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18:36: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窃读记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教学目标调控课堂多种形式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文本、生活与学生心灵对话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但作为学生领路人的教师,如果无所作为,任由学生在阅读时信马由缰,就会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严重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要想上好一节小学阅读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前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之无愧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学目标要根据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要能评估、可检测。
(1)根据单元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比如在确定《赵州桥》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笔者认识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就设定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这一教学目标。从学生熟悉的长城、颐和园讲起,由此导入课题,让学生怀着自豪的心情开始学习,在了解赵州桥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所有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以前的经验。对于要教授的内容,教师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疑问,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什么分析。比如,在上《钓鱼的启示》之前,笔者设计了学情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了课文的朗读情况、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感悟、生字的书写、词语的理解、学生的问题和课文的相关资料。这样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已经有所了解,授课时就能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课堂效率就更高了。
(3)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测。上完一节课,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或者作业的情况来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测。如果确定的目标当堂没有完成,必须找时间补上。因此,教学目标的检测,也有利于以后教学目标的制定。
2 注意组织调控课堂
上好一堂课,光靠备好课是不够的,课堂上的成功组织和调控也至关重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随时组织调控课堂,真正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点点滴滴的教学行为之中。
(1)课堂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堂课的质量。因此课堂导入要讲究导入艺术,要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比如在执教《触摸春天》时,一上课,笔者就伴随着轻缓的音乐播放了一组春天的美景图,通过艳丽的色彩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回忆,轻而易举就把学生带入了色彩斑斓的春天。
(2)精神饱满、语言精当。课堂主要靠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调控,因此课堂上教师语言应该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教师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疾缓富于变化,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听起来不会走神;教师精神饱满,以情动情,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探求、参与课堂中获得新知。
(3)限定时间,提高效率。在一次检查预习时,笔者给学生安排同桌合作读生字词,学生们用了4分钟才完成检查。为了提高效率,在下次检查预习时,笔者在要求里加上了时间限制:“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同桌检查生词认读,同桌读错的你就教给他。同桌都认识了就马上坐好。看哪对小同桌能最快完成。”让人高兴的是,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4)课堂语言,贴近生活。执教《孔子拜师》时,笔者注意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以前对孔子和老子了解不多,只知道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课前笔者搜集了孔子和老子的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并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呈献给学生。以激起学生对孔子和老子的崇拜之情,调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热情。比如出示了一张图片,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的“和”,看到这熟悉的画面,孩子们个个很激动。接着告诉学生:“这就是孔子人文理念中的“和为贵”中的“和”。简单的介绍,激起了学生会对孔子由衷的佩服和赞叹。
3 指导、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阅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想让学生不等老师解说,自己了解文本的含义,就得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地阅读文本,把读的功夫落到实处。
(1)创设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创设疑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更高效。比如在学习《窃读记》时,笔者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读课文“读书是件好事,小林海音为什么要窃读呢?”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去读课文。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去思考“在窃读的过程中,她有什么感受?”这样学生就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主线,高效地完成了阅读任务。
(2)教授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如果说平时对课文的讲解是“扶着学生走路”,那“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前,教师必须教会他们阅读方法,帮助他们走得更好。比如在教授《从现在开始》时,笔者先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详细讲解了狮子大王、猫头鹰大王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它们的想法,然后模仿它们的样子读读这几句话。因为剩下的部分和前半部分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小组内展示阅读成果。最后演情景剧时,绝大部分学生能把袋鼠大王、猴子大王表演的活灵活现。
(3)要注意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途径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课文理解程度的途径。课文读正确是最低标准,更高层的要求是学生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体会。在此过程中,朗读的指导非常关键。要从句子的停顿、强调、语气等方面指导学生的朗读。经过训练,使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读中,听出她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关于文本细读,王崧舟老师的诠释最为难忘――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回味再三,感受良多。此话如果放在王老师身上,那是最应景的了,王老师每每在课堂中潇洒、顺畅、恰倒好处地引领学生相融无痕地进入文本塑造的境界,源于他在文本中潜心涵泳后的厚积薄发。然而我们呢?我能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美丽倒影吗?我们是否读懂了文本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良苦用心”了吗?我们是否仍以梦里懵懂的状态生涩地带着学生到文本中梦里懵懂、浮光掠影地走了一遭呢……答案是肯定的,正如“昨天的旧船票登上了今天的客船”。你看我们仍以参考书为宝典,各类教案为捷径,匆匆翻阅之后,走进了课堂,窃以“权威”自居,驱赶着学生读课文了。如此的这般,我们能把学生引向何方?能把学生引入多深?
记得在一则新闻中听到总理在教育调研时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战略性观点。如何夯实教师这个“本”,以语文教师为例,大的方面不说,仅仅从个体来说,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不得不潜下心来,拾起文本这把“砍柴的刀”,非用心的打磨不可。宋朝的朱熹在《观书有感二》中说: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诗中说往日船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告诉我们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从教学这个角度来说“艨艟巨舰”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包含对文本的烂熟于胸,条分缕析之后的胸有成竹;包括对教学过程中跌宕起伏之间的游刃有余、轻车驾熟、挥洒自如。如能做到“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文本细读是基石,是起点。读什么?《小学语文教师》告诉我们要读文章,读时代背景,读作者,还要当今这个时代,也要读我们这个读者。读文章和作者为在把握文本作者的思想倾向;读当今这个时代反映文本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取向;读我们自己这个读者,贵在反思我们对文本的解剖能力和与文本作者的思想是否已经达到无缝焊接的程度。但是文本细读有个读厚与读薄的取舍问题。当我们潜心细读时,会发现越读越觉得文本的广阔,即为读厚;于是此时我们要做好如何读薄的问题研究,即能在如此丰富的内涵或知识点中,理清教学的主线和最佳教学切入点。
从上看来,我们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师,不仅仅是读者,更是有些文艺评论家的味道了。王崧舟老师的每一堂语文课,总是让我们如浴春风,新风扑面,原因就在于他以一颗“文艺评论家”的眼光和心态要把文本穿凿,因此他的倒影在文本中是那样的美丽,甚至有些神话的味道,而我们呢?是否在退休以后仍不知语文教学为何物呢?倒影在文本中是那样模糊,文本在我们心中是隐隐约约的呢?
一、为教学环节更完美而设计,没有体现出练笔的有效性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阅读课上,教师为了体现出“写”这一环节,在学文后特意安排学生练笔。但有些教师却为了练笔而练笔,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学生情感不能提升,教学高耗低效的后果。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窃读记》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不断挖掘“我”在书店窃读时的“动作”及“心理”的细节,通过不断引导,反复朗读,学生已经被“我” 嗜书如命的执著所感动。但教师还是不依不饶,在后来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依然少不了这样的提问:“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她的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说什么?”在回答中,学生很自然会谈到:从文中很多处细节描写,如“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可以看出,文中的“我”嗜书如命,是一个热爱读书,渴望求知的人。学生的回答紧扣文章中心,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师在学文后依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小练笔: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短短几分钟的练笔之后,我们发现,虽然表达方式大相径庭,但学生所写的内容与前面的回答雷同较多,整个过程成了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这样看似降低了学生的习作门槛,而事实上,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因为在前面的环节中,学生已经紧扣文章中心各抒己见,再让他们谈感受,就很难再有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因此练笔时出现雷同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在设计这一环节时,不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仿照课文的写法,讲述自己和书的故事,在交流中情感就会得到有效升华。
二、内容脱离生活,学生无从下笔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要求学生在了解写信的格式后,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战争的资料了解得太少,感悟不够,缺乏情感体验,因此在练笔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出来的东西索然无味。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流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如果在学生动笔之前,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和朋友或家人交流战争方面的知识,了解战争对生活的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下笔,学生至少有话可说,效果自然会好许多。
三、对小练笔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文章结尾时让学生交流: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最后在练笔时要求学生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虽然课文形式不一,内容各异,但长此以往,学生已摸清规律、掌握要领——只要紧紧围绕课文中心来写就行。因此,他们在练笔时就会给文章的中心“添枝加叶”,从而缺乏自己的真情实感。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可以在品析精彩句段处练笔。如《巨人的花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男孩没有撒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凝视”一词引发了我们无限遐想,但文章中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的空白点。可以抓住“凝视”一词,让学生思考:小男孩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巨人会是怎样的表现?学生在理解上文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出小男孩的心理和巨人的表现。
2.可以在角色体验中感悟文章内涵。如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后,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以《假如我是……》为题进行练笔。在这样的练笔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练笔充满了鲜活性和灵动性。
3.可以把写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主读文时,就像作旁批一样,随时写下自己的读文感受,把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记录下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教学 方法
一、立足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素养
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就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能否实现这一目的,主要取决于老师的素质高低,教学技能的水平及其他的一些教学常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活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根据时展的要求极其教育教学规律,不断的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对于老师的学习来说,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坚持每天都要学习,学习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实现自身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要主动参与一些理论学习,如参加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注重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让自己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他立项课题研究,增强其科研能力,以辅助自身的教学。
二、 营造课堂融洽氛围,实现学习互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只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老师的引导作用及教师的鼓励,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构建开放型的教学课堂,在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师生交流。构建轻松的开放型课堂,就必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感觉到和谐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走进小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总之,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氛围,而不是死气沉沉。实现师生互动,是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的参与,只有实现师生互动和交流,才能活跃课堂氛围,活化教学过程。如在学习《窃读记》一课时,可以先和学生讲几个古代类似的故事,如凿壁偷光等,然后老师可以讲解一些身边的故事,引出身边学生读书难的实例,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文中"窃"的含义及背后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会很简单的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大意,掌握既定的学习内容了,那课堂的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熟悉知识内容,活化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还必须熟悉和活化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材,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的要求进行上课,同时,语文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再组合和排列,重新编排,形成小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学习的教学内容,这样就会活化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思想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对于枯燥的小学语文授课内容,可以改善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达到优质的课堂效果,如采用小品、游戏等新颖的讲授方式来诠释课堂内容,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恐惧感,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如在学习课文《鲸》时,文章中讲解的很详细也很清楚,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鲸的理解,激发学生敢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鲸对于小学生来说常常听说到,但其实并不了解,文章中很多的词语或者关于鲸的描述都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精心筛选一段关于鲸的视屏解说,然后再用PPT展示鲸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学生在导入阶段就能清晰的了解到鲸的大概状况了,那对课文的理解就简单多了,这样就能很好的活化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 反馈教学信息,实现自我成长
要想真正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针对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师生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及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了,能否学会和理解课堂知识,是考验个人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难度系数教学的知识点,学生必须提前预习,给与足够的重视,对于难于理解的问题,必须找出问题所在的原因,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及时向老师请教,积极面对,不可回避。要想活化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强化语文教师的素质建设,只有教师具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情感、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效的课堂管理才会实现课堂的活化,进而向课堂要效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喜欢教学才能花费精力去研究创造,把教育作为生命来传承,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善于观察和分析,敢于自我批评和反思,查缺补漏,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进步,在进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一、借助示范,分类式整理
“交流平台”是对一个单元或学期教材的学习所学过的学法进行回顾、总结的板块。利用“交流平台”这一特性,借助教材中的范例,引导学生开展分类式整理学习,认真梳理编者所精心安排的阅读理解、习作表达方法,整合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的“交流平台”提出:“单元小结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做卡片,也可以列表格。在本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你能总结一下,填写下面的表格吗?”由于“做卡片”“列表格”这两种学习方法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教师首先要向学生示范如何利用卡片和表格来分类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卡片或表格的形式,回顾课文或课外书刊、习作中的例子,制作个性化的卡片或表格。最后让学生展示所制作的个性化卡片或表格,促进学生系统了解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等说明方法。
二、融合过程,链接式整理
“交流平台”中有的话题,指向本组相关课文课后面的“选做题”和“综合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交流话题跟相关课文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加以合理链接――或链接课后的“选做题”,或链接课后的“综合性学习,以增强训练实效。比如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的“交流平台”提出:“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所有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我们都可以回顾、交流。”教学时,可链接《窃读记》课后的“综合性学习”:我们来自由成立小组开展活动,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或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人名言;或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请他们谈谈读书的体会;或去图书馆或书店看看,了解图书都有哪些种类;或给自己的图书分分类,做个书目;或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开展哪些活动,订好计划,然后分头行动。在展示活动时,穿插学生采访、调查的故事,模仿中国好歌曲“导师点评”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时回顾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炼精读、批注、摘抄等读书方法,然后加以整理,以加深体验,增强学习的情境性和实效性。
三、转换话题,“变脸式”整理
“交流平台”中提供的话题,大多以指令性的语言进行表述,针对儿童喜欢游戏式问题这一特性,教学时可以将客观直白的话题来个360度的大转化,让话题充满童真童趣,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的“交流平台”提出:“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你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为了让学习充满情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话题――制作“人物描写葵花宝典”。首先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品味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有的侧重描写语言,有的侧重描写动作,有的以描写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为主;有的是正面描写,有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然后让学生结合具体课文加以梳理、归纳,制作“人物描写葵花宝典”,具体呈现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和例句。最后让学生充当动漫人物,模拟动漫中的角色介绍,向大家汇报自己搜集、整理、制作的“人物描写葵花宝典”的具体内容。这样转换话题,进行变脸式整理,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整理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也促进学生开阔视野,加深认识,较牢固地掌握学习方法。
四、课外延伸,拓展式整理
[关键词]城乡结合;小学语文;课前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52-02
[作者简介]卢燕兰(1970―),女,广州花都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赤坭圩小学教师,高级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赤坭镇地处花都西部,经济较落后,我校处于城乡结合地区,是一所镇中心小学,生源较为复杂:有来自镇里的居民子弟,有附近几所相对较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撤并来的,有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是“洗脚上田”的农民,或做小买卖,或打工维持生计,一般很少有时间或精力管教孩子,即使管,也受文化程度和思想观念制约对子女的教育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主动性,有的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对孩子课前自主学习指导这一方面尤其欠缺,而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对文本初步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掌握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克服厌学情绪的关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最根本的是落实好课前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同时,自主学习也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因此,对我校五年级学生语文课前学习进行调查分析,以便提出有效的对策,提高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调查的方法
1.制定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分析。
2.访问个别学生,了解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
3.查阅有关书籍,寻求课前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的整理
1.对学生语文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家庭督促等方面进行。
2.调查结果及分析。对我校五年级168人进行问卷调查,存在这几个问题:
(1)五年级学生对课前的学习比较认同,普遍认为课前学习是必要的,经过4年的学校教育,他们大多能按照教师教授的方法进行课前学习。这就为教师有效指导课前学习打下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2)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知道向家人、同学、教师求助,有参与、合作的意识。但在家里学习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学生面对困难时往往有心无力,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惰性。
(3)城乡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家里没有电脑,甚至藏书也不多,部分家庭学生除了仅有的几本教科书外,连一本参考书也没有,报纸也不买,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的渠道,恐怕除了电视,就没有别的了。
(4)城乡结合地区,许多学生的家长都是“洗脚上田”,对学生的教育认识不尽相同,部分家长甚至存在读书无用论思想,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不需要管。
四、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语文课前学习的对策
1.明确课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学生只有在理性上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评价等诸方面达成认同,才能对学习保持持久积极态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划分成不同层次,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查缺补漏,从而顺利完成自己学习目标。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窃读记》时,可制定三个层次的课前学习目标:
第一层次:读通课文;会读、会认14个生字,能给生字组词;能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或感到困惑的问题。
第二层次:会读、会认、会写14个生字,能给生字组多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层次:会读、会认、会写14个生字,能给生字组多词;能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品读,体会作者窃读的恐惧与快乐;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课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益,目的是要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
2.具体课前学习内容。一般语文课前的学习,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八个学习要点:我会认、会写(认读书写课后生字);我会读课文;一字开花(一字组多词);我的发现(通过读文发现文章内涵、表达方式、句式特点,或某个字的特殊写法、读法等);积累好词佳句;我的感受(读文后的感受或品读好句);课文主要内容;我的困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以及喜好选择几个要点来学习。当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好词造句写话、展示台(展示收集的资料,课文的配画、配诗等)。这样的课前自主学习,既有一般要求又突现个性,既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课标理念,既帮助、引导那些没有家长督促的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又能为陪读的家长提供指引。
3.指引课前学习。课前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课外学习时间内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参与的时间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仅是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参与者。那么教师该做些什么工作呢?
(1)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境,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特别喜欢读新课文,做新课中的练习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阅读期待,在课中创造机会,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课前阅读成绩的空间,并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期待视野。
(2)适时介入引导,把握方向。为了让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前学习,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前学习时间,教师应在新课学习前的双休日就布置学生进行课前学习,而不是前一天。其次,要及时了解学生课前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重点是对研究能力、内容、深度了解,学生遇到一定困难时能进行适时(介入时间不宜太早)、谨慎(考虑是否必要介入)、有效(不要直接告诉结果)的指导。当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能“轻拔云雾路隐现”。
(3)强化激励机制,有意监控。小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单凭兴趣维持的时间不长久,对于一般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采用定期检查的手段实行监控,督促他们认真完成。目前可以采用的监控方法主要是强化激励:一是为学生课堂内所折射出的课前探究中的深入思考而喝彩。二是把学生的课前学习记录本展示出来进行评比,这既是检查又是激励。三是可以评比优秀课前学习小组。
新课文学习前,不定期把此表发下去,自评与家长评可在家里完成,小组评是在课堂小组交流课前学习情况时作出评价,教师则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和课前作业作出评价。
4.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学习的内容与方法,但毕竟是农村孩子,缺少家长监督,遇到困难也难以找到别人帮忙或查阅资料。课堂上腾出时间让学生把课前学习情况在小组里交流,互相谈收获、困惑,学生在倾听中,不断补充、修正自己的学习所得。这恰好就是新课程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总结、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如引导具体字词的学习方法:组词法、造句法、查字典法等;各种句式变换的方法;品读句子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简单速记的符号,如“。”表示着重,“?”表示有疑问,“ ”表示重点理解的句子等。“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方法,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
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这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但怎样改无疑又成为另一个“共同”的困惑。生本教育提出“先学后教、先做后学、以学定教”,杜郎口高效课堂三条高压线之一是: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这两个课改的佼佼者都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前学习,并以此为课改的切入口,终于走出了一条课改的阳光大道。借助前人的经验,结合本土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语文课前学习的策略,与各位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 金延风,吴希红.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字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64-02
目前,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语文能力低下,初中语文教学陷入困境。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1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
1.1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1.2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词汇贫乏,使学生埋怨语文课是“老瓶装旧酒”,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另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启发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例如歇后语之类的,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精力集中,精神愉悦,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极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身体语言,诸如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1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情境创设。众所周知,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设备通过音乐,视频,图像调动起人的情感,将学生更快地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热情。
3.2利用电子白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交互式电子白板清晰的界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学生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增强,促使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电子白板的特有功能繁多,如应用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也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方法。如在语文人教版六年级林海音所写的《窃读记》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窃读的感受,利用电子白板“漫游”“批注”“切换模式”等功能,让学生在白板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圈画和批注,再结合学生所写内容进行讲评,利于及时修正学生的不足。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在学生的头脑中一定能够留下最生动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4.1信息策略。实践中我们知道,学生拥有大量的信息、主动交流信息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的标志之一。学生对信息的主动搜集和积极交流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让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是教学实施中的重点。①指导搜集信息的途径。信息有静态的和动态之分,我们引导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从书本、报纸、杂志上搜寻静态信息;引导学生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搜寻动态的信息。②教会信息记录的方法。学生找到有关信息后要学会记录,我们教会学生记录的方法:摘一摘、记一记、画一画、剪一剪、印一印等。③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学生掌握了信息后,要提供交流的机会。
书面交流:每人设计语文信息记载本,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记录,班级中定时组织书面信息交流活动;口头交流:教每篇课文之前、当中、之后均可以安排口头信息交流的机会,信息交流中要注意让每位学生参与、注意学生间的评价。
4.2问题策略。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处理好产生的问题,这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
4.2.1让学生会产生问题。首先是激发学生爱问。老师应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允许学生思想上的自由和心灵上的解放,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提出问题。其次是引导学生会问。在学生的提问兴趣得以激发后,教师就引导学会提问,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往往一开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发现问题。在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提问,学生就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训练和培养。
(1)通过故事渲染,吸引读者好奇心
通过故事魅力渲染,逗引读者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去主动阅读的兴趣。例如,在《西游记》中,我选取了“五庄观行者窃人参果”这一情节。讲到师徒四人走到五庄观,听说观中有树结人参果,吃后可以长生不老,观主镇元子命二童子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四人连夜逃走,谁知,正当他们急忙赶路之时,只见镇元子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风轻轻的一展,刷地前来,把四僧连马一袖子笼住。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期待下文之际,我戛然而止,随之告知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后面的会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文本。这种欲擒故纵,随时在精彩之处“卡壳”的吊胃口做法,迫使学生不得不去主动阅读文本。
(2)运用再写读,增强阅读能力
电视剧是一种视觉艺术,它运用特有的蒙太奇效果营造出特有的视觉感受,用电视语言表现了文字,但同时一部分文字独有的韵味也随之消失了。最后,通过再写读,把读书与做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并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品,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只有将以上三者真正的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余秋雨曾用八个字来评价《西游记》的四位人物形象的:皮猴、憨猪、严师、忠僧,即顽皮机智的孙悟空、功利憨厚的猪八戒、严格执著的唐僧以及忠心耿耿的沙僧,当然这些都是从情节中体现出来的。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了解小说的情节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因此,在“话说西游取经人”这一活动中,我主要选取了四个典型的故事图片(注:大闹天宫、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三调芭蕉扇)依次顺序排列,让学生抓住他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去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由此,学生们对孙悟空谈得更多的依次是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明辨是非、忠心耿耿;敢作敢当;毅力顽强……看来,孙悟空在学生们心目中是美的化身,崇拜的英雄;但对他性格中的不足之处却说得很少,这时我就趁机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去评价一个人物形象。既能看到孙悟空身上的优点,又能摒弃他自身的缺点,如我抓住第七回他与如来佛祖打赌一事,让学生明白悟出他性格中狂妄、浮躁、喜欢炫耀的缺点。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样,教给学生正确认识评价他人,也正确地评价自己,最后达到知错能改,完善自我。
三、凝思西游文本,启示生活真谛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故事,未尝不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因而,我们来反思人生。人活着应该有理想,有追求。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哪怕会经历千难万险,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善于斗争,不管结果如何,但我们人生无悔。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是每个芸芸众生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