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社会实践论文8篇

时间:2022-06-14 00:11: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实践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实践论文

篇1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符合新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亲身经历,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容易束缚学生思维,使学生放不开,尤其是政治课堂,大多是一些道德的说教,对学生而言十分无趣。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更注重实践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也会激起参与欲望,产生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优化教学目标

知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是不容易掌握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才能达到预设目标。课堂教学就是理论,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实践,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出课堂,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升华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目标。

二、如何加强初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

(一)合理安排实践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什么事都是一样的,都要事先做准备,只有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才有成功的可能,而反之不去准备、计划,就会把事情搞砸。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提前不做计划,盲目地带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就会使活动十分低效,学生也不能从实践中学到什么。而提前做好计划,如何组织,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地点,活动的步骤……都胸有成竹,有计划、有组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高效地完成实践活动。

(二)注重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就是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选择正确,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使活动更有效,选择失误,会使活动低效甚至无效,同时又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我们在设计活动内容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有趣的、热门的事件。比如,3.15之前,我们组织了关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超市、商场进行调查、采访,并且与当地的文化、司法部门挂勾,建立固定的活动课基地,共同开展好活动课。根据当地的环境、文化传统等条件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使活动课与国情、区情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从中得到更深的感悟。

(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实践

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一点: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时,开展正确行使“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批评建议权”教学探究活动。对于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有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学生已经理解,但是让他们对国家事务进行批评与建议,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力不从心。我为他们设计的活动内容是“给校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以网名给校长信箱投信,谈谈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看法,提出批评与建议。学生有感而发,针对学校的食堂管理、伙食状况、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和老师评价纷纷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尽管意见不是很成熟,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都体会到了“主人翁意识”——公民可以依法通过合法的途径有序参与政治文明建设。

(四)灵活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

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很多老师会说,“现在学习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组织实践活动啊!”并以此为借口不去开展实践活动。其实,实践活动不一定非要在课上腾出时间进行,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或者在寒暑假的时候,或者选择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正轨的时候,这样灵活组织安排,就会使时间比较充裕,也会使学生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比如,学习完《珍爱生命》以后,了解长假,我就要求学生在假期时学校的安全教育,观看安全教育视频,并根据自己长假期间的经历来制作手抄报,题材可以是防火、防触电、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制作完成之后,等到开学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次活动,既让大家互相学习安全知识,又寓教于乐,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体现了学生独特的视觉和个性。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改变了其原来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灌输道理的错误认知。

三、结语

篇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流动加剧,这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由此应运而生。高校社会实践不仅进行理论验证,还可以发现新的事实资料,同时其多样化的开展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与此同时,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学习,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学习注重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不仅满足了社区需求,更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更新;同时,服务学习的应用,也是对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者不能很好地考虑实践对象的需求,双方很难形成互惠,使得实践对象不配合。而服务学习的“服务”属性,对这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进行体验式学习,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的需求,从而达到共赢。从以上可看出,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都取得了重要发展,并且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改善有着借鉴作用。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二、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关系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1.服务学习的含义。当前对于服务学习含义的界定,大概从三个角度:学校教学角度、学生成长角度、政府角度。这三个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认可服务学习的两个属性、三个特征。两个属性是指服务、学习;三个特征是指强调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注重结构化反思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采用赵希斌的观点,认为服务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注重反思和总结。2.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服务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具有教育性,但他也提出教育和经验不能等同,因为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有教育性,比如有错误引导性的经验。经验是通过反思获得教育性,因此反思和实践在其学习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实践正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学生除了在学校中获得知识,更应进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服务学习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获得知识和经验,正是杜威这一思想的体现。

(二)社会实践的内涵1.高校社会实践的含义。本文所指的高校社会实践,专指大学生社会实践。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的界定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马奇柯的定义,他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观察、分析和服务社会。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文采用当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定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深入到工厂、农村等地进行考察,了解社会,并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2.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高校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者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正是促进学生智力与体力和谐发展的体现。人在精神方面、道德方面发展的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必须深入生活,开展实践,获得知识感悟和价值观体验,这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

(三)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相互独立,有所区别。如,在社会公众支持方面,服务学习获得的支持度高于高校社会实践;在出发点方面,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而高校社会实践以加深知识理解,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另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彼此促进。第一,两者都注重通过实践中获得认知;第二,两者都注重研究者的体验,并培养其责任感;第三,两者都注重研究伦理。

三、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一)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服务学习,一方面强调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另一方面强调在社区服务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有利于培养高校社会实践者的协作精神与沟通技能,同时利于其在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两者结合,让高校社会实践中有了“服务”元素,有利于获得更多当地社会的支持,减缓实践阻力,实现共赢局面。

(二)服务学习对实践对象的意义如前文已述,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高校社会实践汲取这种方式,无疑对实践对象大有裨益。考虑实践对象需求的高校社会实践,第一,可以为实践对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促进其发展;第二,研究者充分考虑当地需求,利于减少或避免文化震撼,利于开展研究;第三,研究者带去先进的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当地居民素质。

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应用的途径

我们应意识到,将服务学习应用到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是实践者,实践积淀的来源是学校,实践背景是社会,要想促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需要社会、学校、实践者个人的相互配合。

(一)通过社会,确立高校社会实践的支持体系

1.社会团体方面。一方面,社会团体应建立相应机制。(1)制定资助措施,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2)加大科研投入,以划拨经费等多种形式支持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为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1)可结合自身实际,以服务学习为导向,以高校社会实践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设立项目,鼓励和吸引实践者参与问题的解决,实现互惠;(2)增设社区临时岗位来接纳学生或高校社会实践者,为研究打开方便之门。

2.社会公众方面。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它们不是义务,也不是慈善,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一方面,社会公众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合理看待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的价值,并认识到其带来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并尽力对服务学习者、高校社会实践者给予支持。

(二)通过学校,建立高校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

1.学校课程体系制定者方面。一方面,课程制定者要健全和完善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建设。(1)广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吸收优秀师资,保证课程质量;(2)注重相关学科建设,善于寻找学科交叉点,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制定者应将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这一举措纳入课程体系,并广泛吸纳此方面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保证自身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

2.学校课程体系实践者方面。这里的课程实践者除了教师,还包括学生。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孤立发展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科研中运用、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两者在思维和方法上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要理解两者含义,并学会运用。

(三)通过实践者,建构高校社会实践的经验体系

1.实践者理论方面。一方面,要求实践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同时又应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在服务学习中考虑实践对象需求,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者要构建自己关于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体系,并善于结合实际,及时对理论进行修正。

篇3

xxxx年7月12日,我顺利应聘为xxxx的员工,我被分配到技术管理部工作,从此开始了我的假期社会实践生活。

xxxx公司电建一公司是一家制造,调试减温减压器,汽轮机等供热发电设备的企业,该企业坐落在繁华的苏州城,它占地面积广,规模大,知名度高,是国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我很荣幸成为该公司的一名员工,我的假期实践期限为1个月,在这个月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专门技术人员制造,调试汽轮机,虽然通常我都是打打下手,但是也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最起码提高我的 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对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交流,提高了我的社交能力,以前我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总是独来独往,而现在不同了,现在我能够比较自然地与人交流,现在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不像以前那样孤单,我现在真的很快乐,说起来还真感谢此次社会实践。同时我对汽轮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汽轮机有许多种,但是我所接触到的汽轮机为次高压,单缸,单抽汽,冲动式汽轮机,它与其他一些相关设备组成一个成套供热发电设备,用于联片供热或炼油,化工,轻纺,造纸等行业的大,中企业中自备热电站,以提供电力和提高热系统的经济性,汽轮机在 一定范围内电负荷与热电负荷能够调整以满足企业对电负荷与热电负荷变化是的不同要求,汽轮机的设计转速为3000r/min,不能用于拖动不同转速或变转速机械。当然,我也学会了一些关于汽轮机装配运作的基本知识,虽然我还不能对一些主要的核心零件进行装配,更不用说运作了,但是对一些次要的小零件的初步装配运作,我还是能行的,我还是能够处理好的。

另外,我还真正体验到了现在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这种竞争明显地融入了企业,虽然本企业底子好,是国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但任然少不了外界的竞争与挑战。为了迎接挑战,企业不断地进行改革,着重进行技术改造,不断地引进高技术人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对产品都实行严格的技术规范。此外,公司对售后服务部也不断提高要求,要求工作人员要工作负责,服务态度要好,主张实行“微笑服务工程”,公司还鼓励被服务公司对其工作提出反馈意见,并且根据其反馈意见对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与处罚。

暑期的社会实践生活是辛苦的,但是也是值得的 ,对我的前途 ,对我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 。以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投入社会,没有真正的参加社会实践生活,所以觉得什么都是那么的简

单,根本没有感到什么压力之类的 ,自我感觉良好。自从此次社会实践后,我才体验到了真正的生活,生活的艰辛,生活的无奈才使我清醒地认识到我是多么的渺小,我的能力是多么的差劲,我只是一个井底之蛙。要想适应今天这个社会,我还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我这才感觉到了压力,它迫使我为了适应这个社会,为了有一个好的前途需要加倍努力。

篇4

一、 正文格式要求:

(一) 标题论文题目(居中,字体:黑体,字号:小三)

(二) 摘要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1)“摘要”字样(黑体5号)

(2)摘要正文(200字左右,宋体5号)

(三)关键词(3—5个,黑体5号)

(四)正文内容(宋体小4号)

1.首先简要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等基本情况,然后写正文内容。

2.正文是实践论文(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和观点的详细叙述。注意要做到论述充分,有理有据。

3.各级标题格式:

一级标题:顶格,三号黑体,如:一、二、三、二级标题:空两格,四号黑体,如:(一) (二) (三)三级标题:空两格,小四黑体,如:1.2.3.

四级标题:空两格,小四黑体,如:(1) (2) (3)正文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

(五)结束语(宋体小四号)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 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六)谢辞(宋体小四号)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实践过程与论文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 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七)参考文献

注意:稳重引文序号应和文后参考文献序号一致。

二、注意事项:

(一)所交材料包括:纸质版社会实践活动表、纸质版和电子版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篇5

1.社会实践开展现状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过少。调查结果显示,有33.54%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33.10%的大学生参加过一次,18.67%的大学生参加过两次,参加过两次以上的大学生相对较少。高校对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经费支持不足。仅有32.30%的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的经费支持。大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调查显示,26.80%的大学生是自觉参与社会实践,25.33%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初衷是因为学校组织,15.11%的大学生是因为完成大学的课外学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大多为实习和兼职。针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85%的企业接收过前往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38.46%的企业接收过前往企业进行兼职的学生。

2.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第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分别有45.74%、45.13%、36.61%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广泛性不够、持续时间短、操作不规范。导老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力度不够。56.4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的指导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但指导老师的实际指导次数有限,指导效果不明显。大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支持。63.14%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第二,用人单位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46.15%的用人单位认为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参与率不高。社会实践普遍存在持续时间短、广泛性不够、操作不规范、功利心过强的问题。65.38%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持续时间过短,未能达到实效,19.2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广泛性不够,且操作不规范,23.08%的用人单位则认为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功利心过强。社会实践内容缺乏创新、规划不够科学。42.3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今大学生所开展的社会实践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缺乏创新,34.62%的用人单位认为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实践缺乏科学规划且社会实践制度落实不到位。社会实践后期宣传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仅有11.54%的用人单位认为社会实践后期宣传不力,说明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当前社会实践的宣传效果。

3.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调查显示,51.16%的学生对“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这一社会实践的核心思想的体现表示较为赞同,60.0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个人走向社会,另外,分别有32.56%、36.61%、33.33%、6.37%和21.5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能够了解民生、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这直观的说明了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58.3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50.0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39.8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数据显示,73.43%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之间关系较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其就业。数据显示,42.31%的用人单位均认为企业更愿意招收社会化技能高的大学生,他们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对社会也更加了解,进入企业以后会更加务实肯干,这对企业来说能够减少初期培训成本。在大学生应聘时,26.92%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的学习成绩,7.69%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的参与竞赛情况,而65.38%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一味的关注学习,还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化技能,这样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大学生的看法不同的是,76.92%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其自身的成长非常有帮助,96.15%的企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表示支持。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对得到过社会实践锻炼的学生表示高度认可,并赞同高校引导学生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4.社会实践与社会化技能之间的相关性

大学生的团体意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良好体现。46.8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团队在整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较为明显,这也充分说明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身的组织、协调、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即社会化行为技能得到了提升。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得到提升。数据显示,68.1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交流能力,即社会化语言技能,53.9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即社会化行为技能,51.7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适变能力,即社会化思维技能,这足以说明,社会实践能够不同程度地使大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组织、协调、合作、观察、适变、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即社会化技能得到提升。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数据显示,76.92%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联系很大,76.92%的用人单位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61.54%的用人单位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适变能力,综合起来即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同时也有少部分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表达、组织、协调、合作、观察和创新能力等。这表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化技能。

二、对策与建议

1.规范管理

引导大学生自觉有序参与社会实践。高校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管理和指导部门,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洞悉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现状和学生的相关需求,加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引导,使社会实践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同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注重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地为学生解决实践基地、资金等实际问题,并需要通过规范管理,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选题指导

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会实践选题对于社会化行为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不同的选题,其重点难点不同,对象不同,实践方式不同,实践效果不同,对于社会化行为技能的培养自然不同。因此,高校应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实践,加强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选题上,引导学生注重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民生相结合,增强实践的科学性和培养能力的针对性。同时,指导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老师应注重指导大学生观察与思考社会现象,带领学生认真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思考所学专业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思考自身职业规划,从而指导大学生主动调整自身的学习重点,实现自主创新发展;在社会实践后,应注重指导学生总结提炼实践成果,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将实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并积极将理论成果向相关单位反馈,从而对社会发展和工作推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篇6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内的课程没有指定的标准,需要基地工作人员自主开发。为了顺利地开展基地实践活动,工作人员要积极开发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和学生思想,富有趣味性并且有实用价值的实践课程。为此,基地工作人员要做好前期调查实践工作,做好待开发课程的前期论证工作,要优化整合基地资源,要对基地内外的资源进行综合盘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多设置符合学校和学生需求,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增强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强化基地德育建设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德育建设,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公民责任感,要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基地的活动加深对社会制度、道德、风俗习惯的了解,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家政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学做饭,从而让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们体会劳动的快乐;还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农田里帮农民们耕作、采摘,让他们体会每粒粮食的得来不易,让他们学会尊重劳动、珍惜粮食;还可以组织同学们到敬老院做义务服务,让他们亲身去照顾别人,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能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到美德的熏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三、制订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实践

基地管理办法相关部门必须加紧出台具体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内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完善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完善管理,要对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服务对象、服务质量、活动安排、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考察、评估,保证基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界各部门之间要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为提升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共同努力。为了及时了解基地建设情况,我们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基地活动的意见和想法,基地工作人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改进实践基地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安排。要着力建立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管理的长效机制。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公益性,让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学生。

四、建立富有活力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开设的。因此,社会实践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各地要结合当地特色,综合考虑当地的文化、经济、历史、地理等因素,制订科学合理的基地实践项目。基地建设者还可以加强与当地社会单位、社会团体的合作,要拓展基地的活动领域,增强基地与工业、农业、商贸物流等诸多机构的联系,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们组织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全方位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五、总结

篇7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1.主体的原则。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2.客观性的原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1.主体的自我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三、结语

篇8

1.1制度化保障

建立学生社团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引导方面给予制度支持,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即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大学生的必(选)修课程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肯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建立完备的社会实践成果认定规范与流程,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固定;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制度,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指导教师应是该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可以增聘1-2名指导教师),肯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激励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让教师积极深入基层,在以个人专业素养引导学生的同时,锻炼个人专业业务水平,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机制,在社团管理规范中,结合社团的性质与类别,规定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致方向与频次,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四是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对开展效果好、辐射范围大、社会反响好的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优秀的学生社团在社团评比中给予倾斜,以形成高职院校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大众的良好文化氛围。

1.2项目化操作

促进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内容的持续更新项目化操作是指将学生社团在开展某项社会实践活动之初,以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向团组织申报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遵照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学生在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提交较为完整、科学的实践报告或者调查报告等。这种操作方法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系统式的管理办法,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得到实施。如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开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开始引入了项目化,至今已成功实施了10年,累计立项的校级社会实践团队和院校社会实践团队近200项。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项目化运作有如下优点:一是有利于将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进行科研创新,在科研创新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同时将毕业设计、科研项目揉入到实践过程中;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特性,可以使开展教科研的社团指导教师受益,教师借助学生的力量开展科研项目论证、中试等工作,同时也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三是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大学生在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四是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使单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更为丰满,参与其中的学生收获更多,避免了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学生,真正使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应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项目化社会实践的尝试,发挥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类社团开展项目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申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实践社团化运作模式走上一条科学化、长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1.3专业化实施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优势,打造精品活动依托社团开展社会实践要紧扣社团的专业性质与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专业知识背景,同时提供活动层次。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社团的性质进行分类,各类社团应根据个人特点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活动。对于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应充分利用社团专业知识背景,发挥自身优势。这样,既可以让社团成员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检验理论知识,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巩固专业思维,提升专业归属感;也可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内涵。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协会到农村开展农机维修,电子协会进社区开展家电维修,英语社到偏远山村开展英语支教,街舞协会开展老年舞培训等等。

1.4基地化承载

为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社会实践基地有别于我们理解的活动场所,基地是一个相对稳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供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锻炼的物质平台和场地资源。近些年,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三年来,累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100余家,其中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40余家,为大学生开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一个优秀的社会实践基地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一是明确的思想性,具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不能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价值,能够提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避免活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思想消极的不良影响;三是社会实践基地方与学生双赢,应在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同时不忽略基地的利益,强调双方利益最大化。此外,在众多社会实践基地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品牌基地、精品基地、优秀基地的示范作用,开展优秀社会实践基地评比。地方政府也应该响应高职院校和社会实践基地双方的诉求,为社会实践基地在税收、人员培训、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基地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提供了通道,是整合大学生社会教育资源的途径,为大学生尽快走入社会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在当前社会背景条件下,只有实现双赢的社会实践基地才有生命力,即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受思想教育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1.5科学化管理,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社团化运作模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坚持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管理的原则,科学化管理社团社会实践,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额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实践类社团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考核体系当中;二是加大社团社会实践的总结制度,把实践工作经验总结与升华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定下来,常抓不懈,在常规工作中寻求亮点,不断创新;三是围绕精品社团建设,开展“一社团一品牌”活动,加大社团品牌活动建设,引导学生社团将活动重心由“内部相对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由“自娱型”向“服务型”转变;四是高度重视社团社会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活动时间上进行外延,在活动内容上进行拓展,在活动形式上丰富,力争社团社会实践的常态化。

2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