文化经济”文章,积极开发利用海洋、海岛、海港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把连岛风情度假区、海州湾度假区、港口等作为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作为开发海岛旅游、扩大海洋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促进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与经济互动的格局。二是要坚持开放式运作。坚持“少花钱、多借力”的整体思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开放式运作。注重文化领域的市场运作,在文化设施、项目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文化人才上,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
二是营造城市海洋文化标识系统。城市标识系统是城市特色视觉形象的重要构成,是城市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城市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的关键载体和系统表达,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富有*海洋文化特色城市标识系统的设计和营造,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城市标识系统与城市海洋文化环境塑造的协调关系,把城市信息的传递与人文精神、艺术手段巧妙结合起来,用无声语言、图形表达城市管理者对全体市民和来自远方的宾朋好友的问候、关怀、服务。“十一五”期间,要着重设计和营造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在重要的交通节点和重要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系统建造能够准确展现海滨城市精神、增强海滨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城市艺术景观雕塑;系统设计和完善导引城市服务、传递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秩序的公共信息服务标识;系统整治和提升对城市公共文化环境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商业标识系统。争取用5年时间,形成正确表达国际性滨海城市海洋文化发展理念,准确传递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气息,有利于提升城市秩序感、关怀度、生态性和凝聚力的城市标识系统,用以增强市民认知度、社会认同度、区域带动度和国际知名度。
三是加快推进彰显海洋文化特点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要求出发,适度加快文化基本建设的速度,建设一批惠及全体市民、承载区域功能、贴近多元需求、便利群众享用的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力量规划、推进城市公共文化基础性主体工程,用10年左右时间,使滨海新城初步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承办国际文化活动、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引导、政策推动,规划先行、开放领域、市场运作,大力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国际资本,着力推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海洋文化传播,以及海洋文化休闲度假、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城市文化产业基础性主骨工程。到2020年,使滨海新城的公共文化设施人均面积高于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形成覆盖全体市民的文化设施体系,使文化产业的重要区块、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初显形态、初具规模。
四是打造叫得响的海洋文艺精品工程。树立高起点、创新新机制,逐步打造国内外沿海城市立得住、叫得响的海洋文艺精品工程,开创海洋文艺创作的繁荣局面。注重把“精品工程”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背景、树立城市精神、弘扬海洋文化的主线结合起来,挖掘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现实题材,精心组织、策划和推进文艺精品创作。以新时期城市精神和海洋文化的形象化、艺术化、魅力化为主线,集中展示演艺、影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文艺创作成果,逐步提高*海洋文艺作品在区域、在沿海以至在全国的影响力。做大规模、做强阵营、做实平台、做优机制、做活市场,以名团、名导、名角、名剧、名品牌为主攻方向,创新职业经理人、策划人、经纪人运行机制,使*成为区域领先并在全国海洋文艺领域占有重要份额的海洋文艺名城。改革文艺创作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投入方式,创新艺术创作、生产、销售联动机制,特别注重发挥社会力量资助文艺创作的作用,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合力扶持文艺创作方面的新型关系。
五是培育城市支柱型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既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标志产业,又是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是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托*海洋、港口、旅游等独特资源,围绕“海洋经济”发展主题,重点发展为“海洋经济”核心产业相衔接的会展、贸易等服务产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传媒、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服务产业,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服务的影视、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图书音像电子等文化产业。在操作上,加快具有“海洋经济”配套特征、面向海洋核心产业提供服务的传媒信息服务业集成化发展。依托国际商务中心、会展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区域、面向国际的会展产业。利用*神、奇、海、古、幽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别具特色的神话传说、西游记文化、徐福文化等,大力开发海洋文化艺术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业、演艺业、游乐业、休闲娱乐业。依托城市信息化建设,发展互联网文化内容服务业,鼓励规范、健康的网络文化服务,开发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增值服务。加快推进海洋文化传媒、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服务、影视制作、文化会展贸易等领域的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业外国资、社会资本、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多元主体竞争发展的格局。
10月31日,东南卫视在京宣布开启频道2013的“大海洋时代”,打出的口号是将东南卫视打造成“大南方电视的传媒标杆”。
为此,东南卫视2013年将推出了大量创新节目来配合频道定位升级。
东南卫视台长叶雄彪表示,频道所有模式引进、创新研发、移植设计的新节目,都将展示“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包容,重新构建具有海洋精神的“大中华语境”。
升级海峡定位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南卫视抓住“海峡”定位,借鉴台湾当时的创新娱乐模式,通过打造享誉一时的《银河之星大擂台》《开心100》等节目迅速聚拢了青年受众,并以视角独特、资讯量丰富的台海新闻《海峡新干线》等节目成为大陆台海资讯互通的领先平台。
“在省级卫视中,东南卫视拥有首批赴台驻点的记者团队,首家在台北建立了演播室,率先有节目在台湾落地。”叶雄彪认为,东南卫视崛起于“海峡”,但在两岸三通的背景下,台海资源已不再独家拥有,着卫视竞争的日益激烈,东南卫视亟须寻找新的制高点。
“升级后的东南卫视将由过去关注两岸资讯,转为在立足台海的基础上强化国际视野。” 叶雄彪说。
台海资讯扩容
台海节目一直是东南卫视的拳头产品。经过十余年积累,大批关注台海关系的青年观众和知识分子成为东南卫视的忠实受众。本次改版,台海节目将扩容50%,节目时长保证一周七天,每天一个多小时的播出,形式上采用多地现场连线。明年东南卫视将开通北京演播室,以庞大专家阵容对资讯进行多元化解读。
同时,频道的多类型节目将互为呼应:《海峡新干线》《海峡夜航》《海峡影像志》透视台湾前世今生,《海峡两岸青歌赛》《海洋文化论坛》将聚合青年精英族群。
节目引进模式抢滩黄金档
2013年,东南卫视还将进行周间和周末节目带的全新改版。《大厨驾到》《老爸向前冲》等周间家庭情感类节目,体现大众定位;《深蓝》被誉为一部宏大的海洋叙事诗,由东南卫视团队打造,将为观众揭秘海洋奥妙。
周末黄金档,东南卫视首季延续“椅子很忙”的节目创意,推出盲选相亲节目《约会万人迷》,并有一档引进的国际模式节目《吉星高照》。《吉星高照》由两位歌坛巨星带领一位平民组成对抗赛,已向亚洲众多知名音乐人发出“英雄帖”。
为抢滩周末档,东南卫视将大量引进模式节目,目前正在洽谈的有《一名惊人》《皆大欢喜》《快回火星吧》。同时,在今年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大型职场节目《步步为赢》也将在明年改版,首季推出海外名校大PK。
季播活动
大型季播活动也将在明年的东南卫视亮相。东南卫视联合了一家财经节目内容供应商,以“寻找2013年的中国顶尖好项目,打造全球华人创业季”为旗帜,推出节目《爱拼才会赢》。据悉,双方将采取共同投入,共同运营,共享节目成果的合作方式。
关键词:海洋文化观;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14-02
为应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预测与挑战,海洋文化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升温,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文学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海洋文学”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75年台湾的《大海洋》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朱学恕撰写的创刊词《开拓海洋文学的新境界》。1987年台北角出版社出版了辅仁大学林耀德主编的《中国现代海洋文学作品选》。1998年底,台湾高雄市举行了“海洋与文艺”国际会议,所录论文集中有十篇左右以海洋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至此“海洋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文学种类正式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阈,越来越多的研究论文出现在海洋文化研究专辑中。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柳和勇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资料和研究丛书》(海洋出版社)包括了《中国古代海洋诗歌选》、《中国古代海洋小说选》、《中国古代海洋散文选》等,为以后的海洋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2008年在宁波举行了“海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以及国内2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的论文加以遴选汇编成册为《海洋文学研究文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海洋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集,对以后的海洋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上可知我国海洋文学的研究正逐渐走向深入,但是与之相应的海洋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却尚未起步。语言文学携带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任,起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人格构造精神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收集并讲授海洋文学作品,使当今大学生尤其海洋类高校学生受到海洋文学作品的熏陶,成为海洋文化学校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调查,海洋高等教育的培养领域集中在水产、矿产、航运等传统技术方面,人文类的研究严重滞后,至今仍没有设立完善系统的培养海洋综合人才的海洋文学课程。由于缺少海洋文学、文化类学科及课程设置,文学这一民族文化综合载体与世界文化重要交流媒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呈现,这与培养创新型、综合型大学海洋人才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或直接描述航海行为以及通过描写海岛生活来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1]按照体裁海洋文学包括神话、小说、戏曲、诗词、散文等,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面镜子。远古时代先民们面对浩瀚无际、变幻莫测的海洋想象出各种奇异神灵及仙境异域,创造出许多海洋神话传说,滋养了华夏文明,也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被奉为中国海洋文学历史源头的《山海经》不仅记载了海内外的神奇地域和事物,还保存有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素材流传至今。《诗经》、《楚辞》以及诸子百家中海洋神话随处可见。孔子曾把海洋作为自己神往的理想境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孟子也将大海作为自己汲取人生哲理的源泉;老子曾言:“澹兮其若海”,“大国者下流”,意喻修道之人当静如深海、包容万物。先哲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后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海洋与人生关系的探讨成为中国古代海洋文学重要的精神要义之一。后世历代文学作品不乏对海洋的文学性描写:汉朝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班彪的《览海赋》,晋朝木华的《海赋》,韩愈的《南海神庙碑》,胡严的《望海》,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刘大的《海船》、沈之白的《浮生六记》等都涉及了海洋贸易、海洋航行、海洋想象等。[2]这些海洋文赋及小说或描绘海洋之景色,壮写其雄浑气势;或寄情于瀚海,感悟人生探究生命的真谛;或摹写涉海生活之艰辛,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方文学传统中有着丰富的以海洋为母题、为背景的作品,在其经典作品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奥德赛》和《伊利亚特》记述了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是史诗与大海的完美结合。有着神话般幻想并充满传奇色彩的莎士比亚的杰出戏剧《暴风雨》用大海的自然风景和神奇变化来化解人世的种种纠葛。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以同名主人公航海冒险、开发荒岛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英国殖民时期的生活、道德和理想,鲁滨孙・克罗索这个带有鲜明时代的人物及其叙述以其勃勃的生气、天真的信心、坚韧奋斗的精神和对自身的严肃省察唤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和深思。19世纪法国著名海洋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三部曲《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和《神秘岛》将海洋探险故事融入科幻小说中,引发了人们对海洋世界的巨大兴趣。另外还有被公认为美国20世纪“天才小说家”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堪称海洋文学中的杰作。这些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成为西方文学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深,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构建民族的海洋文化观、繁荣海洋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大量的海洋文学不仅丰富了叙事美学,也为铸造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3],当今高等院校尤其涉海类高校应将提高学生的海洋文化知识与素养纳入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大力充实语言文学课程的内容,努力构建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文学课程体系。系统科学的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应探讨海洋与文学的文化联接关系,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掌握了解人与海洋的互动过程,进而强化对海洋文化的体会达到深化海洋文化价值内涵提升海洋人文教育成效的目的。围绕这一目的具体说来即是建设与实践“三级层面多维拓展”的课程体系――基础课、选修课、学术前沿讲座的三级分层教学。在这三类课程中,不同程度地贯彻海洋文学史的纵向关联、异质海洋文学的横向交流、人类相关海洋特性的概括总结等全面综合思考与研究的多维拓展的教学思想,丰富学生们的海洋文化知识,加强他们处理海洋事务综合能力的提高,构建具有民族精神与国家特色的海洋文化观。海洋文学基础课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根本所在。基础课重视当今大学生海洋知识体系的构建,接触海洋文学作品对于本身缺乏对海洋文化特质与精神体认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基础课的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知识的全面准确的教授。海洋文学选修课即是有选择地就某些以海洋为主题的重大语言、文学问题开设的相关课程。选修课应体现学术上的专、精、深,可以针对某些重要海洋作家、海洋作品、社会思潮等进行设置有关课程,也可对某些跨越性的文学问题进行设置,以填补基础课的不足。海洋文学教学应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转变为多维度的教学,教师可将自己的海洋文学学术科研成果通过选修课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带动学生理解海洋主题在文学创作上的观察诠释与文化想象,开拓海洋文化议题的推广与思维,带动学生的思考向更深入、更前沿的学科领域迈进。海洋文学学术前沿讲座是前两个层面的辅助与补充。讲座强调学术视野上的新、远、博,内容也可扩展到包括海洋政策与文化、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等若干体系。该层面的课程是文学与其他海洋专业交叉融合的结果,使人文精神在其他海洋专业中得到充分体现。该层面课程的设置与讲授内容就是将海洋文学、文化置于各国之间或本国之内、同一文化体系之下或不同文化体系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互释之中等几个视域加以考察。将语言文学还原为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的综合载体,将文学与其他知识门类相联系进行分析,如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学等。多维度多方向的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对专业学科学习的热情以及综合思考海洋文学、文化问题的积极性,语言文学的丰富性和原生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掘。
目前我国专业的海洋人才不足,社会上累积的海洋文化教学资源还属有限,因此高等院校的人文学科的教师还要做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资料的搜集与研读工作,分析形成教学所需的内容,择取有把握的部分进行授课。海洋积极与其他学科的海洋类专家合作,热情邀请他们在课堂上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海洋知识。二是将相关海洋知识编入教科书,尽快并高质量地产生海洋文学方面的教科书与参考书。编写教材过程中注意海洋素材的引用。三是在教学内容上加重海洋知识的分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海洋观念,为海洋人才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源泉和动力。在国家海洋战略下重新发掘与利用我国海洋文学作品的审美资源,分享西方海洋文学作品的丰厚传统,并将两者加以结合,为我国海洋文化观的建构提供强大的话语、审美资源,将是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在海洋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中应结合当前高校传统的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状况,以及海洋系所的学生对各门文学课程的需求与喜爱情况,研究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使学生学有所长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为促进海洋事业发展、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经济腾飞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汉武.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A]//段汉武,范谊.海洋文学研究文集[M].海洋出版社,2009.
[2]赵君尧.论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A]//段汉武,范谊.海洋文学研究文集[M].海洋出版社,2009.
[关键词]涉海高校;海洋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涉海高校,顾名思义———就是涉及海洋领域教育的高等院校,以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振兴中国海洋事业为目标,让中国海员成为国际航海市场的主力军,使中国成为海运大国和海运强国。近年来,我国海员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得到了国外船东雇主的广泛好评。但跟海运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一)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
大多数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知识匮乏、中英海洋文化意识淡薄。中国海面幅员辽阔,可是许多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仅为960万平方千米陆地,对我国的300万平方千米的海疆知之甚少。英国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中英两国人们在与大海相处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大量的能反映出当地的海洋文化的习语、谚语、俚语、文学作品等。可是能准确描述一些中英海洋典故的学生屈指可数;学生普遍对中英海洋风俗、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很欠缺。虽然学生普遍能很好地解释汉语中“海水不可斗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鲤鱼跳龙门”、“鱼米之乡”等的涵义。然而,当被问及英语海洋文化的词汇(如atallsea)、习语(如toburnonesboats)、谚语(如Itisasillyfishthatiscaughttwicewiththesamebait.)、文学作品(如《鲁宾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以及反映的精神)等知识时就显得很局促,了解甚少。
(二)涉海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涉海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低下。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课时普遍都被大大削减,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大班教学,主要上精读和听力课,没有开设写作课和口语课,学生的写作和口语练习只是零星穿插在精读或者听力课中进行。而且,由于目前高考、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都还没有普遍实行口语考试,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重心还放在英语应试上面。因此,尽管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大班型+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大量的练习和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延续性的培训,学生很难在口语方面得到专门的训练和提高。尽管学了十来年的英语,学生们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等仍知之甚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与外国朋友的交际中,要不因有心理障碍而羞于开口说话,要不就是在对话中出现许多偏差、误解、甚至笑话。
二、增强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高度重视海洋文化的研究,大力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何为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与海洋相关的文化,是源于海洋而形成的文化,也就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针对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存在的问题,涉海高校应提出相应的有效的措施。
(一)增强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异意识
第一,科学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大部分涉海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都是前两年安排大学英语公共英语课程,后两年安排专业英语课程。进入大学一年两个学期后,大多数学生都已经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第三和第四学期可以给学生安排海洋英语拓展课或选修课。拓展课或者选修课都要以提高学生口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点。第二,加强中英海洋文化对比研究。在笔者的拓展课实践过程中,分别给学生教授了《现代海洋英语阅读教程—海洋经济》和《现代海洋英语阅读教程—海洋文化》两本教材。学习内容为:海洋贸易、海上运输、海洋民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学艺术等。授课方式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让他们去承担不同的单元任务,课后去收集资料,着重对比研究中英海洋经济和文化的不同,课上在一定时间内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作为教师授课的一个补充。比如,在讲授中英航海历史的时候,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了解到了一方面,东西方海洋文化有着共同的特征:开放性、拓展性和冒险性。中华航海历史上有“郑和精神”、“鉴真精神”、“妈祖精神”等;西方则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等。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海洋文化体现农业性、倡导以和为贵、缺乏海洋战略意识、保守性、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相反,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主要为:商业性、侵略性和扩张性、有海洋战略意识、原创性和进取性、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拓展课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表现论文撰写+闭卷考试。结果显示,学生对这样的拓展课程展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通过对比研究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第三,开辟海洋文化的第二课堂,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氛。首先,学校的橱窗和班级的黑板里可以定期展览一些名人肖像和故事、介绍海洋文化和海洋民俗、展示近期海洋事故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海洋的气氛。其次,学校应该定期邀请海洋专家到校做一些讲座如海洋文化专题史、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海洋人文精神的传播、东西方海洋文化对比研究、我的航海故事等等,学生一定能受益匪浅。再次,学校应当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海洋类的高校可以结盟,互派学生交流学习;通过慕课、微课分享优秀师资、精品课,实现跨校选课、互认学分。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国内的海滨城市参观,了解每个城市不同的海洋民俗文化。
(二)提高涉海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渗入中英文化差异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每堂课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英语文化可能体现在单词、短语、句子和篇章段落中。如单词pigsty表示“狗窝”;短语gobananas表达“发疯;发狂”的含义;句子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中国人的写作习惯是在字里行间去表达作者的意思,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辞”,而西方人更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所以文章主题更突出,篇章结构更加清晰。所以,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适时补充增加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中英文化差异意识。第二,改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质量。影视是传播文化的一个极好的平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导入海洋主题电影教学是个值得一试的教学方法。地道通俗的英文电影语言能为学生提供声、图、文并茂、生动而逼真的语言环境,学生能从中想象得到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交际意图,让学生可以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当中来。《海底总动员》、《碧海蓝天》、《海洋》、《海豚湾》、《大白鲨》、《水中生活》、《深海狂鲨》等电影能从不同侧面给学生带来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应该每一节课都留给学生一部分关于文化方面的作业,要求学生去扩充相关知识。如学完gobananas之后,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水果方面的英语短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掌握了theappleofone’seye(掌上明珠),topbanana(大老板),alemon(没有价值的东西)等。第四,定期举行中英文化主题知识竞赛。主题涉及到中英文化差异的各个领域如动物、节日、颜色、姓名、称谓、数字、饮食、禁忌、风俗等,竞赛形式可以是演讲、辩论、表演、答题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英语原版书籍阅读小组、英文电影赏析小组、英语诗歌文学小组等;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各种英文比赛如演讲比赛、配音大赛、戏剧小品大赛、歌唱比赛等。
三、结语
总之,涉海高校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办学单位,理应拥有先进的海洋文化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海洋文化素养。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海洋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未来的海员们才能出色地完成海洋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家沂,肖献献.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