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声乐艺术心理学8篇

时间:2022-02-01 09:07: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声乐艺术心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声乐艺术心理学

篇1

关键词:声乐艺术 教学 理念 建构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

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

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篇2

关键词:心理疏导。

高考前的一个月,既紧张又忙碌,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之前,学生经历三次大型高考模拟,现阶段又要进行迎考训练,前面又面临着高考的到来。特殊的形势,形成了学生特殊的心理环境。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成才,特别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的心理状态,亟待教师的疏导、优化。笔者记得,在带高三的最后一个月里,就收到好几位学生写来的纸条,迫切要求与我交流思想,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苦闷、迷惘,在这大考临近时,期望得到老师的理解、指点,以平衡心境,增强信心,提高冲刺阶段的复习质量。笔者在与这些学生的交谈中,领悟到这一阶段造成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及疏导方法,现分类浅谈如下:

一、高三学生异常心理探微

1、有的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学习用功,基础也扎实,成绩属上游;而进入高三后,特别是三次高考大型模拟不理想的成绩,动摇了学生的迎考信心。再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时不时还会换来同学的侧目,这就给学生敏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降低了考前复习质量,导致学生的智力障碍,反映迟钝,思维懈怠。这种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失败。

2、还有的学生,高一、高二时,学习勤奋,基础扎实。进入高三后,仅仅因为不适应注重能力、弱化记忆性质的新模式高考,以至于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不佳。这类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高考产生了恐惧,害怕失败。

二、高三学生异常心理探因

导致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此略作分析:

1、家庭因素

有的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而孩子的成绩并非太靠前。每当学生去家,家长总爱嘟囔、吵嚷,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这种不切实际、爱虚荣的期望,就给正处于高考前、本来就有点担心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心理处在障碍中。

2、同学因素

也可以归结为竞争因素,这是由同学之间攀比心态造成的。这类学生,平时学习也认真、实干,可是文化成绩属于中上等,而与其用功程度相当的学生,成绩却比自己优秀。这样比一比,心里就有可能失去平衡,妒嫉之意顿生。学生整日在这种不服气、嫉恨的不佳心境中煎熬着、挣扎着、困扰着,不能自拔,解脱不了。思想老是开小差,精力不能集中。这种状态,对复习迎考极为不利,急需调整。

3、自身因素

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原来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到了高三后,由于考试时的心态以及考试的方法不当,或者因为审题不认真,或组织答案时不用学科语言,或对旧知识的回忆有障碍,或答卷时思路不开阔,缺乏创新思维,不能举一反三,导致答案不正确、或不准确,最后成绩上不去。考试后,只一味的自责,而造成心理障碍,从而对高考信心不足。这类学生也急需教师的帮助。

以上几种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学生都非常难以忍受,殷切希望老师能理解,特别希望自己最信任的老师或同学能给予点拨、疏导,帮助其走出困境,摆脱不健康心理的困扰,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复习迎考中,以使高三迎考冲刺阶段的复习能高效化、优质化。

三、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笔者在收到学生心理异常时的求助信息,或者从学生的表情读懂了其正处在心理障碍中的学生时,立刻对其作仔细的分析。首先,分析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分析其自身存在的成功优势;最后,思考用何种方式、什么时间、那个地点与其交流,效果最好。

接下来是做具体的疏导工作了,我一般选择比较安静的晚自习时间,将学生叫到教室外较安静的地方,与学生细心交流。具体交流程序是:

(!)引----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

学生对老师都有戒备意识,虽然希望老师了解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即便是对非常信任的师长,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蔼可亲的坦诚口气,从谈生活、谈学习入手,引导学生向老师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宣泄自己不良的情绪。无论是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教师的、同学的,还是情感上的、健康上的,不谈则已,要谈就谈个水落石出,心情舒畅。达到有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听----倾听学生处于困境中的心灵的呐喊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老师是来帮助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意图后,往往愿意将心里话,全部告诉老师。学生可能一打开话匣子,就说个不停,愈说愈激动,恨不得把心都翻过来,让老师看个究竟,检查检查到底哪儿出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出色听众:一是会听,二是听什么,三是思忖下一步如何疏导。

①会听,是指教师倾听时要耐心、专心,不可浮躁。眼睛要平和地看着学生,表情要稳定、真诚,不时地以点头或微笑的方式,给学生的倾诉以鼓励,轻易不要插话,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切忌三心二意。让学生把心里想说的话尽可能的全说完,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这时,哪怕教师没有给予指点,学生的心理已经轻松一半了。

②听什么,即要听出学生谈自己原来的基础、实力,要听出导致他现在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单方面的,还是多方面的因素,是那些方面的因素,通过努力能否克服。教师在听学生诉说时,要默记学生说的每一件事,思索其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根源和危害,并暗中对其加以归类,以便下一步进行分类疏导、点拨。以平衡学生的心理,优化学生的心境。

③备疏导,是指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思索如何对眼前的学生异常的心理给予有效的疏导。学生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目前的困境如何摆脱?未来的前景如何?成功的希望有多大?还需要作怎样的努力?在哪些方面改进见效大等等。

(3)解-----理解学生之苦,明白心境优化的意义

学生在向老师倾心“诉苦”时,实则表明了学生对这种心境的难以承受。教师听后,应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进行剖析,这既看出来教师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的理解,也表明了教师对其诸方面原因的客观评价,以便将学生从困境中“拉”出来。冷眼旁观这些“压力”,想一想如何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如何把这些压力变为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让其羁绊自己的手脚。学生一旦认识透彻了,心理康复已经成功大半了。

导-----优化学生心境,恢复心理健康

①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认真态度及所取得的比较好的成绩。

②肯定学生所具备的智力层次。

③客观的分析近几次考试成绩不佳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能否通过努力而扭转局面,经过深刻剖析,肯定是可以的。

④谈一谈背地里教师和学生对该生的积极评价,哪怕不真实,教师也要适度的提高评价,这是优化心境的需要,不能认为是欺骗,学生会冷静的对待的。

⑤教师从本人对学生的了解,要表明自己相信学生,通过目前的努力一定会在高考中取胜。

⑥稍微分析一下高考试卷与平时所练的试卷难易度,尤其是三次大型模拟考试,比较接近高考。可以通过调整考试策略,来提高应考成绩。

⑦提出美好的祝愿。并且答应学生,对其所述心事给予保密,而且要真正保密,以不辜负学生的信任。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是优化心境不可少的一步。

⑧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 大学生 心理机制 构建

培养新一代富有创造、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如何使音乐艺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试图用开发学生创造性因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心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大学生良好心理机制的培养,以求商榷,抛砖引玉。

一、音乐艺术与学生生理的密切关系

经心理学家佩斯里研究确认,人的大脑右半球(右脑)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主管立体图象、音乐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被称为“音乐脑”。 人的左脑控制人体右侧器官并具有语言、计算等逻辑思绪功能,被称为“语言脑”。脑科学还发现,人的显意识主要集中在左脑,潜意识主要表现在右脑,只有左右半脑密切配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高质量的、高素质的思维,人的智慧才能得到开发,也就是说,人的智慧在于左右两脑的合理利用与和谐发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认为,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达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对年轻人的心灵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都有所不同,因而在欣赏同一作品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内心感受,产生多种欣赏结果,这样促进人多种感受器官的综合运用。《乐记·师乙篇》中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累累乎端如贯珠”。 其中的“累累乎端如贯珠”就是将连贯悦耳的歌声比喻为一串圆滑光润的珍珠,将听觉转化为触觉和视觉的体验。欣赏者往往会透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去体验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结构美;去领略情绪美、意境美,产生各种想象和联想。正是这种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补充和丰富了音乐所不能直接表现的具体形象和感情内涵,从而完成了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二、音乐艺术与学生心理能力的关系

心理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处世态度、处世方法和性格特征,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学习,甚至是否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音乐艺术是情感的教育,它主要通过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来达到陶冶人、教育人的目的。

首先,音乐艺术教育是实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因为音乐艺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丰富的内容和感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的追求。如,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鉴赏,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所反映、描写、刻画和塑造的人物的高尚境界,看到生活美与艺术美标准的差距,对优秀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产生认同。这种认同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不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

其次,音乐艺术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以音乐形式表现的自然美景与社会文化,感悟其中的精神与人性的真谛。并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使自身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而心理与人格和谐、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培养、提升人的内在情感,使每个人都充满着美好高尚的情感,这是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基础。

再次,音乐艺术还可以使人的不良情绪在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中得到宣泄和升华。多种多样的音乐欣赏和创造,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情感体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丰富情感,释放自身心理压力,减轻心理疲劳,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并以这种审美态度面对生活和人生、珍爱生命、关怀他人、善待自己,以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理想。这种健全的人格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乃是创造人才必具的基本素养。

三、音乐艺术与学生创新心理的关系

音乐艺术是一种美感教育,它有助于创造心理机制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心理,是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敢于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进取心理。可以说,音乐艺术开启了由抽象思维能力走向直觉思维能力,由认识真理走向发明创造的通路和渠道。具体说来音乐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心理机制的能力在于:

1、培养学生浓厚兴趣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正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强化学生心理的创新意识, 就在于激发他们的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创新思维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通过课堂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以新的角度看问题,提出问题的设想,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心理意识的培养。

2、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打造学生创新心理。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和勇于战胜困难,当学生遇到困难缩手缩脚,甚至产生退却心理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能攻克一道难关, 也就是一次次创新活动的尝试。在创新尝试中, 学生既经历了想方设法的艰辛, 又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只有通过不断地磨练,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造学生的创新心理。

3、 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为社会提供新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集思维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因此,提高学生创新心理的能力,应着重体现在艺术活动上。通过艺术实践的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学生才会在艺术活动中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不足,才能改进和完善实际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音乐艺术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创造能力。这都是由音乐特有的功能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特质。我们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的人文精神,促进大学生心理能力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7

2、 冉祥华.美育与创造力[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篇4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语文教学的“专利”,数学教学也必须重视和加强新闻记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教材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学师为主导”的三为主原则: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打开数学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点心得:

一、设法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教学重讲练、轻阅读的现象已习以为常,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靠老师讲,学生练。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缺乏学习自主性,如何谈得上学生有阅读数学书的兴趣呢?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是我们必须考虑的焦点。我认为,培养阅读兴趣可以这样入手:(一)用榜样引路。激励学生读书,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许许多多在数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新知的基础上,用大量的时间广泛地阅读有关的数学资料,才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二)创设渴求阅读数学书的情境,变要学生阅读为学生要读。如有理数减法的数学,老师可创设“12-30”这一问题,提问:“够减吗?怎样计算?”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有理数减法则的推导过程,在使学生弄清有理数减法法则内容的基础上,对阅读产生兴趣。(三)及时表扬,增强兴趣。经常接触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的成功点滴,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有理数除法有内容时,有些学生理解了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有些学生悟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有些学生懂得有理数除法中的除数也不能为零道理,我都一一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终生受用不尽。阅读数学书,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盲目地读,我们应指导阅读方法。(一)课前预习读,读中生疑。即要求学生弄清下一节课讲什么内容,疑难之处用笔圈注,重点用着重线划上。(二)课中指导读,读中质疑,释疑。例如指导阅读“有理数的乘方”一节,首先提问:什么叫乘方?在乘方中什么叫底数?什么叫指数?什么叫幂?乘方运算法则是什么?学生边读边思考,或同桌、小组讨论,然后老师讲解,解决学生的疑难之处。(三)课后复习读,整理、强化知识,形成知识点。引导学生阅读,把阅读与动手、动脑、动口紧密结合起来。边读边想:新旧知识有何联系?把知识连成知识线。再将各知识线归纳、概括,形成知识面。例如学生学完初中几何“三角形”一章后,通过复习题,让学生明白该章有三角形的定义、类型、性质、定理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将这些点串接起来记忆理解,形成知识线。再总的归纳概括三角形的所有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整体印象,把知识线组成知识面。这样把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知识线组成知识面,能使学生领会新旧知识问的相互衔接和联系,在大脑中构建起有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提高阅读能力

篇5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习惯;引导学生

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阅读”,乍一看好像是语文课中的专用名词,数学课同样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采用的有效的阅读策略不同。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阅读量明显加大,对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有些题文字较多,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的技巧、良好的阅读习惯,题目都不能坚持看完,更谈不上去做题了,因此对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识别信息,选择和归纳主要信息,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便显得十分重要。新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和评论者上,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应以课本为中心

课本是教材的中心,不断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正是新课标的一个具体的目标要求。力求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目前,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每堂课可以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课本,让学生自己先归纳、讨论,对有完全没看到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再加以解释说明,或补充,这样既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又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理解训练,做必要的练习,有时进行阅读的专项训练,有时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举一反三,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某些题目改编成生动、有趣,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创设―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新课标中设有很多“阅读材料”课题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利用,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的阅读,总之,要使学生一拿到题目,就能领悟题意,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诚然,良好的习惯能让我们受益终生。没有良好阅读习惯,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的兴趣也成了惘然。学生阅读习惯的良好养成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学课更离不开阅读能力培养这一环节,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于平时做到:

1.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墨这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做题时做做记号画出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内容,加深印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做题时,在草稿纸上写出直接的信息,挖出隐含的信息,对关键的字、词、句做做记号,或画出图形。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动笔勾画重点、标记疑问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抓住题目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看题目时做到耐心、细心,克服浮躁心理

这种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固定下来,就能成为一种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也就掌握了数学解题的钥匙。

三、加强阅读技巧的培养

数学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技巧,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在教学中自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特别是在习题课上。最新的研究指出有三种必要的阅读技巧:解释词义、解析字面的意义以及理解能力。在具体的习题课教学中,要在审题、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以往的教学往往注是重解题技巧、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做题时不读题,喜欢想当然,也就不注重细节所隐含的依次条件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画,注意画出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在分析题时要讨论关键的字、词、句、符号、图形。讨论这些字、词、句、符号、图形的含义等。

四、加强对阅读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激发学生个性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使读者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要用名家的言语来熏陶学生,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到要进行数学阅读,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逐步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学生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与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新课标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即是让学生的感官主动参与感知欣赏,表现了实践与尝试创造的完整过程,避免让学生被动而片面地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中的想象是通过对声音的感知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景情节,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幻想为前提,以绘画为手段,实施联想。发现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创设情景,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带着问题认真地聆听、感受和想象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形象和情感。例如,在欣赏入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百鸟朝凤》一曲时,先让学生结合主题勾勒出一幅画面。带着这份想象聆听音乐,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画面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让学生自己选择出与乐曲主题最接近的画面,把它张贴在黑板上。再结合有声的旋律,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有的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当即用纸片、尺子和着音乐一起模仿起鸟叫:还有的学生用口技模仿鸟叫,和着音乐进行表演。他们希望有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用柳枝和竹片来表现百鸟,他们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就这样,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快而过,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与浓浓的教育氛围。这是一种有声有色的感知与创造,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了快乐,同时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的动手、动脑,激励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艺术思维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要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被动地等待老师告知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美,享受独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一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音乐课堂上更多的问题是艺术的,因此,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引导激趣,创设自我展示空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单纯地为学生付出,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导”能使学生变活、变强,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做好引导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把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适时进行即兴音乐创作。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歌表演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

    四、创设空间,探究教学,情景交融

篇7

【关键词】个性心理控制能力紧张情绪气息

在声乐演唱中,所谓的控制能力就是演唱的才能,它包含对声音力度、演唱速度、气息能量的控制,这些都属于声乐艺术心理学当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歌唱气息、紧张情绪的控制能力在演唱技巧、歌唱训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歌唱气息的控制

声乐演唱中气息的控制是演唱者在演唱技巧中需要应对的最本质问题,只有掌握了对气息的控制,才能使气、字、音结合为一体,形成高、中、低音区声音的统一。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学生深感气息不够用,致使一首歌曲唱的支离破碎,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吸入的气,不能控制使用。歌唱用气的主要原则应该是计划和节省使用,不能在每一句的第一小节就把气用尽,甚至干脆憋住僵持在两肋之间不用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们都不具有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在演唱过程中对气息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首先,吸气的控制,大部分初学者在吸气时,喉咙中的气管在吸气时会发出“咝咝”的响声,这说明没有对喉咙和气管进行打开控制,即没有使气畅通无阻的吸入肺里并给予饱满的控制,而是急急忙忙的吸入一点点气。正确的吸气控制应该是有意识的,或者是有意志力的,将喉咙和气管打开,这个动作是非常关键的吸气控制动作。与此同时,要使横膈膜下降,胸腔有扩张的感觉,从而为肺腾出足够的空间,这时的小腹稍稍扩张,概括来说,“开喉”、“扩腹”的动作就是正确的吸气控制动作。其次,气息的保持,这是气息控制的主要环节。很多人收腹起唱,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收腹意识可能会使横膈膜上移,致使肺部的气向外涌出。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使气息从气门“泄出”,而且还会使身体的支点从横膈膜转移到喉咙,从而使喉咙卡住,声音干瘪。要使气息保持住,就不能随便乱用和浪费掉气息,就应对吸入肺里的气采取有效的控制,具体的控制办法就是小腹不能收缩,而且有向外略扩的意识,这样就能将气息保持住。第三,呼气的调节,实际上是靠演唱者自身的调节,是自动化的供给,无需演唱者本身有意供给,直到乐句即将结束时,演唱者才有意识的收腹结束。这个有意动作一是使声音有效的进行,二是将肺内剩余的气息呼出,保证下一口气能够在肺内有足够的空间吸进。如果在呼气时出现收腹意识不但会使学生的气息运用的僵持,而且还会造成一种弓腰腆肚的不正确的演唱姿势,从而使气息不能通畅的贯穿整个身体。因此,气息的吸入、控制、呼出三个环节的控制,都是靠演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动作实现的。

二、紧张情绪的控制

声乐大师卡鲁索曾说“所有的艺术家都会有舞台紧张的表现”。它是每一位歌唱者必须要训练的最基本的问题。所谓演唱者的紧张情绪,笼统的来说分为演唱前和演唱中的紧张情绪。

(一)演唱前的紧张情绪控制

唱前总是感觉嗓子不适,咳痰、喉咙发干或有分泌物等;心情不安、情绪烦躁、失眠、心神不定;由于唱前的动机引起的心理不平衡反应;与演唱无关的杂念干扰而分散了注意力等。我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对于控制这些唱前的紧张情绪,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与大家一同来分享。

首先,充分准备。准备的不充分,必然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要做到:第一,有足够的试练时间,熟悉乐谱、注意音准、节奏、速度。第二,熟背歌词,必须达到无意识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就不必担心忘词、错词。第三,多合伴奏,找出伴奏中的难点,节奏型,并找亲临舞台的感觉。第四,选择适合自己音域的歌曲,并且能够最佳的表现自己的音色,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第五,公开练习,为了锻炼自己,平时多请自己的同学、朋友、听自己的演唱,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第六,在上场前,小声静过一遍,无论歌曲的生熟,还是紧张与否,都要静过一遍,这会减少紧张度。其次,建立信心。演唱者在表演之前,不知道自己能否发挥正常,不知道自己能否自如的演唱,也不知道能否把高音演唱的圆润悦耳,这些“未知”正说明了演唱者没有成功的信念。演唱者一定要树立“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能获胜!”的信心。树立成功的映像,在演唱之前要幻想自己演唱成功的映像,以轻捷潇洒的步子,大方而热情的面容出场,笑容可掬的向伴奏致意开始;去想象自己优美的歌声,令人感动的歌曲形象与情感,并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想象中,从而消除恐惧,放松意念,激起兴奋演唱的欲望。之后做做扩胸运动、伸展运动,走一走,静静的深呼吸,准备出场。

(二)演唱中的紧张情绪控制

首先,放松演唱第一口气、第一个字。当前奏结束时,要从容不迫的张开嘴,打开喉咙,放松两肩,放松小腹深吸气,把第一个字像说话一样唱出来,这是第一口气、第一个字的放松技巧。其次,集中注意力。注意能使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方向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注意力的集中性是使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他活动产生抑制性的影响。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应把注意集中到歌词的情感表现上,不能又注意速度,又注意节奏,又注意伴奏,抓不住注意的集中点,导致作品演唱失败。

最后,坚强的意志是驱除恐惧心理的最有力的法宝。表演实践证明,意志坚强、勇敢泼辣的人与意志薄弱、胆小如鼠的人登台演唱所表现出来的紧张度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能自觉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过程是意志过程。而演唱的意志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演唱者对于对作品的音高、音强、时值、节奏的控制,以及放松心理都需要意志的调节。据心理学研究调查表明,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人的意志特征表现不是惊慌失措、犹豫不定,而是勇敢坚强、镇定果断。因此,演唱者的意志力是战胜演唱者恐惧、惊慌失措情绪的最有利武器。个性心理特征是声乐艺术心理学中歌唱者心理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们是与歌唱者的心理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心理学;声乐学习;声乐心理学;艺术表现;声乐学习心理;心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10-01

一、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特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在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感觉和知觉、变现和思想、情绪和情感、爱好和能力、需要和兴趣、意志品质和性格特点等所有这些都是属于人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总是有规律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那么,声乐也不例外,同样也受到各种心理状态的支配和影响。

二、声乐心理学的概念性质

(一)声乐心理学的概念

声乐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声乐艺术和心理学互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在声乐艺术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声乐心理学的性质

声乐心理学的性质,是有人们在声乐艺术中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要正确理解人脑与心理的关系,声乐艺术与心理的关系,就必须在自然科学方面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地弄清心理与声乐艺术客观现实的关系,还必须从社会科学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探讨都不容忽视,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的声乐艺术活动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声乐心理学主要从心里反应、注意、意志、想象、情绪与情感能力及思维原理等诸多方面,解释了歌唱与发声内在的艺术规律,从而将会产生一些科学的声乐教授法及学习方法。声乐心理学所包括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下面我仅从艺术表现方面加以分析。

歌唱艺术的魅力在于用人的声音表现人性、抒发人情的直接性。歌唱中直接以音乐和语言传递信息,引起听众的共鸣,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一个成功的演唱者应能唱情、唱意境、唱韵味,这是我国传统声乐美学的基本准则。

1.歌唱艺术的灵魂――情

情在歌唱中起主导和统帅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和砥柱。人的声音是内在感情激发的结果,内在感情是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反映。只有当感情表达和声音同样完美时,才能称之为艺术,他不应是即兴而发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雕细琢之后所得到的声情并茂的艺术结晶。歌唱是一种心理创造。歌唱是用歌声塑造艺术形象的,他的艺术魅力美感效果取决于歌声的内涵,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情动、传神、达境,进而使歌唱的品格升华。

2.歌唱艺术的核心――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作出来的,应该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歌唱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创造的核心是艺术形象,是歌者以语言与音乐有机融合的歌声为媒体,通过一定艺术手段的渲染,创造出具有艺术美的集体情况。

(四)声乐心理学的意义

掌握声乐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能帮助声乐工作者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心理活动,认识自己和别人的积极和消极的心理品质,发扬优良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因素。

现代声乐比赛,在选手间技术、艺术水平十分接近的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取胜关键,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获得。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心理训练将成为歌唱着学习的必要环节,而心理训练正是声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歌唱者掌握声乐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为技术学习、延长、比赛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从而达到自己的最佳歌唱状态,取得优异演唱成绩。

三、声乐学习心理

(一)如何声乐学习

声乐教学简称声乐学习,主要属于技能和熟练学习的类型,兼有知识的学习。它主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发声练习,让与人体歌唱机能密切联系的肌肉受到训练的学习。这种类型的学习不仅和歌唱器官、肌肉活动的灵敏协调、强度有关,也和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声乐学习的原则积极主动,就是在声乐学习中要发挥心理的能动作用,使全部心理活动处于高度的积极状态。

(三)循序渐进,是指声乐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练声时间的安排顺序,都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步深化不断提高,切不可急于求成,幻想一步登天。持之以恒,正确的歌唱生理机能状态的建立,必须经过长期的练习实践才能形成。因此,声乐学习要发扬客户训练精神,并且把苦练和巧练结合起来,把顽强意志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锻炼提高噪音的发音能力和嗓音保健结合起来。勤动脑筋,学习声乐技巧不能只用嗓子,而且要用脑子。应该多思考、勤总结,努力促进声乐听觉的发展。

声乐学习方法

1.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正确,对完成能否学习任务有重要意义。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如:身体方面,声乐基础和智力水平,教师教学,性格,家庭、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的,而要综合分析,对症下药予以解决。

2.声乐心理训练怎样保持最佳歌唱状态,这是每一个歌唱者最关心的问题,根据声乐艺术的特点,最佳歌唱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只要有一个部分欠佳,歌唱者的演唱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临场能否进入最佳歌唱状态。

四、心理学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

在声乐学习中,首先要进行心理的调控。所谓正确的心理状态,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处在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下,可以随我们的意志去调控、指挥活动。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全身的肌肉与神经才不会僵硬,使得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之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歌唱时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观察,这些器官都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心里有负担就要影响发声与歌唱。在歌唱前就做好积极的思考、准备和调整,做到“想”在歌唱之前,只有将声音的正确标准想清楚,才有可能指挥和协调好歌唱器官的活动。

五、结论

声乐的学习、演唱过程是一种集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人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发展和提高过程。声乐技术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却不是唯一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声乐技术技巧的掌握过程,自始至终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控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将会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人的行为效能,声乐作为认得一种高度主体性的艺术创造活动,更是和人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西]马努爱尔.加尔西亚.歌唱艺术论文大全(子).黑龙江出版社,1988年.

[2][苏]N.H.那查连科编著.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3]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3年.

[4]中国音乐.声乐学习中的辩证关系研究.2004年13期.

[5]李华著.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和教学中的作用.

[6]蔡薇著.歌唱心理在教学中的作用.

[7]许讲真著.歌唱艺术讲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