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1 21:32: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气安全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及运行环境
电气设备安全技术是指在使用电气设备的过程中,因电气设备发生电击事故,而为了避免或减少由此而产生的损害而采用的各种安全保护技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电气设备发生事故以及事故造成的后果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偶然性。但是,不管是哪种电气设备发生事故,分析其原因,都有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因此,正确评价电气设备的安全因素,就成为电气设备安全技术应用的基础。
1.1电气设备的固有安全性
通俗来说,就是电气设备自身的产品质量。电气设备的固有安全性能与电气设备的固有安全技术息息相关,它是电气设备带来危险的根源。因此,电气设备的固有安全性是电气设备安全评价因素中的第一要素。在我国,所有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都必须符合《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和各类电气设备的安全标准。
1.2电气设备运行环境
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客观环境。自然环境是指静电和雷电等;客观环境是指电气设备所处的工作场所的环境。电气设备运行环境的好坏,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极为重要。静电的放电火花和电弧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潮湿的环境,电气设备容易发生漏电现象和短路现象;高温,则会使电气设备绝缘层老化、爆裂,进而发生漏电现象。一个通风良好、干燥、常温、无尘、无静电的良好的运行环境,能让电气设备长时间的安全、稳定运行,可以大大减少了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和事故的机率。
2、做好电气设备安全技术工作
2.1电气设备的绝缘保护
绝缘带电体,就是用绝缘材料把电气设备的带电体与外界隔离开来,使带电体封闭在绝缘体里面。良好的绝缘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正常、稳定运行,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的必要条件。另外,绝缘的良好与否,还与运行环境息息相关,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使绝缘材料变成导电材料,因此,需要绝缘的电气设备应当尽量运行在干燥的环境中。
2.2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
接地保护是电气设备安全防护技术的主要措施之一。电气设备出现故障时,比如电气设备绝缘被击穿后,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以及与之相连的机器、管道等金属部分便可能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人体触及时便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接地保护,是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构架和线路杆塔等带电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而进行的接地。所谓保护接地就是将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在绝缘材料损坏后或其他情况下可能带电的电气设备的金属部分(即与带电部分相绝缘的金属结构部分)用导线与接地体可靠连接起来的一种保护接线方式。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减少或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大地做联接,称为接地保护。
采用了接地保护装置的电气设备,可以使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远远小于电气设备故障时产生的对地电压,因而大减轻了触电危险。接地装置应当远离人行通道和建筑物的出入口,而且,电气设备的接地支线与接地干线或接地体之间,必须采用并联联接,禁止采用串联联接。
2.3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
接地保护虽然可以减轻和防止人身触电的危险,但是却不能完全保证不发生触电事故。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了另外一种更为理想的防护措施,即当有人遭到电击而危及生命之前,触电线路能够准确、及时地向保护装置发出信息,使之能够迅速切断电源,起到漏电保护的作用,这种措施就是漏电保护。起漏电保护作用的装置就叫漏电保护器。
漏电保护器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对于以防止触电为目的电气设备,宜选用动作时间为0.1秒以内,动作电流为30毫安以下的漏电保护器。例如家庭、临时插座板、电钻、潜水泵、振动棒、吸尘机、吹风机、电砂轮、电锯等。⑵对220伏以上的Ⅰ类手持电动工具,当接地有困难时,或者在某些发生人身触电后同时会发生二次伤害的,如高空作业或在河岸边工作的,宜选用动作电流小于15毫安、动作时间在0.1秒以内的漏电保护器。⑶选择漏电保护器时应考虑灵敏度与动作可靠性的匹配,当所选择的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电流小于正常漏电电流时,漏电保护器就不能投入运行,即使投入运行,也会因为频繁动作而造成电气设备运行的不稳定。
2.4电气设备的隔离保护
当电气设备不便于使用绝缘层来作保护或者电气设备单靠绝缘保护不能够保证电气设备使用安全的时候,可以使用屏障、遮栏、护罩、箱盒等将电气设备与外界隔离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隔离保护是高压电气设备必须采用的安全技术。
2.5采用安全电压
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可以采安全电压作电源来供电,以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我国规定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36、24、12、6伏。
3、重视电气设备安全技术的管理工作
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包含工程技术和组织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组织措施是技术措施的可靠保证,技术措施是组织措施实现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电气设备安全技术的管理工作。
3.1制定电气设备安全责任制。
电气设备安全责任制度主要包括:⑴电气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职责;⑵电气设备岗位培训部门安全职责;⑶安全生产负责人岗位职责;⑷电气设备管理人员岗位职责;⑸电气设备作业人员岗位职责等。
3.2制定电气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做到电气设备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人手一册,强化其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电气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制定培训制度
主要有两方面的培训:一是生产技能方面的培训。操作人员是电气设备的使用者,只有在熟悉本岗位电气设备的技术性能、结构原理、工艺指标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电气设备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二是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作为管理者,应加强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宣传教育,监督其持证上岗,对、违章指挥和违反电气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造成设备事故和经济损失的责任者,由企业根据情况给予处理,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作为电气设备的管理者,定期对电气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以及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温故而知新,不断汲取各种新型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4 结束语
电气设备安全技术是各种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最强有力的保证,是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要引起电气设备操作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提高电气设备安全技术水平,落实保证电气设备安全技术措施,对防止各种电气设备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电气设备的管理者,应在确保电气设备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电气设备安全技术,加强对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使人们能够放心、安全地使用电气设备。
参考文献:
[1] 刘东.电气安全技术探析[J].卷宗,2012.
[2] 王长胜. 有关电气设备管理之我见[J]. 数字化用户. 2013.
关键词 电气试验;安全技术;操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 TM5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1-0141-01
电气试验是电力系统运行维护的必要环节之一,是电气控制系统运行前的重要工作,由于电气试验常常选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而且不同设备的电压等级不同,每次高压电气试验都拥有其自身的未知性和特殊性,这样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给试验人员本身以及设备的安全带来威胁。因此首先要确保高压试验工作的安全,完善的安全保护措施是电气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以及一线试验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在威胁试验人员生命安全的同时,电器试验中的不确定性还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正常供电。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在试验之前,应保证高压试验的安全性。
1 电气试验引入安全技术的必要性
传统电气设备使用缺乏相应的试验流程,导致电气控制系统运行后无法正常地执行程序指令,影响了电气控制系统调控功能的发挥。此外,由于前期缺乏电气试验环节,设备组装及运行后出现了各种漏电、断电等事故,威胁了操作人员及电气设备的安全性。
安全技术运用于电气试验操作,符合了电气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原则,能够提前发现设备潜在的安全故障,提醒检修人员实施故障处理。引入电气安全技术的具体意义:一是掌握性能,无论是高压或低压电气设备,不同规格、型号的装置存在着较大的功能差异,通过前期试验可掌握设备的具体应用性能,使其利用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二是检测故障,试验是在模拟现实条件下进行的操作,利用测控系统客观地反映出电气设备实际工作状态的情况,可有效地检测出电气设备潜在的故障问题,如图1所示。
2 电气试验安全技术的具体流程
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电气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用电设施功能发挥的高低。未来城市电网改造活动日趋频繁,各种不同的电气设备得到了普及应用,电气试验运用于设备检测与调试是必不可少的。坚持安全原则是试验操作的总指导思想,高压试验、绝缘试验、继电保护试验等是常见的类型,其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高压试验。高压设备是电力系统中比较多见的设备之一,处于高压条件下的电气设备易出现功能受损、意外漏电等安全问题。试验人员进行此项操作必须控制电压值的高低,在对设备加压前,工作负责人必须详细检查接线是否正确,并通知全部人员离开要加压范围方可进行加压,并在加压过程式不许接近被
试物。
2)保护试验。在继电保护试验中,应严格按照线路的流程完成相应的操作,以此保证电气设备功能的稳定发挥。一般情况下,对不熟悉回路和无关的设备禁止乱动,以防止触电或发生事故。在继电保护盘上工作时,对被试盘及邻近的运行设备需要添加相应的标志或隔离,及时调整保护器内外部的接线形式,使保护器的安全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绝缘试验。利用此项试验可以判断线路运行阶段的绝缘能力,如图2,及时调整电气控制工作状态以增强其绝缘性。电缆绝缘耐压试验前,工作负责人必须与值班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确证无人后进行。与架空线联接的电缆,必须与架空线路断开后进行试验。在拆接线前应进行验电放电,并在可能来电的各端没接地线。
4)模拟试验。当所有试验操作完成后,对已经选定的电气安全技术方案还要经过模拟调试,以观察正式运用于电气控制系统后是否会发生异常情况。比较常用的模拟方案,把电气设备与计算机操控系统相连接,经过数字模拟信号传输以掌握设备的功能特性,指导技术人员在使用阶段控制好设备的运行。
3 保证电气试验安全的技术措施
由于试验的非凡性,应当在确保落实以上措施后还应当在试验开始前检查试验设备的接地状态,确保各试验设备接地良好,并且在每一个试验项目完成后都应当对被试设备充分放电,既保证参试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为下一个试验项目做好预备。
试验设备假如接地不可靠则可能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如被试品放电时(如电力电缆耐压后放电、电力电容器放电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感应电等通过试验仪器危及人身安全;造成仪器工作不稳定或设备被烧坏。因此,在试验过程中要求必须接地可靠,必须使接地导线与接地导体接触良好,如接地导体附有铁锈、油漆等导致接触不良的杂质,需将其清理干净再接地线。各试验设备所使用的接地导线应定期检查,防止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产生断线或接触不良等现象影响正常的试验结果和试验人员的人身
安全。
由于试验针对的目标设备的非凡性,在每一个试验项目开始前后都应当对试验对象进行充分的放电。操作人员应在监护人的监护下,戴好安全帽,穿上绝缘靴,戴上绝缘手套,合上地刀并让被试设备充分放电之后,再对被试设备本体直接连接接地导体放电,以保证其完全放电。例如,在电容器试验前后,必须让电容器对地充分放电,且每个电容器两端都必须放电,以保证其完全放电。在做电力电缆直流耐压试验时,在降压放电后,操作人员应将所有试验设备的电源断开。方可拆除试验引线。放电所使用的放电棒等试验设备应当定期检查,对其绝缘部分应当按照规程定期试验,保证其安全性;对其分压电阻部分应当在每次试验前测量阻值,确认符合标准后方可投入使用
关键词:住宅电气安全防人身电击
一、安全
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家庭形式多样化,使得人们对安全保障的要求愈来愈高。这种高度安全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防盗、防犯方面,这是最为直观的安全,也最为人们所重视及关注。然而,不为多数人知晓的电气安全更是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
1. 防人身电击技术
漏电保护电器(RCD)作为实用的防电击措施之一,已为广大电气设计者、管理者及使用者所接受,并付诸实践。
RCD的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安全用电水平,成为防触电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1996年6月1日开始实 施的国际《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的第四章第四节明确规定,采用接地故障保护时,应实施总等电位联结。按规范规定,当采用低压断路器、熔断等保护电器实施自动切断供电时,应在建筑物内实施总等电位联结。等电位联结的目的不在于缩短保护电器的动作时间,而是降低接触电压值,某些情况下有可能将接触电压降到安全值以下。等电位联结有总等电位联结(又称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又称辅助等电位联结)。
2. 防电气火灾技术
近年来,电气火灾不断增加,已居火灾起因首位,电气设备或线路故障起火是十分常见的起火原因。
电气故障主要是带电导体之间的短路和带电导体与“地”之间的短路。这是所说的“地”是泛指与地有联系的设备外壳、金属管道及构架等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短路,通常将前者称为短路,后者叫做接地故障。
接地故障虽也表现为短路形式,但它在短路电流值、故障后果和保护措施上与相间短路均不相同。
带电导体产、发生短路时,由于短路电流大,可令保护电器设备自动切断供电,防止电气火灾的发生。而接地故障却因短路电流小,特别是电弧性接地故障,无法令保护电器设备动作,它不仅能导致人身电击,也能引起电气火灾。通常电弧性接地故障起火的危险性及发生的几率大于一般的相间短路。
能引燃起火的电弧电流在500mA以上,IECTC64认为RCD是防范电气火灾的措施之一,但保护装置的IΔn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建筑物电源总进线上设置IΔn≤500mA的RCD,否则,当地的供电公司不予供电。
3. 电涌防护技术
为了保护建筑物免遭雷电袭击,设计了由避雷带(针、网)、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的外部防雷系统。
然而,雷电电涌可通过室外线路入侵建筑物内的设备,造成毁坏。同时建筑物内部投切过电压亦可造成设备的损伤,这些都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护的。
防止上述用电设备绝缘被击的主要措施是装设电涌防护器,如过电压保护器、放电间隙、避雷器等。当雷电电涌或内部过电压值大于电涌防护器的动作特性时,均能在瞬间使电涌防护器动作,并通过等电位装置,形成等电位。
也就是说,防范雷电电涌及过电压的措施,是在最短时间内(纳秒级)令其释入电路上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通过等电位装置将其泄放至大地,从而降低设备各接口间的电位差,保护用电设
4. 保安技术
对多层住宅而言,安全系统是进户处设置一道常锁的大门,住户只有使用钥匙方可进出。来访者则要通过设置在大门上的对讲盘和住户取得联系,方可进入。
对于高层住宅,是在入口的门厅处设置常锁大门,住户与来访者的进入程序同多层住宅,但增加了住户与高层管理人员间的对讲。
随着闭路电视技术引入对讲安全系统,住户对来访者的语言及容貌有准确的识别,从而提高了安全程度,这就是可视对讲安全系统。它是在前种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影像传输通道,在大门的对讲盘上装有摄像头,以观察来访者。
用于家住安全保护的设备还有红外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等,除了业主明确要求设计此类防盗保护设备外,在设计中,一般未设置。
二、安全可靠的配电系统
对于不设置变配电所的独立建筑物,其低压配电系统最好能采用TT接地制式。对于同一变压器供电的TN系统,不论是TN-S、TN-C或TN-C-S系统,其PE线或PREN线是连通的,当任一处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电压会沿PE线或PEN传至其他未发生故障处,可能会引起新的电气故障,而TT系统的PE保护线是从各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引出的,彼此不会连通,因此某栋建筑物发生接地故障不会殃及其他建筑物,避免了TN系统“窜”电位的缺点。
三、合理的配电系统
按沈阳供电局推荐,新开发小区一般住宅的安装容量为6kW/户,住户进户开关选32A或40A,其进户线截面不小于10mm2铜芯绝缘线。室内的配线不小于2.5mm2。电度表选用与微机抄表系统接口的宽负荷表10(40)A。
在电子时代的今日,很难估计会出现什么新的家用电器产品,特别是厨房用电设备。为适应这种难以预料的发展,除了在厨房设置较以往多一些的插座外,其供电回路的容量也适当放大,可视住宅面积大小,其配电线路选为:BV-3×4mm2。
对于面积较大的高级住宅,其安装容量按家用电器的设置累计而成,通常大于10kW。单身公寓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其用电量约为3~4kW/户。
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日,提高用电可靠性、缩小停电范围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些设计中,应给予厨房、卫生间用电各一个专用回路,其上设置IΔn=30mA的漏电断路器;
客厅、餐厅及卧室用插座则由另一回路供电,其上亦设IΔn=30mA的漏电断路器;照明、壁挂式空调用回路不设置RCD,原因是它们可视为固定安装设备,不会像电吹风、电熨斗这些手持的用电设备,使人们有发生间接接触触电事故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BG50054-95
关键词:水电站;电气设备;安全技术
水电站的电气二次设备的作用是解决设备存在的故障或缺陷,提高电站发电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站二次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为今后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目标打下基础,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二次设备运行状况的优劣,是影响电厂安全、高效发、供电的关键因素,下面就论述一下电气二次设备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应控制的环节。
一、电气设备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作为现代水电站组成的重要核心,电气设备是建设水电站时必须率先完善的内部组成要素。只有完善了电气控制装置,才能使水力发电的方案更加有序、有效率的被执行。从专业层面上看,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线路电缆等都被划归到电力系统的范畴,这些组成要素贯穿在水电站工作系统中的各个方面,用来完成各项程序调度和生产任务。在加快水电站自动化控制的进程中,必须要注意对电气设备的防护技术应用,才能确保设备稳定高效的运行。
1) 做好事故防范。科技革命带动了自动化生产,这点在电力行业上也不例外。我国的电力系统建设开始着重于电气安全技术的正确、灵活使用,整体操作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电气设备低故障率三方面牧宝的实现。是以,做好各类事故的防范预警机制,将设备运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的必然要求。
2) 提升效率产能。先进的技术、安全的工作环境,是实现水电站告诉运转,提高水力发电效率的技术保障,也是避免水能浪费,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
3) 创造更高收益。作为一种新型发电方式,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这大大降低了传统的火力发电的操作难度,也节约了煤炭等志愿的使用成本。相较于以前单一的发电模式,水电站主导的水力发电,在注重电气设备安全的前提下,极大的提升了发电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电气设备安装作业的安全管理
因早期水电站中的电气控制系统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其生产效率也相当有限。为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强化对电气设备安装作业流程的安全管理。需强化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他们按章程进行这杯的组装与操作。以新疆布仑口―公格尔水电站建设情况为例,本文将对如何安全进行电气安装操作进行概述。
1) 定期进行设备检查。电气设备的安装流程需在相应图纸、设计方案的知道下进行,施工人员在操作前需完成对设计方案的核查与校对,并结合现状及时进行修改。在正式安装电气设备钱,还应对其进行相关的质检,保证设备可以正常、稳定运行。另外,对安装完毕的设备,应实际考察其运行状态与预期是否相符,分派专人进行定时的维护与检修工作。对可能发生的接头松动,电火花打闪,电气设备过载,漏电保护装置失灵等问题进行针对性检查,并测试设备绝缘是否良好。
2) 设备合理选用。选用性能合理的电气设备将大大提高水电站的发电效率,并为其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在选取设备时,应参考水电站的总体参数、经济预算和它现有的技术条件,从而安装最为适合的电气设备。同时,为了保证安全,在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应选择具有防爆功能的电器,同时必须将绝缘导线密封敷设在钢管内部,避免电器火灾的发生。必须做好设备的保护和检查措施,及时扑灭隐患。
3) 设备正确安装。在安装电气设备时,必须综合考虑效率、安全,施工人员作业空间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保证水电站内部设施的安装合理。安装时必须考虑到地震、火灾等突况发生的可能,设备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并做好水电站内部设施的合理布局工作。例如,为防止电气火花和线路短路引发的火灾,易燃易爆物品应与这类设施保持绝对的安全距离,与此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安装时可能产生的电火花,以免燃烧、爆炸等事故的产生。
三、设备安装常见问题及安全处理
电气设备组装方式的复杂化,仪器的精密化都对其安装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施工环节中,技术人员不仅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还要综合考虑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处理设备安装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
1) 短路。短路是线路安装中最常见的问题,在短路的瞬间,导线中的电流会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之多,从而导致电线急剧升温,引燃导体的绝缘层,进而诱发电气火灾。这时,假如电路中文存在可燃物,就可能引发水电站内的火灾。短路情况的产生原因是多样的,线路老化、设备绝缘皮因高温、潮湿、破损、腐蚀等作用失去或降低绝缘能力,或电气设备的绝缘装置在安装时受到损坏都可能诱发短路。此外,接线错误、碰壳等情况也可能造成短路故障的发生。
2) 过载。过载主要是设计初选用的导线与设备不匹配造成的,载流超过额定数值即可造成设备因过载而发热,从而诱发各种安全隐患。与电流过载相似,导线接触不良也可能导致电气事故的发生,不合理的安装线路增加了导线的负荷,也使导线间更容易产生交叉,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电气工作线路。此外,导线连接处松动、活动触头接触不良、接头电解腐蚀也可能导致过热。
四、小结
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相对复杂,对施工人员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更需注意对设备安全问题的方法。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电气系统的计划图纸进行安装,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电气设备故障,由专人定期定时进行相关的检查维修工作,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从而提升水电站的发电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杰,王君良.电器设备的安装与调试[J].科技风,2012(17) : 153.
关键词:电气;接地保护;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分析
电气接地保护安全技术是保证电力系统运行中稳定的技术,可以实现间接触电预防和保护,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经过电气接地长期实践发现,此种技术对电气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实际应用中存在技术认识和理解错误,给电气接地保护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仅实现不了接地保护,还会造成各种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电气接地保护安全技术下的安全管理问题
(一) 重复接地和保护接零
重复接地是一种按照国家标准实施的电气设备和电气设备外壳接地保护作业,通常利用多点接地方式,保证电气设备和外壳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证人员安全。从我国实施的电气设备接地现状来看,主要利用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两种方式实现设备接地保护。但是由于电气供电系统中存在中性点接地和不接地两种形式,所以必须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进行操作。线路故障问题是供电系统中性点接地产生的主要问题,而且回路短路引起的保护装置失灵故障最常见,一旦发生故障,必定会产生单项漏电。如果发生漏电后被人体接触,就会形成并联电路电流,产生各种漏电事故。电气设备单相漏电是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所产生的常见安全事故。虽然用电设备漏电接地不会构成故障电流回路,而且供电系统对地电容所释放出的电流有限,保证了人体接触漏电安全。但是在中性点接地供电系统中,一旦人与其接触,就会产生很大的触电伤害。为了减少单项漏电产生的不安全事故,可以利用分流方式对电气设备中的电流问题进行处理。
(二) 利用串联方式完成用电设备接地
利用串联方式进行用电接地,不仅可以降低材料消耗,还可以实现保护接地。但是此种设置应用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电气设备接地中明确指出:禁止串联接地,各个电气设备必须和接地体或接地极分开连接。所以,为了保证用电设备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必须对线路实施优化,提高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充分发挥用电设备的各项功能,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保证用电安全。除此之外,实现接地装置和电气设备的连接。避免了各种安全隐患,控制了经济成本,简化了用电复杂性,对带电设备电气故障排除具有很大作用。由于各种电气设备在长时间使用中,发生漏电故障的概率也有很大差异,进行漏电故障处理时,可以使用简单接线方式进行处理并维修,如果接线关系较复杂,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就会给问题解决增加难度,浪费检修和维修时间。综上所述,应该将电气设备保护接线和工作节点划分开,保证各种故障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三) 与大地直接接地实现接地保护
此种设置在运用方面定位非常不精确,可以直接与大地接触实现保护。从电气设备接地保护原理分析可知,只有通过接地装置才能实现电气设备接地保护。接地装置结构质量、大地土壤电阻率和接地体配置等,均对地接装置具有极大的作用影响,如果土壤电阻较低,就会产生强烈的散热效应,在电位差产生的作用下,降低了电压强度。反之,将会增加电压强度。因此,为了保证电气接地保护具备安全功能,必须借助高电阻土壤完成降阻力后再进行处理和利用,此种方式不仅不能实现接地保护,还会给接地保护带来很大危害。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实施接地体配置,简而言之,即为人工接地和自然接地体。实施人工接地体的时候,必须要预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减少各个接地体之间产生的磁场作用。进行自然接地体时,必须保证流畅,减少隔离中断现象产生。除此之外,电气设备的接地电阻必须满足接地装置要求,按照电气设备接地技术要求,实现电气安全接地。所以电气接地保护的技术要求较严格,如果不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连接,就不能实现安全保护,反而还会造成不利的安全隐患。各种保护方式如下图1所示。
二、加强电气接地保护安全技术的管理方法
为了保证电气接地保护可以实现保护功能,减少各种不利因素对安全造成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电气接地安全保护系统连接的方式必须正确。对于TN-C-S系统(如图2所示)而言,由于此系统的电气装置露出表面的导电部分产生的电压比TN-C系统小很多,所以此系统安全性较好,不会对大地产生带电压。所以,可以将TN-C系统作为电气接地保护安全系统。如下图3所示。
其次,进行临时用电组织管理时,必须加强管理力度,认真做好临时用电组织的验收。如果临时用电组织管理不严格,或者管理中忽视了临时用电的质量控制,容易给实际用电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产生各种安全隐患,影响用电质量和安全。所以,必须对临时用电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进行验收环节和技术管理工作,保证用电安全,提高用电质量。
再次,由于临时用电的现场作业较多,所以电气安装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电气安装时,相互间必须积极配合,合理分配职责,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保证电气接地安全。
最后,正确认识漏电保护器的局限性和容易产生的故障电压,加强管理工作,保证用电管理的安全,增强回路漏电保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结束语
虽然电气接地保护安全技术对接地装置具有很大作用,可以实现接触电的安全保护。但是由于电气接地保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电气设备绝缘层受到损坏后,会出现电击现象,给用电安全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电气部门必须加强电气接地的安全防护,减少用电隐患,提高用电质量。本文主要对电气接地保护安全技术下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希望可以促进电气接地保护安全技术管理,保证用电安全。
参考文献:
[1]孙玩居.施工用电接地故障保护安全技术管理[J].广东建材,2013,(03).
[2]杨开泰.电气接地保护安全技术下的安全问题[J].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2014,(09).
摘 要:10KV以下电气线路广泛应用于居民供电和小型工厂供电,供电的安全、稳定直接影响居民的用电质量和工厂的正常生产。设计、安装好10KV电气线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气线路;室内低压布线;安全技术要求
1 架空线路
架空线路由杆塔、导线、绝缘子和金具组成,架空线路在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安全要求是:
(1)线路设计应满足用电需求和安全要求,最重要的是正确选择导线截面和保证安全间距。
(2)施工前应对器材进行外观检查。水泥电杆横向裂纹的宽度≤0.1mm,长度≤电杆周长的1/3。
(3)电杆的埋设必须牢固稳定。一般土质电杆埋设深度为杆长的1/10加700mm。
(4)线路横担应平直整齐。直线杆单横担应装在受电侧,90?转角杆和终端杆采用单横担时,应装于拉线侧。导线为水平排列时,上层横担离杆顶距离不宜小于200mm;
(5)承力杆必须打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不宜小于45?,受限制时不小于30?。转角杆的拉线与线路分角线方向垂直,大于30?的转角杆应分别在导线的反方向各打一根拉线。终端杆拉线在导线张力的反方向,耐张杆应顺着导线方向向两侧打。
(6)导线架设应遵守下列规定:1)放线 防止导线在展放过程中发生磨伤、断股、扭弯等现象。钢芯断股或导线损坏的截面超过导线导电部分的17时,应割断重接;断股或损伤较轻时,可敷线修补,敷线长度应超过缺陷部分两端100mm以上; 2)导线的连接 不同金属、规格、绕向的导线严禁在同一档距内连接;同一档距内每根导线只允许有一个接头,接头距导线固定点不应小于0.5m。架空线路在跨越铁路、公路、电车道、河流、通信线路和其他电力线路时,在跨越档距内不允许有接头;3)采用单线收紧,应先紧中线后紧边线;4)城镇地区的高压线路,应至少每月巡线一次;郊区和农村的高压线路,应至少每两个月巡线一次;低压线路应至少每三个月巡线一次。树叶与3~10Kv线路的垂直距离
2 进户装置
高压接户杆应装设跌落保险一是作为进线段的保护,二是便于停电检修;档距不应大于30 m。接户线在引入口处的对地面距离不应小于4.5m(有遮拦和非通道处不小于3.5m);接户线的线间距离不应小于0.6m(进户穿墙套管间中心距离不得小于350mm);导线截面应不小于25 mm?(铝绞线)。
低压接户线的档距不宜大于25 m(最大不超过35m),超过此档距时宜设进户杆。进户点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7 m,当进户点高度不足2.7 m时,或则在墙上固定线穿管进户,或则加装进户杆。接户线在最大驰度时,对通车困难的街道、胡同、人行道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5m。接户线从上方与弱电线路交叉时垂直距离应大于0.6m ,从下方交叉为0.3m,如不能满足,可用瓷管隔离。
进户线的最小截面允许为:铜线1.5 mm?,铝线2.5 mm?。不宜用软线,中间不可有接头。
3 临时低压架空线路
临时低压架空线路的架设必须牢固。档距不宜超过30 m,干线线间距离不得小于300mm,对地高度不得低于4 m,跨越通道时不得低于6 m;分支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线间距离不得小于200mm,距地高度不得低于2.5 m。临时线路的使用期以6个月为限,超过6个月应按正式线路的标准架设。临时线路使用完后,应立即拆除。
4 电缆线路
施工过程中,严防电缆扭伤。电缆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参考比值:油浸纸绝缘铅包铠装多芯电力电缆为15倍(无铠装为20倍),同型单芯电缆为25倍;铠装塑料绝缘电力电缆为10倍(无铠装为8倍)。
5 室内低压布线
5.1 室内布线方式的选择
室内布线可分为明配线和暗配线两大类,每类又有若干敷设方式,应根据内线工程的周围环境和现场条件选择安全合理的布线方式。在有腐蚀性介质,特别潮湿以及在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应采用暗配线敷设。禁止在以纸、桔杆等易燃物做成的顶棚内方式导线。
5.2 对布线的一般要求
线路的走向应尽量远离锅炉、烟道、蒸汽管道等热源、易燃物品及其他危害线路安全运行的设施。当间距不足时,应采取在管外包绝热层的隔热措施或绝缘隔离措施。水管与电线管在同一平面敷设时,宜将电线管敷设在水管的上方。
布线完工后,通电前应进行绝缘电阻测量。相对地和相对相的绝缘电阻分别不应小于0.22MΩ和0.38MΩ,对于36v及以下的低压线路也不小于0.22MΩ。在潮湿有腐蚀性蒸汽或气体的场所,绝缘电阻值的标准可降低一半。
5.3 对各种配线方式的安全技术要求
配管管径应依据穿管导线的截面和根数来确定,即管内导线截面(含绝缘层)之和不应超过管孔面积的40(或者说线管内径不小于导线束直径的1.4~1.5倍)。
电线管的弯曲和连接:电线管路应尽量避免弯曲过多过急,明管的弯曲半径一般不小于配管外径的6倍;如只有一个弯时,可不小于配管外径的4倍。暗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配管外径的6倍;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楼板内时,不应小于管子外径的10倍。弯曲处不应产生凹裂或变扁,弯曲角度不小于90?。
管路在下列情况下应加装接线盒:直线敷设长度达45 m处;有一个弯时,全长达30 m处;有两个弯时,全长达20 m处;有三个弯时,全长达12 m处。接线盒间的直角弯曲数,在暗管工程中不应超过3个,明管工程中不超过4个。
管路垂直敷设时为防止管内因自重而拉断,凡50 mm?及以下导线长超过30 m,50 mm?以上导线长超过20 m,也应装设接线盒,在接线盒中或管口处将导线加以固定。
瓷夹板、瓷柱、瓷瓶明配线的安全要求:水平敷设时,室内不低于2m(室外为2.5m);垂直敷设接到开关等设备时,不得低于1.3m;穿越楼板时,在穿越楼板的一段1.3m以下部分的导线应加保护管保护。室外配线跨越人行道时,导线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3.5m;跨越通车车道时,不应低于6m。
如环境条件许可,在工业厂房内也可以采用裸导体布线。这时要加大配线的各项间距:无遮护的裸导体至地面的距离,不应低于3.5m;装有网孔遮拦时,不应低于2.5m;裸导体与网状遮拦(网眼不大于20×20mm)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架空线路由杆塔、导线、绝缘子和金具组成,架空线路在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安全要求是:(1)线路设计应满足用电需求和安全要求,最重要的是正确选择导线截面和保证安全间距。(2)施工前应对器材进行外观检查。水泥电杆横向裂纹的宽度≤0.1mm,长度≤电杆周长的1/3。(3)电杆的埋设必须牢固稳定。一般土质电杆埋设深度为杆长的1/10加700mm。(4)线路横担应平直整齐。直线杆单横担应装在受电侧,90º转角杆和终端杆采用单横担时,应装于拉线侧。导线为水平排列时,上层横担离杆顶距离不宜小于200mm;(5)承力杆必须打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不宜小于45º,受限制时不小于30º。转角杆的拉线与线路分角线方向垂直,大于30º的转角杆应分别在导线的反方向各打一根拉线。终端杆拉线在导线张力的反方向,耐张杆应顺着导线方向向两侧打。(6)导线架设应遵守下列规定:1)放线防止导线在展放过程中发生磨伤、断股、扭弯等现象。钢芯断股或导线损坏的截面超过导线导电部分的17﹪时,应割断重接;断股或损伤较轻时,可敷线修补,敷线长度应超过缺陷部分两端100mm以上;2)导线的连接不同金属、规格、绕向的导线严禁在同一档距内连接;同一档距内每根导线只允许有一个接头,接头距导线固定点不应小于0.5m。架空线路在跨越铁路、公路、电车道、河流、通信线路和其他电力线路时,在跨越档距内不允许有接头;3)采用单线收紧,应先紧中线后紧边线;4)城镇地区的高压线路,应至少每月巡线一次;郊区和农村的高压线路,应至少每两个月巡线一次;低压线路应至少每三个月巡线一次。树叶与3~10Kv线路的垂直距离<1.5m,水平距离<2m,与3Kv以下的线路距离<1m,必须及时修剪。
2进户装置
高压接户杆应装设跌落保险一是作为进线段的保护,二是便于停电检修;档距不应大于30m。接户线在引入口处的对地面距离不应小于4.5m(有遮拦和非通道处不小于3.5m);接户线的线间距离不应小于0.6m(进户穿墙套管间中心距离不得小于350mm);导线截面应不小于25mm²(铝绞线)。低压接户线的档距不宜大于25m(最大不超过35m),超过此档距时宜设进户杆。进户点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7m,当进户点高度不足2.7m时,或则在墙上固定线穿管进户,或则加装进户杆。接户线在最大驰度时,对通车困难的街道、胡同、人行道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5m。接户线从上方与弱电线路交叉时垂直距离应大于0.6m,从下方交叉为0.3m,如不能满足,可用瓷管隔离。进户线的最小截面允许为:铜线1.5mm²,铝线2.5mm²。不宜用软线,中间不可有接头。
3临时低压架空线路
临时低压架空线路的架设必须牢固。档距不宜超过30m,干线线间距离不得小于300mm,对地高度不得低于4m,跨越通道时不得低于6m;分支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线间距离不得小于200mm,距地高度不得低于2.5m。临时线路的使用期以6个月为限,超过6个月应按正式线路的标准架设。临时线路使用完后,应立即拆除。
4电缆线路
施工过程中,严防电缆扭伤。电缆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参考比值:油浸纸绝缘铅包铠装多芯电力电缆为15倍(无铠装为20倍),同型单芯电缆为25倍;铠装塑料绝缘电力电缆为10倍(无铠装为8倍)。
5室内低压布线
5.1室内布线方式的选择
室内布线可分为明配线和暗配线两大类,每类又有若干敷设方式,应根据内线工程的周围环境和现场条件选择安全合理的布线方式。在有腐蚀性介质,特别潮湿以及在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应采用暗配线敷设。禁止在以纸、桔杆等易燃物做成的顶棚内方式导线。
5.2对布线的一般要求
线路的走向应尽量远离锅炉、烟道、蒸汽管道等热源、易燃物品及其他危害线路安全运行的设施。当间距不足时,应采取在管外包绝热层的隔热措施或绝缘隔离措施。水管与电线管在同一平面敷设时,宜将电线管敷设在水管的上方。布线完工后,通电前应进行绝缘电阻测量。相对地和相对相的绝缘电阻分别不应小于0.22MΩ和0.38MΩ,对于36v及以下的低压线路也不小于0.22MΩ。在潮湿有腐蚀性蒸汽或气体的场所,绝缘电阻值的标准可降低一半。
5.3对各种配线方式的安全技术要求
关键词: 高职供电技术专业 电气安全技术课程 素质教育
《电气安全技术》是高职院校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掌握职业岗位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对安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阐述,反映最新的技术标准规范,突出安全技术和技能操作,做到知识够用、技能必备,专业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电气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电气安全技术实际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身心健康、积极乐观的基本素质,具有与电工特种作业相适应的安全观念和熟练的操作水平、取得电工特种作业许可资格,毕业后即可从事电工特种作业。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内容抽象、知识面广、实践操作难、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过程吃力、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突出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掌握课程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整体素质,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借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目标、教材选取、课程安排、课时分配、学情分析与对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教学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与提高,并将素质教育贯穿在各个环节。
1.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对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和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本课程以维修电工、电气试验工、电气装配工、电气检修工为工学结合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电气安全技术方面的职业岗位技能。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1.1课程认知目标
1.1.1了解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1.2掌握电气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高、低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
1.1.3掌握安全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高、低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
1.1.4熟练运用常见的电气安全技术处理实际问题。
1.2课程能力目标
1.2.1能够协作完成常见电击事故的处理和日常安全操作用具的使用;
1.2.2具有实操电气安全技术的能力;
1.2.3具有自学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1.2.4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1.3课程情感目标
1.3.1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
1.3.2具备一定的沟通知识和技巧;
1.3.3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1.3.4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1.4素质教育目标
1.4.1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4.2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
1.4.3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课程教材的选取和特点
本课程教材选用由乔新国副教授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用书《电气安全技术》(第二版)。
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2.1内容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岗位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具有思想性、科学性、适合国情的先进性和教学适应性;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
2.2针对性强,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的接受能力,坚持高职高专“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精简了繁琐的理论分析,前后知识衔接紧密,表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3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并且引入了行业或专业最新技术和成果。
3.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
本课程按照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在第四学期讲授。课程教学总教学时数为72学时(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践教学为36学时)。具有分配如下:第一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理论为2学时,实践为2学时);第二章电工理论及电力系统运行知识(理论为6学时,实践为6学时);第三章电气安全基本知识(理论为8学时,实践为8学时);第四章低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五章高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六章安全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七章低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八章高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
4.课程教学方法
该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强调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概念性和原理性,打破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设课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彻底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逐步构建起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实训内容的构思和设置上强调项目的、系统的概念,各个专业教学和实训从内容到实施方法都整合在一个个项目中,它们相互衔接、影响、渗透、补充,使原来各自独立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每个功能模块。
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4.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4.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
4.3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将理论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构成一体。
4.4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性”转变,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教、学、做”融为一体。
4.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5.课程教学手段
该课程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板书+多媒体+互动+情感”的一体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单一式的不足,从而让老师易教、学生易学。
5.1板书课程每节重要内容的提纲,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理论计算,带领学生一步步地分析、推导,使学生前后比较、联想更能够接受公式的计算和理论的分析。
5.2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信息量,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改善教学效果,开阔学生思路和眼界,增强学习兴趣。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时效,又非常直观,便于理解。同时,利用电子教案,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缩短课堂板书、挂图的时间,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也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5.3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师生互动,包括在授课过程中师生眼神的交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等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
5.4采用情感式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风趣幽默,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由愿意接近老师到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
5.5最新知识进课堂。除了选用新教材外,教师要通过阅读期刊、杂志了解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学术交流了解新见解、新理论;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最新科研成果。
6.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其中:学习态度和阶段性学习效果占10%,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占10%,素质教育占30%,理论和实训部分占50%。理论部分由70%的笔试成绩和30%的平时作业及课堂练习组成。
7.教学效果
采用上述课程教学设计,对我院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四届级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7.1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7.2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7.3使学生掌握电气安全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了快乐学习。
7.4课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专业技能向综合职业能力的转换。
7.5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环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7.6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教学督导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Z].2006.
[2]乔新国.电气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