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02:48: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语文课本,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文言注释;古今字; 通假字
一、古今字与通假字不能混淆
上古汉字数量较少,后来由于词义引申、假借等原因,逐渐形成一字表多义的现象,为了减少文字“兼职”过多而带来的词义表达混乱现象,便另造新字来记录一个多义字中的某一义项。这样就出现了古今不同的两个字形记录同一个词的情况,即古今字,原字为古字,后造字为今字。
通假则是另一种文字现象。一个词本来有专门用来记录它的字,但是在书写时却不使用它,而是临时借用了另外一个与之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替代它,这就形成了通假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言诗词注释中,有意区分了古今字与通假字两种不同的用字现象,表现形式为,用“×通×”表示通假字和借字的关系,用“×同×”表示通用字关系,而用“×,古×字”表示古字和今字的关系。但在很多时候,中学教材对古今字与通假字没有明确区分,多以“A通B”的形式出注。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调查对象,举例说明其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现象,以期对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初中语文课本中通假字与古今字举例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ang[1])通“僵” (清・沈复《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e4) 通“悦” (《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 ”(ru3) 通“汝” (同上)
七年级(下册)
4、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木兰诗)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e1)通”耶” (宋 ・ 司马光 《孙权劝学》)
6、满坐寂然 “坐” 通“座” (清 ・ 林嗣环 《口技》)
八年级(上册)
7、矜寡孤独 “矜”(guan1)通“鳏” (同上)
8、荡胸生层云 “曾”(ceng2)通“层” (唐 ・ 杜甫《望岳》)
9、略无阙处 “阙”通“缺” (北魏・ 郦道元《山峡》)
八年级(下册)
10、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i1) 通“披” (同上)
12、百废具兴 “具”通“俱” (宋 ・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九年级(上册)
13、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zhe2)通“谪”(西汉 ・ 司马迁《陈涉世家》)
14、为天下唱 “唱”通“倡” (同上)
15、固以怪之矣 “矣”通“已” (同上)
16、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 (同上)
九年级(下册)
17、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 (春秋战国・《公输》)
18、子墨子距之 “距”通“拒” (同上)
19、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 (同上)
20、公输盘诎 “诎”通“屈” (同上)
2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 (春秋战国 ・ 孟子 ・《鱼我所欲也》)
三、古今字、通假字误注的现象举例
1、坐通座
“坐”,在《古汉语词典》里的:
(1)古人铺席于地,臀部放在脚后跟上,相当于今天的“跪”,在《战国策魏策四》里有“先生坐”。
(2)座位。引文是《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因而,“坐”与“座”是古今字而非通假字。
2、支通肢
《说文解字》中,“支”的本义是手拿着竹子,并去其枝叶。本义当为“持”即现在的“支持”互文同义。后来意义引申到手里拿着竹木一类的枝条,在“支”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意符“木”;同样,表示身体的一部分,在“支”上加了一个意符“肉”(月)旁。因此,“支”与“肢”也是由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古今字,而非教材所说的通假字。
3、诎通屈
“诎” 弯曲。《 荀子・劝学》“诎五指而顿之。“屈” 弯曲。《司马相如传下》“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诎”与“屈” 不是意义上毫无联系的通假字,而是古今字。
4、辟通避
《说文》:“辟,法也。”“辟”的本义是刑、刑法。《管子君臣上》:“论法 辟衡权斗斛文劾,不以私论。”“辟”字在古代除了本义刑法以外,还承担了许 多其他意义,后来都分别写成不同的字。“辟”还有“避免、躲避”之义,《左传宣公二年》: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个义项后来写作“避”;“辟”有开辟之义, 《孟子梁惠王上》 “欲辟土地,茬中国而抚四夷。”后来写作“门辟”(现简化 为 “辟”); “辟”有“比如, 打比方”之义, 后写作“譬”; 有“邪僻、 不正” 之义,后写作“僻”。从“避”、“门辟”、“譬”、“僻”这几个字与“辟” 所继承的单个义项来看,它们应该是古今字的关系。
四、结语
六册初中语文课本中,一共有61处注释用“×通×”表示为通假字,有2处用“×同×”表示通用字关系,只有1处用“×,古×”表示古今字关系,而其中有18处将古今字关系误注为通假字关系。误注比例庞大,不仅不利于教师进行古代汉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小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注释:
[1]拼音后面的数字1、2、3、4分别代表普通话四声,下同。
参考文献:
[1]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 [M]华夏出版社, 2003.1.
[2] 语文 一至六册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M]商务印书馆 2004版.
一、布置学生按要求做好预习,至少达到最低要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较长现代文的预习更是如此。学生在课前按要求对较长现代好预习是长文短教的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前对较长现代好预习,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开展长文短教的效率会极大地降低,甚至会造成课堂教学完全失败的恶果。笔者任教的两个班均为普通班且学生整体语文水平较低,因此,笔者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提出以下三个最低要求: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参考书解决所有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问题。
2.标明段落序号。
3.熟读课文至少两遍,以能够明确说出主要人物的名字和基本概括主要事件为原则。
以上是笔者个人从学情出发制定出的长文短教的最低预习要求,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也可根据自己班的具体学情制定出其他的适宜的更高要求。总之,预习越充分,长文短教的效果就会越好。
二、紧扣学段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各学段现代文教学目标不同,所以,制定每篇较长现代文教学目标时应从具体学段目标出发,制定出紧扣学段目标的切实的教学目标,以七年级为例:
七年级现代文的学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积累、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得。因此,在确定七年级各篇较长现代文教学目标时,要把它放在整个七年级语文知识体系中,确定出一个教学要点,做到一课一得。以下就是笔者从七年级现代文学段教学目标出发,制定出的适合七年级较长现代文短教的切实教学目标。
如,笔者把《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较长现代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阅读文本,感受贝多芬这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
2.从文本走向课外,学习像贝多芬一样身残志坚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类人的精神。
3.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展现人物性格风貌的技法。
又如,笔者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较长现代文的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从课文标题入手培养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课文主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弱者的品质。
由此可见,制定较长现代文的教学目标不在多,而在真正扎实有效并能够实现。切忌“假”“多”、“乱”、“空”,这一点对较长现代文的教学至关重要。
三、基于学情计设通俗易懂、灵活适度的主问题
笔者所任教的两个属普通班,基本都是中层生和后进生。如果脱离班级的基本学情,提出一些具有太多文学字眼的问题,学生连问题的表述都听不懂,更不要说举手回答了,那样以来,课堂冷场是必然结果。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笔者在设计课堂主问题的时候这样操作:
在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较长现代文时,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迅速跳读课文,并思考,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勾画出相关词句。”(小组讨论约5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5分钟)
学生一边默读,笔者一边巡视,两班学生基本都能在文段中划出表现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词句,就连后进生也能轻松地划出相关语句,笔者的预期目标实现了。
学生一个个的回答着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性格特点,有的是词语,有的是短语,笔者在黑板上一个个地书写着。笔者有意识地把贝多芬作为普通人性格特点的词语写在第一行,把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天才和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人的词语写在第二行。
笔者问同学们:“贝多芬第一行的性格特点和我们普通人有没有差别?”
同学们齐声说:“没有差别。”
笔者接着追问:“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普通人!”笔者随即用红粉笔在第一行板书的最后边写上“普通人(平凡的人)”。
笔者又问: “同学们,贝多芬第二行的性格特点和我们普通人相比,如何?”
学生齐声说“他远远比我们普通人强!”
笔者追问:“那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是……”
学生们有些疑惑了,都不敢开口说。
笔者说:“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课题——音乐巨人贝多芬。”
有同学举手了,“贝多芬是一个巨人!”
“说得好!”笔者顺势在第二行板书的结尾处写上“巨人(伟大的人)”。至此,第一个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又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较长现代文,笔者设计了主问题为:本文是一则童话故事,题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那么本文围绕“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不超过50字。(小组讨论约5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5分钟)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两个主要人物入手,按照如何把“动人”一词表达充分为原则积极展开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基本都能用不超过50字的句子概括这则童话的内容,且主要人物齐全。预设的主问题解决了,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一。
由此可见,对于较长现代文短教而言,设计通俗易懂、灵活适度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吃透文本,又对教师的点拨、提升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四、搭建创造升起的跳板
创造生成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升起的跳板极为重要,对较长现代文的短教而言,这一点更不容忽视。
为此,笔者在《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较长现代文的拓展部分设计了“走出文本,畅谈身边的‘贝多芬’”环节。(小组讨论约2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3分钟)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笔者问:“贝多芬是身残志坚的巨人,其时,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千千万万像贝多芬一样的‘巨人’,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巨人’?尽可能用一句话展示出他(她)的主要精神。”
学生甲回答:“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奋发图强,著述了鸿篇巨著《史记》。”
学生乙回答:“张海迪身残志坚,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生丙回答:“罗斯福坐着轮椅,两次高票当选美国总统。”
学生丁回答“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凭借自己的坚韧,成为了著名作家和慈善家。”
…
笔者总结:“从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像贝多芬一样的巨人,他们‘巨人般的精神’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有益的启迪。”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因为我们是跪着的。让我们站起来,勇敢面对眼前生活中和未来生活的困难,做像贝多芬一样的巨人。”(精彩结束)至此,第二个课堂教学目标完成。
又如教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较长现代文的拓展环节时,笔者设计了“某某,我想对你你说……”环节。(小组讨论约4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2分钟)
具体的问题如下:
盲孩子,我想对你说……
影子,我想对你说……
萤火虫,我想对你说……
同学们,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课堂实际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盲孩子、影子、萤火虫等对象的倾诉都能紧扣文章各个多样的主题,回答较为理想。学生在对同学的倾诉和对自己的诉说方面,也都能在老师的适当点拨下提炼出较为精炼的语言。(课堂结束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堂课我们体会到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真挚的爱,这爱如山间一捧清泉,它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课堂教学结束。)
这些拓展环节的安排让学生由课内走向了课外,从文本走向了生活,在深入理解课文主旨的前提下,砥砺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实际表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至此,课堂教学目标三完成。
学生的回答虽然因知识水平的差异而有差别,但学生们都能从文本中有自己的体验和反思。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搭建,一次又一次的升起,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定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五、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小练笔
较长现代文的短教还应与密切联系课文内容的小练笔(堂上小练笔或课外小练笔)相结合,这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音乐巨人贝多芬》布置作业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从课文的肖像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品格。你们和老师认识这么久,应该对老师比较熟悉了吧?今天的小练笔:写一段关于老师的肖像描写,要求:运用精准的肖像描写展示出老师某一方面的性格,字数不少于150字。(课堂时间有剩余,可作堂上小练笔。若时间不足,可做课外小练笔。)至此,本课教学目标三顺利完成。
又如笔者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布置作业环节,设计的作业为:
“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拥有健康,拥有亲朋好友的爱。但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幸的人们,正所谓“不幸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请同学们在本周内,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并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到周记本上,情感要真挚,字数不少于150字。”(课堂时间有剩余,堂上讨论:你所接触的人中,哪些人需要我们关爱?若时间不足,以周记的形式布置成课外小练笔。)语文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它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非同一般的影响,设置的这一作业既是语文作业,又是德育作业,达到了智育和德育双重目的。从后来收上的周记作业看,绝大部分同学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真诚帮助了他们身边的需要帮助之人,描写内心的感受也符合情感真挚的写作要求。至此,本课教学的目标三顺利完成。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例,对初中语文课本中较长现代文短教的方法所做的一些初步探索。
“弱水有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于“初中较长现代文的短教”,只要找准切入点,训练点,就能抓住全文的核心。如此以来,老师“教”的时间短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长了。学生们就能在语文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感受文本、理解文本和鉴赏文本,进而能够充分地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既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语文是快乐的,又能让教师深刻体会到教语文是幸福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插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40-01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编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课文中编插了很多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的图案。这些插图较为真实地凸显该文的指导思想和中心思想;同时也符合初中生身心健康和视觉成长的需求。因此而深受学生的喜欢。
在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会忽略插图的指导性观察教学。认为学生能看懂,能欣赏。殊不知语文课本中的图案最能表现课文的中心意义。老师在授课中,紧紧抓住插图让学生去观察、理解、揣摩;让学生去畅谈,口述插图的内容(直观的),中心意思(理解到的),陪衬图中 主要人物(景)(想到的),整篇文章的诸多问题,在图中便能找到答案。
何谓“图文并茂”?图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再现;问是图中主要内容和思想的诠释。如有插图的课文,我认为教师可以图为中心进行教学,因为插图就是课文的灵魂,学生抓住插图这一灵魂,就能锻炼和提高自己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一些难词难句,也会在图中得到化解。以图来对文,以文来核图。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便会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而展开。同时,通过对插图的讲解和教学,增强了师生互动,使课堂变动生动有趣起来。
以《空城计》为例: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3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作者罗贯中。首先,我让学生观察插图,找出本回的主角(孔明),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诸葛亮和电视剧中的人物扮相到底哪个更具个性?我让学生讨论回答。有学生说:“我喜欢电视剧里的孔明”;“我喜欢课文插图里的孔明。”因为孔明是古人,古装戏剧里的扮相更是原滋原味。而电视剧里的孔明是古代和现代的结合体。可不管扮相如何,除了各具特色都改变了诸葛孔明在城楼楼上,镇定自若、临危不乱的神人形象。
那么,团显示的主要内容是文中第二段文字:“孔明登城忘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到孔明令下,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忘!这是插图中不能显示的动态,而图中明示的是:城门洞开,“孔明乃批鹤,戴纶巾,引二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望,焚香操琴”的神态。此图显示的是孔明超乎常人的胆识和气魄,临危不惧,胸有成竹知己知彼的谋略一定会成功的自信。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65
“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意义与价值。名著的阅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时,名著又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实践的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并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设计成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一个亮点,“名著推荐与阅读”学习板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之处,它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选择了多部优秀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平台。
一、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共推荐了六本名著。这六本名著分别分布在每册教材里,从名著里节选出来的章节被安排在所在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名著的中心思想内容与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相适应,有着一定的联系,该板块中设置了“推荐・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语文学科的内容,为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气,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性。从考查范围及要求: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所列的6本书。七上:《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七下:《西游记》(吴承恩);八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八下:《水浒传》(施耐庵);九上:《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九下:《朝花夕拾》(鲁迅)。“名著推荐与阅读”在教材里的分布情况是单元的新意设计,体现了教材设计的弹性。它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自己熟读名著,教师自身“真阅读”名著,做学生阅读名著的榜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为他们规划“阅读之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都阅读过名著,都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为导读课做出充分准备,利于课堂的高效进行和师生的智慧碰撞。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熟悉名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但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这一板块的设计也大都是理论阐述多,具体指导少。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教学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荐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数都很多,如果全部让学生课下阅读,学习效果不好检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学时间实在不够。其次,考查要点比较多。由于内容丰富,名著名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倾向等知识点更是千头万绪。第三,学生重视程度低。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名著。久而久之,学生对其也就不太重视了。第四,学生不善于阅读,教师和家长指导缺失。
二、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现状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落后思想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教师肢解性地讲析,只为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所谓的阅读能力,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美感,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这种“少、慢、差、费”现象又导致学生阅读品位低、阅读能力低,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制约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也使语文教学丧失了活力与魅力。
“名著推荐与阅读”虽然被作为独立的板块列入语文教材,但是名著本身篇幅之长,内容之多,思想之深等特点,语文课本也只能节选具代表性的章节,这对语文教师的名著导读教W无疑是一大挑战,更何况名著导读教学还没有具体的理论做指导。
首先,学生因素。初中生学习时间较紧迫,学习任务较重,然而名著的篇幅过长,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不如通俗时髦的作品读起来快捷顺口。而且平时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不善于阅读,他们不明白阅读对自己到底有多大影响,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其次,学校因素。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是很重视,大部分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教重点章节,重练习,没有让学生很好读原著。所以,对名著的理解和品味不深,名著的影响深远的丰富内涵没有真正体会。加上学校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缺少教育经费的投入,藏书甚少,更无法完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不容易找到名著阅读。
第三,教师因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和学校条件影响,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还是从“考试”功利主义出发,重视名著的重点章节和练习的训练,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读原著,去体会名著丰富内涵和价值。
三、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对策
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试题形式越来越多变,内容越来越具体。在初中阶段如何有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也就愈加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我们都应该认真反思,并力求找出问题关键,探讨教学的对策。
1. 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一样,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在阅读教学中,当讲到精彩之处时,教师可卖个关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寻找答案。教师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精美的名著封面、名著故事简介、引人入胜的故事目录、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段、影视作品与动画、作家生平趣味故事、写作背景等手段,唤起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将学生引入对名著的阅读中。
2. 课外时间是关键,课内时间是保障。影响名著阅读有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就在课外读书时间的落实。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名著阅读之所以不能顺利开展,时间是最主要的原因。名著阅读想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各学科的通力合作,协调好各学科间的关系,切实保障阅读时间。平时语文学科为其他学科让路,周末、寒暑假其他学科为语文学科让路。名著阅读时间选定在“周末”和寒暑假,这可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轻松而又充分阅读。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各班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两至三部为宜。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而养不成良好习惯,甚至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假期阅读活动,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好假期读书笔记。落实好课内进行名著阅读读书时间。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
3. l挥中考指挥棒作用。利用名著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引起家长与教师共同对阅读名著的重视。如近几年中考名著考核所占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可见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很大。所以,语文教师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好,在中考中会得心应手,考出好成绩。
4. 教师有效指导阅读。初中的名著阅读小说是重头戏,除四大名著外,例如《骆驼祥子》《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么如何上好小说呢?首先要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其次,小说的三要素的把握对于阅读作品也是很有帮助的。在分析情节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每一章节后试着概括,可以按照“开端、发展、、结局”,各用一句话概括。再次,小说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一部作品对于学生的启示是很多的,学生的思维在初中是比较活跃的,当教师批改学生的读后感时,就会发现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5. 亲子共读,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有限的,因而阅读名著通常在课后进行,在家庭中开展。因此,教师需要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加强与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亲子共读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在名著中得到情操陶冶,启迪智慧。
6. 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初中生的耐心和坚持力是有限的,阅读需要时间来检验,要帮助学生养成平时阅读的习惯,所以在家由家长监督,在校由教师实行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课文 插图
叶圣陶先生曾说,好的插图是语文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强课文的感染力,加深读者对内容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更深刻,它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初中语文教材中,存有不少富含艺术性、优美性、生动性的插图,有黑白插图与彩色插图之分。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突出课文思想内容。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文学习,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等。插图让课本上具体的文字更加生动活泼。教师需要重视初中语文课本中插图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发挥插图应有的价值,别让课文插图成为摆设或者学生涂抹的乐趣。在语文教学每个教学环节中,把握教学内容特点,合理运用插图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利用插图预习课文
根据插曲开展预习课文的活动,学生在课程真正开始前,充分掌握文章内容。进行实际教学活动时,能够根据教师提问,及时作答,表达自己的课文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丑小鸭》时,其有三幅课文插图,分别是小鸭子孵化出、众家禽对丑小鸭的欺辱、丑小鸭转变为美丽的白天鹅。三幅插图分别展示了丑小鸭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虽然不够全面,但是也映射出课文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先根据插曲进行课文预习。根据课文插图,推测丑小鸭成长为白天鹅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一幅图中,除了丑小鸭所有的小鸭子已经破壳而出。作为主角的丑小鸭依然在个体庞大的蛋中安眠。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丑小鸭的“特殊”。由于其个头较同龄小鸭子大,受到不公平待遇。但是丑小鸭并没有灰心,终于成长为充满魅力的天鹅,完成蜕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进行充分的预习活动。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时,不至于出现一脸茫然的表情。
二、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重要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但是需要教师耗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素材搜集工作。课本教材是教育教研工作的结晶,与教学目标相贴切。教师可以充分发掘课文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新课导入活动,渲染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课文教材的认知。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讲解的是20世纪之初被瑞典探险家斯文所发现,并为人所熟知的罗布泊,其原本具有繁华的绿色,随着人类破坏环境行为愈演愈烈,面积从两万平方公里逐步缩小为一千多平方公里,逐步演变成为今天的消失。文章具体数据展现了罗布泊的变化。教师可以在讲授课文之间,先让学生观察课文相关彩色插图,表达自己对图像的理解与感受。荒凉的罗布泊现状带来巨大的震撼。在学生通过插图了解罗布泊现状后,引入课文内容。课文前半部分对罗布泊绿色的描述,与插图产生巨大发差。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珍惜有限资源。
三、利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
插图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学生视觉的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形成鲜明的视觉感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导入插图,利于将学生的注意点有效地转移到实际课堂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插图与文字的结合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初中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其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回教学中,促进文本学习。
四、利用插图进行自主探究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曾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以此作为初中语文课堂自主探究的指导理念,鼓励学生大胆、积极讨论课文教材内容,不要因为课本文章出自名家名笔,就产生盲目崇拜之情。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从两面进行观察。不要被感情蒙蔽了思想。教师充分利用插图,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五、利用插图练习写作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仔细观察的基础,需要指引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所观察到、想象到的。将抽象的思维转换为实实在在的文字。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表达心中所想。通过循序渐进的写作练习,一定可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学目标。例如《桃花源记》,一文通过美妙的语言描绘世外桃源的景象,通过景象的描绘表达在其中居住者的生活态度与状态,也表现出世外桃源的隐蔽性。引导学生将课文与课文彩色插图―桃花源图轴(周臣)相结合,加深对课文插图的理解。然后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文插图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世外桃源所处之境。通过此举增强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与文字表达能力。每个学生的表达方式不同,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仔细观察学生的写作习惯与文字使用习惯,进行合理引导。
六、利用插图进行美育
恰当的美育教学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感,同时利于发展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可见美育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把握课文插图进行科学合理的美育工作,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涉及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上至无垠的宇宙星空,下至祖国壮丽山河;从历史名迹到与生活相关的自然社会科学等等。插图所带来的意境美,烘托出课文文章内容的美。通过教师正确的插图观赏教学引导,激发学生心中对祖国、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课本是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我们在探索多种新式教学方式的时候,不能为了盲目追求课堂教学效率、课文氛围营造而背离课本。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原本的价值。教材中的插图是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合理运用课文插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本;选文;多维比较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选文,在经过新课程教育大纲的改革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来说,课本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诠释,相对应的新版课本的实际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效果,所以对于新课本选文的实际研究十分重要,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初中语文课本选文的价值取向分析
我国著名学者吴永军老师曾说过:“价值取向主要指的是影响个人或者团队对于事物所做的判断以及行为选择的内在化和组织化的一种理念。”笔者认为,这个概念的定义比较合理。初中语文课本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课本中所要传递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在以前的课本中,选文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我国教育部所颁发的教学大纲,新课本选文则是按照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发的课程标准。旧的教学大纲和改革之后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不同。
具体来说,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教学大纲在课本的价值取向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旧的教学大纲在个人价值取向方面,所提出的目标比较模糊。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大纲,提出了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重视。在社会价值取向方面,旧的教学大纲主要强调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新的教学大纲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加强调多元化,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不足之处是,无论是旧的教学大纲还是新的教学大纲都没有对自然环境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细致的规划。
笔者对于新旧课程选文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细致的多维比较,有很大的收获。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旧的教学大纲重点强调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大约占总体选文的六分之一左右,在新课程改革后有明显的减少,大约占十分之一左右。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爱国主义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中对于亲情、自然和生命的选文篇幅也比较大,较之旧课本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开始逐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价值观取向。
二、对于初中语文课本选文的国际视野分析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本选文过程中,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课本的选文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选文的体裁以及思想要尽可能多元化,最好是能够联系到世界,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使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对于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笔者调查后了解到,新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课本的国际化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在选文上更加理性、更加科学,而且选文的质量也是比较优秀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西方国家的文章选择上较之旧的课本有很大的提升,大概增长了百分之十左右,这说明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去了解外国文化精华。第二,对于文章选择的国别来看,十分多元化,既有美国和英国等国家,还有印度以及波兰和黎巴嫩等国家的文章。第三,在文章作者的性别来看,对于国际化的外国文章,以前旧的课本上所有作者都是男性,而新课程改革后的课本出现了女性作者,分别是居里夫人和海伦·凯勒,这就肯定了女性的文学素养,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南美国家以及非洲国家的文章,没有涉及到。非洲国家和南美国家也有很多好文章,值得学生去了解和学习,不应该只是重点强调西方欧美国家的文学,也应该适当了解一下非洲和南美洲国家的文学情况,这对于学生掌握多元化文学知识,有着重要影响。
三、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文的不足之处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虽然新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课本较之过去的旧课本有了很多方面的改进,但是有一点还需要我们重视起来。新课本的选文中,女性作者明显少于男性作者,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及女同学的成长来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不能不说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性别偏见,这种情况会导致女同学缺少学习的典型,很难养成自强奋斗的拼搏精神,也会导致女同学缺少对自身潜意识的开发,表现为女同学会认为做大事的都是男生,和自己没关系。此外,还会使女同学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障碍,有种女生的自卑心理。这样的情况对于女同学正常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如果这种无形的压力继续存在下去,就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引起学生的社会意识有所偏差,这对于学生的将来个人发展影响极为不利,必须要及时改善和调整。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语文课本在选文上面,有了很多创新和突破,新课本在选文方面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始把实际课文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导向作用。对于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继续改进,争取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来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2]潘斌军,董平.当代初中语文教科书文选价值取向之转变[J].河北北
方学院学报,2005,(05).
[3]陈光辉.传承与创新:实验教材的价值取向——人教版初中语文试用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插图 教学 运用
一、利用插图预习课文
大部分插图是课文中关键内容的再现,往往插图一现,全文就豁然开朗。教师可让学生先观赏插图来预习课文内容。有些记叙文课文如《老山界》、《最后一课》等,通过欣赏插图,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了。有些课文,特别是说明文所解说的事物,或复杂,或闻所未闻,而课文插图可起到示意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边读课文边看插图。如《苏州园林》身处农村没有去过苏州,更别说游览苏州的园林了,而如在预习时结合课本前面彩色插图,就可以明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些游记和写景散文,课文中有些配了景点图,学生就可以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先欣赏一番美景了。
二、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造成鲜明的感受。由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
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也就充分利用了课前的彩色插图。由于我们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对紫藤萝花比较陌生。讲该课的那天,我没有急忙叫同学们翻读课文,而是翻到课前的插图《紫藤萝》,并要求仔细观察,看看紫藤萝花整体形态有何特征?花穗有何特征?花朵有何特征?同学们对我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仔细地观察图画,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我抽了几位中等成绩的同学回答提问,结果都回答得很准确。紧接着继续追问:“面对这盛开的紫藤萝花,你有何感慨呢?”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该课。这样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来印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口,化难为易。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的刻画,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同样作为与课文相关的插图,它也包含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生活体验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高渡浓缩,精辟的理解或延伸,也有的是对课文某一片断精心的描绘,也有的是对课文重难点的直观展示。这些无不渗透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章旨意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幼时记趣》一文时,就把课文右边的插图与课文的文字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课文中写道:“又留蚊于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在该段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鹤唳云端”的图景,而我们的画家将这段抽象的语言文学用自己的画笔,将文中意象采用放大,夸张的手法,与文字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了对接,直观地凸现了童真、童趣的纯朴美好。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段落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四、利用插图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欣赏插图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这些插图,作出自己的评价,而给插图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大语文”教育者张国生就极力推崇这一方法,他在上“荷”专题中的《爱莲说》这篇课文时,展示了不同形态的荷花图,先自己示范,再让学生给图取名或配以诗文。学生兴致极高,根据不同莲的特点,分别取名“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给图命名,用文字来诠释图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利用插图练习写作
看图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因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课文中插图,可以练习写作。
如:我在教完《天净沙・秋思》一曲后,布置了看图认文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该插图――《古道西风瘦马》,并按要求作文: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的任何文体均可;③文中要有细致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④要写明作者正往什么地方走去。
这幅画与该曲对接得很准确,很仔细。画中明确了原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同时还描绘了元曲中所没有的内容――远山和人物的肖像。更富有创意的是这幅图画在远山的山垭上,有一轮圆圆的落日,那落日的余辉又给老树、昏鸦等涂上了一抹金黄的颜色,使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因而,这幅图画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很大,适合学生看图作文。
这次作文很成功。在我收来的作文中,有对画面进行语言描绘的,也有对画面意旨进行剖析的,也有对人物心理进行穿透的,也有对断肠人去向乃致命运进行想象的,可谓精彩纷呈,趣味横生。
利用插图练习写作,将写作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六、利用插图进行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课文中,很多插图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画面意境,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鲁迅作品 选录 建议
每个读过中学的人,对鲁迅笔下的人物,如孔乙己、闰土、杨二嫂、双喜等都会存有深刻印象。从二十世纪20年代起,鲁迅作品就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就像英国人敬仰莎士比亚,德国人怀念歌德一样。然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选文中,鲁迅的人格魅力没能完全体现出来。笔者认为鲁迅作品的选录应从选择、编排、使用上进一步科学规划,通过对鲁迅进行全面的解读,来汲取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鲁迅作品篇目的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社戏》和《故乡》,笔者认为《故事新编》也是极富特色的作品,可以适当选录。《故事新编》是鲁迅从古代取材写作而成,所取的多是古代的传说小说之类,是“将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将古代的神话传说以及史事放在当时的时代进行一种再认识和思考,这是一次古人与今人精神的相遇,作品在古老的历史故事中注入时代的气息,把那些中国传统中的神话英雄(从女娲到后羿、夏禹)与圣贤(从孔子、老子、墨子到伯夷、叔齐)从神圣的高台拉回日常生活中,还原为和我们一样的常人、凡人。在这些诙谐幽默的故事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悲凉与苦涩。它的内容古今交融,想象丰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的《无常》《女吊》《补天》《奔月》《铸剑》都较适宜学生阅读。鲁迅以犀利的笔锋、彻底怀疑的精神,将人生的苦境揭示给人看,给古老的传说注入了新的内涵,启发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重新思索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教材中选录的《雪》来源于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和杂文是“为他人”而写,但他写的《野草》是“为自己”,他的哲学都在《野草》中。教材可选择《过客》,这篇作品是鲁迅对自己生命哲学的一个归纳,可让学生真正了解到鲁迅的灵魂深处,理解鲁迅的精神实质。当我们看到这个在旷野中匆匆而过的“过客”形象时不由得联想到鲁迅本人,他不停步地前进着,无论是恳挚的劝告,还是热情的安慰,都无法使他改变主意。他不清楚前面是什么,料不定能否走完,却充满着一个战士毫不懈怠的精神。这类文章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使他们不断地奋发向上,即使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与挫折也不能放弃,就像“过客”一样,就算前面是“坟墓”,但仍然要前进,追寻自己的理想。
另外,鲁迅的古文造诣很高,旧体诗写得也很出色,在他存量不多的旧体诗当中,有一些很值得一读。《自题小像》中有对祖国挚烈的爱慕,深切的忧思,也有决心为祖国献身的伟大誓言。《自嘲》中鲁迅先生向老朋友郁达夫抒写了自己当时的恶劣处境和自己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精神的集中体现,一直广为传诵。《答客诮》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父亲的爱子深情。这些旧体诗用朴素的语言,蕴涵了厚重的情感,记录了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和人民救国图强的不懈斗争,抒发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情怀。
鲁迅与朋友间的书信有时可作为补充材料让学生去了解。鲁迅书信大多坦诚率真、朴素平易、言约旨丰、微言大义、儒雅洗练、妙语连珠。鲁迅书信有很多思想价值极高的篇幅,如《两地书》第一集中的信,是对于人生道路和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适宜编入自读课文中。由于鲁迅选文文体丰富,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文本互涉的方式,把各种文体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品读,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鲁迅。也只有尽可能多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点带面地进行学习,对鲁迅作品才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鲁迅作品编排的建议
鲁迅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厚国学修养的大家,他十分注意从生活中选择语言,如《孔乙己》《故乡》。但他又十分注意“无一字无来历”,注意对语言文字的锤炼,他爱用那些常见而独到的字眼,有时候甚至是一些生字,因其有着深厚的古文字修养,只要需要,就可以拈之即来,用得其所。但鲁迅的文字由于年代原因,很多用法尚未规范。以往的教材,为了忠实原著,编者几乎没有进行修改,只是采用注释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憾,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对于这些不规范现象,应区别对待。
首先,应对选文语言进行适度的规范处理。鲁迅选文中,有许多我们现在看来写错的字,如:“漂渺”应为“缥缈”,“那”应为“哪”,“向午”应为“晌午”(《社戏》);“伊”应为“她”(《故乡》);“斗”应为“抖”(《藤野先生》);“钞”应为“抄”,“服辩”应为“伏辩”(《孔乙己》)。以上只是略举几例,选文中该情况还有很多。新课标对各学段的“识字与写字”内容都有“规范、正确、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还明确提出:“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中学生正处于积累文字的时期,根据心理学先入为主的原理,加之鲁迅的文字与现代白话文距离不远,相似性极高,就更容易导致学生混淆。笔者认为,这类不规范字应坚决修正,这种改动不会影响文章价值而又能方便学生理解,丝毫不会减损鲁迅先生语言的魅力,相反地,还能让孩子们更容易亲近鲁迅。
其次,正确对待鲁迅作品中语法不规范的现象。鲁迅作品中的很多“不通”是他故意造成的,是出于特殊表达的需要。中学语文老师,要给学生讲语言的规范,但同时也要适当地、有分寸地鼓励学生打破规范,不要用规范束缚学生。语言是既规范又不规范的,当处于表达特殊意思的需要时,她可以不受语法规则的限制。语言的发展是在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地打破规范,产生新规范的过程。鲁迅的很多所谓不规范的语言,有时恰好是解读作品的钥匙。譬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话:“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相见”该词很有意思,人和百草园相见,说明他跟这个园子有特殊的感情,像老朋友一样。“似乎确凿”语法上是矛盾的,但却是理解的关键。一方面,“确凿”只有野草,是实写;另一方面,“似乎”是说园子里有很多有生命的东西,更多让孩子向往的东西,抓住“似乎确凿”这个矛盾,可帮助孩子理解文章的核心。又如《孔乙己》的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已经死了。”“大约”“已经”放在一起也是矛盾的,但却表达出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孔乙己对人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一个情况。
教材编写也应给学生留一点弹性空间,让学生各取所需,给愿意深入探讨的学生一点发展思维、拓展视野的空间,这点对于有深刻意义的作品而言尤为重要。
三.鲁迅作品使用的建议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鲁迅选文的使用应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鲁迅作品教学,应删繁就简,要有所讲,有所不讲。初中生常是初读鲁迅作品,教师讲鲁迅作品是为了播下一粒种子,告诉学生我们中国有一个作家叫鲁迅,读一点他的作品,使学生觉得他很亲近、很有吸引力,然后使他们觉得自己生命里需要鲁迅。不要苛求学生对鲁迅作品理解很深,因为鲁迅作品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鲁迅作品很丰富,里面有很多引发出去的议论,经常有很多典故,也有很多扯开来的东西。所以说鲁迅作品是复杂而单纯的、深刻而平常的、荒凉而温馨的。
课堂教学要把握讲的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教学要要能启发学生思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举一而反三。由于鲁迅作品较其它选文作品更为深刻,学生理解起来略有难度,教师讲解就尤为重要,然而,教师教学中常犯的毛病不是不讲,而是讲得太多。面对鲁迅作品,教师总会担心学生无法理解,于是就把所有看起来有点难度的问题一一包揽,那“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被教师一抬手摘下来,放在学生的手里,对于怎样摘到果实学生仍然一无所知。所以教学鲁迅作品在敢于放手,运用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力求用客观的标准去评判鲁迅作品,用是否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基本标准来衡量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价值,同时我们应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做好鲁迅文本与学生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